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高中生調查報告8篇 高中生調查:洞察青春生活

本文回顧了對全國20位高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他們中的大多數關注教育、就業和未來規劃,同時也表達了對自由時間和生活質量的渴望。這份報告不僅提供了對當前高中生心理狀態的瞭解,還有助於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服務。

高中生調查報告8篇 高中生調查:洞察青春生活

第1篇

有人說愛情是大學的選修課,可這選修課的走勢有增無減,成了高中生的必修課甚至主課。高中生到底應不應該戀愛?作為高中生,他們的愛情觀有時怎樣?他們對大學校園裡的戀愛行為又怎麼看待呢?就此,我對我校的高中生戀愛現象展開調查,瞭解了高中生的戀愛觀和戀愛行為。

針對高中生的戀愛觀,我抽取了各個系各個年級的某些班級進行了抽樣調查,從抽樣調查中全面瞭解我校高中生的戀愛情況。從簡考慮,我做了以下表格,直觀明瞭的對我校學生的戀愛情況進行統計。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簡單明瞭的看到各個系各個年級男女生的戀愛人數比例,從中分析出我校在校高中生的戀愛情況。

從以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女生戀愛比例基本比男生高,而從大一到大三,戀愛比例逐漸上升,基本上有增無減,有些系部,大三戀愛女生比例一度高達78%,男生也達75%。但在大一,男生談戀愛的比例很低,在走訪調查中,我們瞭解到,女生之所以戀愛比率之所以比男生高,還是與傳統觀念有關,在他們的潛意識中,還是無法接受姐弟戀,因此,學長們可以找大一女生當女朋友,而學姐們卻很少找大一學弟,儘管有可能大一男生比大二女生大,但“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還是束縛了當代高中生的擇偶觀。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總裁在同濟大學的演講中說過:“大學一定要談戀愛,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否則高中生活就是一片灰白。”高中生是否應該談戀愛,一直是個爭執不休的主題,從俞敏洪老師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高中生的戀愛是必不可少的,愛情是我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沒有經歷過愛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它可以讓我們互相促進,失戀則可以鍛鍊我們面對失敗的勇氣及態度。但是,戀愛觀和戀愛行為約束著戀愛的效力,它或許可以成就人,也可以讓人深陷其中,自甘墮落。

據問卷調查顯示,很多高中生談戀愛都是因為寂寞,而他們也認為到最後終究會分手,俞敏洪也說過,他們班(北大英語系)談戀愛的十幾對,到畢業只剩下兩對,而最後結婚的只有一對。或者因為自身的情感因素,或者因為經濟或家庭因素,或者是因為畢業後的工作去向不同,總之,八成的高中生戀人到最後都會分手。當然,戀愛是戀愛,家庭是家庭,他們一開始就做好了分手的打算,戀愛是兩個人在一起快樂就行,而涉及到柴米油鹽,矛盾就會慢慢暴露。

從問卷結果看,有很多高中生,特別是大一的,異地戀比較多,物件一般是高中同學,或者高中時就在一起了,或者各奔東西了才發現已經互相有了好感。異地戀是高中生戀愛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照樣一個人上課下課,一個人吃飯上圖書館,一個人在校園閒逛是看著其他情侶而想著遠方的他(她),但是他們有精神寄託,每天打電話發簡訊,也似乎很幸福。有人說距離產生美,因為距離,他們少了日常的摩擦和爭吵,這種情侶或許比本校的那些情侶們感情更穩定,但是,如果長時間不見面,感情便會慢慢變淡,所以,他們隔幾個月會見一次面,這樣,他們的消費就比其他人高了。“我就認定他了,雖然我從北方來這求學,他在北方,但我相信他不會背叛我,他很疼我,每晚都給我打電話,我們每年寒暑假也能見上面。”我校的某王同學受訪時如是說。可見,那些異地戀人對對方還是很有信心的,但更多的還是最後面臨分手。

高中生的戀愛行為一直是另學校頭疼的一個問題。很多高中生在公共場合摟摟抱抱,在食堂互相餵飯,晚上打電話到半夜,就連圖書館也成了他們談情說愛的基地。校園裡,隨處可見拉拉扯扯的情侶,尤其到了晚上,田徑場簡直成了情侶們的專屬集中地,他們眼中似乎沒有他人,只有對方,他們都互不干涉,與其他人自動拉開一定距離。為此,學校成立了“文明戀愛督查隊”,但成果不甚明顯,一是隻限於白天,他們不影響其他同學就行;而是督隊員們也是學生,他們不好意思去制止。很多高中生根本就把戀愛當成大學的全部內容,有物件的沉溺其中,沒物件的到處尋尋覓覓,甚至有人說:“花了那麼多錢來上學,就算沒學到東西,弄個媳婦回去也好。”當然,也有理智戀愛的,他們或為了考研,或為了其他,有著共同的目標,互相鼓勵,互相促進。

據我們瞭解,很多家長都會在生活費意外給高中生們額外的“戀愛經費”,除了請對方吃飯、約會遊玩、送禮外,新興的情侶市場的生意也異常火爆,什麼情侶裝、情侶杯、情侶項鍊等,還有更特別的diy情侶坊,能把情侶們自己的.照片弄上去。我們在校外的一家diy情侶店諮詢了一下,一個小小的公仔,只因為弄上了他們自己不足一寸的臉的立體照,竟賣到3、40多元每個,一對價格高達80多,而生意還挺好。這無疑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高中生拖累全家,高中生拖垮全家”,果真名副其實。我們學校大部分學生都來自農村,家庭條件不是很好,而在情侶們如此高調晒幸福的背後,是他們父母弓著背辛勤勞動的身影。

近些年,漸漸地出現了一個新的高中生群體——試婚一族。他們在校外租房子同居,花大價錢去拍婚紗照提前體驗婚禮的樂趣。他們花著父母的血汗錢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們美名其曰提前適應婚姻生活,然後發現矛盾越來越多,趕緊分手,還慶幸自己明智的試婚,不然真的結婚了就慘了。覃彪喜先生在《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一書中也提到這點,他說他們學校就有很多同居學生,即使沒同居,也大部分都發生過關係了,他幽默地說,在我國某重點高校,有個省園,原本是要同學們再此反省日本人侵略中國的歷史,但這裡卻成了“野豬林”,學生們夜夜笙歌,在用行動養育下一代來反省日本罪行。當然,這毫不誇張,據此可知,我國很多大學都有這種情況,甚至有些大學在校園各處設有自動售套機。而英國有條法律甚至規定給情人的高中生予以生活補助,聽起來很滑稽,也讓我們十分想不通。很遺憾,我們沒能採訪到試婚一族,就算能找到受訪者人家也不願透露,只能從別處瞭解情況,因此瞭解甚少。但據我們瞭解,我們學校的“試婚一族”也不在少數。

