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見面時的禮儀3篇 『遇見你的準備:大師教你如何高雅有禮地迎接見面』

見面時的禮儀一直是社交場合中必須要注意的問題。從交往雙方的姿態、表情、語言到禮品的選擇,都需要注意細節和文明禮儀的表現。在商務、社交、婚喪嫁娶等場合,適合的禮儀能夠彰顯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懷,更能展現自身的優雅和素養。

見面時的禮儀3篇 『遇見你的準備:大師教你如何高雅有禮地迎接見面』

第1篇

兩人以上同行遇到熟人時,你應主動介紹一下這些人與你的關係,如這是我的同事 ,但沒必要一一介紹,然後應向同伴們介紹一下你的這位熟人,也只要說一下他(她)與你的關係即可,如這是我的鄰居。被介紹者應相互點頭致意。

如果男女兩人一同上街,遇到女士的熟朋友,女士可以不把男伴介紹給對方,男士在她倆寒暄時,要自覺地隔開一定距離等候,待女伴說完話後繼續一同走;女士對男伴的等候應表示感謝,且與人交談的時間不可太長,不應該讓同伴等很長時間。如果遇到男士的熟朋友,男士應該把女伴介紹給對方,這時女士應向對方點頭致意。如果是兩對夫婦或兩對情侶路遇,相互致意的順序應是:女士們首先互相致意,然後男士們分別向對方的妻子或女友致意,最後才是男士們互相致意。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就是在路上遇到不很熟悉的異性很覺尷尬,不打招呼顯得不禮貌,打招呼又不太好意思,或怕對方誤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一位女士偶然在路遇見不很熟悉的男士,理應點頭招呼,但不要顯得太熱情,亦不要用冷冰冰的面孔來點頭;一位男士偶然在路遇見不太相熟的女士,應首先打招呼,但表情不可過分殷勤。

見到很久不見的老朋友,不要大聲驚呼,也不要隔著幾條馬路或隔著人群就大聲呼喚,如果邊喊邊穿馬路,那就可能會有危險了。寒暄之後,如果還想多談一會兒,應該靠邊一些,避開擁擠的行人,不要站在來往人流中進行攀談。

總的來說,路上遇到熟人,談話時間不可過長。如果有很多話要說,可以找一個交談場所,或另約時間、地繼續交談。

見面時的禮儀3篇 『遇見你的準備:大師教你如何高雅有禮地迎接見面』 第2張

第2篇

朋友,熟人間的稱呼,既要親切友好,又要不失敬意,一般可通稱為 你 、 您 ,或視年齡大小在姓氏前加 老 、 小 相稱,如 老王 、 小李 。

對有身份者或長者,可用 先生 相稱,也可在 先生 前冠以姓氏。對德高望重的長者,可在其姓氏後加 老 或 公 ,如 郭老 、 夏公 ,以示尊敬。

對自己的親屬,一般應按約定俗成的稱謂稱呼,但有時為了表示親切,不必拘泥於稱謂的標準。如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都可稱為 爸爸 媽媽 。親家間為表示親密、不見外,也可按小輩的稱呼來稱呼對方。但對外人稱呼自己的親屬,要用謙稱。稱自己長輩和年齡大於自己的親屬,可加 家 字,如 家父 、 家母 、 家兄 等。稱輩份低的或年齡小於自己的親屬,可加 舍 字,如 舍弟 、 舍妹 、 舍侄 等。至於稱自己的子女,可稱 小兒 、 小女 。

稱呼他人的親屬,要用敬稱。一般可在稱呼前加 令 字,如 令尊 、 令堂 、 令郎 、 令愛 等。對其長輩,也可加 尊 字,如 尊叔 、 尊祖父 等。

在工作崗位上,為了表示莊重、尊敬可按職業相稱,如 老師 、 師傅 等。也是可以職務、職稱、學銜相稱。如 周處長 、 陳經理 、 主任 、 博士 等。

在社交場合,對陌生人的稱呼,男子不論婚否,可統稱為 先生 。女子則根據婚姻狀況而定,對已婚的`女子稱 夫人 、 太太 或 女士 對未婚的女子稱 小姐 。如不明其婚姻狀況,以稱 小姐 、 女士 為宜。對教育界、文藝界新相識的人都可敬稱為 老師 。

在非正式場合或向陌生人問訊時,為表示親近可以親屬的稱謂稱呼對方,如 叔叔 、 阿姨 、 老伯伯 、 老奶奶 、 阿公 、 阿婆 等。

在我國,不論對何種職業、年齡、地位的人都可稱作 同志 。但要注意,港、澳、臺地區的朋友見面時一般不用此稱呼。

第3篇

一般而言,美國人以不拘禮節、自由自在著稱。和陌生人打打招呼,不見得便是想和你做朋友;一場愉快的交談,不見得會變成知心莫逆,只有主動接觸,以愉快的心情應對。只在正式場合行握手禮,一般場合見面時相視一笑,說聲“嗨!”或“哈羅!”即為見面禮節。

