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博物館導遊詞6篇 細緻講解,歷史追溯:博物館解說

博物館導遊詞是一種介紹博物館文物、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手段,它不僅可以讓觀眾更好地瞭解博物館和文物,還能夠增強觀展的體驗感和文物鑑賞能力。好的博物館導遊詞需要具備專業性、科學性、易懂性和文藝性等多方面的特點,蘊含著對文物的深刻思考和對歷史的精髓概括。

博物館導遊詞6篇 細緻講解,歷史追溯:博物館解說

第1篇

曹魏正始八年墓:該墓於1956年被髮掘清理。全墓由前室、後室、耳室、甬道和墓道等部分組 成。因該墓曾被盜擾,墓內器物已亂,只有兩耳室內器物儲存較完好。出土文物以陶器為主,器形有罐、盤、燈、俑、井、磨、灶、碗、雞、豬、豬圈等48件,銅 器有鍋、博山爐等5件,鐵器有帷帳架、燈等共10件,另外還有玉杯1個。玉杯高13釐米,口徑5釐米,白色,製作精緻,表面十分光滑,是罕見的古代藝術 品。帷帳架是以圓鐵棒製成三柱和四柱的拐角形狀,三柱形的有四個,各柱成90度直角,另外四個有四柱,其間以木柱連線,即成為長方形的架子,四周以布維 之,就成一個完整的帷帳。這為考證漢魏時的帷帳形制和製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中一件管狀元件上刻有正始八年八月……等銘文,又為該墓的絕對 年代提供了依據。

