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致女兒的信教案8篇 “愛與支援的寫照——給女兒的信教案”

“致女兒的信”案是一起涉及個人信仰自由的案件,涉事人員為一名基督教徒向女兒傳教,但被女兒家庭反對,引發了許多社會關注和爭議。該案也引發了人們對個人信仰自由的關注和思考。

致女兒的信教案8篇 “愛與支援的寫照——給女兒的信教案”

第1篇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我打算把整個教學過程的重點放在學生“學”上,儘量使教學過程與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閱讀程式相吻合;採用師生討論的形式,研討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自己感悟和思考。真正把“教”的過程變成“學”的過程。

自讀課文,準備說說自己的體會,並提出不理解的問題或不同的看法。

除了概念性地下定義,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麼是“愛情”?(過渡到課文)

通過預習,你們已經閱讀了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內容是什麼?(複述課文內容)

這我接到上這堂課的任務時,在可供選擇的許多課文中,我毫不猶豫地選了這篇!因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讀到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女兒的信》時,非常感動。我不止一次地給我的處於青春花季的學生讀這些充滿父愛的信。開頭的幾句話我至今還能背誦——‘親愛的女兒:你提出的問題使我忐忑不安。今天你已經14歲了,已經邁進開始成為一個女人的年齡時期。你問我說:“父親,什麼叫愛情?”我的心經常為這種思想而跳動,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個小孩子交談了。進入這樣一個年齡時期,你將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個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二、關於蘇霍姆林斯基(選自拙著《走進心靈》)

作為飲譽全球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滿童心的真誠人道主義者。他的名字是和他創辦的帕夫雷什中學聯絡在一期的。蘇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規律總是這樣的:五點鐘就開始起來寫教育日記,一直寫到八點鐘;然後,他便來到校門,以親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學的孩子。學校上課期間,在校長辦公室裡是很難找到蘇霍姆林斯基的,不過,在教室裡、體育館裡、學校養蜂場或教研組會議上倒是可以見到他。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又來到校門口,以深情眷戀的神情目送每一個孩子回家……在帕夫雷什中學,每一個學生都不怕校長;相反,蘇霍姆林斯基在哪兒出現,哪兒就會有一群孩子圍上來和他說笑。

看著他那精力充沛、彷彿永遠年輕的身影,人們很難想像這是一個長期受著傷病折磨的人。蘇霍姆林斯基曾以連政治指導員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戰場,因身負重傷而被抬下戰場,兩塊彈片一直殘留在他的胸部。儘管這樣,他仍然一刻不停地從事著教育實踐與教育科研,因為他實在太愛他的學生了。為了直接與孩子打交道,他放棄教育局長的職位,而甘願當一名校長和教師——在他擔任校長的同時,他一直還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和教學工作。他與學生朝夕相處,在教室中給他們上課,在假日裡帶領他們去郊遊,他甚至還曾和學生一起去荒無人煙的小島探險。他稱學校的每一個學生為“我的孩子”。正是由於他幾乎整天都泡在孩子當中,所以他對孩子們瞭如指掌,經他長期觀察並跟蹤記錄起成長曆程的學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還不到52歲的蘇霍姆林斯基陰殘留在胸部的彈片侵入心臟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他仍然懷念他的孩子們,渴望回到學校去,同孩子們在一起,聽孩子們的笑聲。他雖然過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卻給後來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專著、600多篇論文、1000多篇小說和童話故事。他的著作被稱為“教育百科全書”。

這位偉大而充滿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前言中這樣深情地寫道:“在一所農村學校身不離校地工作32年,這對我來說是無與倫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孩子們,所以考慮很久之後給這本書題名叫《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認為,我是有這個權利的。……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愛孩子。”

(這一部分是課堂的主體部分和高潮,我無法預想和預設會出現什麼情況,或者學生會提出什麼問題。但我會重視學生研討中出現的任何生成性問題,並與學生對話。)

(這一部分內容實際上是適時穿插在和學生的對話中)

故事:巴萊特對勃朗寧的愛。金嶽霖對林徽音的精神之戀……

教師:過十天,我將去江蘇江陰華士學校參加一個國際研討會,將再次見到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蘇霍姆林斯卡婭,同學們準備讓我帶幾句話給她嗎?

音像出版社要給我製作課堂實錄的光碟,於是上週我借班上了一堂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女兒的信》。應該說,這堂課上得不錯,現場文字記錄的鐵皮鼓直說感動,他還說當我說下課時,他感到很驚訝:怎麼這麼快就下課了。但是我決定重上一遍,因為我突然想到,應該讓我自己班上的學生隨光碟“面向全國發行”!

