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導遊詞

觀博物館導遊詞2篇

導遊詞4.35K


觀博物館導遊詞2篇
  觀博物館導遊詞

各位來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張裕酒文化博物館。

馳名中外的名產-----張裕葡萄酒!大家要了解中國葡萄酒生產的歷史和風俗,老張裕無疑是第一勝地,在咱們現在就去參觀張裕酒文化博物館。

張裕公司創辦於清光緒年。它是真正中國民族工業的驕傲。

  祖籍廣東的張弼士先生,他在煙臺東山,西山購地近千畝,從歐洲及國內各地,引進了優質葡萄品種120多個,並與笨的葡萄品種實行嫁接,獲得了成功。為了釀成優質的葡萄酒,張弼士先生多方尋訪優秀的釀酒師,他的遠見卓識和開放意識,感動了奧地利駐煙臺領事巴保,擔任了張裕的釀酒師,成為張裕歷史上一段佳話。同時,張先生又以巨資從歐洲購進了大批橡木酒桶,修建了譽滿中外的地下大酒窖,窖上建了三層樓房,成為當時煙臺最引人注目的建築。

國際葡萄 葡萄酒局,對張裕公司在發展葡萄和葡萄酒事業上作出的出色貢獻,給與了高度評價,並頒發給我市一枚“1987國際葡萄和葡萄酒年“榮譽紀念證章。國際葡萄 葡萄酒局局長羅伯特 丁洛特先生說”全世界被授予“國際葡萄酒城“稱號的城市到1987年底已有40哥,而獲榮譽證章的到現在只有2個,張裕的產品完全可以喝世界名牌相媲美。。。。。“好了,咱們已經來到了張裕酒文化博物館,關於張裕的情況先介紹到這裡。

好了,現在請大家隨我一同前往博物館的大廳參觀,我們邊走邊談一下張裕公司及博物館的現狀。張裕公司現在已發展成為以葡萄酒釀造為主,裕品牌目前為中國葡萄酒行業第一品牌,現在我們所看的博物館始建於1992年。該館由清華大學規劃設計。該館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史料詳實,堪稱行業博物館之精品。我們走進的這個大廳是個綜合大廳。它以三塊浮雕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不同歷史時期,影響張裕發展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請大家隨我一同參觀。

這就是張裕公司的創始人,著名的愛國華僑張弼士先生。由於家鄉受災,他18歲時隻身遠走南洋,先後從事過建築,礦物,船運,藥材,等產業,逐步發跡。被人們稱為億萬富翁。

旁邊這位是張弼士先生的親侄子張成卿。他是張裕公司的首任總經理,併兼土木工程師,翻譯等數職。

那位是晚清著名的戊戌變法領導人之一——康有為先生。他先後於1917年和1927年兩次來訪公司,並留下兩手詩詞。這一首詩是他1927年來訪時留下的。感興趣的話,大家可以閱讀一下。

這位是張裕公司聘請的獸人外國酒師巴保先生。他出身於奧匈帝國的釀酒世家,為公司工作了18年,19XX年因歐戰爆發被召回國。

這位是酒師張子章先生。巴保先生歸國後,張子章先生擔任公司酒師職務。他也是中國第一代葡萄酒師的代表之一。

這位是徐望之先生。20世紀30年代時任中國銀行煙臺支行行長。1934年1938年間擔任張裕公司總經理。在他任職期間特別重視先進技術及優秀人才的引進,他是張裕歷史轉折時期的重要人物,關於他們幾位的情況後面還有詳細介紹。 請大家繼續參觀第二塊浮雕,這邊請。這幅圖案主要表現的是張裕公司在19XX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的獲獎證書。在這次盛會上,張裕公司的白蘭地,味美思,雷司令,紅葡萄酒獲得金質獎章。由此,張裕公司的科涅克白蘭地改稱為“金獎白蘭地“。

這位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他19XX年來訪公司,併為公司親筆題詞“品重醴泉“。它主要包含兩層含義,既藏樣了張弼士先生實業報國,愛國興邦的崇高人品,又肯定了張裕美酒的優良品質。

這是張裕百年地下大酒窖。一會兒,您可以親自到酒窖中體味它的傳奇色彩。 這第三塊浮雕式1992年xx主席在張裕公司百年大慶前視察公司,併為公司親題“滄浪欲有詩味,醞釀才能芬芳“。既讚揚了張裕有豐富的企業文化和一流的產品,又揭示了百年張裕質量第一的經營之道。

由於張裕公司對工作及世界葡萄酒業的巨大貢獻,1987年,國際葡萄 葡萄酒局命名張裕公司所在地煙臺市為“國際葡萄 葡萄酒城“,這是當時酒局居住哪個羅伯特 丁格特先生正在向俞振聲市長頒發城徽的照片。

