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鏡子》觀後感7篇 《映現》

《鏡子》是一部由曹禺所寫的經典話劇,首演於1947年。該劇以巨集大的題材、紛繁的人物關係和激烈的劇情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它通過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對社會現象的有力批判,展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殘酷,引發觀眾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社會問題的思考。

《鏡子》觀後感7篇 《映現》

第1篇

20xx年4月16日,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紀錄單元的影片放映活動先期展開。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它將與另外四部優秀的紀錄影片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4月16日下午13點30分,真實電影《鏡子》在國家圖書館學津堂舉行首映典禮暨交流會。《鏡子》這部影片經過《天網》欄目十年的醞釀與策劃,兩年的拍攝與製作,在中視前衛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的大力協助下最終完成。

在影片放映之前,《鏡子》總導演、《天網》欄目製片人盧釗凱,《鏡子》導演範永東就創作初衷和創作感受做了專題發言。《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在受邀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之前,這部影片的推出首先得到了中央文明辦相關領導和同志的認可,在他們的組織協調下,《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於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開啟了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範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活動,在此期間,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己成長等話題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總校校長劉彭芝:

看完以後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動,跟我有共鳴。兩會剛完十九大之前推出這個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我也很感謝中央電視臺,能夠在這個時候適時推出這個片子。

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家庭情感教育講師鍾曉琳:

如果用關係思考愛這樣一個主題,它可以跳出家庭,影片絕對不只給家長看,作為教育者,包括從事教育相關的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看這個影片。因為關係是一個開放性的',包括老師對待孩子,包括領導對待員工,都可以從這裡面折射。我覺得它可以讓我們整個社會反思愛和關懷的主題。

這是我看到央視拍的、與心理有關的節目當中最接地氣的,直入父母、還有成長中的青春期孩子心靈深處的穴位點,接觸得最近的。

?鏡子》這部片子反映出真實的社會現實問題,是關乎孩子成長、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大問題。這個片子播出,必將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讓全社會更加重視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應做好發行宣傳活動,在學校、婦聯、家長中廣泛播出,擴大影響。

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實,因為這種跟蹤拍攝中間沒有太多的造作……我覺得這部片子值得中國的家長們看一看,因為對於孩子教育的啟示還是蠻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

《鏡子》觀後感7篇 《映現》 第2張

第2篇

輟學、早戀、毆打父母、輕生,不同型別的叛逆少年站在鏡子面前,我看到的卻不是那張年輕的臉龐,而是佈滿皺紋的父母的面容。

父母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從第一次睜開雙眼到熟識數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決定他們未來的性格秉性。就像白絹一展,任由父母書寫。你所謂善與惡,所謂好與壞,毫無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腦海裡。

影片中有所體現,時常因為母親送水果飯菜打擾他下軍棋而毆打母親的澤青,年僅十四的他為什麼對愛母如此狠心?影片後邊講述說到澤青的父親一直有家暴的惡習,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後的澤青也習以為常,甚至認為毆打母親天經地義,是件常事,可怕卻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許可以憑藉年齡衡量一二,但思想的複雜是無關年齡的。父母卻認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簡單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總是忽視孩子的思想,認為小孩也想不到什麼,但是成長階段是一個塑造性格的時期,尤為關鍵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應似得顛覆一生。家長為了生計為了家庭,日夜操勞,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緒,青春期的孩子不願對父母吐露心思,雙方如果也不及時溝通,那麼隔閡和摩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當孩子開始有較強的自己意識,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許孩子有一點偏差在他規劃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讀書、會考、大學聯考、畢業、工作、結婚、生子,然後彷彿就圓滿了。可人生不止一條路,大多數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數人其實也在黑暗處厭惡這平淡枯燥的.生活。可這種思維慣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變成對的了。自認為的正路,這與思想跳脫異想天開的孩子的思維有極大的矛盾,開始了冷戰,吵架,離家出走,甚至以愛相連的兩代人變得刀劍相向,缺少的是溝通和理解。