我不知道“試婚一族”到底是好還是壞,但我們小組認為這對於高中生來說有百害而無一益,不僅在經濟上耗費打,而且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都有害。經常聽說某高校有為情自殺或殺案件發生,這聽來讓人毛骨悚然,這就是戀愛沒有處理好的典型後果。

四、對高中生戀愛觀及戀愛行為的看法和建議

高中生談戀愛無可厚非,但必須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做到文明戀愛。高中生剛剛步入成年,心智還不太成熟,對很多事的是非還辨別不清,不可過早的陷入男女關係中,萬一出現意外,不是我們這個年齡和這種情況下所能承擔的。我們畢竟還是學生,學生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我們不必過早地擔心結婚生子,而是應學習一些能適應社會的本領技能,為畢業後找工作做準備。高中生不能為了戀愛而戀愛,不能為了寂寞或要面子而隨便找個物件,我們要為自己所做的選擇負責,所以,作為一個高中生,戀愛必須謹慎,不要隨隨便便,不要傷害了對方也傷害了自己。儘量找個志同道合的物件,互相勉勵,互相促進,如果找不到,那就一切隨緣,努力學習,不要看著人家而眼紅,而尋尋覓覓,等你有了出息,不怕找不到老婆或嫁不了一個好老公。

高中生調查報告8篇 高中生調查:洞察青春生活 第2張

第2篇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國民收入與國民支出的不斷增加,當代高中生作為一群特殊的消費群體,有著特殊的消費心理。體現出消費觀超前和消費實力滯後的問題,這是因為一方面他們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立,消費受到了很的制約。特殊群體自然有特殊的特點,同時也難免存在一些非理性消費的問題。

(三)調查物件:對系10級本科班、漢語系0x級(2)班本科、音樂舞蹈系xx專科(1)班學生共計128人的每月生活費進行實踐調查。

(四)調查目的:當前的消費市場中,高中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正受到越來越的關注。由於高中生年齡較輕,群體較特別,他們有著不同於社會其他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一方面,他們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立,消費受到很的制約。消費觀念的超前和消費實力的滯後,都對他們的消費有很影響。特殊群體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點,同時難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費甚至一些消費的問題。為了調查清楚高中生的消費問題,我們決定在身邊的同學中進行一次消費的調研,弄清楚高中生要花多少錢,花在了什麼地方,花的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怎樣改進。

通過實踐調查發現部分高中生的消費水平都處於一個較高的平臺,對其消費途徑 進行調查,主要包括一下幾點:

(1)購買衣服:高中生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相信自己的真實體驗,如果對名牌衣服等逐漸形成一種固定的偏好,於是保持良好的忠誠度。而且對衣服的購買有著感性的認識,於是促使他們繼續購買(名牌)。

(2)戀愛消費:在調查中發現,談戀愛的高中生每月約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在50元,多則達到1000元以上(比如送名貴禮物給對方)。他們多承認為了 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的原則。

(3)上網消費:作為一種新媒體,網路以其互動性、虛擬性、全球性為人類創造嶄新的文化形態,那就是網路文化。網路文化消費是隨著資訊社會的發展和數字化傳媒體的普及而出現的一種新型消費型別。從本次調查的結果分析來看,對於上網方式,有19、5%的學生配有私人電腦,在網咖或 公共機房上網者佔79、5%。

(4)手機等通訊消費:據調查72、7%的學生月均發簡訊超過300條,每人通話時間可達230小時。13%的學生月均發簡訊在200條左右 ,通話時間約150小時。只有14、3%的學生月均發簡訊在100條以內,通話時間在100小時以下。

把高中生放到校園裡,他的角色就是一名學生。同樣把他放到社會中去,他又是社會的一份子。其消費觀不可避免的受整個社會的影響。學校為了擴辦學規模,不斷降低入學門檻,許多家長也抱著混文憑的態度將孩子送入學校,不論孩子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其學業。結果一部分學生雖然掛上了高中生的頭銜,而實際中由於自身不具備完成學業的能力,思想和學校的負擔過重,由於缺乏堅強意志,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來越墮落 ,變得成天無所事是,既而量的空閒時間用在了各方面的消費上。在開放市場經濟發展的潮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伴隨著西方消費主義和其他一些文化的入侵,一些人開始追求享樂,不少的高中生也開始隨流、趕潮流。因而產生一種不良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觀。

家庭是每一個高中生的主要經濟來源,所以家庭經濟狀況與理財觀念直接影響著學 生的消費觀。有些家庭比較富裕的子弟他們平時花錢很闊綽,消費非常的超前。根本不 會去節約和合理理財,只是盲目消費。而那些家庭條件比較貧窮的學生由於受家庭經濟

經的限制和家庭教育的影響能比較合理分配自己的生活費用,因而家庭對每一個高中生合理的消費觀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

當今的高中校園是開放的`,消費主義的思潮衝擊著校園,學校周邊的環境對高中生的消費也帶來了很的影響,校園內許多商家的廣告傳單、周圍的網咖、歌廳、舞廳、咖啡廳、遊戲廳、溜冰場、飯店等到處可見。這些都成了學生非正常消費的催化劑。高校教育對學生消費觀的導向教育還沒有形成足夠的重視, 具體有以下幾點:

其一,對高中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研究不足。高校思想教育要真正達到有效性目的,就一刻不能缺少對學生實際行為的瞭解與掌握。

其二,對高中生消費觀的教育指導不夠。由於對高中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了解不夠全面和客觀,同時由於工科院校課程設定等因素,與人生觀、勞動觀、金錢觀、國情觀等重要思想觀念緊密相關的消費觀的專題教育在思想品德修養課中沒有充分開展,從而也難以達到真正的指導目的。

其三,校風建設範疇中普遍缺少倡導高中生勤儉節約生活消費觀的內容。高校校風主要體現的正是學生的群體心理和行為特徵。在校風建設上注重塑造和強化學生良好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這是高校思想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我認為要正確引導高中生養成健康的消費心理和良好的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我認為今後對於消費觀的社科研究應當重視和加強對高中生消費狀況的關注,注重 研究我們的消費心理與行為,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助我們養成健康的消費心理,並形成正確的消費觀。

智商映人作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映人作為社會生物的生存能力,財商則映人作為經濟人在經濟社會裡的生存能力。財商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其二,正確運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培養和加強理財能力是現今的高中生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的必備因素。理財不是簡單的四則運算, 不是簡單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長期的理性基奠,是我貌同的課題。

高中生良好消費風氣應該成為良好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校風是師德師風和學生學習、生活作風的有機組合。其中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是體現學生生活作風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把握“育人為先”的原則,重視高中生為人處世每個環節的教育,重視培養和塑造高中生健康的消費心理。學校應該把高中生良好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培養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的存在是為將來培養可以為天地立新、可以為民眾立命、可以為萬事承重的後備人才,可見校風建設意義深遠。

家庭環境對高中生的消費觀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費的原則立場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物件,父母應該積極助子女培養理財和計劃消費的習慣。