當我給學生們說這個想法時,全班學生興奮得不得了,掌聲幾乎要把房頂衝破!我說:“若干年後,如果你們想年李老師了,想念同學們了,便拿出這堂課的光碟看看!甚至你們老了以後,還可給你們的孫子放這光碟說,看爺爺(奶奶)當年讀高中上課的情景!”同學們哈哈大笑。

今天下午,我和學生乘車來到四川省電教館。說實話,上課之前,我根本沒有關於這堂課任何具體設想,我追求一種課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學生的現場反應,在隨機進行相關的引導。只有一點非常明確,這堂課一定要一切圍繞學生轉,真正體現出尊重學生,寓引導於對話之中。儘管上週的課也不錯,但我不想重複那堂課的具體程式,也不可能重複,因為學生不同嘛!

我們在攝像室坐好了,正準備上課,教科所吳老師突然走進來說別忙,原來她認為學生統一穿校服色彩太單調,她建議同學們可以把校服脫了,讓學生穿在裡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來。學生們聽話地紛紛脫下校服外套,於是,我眼前的學生變成色彩繽紛起來。

攝像師給我示意可以開始上課了。於是我對同學們說:“好,咱們上課!”

隨著值日生朱雅蘭一聲響亮的“起立”,同學們齊刷刷地站了起來,一雙雙明亮的眼睛看著我。

“謝謝!請坐!”我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篇新課文,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叫《給女兒的信》(我一邊說一邊轉身板書:“給女兒的信 蘇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蘇霍姆林斯基。那麼這篇文章咱們怎麼學呢?作為一篇自讀課文,主要是自己讀,看看有什麼感悟,什麼問題或者什麼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來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師呢,就和你們來作一些探討,也和大家分享。”

從學生的閱讀程式來說,他們接觸一篇新文章首先克服字詞障礙。本來,我當然可以給學生列一些可能不認識的字,但我想,我以為他們不認識的字,他們就不認識嗎?恐怕不一定。而且,我以為他們認識的字,恐怕他們也不一定能夠認識。再說,這個同學不認識的字,可能那個同學不一定不認識。反之亦然。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讓學生自己說,他們在閱讀中遇到過那些不認識的字。

於是我又說:“我們接觸一篇課文首先是從接觸字詞開始的,那麼我要問,哪些同學在閱讀時遇到不認識的字?然後查過哪些字詞?大家交流一下。如果你們沒有,李老師就要問你們了。”

“在課後練習裡,‘讀讀寫寫’的第三個字。”她說。

“很好!”我又問全班同學,“同樣是這個字,查過的舉手。”

許多同學都舉起了手。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學在沒有讀這篇文章之前就認識認識這個字?”

“哦,沒有。”我說,“那麼,你們還查過哪些字呢?”

“沒有啊?”我說,“這就是說本文的字你們都認識了?好,那李老師要考考你們了。李老師有點疑惑要問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我請一個同學讀一下‘原來有窩棚的地方已經蓋起一……’,後面這個字讀什麼。”

有同學舉手了,我說:“別舉手!我抽一個同學起來讀――請餘鑫同學來讀。”

我說:“很遺憾你讀錯了,這個字應該讀zhuang。一‘幢’!我知道你以為自己能夠讀正確而沒有去查。那麼有沒有一個dòng字呢,有的,但是寫法不一樣。”

我點點頭:“對!我們四川人很容易把一‘幢’讀成一‘棟’!以後可別讀錯了。李老師還有一個字要考大家,第八段第二行‘在他們目光接觸的……’”

看著有點不好意思的鄭毓秀,我接著說:“不過,鄭毓秀雖然讀錯了,但通過這麼一糾正,你印象就比較深對不對?我問大家,這個字有沒有讀sha的時候?”

我說:“對,這是一個多音多義字。‘剎車’的‘剎’便讀sha。但在這兒讀‘剎(cha)那間’。還有沒有其他的字?沒有了啊?一會兒我說不定還要考你們的,呵呵。我要強調的是,查字詞時我們往往容易去查那些沒見過的字,而我們經常所見的字讀錯了卻不知道。”

字詞解決了,應該正式進入課文了,我一直堅持認為,對一篇課文的閱讀應該從學生開始,而不是從教師開始。如果從教師開始,就應該是教師提出什麼重點什麼問題或者展示什麼多媒體課件,無論這些問題或課件設計得多麼好,這一切都是著眼於教師怎麼“教”!而在我看來,自讀課文更多的應該著眼於學生怎麼“學”!因此,我決定從學生的感受開始進入這篇課文的教學。

我對同學們說:“這篇文章是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信,同學們讀了一遍以後你們第一個感覺是什麼?有什麼想法?大家不妨談談。”

鍾雪飛把手舉了起來:“我覺得一般的父親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會對他女兒這樣說的,但是蘇霍姆林斯基卻對他女兒談什麼是愛情,很不一般,他和一般的父親不一樣!這點我印象特別深。”

大部分同學舉起了手。我說:“看來多數同學有和鍾雪飛一樣的第一感覺。那麼我有一個問題,你們可要實話實說――你們在14歲有沒有想過愛情?放心,李老師不會問你具體是怎麼想愛情的。”

大家忍住不笑了,同時紛紛舉手。我一看,絕大多數同學都舉起了手。

我說:“把手放下!嗯,多數人想過。但想過以後又問過父母的同學,請把手再舉一下?”這次卻只有四個同學舉手。

“好,我們請舉手的四個同學談一談,當你們在父母面前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們的父母是怎麼說的?蘇暢,你先說好嗎?”

