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體會7篇 "青春呵護:提升心理健康的祕訣"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當今社會亟需關注的重要議題。在學習和成長的道路上,青少年常常面臨各種壓力與困惑。本文將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分享一些關於青少年心理成長的經驗與體會。希望通過這些心得,能夠為廣大青少年及其家長提供一些幫助和啟示。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體會7篇

第1篇

我喜歡上心理健康課程的理由之一是老師會與我們做交流、給我們做心理測試、課堂活動。最後一次課堂老師給我們做了這麼個活動,讓我們繪製自己的心情圖,從星期一到星期日,看情緒表的波折。我發現自己課多的那一天心情最差,課少的時候最高興。後來老師給我們講了abc法則,是說性格的,大家做了性格測試,希望老師多在課堂上做一些這樣的活動,不僅使課堂氣氛更活躍了也讓我們更起勁去學習心理健康教育。

另外生活中,我們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多想一些開心的事情,必要的時候改變自己,心態很重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看法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另外,一定要堅持自己對的、優秀的好的思想,這樣就不會把自己變得對自己很失望,和同學和睦相處。就我自己來說,我覺得我最需要改變的是說話,說話的方式和音量。我說話聲音太小,有時說話並沒有表明自己的真實想法,有時又不得已違背了自己的意願,就要自己調節一下,幽默可以讓氣氛活躍,也讓談話輕鬆。

通過上心理健康課,讓我終於感到人生的珍貴,感到要孝順父母,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為我們操心,不讓他們為我們擔心,我們還要關心身邊的人,讓每個人得到關心。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真正踏入社會,但是身邊的老師和同學就如同我們的朋友一樣,我們要凡事真誠。存真誠的心,說真誠的話,作真誠的事。自己有了什麼錯失,應當坦白承認,切不可設詞遮掩;有人責備勸導你的時候,要存著謙卑感謝的心領受,切不可羞惱拒絕。與人同處不可有虛偽的客套,但總要彬彬有禮,舉止中節,使人在你的動作舉止上沒有可挑剔的地方。多愛人才能多得人的愛,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寬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寬容,多體恤人才能多得人的體恤。你發出去的是什麼,你得回來的也是什麼。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體會7篇

第2篇

學生素質發展有多方面的內容,心理素質不僅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其他素質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制約作用。它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素質教育的歸宿。柳斌同志在《關於素質教育的再思考》一文談到素質教育的三要義中,他指出:"素質教育的第二要義,就是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再一個是心理素質,承受挫折的能力。帶著什麼樣的心態來看社會的問題非常重要。"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關係、同學關係、學習問題等方面的認識和處理方式的正確與否往往會影響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關係到學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是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會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知識協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適應社會、發揮潛能。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培養學生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活動。二者都是育人,在統一育人活動中各自都能發揮獨特的作用,相互借鑑,相互促進。心育對德育有一定影響。心育適當擴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標和內容;心育為提高德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方法、新技術;最重要的還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對整個教育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進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

在一項對475名高中畢業班學生的研究表明:學習成績並不完全取決於智力因素,高成就者(成就較智商預期為高)、普通成就者(成績與智商預期相當)、低成就者(成就低於智商預期)差別的產生,與性格特徵有關。高成就者工作習慣較佳,對學業興趣較濃,按時完成作業,關心學習成績,做事認真負責且有計劃。低成就者難自律,難自我規範,較衝動放肆,喜好玩樂,貪圖近利,與同伴關係欠佳,較不合作,較自私,較不尊重權威與傳統,較不合群,在校在家較不快樂,常為己辯護,憤恨他人,對挫折和壓力不知所措,較悲觀。普通組介上下之間,尚屬正常。由此可見,培養積極的情感品質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性格特徵能促進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的發展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寓於健康的身體;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的發展也依賴於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尤其重視自我觀念或自我意識,包括對自身形象方面的觀察、概念、看法,關注自己外貌美醜、體能強弱、運動機能優劣等,常將自己的形象與理想中的標準進行比較,或與同輩人進行比較。比較結果,或滿意或自卑,倘不能正確對待,也對身體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以上所述表明,健康的心理是身體健康的心理條件。通過心理教育,維護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是提供這種心理條件的重要措施。

第3篇

20xx年10月,在學生活動中心舉辦了一個心理健康講座,由心理學碩士魯丹鳳老師演講,為我們做了一次心理健康培訓,受益匪淺,感想頗多。現談談自己的體會。進入大學,標誌著人生開始了一個新的成長階段。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走向成才的重要階段,健康向上的心理是大學生成才的必備條件之一,大學生要科學認識自我發展,努力加強心理素質培養,逐步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不斷增進心理健康水平。

學習環境在改變,大學生要變積極適應新的環境,科學確定新的目標,逐步樹立新的自我。保持正常的心態,穩定的情緒。有健康的心理的人能正確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坦然地接受自我。擺正自己的位置。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哪個人在每個方面都是最好的,也沒有哪個人在每個方面都是差的。作為大學生,應該對此有正確的認識,思想上要自立自強,以積極健康的態度對待客觀現實,尋求對策,贏得主動。