高中生要對消費有立的行動和理性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追風,但也不能一成不變、冥頑不化。就是說,在自己實際的消費能力和社會的現實狀況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合理消費、理性消費。

通過本次的調查,我對高中生的消費有了更深的認識。高中生的這種不良消費觀不僅加重了家裡的經濟負擔、影響了家長和學生的感情,還在某種程度上扭曲了校園人際關係,增了學習教育管理的難度。對每一個人來說,這一時期形成的消費觀可能會影響他一生的消費行為,並且與其人生觀、價值觀,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關。因 此,作為當代社會的一名合格高中生,我們不僅應該控制自身消費,向正確道路發展,也應互相提醒,共同走向理性消費、合理消費。要對自己的消費有正確的認識,合理做出理財計劃。

第3篇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逐漸提高,家家戶戶都邁入小康生活。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中孩子的零花錢也漸漸變得可觀了,尤其表現在中學生身上。現在的中學生,都出生在新的世紀,都是祖國的花朵,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如今社會上經常有中學生濫用零花錢的報道,於是我進行了一次中學生用錢數量及用途的調查。

通過抽樣調查的50學生,零花錢總數504元,平均每日20元以上(含20元)的有6人,8%;10元以上的有26人,佔52%;5元以上的有14人,佔28%;無零花錢的有4人,佔8 %。

從零花錢的使用情況來看,零花錢多的同學多數錢用來買比較高階的玩具(如遙控賽車、四驅車等),零花錢少的同學多數用來買低階玩具和不是很衛生的零食,他們總是把眼睛看準那些外觀很大、外表花俏、價格便宜、裡面既有玩具又有零食的東西,尤其是對那些可以摸獎的小物件情有獨鍾,總是在那周圍轉悠,一次又一次地把錢往那個地方送,直至最後一無所有。

而由於這些同學一天到晚惦記著口袋裡的錢如何花,他們的學習情緒變得越來越差,無法安心學習,學習時還要把注意力分散到玩玩具上,所以學習成績多多少少受到影響。據教師反映,在被調查的同學中,有些學生對學習不是很感興趣,偶爾還要遲到,有的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經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擾亂課堂紀律。另外,零花錢多的孩子說起什麼玩具、什麼遊戲頭頭是道,直讓全班同學折服,但要是讓他們寫作文可就沒轍了,只會一個勁兒地撓頭皮,顯然他們平時用於積累語言的.時間太少。同時同學為了向父母討得零花錢,總是想盡各種辦法,用得最多的是不去讀書、哭鬧、不做作業、撒嬌等。他們甚至會從多次與大人的交涉中得出所謂的“經驗”:家裡有客人來時、爸媽要打麻將時、父母有重要事情要外出時,是討零花錢的最好時機,保準是要多少給多少。所以他們每次都會瞅準這些機會打一個“勝仗”。還有一些同學,家裡貧窮,父母給不起零花錢,可是又眼饞其他同學有零花錢可以用,怎麼辦呢?只好霸道地從同學那裡強行“借”,“借”了還從不還,甚至偷偷地“順手牽羊” ??直至最後養成了小偷小摸的壞習慣。從中可以看出父母太寵愛自己的孩子,每天給的零花錢太多,不能教育孩子們妥善使用零花錢,無原則地允許孩子多吃零食,亂買玩具,不能以身作則地早起床、勤家務、為孩子燒早飯,只為圖清靜讓孩子在外面買早飯吃。而同學們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勞動不知掙錢難。零花錢給多少用多少,甚至不留到第二天,不知道合理使用零花錢,不必要的零食、無意義的玩具都由著自己性子亂買,沒有存錢觀念,不知道每天可以節約一部分積少成多。

可以想象,如果父母任由自己的孩子這樣發展下去,那麼孩子用錢的慾望會越來越大,向父母伸手要錢會永無止境,並且從小養成了不節制、亂花錢的習慣,長大了父母再有錢也不夠孩子用,何況父母的年紀會大、孩子還得自食其力呢!那麼父母們應該怎樣去改變自己的孩子呢?

1、控制零花錢的數目。即使家裡有很多錢也不能多給,告訴孩子零花錢也應該用在刀口上,如買學習用品、乘車,或在肚子餓、口渴時買些充飢解渴的食物等。

2、給之前可以先徵求孩子的意見:今天你需要多少零花錢?分別用來幹什麼?然後父母按需而給。這樣可讓孩子及早養成計劃用錢的習慣。當然父母有時還得“旁敲側擊”地“調查”孩子的錢是否如他自己計劃的那樣去用了,避免孩子為多領零花錢而撒謊。

3、讓孩子體會賺錢的艱辛。可利用寒、暑假等時間鼓勵孩子進行勞動實踐,如下地幹一天農活、幫媽媽當一天家、幫親戚做一天生意、替奶奶帶一天孩子、跟著爸爸上一天班、在社會上自己找活幹試著去掙錢等等,孩子自然會領悟到許多書本上所沒有的道理,用零花錢時當然就會多想一想。

第4篇

摘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的健康,不久前有人預言,心理疾病將是21世紀之患。中學生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心理健康將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昌盛、民族的振興,讓孩子們掌握文化知識的同時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們的神聖職責

我於20xx年9月份,對一所重點中學的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第四中學進行,共發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調查顯示,大部分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大學,16%的中學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為,青年人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高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國中畢業生掙錢多。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

是國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45%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學到較多的、實用的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後的生活工作有所幫助。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高中畢業後的打算,99%的學生有讀大學願望。

調查顯示,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的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 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中學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絡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一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中學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中學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畢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高職或藝術類院校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

1.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89%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的艱難性。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群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

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 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四、中學教師應該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對中學生進行如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一)教師自身要擁有健康的心理並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思想、言行、舉止都會給學生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要求教師不但要擁有較高業務知識,還應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教師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在教育教學中時刻以“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員”的身份深入學生的心靈進行教育。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無私地對學生傾灑愛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淨化學生的心靈。學生只有在教師真心、真情、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會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之中。

(二) 關注學生心理,營造一個良好課堂心理環境

作為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學業發展,還必須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雖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學知識,但還不能很好地瞭解學生心理,大多數教師認為中學生心理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迎刃而解。其實,中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特殊心理,他們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師遇到“問題學生”時,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問題移交給家長,而不是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這樣往往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自信,變得沉默、孤僻,從而直接導致學生心理出現問題。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不但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還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思想得到認同,心靈得到溝通,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規範,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得懂、學得好。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只有學生主動走近老師,和老師成為朋友,才能擁有健康的心理。

