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莊子讀後感7篇 "探索道德與自由:讀《莊子》有感"

《莊子》是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莊周所著的一本哲學經典,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莊家哲學的思想理念,深入探討了世界和人生的本質。讀完《莊子》,我感受到了深刻的啟示和思考,也深深被其詩意和詼諧的文筆所吸引。

莊子讀後感7篇

第1篇

去年的暑假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收穫很大,今年的暑假我又拿起《于丹莊子心得》,慢慢品讀,收益非淺。似乎感悟到了生命的本原。

?庖丁解牛》,節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怎麼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後目無全牛,最後是神遇全牛而遊刃有餘。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遊刃有餘的過程嗎?先是規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脫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

另外,《于丹莊子心得》還著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第48頁)。“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能與天地共往共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既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傲,而是自知,這樣我們就能夠憑藉健全的內心,在自知的基礎上時時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強調了人必須認識社會,順應社會。一方面在生命原則上堅持大境界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通達和順應變化萬千,日新月異的資訊社會,“外化而內不化”,和光同塵,獲得一個遊刃有餘的人生境界,生命境界。

莊子讀後感7篇

第2篇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巨集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遊》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遊》,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裡也。”巨鯤大鵬,充盈於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大格局、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於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遊》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麼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啟航的標誌。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風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驗的積澱,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裡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內涵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捨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遊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第3篇

無意中在書攤買了《于丹莊子心得》一書,讀來感到相當有趣,覺得很舒服。那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隻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有人說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恰恰相反,其實《莊子》裡面的精神,在今天這個社會,很多人都需要。這是需要你辨證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嘛。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

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但是我認為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後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裡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麼,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第4篇

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時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說;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呢?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莊子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他的“逍遙遊”裡的境界“心嚮往之”充分體現出: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需要的是質詢自己的心,問一句:面對這紛繁蕪雜的環境和世界,面對自己的順與逆,我們首先應該想如何發展自己,有了更廣闊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從而進一步發展和提高自己。正如那句:莊子的逍遙遊給了我們每一個凡俗的生命一雙非凡的翅膀......

每一個人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現如今,我們常被“現實”錯過了太多太多。我們這一生一直用於外在的發現,而從來看不見自己的心到底有什麼願望。往往在他人過多的言論中盲從,迷失自己的心。

“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後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裡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勞動中,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麼,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們也該擁有一雙如莊子那般靈魂的眼睛,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第5篇

大家都會知道一本叫《莊子》的書。可是看完這本書都會發出許多讚歎。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記錄了下來,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莊子心得》。

在百家講壇節目中也談論過這個話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悟于丹心語。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窗某學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繫系主任。20xx年春節期間在《百家講壇》欄目解讀《莊子》心得,受到觀眾熱烈。

?莊子》心得也講述了許多深奧的論語,裡面講的都是莊子何許人、境界有大小、感悟與超越認識你自己,總郵路可走,談笑論生死,堅持與順應,本性與物性,心態與狀態,和大道與自然。

下面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莊子這個人,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巨集闊,籠蓋古今;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說盡天下英雄,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激烈。他曾經做過漆園小吏,相當於現在的保管員。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仍,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裡。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麼社會名分。莊子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困的,經濟抗面也很差。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兩個字。應該說,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和誘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著經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

看到《種子心得》這本書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字分析的十分透徹。椰油許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麼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個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過雲端卻有些人低於雲端。可是每個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麼你個人的`空間就會有許多色彩斑斕的花朵和溫暖的太陽。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她)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往往一個人是不能輕易的認識一個事物的真正價值。每一個人都希望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事物的價值,才可能獲得人生的目標。而認識一個事物自身的價值卻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讀了《莊子心得》這本書,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瞭解莊子,從中受到感悟。

第6篇

我從上中學開始就陸續聽到一些有關莊子的故事,最初的印象都是偏消極的。人們把莊子說成避世、反智、唯我主義,但是莊子的一些寓言,從夢蝶、魚樂到大鵬、河泊等,這又讓我覺得有一些有趣,到底莊子在想什麼?

