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拯救大兵觀後感5篇 戰士的救贖:《拯救大兵》觀後感

《拯救大兵》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戰爭題材電影。影片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和真實的戰爭場景,展現了戰場上士兵們的無私奉獻和勇敢犧牲。觀影后,讓我深感拯救戰爭中的大兵不僅僅是保護國家,更是拯救人性的力量。

拯救大兵觀後感5篇 戰士的救贖:《拯救大兵》觀後感

第1篇

觀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驚歎於斯皮爾博格深厚導演功力的同時,一些東西似乎壓在心頭,用一個誇張些的句子來說就是——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紅色電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記得小時候,一些電影,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厭的。更後來些,有了《大決戰》系列,更是讓人大呼過癮。同時,一種非常不好的觀念也油然而生,記得高中時,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說,“真希望現在有場戰爭,那樣咱可以大展拳腳”當時大家也隨聲附和。在我們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有領導人的英名決策,有戰士們的奮勇殺敵,有敵人的狼狽不堪,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們最困難的抗日戰爭時期,依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遊刃有餘的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們的電影中至少缺乏了一個戰爭中必有的元素——殘酷。

從我們的老祖宗們開始,歷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當絕對的主角。在經典的古典戰爭名著《三國演義》中,如果從另一種層面考慮,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說。在主人公們談笑間牆壚灰飛湮滅的同時,是千萬生靈的塗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六出祁山……哪一場不是數萬甚至十萬的死亡。記得有一段,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燒,我相信諸葛的腸胃應該是很好,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人間的修羅場。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中,從來沒有一部是以一個士兵的角度來描寫一場戰爭的。50__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經有過兩次,戰士臨死時痛苦的喊著“媽媽!”,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鏡頭,在一個正常人臨死時,想到的一定會是自己最親的人。當然英雄在臨死時總會喊出些偉大的口號的,如《勇敢的心》中,華勒斯被行刑前那聲雄壯的“freedom”。在我們的電影中,每一個戰士都是英雄,因為他們臨死時都會喊著“為了新中國,為了共產主義……”。

總言之,我們的戰爭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起著政治宣傳的作用,而美國戰爭片,則在揭示真實戰爭方面把我們遠遠甩在了後面。隨著國內的電影商業化逐漸普及,也許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兩種電影被觀眾接受的程度了。

拯救大兵觀後感5篇 戰士的救贖:《拯救大兵》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和身邊的大多數朋友不太一樣,我不太喜歡戰爭題材的電影。說的直接點,以前基本上對此不太感冒。經常搞不懂為什麼一提起有關戰爭題材的作品他們總會興趣倍增滔滔不絕。

這部影片完全改變了我的看法,也是從它開始,我慢慢的懂得了從戰爭片中發掘人性。

最初吸引我去看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稱讚的口碑,雖然它與98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卻贏得無論影評人還是觀眾的一致好評,二戰老兵看完本片後稱之為有史以來最真實和震撼的反映二戰的影片。

於是,懷著高山仰止的心境,開始了這一次特殊的觀影歷程。

當影片結束時,我的胸口添堵的,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厚實。這不僅僅是看過一部好片的充實和快感,中間夾雜著思考,震撼,餘音繞樑,發人深省。

?習慣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們早已經體會不到戰爭時期的那種恐慌和危機感,自然也不會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戰爭狀態中人性的善惡。

可是,當它赤裸裸的以一種觸目驚心的直觀方式呈此刻你眼前的時候,我們要怎樣去應對呢

還好,斯皮爾伯格始終是一個懷著童心的老男孩,一個能拍出《et》這麼溫情的童話的人不可能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的,即使作為猶太人的他的那部驚世的《辛德勒的名單》講的仍然是一個人的救贖,結局仍然給人以期望,即便是那個內心掙扎的納粹軍官最終還是放走了他喜歡但卻極力抗拒的猶太女傭。所以,懷揣著天真的他能夠還原戰爭的慘烈,能夠刻畫戰爭中種種人性,但他永遠不會像庫布裡克那樣對世界的刻畫絕望得讓你不敢直視。他始終會在激烈的焦灼和痛苦的抉擇後給你以期望,讓你對人生有所感激,讓你對生命有所珍惜。

正如這部影片的主題,八個人去救一個人,這樣的事在真正的戰場上可能不會發生。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的去執行,為的是不讓一個年老體衰的母親經歷所有的兒子都喪命於戰爭的噩耗。這種飽含人性的虛構其實早以打動人們的內心,讓我們不會再去過多的苛求它是否貼合曆史等林林總總的問題。這便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化有形為無形,變虛幻為真實。

我不想在對開頭的20分鐘的震撼的諾曼底登陸的槍林彈雨做過多的描述了。大家已經做過太多的褒獎和評述,並且我明白,無論我用什麼樣的文字努力去還原,較之斯皮爾伯格的鏡頭語言來說,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我還記得米勒中尉剛到岸上時候的那一怔和那一個片刻的周圍的死寂無聲,搖晃的眩暈的他的眼神環顧著四周慘烈情景。已經不能用驚愕來描述了,腦海中可能是一片空白――無法理解!!前一刻的還在平靜中的他們此時竟然來到了地獄!這是最讓我震撼的一個場景,因為在那時我第一次把自我置身於戰場上去身臨其境的感覺周圍的血肉橫飛。開頭的這場登陸戲讓我想起了《盜火線》裡的那場警匪對峙,同樣的真實迅速把觀眾拉入其中的氛圍。緊迫的節奏感染了所有的人。