(三) 滿足學生合理需要,樹立正確人生觀念

合理滿足學生正當需要,是中學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條件。中學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愛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中學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就會影響其正常的成長,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儘可能地為中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遇,滿足其需要,在中學生滿足需要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方法積極引導,使之基本能對事物的善惡、美醜、是非進行判斷、甄別。中學生由於缺乏判斷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滿足需要的衝動驅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當誘因的影響,採取不恰當的方法和途徑求得滿足,從而導致錯誤行為,這就要求我們從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員和班主任都能根據有關方面的知識,善於識別,及時發現,及時有效地給予調節、治療和引導,讓學生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長。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兩位專業教師的事,它還需要全體教師的重視和參與。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楷模,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較大影響。我認為為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還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 教師要尊重學生。

“該生是否尊重師長”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首要條件,而作為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

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對待學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績好的學生都受老師的青睞,但是我們教師不能因為某某學生成績好而偏心偏愛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決定。

“誠信”這詞不只是適用於商品社會,也是教師要做到的。有些教師在向家長彙報學生情況時,會無意地把情況誇大或縮小;應承了學生某些事情,過後又不認帳;有時在學生面前和同事無所顧忌地亂扯這些微小的事兒都會讓學生覺得,教師都可撒謊,我們怎麼不可以呢?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尤為重要。這意味著,老師不僅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還應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第5篇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愈加激烈的競爭也無形之中給學生們帶來了更為嚴峻的挑戰。那麼,在大家面臨沉重的課業負擔之餘,又會以怎樣的方式度過假期?對自己的假期是否滿意,希望有怎樣的假期?在假期又能收穫些什麼呢?帶著這些疑惑我們針對高中生們的假期活動展開了一次調查活動。希望能通過這次活動讓更多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們聆聽學生們的心聲,增進彼此間的交流,從而使得高中生們的假期生活能得到更科學合理的指導,擁有輕鬆而有意義的假期,學到更多書本以外的知識技能,為將來更好的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首先,我們分別針對高中生和家長在調查問卷中制定了各自有針對性的問題,並在網上面向廣大高中生及家長們發放。最後收回135份問卷.通過對問卷的整理分析,我們瞭解到135名高中生中有78人的假期主要是在補習中度過的,比率達到55.71%,其次有32.14%的同學是在進行一些娛樂活動中度過的,而僅有2.86%的同學是在旅遊中度過假期的。可悲的是這些假期的計劃有42.14%的同學是家長幫他們制定的,只有35.71%的高中生是自己制定假期計劃,而與家長協商制定的呢?僅佔到15.7%。高中生們對於自己的假期生活普遍沒有制定明確的計劃,73.57%的同學只是想了一下而已。這無法不引起大家的思考,作為高中生,大家的自主性和協商精神哪兒去了呢?然而,對於這樣的假期生活,有55.71%的高中生們表示不滿意。可想而知,對於假期活動家長們對學生的規劃並未獲得學生們的理解,高中生們與家長仍然缺乏溝通,沒有形成協商的習慣。其實,家長們為何又不能耐心些聽聽學生們的意見並做考慮?畢竟高中生們平日在學校已經面臨著沉重的負擔,假期應是高中生們休息的時間,不是嗎?在本次的調查中我們就得知,64.29%的高中生們希望自己的假期能在一些娛樂活動中度過,從而真正達到放鬆心情的目的。其次有25.71%的高中生希望能利用假期外出旅遊、開拓視野。而僅有4.29%的同學願意在假期繼續學習。

家長方面,調查表明有46.43%的'家長對假期補習表示很贊成,而52.14%的家長其孩子假期也都在補習班度過。對於高中生們的假期生活,87.14%家長表示有時干涉。這一點,作為高中生需要理解父母的用心,實在有不滿之處要積極與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耐心聽取家長的意見,做到協調處理切忌魯莽爭論。當然,家長們也應儘量留給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間,相信作為高中生的他們能有一定的自制力和對事物的是非認知力。然而,在整理分析調查問卷時,我們注意到這樣兩個資料:47.14%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假期計劃較為合理,43.57%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假期計劃不合理。這樣看來,高中生還是有一定的自主性,只是在於能否獲得家長的認可,從而決定著最終的假期是按誰的計劃行事。那麼,作為這為數不少的43.57%的家長是否可以考慮在支援孩子擁有自主性、鼓勵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條件下,再考慮一下不要一味否決孩子的計劃、想法呢?有您不理解的地方,耐心點去向他尋求解釋,何嘗不是一個既促進彼此交流又能讓孩子假期愉快您也滿意的雙贏抉擇呢?要知道,很多高中生與父母間的隔閡就是在這些不理解與不耐心溝通中漸漸形成的,倘若您總是否決孩子的想法,時間久了他便不再願意袒露任何心聲,想必這一定不是您希望的結果吧!

接下來我們又對高中生、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三方面採取了採訪的形式進行調查。根據對高中生們的採訪,我們知道了高中生們還是渴望在假期裡父母能給予自己更多的空間與自由,讓自己真正從學校、家裡走出去,去感受自然的魅力並陶冶情操放鬆心情,去認識瞭解社會並開拓眼界,學到更多課堂以外的知識。而旅遊、打工是不錯的選擇,希望能得到家長的允許和理解。在與父母的溝通方面,高中生們表示也並非自己不願意,只是家長們有時一味的注重學習成績,無法真正站在學生們的立場來理解大家面臨當前巨大壓力的苦衷。還有一些家長因為自己工作也面臨沉重的負擔而不能很輕鬆耐心地聽取孩子們的想法及解釋而總是否決孩子的做法,導致高中生們不再願意與家長們交流。

通過對家長們的採訪,我們得知家長們其實還是希望孩子能對自己的假期有科學合理的計劃。對於上補習班,家長們普遍持贊成態度,他們認為高中生當然應以學習為主,利用假期這個較為集中的時間加強孩子弱勢方面的學習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這一點上,高中生們的確應該明白,假期並非純屬娛樂玩耍的時間,調養身心大家固然不能忘卻學習。在和孩子的交流上,家長們都是希望能瞭解孩子的,但時常因為方法的不太得當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而這方面其實並不難,雖然身為家長,但還是希望你們能放下輩分的架子像朋友一樣與孩子真誠的交流,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想想這個年齡時的你如果面臨同意的問題會怎樣做,這樣一來孩子的做法你理解起來恐怕就並不困難了,固然與孩子的交流也不再會是個問題了。另外,對於高中生們的假期,家長們還是希望學生們能在這個時間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思考並擬定一個目標,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鋪墊。

通過對教育工作者們的採訪,我們瞭解到他們普遍認為假期是高中生們調養身心的階段,學生們應利用這個機會多與分母交流感情,學習應注重在平時,反對假期補課。而如果確實需要上補習班的,事先家長應與學生達成一致,否則被動的學習難以有所成效。同時,高中生們應該利用這個時機與外界多交流、開拓視野,豐富自身的知識面。當然,假期裡高中生們還是需要每天留出1到2小時學習鞏固課本知識,以免返校後出現知識斷層遺忘的現象。這樣高中生們才能順利愉快的度過假期,達到勞逸結合、益於自身健康發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本次關於“高中生假期活動”調查活動的結論:

