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摔跤吧!爸爸》觀後感3篇 父愛無涯,磨難成全——《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由阿米爾汗執導並主演的電影,講述了一位印度父親為了讓女兒實現摔跤夢想而頑強拼搏的故事。影片喚起人們對性別平等與家庭教育的思考,曾在印度取得巨大成功,也在中國引起了廣泛討論。

摔跤吧!爸爸》觀後感3篇 父愛無涯,磨難成全——《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第1篇

?摔跤吧爸爸》口碑並非好得一邊倒,還有很多人在詬病其中表現出來的父權:父親用自己的強權逼迫女兒,實現他自己的人生夢想,讓女兒做提線木偶。

其實能從這個影片中看到這一面的人,挺讓人佩服,在那麼多讚美的聲音中,他們還能保持冷靜和獨立思考,能發現讓人熱血沸騰的電影背後另外一些東西。

但是,無論討論什麼事情,都必須將之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看,而不是孤立地討論。

仔細看看這部電影,父親之所以用強權逼著女兒去訓練,理由有三,其一女兒們身上貌似有摔跤的天賦;其二是爸爸一直有那麼一個夢想存在;其三是社會環境對於女孩如此惡劣,不給她們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出路,可能未來等待她們的就是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如果做了摔跤手,成了冠軍,至少她們能多一些選擇的權利。或許她們仍然選擇回家相夫教子,但那又如何,因為這個選擇不是她們被迫無奈的選擇,而是發自內心的決定。

爸爸對兩個女孩做了很多狠心的事情,比如強迫她們早起跑步,訓練體能,但那是作為一個運動員最最基礎的標配;比如讓她們穿男孩的衣服,把她們的長髮剪了,但那是為了衛生,訓練更方便;比如強迫她們吃素食習慣不能容忍的雞肉,勒令她們不許再吃她們愛吃的食物,那是為了增強她們的體力……

爸爸做了很多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好父親,因為他站在對孩子負責的角度,他在努力給她們一個嶄新的'人生。在電影院看影片的時候,我就能明顯地感受到自己內心的觸動,一些芥蒂在慢慢崩塌,一些疙瘩在慢慢消解。是的,這部電影能教會我們如何去體諒和原諒,如何去站在當時當地的環境去評價一個人的行為。曾經,我在《原生家庭的功與過》那篇文章裡,寫過關於原生家庭的問題,原生家庭對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人,無論從生活習慣,還是思維方式,還是對待孩子教育的態度取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我們要做好爸爸媽媽,必須克服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

或許曾經,父母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有一些舉動傷害過我們敏感脆弱的心靈,讓我們的信心建立走過一些彎路,但仔細想一想,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在他們的有限知識背景下,那些或許是他們能給我們的最好的教育了。

那年我上七年級,父母把我送到一個寄宿學校,就很少管我的學習了。需要家長出面的時候,很多都是同樣在那所學校當老師的小姨代理。這曾經讓我失落過好長一段時間

還有一次我印象特別深,冬天積雪融化了,我和媽媽一起去逛街,我新鮮地穿上了父親買的運動鞋,媽媽一再勸阻我說會把鞋弄溼弄髒,我執意要穿,還表示我回來會自己洗刷。可是等到走了一半的時候,鞋也太不爭氣了,底兒竟然裂縫了,雪水無情地滲進鞋底,冰涼刺骨。我告訴媽媽後,她不僅沒說再給我賣一雙新鞋,反而還把我抱怨了一通:誰讓你非要穿這個鞋出來,活該。