初次見面,相互介紹也很簡單。一般原則為將卑介紹予尊,將客人介紹給主人,將年輕人介紹給年長者,將下級介紹給上級,將女士介紹給男士。介紹後握手須簡短有力,美國人認為有力的握手代表誠懇坦率。在公務場合,美國女子會主動伸手(其他場合則不一定),女性先伸手,男性才能握女性的手(女性之間一般不互相握手)。若女士無意握手,則男士點頭或鞠躬致意。與女士握手不可太緊。握手前應脫手套,來不及脫應致歉。關係密切的親朋之間,可行親吻禮,女子之間互吻面頰,男女之間由男子吻女子面頰。對於別人的握手、擁抱、吻手、注目、點頭等禮節,美國人也以同樣方式回禮。告別時也不必握手,揮揮手說聲“再見!”即可。

美國相互稱呼直呼姓名,一般不用“先生”、“太太”、“小姐”等稱呼,一般也不用正式頭銜。只對法官、醫生、高階官員、教授、高階神職人員稱呼頭銜。一般不用職務作為稱呼。稱呼長者忌用“老”字。

交談時忌問年齡、家庭狀況、婚姻狀況、宗教信仰、經濟收入以及其他私生活情況。見面打招呼也不問去什麼地方、幹什麼事。公共場合重視禮貌用語,家庭裡也常用“請”、“謝謝”、“對不起”等。交談距離必須保持50釐米以上。不得不靠攏他人就座時,要徵得對方同意。交談時聲音不可太大,不可大笑,更不可大聲爭吵。驚訝時不可伸舌頭(伸舌頭是汙辱他人之舉)。美國交談、示意喜歡用手勢。請人接電話,用聽電話的手勢;請侍者結帳,用寫字的手勢。習慣於打過招呼即談正事,不送茶、寒喧。美國人不把互贈名片視為禮節,只為便於日後聯絡時才送名片。送名片給他人時並不期待他人回送名片。

在交談時要注意:常面帶微笑,碰到認識的朋友時,主動的問候對方,別人問候你,也要反問候對方,表示關心。說話時語氣誠懇、態度大方,當別人問候你時,回答儘量簡潔。多讚美對方。眼睛要亮一點,當對方改變髮型時,看人家的相片,有好的地方要儘量讚美;不好的,可用另一個角度來欣賞,如說「cute」。別忘了說「excuse me」,「please」和「thank you」。要注意自己的儀容整潔:千萬不要邋遢,身體或口腔的異味、頭皮屑等等都是令人很不愉快的。

美國人性格開朗,比較願意交朋友。一般約會他們都會預約時間,若接到正式的邀約,去與不去必須電話另行通知。若沒有赴約把握不要輕意應允,要說出不能應邀的理由,並致歉意。

去美國家裡做客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早到。如果早到反而失禮。要晚5-15分鐘。去親朋友家做客,進門時要擦去鞋上的泥土、脫帽、溼的雨衣雨傘要放在室外。進門應先問候女主人,再問候男主人。賓客較多時,可以只與主人和熟人握手,對其他人需點頭示意就可以了。

美國人上門坐客不一定帶禮品,也不可在其他人不送禮時單獨送禮。禮物可以使一瓶酒,給女主人一束花等等,禮物要講究包裝,即使是選給親友的禮品也要附上禮品卡,送禮目的要明確,否則會令人莫名其妙。

美國穿衣服很隨意的,怎麼舒服就怎麼穿。在公共場合穿各種服裝的都有,大多數喜歡穿t恤衫、夾克衫、牛仔褲、旅遊鞋。著裝講究整潔。美國人的服飾追求體現個性、氣質、風度、講究舒適。在西方率以簡潔樸實的服裝取代名牌服裝。

美國人很注重禮儀,希望赴美生子的媽媽們也能入鄉隨俗。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為 寶寶以後在美國生活打好基礎。

美國人性格外向,熱情直爽,不拘禮節,他們的風俗禮儀存在著許多與眾不同之處。美國是一個時間觀念很強的國家,各種活動都按預定的時間開始,遲到是不禮貌的'。同美國人約會聯絡簡單,打個電話,對方會很高興地同意在盡短的時間內見面。

美國人也有禮尚往來的習慣,但他們忌諱接受過重的禮物,一則是美國人不看重禮品自身的價值,二來法律禁止送禮過重,從家鄉帶去的工藝品、藝術品、名酒等是美國人喜歡的禮物,除節假日外,應邀到美國人家中作客甚至吃飯一般不必送禮。美國社會有付小費的習慣,凡是服務性專案均需付小費,旅館門衛、客房服務等需付不低於l美元的小費,飯店吃飯在結帳時收15%小費。美國人請客吃飯,屬公務交往性質多安排在飯店、俱樂部進行,由所在公司支付費用,關係密切的親朋好友才邀請到家中赴宴。美國人的食物因地區、民族不同而種類繁多,口味各異,漢堡包、“熱狗”、餡餅、炸面圈以及肯德基炸雞等都是風靡世界的食品,但美國人待客的家宴則是經濟實惠、不擺闊氣、不拘泥形式的。

通常的家宴是一張長桌子上擺著一大盤沙拉、一大盤烤雞或烤肉、各種冷盤、一盤炒飯、一盤面包片以及甜食、水果、冷飲、酒類等。賓主圍桌而坐,主人說一聲“請”,每個人端起一個盤子,取食自己所喜歡的菜飯,吃完後隨意新增,邊吃邊談,無拘無束。

美國人將請客人吃頓飯、喝杯酒或到鄉間別墅共度週末作為一種交友方式,並不一定要求對方做出報答,如有機會請對方到自家吃飯就可以了。吃完飯後,客人應向主人特別是女主人表示特別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