這個商標就是張裕公司的註冊商標,它是同行業中第一個全國馳名商標。 大家請看這邊的環形區域,它記錄的是張裕公司從1892年建廠至今,這1XX年來發生的大事記,對面兩塊銅板上記錄的是公司歷屆主要領導人的姓名及任期。您感興趣的話,一揮兒作自由活動時,可以過去看一下,現在請大家隨我繼續參觀歷史廳。

歷史廳主要是以圖片及實物的形式,想大家講述張裕公司從建廠初期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的發展歷史。

這個模型是張裕百年大酒窖地剖面模型。您可以在這看一下,待會再到大酒窖中親身感受他地神奇。現在請各位朋友隨我繼續參觀影視廳。

影視廳主要是以投影地形式介紹張裕公司地企業文化,以及產品地生產工藝流程等情況。您可以坐在這欣賞一段我們為您播放地影片。

請大家繼續隨我參觀現代廳。現代廳主要向大家展示地是張裕公司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地成就及發展情況。

這塊展板介紹地是新中國成立後來到張裕公司視察地領導人及來訪時間。 這是一臺投幣自動釀酒機,您在這邊投一枚3元硬幣,在那邊就可以取到一杯芳香醇厚地白蘭地。它主要演示地是張裕公司白蘭地地生產工藝流程。大家可以親自嘗試一下。這四臺背投電視主要是介紹張裕公司乾紅,乾白,起泡酒,三鞭酒地生產工藝流程。

好了,請大家繼續參觀字畫廳。這裡主要韓式地是來訪地名人留下地墨寶,有康有為,張學良,劉海粟,吳青霞,歐陽中石,啟功等名家大家。張裕公司共有300多副名人墨寶,這裡僅展示出30多幅,愛好書法地朋友可以仔細揣摩一下。

現在我們來到地是珍品廳,這裡主要展示地是張裕公司獲得的獎牌,獎章,獎狀,獎盃,證書等榮譽證章,以及國內外友人饋贈地實物 現在請大家自由參觀,然後我們去參觀地下酒窖。

請大家隨我下去看看。各位朋友請注意腳下,這個螺旋式地樓梯比較陡,共有41級,請大家注意安全。樓梯建成這個樣子,是為了保持窖內地溫度。這個酒窖曾是遠東最大地地下酒窖,距今已有1XX年地歷史了。酒窖使用面積1976平方米,深7米,低於海平面1米,一個世紀了,仍然 沒有滲漏,而室內溫度常年保持在12度到18度,也就是說酒窖是恆溫地,為了葡萄酒地釀製提供了理想的條件。這個酒窖地修建被中外建築學界譽為建築史上地一個奇蹟。

這裡一共有八個拱洞,如今酒窖中的橡木酒桶還如當年那樣陳列著,其中100多年地酒桶還有100多個,是建窖之時從國外進口地,其他地不論大小,都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製造地。這裡地拱洞交錯連環,有如迷宮,無人指點難以找到出口。

我們現在看到地是8號洞,這個洞中主要存放公司有代表性地年份酒,及儲存瓶式發酵地產品。接下來地是7號洞,大家可以注意看一下,每個大木桶地端面上都有編號。、大家往上看,上面有一個木塞,塞住了桶口,裝酒,倒酒地時候,都要通過這個桶口。大家也看到了,這些桶這麼大,人工倒酒,裝酒很不方便,那麼,工人們採用地是什麼辦法呢?——酒泵輸送!地上有一根管子,大家看到了吧?窖頂上有一個個小方洞,倒酒,裝酒地時候,拿下塞子,連線酒泵地管子從洞口伸進桶裡就可以了。為什麼用橡木桶呢?因為酒本來是沒有顏色和香味地,用橡木桶裝了一段時間後,就有了與橡木相同的香氣和顏色了。在這呆了這麼久,大家一定聞到了一股怪味,這是酒地酸味!據說因為這種酒味有保健作用,所以常年在酒窖地工作人員不容易感冒。

各位朋友,在酒窖中間地這三個大桶,是1894年製成地,每個桶容量足有15噸左右,是我國最大地,最早地橡木桶,也是亞洲最大地橡木桶,人們習慣地稱讓他們為“桶王”。他們是建廠初期用從國外購進地橡木板材並在窖內製成地,其桶齡距今已有百年。在19XX年巴拿馬太平洋玩過博覽會獲金獎地產品,就是在這三個大桶中釀造出來地。