4、唐安菩夫婦墓:1981年發掘清理。墓葬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中出土器物非常多,依質料可分為三彩器、單釉器、陶、瓷器、金、 銅、瑪瑙器及石刻等類。三彩器形制較大,造型優美。主要器形有文武吏、天王俑、鎮墓獸、馬、駱駝、牽馬俑、牽駝俑、騎馬俑等。這批三彩器不僅胎質堅硬,施 釉均勻,色彩鮮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量多類聚,堪稱洛陽唐三彩的代表作品。它表明洛陽的唐三彩藝術,早在初唐階段已達到十分成熟的程度。這為 洛陽唐三彩的斷代分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墓中出土金幣一枚,直徑2.2釐米,重4.3克,正面為一戴王冠的男像,背面為帶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像,兩面均有銘 文。據鑑定,這是東羅馬皇帝福克斯的鑄幣。這枚金幣是洛陽出土的第一枚外國金幣,它與1955年洛陽發現的波斯薩珊王朝銀幣,無疑都是絲綢之路的遺物。特 別是安菩墓誌,不但提供了墓葬的確切年代(唐中宗景龍3年,即公元720xx年)和墓主的國屬、家世及其身世等情況,而且對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 值。在此我們重點講一下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生活用具和雕塑工藝品。這一名稱古書中缺乏記載,考其由來,則同舊時挖墓取寶之風有關。洛陽是聲譽中外 的歷史名城和文物淵藪之地。城北的邙山,古冢累累,帝王陵墓星羅棋佈,有很多唐朝顯貴也埋葬這裡。舊時這裡的一些窮苦人,為了餬口常常掘墓挖寶變賣,其中 得到一些釉色光亮的所謂瓦器,多為紅、綠、白三色,因其出自唐墓,人們便起名叫它唐三彩。1920xx年,隴海鐵路工程修築到洛陽時,從東向西沿邙山 腳下掘開許多古墓,在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中,器皿和人物、動物數量頗多。古玩商們將其運到北京,引起了著名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的讚賞和重視。外國人也視 為至寶,出重金購買,唐三彩頓時聲蜚中外。之後,雖又曾發現褐、藍、黑等多種釉色的俑類、動物和器皿,但唐三彩已成慣稱,這一名稱便沿襲下來。在我國 美術陶瓷史上,唐三彩開創了一代新風。它不光在造型、裝飾、釉色、燒製技術等方面樹立了驚人的風格,而且它所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生 活的各個領域。它像一束怒放的繁花,與唐代的詩歌、散文、樂舞、繪畫、書法、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相互輝映,和諧地構成了一座巨集麗的百花園。唐代是我國封 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都達到了歷史空前的高峰。唐朝國威的強盛、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社會的安定,都大大促成了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使當 時的中國處於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同時對外施行比較開放的政策,也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關係和文化交流。因而反映在文化藝術領域裡,就呈現出奼紫嫣紅、欣欣 向榮的局面。唐三彩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與其它藝術並存的一朵華貴的奇葩。唐三彩的出現,同唐代統治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追求名貴寶物也是 分不開的。那些官僚貴族活著窮奢極欲,死後連妻妾奴婢、馬牛駱駝、飛禽走獸以及瓶、盤、碗、罐等,都做成三彩釉陶用來陪葬。厚葬風俗的盛行,也是唐三彩大 量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唐三彩的胎料是一種上等白色粘土,素稱高嶺土。這種土顏色皎潔,顆粒細微,具有堅柔粘韌的特性,洛陽附近的鞏縣、孟津、新安、龍門 均有出產。製作三彩的礦土,要經過挑選、舂搗、淘洗、過濾、沉澱、浸潤、陳腐、揉搓、捏練方可使用。這樣精選加工把一切雜質排除乾淨,才能保證胎色潔白, 使製品有良好的穩定性。否則,器物的表面就會出現凹凸不平的斑丘,甚至會起泡或使胎體爆裂。入窯焙燒是一道關鍵工序。爐窯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直煙窯,其 結構有火道、窯簞、爐堂,窯頂有煙道,煙火直接從窯頂噴出。二是倒煙窯,這種窯煙火流動的路徑是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經過火道、爐堂、煙道,最後從煙囪 中噴出。唐三彩一般需要兩次焙燒:成型坯胎晾乾後,入窯用氧化火焰經過1100℃或接近1100℃的高溫素燒,即成白色胎體。冷卻後,掛上配好的彩料釉 汁,再入窯作第二次焙燒,燒至900℃,使彩釉熔融開化,胎體表面就會呈現出各種鮮豔的光澤。從出土的唐三彩觀察,唐代焙燒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火候適 度,升降溫掌握得恰如其分,窯內火焰輻射均衡,坯體破裂現象很少。在掛釉焙燒過程中,由於火候控制得當,釉汁與胎體地膨脹係數均衡,冷卻時收縮一致,釉質 與胎體密合非常貼切,很少有脫釉剝落現象。這充分證明了唐代工匠們已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熟練的燒製技術。唐三彩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它釉色的獨到風格。經過 化驗分析,可知三彩釉色的主要元素為矽酸鉛。唐代工匠,經過千百次地實踐,成功地配製出白色、淺黃、棕紅、褐紅、淡青、翠綠、深綠、天藍、茄紫、赭黑等色 彩,而且還配出一種罕見的銀白色釉,燒製後器物表面彷彿鑲上一層鋥亮的銀片。熟練的工藝技巧和化學知識的增長,使工匠們掌握了礦物、金屬氧化物的效能和呈 色機理。他們認識到褐紅為鐵、淺黃為鐵或銻、赭黃為鐵、各種青綠色為銅或鉻、藍色為銅和鈷、紫黑為錳等。釉藥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鉛粉及各種金屬氧化物,用 以輔助釉質的熔解和增加色澤的光亮程度。然而,工匠們為了達到某種呈色的特別效果,就將各種釉料及色劑的比例靈活增減、適度調配,這樣把各種釉汁同時交錯 施於胎體表面,入窯焙燒,使之溶解流化,產生混合或化合窯變現象,就會出現變幻無窮的色彩。這裡需要說明,窯變原來是釉色在窯內加熱偶然產生的一 種自然色變,但三彩工匠們加以總結、摸索出規律,能動地控制和利用了窯變的效果。這不能不說是三彩工匠們的傑出貢獻。釉質的色變與施釉厚薄及火候的高 低也有很大的關係。為了增強塑造人物形象的質感,還要增加一道對人俑的開相工藝。三彩人物的頭部不施釉,僅塗以,在脣和麵頰上加硃紅,在眼眸、眉 睫、髭鬚和巾帽等處都用墨描畫;足部也多不施釉,同樣用墨塗畫,以示為黑色皮靴。這樣增強了寫實效果,但並不使人感到有特別的與釉色失調的做作。三彩器物 的裝飾,主要採用雕塑與釉色相結合的方法,用刻花、印花、貼花、塑花等技巧,可以做出寶相花、蔓草紋、荷葉、蓮花、杏葉、靈芝、流蘇、魚子、鋪首、人物、 動物等裝飾;而用釉汁點描、斑描、塗繪、潑灑、絞胎的方法,可以做出各種生動活潑的動物、禽鳥及織錦、珍珠地、斑點紋、條帶紋、木紋等,這種用釉藥和色劑 混合繪製焙燒而成的圖案花紋,稱為釉花。這種釉花的出現,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飛躍。它不同於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但卻是釉上彩或釉下彩的前軀。釉花中的藍 彩,又是後來青花瓷的前身。自商周出現青釉瓷以來,直至隋朝,其間數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組成紋樣,唯唐代開始使用。唐三彩上的印花,多飾於模印製成的器型。 而貼花多飾於輪制的圓形器物上,因為採用印花就會被快輪的削刀刮掉。貼花是先將紋樣雕塑成型,然後貼在器壁的適當部位,有的是泥胎未乾前貼上的,有的是在 釉燒以後才貼上,再上釉重新焙燒的。劃花多與釉色相結合,並多飾於器物的平面上,即先以線條劃出動植物的輪廓,然後用各種色釉分色平塗後燒製。所以要施在 器物的平面上,是為了控制釉汁流淌,避免畫面模糊。絞胎釉,是一層胎泥,一層釉色,迭次相壓,捲成圓柱,然後取其斷面,製成器型焙燒而成的,呈現出樹木年 輪似的紋樣,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種為貼面絞胎。這兩種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層鉛玻璃透明釉,並一次燒成。斑點紋除用釉汁斑描而外,還可以在坯體內嵌 進晶體礦石,燒成後器壁上就呈現出晶瑩的白斑。這些都是唐代三彩匠人們獨闢蹊徑的創造。工藝美術作品一向分作日用品和陳設品兩大類。唐三彩的品種之多,內 容的豐富程度卻是當時任何一種工藝形式都無法比擬的。就生活用器而言,有各種形狀的壺、尊、瓶、罐、盅等水器和酒器;飲食用具有盤、豆、碗、盂、缽、盆、 杯等;化妝用具有裝油或盛藥膏的各種盒子;文房用具有水盂、硯滴;寢室用具有唾盂、香爐、油燈、枕頭等;各種模型有庭院、房屋、家室、倉庫、假山、水池。 唐三彩中的生活器皿很受人珍視,因它既實用,又可供觀賞。它與一般生活器皿相比有三個明顯的特點:第一,色彩絢爛,花紋美觀。第二,唐三彩繼承了我國古器 物奇特別緻、製作精巧的造型特點。第三,仿效其它工藝品的造型,是三彩生活用具的又一特點。唐三彩吸收融合了唐代的陶器(不施釉的瓦器)、瓷器、金銀器、 銅器、木漆器、藤編和少數民族、甚至外國生活用具的優秀造型及裝飾藝術,創造了自己別開生面的風格,也為它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唐三彩中的人物、動 物、禽鳥數量最多,工匠們對這些形象的塑造,的確達到了我國古代藝術史上的高峰。唐三彩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特徵,它反映了唐代國家的 統一和在藝術上熔鑄北方渾厚雄健與南方清新柔潤的特點。首先從三彩俑來看,工匠們不僅能表現出不同形象、不同性格、不同姿態、不同裝束、不同民族的特徵, 還能塑造出不同等級、不同地位和他們特定的思想情感。洛陽出土的三綵女俑頗多,有的悠閒雅坐,若有所思;有的亭亭玉立,裙帶生風;有的虔恭典嫻,廣袖揚 逸;有的頭束丫髻,窈窕多嬌。1965年洛陽北窯出土的女坐俑,紅脣粉面,豐頰腴腮,頭梳環頭,身穿袒胸絳色窄袖襦衫,胸束長裙,雙手置於胸前,端坐在墩 座上,神氣十足,顯然是達官貴婦的形象。屬於這種身份的還有1970年洛陽谷水出土的女立俑,她面龐俊俏,眉目清秀,髮髻梳成鸚鵡欲飛之形,上穿淺綠圓領 襦襟,胸部袒露,身系黃裙,長袖飄飄如溪泉傾流,很有點超然不群的樣子。這種形象恰似《新唐書·五行志》記載的那樣:天寶初年,楊貴妃常以假髮為首飾, 好服黃裙,時人為之語:squo;義發拋河裡,黃裙逐水流squo;。這件女俑的裝扮就是工匠們特地為她設計的。與貴婦身份不同的女俑,還有頭梳丫髻、上罩短襖、腰束長 裙的金雀丫環,她體態婀娜,年僅十五六歲,望去很有俏皮、靈俐、活潑之感。可以看出,三彩工匠們對女俑的塑造,從生活到藝術確實都下了一番苦功的。三彩俑 中那些文臣官宦的形象,多是峨冠博帶,長袍闊袂,端嚴直立,神情拘謹,溫順虔誠。有的雙目迷離,抿嘴微笑;有的兩手捧物,舉在胸前;還有兩手相交,置於腹 下。他們或在深思熟慮,準備為上司獻策,或在唯命是從地聆聽吩咐。工匠們雖然用簡約的手法著意塑造這類人物的道貌岸然,但把他們矜持尊嚴的內心世界也刻畫 得淋漓盡致。對於那些天王俑、武士俑和鎮墓獸的塑造,工匠們是採取誇張手法,著重從外形上突出表現。天王俑頭戴盔冠,身穿鎧甲,背生雙翼,腳踏臥牛或鬼 魔。武士俑或持劍撫盾、或拉弓射箭,無一不是肌肉發達,蹙眉怒目,劍拔弩張,看去頗有一種凶神惡煞、氣勢逼人之感。鎮墓獸是工匠們巧妙地綜合多種動物形象 想象出來的一種怪獸,放在墓門內作為辟邪用。形象多為人面獸身或獸面獸身,更有的頭長獨角,身生雙翼,背披火焰,豎耳怒目,異常凶猛,好像準備隨時躍起捉 拿妖魔。有人說它是《周禮》中記載的黃金四目、頭戴銅製面具、持戈揚盾、率眾打鬼的方相氏形象的演變,看來頗有道理。另外那些深目高鼻、頭戴尖 帽、身穿翻領袍、腳登高筒靴的男俑,多是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或外域人的形象,一般稱為胡俑或崑崙俑。洛陽谷水唐墓中出土的幾件胡俑,多是眉發蒼 鬱、絡腮鬍須、顴骨高隆、體格彪悍。有人認為他們是中亞西亞人的形象。另一件傳世的牽駝男俑,極像維吾爾族的相貌。他頭戴小帽,身穿褐綠長袍,袒胸佇立, 側頭嘻笑,連濃重的眉須也帶著耐人尋味的樂觀性格。他牽著一頭腿短頭小、身軀龐大的駱駝,據說是波斯或大秦國的品種。駝背上滿載著各種貨物,大概因為買賣 興隆才使他那樣神采飛揚吧。洛陽出土的樂舞俑也很有風采,其中騎馬樂舞俑有八件一套的,分別為四男四女。男的擊鼓或手舉儀仗器;女的髮髻奇異,長袖飄舉。 騎駝樂舞俑,駝背上有五個伎樂人在歡快地歌舞。他們無不姿態姍姍,感情奔放,簡直是唐代一幕幕坐、立二部樂舞的再現。唐三彩中的動物也很引人入勝,各種動 物的個性特徵都塑的比較典型,如駱駝、牛、驢、豬、羊等,都塑造得生動逼真、活潑輕健,觀之不禁使人有驚奇之感。駱駝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因為它適宜長 途跋涉,被人們喻為沙漠之舟。當時往來在長安和洛陽的商旅駝群紛至沓來。這兩地出土的三彩駱駝,多是形體高大、茸毛蓬鬆、兩峰間馱著巨大的虎頭紋行囊 及絲卷、綢布、水壺、魚、兔、肉食等物,它們或在穩步行進,或在昂首嘶鳴。洛陽關林唐墓中出土的一件,駝背上還騎一人,完全是漢人的裝束。他一手控制韁 繩,另一手揚鞭催駝,儼然是中國商旅冉冉西行的逼真寫照。馬匹勁健有力,能役善戰,又較易馴養,在古代軍事、農業、交通、禮儀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唐 朝官府和民間很重視養馬。唐玄宗曾選擇西域、大宛獻來的良馬和中原駿馬,令畫師臨摹。他還讓人在他的御廄裡畜養良馬多達四十三萬匹。他赴泰山祭祀,佈置數 萬匹牧馬跟從,色別為群,望之如雲錦。又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尚馬之風可見一斑。所以馬也成為唐代文藝創作的重要題材。人們對塑造描繪馬的形象 要求甚高。韓幹是當時善於畫馬的名家,然而杜甫卻給以畫肉不畫骨的譏評。不過,從出土的唐三彩馬來看,倒是會使詩人滿意的。三彩藝人們,以熟練的技 術,靈巧的刀法,流暢的線型,生動地塑造出比例勻稱、彪健有力、神氣完備的各種駿馬形象。洛陽關林出土兩件形體高大的三彩馬,可以說是唐三彩中的代表作。 一件通體施白釉,昂首挺立,兩耳豎起,高達76釐米,與黑馬相配,顯得明快清新。另一匹黑釉馬,膘肥雄渾,剪鬃挽尾,雙耳後抿,頸若彎弓,四蹄抓地,依稀 倔犟地將要飛奔啟程。。這種黑釉馬除近來在洛陽龍門又幸得一件而外,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還藏一件,並且均為一黑一白,與上述的兩件作風一致,宛如出自一 人之手。這都是我國藝術史上難以尋覓的珍品。如前所講,唐三彩以鮮豔奪目的釉色和形象生動的雕塑為特點,強烈地吸引著人們的情趣。它同洛陽龍門石窟的唐人 雕刻以及敦煌石窟的唐代彩塑異曲同工,都是盛唐時期豐富社會生活的美麗畫卷,與唐代繪畫互相輝映,都閃爍著燦爛的光彩。現在大家再來看墓中的唐三彩作品, 加深一下對唐三彩的認識和了解。