看過本片的人可能會更多的關注那個百發百中的狙擊手和他每次出擊前的那個招牌性的動作:親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確實很讓人神往,可這是斯氏對戰爭的神話描述,對戰爭傳奇的放大,所以他最終還是沒有逃脫死亡的厄運――人不可能憑一己之力來改變戰爭結果的。

還記得最先犧牲的那個士兵嗎?為了救一個毫不相識的小女孩而中槍身亡,而在之前他絲毫都沒有研究過值不值得的問題,在他看來,這可能近乎一種本能,善意的本能,即使代價是生命。

還記得他們放走的那個德國人嗎?最終反過來被他所殺時那種悽迷的眼神到底想說什麼呢?這就是戰爭,沒有所謂的仁慈嗎?

恐怕人人都會在那個士兵躲在樓梯上害怕的哭泣,而他的戰友已經快被敵人殺死的時候而近乎憤怒了吧!再我們眼裡,他懦弱的近乎無恥,在他自我看來,他可能也會痛恨自我吧,因為直到這樣的危難時刻,我們和他自我,才同時如此清晰的通徹了他的內心。

這便是戰爭了,有卑鄙也有崇高,有懦弱也有果敢,強烈的比較才能更深刻的彰顯人性。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我們那些平日裡隱藏在安逸之下的最深層的東西,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果應對戰爭之時,會有怎樣的表現呢?這是一個很讓你恐懼的問題,因為有時候我會發現自我竟然會感到底氣不足!

瑞恩,這個八條命換來的年輕士兵,並沒有令我們感到失望。正義勇敢的他的內心也在經歷著痛苦和掙扎。不單單是失去兄弟的痛苦,還有對為了救他回去而犧牲的幾個士兵的愧疚和感激。他無法去扭轉什麼,因為大家已經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不計任何代價。他所做的,不是立刻轉移撤退以保全自我,而是留下來和這群熱血男兒共同作戰。這不是魯莽,而是一種高於生命的職責。他所能做的,是在以後的任何一個時刻,都提醒自我好好的活著,活的有意義,不單為自我,還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個忠魂。這將是貫穿他一生的動力。直到他頭髮花白的時候,仍然會為這些動力和自我的堅持激動的熱淚盈眶。

最終,當米勒中尉無力的躺在那,一槍一槍的射向敵人的坦克的時候,我從他即將熄滅的眼睛裡,甚至看不到一絲的絕望。直到最終的一刻他都在堅持,這種堅持往往能創造奇蹟。

轟隆震天的坦克爆炸聲和上空呼嘯而過的飛機,是一個昭示期望的開始。

其實奇蹟不光是電影中才有的神話,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贖》裡告訴我們的一樣: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了期望。能做到這一點,已經是奇蹟了。

第3篇

剛剛看了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裡面有幾個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1944年6月,盟軍在奧瑪哈海灘登陸。影片中,盟軍登陸艇裡,士兵們在海浪的顛簸中,很多人都難受得嘔吐了。很快,登陸艇到達奧瑪哈海灘前沿,剛才的難受變成了恐懼:有的士兵在胸前划著十字,祈求上帝保佑;給觀眾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士兵咬了咬自己的護身符——十字架……,艙門開啟,德軍的mg42機槍開始招呼了,前面的士兵紛紛中彈,後面的士兵於是從側面往水裡跳,照樣沒有能夠躲過彈雨。呵呵,影片還對掉進海里的士兵作了一些特寫,就是他們在海水下面被子彈擊中,鮮血直流。據說一般子彈在水裡的有效殺傷力只有3米,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接下來,美軍士兵雖然登上了海灘,但是被德軍機槍火力壓制而無法前進,美軍在海灘上傷亡枕籍(順便插一句,當時登上海灘的除了美軍外還有英軍,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軍隊,在影片中,我們好象只能看見美軍的身影);炮彈不時在人群中炸開,一名救護兵的腸子給炸了出來,倒在地上不停地叫著“媽呀,媽呀”,相信這樣的嘲誰看了都不會遺忘。美軍終於開啟一個缺口,衝到了敵人的工事後面,用手雷、火焰噴射器攻擊工事裡的敵人。德軍腹背受敵,紛紛投降。美軍喜歡殺俘虜是他們的光榮傳統了。

在這部影片也有體現:兩名德軍士兵扔下槍枝舉著手從工事裡鑽出來,兩名美軍端著槍對準了他們,德軍士兵求美軍不要殺他們,不知是那兩名美軍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說著“你們在說什麼”,冷不丁地一梭子幹掉了他們。

