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和現實選擇最新範文

中國要持續走向繁榮富強,就必須在與資本主義強國的競爭和鬥爭中,不被其牽著鼻子走,而應把主要著眼點放到國內,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強內功,這樣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和現實選擇最新範文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關於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和現實選擇最新範文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新發展階段、新歷史任務、新環境條件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蓄力啟航。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域性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性交匯,精準定位了中國所處的歷史座標與世界座標。我們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統籌“兩個大局”中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統籌“兩個大局”、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域性,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長期向好,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大,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的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我們必須敏銳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域性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內在關係,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把工作重心聚焦到完成“十四五”規劃所提出的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各項任務上來,積極暢通國內大迴圈、推動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激發國內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塑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迴圈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迴圈活力日益強勁,客觀上有著此消彼長的態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雖然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但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邁上了百萬億元新臺階,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展現出強大韌性和巨大潛能。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迴圈,帶動世界經濟復甦,在內外緊密聯絡和互動發展中,主動塑造有利的發展環境和競爭優勢。
  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開啟新徵程的戰略選擇。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項關係我國發展全域性的重大戰略任務,是著眼解決中長期問題、做好打持久戰準備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保證長期均衡的重要途徑,是事關全域性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描繪了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巨集偉藍圖,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重大工作部署。從全域性和戰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構建強大的國內迴圈,實現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韌性,實現高質量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定位
 
  正確認識和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程序中的戰略定位,充分利用大國經濟優勢,把握髮展主動權,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國內大迴圈,加快開放的、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迴圈,推動實現經濟迴圈的暢通無阻。
  不是被迫之舉和權宜之計,而是把握髮展主動權的先手棋。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是經過幾十年積累、站到了新的起點上的一個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不懈奮鬥,我們已經擁有開啟新徵程、實現新的更高目標的雄厚物質基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心將逐步從重視經濟規模的“高增速”轉到提高效率和質量上來,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新的發展主題。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實踐運用,是主動作為,不是被動應對,是長期戰略,不是權宜之計。我們要以此為著力點,充分發揮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不是搞地區小迴圈,而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國內大迴圈。我國國內迴圈是建立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大迴圈,而不是每個地方都搞自我小迴圈,必須有效破除地方保護、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然而,歧視性、隱蔽性的區域市場壁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正常競爭。堅決破除地區間各自為政、“諸侯割據”的錯誤認識,引導各地區找準自己在國內大迴圈和國內國際雙迴圈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銜接起來,打通“區塊”“省域”和“城市”“城鄉”等不同區域空間之間的經濟迴圈,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不是封閉的國內單迴圈,而是開放的、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迴圈。堅持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之一,正是得益於內外需市場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良性互通,中國經濟才得以實現突飛猛進的發展。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構建新發展格局,正是要通過發揮內需潛力,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在滿足國內需求、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的同時,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項關係我國發展全域性的重大戰略任務”,這為我們明確了工作重點和方向、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衝擊,最終都能化險為夷,靠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事實上,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轉變,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迴圈特徵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我們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進一步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堵點,暢通國內大迴圈,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確保中國經濟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行穩致遠。
  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域性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我們要善於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統籌考慮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以鞏固既有改革成果為前提,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加快推進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於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改革。
  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習近平總書記在剛剛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要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基礎研究要勇於探索、突出原創,拓展認識自然的邊界,開闢新的認知疆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立足本國優勢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好動力問題,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域性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的關鍵。我們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加快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定海神針”。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善於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真抓實幹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到經濟工作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