我不知道怎麼樣的心理才是正常,怎麼樣的心理才是健康,我想說每個人的心理想法都是不一樣的,內心裡想的東西要是不通過語言、行為動作等表現出來,我們也是無法知道的,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惡魔與天使,有各種各樣好的或不好的想法,但是隻是想法,並不是行動,誰的內心深處沒有動過邪惡的念頭,但是我們是一個善良的人,即使不是每一件事都為別人著想,捨己為人,也不會想說要做傷害別人的事。所以,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沒有嚴格的界限,由於內外因素的影響,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礙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有可能出現某些不夠健康的心理狀態。我認為這是正常現象,畢竟,人無完人。

但是,身為一名在校大學生,基本的身心健康是要有的,我們是祖國未來的希望,社會未來的接班人,我們要做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我們要做一個心智正常的人。最起碼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要正確。身心健康是成長成才的基礎,因此,每一位大學生都應該重視自己的健康,這當代不僅此於身體健康,也都應該對自身的心理架空負責,大學生心理健康是一種理想尺度,它反映的是個體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所必需的一種心理狀況,但不是最完美或完善的境界。這就要求大學生一方面要調整和修正自己的心境,以達到心理健康的標準,更好地維持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斷增進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追求心理髮展的更高層次,以完善自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我們大學生面對陌生環境,相互之間特別需要溝通,需要理解,渴望建立一種和諧的人際氛圍,以擺脫寂寞感和孤獨感。為此,大學生首先要樹立自信,大膽真誠地與他人進行交往,加深彼此間的瞭解;其次要主動參加集體活動,熱情幫助他人,擴大自己的交往際圈。交多一點朋友,在大學四年收穫真摯的友情或者甜美的愛情,這都是很美好的。

老師在說的時候,是圍繞我們的大學生活說的,從以前的學習模式,生活模式過渡到現在的大學生活,我們總有一種自由的感覺,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還是受約束的,我們還是要認真學習,學好專業知識,起碼要對得起自己,不要浪費我們的青春,尤其是我們學校的學費比其他學校要高几倍,我們更要努力,不能讓父母失望,讓父母和自己的付出付諸東流。同時,我們當中絕大部分人都是成年人了,要以成年人思維方式思考做事,這是老師在會上強調的,在為人處世方面,在情感問題方面,我想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去學習,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這也是我們在大學所學習到的社會知識,因為大學本身就是一個小社會。

我對我的大學生活有著無限憧憬。我希望在大學裡可以真正學到對自己的將來有用的知識,雖然這樣說的很空泛,何為有用的知識,除了專業知識,除了技術,除了實驗,除了理論,還有一系列的人文知識,還有為人處世的社交知識,我希望四年後我有一身的本領和一堆的好朋友,希望我會變得更自信,更美好,這次心理講座與其說是講座,不如說是大學的導語,新的導航與啟迪。

第4篇

通過學習《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我覺得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小考、大考、升學率、家長抓、學校老師抓,造成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承受重大壓力,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洩。然而現在的獨生子女都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再如,由於家庭的殘缺,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外出打工的子女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面對這些問題,作為一名教師,感到責任和壓力都挺大的。

通過這次的學習培訓,使我重新認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問題已成為現在學校教育最棘手的問題,不良心理會對現代教學帶來極大的危害。通過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來解決或消除一些學生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促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讓教學始終執行在良性軌道上。

通過這次培訓瞭解到當前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是從事研究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前提。本人通過自身多年的從教發現不少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加以分析和整理,主要有厭學、執拗、自我為中心、孤寂等幾種。

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必須首先剖析的。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主要有內部自身的因素和外部客觀世界的影響兩個方面。內部主要是由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隨之出現的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造成的。外部主要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其中家庭是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溫床,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都來自家庭,家庭的氛圍和家庭經濟以及家庭成員的素質、態度是其產生的直接原因,學校對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主要來自於學習的壓力。此外社會的冷漠和殘酷促成了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

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所在。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要根據實際,採取相應的措施。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學校教學,這是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的主渠道。以班主任為核心,多角度進行輔助教育和薰陶;另一方面,利用其他可以利用的資源進行教學。

通過這次的培訓豐富了我的專業知識,並接觸了最新的心理研究成果和發展動向,使自己的教學工作能夠置身於一種新的高度,得益匪淺。無論怎樣,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管理和教育好學生的基礎,是需要不斷的去努力學習和尋找方法來針對問題進行教育。

第5篇

由於中、國小生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性、認知結構的不完備性、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對社會和家庭的依賴性等,使得他們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慮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暫時性的心理障礙若得不到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反應,從而影響以後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會釀成日後難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學階段是容易滋生心理異常的溫床期。由此,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工作。

一是與學習有關。學校課業繁重,競爭激烈,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學習成績好才能得到老師和家長們的獎賞,才能被評為好學生,考上好學校,長大了找到好工作;反之,不少學習差的學生,則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家長的打罵。由於老是擔心成績不好,不少學生回到家中就立即看書寫作業,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睡眠質量不高,第二天到校時精神狀態不佳,聽課效率低,成績無法提高,造成惡性迴圈,以至許多學生出現了厭學的問題。