影片中這段表現當年奧瑪哈海灘的十多分鐘的激戰是真實、讓人震撼的:在戰爭面前,個人的生命是那樣脆弱。看過許多二戰影片,像這樣具有震撼力的嘲並不多。

受命尋找瑞恩的兄隊在德軍陣地前,經過一番激戰後,消滅了幾名德軍,並且抓住了一名黨衛軍士兵。他們讓那名德軍挖個坑把死去的那名美軍埋了。這個嘲很個意思:可能是那名德軍見軍醫比較和美吧,他挖了一會兒坑,就和軍醫邊抽菸邊聊天,此時此刻,他忘記了恐懼,彷彿和軍醫是朋友一般。兄隊的其他成員過來了,他連忙跳進坑裡,繼續挖坑。美軍讓他上來他也不上來。可能是他知道自己要被美軍殺掉了,想用這種方式來感化美軍,換取一條生路吧;他不停地向美軍求饒,把救助的目光可憐巴巴地投向軍醫。兄隊的成員都想殺了他為死去剛死去的那名美軍報仇,只有軍醫反對。軍醫向約翰·米勒中尉求情,約翰·米勒中尉考慮再三,同意了軍醫的求情,放走了那名德軍。這為後來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兄隊找到了瑞恩,想帶他走。但是瑞恩不同意,他要堅守在戰鬥一線。兄隊和美軍的其他部隊一起堅守一座大橋。很快,德軍過來了,在鐘樓高處負責觀察敵軍動向的美軍士兵報告說:敵人有兩輛坦克,約五十人。美軍開始埋設炸藥,並在四周的建築物埋伏下來,伺機而動。德軍進入包圍圈後,隨著一聲巨響,一輛坦克被炸得趴了窩,坦克周圍的德軍士兵被炸得血肉橫飛。美軍的輕重武器同時開火,德軍一片片倒下。從畫面上看,德軍遠遠不止五十人哦。否則,美軍也不會在自己先發制人並且給德軍造成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兵力還處於劣勢。戰鬥在殘酷地進行中,兩名美軍奔到一座建築物裡,從高處向敵軍開火。德軍發現了他們,也進入了這座建築物。這兩名美軍聽見了有人上樓的腳步聲,都是為是被激烈的戰鬥嚇著抱著槍和子彈不敢動彈的軍醫厄本。後來發覺不對勁,連忙開火,三名德軍被打死,可一名美軍也被德軍的子彈擊中而身受重傷。這時候,我們看見了一張熟悉的面孔——呵呵,他不就是先前被放走的那名德軍士兵嗎!此時此刻,剩下的兩人都來不及開槍,扔下武器展開了肉搏。顯然,在殘酷的肉搏中,美軍士兵在體力下處於下風,他呼叫著躺在地上的那個美軍的名字,想他能夠起來幫自己一把。可是,那名受了重傷即將斷氣的美軍,怎麼能夠幫助他呢?他艱難地把匕首掏出來,匕首很快被那名德軍士兵奪去,美軍士兵抓住德軍士兵的手腕,想不讓匕首刺向自己。鏡頭轉向了厄本,他聽見了呼救聲,緩緩地向樓上走去,可他卻走向半途就停下了,只知道在樓梯裡哭。接著,我們看到一個特寫鏡頭:德軍士兵不顧那名美軍士兵的求饒,把匕首插進了他的胸膛。唉,可憐的孩子呀。由於你的懦弱,把自己戰友的生命給葬送了!完事後,德軍士兵從房間裡走出來,跌跌撞撞地下樓。他看了看站在樓梯上的厄本,可能認出了他曾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沒有對他採用行動;厄本早已被嚇懵了,哪裡想到對眼前這名德軍動手!影片給我們一個這名德軍領章上的“ss”特寫鏡頭,這個嘲就over了。

在這裡,我們不能指責厄本放走了那名德軍士兵而造成後來幾名美軍士兵的陣亡——因為反對屠殺戰俘違反了人道和公理,同時也是違反日內瓦公約的;況且厄本也不可能預料到放走這名德軍的後果。不過,善解人意的導演給了厄本一個挽救自己錯誤的機會:厄本在這場殘酷的戰鬥中一下子成熟,和先前那個膽小、懦弱的他判若兩人。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他一個人就俘獲了五名德軍,其中就包括那名殺害自己戰友的德軍。他開槍擊斃了那名德軍,也算是將功補過吧。

第4篇

昨天晚上看了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看的時候十分投入,被裡面的情節深深吸引。今天早上起來之後,腦海中仍然迴盪著電影裡的情景。