當時真是心涼。就這樣穿著壞鞋,哭喪著臉,跑了一大圈。還有國小時候就每天早上逼著我早起去跑步。在學校被請了家長,不分青紅皁白,回家就是一頓臭揍。當回憶中滿是這些灰暗的顏色時,都覺得生無可戀了。但是,一個小聲音也在低聲說:你忘記了那些場景嗎?住校的日子裡,媽媽會在我週末回家時特意做很多我愛吃的,會在我還沒到家時就等著盼著,爸爸會給我買喜歡的新裙子,新書,偷偷揹著媽媽給我零花錢……上幼兒園時,媽媽就不斷在上班之餘,跑到姥姥家,為當時寄宿在姥姥家的我“早教”,還清楚地記得在大敞篷車上,她一遍遍地教我寫“2”,我怎麼都寫不好……上學後,經常抓緊一切時間讓我學習,被周圍的人冷嘲熱諷:“誰上不了大學,你閨女也得上,不然太虧了。”不過最後果然都被他們言中了,我成了附近難得一見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國中時,我常抱怨記性不好,記不住要背的內容,媽媽就不斷打聽怎麼讀書更好記。有一天給我從外地郵購了一個奇怪的類似聽診器的小軟管,嘴對著上面的小口背書,直接傳到耳朵裡,聲音更大,記得更牢。當時沒有網路,真不知道她是怎麼買到的。雖然有時候戴上讀書會被人嘲笑,但是感覺很有效果。高中時,媽媽特意買了好多補腦口服液給我喝,據說很貴,一向花錢特別謹慎的她,能買這麼貴的東西,還不全是為了孩子?

雙職工的爸媽趕上千年一遇的下崗大潮,迫於生計,拉下臉面,早上四點多起床進貨賣菜,當了一段時間以前斷然感覺與自己無緣的小商小販,芒刺在背地承接著那些“你也有今天”幸災樂禍的目光……大學聯考趕上了上大學要交學費,爸媽口氣堅定地說:“放心考吧,砸鍋賣鐵也要供你上大學。”上大學第一天報到,到了宿舍就馬上給我鋪床疊被,被小姨制止說:“你要為她服務到什麼時候。”才訕訕作罷。

太多太多的場景,不斷湧入腦海。或許因為他們的文化程度不高,見識短淺,經濟條件拮据,做過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無法接受的事情,但是仔細想一想,如果自己處在那個環境中,那種文化層次下,那種社會背景中,那種見識之內,自己能有他們做得好嗎。或許真不一定。

狼媽也好,虎爸也好,在他們有侷限性的時代裡,在他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們為我們提供了最溫暖無私的幫助。雖然有時候適得其反,但是我們也沒有必要念念不忘,把自己的懶惰和不夠讓人滿意的責任,推卸在他們身上。我們能做的是,吸取前車之鑑,不在自己孩子身上重蹈覆轍。在一定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有一些遺憾。但是別忘了,想要更多獲得幸福,首先就得有一顆懂得發現幸福的心靈。無論是父母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過如何讓我們傷心難過的角色,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就會消解那份遺憾和抱怨。想一想,即使今天我們的文化層次高了,眼界開闊了,我們就不會做出讓孩子感到傷心的事情嗎。反省我自己,有時候會對孩子說:“你要再如何,我就不管你了”這和“你要是再如何,我就不要你了”是不是大同小異呢?

保持感恩,保持反省,保持自律,保持追求自我優秀,相信我們自己會幸福,孩子會健康成長,在父母身上也不會留有遺憾。

摔跤吧!爸爸》觀後感3篇 父愛無涯,磨難成全——《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一開始想去看這部片子是聽說其中的演員阿米爾汗為了完美詮釋劇中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這一角色做了非常勵志醒人的行為:先是完成了角色19歲的青年戲份;隨後捨棄化妝特技,在短時間內增肥28公斤,以演出該角色55歲時發福的狀態,體重97公斤,儼然一位大腹便便的中年胖子。