1.高中生的假期主要以補習、娛樂活動為主,其計劃大多受到來自家長方面的限制。

2.高中生及家長們還並不能很好的利用假期時間交流感情、消除隔閡。

3.高中生們迫切需求假期活動的多元化,以開拓視野、充實生活,真正達到修養身心的目的。

根據調查結果,我們在此呼籲家長們能給予高中生們多一些空間與自由,多一些發表意見的機會和時間,真正做到了解、理解孩子。而教育工作者們還應架起一道家長與高中生們溝通的橋樑,為大家提供專業的指導,從而促使高中生們能真正擁有輕鬆而有意義的假期生活。當然,最重要的是高中生們自己,大家要更積極的與父母交流,表明自己的看法、觀點,聽取父母的建議,增強自覺性與判辨是非的能力才能獲得父母的理解。同時,同學們應充分利用這個較為集中的時間發展各自的興趣愛好,豐富自己的才能。也要多到外面走走,去感受自然、貼近自然,去接觸社會、瞭解社會。這樣,才能真正去實現假期生活多元化的目標,也為自己成為多元化人才奠定基礎。

第6篇

21世紀科技日新月異,社會飛速發展,有人稱之為資訊時代或e時代。網際網路在這個時代扮演了社會的主要角色,促進世界科技、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並且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為人們的學習、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但同時也隨之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

不可否認,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利弊參半的,網際網路在傳播有用資訊的同時,也成為無用和不良資訊的載體。由於沒有一套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政府社會監控力薄弱,大量的虛假資訊、暴力文化、迷信文化、色情文化,以及旨在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黑色資訊”等精神垃圾充斥著網路,時刻都在矇騙和毒害著廣大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網民①。有關調查顯示,16歲至25歲的青少年是網路最積極的使用者①。但由於他們身心還未成熟,知識水平有限,面對大量的資訊更多的是迷茫、無所適從,或是無從選擇,往往是照單全收;同時,青春期富於幻想、思維片面、行為易偏激、感情豐富等特點又導致了青少年更易於受到不良資訊的誘導和毒害,可以說,他們已成為網際網路負面影響受害最大、程度最深的人群。因此,對於青少年來說,網路道德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緩、勢在必行的時候了。

針對於此,特編制網路行為及態度的調查問卷,以瞭解我校學生在網上行為及對網路問題的看法和態度的現狀,為我校課題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高中生網路道德素養培養的研究”的課題研究、有效開展網路道德教育提供有力的依據。

2.1被試:隨機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級共10個班級,重點與非重點班各半,共 454人。

2.2測量工具:根據資料和找學生訪談,編制“網路行為及態度調查問卷”,共兩部分,一部分為上網行為的調查,另一部分為態度調查,共36題。有過上網經歷的同學全部回答,沒有上網經歷的同學只回答關於“態度調查”部分。

2.3施測:制定統一的調查程式,採用統一指導語,由各班班主任採用集體當面調查方法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454份,有效問卷404份。

對於“經常在什麼地方上網”,有53.1%的學生回答在“家裡”,19.7%的人在“網咖”,10.6%的人在“同學或親戚家”。由於郊區網咖數量比城區少,同學們首選的還是在家裡。至於光顧的網站,搜狐和新浪分佔第一、二位,分別是55.5%和46.5%,以下則是雅虎、網易以及其他網站。有73.2%的人上網是為了“查詢資訊”,以下依次是“聊天”(47.2%),“為學習服務”(39.8%),“閱覽書刊”(39.8%),“遊戲”(33.9%),“發郵件”(27.6%),“其它”(6.7%)。

有52.4%的人“遇到過網上不文明的現象,如謾罵、恐嚇等”,27.6%的人經常使用或偶爾使用過粗俗語言,對於使用粗俗語言的原因,54.9%的人因為“別人用時才用”,21.1%的人是為了“發洩”,11.3%的人因為“好玩”。

對於“是否瀏覽過關於星座、命運、算命之類的網站”的問題時,有40.6%的人看過,其原因有89.3%的人因為“好奇、好玩”,3.9%的人是“相信所講”。對於“是否瀏覽過關於賭博、暴力、色情的網路內容”時,有15.4%的人看過,其中原因有:33.3%的人是為了“好奇,尋求刺激”,28.2%的'人是“聽別人講過,自己也想看看”,17.9%的人分別是認為“有誘惑力,想模仿”和“其它”。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還是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應引起我們關注的。

對於“偷看別人電子郵件、偷用別人帳號上網”的分別為5.5%和12.6%。

1、社會網咖場地人員混雜,同時某些網咖為吸引顧客故意提供暴力遊戲或色情網路內容使青少年更易於受到不良誘導,誤入歧途。我校地處郊區,大部分學生均來自農村地區,接觸的網咖很少,家裡上網成為首選地,這樣至少提供了一個比較“清淨”的環境,使外界環境中人為造成的不良影響下降了很多。作為上網的目的,“查詢資訊”放在了第一位(73.2%),“為學習服務”和“閱覽書刊”也有相當比重(39.8%,39.8%),可見,作為學生,“學習第一”的觀念還是為學生普遍接受的,而“聊天”(47.2%)、“遊戲”(33.9%)以及聽音樂也是學生的重要愛好。

2、對於網上不文明的現象,有52.4%的人遇到過,27.6%的人則同樣使用了這種粗俗的語言,原因是作為一種反擊的手段——“別人用時才用”,佔使用者人數的54.9%,或是以此作為“發洩”不良情緒的途徑(21.1%),或是因為現實中不能隨便使用,這裡用著“好玩”(11.3%)。雖然原因各不相同,但他們也同樣使用、傳播著這種不文明的言論。至於他們如何去看待這些行為,71.8%的 人認為網上、現實中都不可以使用;而21.8%的 人認為網上可以使用,現實中不可以使用;6.2%的人認為網上、現實中都可以使用。由於對此持這樣一種態度,也就造成了有14.4%的人認為這種行為“很正常,沒什麼”,2.5%的人甚至認為“很好,應當提倡”,以及3.5%的人認為“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原諒”。

從以上資料分析可以看出,之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使用粗俗語言,源於他們對這種行為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種行為至少得到了一部分學生對網路行為的認可,覺得“很正常, 沒什麼”,甚至可以“提倡”,使他們在面對大量的汙言穢語毒害的同時,無意中又成為一個新的傳播者,“帶動著”他們自己周圍的一些人,正如他們不認為“消極的、不負責任的言論對自己的心理、思想和行為會產生不良影響”(26.2%的人認為“沒有”,22.3%的人認為“無所謂”)一樣。可以想象,長此以往,網上的不良行為便會逐漸內化為個人本身的行為,在現實中表現出來,背離社會道德及社會規範的要求。