總的來說,看過之後,我不由自主地想到這幾個詞,而且總是不停地閃現,那就是:國家,榮譽,親情,友情,正義,邪惡,母愛,善良,責任,人性。

雖然早就知道說美國人人情差啊,貪生怕死啊什麼的都是片面之詞,雖然以前也看過幾部十分經典的美國拍的反應二戰的電影,但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觸還是最深的。當諾曼底海灘上成群的士兵還沒上岸就被打成蜂窩煤,當幾個醫務兵冒著生命危險在沙灘上搶救幾個可能有救的傷員,並不顧別人的“危險”的提醒,迴應說:“他還有救。”這就是責任。當馬歇爾向幾位軍官念出瑞恩母親已經失去了五個兒子時,幾個久經沙場的硬漢眼裡全都含著眼淚,再沒有一個人對拯救瑞恩提出反對的意見,這就是人性。當軍方的車開到瑞恩家門前時,瑞恩母親當即癱坐在地上,這就是母愛。當戰友們在一場又一綢戰中相互扶持,在失去兄弟時悲痛欲絕,這就是友情,也許超越了友情。當一位士兵在極其危急的時候卻想要救下一個德國女孩時,這就是善良。當瑞恩不願離開陣地,要完成自己的使命時,又看到了責任。當米勒上尉為了打勝仗甘願冒著危險和犧牲,並深深知道戰爭的意義時,又看到了正義對邪惡的挑戰。當上尉通知瑞恩他自己的兄弟全部陣亡的訊息時,不管是對的那個還是錯的那個,他們悲痛的反應,看到了什麼是血濃於水的手足之情。最後,當美國國旗出現在片尾,輕輕飄蕩,知道了,他們所做的一切,也有一個共同的終極目標——為了國家。

美國政府,體制也正是憑著對個體的尊重和保護,收穫了最大的集體效益。

這些情景中也許很多選擇不是最理智的,但是,包含在這些情景中的人性中最美好,最光輝的東西,卻是不能缺少的,那些,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第5篇

看過這部電影以後,感觸很大,一是戰爭真的很殘忍,二是瑞恩最終能夠獲救就是因為上尉的執行力強,三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所承受的痛苦比想象中的要大的多。

八個人去營救一個人,到最後死了6個,這樣到底值不值這個話題,從中反映了很多問題,也許他們為了不同的目的去執行,但是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要找到瑞恩!在找瑞恩的途中,他們有過分歧,我記得當時是因為上尉的原因把這次分歧擺平了——上尉的身世,一位教師,可以想象要成為一個殺人無數的人他承受的壓力和痛苦有多大。

等到找到瑞恩的時候,他們有開始了另一場戰爭,到最後上尉的中彈也在向坦克開槍,知道救兵到來,這可以看出來,他的意志力很強,這點很佩服他!電影的結局是瑞恩獲救,一直在按照上尉的一句話生活——要做一個正直的人!

當我看到瑞恩的母親要同時收到三面美國國旗的時候,感覺這位母親很偉大。為了讓 他不在接受到第四面國旗,才有了這部電影后來的演繹。

生命裡本就有許多事是無法等價交換的,現在人習慣了斤斤計較,凡事在心裡都會算計一番,可有些東西是無法計算的,比如愛,比如道德,所以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才會活的更輕鬆。

為了安慰一個在戰場中連喪三子的母親,美國軍方要派出專人小分隊,救出她僅剩下的兒子瑞恩。喜歡研究二戰史料的羅達特,也許做夢都沒有想到,兒子的降生給他帶來了這個關於“戰爭親情”以及“價值”的故事大綱。

接下來,他們要做的,就是給劇本選個好導演,給電影選個好演員。斯皮爾伯格因先前所拍的《辛德勒名單》已讓好萊塢見識到他對戰爭題材的拿捏。選擇斯皮爾伯格做本片導演也屬情理之中。但對長相略帶喜感,演過傻子和好好先生的湯姆·漢克斯而言,要扮演美國大兵,卻是很大挑戰。為此漢克斯和劇組所有成員都參加了為期半個月的軍訓。吃罐頭、睡泥地、學射擊每樣軍人必須會的他都要學。果然,從電影開始漢克斯一副視死如歸的臉部特寫看來,他已感染了軍人習氣。二戰諾曼底登陸的血雨腥風,在斯比爾伯格的指導下被真實地還原。無處不在的爆炸場面,毫無防備的槍林彈雨,沒有徵兆的突然襲擊,都讓影片充滿恐懼。生命,在戰爭下顯得脆弱。但影片卻將重點放在了後半段,即大兵帶隊尋找瑞恩那場戲。

一隊人去救一個人值得嗎?剛得到這個任務時,大兵手下的士兵為此展開了討論,對於每天都提心吊膽的軍人而言,為報效祖國,即便戰死沙場也是莫大榮耀。可這次本應和所有人一樣浴血奮戰的瑞恩卻得到軍方特令?!怎麼想都有點糾結。但無論如何,大兵所帶領的小分隊還是去了。用八條生命去換回一個母親的兒子。至少他們最後的行動證明,這是值得的!