最後為了貼合該角色29歲摔跤手生涯黃金時期的體型,用五個月的時間,在健身房揮汗如雨,不僅減掉了25公斤的贅肉,更學習摔跤技巧,練出了擁有八塊腹肌的魔鬼身材。

在演藝圈為拍戲增肥減肥的都有,但是增重且隨後又減重這麼多的也是很罕見的。

電影情節一點也不辜負我投入的45元,而且真的非常超值!!這部影片乍看起來是一個專制的父親將自己的理想強制壓於子女身上,是一種非常自私的行為,但是從更廣大層面,從印度當地的等級制度而言,這顯然微不足道。

在影片裡藉助一位14歲的新娘口吻描述了當地婦女的悲慘生活:自小與鍋碗瓢盆為伍,待稍長便被送給陌生的男人為妻,只為減少家裡的支出。

這種完全無自由無地位的狀況,是所有當地婦女的悲哀,逆來順受早已習慣,也恰恰因為如此,為辛格一開始對兩位女兒的訓練(在女兒眼裡即懲罰)打造了良好的開始。

當然堅持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舉動,頂著身邊所有認識人的嘲諷的眼光,壓力是非常大的,父愛如山,大愛無疆。

為國爭光,這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父親自小對兩閨女的諄諄教導,成功的將夢想與榮譽傳達給了下一代。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辛格帶著他的兩個女兒成功的走到了最後,打造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名摔跤金牌者――貝塔,一個印度小村莊裡走出的姑娘。

從感性角度來看,劇中有無數個亮點感動和感染了我,喜劇效應加理念傳達,銜接十分自然。

這個夢想不僅僅是辛格的想要為國家爭得金牌的夢想,更是其想要兩個女兒打破常規,蛻變當地婦女狀況,走出小村莊實現更多自我的夢想,在決賽前夕,辛格對貝塔指出,這次決賽的成功不僅代表著個人,更是要證明給那些瞧不起女孩的人看,女孩也是有能力的。

可以說第二個夢想是老天安排的(畢竟連生四胎都是女孩~~),但辛格能打破傳統,由小夢想轉為更深層次的夢想,這種遠見與格局是十分令人欽佩的。

中年的辛格給我們的印象是一個非常專橫的父親,強迫自己的兩個女兒脫掉花裙,剪掉頭髮,每日晨起鍛鍊,練習摔跤,完全不符合當地女子的教養。

但是為了女兒營養跟上,舍下老臉與賣雞商販講價,為了有一個合格的摔跤毯,與體育局人員談判碰了一鼻子灰,為了能讓女兒可以參加當地的.稍正規的摔跤賽,千里迢迢還差點被趕出門外……這是一個非常自傲的人為了可以給女兒提供極好的條件作出的各種讓步,碰了無數的釘子,也接受了無數的鄙視與諷刺,但是他對於女兒的要求只有認真訓練與鼓勵,外界的壓力從未發洩在孩子身上,也從未中斷其對兩個女兒的期望。

首先一個造型一看就讓人莫名想起了家裡的父親,霜染鬢髮,父親一輩子對我們的關愛。

其次老年的辛格,一輩子的驕傲,卻因為條件的限制,失去對大女兒貝塔的管控,看著她逐步走上彎路無能為力的悲哀,在每次其流露的憤怒無奈落寞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女兒失敗了,不是責罵其為何不聽勸,而更多的是鼓勵與自責。

為了女兒的比賽,孤身一人(雖然帶了個侄子)住在學校附近,指導女兒訓練,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和自尊,一個邁入暮年的老人,在學校領導面前祈求女兒的學習資格,自我批評的無力與心酸無人可體會(自己還沒有任何真正過錯的情況下)。

這讓我想到了超級演說家崔萬志《不抱怨靠自己》中父親為了讓自己可以在學校唸書給學校領導下跪的那個情節,作為一位女性同胞,更作為一位不算成熟的心高氣傲的自己,以前的我的確無法理解這種行為,但現在我也開始逐漸理解了“忍一時風平浪靜”的意義。