大家可能要問,酒窖中會不會有老鼠呢?絕對不會!因為酒窖按不同的季節殺菌,每年地7 ,8, 9月為梅雨季節,每月殺菌一次,主要用硫磺,煙燻和殺蟲藥噴。

這是5號拱洞,現在把它開闢稱酒吧,專供來賓及遊客品酒之用。您可以坐下來親自品味張裕美酒。不過各位可別忘記品酒時,要先觀其色,其次嗅其香,再次品其味,這樣才能品出張裕真正地味道來。經過這道旋轉樓梯之後,我們又回到了大廳。

各位朋友,整個博物館地參觀就到此結束了,現在給大家半個小時地活動時間。半個小時後,我們在門口集合。

  博物館導遊詞二

歡迎到鄭王陵遺址博物館參觀。我館是依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韓故城東城鄭王陵遺址而建立起來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鄭王陵遺址博物館是我市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處文物旅遊景點。

鄭王陵遺址博物館位於鄭韓故城東城西南部鄭國貴族墓地北側。整個鄭國貴族墓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新鄭市文物管理局對整個墓地進行了鑽探普查,發現墓葬分佈極為密集,墓葬總數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數量在全國已發現的春秋墓地中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國同期墓地中極其罕見,可用無臥牛之地來形容。特別是規格多樣的車馬坑群的發現,在春秋墓地中尚無先例。如果將車馬坑大面積的發掘,其盛況將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以來又一處現場展示我國古代光輝文明的盛大舞臺。

第一展廳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

在我國古代,由於認識上的局恨性,人們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麼等級的生活,死後也按這個等級進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02年8月開始發掘,是目前發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時期帶墓道大墓。南墓道總長20.85米,北墓道長10米,葬具形式巨大,為三槨一棺或重棺。在全國已發掘的春秋諸侯墓中,三層槨極為少見。《莊子.天下》及《荀子.禮論》均雲:“天子棺槨七重,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此墓三槨二棺,正與記載相符,從而印證了這是一座鄭國國君墓。

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實用葬車。而且車輛形制多樣,裝飾各異,均為拆車葬。目前在南墓道內已發現多種車40輛,在北墓道5輛。這些車絕大多數都有棕紅色的漆。

綜觀中字大墓不計陪葬坑3號車馬坑中的葬車,墓道中車輛總數45輛,車輛之多在我國目前已發掘墓葬中為最多。是難得一見的春秋車輛奇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些車輛中發現了象牙龍飾車、青銅飾車、骨雕車、象牙飾車、樓車、漆繪花紋車等珍貴車輛,多屬全國首次發現,完全與《周禮.春官.巾車》中所記載“王之五路”相對應。這些車輛是目前發掘中所發現的最高級別、最為考究的鄭國車輛。

鄭國國君為伯爵,按周代禮制,其國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這座墓葬既有寬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車中又有寬大的車輛,與鄭國諸候國的地位不相對應,反映的是這位國君已經“僭越”不服周禮的客觀現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號與2號車馬坑內的葬車數量加在一起,其車輛總數可能超過百輛,這對於當時號稱“千乘之國”的鄭國來說,無疑是太奢侈了。但從另一側面說明了此國君在位時可能也是鄭國比較強盛時期。在此墓東側約7米的地方最近發現1座總長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發現的鄭國墓中第二座帶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國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發現這裡是韓國的鑄鐵遺址,韓滅鄭後在都城內興建的大型官營作坊,在此大挖大燒鄭主墓破其風水的歷史場景,刻意體現了改朝換代後韓人懼怕鄭人復國。在此墓的南邊,有一些韓國殘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第二展廳五號車馬坑及中型大夫級貴族墓

5號車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東南約10米,坑中葬4馬車1輛,2馬車2輛,馬8匹,犬1條。馬骨被壓在車體之下,馬匹側躺放置,頭向西,1號車為儀仗類的大車,放在坑的中間,2號車與3號車都是小型遊獵車。另外,犬骨斜爬在3號車廂上,有明顯的掙扎痕跡,形象十分生動可憐。

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級貴族墓葬,作為葬具的木質棺槨均已腐朽,依其遺蹟可知葬具為一槨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銅器片。從故城中已發掘的10餘座中小型車馬坑的情況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級別才能殉葬1輛車,個別殉葬4輛車,這種級別的車輛都沒有發現任何裝飾品,這和國君所陪葬的車輛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了它們的級別和地位是明顯不同的。