奧馬哈海難血肉橫飛的搶攻登陸打得海水猩紅,血腥戰役在畫面上整整持續二十四分鐘。槍炮震心,硝煙當空,海水染紅,屍橫海岸。鏡頭緩緩鋪伸,搖推到戰場慘狀,一直推向一名臥屍海灘的士兵身上。犧牲的戰士揹包上寫著他的名字斯·瑞恩。故事發生在1944年6月的諾曼底。

德軍在海岸旁邊的小山上築起了高高的堡壘,美軍從海上乘船而來。戰爭還不到一半,美軍大半部分的人都死光了。後來米勒上尉帶人從左邊包圍了上去,把德軍的主力給幹掉了,再向山下的人發訊號。雖然這次美軍勝利了,但也犧牲了很多人。

瑞恩家有4個兒子都當了兵,被分到了不同的部隊裡,這次大戰中他家3個兒子都死了,還有一個現在不知去向,於是總部派米勒上尉帶領一支8人小組去查明詹姆斯·瑞恩的下落。他們打聽到他在一個德軍與美軍交戰的一座古城裡,根據這條線索他們去尋找詹姆斯,卻發現這個詹姆斯不是他們要找的那個詹姆斯,只是同名而已。

出了這座古城,又打聽了一下,說詹姆斯在一次任務中,飛機偏離了航線。於是,他們幾個人來到了那個人所說的地方,問了那裡的司令。司令說他沒有見過這個人。於是,他們又在附近找了找,發現在不遠處有一個敵方廢棄的雷達站,於是他們安排好了戰術,發起了進攻,最後雷達站裡的士兵被殺死了,但是他們也犧牲了一名弟兄。他們把死去的弟兄埋葬之後又繼續去找詹姆斯。

在途中,米勒上尉發現遠處有一輛敵方坦克,便讓剩下的幾個人隱蔽起來,不要開槍。只見坦克離他們越來越近。忽然,“嘭”地一聲,坦克後面著火了。米勒上尉以為是自己的人開的槍,便大吼一聲“是誰開的槍?”大家都說自己沒有。米勒上尉感到很奇怪,他便讓6個人拿槍對準坦克,慢慢地靠近它。在離坦克大約兩三米時,他發現有3 個人也拿槍對著他們。米勒上尉看他們穿的衣裳和自己一樣,便上去詢問他們有沒有見到詹姆斯·瑞恩。其中一個人說:“我就是詹姆斯·瑞恩。”

經過一番仔細地詢問,這個詹姆斯不是他們要找的那個詹姆斯。於是,他們10人便往總部那邊趕。在途中得知,德軍的坦克快要追上來了他們便做好了計劃。在一場激戰後,就剩下詹姆斯一個人,其他人全部犧牲了。瑞恩的獲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就在這時,美國的援軍來了。

導演懂得如何把現代科技的聲光電化用到極致,他讓你忍不住要蒙上眼睛,不去看那被槍彈炸開的肚腸、生生撕裂的腿肉、噴上來的腥血、腐爛生蛆的傷口。他把戰爭的殘酷,用鏡頭放大,用音響加強,攤開在你面前。瑞恩家的4個兒子全部參軍,在這次戰役中,3個兒子陣亡了。總部派出了一支8人小組去尋找瑞恩家的最後一個小兒子詹姆斯。最後,8人小組的人全部犧牲,但詹姆斯活了下來。儘管本片被很多人銘記住了那30分鐘的真實殘酷,而最後的結尾卻是最重磅的淚點。當瑞恩獲救之後,米勒上尉臨死前對瑞恩說的那句話讓本片的主題得到了昇華。面對成百上千的十字架,觸控每個名字,每個人都會想到這曾經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這部美國經典戰爭電影的開頭就預示著人性主題的分量。在戰爭中,去犧牲數人的性命去營救一人是否值得?也許看到這裡會解開本片的答案,在那份信件中如是說:“親愛的瑞恩太太,這就是您的兒子,他安然無恙。而對於這個小分隊成員來說,拯救大兵瑞恩是他們在混賬戰爭中做過的最光輝的事情。”沒有矯揉造作的成分,和平之於戰爭的意義也在自然而然中流露出來。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美國著名電影導演、編劇和電影製作人,曾兩度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有三部電影,《大白鯊》(1975)、《et外星人》(1982)與《侏羅紀公園》,打破票房記錄,成為當時最賣座的電影。至今,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收入在全球已超過85億美元。《時代》雜誌將他列入世紀百大最重要的人物中的一員。《生活》雜誌將斯皮爾伯格評為他同時代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拯救大兵瑞恩》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二戰中的故事:美軍三軍參謀長馬歇爾親自下令, 派一個八人小分隊深入敵後,將已在二戰中死了三個哥哥的列兵瑞恩救回祖國。為了一個而可能犧牲八個, 值得麼?不僅中國人會發出這種疑問,影片中的小分隊成員萊賓也說:誰都有母親,憑什麼瑞恩媽媽的喪子之痛要比我媽重要?

影片用一個小小的細節回答了萊賓的問題:為了一個空降師將軍的生命安全, 有人在他乘坐的飛機上焊了一塊鋼板, 飛機嚴重超載,降落時出了事故,造成了22人喪生, 駕駛員悲痛地說“為了他一個”

同樣都是“為了一個”, 這“一個”是列兵, 那“一個”是將軍,誰的生命更有價值?透過影片,我們可以看出,導演斯皮爾伯格已經毫不猶豫地將天平傾斜到列兵瑞恩一邊。如果有人要問“為什麼”, 那麼請看“泰坦尼克號”將要沉沒時,婦女、老人、兒童優先上船, 沒有人對此發出疑問,難道紳士的生命不如婦孺重要?