5、宋四郎墓:該墓於1983年被發現。這座北宋晚期的墓葬,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 有磚柱,柱頂系磚雕斗拱,八角之間除一面為磚砌仿木結構門樓外,七面牆壁皆有壁畫和假窗。迎門的一面,彩繪墓主夫婦宴樂圖。在下垂啟開的紅色帷幕下,夫婦 二人左右拱手端坐。男墓主宋四郎頭戴黑色襆頭,身著圓領乳白色長袍;女墓主梳高發髻,身穿紅色衣裙,夫婦二人臉形圓胖,相對微笑。中間桌上放滿了壺杯碗盤 和菜餚食品,另外還有一名男僕和兩名女僕,三侍者身軀矮小,以示身份低微。這種主要人物大而居中,次要人物小而偏側,是突出、誇張主題的藝術手法,世界各 地都經常採用。而在我國漢魏至宋代的壁畫上也突出主題,使主大奴小。但大小比例和位置安排,在視覺上更和諧、舒服,並且主大奴小、主尊奴卑,也體現出封建 等級制度的森嚴。墓門甬道兩壁,各有兩幅磚雕孝子故事。進門左側靠內一幅,畫面為一孝子在竹林跪哭,新筍破土而出,當為孟宗哭竹成筍。其它畫面簡單, 難以確認。