人的這一生,每一個舉動,沒有必要過多計較得與失,遠大的目標與卓越的格局會指引我們的前進的道路。

從生孩子追求男孩(一下生了四胎)到不顧妻子朋友的反對培養自己的女兒成為摔跤手,從一貫要求孩子認真學子自己所教到一路指引貝塔在比賽中的表現(即使被學校驅逐也不放棄指導),這種近乎頑固的、不畏他人異樣眼光、放棄驕傲的堅持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欽佩的。

現實生活中,能做到不畏他人異樣眼光不為他人所擾的又有幾人,就拿現今的保險行業來說,很多人聽了保險就拒絕,卻從未涉足,從未給予機會去了解,與那些個一開始說不可能、說辛格瘋了的人又有什麼區別呢?放棄一時的自尊與驕傲成就更偉大的理想,這種卓越的犧牲又有幾人可以毫無猶豫的去執行?自尊是自己給自己的,驕傲也是自己給自己的,他人的吹捧僅是一種表面形式,塑造強大的內在自己,那是真成功!

沒有炫酷的特效,人設對比十分自然,沒有抬高也沒有貶低,與現實十分貼合,整部劇的進展也十分具有邏輯性,銜接十分自然,以第三口吻講述故事的模式,貫穿首末。

主角間的矛盾由第三方一語道破,沒有妥協沒有誇張的感情戲,在勵志過程中,人設的幽默風趣、高冷自信的表現,比賽過程中緊張壓迫的渲染為整部劇添磚加瓦。

總體而言,這部劇給我的感觸太多,還需慢慢體會,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十分感性的勵志片,沒有炫酷的技巧,唯有真實。

第3篇

電影部部大賣,更在好萊塢大片佔據中國電影市場半壁江山的情況下,能夠為印度電影爭得一席之地。由阿米爾·汗監製並主演的《摔跤吧!爸爸》上週五上映,在排片並不佔優的情況下,首週末三天票房過8000萬,昨日票房過億,且隨著口碑發酵,後勢強勁。

雖然印度電影很少在國際電影節上得獎,但他們卻創造出了“寶萊塢”,在全世界電影市場都有觀眾。他們的明星更是不乏成功打入好萊塢者。與印度電影相比,中國電影應該學些什麼呢?

在4月舉行的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第二次來到中國的阿米爾·汗絕對是人氣最高的明星之一,演員、編劇、配樂、演唱、導演、製片,樣樣擅長,而且因為關心社會民生,曾被稱為“印度的良心”。

?摔跤吧!爸爸》是阿米爾·汗的最新力作。電影不但奪得20xx年寶萊塢電影票房冠軍,更創下了印度本土歷史票房之最。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印度冠軍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之後,他希望兒子可以幫他完成夢想——為印度贏得世界級金牌。不料命運捉弄讓他生了四個女兒,偶然的機會他開始教女兒摔跤,努力使女兒變成世界級的摔跤手。

拍攝這部勵志的體育題材影片,阿米爾·汗坦承最大的難度是他體形的變化。為了拍這部電影,阿米爾·汗先是暴飲暴食在短時間內從138斤增肥至194斤,隨後又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在健身房接受魔鬼訓練,減掉了25公斤的贅肉,將體脂率從37%直降到9.8%,更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學習摔跤技巧,最終練出了擁有八塊腹肌的魔鬼身材。年過五十的巨星為了一個角色還這樣拼,令人心生驚歎,當被問道為何要用“先增肥後減肥”這樣迂迴的方式拍攝電影時,阿米爾·汗笑稱因為“擔心電影拍攝完畢之後,就沒有動力減回去了”。

其實,在現在的拍攝條件下,這樣的體形變化完全可以用特效化妝來完成,但阿米爾·汗卻堅持要增重,因為他說人真的變胖的時候,身體機能是會發生變化的。他想真實地呈現出胖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身為演員,增肥和暴瘦都是常有的'事,你必須要有職業精神。”所以阿米爾·汗大肆吃各種食物讓自己發胖,開始還覺得很有趣,可是慢慢地看著自己胖成了圓球,連坐下都感覺到累,他是真真感受到了胖人的“痛苦”。可是更痛苦的還在後面,他稱減肥的過程簡直是噩夢。