二是由人際關係引起。由於教師、父母對學生缺乏理解和溝通,過多幹涉學生的業餘生活和正常交往,從而引起學生的困惑和煩惱,或因父母離異、家庭關係不和給學生造成了心靈傷害。另外,處理不好與同學的關係也令他們十分苦惱。

三是來自情感方面的困惑。青年時期是花的季節,在這一階段人的第二性徵漸漸發育,性意識也慢慢成熟。此時,情緒較為敏感、易衝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嚮往,當然也會伴隨著出現許多情感困感的煩惱等等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並沒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一些家長總以為孩子只有感冒發燒才是得了病,出現學習障礙、多動症、焦慮、厭學、膽小、說謊、不守紀律、打架等就不是病。而學校和老師們也總是把著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上,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考慮開設相應的課程,來幫助他們瞭解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巧來轉移情緒、渲洩痛苦、發洩憤怒。其實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兩方面組成,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要隨時經常注意學生心理的微妙變化,發現問題及時疏導,切不可等閒視之。

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淨、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裡裡生機盎然,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心理指導,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係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於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教師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學生。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後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對學生評價時要多鼓勵、少批評多說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讚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誇獎一番。俗話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讚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髮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是不容忽視的,它為我們亮起了警告訊號,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付擔子,不能僅僅把工作停留在瞭解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上,而是要著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實際的意義。

第6篇

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嚴重地呈現於我們的面前,解決學生在校其間的心理困擾,幫助其建立健全的人格,培養良好的性格,增強其社會適應性,同樣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分。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撥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才能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現我把本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況做一個小結。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視新生的入學教育工作。在政教處的統一安排下,心理健康教育小組對高一新生入學開展了“走進新學校”的講座。這次講座對幫助高一新生如何認識高中生活、更好地開始高中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針對各年級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況、學習階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利用各種開展心理健康專題講座。通過講座、觀看心理學影片及心理測試等形式多樣、內容多采的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倡導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積極的生活態度,達到“健康、快樂、成功”的目的。

現心理輔導室已成為學生們解惑、傾訴煩惱的地方。有的剛開始從拘束、害羞地進門到落落大方自然地進行心理輔導;有的從以試探性的心情談話到充分傾吐心中之煩悶。

在工作中,我們還很注重理論學習和總結實踐經驗,注重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堅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工作,以科研帶動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更高一層的臺階。

2、繼續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方面的探索研究,力爭在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方面創出一片新的天地,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增添新的內容。

3、要在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加強對個別有輕度心理障礙的學生的個別輔導,爭取積累更多的經驗。

4、應加大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的力度和深度,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提高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水平,促使家校合一,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有探索的勇氣,但更需要有行動的決心,在行動中不斷創新、改善。對於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途徑、內容與模式,我們還將進一步摸索和研究,我們希望得到學校領導的支援,以及專家的幫助和指導,以便更加科學、有效地搞好這項工作,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個性社會化的實現,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出新的貢獻。

第7篇

教育歸根到底做的是人的工作,教師這一職業的主要勞動物件是人,而且是發展中的人,這就使得教師更要加強對學生的理解和認識。瞭解他們在想些什麼,有什麼樣的困惑,教師應該從那些方面來做工作。於是,我選擇了《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來進行閱讀。

全書公分三講:第一講“反思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緣由”;第二講“如何反思當代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第三講“當代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的對策”。在閱讀的過程中,令我觸動最大的卻是佔全書篇幅最少的第一講“反思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緣由”。

“國際二十一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在這四個“學會”中,學會生存是目的,其他三個都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不言而喻,國際現代化強調的是人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適應發展的潛能開發,重視的是人的內在心理結構、品格與個性的塑造,關心的是人的意志力、情感調解力在人的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反觀自我,傳授知識是我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隨著內容的傳授,有時候會借題發揮,給學生講一些做人的道理和現實的社會狀況,每當講到這些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總是很專心地在聽,與平時的課堂狀態完全不同。但我並沒有有意識地、系統地給學生講這些知識,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很遺憾。我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地比較多的一種意識就是學會學習,但是我在設計學生的自學問題時,僅停留在基礎知識的把握層面,對於一些能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的題目涉及較少,而且在方法的傳授上也不夠系統和經常。所以,一段時間下來,只有部分有悟性的學生進步較大,大多數學生一但離開自學引導題,就會顯得茫然無措。另外,我對優等生和中等生的關注度不夠。通過閱讀,我發現出現心理問題較多的是在學校表現品學兼優的學生,對於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我比較放心,所以,在他們身上花的時間比較少,對他們的心思更談不上了解。而中等生,各方面表現都平平,沒有特別引起自己注意的地方,自然關注也較少。近一段時間我發現他們其實非常渴望教師的關注,教師的一席話,那怕是對他(她)的批評,他們也會受寵若驚,對其產生的作用相當深刻和長久,只要給他們付出多一點關心,獲得的回報是出乎意料地令人感動和巨大。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讀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找一些對付學生的“高招”,結果“高招”沒學到卻“引火燒身”——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問題和缺陷,這是我沒有想到的。但是,我的收穫卻是使自己深思和受益良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