與之相對的, 新疆某地一個劇院突發火災, 有人高呼:“讓首長先走!”為什麼?因為首長對革命貢獻大啊!這口號似乎天經地義。

兩種價值觀, 對照如此鮮明,西方國家奉行的大多是人道主義,而我們從小接受的卻是集體主義思想,在需要做選擇的時候,永遠要遵循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當國家、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是,個人利益應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

這其實和老師讓我們做的鐵軌的選擇相類似,雖然我也是從小接受集體主義思想的教育,但是我的選擇應該是什麼都不做,不轉向,也不直行,任其前進,也許在這一小段時間裡還會出現轉機呢。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論幸福還是苦難的生活著,我們都是平等的,我無權決定任何人的生死,也無權剝奪他們生存的權利。因為不是我給了他們生存的權利,既然不是我給予的,那我怎麼能剝奪呢?

我想我們需要更多的是對人性的關注,中國人需要的是平民憊識, 是最一般的做人準則, 而非既大且空的口號。在西方, 同一個“人”字,並不以種族、膚色、地位高低、金錢多少來衡量其價值。在我國, 先秦儒家就提倡“民貴君輕”,程朱理學也鼓吹“人人可以為聖賢”。高呼“讓首長先走”的人、對將軍和列兵誰有價值產生疑問的人,可能不知道, 那麼就需要補課。

觀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驚歎於斯皮爾博格深厚導演功力的同時,一些東西似乎壓在心頭,用一個誇張些的句子來說就是——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紅色電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記得小時候,一些電影,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厭的。更後來些,有了《大決戰》系列,更是讓人大呼過癮。同時,一種非常不好的觀念也油然而生,記得高中時,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說,“真希望現在有場戰爭,那樣咱可以大展拳腳”當時大家也隨聲附和。在我們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有領導人的英名決策,有戰士們的奮勇殺敵,有敵人的狼狽不堪,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們最困難的抗日戰爭時期,依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遊刃有餘的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們的電影中至少缺乏了一個戰爭中必有的元素——殘酷。

從我們的老祖宗們開始,歷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當絕對的主角。在經典的古典戰爭名著《三國演義》中,如果從另一種層面考慮,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說。在主人公們談笑間牆壚灰飛湮滅的同時,是千萬生靈的塗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六出祁山……哪一場不是數萬甚至十萬的死亡。記得有一段,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燒,我相信諸葛的腸胃應該是很好,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人間的修羅場。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中,從來沒有一部是以一個士兵的角度來描寫一場戰爭的。50__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經有過兩次,戰士臨死時痛苦的喊著“媽媽!”,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鏡頭,在一個正常人臨死時,想到的一定會是自己最親的人。當然英雄在臨死時總會喊出些偉大的口號的,如《勇敢的心》中,華勒斯被行刑前那聲雄壯的“freedom”。在我們的電影中,每一個戰士都是英雄,因為他們臨死時都會喊著“為了新中國,為了共產主義……”。

總言之,我們的戰爭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起著政治宣傳的作用,而美國戰爭片,則在揭示真實戰爭方面把我們遠遠甩在了後面。隨著國內的電影商業化逐漸普及,也許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兩種電影被觀眾接受的程度了。

在距離這天這個和諧安定的社會__年前,這個世界在法西斯這個戰爭狂人的誤導下,充滿了硝煙,完全沒有和平。六十年轉眼就過去,二戰也早就結束了,有一位有心的導演斯皮爾伯格將它其中的一個感人的故事用電影這個形式記錄了下來,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

電影開頭就是,老瑞恩帶著自我的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向他的靈魂祈禱。自從俄馬哈搶灘成功後,總部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犧牲的訊息,便下令讓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半途中,他們幾個一個個地走向死亡,經過艱苦的努力,最終找到了瑞恩。可是,米勒一行人沒有立刻走開,他們決定和瑞恩留下來守衛橋,最終米勒上校還是死了,死前還叮囑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這部電影十分令人感動,每一個細節,不論是這些戰士不惜自我生命去完成任務,還是拯救自我的隊友,這種精神無處不感動著我們。瑞恩在這部電影中其實就是一個期望,一個目標,是米勒一行人收到的命令,他們對總部來的命令沒有絲毫的懈怠,即使是與死神應對面,還是要完成任務。這種精神也是僅有軍人才有的。早在軍訓的時候,教官就說過了,走路的時候不喊停,即使前面就是牆也要走下去。

法西斯是凶惡的,是殘酷的,可是即使惡勢力在強大,永遠是不會戰勝正義的,因為他們長官與戰士是沒有感情的,像盟軍的米勒上校就像愛自我的親人一樣地去愛自我的士兵,這種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此刻的生活雖然是沒有硝煙的平靜的,可是二戰依然給我們了許多的啟示,《拯救大兵瑞恩》同樣告訴我們什麼是愛,像愛親人一樣地愛自我的戰友,自我的同學,這是最高的境界,也僅有這樣,才算是真正領會了二戰這個血的教訓!