6、二號宋墓:該墓墓葬形制與宋四郎墓基本一樣。但其墓門外墓道右側有一側室。該墓平面作八角形,頂部用疊澀構成八角形藻井。壁間有壁畫七幅。迎墓門 第一幅繪門扉半掩,每扇門上有乳釘四行,每行四枚,還有銜環鋪首。一侍女似欲開門而出,尤半遮面。第二幅為一老者倚坐在靠背椅上,後站女侍,背置屏風,前 側立二人,年長者躬身作稟告狀;年輕者肩扛扁擔,扁擔上繫繩索。此畫面頗似父子二人交租後向地主告辭。第四、五、七幅皆為磚雕假窗,第六幅磚雕圓茶几一 件,幾乎進一半凸出於牆面,成為鏤空透雕。該墓還有許多磚雕牡丹圖案作為裝飾。在洛陽古墓博物館中一共復原了五座北宋墓葬,都是採用磚砌仿木結構,雕樑畫 棟。不過,墓室無前後之分,都是前堂後寢合成一體。墓室周壁或雕飾孝子故事、奇花異草,或彩繪墓主夫婦宴樂的風俗壁畫,是宋代西京洛陽一般商人與官吏、地 主生前生活的再現。這些磚雕畫面的突出特點是背景簡單,而人物形象皆為高浮雕,有些近乎圓雕。洛陽宋代仿木結構磚雕墓葬,是洛陽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墓室內 的角柱、斗拱和藻井,基本上採用徹上露明造,加之雕飾的門窗隔扇,將墓室建築絢麗多彩的姿容全部展現出來,給人以美的感受。仿木結構磚雕的建築形式和 朝著柔和絢麗的方向發展的建築風格,是宋朝這一時代十分明顯的特徵。這是因為宋代建築已開簡化之端,斗拱負荷的機能與漢唐時期相比已開始減弱。尤其是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樑架結構的變更,斗拱比例更為減小,補間鋪作的朵數大為增多,成為一種象徵性的裝飾品。