中國人是含蓄的,年紀稍大的父母更是這樣,他們從不說愛,卻時時都在愛著。他們的愛隱形在每天三頓平淡的飯菜中,隱形在十幾年如一日的叮囑與嘮叨中,隱形在每一次爭吵後滾燙的淚水中,隱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隱形而偉大,常見卻無價。

語言這一最適合表達愛的產物或許失去本意變成了負累。當語言失去美麗,變成冰冷的鐵錘,傷害的不止一個人,那心與心之間的愛的羈絆也變得搖搖欲碎了,有些或許已經粉碎。碎滿地的玻璃,扎身!更扎心!留下難以彌補的傷疤。

深愛著的爸爸啊,你怎忍心揮下手掌,打碎孩子脆弱的心靈,毀壞家庭的和諧?

親愛的孩子啊,你怎麼讓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父母每日每夜的操勞上?

深愛著的媽媽啊,你怎能讓一個愛心變成束縛孩子自由飛翔的牢籠,只做你乖巧的小寶貝?

親愛的孩子啊,你怎能無視那偉大純潔的愛,帶給他們痛苦與折磨?

親愛的,深愛的,你們都是對方最最親愛的人啊!又怎能讓痛苦代替歡笑,讓麻木代替溫柔!

當有一天,風足夠大,風箏足夠結實,便是父母撒開線的時候了。

第3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在中國,不如說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們制定出一套方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失敗者對自己的救贖。家長忽視了對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一味地強調“分數”,使得孩子對人生原本的美好、積極的嚮往和期待被無情地抹殺。

我的父母對我要求十分嚴厲,我知道他們愛我,但卻時常遭受他們愛的“創傷”。在我成績不如意時,他們並不會選擇給我安慰與鼓勵。反之,斥責、臉色、冷戰,這讓我曾經許多次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夢,於是我堅持。我母親脾氣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儘量溫和。

或許成為家庭的鏡子,不一定要將好的與壞的'盡皆呈現出來。也許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許你有自己的思維與夢,也許你的父母不會改變,然而你卻決不能讓你的孩子也成為這樣的下一個……

這是中國首部情感教育紀錄片,由《天網》欄目經過十年醞釀、兩年拍攝和製作而成。《鏡子》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故事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

第4篇

近期,央視12頻道播出了教育記錄片《鏡子》,有多處的中國小校對家長統一做出要求,讓孩子家長進行搜尋觀看。影片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真實例項告訴我們,每個極端孩子的背後都存在一個問題家庭。孩子出了問題,首先家長難辭其咎。

人們認為: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學有所成。家長往往就簡單粗暴的用自己價值觀來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覺的就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說,沒有去關心孩子內心是否快樂,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長。沒有走進孩子內心的家長不是好家長,家長就要進《家長課堂》進行再學習、再提高。

家長認為:應該多照照鏡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長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將心比心,交流溝通,變命令為商量。要以自己為表率,尊老愛幼,尊師重教,誠實守信,培養孩子樂於助人、關心集體、團結協作的好品質,不讓孩子沾染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老師認為:家長和孩子不小心發生衝突時,要講究方式方法,爭取做到:態度不粗暴,語言不過激,從孩子角度來尋找對策,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與目標有差距時,家長首先要安慰並告訴孩子“比學不比強”,盡最大努力學習了就可以了,結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養孩子正面應對挫折的勇氣。

輿論認為:教育無定法,永遠在路上。有老師的正確指導,有學校的.科學管理,加上孩子家長謙虛謹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們就一定會擁有快樂而又充實的學生生活,每個孩子的將來就能有一個光明的前程

第5篇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問題”,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牴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係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係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鬱、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係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線。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於電玩、抽菸、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症、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裡會接收到這個資訊,並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裡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一位媽媽跟我談起她的小女兒。小姑娘已經上國小了,平時聽老師和同學反應孩子很聰明,大家還是很喜歡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遊中,媽媽發現孩子總是“教訓”同學,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對班裡比她成績差的學生表現出蔑視。

春遊中,老師表揚一位同學:“某某今天表現很好,一直幫助同學,還幫家長拿東西。”

女兒就說:“什麼呀!我也會,有什麼好表揚的!”孩子表現出生氣而且否認了同學的做法,還不承認自己沒有做到。

我由於對媽媽比較瞭解,就說:“要知道孩子為什麼這樣,看看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你平時對孩子是不是要求嚴格?你對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圍的緊張?”