3、迷信、色情、暴力內容歷來是不法分子在網路中的最大賣點,因此也是影響青少年最深、導致誤入歧途甚至犯罪的主要根源之一。有40.6%的人看過關於“星座、命運、算命”之類的網站,其主要原因是“好奇,好玩”(89.3%),15.4%的人看過關於“賭博、暴力、色情的網路內容”,原因有:33.3%的人因為“好奇、尋求刺激”,28.2%的人由於“聽別人講過,自己也想看看”,而17.9%的人則是覺得“有誘惑力,想模仿”,這種狀況不得不令人擔憂。對於性知識,我們提倡瞭解學習,但要通過正規的渠道,學習科學的知識,而網上充斥著大量的淫穢文字和圖片,大放黃毒,加之青少年好奇心重,模仿力強,缺乏抵制誘惑的能力,使得有些人不僅自己瀏覽,而且私下互相傳播甚至偷偷模仿,極大地危害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也給社會造成不穩定局面的隱患。

4、對於“網上覆制、抄襲別人文章的行為是不道德的嗎”的問題時,有19.8%的人認為“不是”,33.2%的人持“說不好”的態度。由此我們不難想象,有些學生把語文課上佈置作文隨便到網上拷貝一篇,改個題目,簽上大名就交差完事了,沒有絲毫的愧疚感,更別說對什麼智慧財產權、尊重別人勞動、剽竊犯法等認識了,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這種意識,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聰明”之舉,倒是弄得語文教師沒辦法,不得不時時地上網瀏覽,掌握全面“資訊”,判作文時好以辨“真偽”。

“黑客”指的是利用通訊軟體,通過網路非法進入他人計算機系統,擷取或篡改計算機資料,以及惡意攻擊資訊網路、金融網路資源和危害國家或社會公眾資訊資源安全的電腦入侵者或入侵行為①。但對於這種行為,有26.5%的人認為“很了不起”,表示“崇拜的”、“自己也想試試的”分別為5.2%和5.0%,另有11.1%的人認為“應視具體行為具體分析,從不同角度去看”,即對黑客行為有一部分認可。對於“電腦高手製造計算機病毒的行為”,也有19.3%的人認為“很了不起”,5.9%的人是“崇拜的”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3.0%的人“自己也想試試”。從這兩組資料看,雖然所佔比例不大,但也反映了一部分學生對此沒有清晰的認識。他們處於青春期,富於幻想,一心追求他們所認為的“英雄”,再加上有些影視劇的錯誤誘導,他們把這些當作“英雄行為”、“高手行為”而崇拜、追隨,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一顯身手”,而不深刻反省這些行為“光輝”的背後是給社會、他人造成的巨大損失。因此,由於青少年網民的這種盲目崇拜、仿效,沒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遇事缺乏深入思考,最終將逐漸弱化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

5、在回答“網路上可以隨便使用自己的權力,不需要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嗎”的問題時,有5.9%的人認為“不用承擔”,20.3%的人“不清楚”;有19.6%的人認為上網前沒必要“接受道德、行為自律的教育”,33.9%的人“無所謂”,而知道《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的人僅有19.6%,有83.4%的人不知道。由於一部分學生對於網路行為缺乏正確的認識、客觀地判斷,更傾向於“無所謂”、“不清楚”的態度,就使得他們不能有效抵制網路上的不良影響,也不能真正規範自己的網路行為,在“無所謂”的態度下逐漸從受害者成為傳播者、使用者,甚至製造者,個人自律意識逐漸淡化。

通過以上分析,加強網路道德教育已勢在必行。那麼如何對青少年進行網路道德教育呢?首先應注意以下幾點:

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進入網路時代後,網際網路已深入到我們生活領域的每一個角落,形成人的第二生存空間——網路社會,而網路德育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公共道德”①,是德育的一個部分,不能脫離德育這個大的背景。培養網路道德不僅僅是隻關注於網路上的問題,它更是一個人在現時生活中道德素養的體現。只有在現實中首先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 、有自律意識的人,才能在網路上自覺規範自身的行為。不難想象,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不講道德,滿嘴髒話,到網路上就能變得“彬彬有禮”,講究“道德情操”?在現實中的 不良行為會通過網路毫無忌諱地展現出來,同樣的,網路上的不良行為也會逐漸地滲透到現實生活的行為中,兩者互相影響。因此,本人以為提高現實生活中的道德素養是培養網路道德的前提或是基礎,而網路道德則是現實道德的延伸,要做到現時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道德規範教育的有機統一。

現代社會的發展,已不再是傳統的單一價值體系,而是逐步趨向於多元化,互連網則為多元化價值體系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更崇尚於個人的自主性、個人價值觀的選擇、不屑於統一的道德規範的制約、個人占主導地位,總之一切追求個性化。當然我們必須承認,時代在前進,有一些傳統的道德觀念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但有一點我們不應忽略,其核心價值體系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正如《阿斯彭宣言》所講:“這些核心價值指尊重他人、負責、信任、關心、正義和公民性,超越了文化的、宗教的和社會經濟的差異”。②因此,在網路世界中,尊重個人自主性的同時,也應遵守社會統一的、基本的道德規範,它不是限制、制約,而是更好地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是一個現代文明人應有的行為。只有在這種道德規範下,個人的網路行為才會擁有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在良性的環境中充分地展現個人價值。

我們知道,單獨的、理論上的道德教育是不能有效的、長久地發揮作用的(這是我們在現實中已經吸取的教訓),因此開展網路道德教育必須運用與網路上實際操作行為整合在一起的綜合方法①。網路德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們知道《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的內容和一堆道德的大理論,更重要的是培養這種道德意識並運用到實際網上操作過程中,諸如:如何規範自身行為,遇到他人的不文明行為如何應對,面對紛繁的資訊如何才能正確篩選,對不良誘惑如何做到“慎獨”等等,都是青少年實際面臨的考驗與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消除他們這些“迷茫”,滿足內心需要,才能使道德教育從外部引導內化為自身要求,調動自身的力量,真正形成自律而不是他律,避免原來教師空洞說教、學生口服心不服、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局面,使得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相結合,在理論上認同的道德規範變為實實在在的道德行為④。

網路學習不僅僅是純粹的網路知識、技能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清楚地明白網路是一個自由的、開放的、虛擬性質的“公共場所”,在這裡同樣需要道德和規範。明辨網路的是與非,有效地利用其有價值的、積極的一面,自覺抵制不良資訊,運用正當的手段保護自己不受侵犯也是青少年主要學習的一課。只有瞭解、清楚了網路世界的性質,才不會盲目服從、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

青少年由於上網而受到不良影響、誤入歧途,甚至最終觸犯法律的狀況,使我們意識到,在加強道德教育的同時,還必須加強法律法規教育,教育他們不僅知道現實中的法律法規,還要了解對於網路的國內外法規,做到知法、懂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提高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有效約束自身行為。