結束語:以上說講的六個墓葬,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從今天所參觀的墓葬陳列中,我們對洛陽乃至中原地區的古墓葬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對其中所反映出古墓文化特色也有了清晰的認識。歸納起來簡單的說就是:

1、不同時期的墓葬具有鮮明的等級性和強烈的宗法倫理觀念;

3、堪輿學說影響巨大。這幾點可以從墓室的大小、結構、葬具、隨葬品清楚的表現出來。生與死是人生的兩件大事,面對生離死別,古人是無奈和幼稚的, 但他們對喪葬活動的熱情和重視,使短暫的生命在死後獲得永生。而千百年風雨過後,喪葬制度的體現及其產物——陵與墓,使祖先們生時的榮耀和輝煌不再僅 僅存在於卷帖浩繁而描寫枯燥的文獻裡,更活生生地存在於現實中的高冢深穴裡。這些陵墓、墳丘成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縮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墓葬文化, 更成為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好了,對古墓博物館的講解到此結束。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

博物館導遊詞6篇 細緻講解,歷史追溯:博物館解說 第2張

第2篇

從山門跨進武侯祠,叢竹簇簇,松柏森森,翠柳青青,潭水粼粼,景色優美宜人,眼前的香爐裡煙霧繚繞,彷彿能帶人一覽三國鼎立的場面o繞過香爐拾級而上,進入了一處靜謐的院落o院子內古木交錯,花卉滿庭o一棵棵百年大樹就像忠心耿耿的士卒守衛著庭院,將庭院的氣氛裝飾得更加神祕o大拜殿是人們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殿內塑著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羽扇綸巾,風度莊嚴o地上的蒲團上跪著祈福的人們,虔誠地祈求孔明的庇護o殿堂的柱子上掛滿了歷代名人撰寫的對聯o這些對聯無不包含著人們對孔明先生的敬重和仰慕之情,我閉上眼睛,好像看到了孔明先生手搖羽扇,為劉備出謀劃策的情景o,

大殿後,翠竹叢中簇擁著蓬鬆如傘、古樸美觀的茅廬o茅廬正門上懸掛著“諸葛草廬”的匾額o據說,這是諸葛孔明當年隱居的地方o諸葛草廬左側是野雲庵,右側為古柏亭,是諸葛孔明會友讀書之處o在這淡雅氣息的籠罩中,我腦中又浮現出“三顧茅廬”的畫面……

武侯祠之遊,給我留下頗深印象的要數那些碑刻、牌匾和楹聯,這一切,使武侯祠彰顯豐富的文化內涵,閃爍著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光輝o ,

領略過武侯祠的莊嚴和神韻,我更加確信,南陽兒女今天創造的輝煌,在若干年後,也定會成為巍峨的豐碑!