和身邊的大多數朋友不太一樣,我不太喜歡戰爭題材的電影。說的直接點,以前基本上對此不太感冒。經常搞不懂為什麼一提起有關戰爭題材的作品他們總會興趣倍增滔滔不絕。

這部影片完全改變了我的看法,也是從它開始,我慢慢的懂得了從戰爭片中發掘人性。

最初吸引我去看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稱讚的口碑,雖然它與98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卻贏得無論影評人還是觀眾的一致好評,二戰老兵看完本片後稱之為有史以來最真實和震撼的反映二戰的影片。

於是,懷著高山仰止的心境,開始了這一次特殊的觀影歷程。

當影片結束時,我的胸口添堵的,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厚實。這不僅僅是看過一部好片的充實和快感,中間夾雜著思考,震撼,餘音繞樑,發人深省。

曾聽人說過在戰爭中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最內在的人性。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大難臨頭各自飛。想想確實是這樣。習慣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們早已經體會不到戰爭時期的那種恐慌和危機感,自然也不會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戰爭狀態中人性的善惡。

可是,當它赤裸裸的以一種觸目驚心的直觀方式呈此刻你眼前的時候,我們要怎樣去應對呢

還好,斯皮爾伯格始終是一個懷著童心的老男孩,一個能拍出《et》這麼溫情的童話的人不可能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的,即使作為猶太人的他的那部驚世的《辛德勒的名單》講的仍然是一個人的救贖,結局仍然給人以期望,即便是那個內心掙扎的納粹軍官最終還是放走了他喜歡但卻極力抗拒的猶太女傭。所以,懷揣著天真的他能夠還原戰爭的慘烈,能夠刻畫戰爭中種種人性,但他永遠不會像庫布裡克那樣對世界的刻畫絕望得讓你不敢直視。他始終會在激烈的焦灼和痛苦的抉擇後給你以期望,讓你對人生有所感激,讓你對生命有所珍惜。

正如這部影片的主題,八個人去救一個人,這樣的事在真正的戰場上可能不會發生。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的去執行,為的是不讓一個年老體衰的母親經歷所有的兒子都喪命於戰爭的噩耗。這種飽含人性的虛構其實早以打動人們的內心,讓我們不會再去過多的苛求它是否貼合曆史等林林總總的問題。這便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化有形為無形,變虛幻為真實。

我不想在對開頭的20分鐘的震撼的諾曼底登陸的槍林彈雨做過多的描述了。大家已經做過太多的褒獎和評述,並且我明白,無論我用什麼樣的文字努力去還原,較之斯皮爾伯格的鏡頭語言來說,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我還記得米勒中尉剛到岸上時候的那一怔和那一個片刻的周圍的死寂無聲,搖晃的眩暈的他的眼神環顧著四周慘烈情景。已經不能用驚愕來描述了,腦海中可能是一片空白――無法理解!!前一刻的還在平靜中的他們此時竟然來到了地獄!這是最讓我震撼的一個場景,因為在那時我第一次把自我置身於戰場上去身臨其境的感覺周圍的血肉橫飛。開頭的這場登陸戲讓我想起了《盜火線》裡的那場警匪對峙,同樣的真實迅速把觀眾拉入其中的氛圍。緊迫的節奏感染了所有的人。

看過本片的人可能會更多的關注那個百發百中的狙擊手和他每次出擊前的那個招牌性的動作:親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確實很讓人神往,可這是斯氏對戰爭的神話描述,對戰爭傳奇的放大,所以他最終還是沒有逃脫死亡的厄運――人不可能憑一己之力來改變戰爭結果的。

還記得最先犧牲的那個士兵嗎?為了救一個毫不相識的小女孩而中槍身亡,而在之前他絲毫都沒有研究過值不值得的問題,在他看來,這可能近乎一種本能,善意的本能,即使代價是生命。

還記得他們放走的那個德國人嗎?最終反過來被他所殺時那種悽迷的眼神到底想說什麼呢?這就是戰爭,沒有所謂的仁慈嗎?

恐怕人人都會在那個士兵躲在樓梯上害怕的哭泣,而他的戰友已經快被敵人殺死的時候而近乎憤怒了吧!再我們眼裡,他懦弱的近乎無恥,在他自我看來,他可能也會痛恨自我吧,因為直到這樣的危難時刻,我們和他自我,才同時如此清晰的通徹了他的內心。

這便是戰爭了,有卑鄙也有崇高,有懦弱也有果敢,強烈的比較才能更深刻的彰顯人性。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我們那些平日裡隱藏在安逸之下的最深層的東西,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果應對戰爭之時,會有怎樣的表現呢?這是一個很讓你恐懼的問題,因為有時候我會發現自我竟然會感到底氣不足!