高中生網路道德教育工作是新時代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或是靠一套老辦法就能教育學生。對這個新的虛擬世界的道德教育,我們也需要採取新的方式、方法,以網路為載體,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達到教育目的:

一、構建兩個教育整體。一方面構建學校、社會、家庭教育整體,共同創造良好的網路環境和育人環境,共同建立網路德育。在向有關部門呼籲倡導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有利監控網路上不良資訊,加大對網站的管理力度的同時,學校要向學生提供上網機會,開展網路知識培訓,進行網路道德教育,指導學生學習和利用正面、積極的網路資訊。學校和家長密切聯絡,創設民主、開明的家庭教育氛圍,良好的上網環境,減少學生為避開家長去社會網咖的顧慮;另一方面,構建教師、學生、家長教育整體,相互影響,共同成長。教師和家長以正面教育為主旨,並以身作則,用自身行為影響學生。同時和學生之間平等對話,深入溝通,一起探討、實踐網路道德,使道德教育從外部引導逐步內化為學生自身要求。

二、開展各種教育、培訓。積極開展對教師、學生、家長的網路知識、網路道德的培訓。對教師的培訓注重提高網路知識、技能、網站管理能力及對學生進行網路道德教育的能力;辦好家長學校,增加網路學習,提高家長對網路的認識和應用;對學生不但要進行網路知識、技能的學習,還要提高他們對網路世界的認識,正確篩選資訊,提高選擇能力、辨別能力,充分利用網路積極的一面,為自身學習和發展服務。同時進行網路道德教育和關於網路的國內外法律法規的教育,提高其自律意識,自覺遵守網路道德行為規範等。

三、建立學校德育網頁、班級網站和學生個人網頁。指導學生參與網站、網頁的設計、製作,建立各班自己的網站和個人網頁,進行日常管理和資訊更換,使全體學生之間能夠進行相互學習和經驗交流,為他們正面運用網路知識和技能、實踐網路道德提供實踐的機會和自由的空間。

四、開展多種活動形式。諸如:全校的宣傳活動、專家講座、網路道德素養徵文、網路知識競賽、主題班會、網上論壇、師生研討、網站和網頁評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開展這些活動,將道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興趣,在活動中學習,在交流中體驗,將網路道德切實應用到實際網路行為中。

以上只是對網路道德教育的一些認識和探討,對於如何切實、有效地開展青少年網路道德教育工作,培養學生自律意識、自覺規範網路行為還需要進一步思考與探索,這也是新時期德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使命。

第7篇

當代中學生生活在資訊通訊、科學技術發達的新時代,他們的視野可能比長輩們還要廣闊,加上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學生的消費市場成為商家的必爭之地。中學生作為無經濟收入的特殊消費群體,有的能正確利用好手上的錢,有的卻出現亂消費的現象。為了更深入的瞭解中學生的消費狀況,揭露亂消費現象,並建議正確的消費途徑,我們小組做了這一調查。

1.引導中學生健康、合理、文明的消費,這既關係到我們中學生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成長,又關係到國家經濟發展。所以,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至關重要。此項調查旨在瞭解我校學生的消費現狀,以及他們的價值觀。從而初步反映當代中學生的消費問題。

2.通過此項調查,讓我們學會互相協作,互相交流,團結協作。

(三)研究方法:主要採用調查法中的問卷調查並進行必要的統計分析。

我們的課題調查,主要採用的是問卷調查法。我們對肥西中學高中若干名學生進行了消費狀況的問卷調查,回收的有效問卷80份,回收率100%。調查問題全部為客觀選擇題,然後對答卷進行統計和綜合分析,並得出結論。再根據結論,提出了一些比較有建議性的意見。

我們首先對課題的內涵進行探討,明白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目的。然後根據課題組每個成員的特點進行了分工,並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安排好研究性學習的步驟。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通過各種渠道查詢資料。經過討論製成了高中生消費狀況調查問卷。利用課餘把調查問卷派到同學們的手中。調查物件是高二的學生。

採用人工統計法,組員利用課餘時間對回收的80份捲進行統計。

首先對統計的資料作認真徹底的分析,另外還參考查詢到的資料,確定報告格式、討論目的、分析物件,撰寫成文。

1.據第1題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學生在沒有經濟來源的情況下多依賴父母給予自己一定量的零花錢,而這些錢到底用在什麼地方家長們一般並不多過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們的一些不必要消費提供了條件。這種情況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多少會有些不利的影響,應該引起廣大家長和學生的注意。

2.通過調查我們也發現這樣一點: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對自己的消費並沒有一個合理的計劃。有人認為能省則省是好的,其實不然,學過政治的我們都知道適當的消費也會拉動經濟的增長。真正合理的消費是將錢用在該用的地方,這樣的話就不存在多不多,而是值不值的問題了!

3.在我們調查的專案中,有項調查結果讓我們很吃驚。為什麼現在高中生在零食這方面的消費所佔的比例較大呢?現在高中生的家庭已不是過去只為圖溫飽就行,相當一部分的家庭已邁進小康水平,生活質量大大的提高了,一些家長們酒店隨便轉,私家車隨便逛,從而也影響著當代學生。大部分學生的正餐都少吃或不吃,於是就在零食上做下嘴功夫,無時無刻身邊總有包小零食可解饞。現在的高中生對零食的依賴程度之深不得不說令人擔憂。

(六)對於培養中學生合理消費習慣的幾點建議:

1、中學生的家長應該對中學生進行適當的理財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控制、監督中學生的消費。中學生的零用錢要從源頭把關,家長不要過度的溺愛孩子,那不是真正的讓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們要積極的去鍛鍊孩子,讓孩子不要過分的依靠父母,讓孩子去嘗試幫家裡幹家務的勞累,從而培養其自理能力,真正地讓懂得付出血汗之後得到果實的甘甜。家長也要引導中學生把這果實存起來,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所以說,家長有時“小氣”點也是愛!

2、在當今的社會,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經濟、文化、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不斷變化。中學生作為21世紀的新新人類,更不能忘本,要牢牢的.記住“適度消費”原則,反對鋪張浪費。既不超前、趕時尚潮流,也不滯後,過於古板,防止盲目攀高,一步到位的思想。合理消費應首先考慮家庭的經濟狀況,進行適度消費,不額外增加家庭負擔。中學生還應增強勞動觀念,珍惜勞動成果,形成勤儉意識,自覺抵制不良消費。在物質生活基礎消費的前提下,也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必須重視精神消費。我們必須在學習上多花一些時間,從中吸取精神營養,充實頭腦,提升自己。

總之:我們中學生要有一個正確的、合理的、科學的消費觀,而不是在於熱衷吃喝玩樂。要做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所貢獻的中國好公民,過一個無悔的人生,必須謹記“勞動是幸福的左手,節約是幸福的右手”這句至理名言。讓我們用這雙手去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吧!