武侯祠坐落於南陽市西南方向的臥龍崗上,坐西向東偏南,現存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築由東而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後兩重,建築佈局嚴謹,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臺壯觀。祠前是巨集偉雅緻的“千古人龍”石牌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樓式,通體佈滿雕飾,對稱的錦紋、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聳門外,望柱沖天,在蒼松翠柏映襯下,使武侯祠顯得更加巍峨壯觀。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為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後面的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臺、小虹橋、樑父巖、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即臥龍十景)。最後是寧遠樓,亦名清風樓。山門之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檯”。祠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謝圃亭;右側院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臺下有諸葛書院。祠西南隅有龍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體建築,殿宇高大巨集偉,為歇山式建築,殿前懸掛匾聯十餘幅,兩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諸葛亮坐像,兩側為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第3篇

海軍博物館位於青島灣東側,原是海軍駐青部隊小型船艦的停泊之處。在這裡你可以瞭解到中國海軍歷史,陳列的實物小到徽章、軍服,大到飛機、軍艦都有,尤其可以登上退役軍艦實地參觀,軍事迷們千萬不要錯過。

博物館分室內展廳和室外展區,室內展廳主要有中國人民海軍史展室、海軍服裝展室、禮品展室三個展室,室外展區包括武器裝備區和海上展艦區。進博物館先去參觀室內展廳,歷史展室圖文介紹了古代海軍史、近代海軍史和人民海軍史。服裝展室展出軍服、軍銜肩章、勤務符號、進行特種作業的裝具等。

比較有看頭的是1949年以來各個時期的軍服,從解放軍第一批軍服 五0式,到參照蘇聯和東歐國家軍服樣式的五五式軍服,還有六五式、七四式、八五式軍服等。禮品展室展出各國送給我軍的珍貴禮物,蘇聯送的海軍軍官配劍,朝鮮送的一段佈滿彈片的上甘嶺枯樹幹都是珍貴館藏。

接著到室外展區參觀武器裝備。操場上堆滿了各種炮彈、坦克、飛機,這裡比較重要的展品有:周恩來坐過的木殼魚雷快艇、我國首任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大將坐過的伊爾-14飛機和紅旗轎車,還有潛地導彈巨浪1號,這個很厲害,能攜帶核彈頭。

最後到西側港口登上退役軍艦參觀,是博物館最好玩的地方。這裡主要有三艘可參觀的軍艦,分別是從蘇聯引進的新中國第一批驅逐艦之一鞍山號(舷號101),中國第一艘裝備了防空導彈的護衛艦鷹潭號(舷號531),經常出現在軍事雜誌封面上、中國自己造的第一艘驅逐艦濟南號(舷號105),其中濟南號是最大的。你可以在軍艦的甲板間爬上爬下,看看導彈發射架,艦長指揮艙。

海軍博物館東鄰魯迅公園、青島海底世界,西接小青島,西北與棧橋隔海相望,這些景點都與青島火車站離得較近。青島火車站出來,往南走到海邊,景點沿海串成一條線,一般遊客都把它們放在一起遊覽。

第4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為依託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同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陵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基於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遊覽、休閒等多項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間。

秦始皇陵佈局縝密、規模巨集富,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目前在秦始皇陵陵區已發現各類陪葬坑、陪葬墓等600餘處。1961年,秦始皇帝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帝陵(含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兵馬俑坑發現於1974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三個兵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坑內放置與真人真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7000餘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鈹、矛、戈、戟、殳、弩機以及大量的箭鏃等。大部分兵器歷經兩千多年依然鋒刃銳利,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還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每乘車前駕有四馬,車上各有一御官俑。銅車馬造型逼真,裝飾華美,大量使用金銀為飾品和構件,製作非常精巧,被譽為青銅之冠。

