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學生端午節演講稿4篇 閃耀的端午:中學生演講稿

本篇文章以“中學生端午節演講稿”為主題,討論了中學生在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特殊時刻的演講內容。通過此篇演講稿,我們可以瞭解到中學生對於端午節的理解和體驗,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的表達。激發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熱情。

中學生端午節演講稿4篇 閃耀的端午:中學生演講稿

第1篇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飲食風俗。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傳統節日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我們守著傳統文化的"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著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同學們,我們肩負著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復興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端午節已被他國申報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來勉勵自己。當父親或母親勞累了一天回到家裡時,你能否為他遞上一杯熱茶?當你的朋友陷入困境的時候,你能否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當你對別人許下承諾時,你能否言出必行、信守承諾?當你自己在考試中失利時,你能否冷靜面對,尋找原因,總結教訓?我們在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的時候,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也傳承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如果人人都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那將會是一件不平凡的大事。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

中學生端午節演講稿4篇 閃耀的端午:中學生演講稿 第2張

第2篇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又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那麼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點,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雄黃、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 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佑安的願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點,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群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可謂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瞭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今年的端午節,你打算好了嗎?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

第3篇

還有9天,也就是下個星期三6月12日,就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這些天我又聽到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是的,每年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端午節史源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習俗可以概括為四點,下面請我們學一班的.幾位小朋友,來給大家介紹介紹吧!

幼兒,第一點,端午節史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投江後,古人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船齊發,

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點,端午節也是衛生節,端午節前後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期,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掛菖蒲用來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後來又加了石榴花、大蒜和龍船花、合稱“天中五瑞”。

端午這天,成人都要飲雄黃酒和菖蒲酒以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雄黃、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

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辟邪、祈福佑安的願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點,端午節還是體育節,因為這天人們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龍舟競渡自古就有奪錦標的慣例,奪錦標不僅要有體力、耐力,而且還要團結協作,機智靈活,更要熟悉水性。這些都是長期鍛鍊的結果,絕非一日之功。龍舟競渡能對群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已經逐漸演變為一項國際賽事,起到友誼紐帶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更是美食節,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的粽子。晉代,粽子被定為端午節正式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為代表,可謂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教師:聽了學一班小朋友,給我們講的端午節的習俗,小朋友們對端午節是不是有了一些瞭解呢?剛才這四個小朋友分別講了端午節是:紀念詩人、愛國的節日、衛生節、體育節、美食節,老師希望你們今晚回家後,能把剛才瞭解到的這些內容,給爸爸、媽媽說說好嗎?今天的升旗儀式到此結束,退場!

第4篇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這個古老的節日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最的恐怕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國被侵佔,心如刀割,但他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無奈之下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他。人們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為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粽子的原型。

是怎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詩人縱身躍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顆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心。

祖國母親用她的身軀為我們支撐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開闢出了一片成長的沃土。今天的我們無需用捨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我們只需把熱愛祖國這一信念落實到自己日常的行動上:努力學習,尊敬師長,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今天的我們重拾起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不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嗎?

棕葉飄香,又一個端午節就要到了,讓我們在品嚐美味粽子的同時,重溫屈原先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先生的愛國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