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懺悔錄》讀後感4篇 《懺悔錄》:讓人追思自省的人生之旅

《懺悔錄》是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神學家帕斯卡爾的一部名著,是一本強烈反映其虔誠信仰和人生哲學的書籍,也是法國哲學史上不可忽視的經典之一。它深刻探討了人生的意義、信仰與理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類困境的本質。讀後讓人深思、振奮,不容錯過。

《懺悔錄》讀後感4篇 《懺悔錄》:讓人追思自省的人生之旅

第1篇

?懺悔實錄》警示教育讀本,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原原本本的懺悔,深入淺出的點評,以案說紀,以案明法,給我強烈的思想震撼。讀著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看著這些以前身居領導崗位的幹部在成為階下囚後發自內心的'懺悔,深深地感到作為黨員幹部不斷增強拒腐防變意識是多麼的重要,隨時都要警鐘長鳴。通過認真閱讀,我的心得如下:

一是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時時警惕錯誤思想的影響,分清楚什麼事是能夠辦的,什麼事是不能辦的。嚴格按照黨紀國法的規定,凡是職責要求的事必做,凡是黨紀國法禁止的事情不做,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防微杜漸。

二是必須要自我嚴格要求。《懺悔實錄》中提到的多數人,都講到他們腐化墮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放鬆了學習,放鬆了紀律。置黨紀、政紀、國法於不顧,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是必須樹立為民務實清廉形象。要接受群眾監督,做到知所守、知所辯、知所拒,慎獨、慎友、慎微,純潔社交圈,淨化生活圈、規矩工作圈、管住活動圈。

四是必須要不斷加強黨性修養。增強遵紀守法、廉潔自律意識,築牢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線,使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增強抵禦誘惑的能力。

《懺悔錄》讀後感4篇 《懺悔錄》:讓人追思自省的人生之旅 第2張

第2篇

名人的自傳看得不少,也頗受教誨。但就名人“自傳”而言,基本也就看到這個程度了。再看也意義不大:這類自傳,免不了以成名後的思維認識去撰寫過去、分析從前,總會有不那麼真實的感覺。即便作者極力控制自己,使之真實,但仍會不由自主的,以不實之詞描述過去。或多或少而已。當然,不實的程度取決於對自主的控制。

其實,人在童年或青年時期的很多行為是無(邏輯)思想、無(明確)意識的不理智行為,但也確實有很多這種行為有了較好的結果。由於這種結果發生在名人身上,便被筆者刻意描寫成具有思想、羅輯、教養之必然結果——名人

盧梭自稱:“我要把一個人的.本來面目真真實實地展示在我的同胞面前”但實際也未能做到真真實實地展示。還是以他人描寫的傳記更靠譜。

閱讀中隱約感到的“不實”在書中末尾處的一段註解中得到了證實。見851頁之註解:

這段話中所說的。“那兩位跟我心懷叵測的夫人”,指韋爾德蘭夫人和布弗勒夫人;“她們的那位朋友”,指休謨。

盧梭對這三個人的指摘,是錯誤的:兩位夫人建議他接受休謨的邀請去英國,完全是出自一番好意;休謨對他的邀請,也是出於至誠。但是,由於這許多年盧梭屢遭禍害,到處被人驅趕,顛沛流離,身心極度疲憊,已成驚弓之鳥,因此,到英國之後,屢因小事,產生誤會,便與休謨多次激烈爭吵,並進而懷疑休謨與兩位夫人和達朗貝爾等人共謀,將他誘至英國,對他繼續加以迫害......

第3篇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透過對自我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說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我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樣;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我“與眾不一樣”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面板”,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我所特有的道路,他務必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此刻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這本書,鑑於看完之後完全沒有摸到門路,個人感受和通常對於本書形成的定論大有出入。我決定買一本以後慢慢翻看。

第4篇

在這本簡短的懺悔錄中,列夫托爾斯泰勇敢地坦白了他現在認為自己過去做過的無意義的蠢事。他一方面否定自己和周圍人空虛的生活,一方面又試圖通過理性推斷獲得生命的真諦,結果卻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淵。用文中的話說,他就像一個吊在深井中的人,外面是猛獸,下面是惡龍,而暫時支撐他的藤條,隨時都有可能被老鼠啃斷。

我在讀到這一部分的.時候,不得不佩服托爾斯泰的勇氣。在他當時那種“功成名就”的狀態下,還能如此冷靜、理性地剖析自我,並且全盤托出,是需要多麼強大的內心力量。另外,我也折服於托爾斯泰的邏輯思考能力。一個偉大的思想家的確應該是“文理”皆通的。

但是,我不同意托爾斯泰關於生命無意義的分析。我不認為人終究要死去是虛無生命的證明,恰恰相反,正因此我們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賦予它更大的價值。我同意喬布斯和錢穆的觀點,生命的價值在於創造,在於增加後來人的選擇性。makeadifference!

後來托爾斯泰想通了又投向“不理性”的宗教,在我看來很難理解。但是,旁觀一位智者嚴密地審視自己、艱難地做出改變,亦給人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