通過這次的研究性學習,不僅讓我們瞭解了現代中學生的消費狀況,並且提高了我們獨立研究問題的能力。在這次研究的過程中,雖然我們遇到了許多困難,但我們沒有退縮,而是積極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在困難面前我們學會了堅持和忍耐,發揚了團結協作的精神,無論做什麼,都會感受到我們是一個團體的集體。這次研究對我們來說是一次特殊而有意義的經歷,我們得到的不僅是自己的勞動成果,還有一次寶貴的社會實踐經驗,這將會成為我們今後學習和工作的一次寶貴的經驗。

第8篇

受教育難,農民的第二苦;農村的教育資源本來就匱乏,很多農村教師的工資經常被拖欠,這已是一個老話題,中國農民受教育難也是不爭的事實。而在教育產業化的政策下,眾多農民的孩子上高中、上大學更是難於上青天。

中國農民的孩子受教育難,一是表現為教育資源匱乏,這包括硬體和軟體;二是教育收費尤其是高校收費,相對農民收入來說太高而難以支付。三是在各省市大學聯考不同錄取分數線下,廣大農村地區與城市對比,大學聯考分數線太高了,這對農民子弟有失公平。他們在經過一路艱難困苦後,好不容易走到了大學聯考大關前,卻要邁過比城裡孩子高得多的門檻才能進入高校,這實在不公平。

宜黃縣黃陂鎮芒坳村,全校200餘名學生竟然只有三個教師,並且教室低矮潮溼,光線暗淡,課桌椅參差不齊。

象上面這種情況其實在江西省的許多農村裡非常多見,一是基礎環境設施差;二是有學生沒老師,雖然各地政府也曾多次幫助改善基礎設施,但也只是杯水車薪,變化甚微。

中國小首先擔負著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重任,同時更高學府的人才也全靠中國小輸送,中國小教育是基礎教育,可以說,要發展教育,首先就必須要改善中國小教育。而現在中國小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就在農村中國小教育。

當然,要改善農村的中國小教育並不是一件易事,但我想各地各級政府能把農村教育的環境改善當作一件大事,群策群力,我想辦法比困難總是要多。

那麼要如何才能好改善農村中國小教育?我想應該從環境和師資這兩個最為突出的問題抓起。

首先就是要改善基礎環境設施,改善環境最主要的就是資金問題,教學條件差這也是多年來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是主要因素的之一,我想假若政府能每年從各縣的財政收入中投入一小部分,再可以去找一些企業贊助一部分,用到農村教育上,農村的教育環境肯定會有較大程度的提高。

但目前的問題是我國農村中國小教育點很多,要把每個學校的環境都改善好,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實現的,而如今,已經有很多農村學校學生人數非常少,象有的'國小的總人數六個年級加起來還不到40人,一個年級平均只有七個人左右,甚至有的年級一個學生也沒有,而老師也有六七位,教室也有六七個,這樣就造成了環境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浪費。

針對這種情況,有的縣教委也進行了教學點的調整,把幾個人數少的學校合併成一個學校,搬遷到一個交通較好的中心地帶,這樣就可以節省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但調整後又帶來了一些新的難題,主要體現在:一是有些學生的家離學校太遠,上學非常不方便。二是路程一遠就要求這些學生在學校吃和住,無形中給農民增加了負擔。三是這些住校的學生年紀還小,自制和自理能力較差,不便於管理。

但可以說,教學點的調整,確實為農村中國小的教學環境的改善節省了不少資金,使中國小的教育環境大為改善,同時又緩和了一些學校老師不足的現象。

農村教育的又一個薄弱點就在於教師不足,可以說在一些農村教書的老師大多還是一些民辦教師,正兒八經的教師沒有幾個願到鄉村去,這主要是因為農村教師的工資較低。在農村的生活條件又差,基本生活也得不到保證,所以導致沒有幾個教師願到鄉村中國小去教書。

當然,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做到的。要解決師資問題首先就是要提高農村中小教師的待遇,只有待遇提高了,使他們的生活可以得到較大的改善,我想很多人還是會選擇到農村教書。很多地方都把教師比作是人世間最光輝的事業,但教師首先是人,同樣要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只有生活能維持下去,我想為了理想進入農村中國小教育的人也不在少數。

另外就是要改善農村中國小教師的生活住宿環境,很多農村的老師住宿條件非常簡陋,可以說有的地方連最簡單的一個單間也沒有,試想一下,沒有容身之地的教師如何去備好他的課,又怎麼能教好他的學生,俗話說‘安居尚能樂業’,沒有安定的生活環境,教師又怎麼能教好他的書。

當然現在很多地方就有關農村中國小教育的環境設施和教師不足的現象有了足夠高的重視,也相應的想了一些改善的方法,但在很多地方,農村的教育問題還存在著非常大的問題等待著各部門去協調解決。

總之,農村教育還非常的落後,還需要多方的關愛,為了使國小生們能夠健康的成長,我們還必須加大力度改善農村教育落後的這種現狀,只有教學環境變好了,才能夠更好的教育好、培養好祖國的下一代,為我國的人口素質的提高打下一個夯實的基礎。

是財政撥款不到位。按浙江省的有關規定,教育經費財政撥款增長數要高於財政收入增長數,由於各地財政收入不同,而教師工資基本固定,所以經濟條件越差的地區財政負擔越重。就我縣來說,雖然我縣每年的教育經費比例在增加,從20xx年的1.43%到20xx年的1.73%增加0.3個百分點,未能達到省裡規定每年增長1.5%的要求。二是稅費改革後,教育經費缺額較大。我省稅費改革,取消了農村教育費附加,為了彌補經費不足,省政府採取了轉移支付的辦法,雖然彌補了部分教育經費,但仍缺額800萬元左右。三是教育部門的“創優達標”要求越來越高,有盲目攀比的現象。比如計算機課、英語課的開設,在經費明顯不足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學生贊助,購置電腦、多媒體裝置,裝配視聽教室等,不但增加了教學經費的困難,也同時增加了學生負擔。

有關部門明確規定,代管費開支內容為課本費、音像教材費、作業費、講義費、班會費五項,單獨核算,多退少不補。但學校把上面“兩報一刊”的任務攤派到每個學生頭上,每人在20元左右,多數學校代管費超支;也有的學校對節餘的代管費不退還學生,對超支的部分則計入下學期代管費中開支。

一些學校已申請開辦了實驗班,但在經費沒有來源、收費標準不提高的前提下,向學生收取贊助費。以某鎮中心國小為例,開學之初向部分學生收取贊助費300元至20xx元不等,用於購置多媒體裝置。高中學校贊助的物件更普遍,費用更高。

三是以畢業班的名義進行暑假補習,收取補習費。

對於高三學生,考慮到明年大學聯考提前一個月進行,允許高三年級學生暑期可以進行補習。但從檢查情況看,學校在高三學生補習的同時,也組織高一、高二學生參加補習,收取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