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清明節國旗下講話發言稿3篇 清明節,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國旗下講話發言稿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節日之一,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4日。在這個節日裡,我們懷念祖先,緬懷先烈。在國旗下發表講話,是一種感恩教育,也是一種家國情懷。下面是一篇清明節國旗下講話發言稿,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示。

清明節國旗下講話發言稿3篇 清明節,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國旗下講話發言稿

第1篇

有一首詩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杜牧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提到了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你們知道今年的清明節是幾月幾日嗎?(對,4月5日)清明,既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我剛才朗誦的《清明》這首詩所描寫的就是古人對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寫照。

今天在這莊嚴的升旗儀式上,我們凝視著烈士鮮血所染的國旗,不覺思緒又回到那艱苦崢嶸的歲月:祖國危難之時,無數愛國志士挺身而出,為了祖國的獨立統一和人民的解放,甘灑一腔熱血。這些英雄們甘於奉獻,不怕流血甚至犧牲。在危難時刻體現國家和民族的巨大凝聚力。面對他們,我們怎麼能不肅然起敬呢?烈士們是離開了我們,但誰又能說他們不是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呢?正因為有了無數的這些離我們遠去的英雄,有了他們的崇高,有了他們的無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

那我們新一代的少年該怎樣用行動來緬懷先烈呢?其實新的世紀早已給愛國主義注入了新的內涵,愛國不再變的虛無,我想我們要愛國、我們要學習先烈的精神,首先應該落腳在我們的學習、愛校、遵紀守法等等一些小事情,小細節上。

“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們養大,付出了所有的心血和汗水,我們應該心存感激,更應該孝敬父母。

“清明時節雨紛紛”,春雨將會送去我們的無限哀思,戰爭的年代造就了烈士們的堅強與勇敢,和平環境同樣會把我們培養成材。同學們,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讓我們好好珍惜,美好的未來等著我們去創造,讓我們好好努力吧!謝謝。

清明節國旗下講話發言稿3篇 清明節,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國旗下講話發言稿 第2張

第2篇

最近一段時間,每一家人,都是在長輩的帶領下,舉家祭掃祖先的靈墓,目的是在傳承每一家生生不息的家風和美德;每一所學校,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在德育基地、或在國旗下,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緬懷著創造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的.革命先輩。這裡,小家與大家,都有一個最樸素的思想,就是讓我們這些當代中國人,能夠永遠地烙印著愛國主義情懷,把我們都培養成具有愛國主義的中國人。有的同學說:什麼是愛國主義啊?對中國小學生來說,愛國主義就是愛家庭、愛學校,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就是我們“愛心校園·快樂校園”裡同學們的文明行為,文明學習,文明成長。

愛國主義要有愛的品質,有的同學是老師的好幫手,認真值日,清除牆壁上的汙垢,不亂踏草地,這就是對豫英的愛,對校舭環境的愛,就是愛的品質,同學們說,對不對啊;有的同學亂丟食品包裝袋,飛起一腳,把自己的鞋印印在雪白的牆壁上,用拳頭把開關砸壞,這就不是愛的品質?

愛國主義要有愛的能力,能力來自今天的自覺規範、修養,來自刻苦努力的學習。有的同學不能好好地吃飯,挑食現象嚴重,這樣就不能長成強壯的身體;有的同學一有空就鑽進遊戲廳,玩壞了自己的眼睛,也染上了不良習氣;有的同學今天不愛學習,不好好學習;這樣下去,當我們長大以後,就是有愛父母、愛國家的心情,還有沒有愛的能力啊!只有今天好好規範自己的行為,刻苦地努力學習,將來才能有更多的能力,創造更多的財富孝敬父母、報孝祖國。

現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都新頒佈了《中國小生守則》、《中、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希望德育、團隊老師和班主任能夠帶領同學們認真地學習,積極地開展養成活動,錘鍊優秀的品質,這就是今天打好愛國主義的重要基礎。

豫英有“愛心校園、快樂校園”的理念和目標,需要全體老師和同學共同努力,這是愛國主義的最基本的付出,最現實的努力。只有豫英的每一名師生都付出一點愛,豫英學校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每一名師生才能天天享有快樂,所以,我滿懷真情地倡議:我愛豫英,我快樂成長!

第3篇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瞭解傳統節日,熱愛祖國文化》。

同學們,你知道再過幾天是什麼節日嗎?很多同學都說對了,是清明節。唐朝大詩人杜牧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中就提到了我們祖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既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從周代開始,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明起初是一個很重要的農曆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播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關於清明節的由來,有許多動人的傳說,下面老師為大家講個流傳較廣的故事吧:在春秋時代,有人要殺害晉國國君的大兒子重耳。重耳在大臣介子推等人的幫助下逃出去。可是他們在荒山野林中迷了路,幾天幾夜找不到吃的東西。重耳坐在地上嘆著氣說:“唉,我死了是小事,晉國的百姓又有誰會關心他們呢?”介子推一聽這話,十分感動,就咬咬牙偷偷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了遞給重耳吃。重耳流著眼淚說:“你這樣對待我,將來我怎麼報答你呢?”介子推說:“我不求報答,只求你把老百姓放在心上。”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做了國君。他在封賞的時候忘掉了介子推,有人就提醒他。重耳非常慚愧,就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誰知道介子推早就帶著老母親躲到綿山裡去了。重耳就帶人搜遍山林,但仍沒找到他們。有人就出主意說:“從三面放火燒山,逼他們母子從沒有火的一面逃出來。”重耳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下令放火燒山,可始終沒見他們母子下山。大火熄滅以後,重耳才發現介子推和他母親已經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重耳非常後悔,他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柳樹下。為了避免煙火,他命令全國的老百姓在每年的這一天都不能點火做飯,定為“寒食節”。第二年,重耳帶領大臣們去綿山祭奠,他發現那棵柳樹復活了,於是就恭敬地摘下一根柳枝,編了一個圈戴在頭上,並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把“寒食節”的第二天定為“清明節”。晉國的百姓們為了紀念介子推的忠誠,也在寒食節禁火,在清明節插柳,代代相傳,成了全國性的大節日。又因為清明節正好在每年的四月四日到六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長鶯飛的時節,因此人們也在清明節左右去野外踏青。有些地方還有開展系列體育活動的風俗習慣,比如盪鞦韆、放風箏、抖空竹、郊遊、拔河、打馬球、踢毽子等等。

中國最早的老師孔子說:慎終追遠,明德歸厚。意思是祭奠祖先、悼念亡人是為了讓活著的人更有人生意義,使活著的人道德醇厚。千百年來的每一個清明節,都寄託著炎黃子孫崇敬先人、仰慕先賢的民族精神,都延續著中華民族血脈相連、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都表達著對先人賜予後人生命的不盡感恩和對先賢道德風範的深切緬懷。從某個方面來說,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就是一次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高度的認同,就是一次對中華民族傳統習俗親切的溫習。

同學們,讓我們從小了解祖國的傳統節日,熱愛、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使每一個傳統節日都過得有意義。這是我們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