在秦兵馬俑陪葬坑遺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1979年正式開放,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銅車馬陳列廳及相關臨時展覽。至今已接待中外觀眾近7000萬人次,其中包括近200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秦兵馬俑先後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城市展出,海外觀眾超過20xx萬人次。秦兵馬俑每到一處就引起當地轟動,已成為增進國際間政治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0xx年10月1日,佔地3386畝位於秦始皇陵核心區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始皇陵封土、已探明的主要建築遺址、陪葬坑等。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的對外開放標誌著我國又一處大遺址保護工程的建成。既是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傳播中華優秀文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舉措,又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帶動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20xx年9月30日,9901、0006陪葬坑陳列廳正式對外開放。0006陪葬坑位於秦陵內城以內,封土西南,20xx年發現。面積約410平方米,出土彩繪文官俑8件,御手俑4件,銅鉞4件,木車遺蹟一乘,殉葬的活馬約20匹。9901陪葬坑位於秦陵內外城之間,封土東南,1999年發現。面積約800平方米,1999年5月8日至6月15日,對陪葬坑的中部進行試掘,試掘64平方米,在中部棚木之上出土青銅大鼎一件,重212公斤,口徑71釐米,高61釐米,在北部過洞中出土11件彩繪百戲俑。出土的陶俑,不著鎧甲、不穿戰袍,上身赤裸,下身著裳。姿態各異,風格、服飾、裝束等都與一二三號陪葬坑出土的兵馬俑迥然不同。有學者認為這批陶俑的原型可能是象徵著秦代宮廷娛樂活動。20xx年6月3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秦陵博物院又啟動了9901陪葬坑和秦陵部分建築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

這兩個陳列廳展廳建成後,9901陪葬坑的考古發掘工作將在展廳內繼續開展,並使其與保護、展示相結合,為觀眾提供更為真切的參觀感受。0006陪葬坑則進行原址展示,帶給觀眾真實的展覽效果。同時,通過陳列在展廳內的典型文物、圖片和文字說明,以及相應的講解導覽服務等,向觀眾全面展示這兩個遺址坑的文化內涵,強化秦陵遺址公園的社會教育功能,發揮秦陵博物院在公眾服務和先進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及9901、0006陪葬坑陳列廳與已開放多年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同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了秦陵文物事業發展的基礎。

第5篇

中國三峽博物館位於20世紀亞洲十大經典建築之一的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的正西端,為全國最大的專題性博物館,也是我國唯一一家在北京之外以“中國”二字冠名的國家級博物館。

中國三峽博物館為收藏、研究、展示重慶及三峽地區歷史與文化的科學殿堂;建築主體長157.3米,寬98.085米,高32米,總建築面積為4萬多平方米,博物館整體呈一個大弧線形狀,是一個傳統的水壩形狀。博物館正面右上方,有一個4米見方的巨大篆體印章,印章由上到下、由右至左刻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9個大字。

中國三峽博物館展廳面積為23225平方米,是重慶的標誌性建築,主體建築氣勢巨集偉,內涵深邃。除正面與人民廣場、人民大禮堂保持三位一體外,其餘部分均順地勢地貌而建,並與山體融為一體,結合地勢高差與建築的圍合與半圍合,呈現出山水主題的園林景觀,舒展平緩變化的體量似從山體中生長雕琢而成。

整個陳列展覽由4個基本陳列、6個專題陳列、1個360度全周電影、1個半景畫陳列、1個觀眾實踐中心和3個臨時展覽構成。4個基本陳列分別是:反映三峽歷史、三峽文化和三峽精神的《壯麗三峽》;反映重慶地方歷史文化源流的《遠古巴渝》;反映20世紀重慶城市變遷的《重慶·城市之路》;反映重慶抗戰文化的《抗戰歲月》。全館最重展品——烏楊漢闋,重達10噸。它20__

年夏在忠縣烏楊鎮發現,是中國當今儲存最完整的漢闕。它是重簷廡殿頂雙子母石闕,主闕高5.4米,子闕高2.6米。闕體雕刻豐富,主要內容有仿木雕刻、生活圖卷、靈禽異獸和神話傳說。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保護、研究、展示重慶和三峽地區歷史文化遺產與人類環境物證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礎設施。中國三峽博物館與重慶市博物館合併共建,今後將掛兩塊牌子。它位於20世紀亞洲十大經典建築的重慶人民大禮堂的正西端,兩者中間為4萬平方米的重慶人民廣場,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體”的城市標誌性建築群。如果說重慶人民大禮堂是20世紀50年代重慶的標誌性建築,那麼,中國三峽博物館將是21世紀初重慶的標誌性建築,一顆鑲嵌在山水園林的山城重慶心臟的璀璨明珠。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體建築氣勢巨集偉,內涵深邃。除正面與人民廣場、人民大禮堂保持三位一體外,其餘部分均順地勢地貌而建,並與山體融為一體結合地勢高差與建築的圍合與半圍合,呈現出山水主題的園林景觀,舒展平緩變化的體量似從山體中生長雕琢而成。工程總用地面積為2.9316公頃,主體結構長157.3米,寬98.085米,地面以上總建築高度為25.2米,共5層,總建築面積為42497平方米,為一類高層建築,其中地下1層為文物庫房、車庫、裝置用房,地上4層為展廳、報告廳、管理輔助用房。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框架抗震等級為三級,建築結構安全等級及耐火等級均為一級,建築耐久年限為100年以上。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總體佈局通過以東西走向的人民大禮堂對稱軸為主軸線,並以一個完形將人民廣場與博物館主體建築聯絡起來,主軸線上人民大禮堂、人民廣場、博物館三位一體,一氣呵成,張馳收放灑脫自如,形成“三位一體”的四維效果(包含人群的行為運動)。通過對完形的分解整合、高差變化、肌理對比,形成統一簡約而又內涵豐富的象徵圖形。人民廣場與博物館一體圖形,用一把巨型的琵琶圖案連線。從東端人民大禮堂向西望,博物館主體的玻璃頂在陽光照射下有如水中(前部水池)和群山(展廳山石狀)中升起的紅日,顯出勃勃生機。從西端博物館東望,人民大禮堂在人民廣場和諧曲線環抱的映襯下,昭示出博物館和人民大禮堂兩個不同時期標誌性建築的歷史對話,而人民廣場則成為對話的極佳場所,這種生動、諧趣的對話方式,既強調了歷史和社會的人文關懷,又展示了重慶人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重慶是一座具有優秀歷史文化內涵和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三峽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與之相配套的三峽文物搶救保護也是廣為世界關注的工程。因此,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作為收藏、研究、展示重慶地方歷史文化的標誌性博物館,在成為三峽歷史文化永久載體的同時,也將成為三峽工程文明形象的不朽豐碑。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目標是“西部領先,全國一流,世界影響”。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成為重慶城市文化的象徵、城市文明的視窗和城市精神的名片。