媽媽喟然而嘆,說最近由於大女兒學習問題以及自己的工作有點脾氣不好,確實對小女兒嚴厲了些,也經常訓斥老公。

無論這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模仿學習”還是心理學對應的“鏡子效應”,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這位媽媽有所醒悟改變了自己待人刻薄和愛教訓別人的毛病,還跟孩子進行了溝通,經常跟孩子聊聊學校、學習的.事,漸漸地小女兒也發生了變化。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改變也使得孩子發生了變化,教育就在無形中產生了效果。

作為家長,我們並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遠正確,其實我們需要學習謙卑,對人生、對生活,對孩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學習者,在自己的成長中帶動孩子的發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對事物、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與表達。

沒有必要過度擔心孩子的未來,更不應該去剝奪和干預孩子自主的選擇權力。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重視和鼓勵孩子的獨立判斷和選擇,在他們無力的時候推一把,在他們跌倒的時候給予鼓勵,相信他們自己成長的潛力,給它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們應該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己的意義和存在價值。父母是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榜樣,只有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會受益。事實上,很多的家長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擔憂和太多的恐懼,這份厚重的“愛”壓得他們透不過氣,其實這都是家長缺乏自己價值的表現。

生活的過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過程,我們隨時隨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現,為孩子示範我們希望在他們身上看到的品質和言行。如果說父母是原件,那麼孩子就是影印件,家長朋友們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實的幸福。

第6篇

正如片名《鏡子》一樣,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也是整個家庭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味地強加,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讓他們對家長對學習都產生了較大的牴觸,到最後出現基本無法正常溝通的局面。這個時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進某些機構進行“特訓”。面對圖中的場景,家長心裡肯定也是非常難受,他們也知道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過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齡的孩子更強。當孩子渴望得到家長關心的時候,你們往往表現的是不耐煩?孩子對於家長的表現是最為在意的,你們的一些行為,一些語言都會對成長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家長總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誠的去和他去溝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麼。但是這些始終是片面的猜測。

孩子也認為家長過於意識強加,讓自己在生活中沒有自己的主見。自己買的東西回家就被家長丟掉,自己的想法還沒說完,就被他們否決。

其實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長的理解,得到家長的愛,但是家長的錯愛往往造就了這些“問題”孩子。

第7篇

“我是一面鏡子……”,日前觀看一了部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制頻道十年策劃,耗時兩年攝製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 它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心理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處不在;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深刻的,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幸福美好的生活環境,他們默默付出,揭盡所能的最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因為這滿滿的愛,有時卻給孩子造成了傷害,怎樣的`愛才不會給孩子帶來了傷害?!我看完後,自己也陷入了“迷茫”,腦海裡不停重複著過往生活裡的點點滴滴,不停的檢查自已與孩子生活中的行為有沒有走向偏軌?怎樣的愛才是最適合我們家孩子的呢?

我家孩子今年剛好十二歲,也正是叛逆期的開始,我要怎樣引導與表達我的愛,才可以讓她健康快樂的走得更高更遠?無可否認,我們家孩子是一個善良、聰明的孩子,她無論學校的成績與外面機構補習,她都能取得好成績,同時受到老師們對她的一致表揚。我希望她能一直保持這個狀態,國小畢業並不是一個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因接下來將會有很多新的挑戰需要你去面對,不管結果是好的,壞的,都要你能勇敢的面對,調整個人心態,找出適合自己而又健康的解決方式來勇敢的面對不好的結果;同時想出健康的解決方式來進行下一個挑戰,只有不斷調整自己受挫折的心態,只有勇敢的面對任何困難,遇到事情,要多方面思考問題,因問題的存在,一定不是單向的,它是根據你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做法而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只有自己在學習上找到正確的方向,不停的強大,你才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