這種真實感,無疑是影片打動觀眾的一個主要原因。除了外形上的真實,阿米爾·汗還與故事原型馬哈維亞先生接觸了很久,他還學了印度方言以求融入到角色中。因為尊重,阿米爾·汗說電影的99%都是真實情節,他不想“炫技”,也不想為電影增添什麼“花邊因素”,他只是想老老實實地把這個故事講好。可是這個“老實”卻不意味著故事的平淡,影片節奏鬆弛有度,有溫情有喜劇有燃點,毫無文化違和,讓中國觀眾能深深共鳴。

拍攝《摔跤吧!爸爸》難免受傷,阿米爾·汗和片中扮演他女兒的演員都分別經歷了背傷、骨折等痛苦,他們不會想到什麼替身、摳像這些問題,所以電影中的摔跤比賽才會讓觀眾看得那麼緊張,每場對決都像是真實比賽,讓觀眾揪心。

印度電影載歌載舞,有美女,有美景,有歡樂,有感動,型別也豐富,可是,不管什麼題材,都是滿滿的正能量,有著對人生、對宇宙、對世界的思考,那種無腦的低俗喜劇很少。

阿米爾·汗接受採訪時就表示,自己拍戲從來不會按照型別和個人喜好選擇劇本,“關鍵在於故事能否觸動我的內心。我之前也拍過動作片,一樣令人感動。”阿米爾·汗的作品並不都是討好觀眾的作品,他的電影時常在收穫高票房的同時也受到爭議,例如《我的個神啊》就嘲諷了印度宗教。阿米爾·汗並不在意這些社會壓力,他認為任何一部電影都會有不同的聲音,作為電影人,應該以很開放的態度接受各種聲音,“電影的作用不僅是娛樂。電影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應該為社會做貢獻,啟迪人心,讓社會像大家庭一樣。”

作為一位拍出了不僅在印度本土大賣,在國外也廣受歡迎的作品的電影人,阿米爾·汗對於合拍顯然有發言權,他表示自己在電影世家中長大,從小耳濡目染的創作要義就是——故事永遠是電影的核心:“在我看來,有一個好的角色,有一個好的故事以後,電影是可以超越國境的。在我讀到一個劇本的時候,我只會考慮自己是不是因此而興奮、激動,我不會考慮印度觀眾或者全球觀眾如何看待這個劇本,它能不能受到印度或者是國際觀眾歡迎,這是我猜不到的,但是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會遵從我的本心,這是我拍電影的最大動力。”

好萊塢在中國被戲稱為“好萊虎”,而這並非中國獨有的現象,幾乎所有國家的電影都受著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可是在印度,強大的好萊塢電影卻無法影響印度電影,甚至現在印度電影和電影人在世界電影的地位處在上升趨勢,印度被稱為寶萊塢,問及原因,阿米爾·汗認為其實沒有什麼祕訣,“只是因為我們與觀眾走得更近。我們不怕好萊塢,因為我們的電影一直堅持自己的特色,只要我們的人民喜歡印度文化,印度電影就會一直壯大下去。”

阿米爾·汗認為本土文化特色不應該成為合拍片障礙。他舉例說:“20xx年有一部電影講的是印度中部一個小村莊打板球的故事,這部電影最後獲得了奧斯卡提名,在全球各地放映都取得了成功。再比如一部電影反映了中國的文化特色,作為一個印度人或許覺得不熟悉,但我也會為有機會了解這種文化的差異感到興奮。”在他看來,合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能夠讓兩國優秀的導演、演員們得到新的機會,也能夠促進文化上的交流:“不過不能對合拍這件事過於樂觀,要有一個好故事,然後要多努力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