當我認真地閱讀了《莊子》,對《莊子》中的話都仔細品味了很多遍以後,恍然大悟,原來莊子是古今中外哲學家裡最聰明的人,司馬遷說莊子是“其學無所不窺”,這句話是可信的。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但他卻樂在其中。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羨利祿,甚至對死亡,他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莊子說,天有大美麗而不言,他寫在書裡面的東西,全是一些謬悠至說、荒唐之言……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其中蘊含著大智慧。

莊子的智慧是一個萬花筒,從每個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繽紛和瑰麗,同時又不能用簡短的幾句話來概括,莊子的智慧像是春天裡怒放的花朵,一層層,一簇簇,一齊擠著向外怒放。所以,莊子的身後都是狂草的墨跡,彰顯著智慧的輪廓。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的'思想,莊子所謂的“道”,包含萬物,而形成一個整體人生,一無所缺,察覺自己像魚一樣,與萬物“相忘於江湖”。

莊子的思想超脫了萬物,穿越古今,其文章中的想象和虛構更是奇特磅磅、姿意汪洋。寫大物有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鵬,有蔭庇千頭牛的櫟社樹,有中央之帝的混沌;寫人有承雲遊於四海之外的貌姑射山神人,有御風而行的列子,有用50頭牛做魚餌的任公子;寫怪事有莊周夢蝶、罔兩問影、骷髏論道;寫隱士有狂人接輿賢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慕……總之,所繪之人、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現。

人們常以世人伶仃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用與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境界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從而感悟與超越。

當人們習慣於自以為是、習慣於將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時,莊子卻告訴我們凡事不可強求,要看到並克服自身與外界的矛盾,順其自然,不受萬物影響、自然通達才能不斷提高,事情才能得以成功。

當人們習慣於萬物之主、習慣於用“征服”來形容人與自然時,莊子卻告訴我們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偉大,說明萬物齊一的進步意義,鼓勵人們放棄名利,返本歸真,容於大道。

莊子的重要觀點與對現代人生的啟示遠遠不止於此,也不可能用這麼簡單的幾句話來作概括說明。那麼,就讓我們以豐沛的信心與勇氣,一起來分享與踐行莊子的大智慧吧。

第7篇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生與死,是人的一生中開始與結束的兩極。一般來說,人們是樂生惡死。我也一直認為,這是人之常情,理所應當的事。但讀了《莊子》上述文字卻使我有了新的感悟。按莊子說的意思,死後去的那個世界不一定就不好。這就如同做夢一樣,好夢不一定是好預兆,而壞夢也不一定就是壞預兆(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莊子認為,對於未知的事沒有必要憂傷。他給我們講了麗姬的故事:她開始被晉國掠去,因而哭泣(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後來成為王妃,享盡榮華富貴(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就為曾經哭泣而後悔(而後悔其泣也)。莊子藉此告誡我們:有可能到了那個世界後,我們會像她一樣,後悔當初哭泣。而且還有可能後悔死而投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生與死所在的兩個世界到底哪個更好些,恐怕無人說得清。

嬰兒出生時,都是哭來到人世間的。有人說,一落生就啼哭,是說嬰兒知道苦難的人生開始了。此話雖不科學(科學的說法是:環境驟然變化的生理反應),但確有一定道理。確實,極少有人在一生中,步步坦途,事事皆順,處處有聖人幫扶。絕大多數人的一生,是為生存奔波勞碌的一生。有過不完的坎兒,著不完的急,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與嬰兒本人相對應,人們大都以歡笑來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既然人生多苦難,旁人為何還笑,是笑又多了一個陪著自己受罪的人?好像沒多大道理。

死後要去的那個世界,外國人稱之為“天堂”,佛法稱為“極樂世界”,按說是應不錯的。但一個人故去時,本人哭者有之,平靜者也有之,笑者恐怕極少。旁人大都是要哭的,也可不哭,但絕不能笑,笑則一定招罵。

由此說來,以往我們認為正常的表現好像沒什麼道理。既然如此,我們不妨生,就讓我們快快樂樂地生(生活)。死,也快快樂樂地去迎接死。還是那話,快樂每一天!每天快樂,一生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