瑞恩,這個八條命換來的年輕士兵,並沒有令我們感到失望。正義勇敢的他的內心也在經歷著痛苦和掙扎。不單單是失去兄弟的痛苦,還有對為了救他回去而犧牲的幾個士兵的愧疚和感激。他無法去扭轉什麼,因為大家已經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不計任何代價。他所做的,不是立刻轉移撤退以保全自我,而是留下來和這群熱血男兒共同作戰。這不是魯莽,而是一種高於生命的職責。他所能做的,是在以後的任何一個時刻,都提醒自我好好的活著,活的有意義,不單為自我,還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個忠魂。這將是貫穿他一生的動力。直到他頭髮花白的時候,仍然會為這些動力和自我的堅持激動的熱淚盈眶。

最終,當米勒中尉無力的躺在那,一槍一槍的射向敵人的坦克的時候,我從他即將熄滅的眼睛裡,甚至看不到一絲的絕望。直到最終的一刻他都在堅持,這種堅持往往能創造奇蹟。

轟隆震天的坦克爆炸聲和上空呼嘯而過的飛機,是一個昭示期望的開始。

其實奇蹟不光是電影中才有的神話,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贖》裡告訴我們的一樣: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了期望。能做到這一點,已經是奇蹟了。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戰爭片,一向我都很少看戰爭片,在某個程度上是因為不能理解那血腥的戰爭場面,而這一部戰爭片,它使我真正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這部影片主要是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百萬大軍登陸諾曼底時,米勒上尉率領一支8人的小分隊深入敵後,去尋找空降部隊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個哥哥都已相繼陣亡。馬歇爾將軍怕這顆獨苗再出意外,使悲痛的母親絕望,於是做出不惜一切代價將這唯一的兒子送還母親身邊的決定。8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一個不知生死的人,迎接他們的將是戰火的洗禮和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條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戰爭中受到考驗……

“一隻顫抖的手、一句臨終時的遺言、一個用六個士兵拯救的生命......”這三個情結構了火爆的美國進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全部主題。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不會忘記的一個主角,那就是米勒上尉。那一隻顫抖的手,在影片中用了四個特寫的鏡頭來表現這隻手。米勒上尉最初是中學教師,戰爭的不斷升級和擴大改變了他原有的平靜生活。戎馬倥傯,硝煙瀰漫,使他的身體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戰爭的烙印,這種傷痛本身就說明了戰爭的殘酷無情。看完影片我們依然無法得悉他的手是如何負的傷。可是總是在戰爭場面就要一觸即發之前,導演都有意地讓這隻手出現我們的眼簾中。影片中這一隻顫抖的手不是說米勒上尉在戰爭前的心理恐懼,而無非是要說明戰爭給人留下的無法抹滅的苦痛的記憶。

從這一隻顫抖的手,我們能夠看到,戰爭不光是政治的延續,它會給我們所有的人留下不一樣的記憶,或驚慄,或慘烈,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它給人們帶來最多的是傷痛。

在戰場中找一名士兵,那簡直比大海撈針還更難,那不僅僅只是漫無邊際的找尋,還時時刻刻面臨的是生命的危險。然而士兵的使命感和戰爭的需要驅使著米勒為完成任務,不惜犧牲自我的性命,用一把小手槍在做著實際上是無謂的抵抗的時候,他仍然想起了自我的任務是把最小的瑞恩從戰爭中拯救出來,能夠安全地回到母親的身邊。所以,當生命即將離去,他哽咽著在瑞恩的耳邊說道:不要辜負了大家的期望,必須要活下去。這句臨終的遺言,不僅僅影響著瑞恩的一生:“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正直的人”。而我們的觀眾也會因為這句話而更加激起內心對法西斯發動這場戰爭的仇恨,所以在劇中瑞恩是必須要活著回到母親身邊。

“生命誠可貴”而在戰場上,那一張張長長的死亡名單,是那麼輕易地從報音員的口中讀出。“用六條生命去拯救一條生命”,這樣的生命價值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深思。在影片中,分隊的一些成員的想法也是能夠讓人理解和同情的,“為什麼用我們的生命去換取別人的生命,難道我們沒有母親,沒有兄弟姐妹?我們不是一樣在戰場上拼死拼活?憑什麼他就有這個特權?”這樣的生命價值觀也僅有在戰爭中才可能出現。戰爭是無情的,在戰爭中這樣的情形又何止瑞恩一人呢?可導演的刻意,無非的意圖是:珍惜生命和幫忙他人。在影片中,拯救隊員因為幫忙瑞恩而明白家庭的溫暖和生命的可貴,而瑞恩因為米勒上尉和拯救隊而感悟用自我的生命去保護、照顧更多需要拯救和幫忙人們。爆發戰爭對於每個人是不能選擇和左右的,但幫忙他人是自我能夠選擇和作決定的。

?拯救大兵瑞恩》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憾除了是故事的情節和所要表現的蕩氣迴腸的情感外,還有一點就是視覺的衝擊。影片重現了50多年前驚天動地的諾曼底登陸戰的恢巨集場面,讓人驚駭的目睹了戰爭的激烈和殘酷。壯觀巨集大的戰爭場面,血肉橫飛的諾曼底戰役,血流成河的鏡頭,讓人觸目驚心,那感覺中還帶有一種惶恐。影片用紀錄片的手法表現了腥風血雨的戰場,震撼人心。

?拯救大兵瑞恩》這一部偉大的戰爭片,它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對戰爭殘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對普通士兵們內心人性的挖掘。戰爭使士兵所遭受的傷痛會留在那些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記憶中的深處,給他們內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在影片的強烈音響效果中,我們觀眾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樣真實,一樣慘烈,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