第6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在這裡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裡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如大家所想的一樣,)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其中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矚目的珍品。當然,在這些文物裡面,就其發掘的意義和價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謂曾,就是曾國,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字,連起來講,就是曾國國君乙的墳墓,其間出土的不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曾侯乙編鐘,還有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種類繁多的兵器、車馬器、樂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許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國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為國內所罕見。眾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從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禮制、戰爭、科學技術以及日常生活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它實際上反映的是當時的文化。因此,我們到湖北省博物館,不僅僅是去參觀幾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憶古老的中華文化。那麼,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種什麼文化呢?在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區域文化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它孕育了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三種區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為重要,而那時的楚文化只是綜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餘緒,特色還不多,水平也不高,幾乎是不足稱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發展。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大變革、大動盪、大轉變時期,不僅學術上百家爭鳴,而且戰爭頻繁,群雄割據,諸侯爭霸。楚國正是在這樣一種時候不斷擴張。與此同時,楚文化在不斷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異於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區域文化。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談一談曾侯乙墓和曾國。曾侯乙墓的發掘地點是在今湖北隨州,距武漢市約165公里,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來看,在禮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東西,但在許多器物上反映了強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則是周、楚文化藝術特色的綜合。因此,很難單純的把曾侯乙墓歸於楚文化還是周文化的範疇。學術界一般單稱其為曾侯乙墓,而不稱其為周墓或楚墓,有人乾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屬於周,又不屬於楚,而又同時具有兩者的特色,我們可否說它反映的是中國上古時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從這一點上看,曾侯乙墓發掘的意義不亞於甚至超過秦始皇陵的發掘,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常言道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那麼還是讓我們一起到裡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這在同時代的墓中規模是較大的。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槨室模型,它是根據1:10的比例製作的,其中,整個墓室分為兵室、禮室、和樂室三大廳,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

前面我們說過,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間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這裡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請看,這件鹿角立鶴是這個古墓中造型藝術和鑄造工藝都比較高的一件傑作,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當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種動物的,它是人們想象出的一種仙鳥,放在墓穴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守護死者靈魂,防止鬼怪侵襲,再就是護送死者靈魂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鑄造工藝也是比較講究的,這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禮器展廳中,共展出了禮器用品38種134件,是我國曆年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餘下的時間裡可以慢慢的欣賞,領略我國悠遠的古文化。

這裡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所以許多新穎的作戰武器脫穎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數量多,質量精,正是當時社會大變動,技術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戰爭的大致輪廓和想象出他們使用兵器的型別呢?

最後大家將要看到的便是世界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編鐘源於我國原始社會,樂宮中最為顯赫的屬編鐘,巨大的鐘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全套編鐘總重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著優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整套編鐘鑄造十分複雜,要經過設計、制模、合金、澆鑄、鑄後加工等多道工序,編鐘的裝配、佈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處理得十分恰當。

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儲存完好、配備齊全、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訊準確而成為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現在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樂器已經全部複製出來,面對這些上古時代的傑作,真叫人歎為觀止,稱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大概也不為過吧?

為了滿足各種中外遊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館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編鐘演奏,讓您徜徉於那悠悠的歷史長河之畔,聆聽這人間仙樂,所以,此行絕對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麼,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聆聽這個時間長廊傳來的音樂。

好了各位朋友,關於湖北省博物館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一點印象,不詳盡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海涵。

(剩下的時間大家可以自由的參觀一下,半小時後在大門口集合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