整個鄭國陵區從1999年發現至今,共探明不同規模的車馬坑達23座,這裡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長寬超過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於中字型大墓西側的3號車馬坑長13.5米,寬11.5米,深7.5米,面積幾乎是1號車馬坑的2倍。2002年3月開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時發現車輛非常密集,現暫停清理,開始挖砌坑底防滲過洞和四周防滲牆,目前防滲工程已竣工。該坑葬車數量可能在30輛以上。2000年發掘的1號車馬坑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新鄭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在他們的大力支援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和中大夫級貴族墓展示廳,並對陵區進行了綠化和建設,以車馬坑群的展示為主要特色,車馬坑群數量眾多,葬車多樣,在這樣一個極為有限的區域內有如此多的車馬集中,不能不說是一個罕見的奇觀。它構成了我國截止目前春秋時期葬車最多,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成為以軍陣形式隨葬的淵源,比聞名中外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早400多年。

第三展廳一號車馬坑

1號車馬坑是我國目前發現春秋時期葬車最多的車馬坑。它的平面呈長方形,口長10.4米,寬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兩道供古人上下的腳窩,內葬多種豪華、實用、形式多樣的車輛22輛和許多馬骨。春秋戰國時期,一坑多車制似乎已成為一種更新穎、更時髦的追求。鄭國1號車馬坑葬車眾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規律一般為車輪摘掉後側靠在坑的四壁,馬匹殺死後平鋪坑底,車體則放在馬匹之上,摘下的車飾、馬鞍、馬蹬、馬銜等活動車馬具放在主墓內,這與其它列國車輪不摘,馬匹放在車轅下的葬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可能與鄭人的觀念有關,推測應是墓主人對珍貴的車馬佔有權的充分體現。

1號車馬坑內的葬車車體是斜靠西壁分三排縱向相互疊壓放置的,東邊的車體依次疊壓西邊的車體,絕大多數車輪上都有兩根加固的輔撐,這些車輛都是實用車輛,目前已發現37個車輪側靠在四邊坑壁上,輪子的外立面(軹端)向裡,輪子的直徑大多數為1.4米左右,有30根左右的輻條,有兩個車輪直徑很大,約1.7米,可能是大型車輛用輪。坑內車輛斜靠西壁向東分三組依次斜壓,北組8輛,中部7輛,南組7輛。共22輛。

由於車輛擺放密集,為了展出和保護車輛,馬骨只做了部分清理。初步分析,這些馬均是殺死後平鋪在坑底,馬身上再放置車輛軀幹,馬匹頭西尾南側躺放置,肢體依次疊壓,分東西向4組,每組約12匹,另外,按一輛車兩匹馬來推算,此坑內22輛車應埋有44匹馬。

在5號車馬坑中我們看到了一具十分生動的狗骨。此坑的東北角19號車處也有一狗骨。可見犬是鄭國車馬坑中不可缺少的配置。

這座馬坑面積雖小,但葬車眾多,車輛大小有異,裝飾豪華,做工甚為考究,極具觀賞與展示價值。經專家考證,這兩座車馬坑和中字型大墓中的葬車全是木質的實用戰車,車的表面施有棕紅色漆。由於車輛擺放密集並相互疊壓,多數車的車底與後門尚沒有清出。

車在我國有著很早的使用歷史,它的發明者一說是黃帝,一說是夏禹時的大臣奚鍾,據說,他們是看到風吹著圓形的蓬草在地上不停地滾動,而觸發了靈感,發明了車輪,造成了第一輛車。這樣,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已出現了車子,由於車的機動性強,衝鋒起來銳不可擋,所以,它一出現,主要使用於作戰。作為戰車,限於當時的生產水平,車子是很少的,滅紂的牧野之戰,武王直接統帥的戰車不過才300乘(1乘就是1輛),跟隨的方國也不過才4000乘,卻一舉打敗商紂王統帥的幾十萬軍隊,取得了滅商戰爭的勝利。因此,商周時期,戰車的多少成了衡量一個國家和家庭軍事權力的標誌。即所說的“百乘之國”、“千乘之國”、“萬乘之國”。

考古中所見到的車的遺蹟,多是商代晚期到戰國時期的。這時期由於等級制度的限制,有身份的貴族坐車,一般平民不準有車,有車不坐,為當時的社會習俗所不容。這時期的車馬成了顯示身份地位的重要標準。身份越高所擁有的車越多、越豪華,平時乘坐它,戰時用於作戰,主人死後也可將其隨葬,鄭國貴族以大量車馬隨葬,不僅反映了鄭國人高超的造車技術,同時也反映出鄭國貴族身份地位高及崇尚武勇,偏愛車馬的世風。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實物資料的不足,鄭國之迷還有許多沒有揭開。在鄭王陵博物館的東南部還有3000多座墓和幾十座車馬坑,隨著文物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研究的深入,難解的鄭國之迷將逐步被揭開,同時也將會有更多更好的文物向社會各界展出。

標籤:導遊詞 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