蘇暢說:“我問過父母,他們說,現在問這些做什麼,長大了就知道了。”

汪洋同學說:“我媽給我講愛情是世間很美好的一種情感,然後說她和我爸那樣就叫愛情。”

王楠楠說:“我是和爸爸閒聊時問到的,他告訴我,每個人所經歷的都不一樣,愛情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要靠自己去體會。”

然後我請黃泳說,黃泳回答:“其實是我媽媽給我講的,她說每個人所面對的愛情都不一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愛情,要看你怎麼處理。”

我說:“我覺得這四位同學的家長都不錯,都能真誠面對孩子的提問。只有蘇暢的父親回答得好像比較敷衍一些。呵呵!不過還好,沒說你小小年紀怎麼就喜歡胡思亂想。”

“可是,”我話鋒一轉,“為什麼只有四個同學問了爸爸媽媽呢?其他同學也想過愛情為什麼沒有問過你們爸爸媽媽呢?”

我說:“不敢?如果問又會怎麼樣?好,我們現在就想像一下,如果你們問爸爸媽媽,估計他們會怎麼說?”

李運舉手站了起來:“我父母會花四個小時來教訓我!”

“嗯,你的家長可能會說你現在別想這些!是吧?”我問。

楊曉梅站了起來:“我的媽媽會說,你這麼小的年紀,像這些幹啥,還不好好學習!我知道我如果問了,我一定不會得到自己滿意的答案。”

我說:“是啊,爸爸媽媽不說,可是你們會想呀!並不因為沒有人回答你們就不想愛情了。就像是到了春天花一定會開放,到了秋天果實一定會掛滿枝頭,你們在一天天長大呀!我覺得你們,包括多數同學都很現實,知道爸爸媽媽不會回答,所以輕易不會去問這個問題。在中國,很少有父母像剛才四位同學的家長這樣開明。李老師也有一個和你們一般大的女兒,你們猜猜,李老師的女兒問過我沒有?”

“沒有!”我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外,大家笑了起來。

我繼續說:“我就知道你們會猜錯。呵呵!但是在我女兒十四歲的時候,我主動給她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寫的這封信,為什麼?大家知道,蘇霍姆林斯基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我覺得女兒在慢慢長大,我應該像蘇霍姆林斯基對待自己女兒一樣,也主動告訴我的女兒什麼叫愛情。”

略微停頓了一會兒,我說:“剛才幾位同學的父母回答得非常好,但是和蘇霍姆林斯基的回答相比還是有有區別的,比如,第一,在表述形式上,你們家長都給你們講道理,而蘇霍姆林斯基是用講童話的形式。第二,你們父母都講每人的愛情不一樣,但是既然是都是愛情就有共同的特點,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講的是古今中外人類共同的情感。現在我們看看蘇霍姆林斯基是怎樣講愛情的。下面同學們把課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歡,欣賞的語句勾出來,或者不懂的畫出來。一會兒我們交流感想,或者提出問題,李老師一會兒也給同學們談談我的體會。”

教師裡一下安靜了,同學們都開始快速閱讀課文。我一邊巡視,一邊繼續提醒:“你特別欣賞的句子。甚至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勾出來。不懂的問題也可以記在那兒,一會兒可以提出來。”

幾分鐘後,我說:“好了,很多同學都看了一遍了,咱們交流一下。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或者某些段落甚至一個句子一個詞,最能打動你的……都可以說說。哪位同學先來說一說?”

汪洋同學舉手了,她站起來說:“這句話特別打動我――‘我們每個人都不免變成一抔黃土,但愛情卻成為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這句話我覺得寫得很真實,每個人都會死,但在生的時候有過愛情,愛情就會通過你的生命延續。

汪洋的回答真實地反映了她的理解,這個理解我認為是正確的,不過我感到還不完整。本來我可以幫她補充,但我想還是讓學生來補充,於是我說:“汪洋對這段文字印象比較深,同學們對這句話還有沒有不同的理解或補充?”

鍾雪飛舉手站了起來:“我覺得這句話還有一個意思,有了愛情兩個人才能走到一起,這樣才能夠延續後代,這也是生命的一種繼承。”

我說:“對,我同意鍾雪飛的補充,他的補充很重要。我也談談我的理解,愛情無疑是一種精神的東西,但不僅是精神的東西,它有著生物性的基礎,也包含了人的自然結合,包括人類的生生不息。有了愛情,才有相愛的人之間的結合,才有了後代。但是我們今天談論愛情更多地是讚美精神的東西,因為我們是人!每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絕大多數人不過就是幾十年,但愛情是永恆的。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他們已經死了多少年了,但是他們因愛而化作的蝴蝶一直飛翔到今天!還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因此,人不免一死,但愛情的力量卻永遠延續下來。”

李文思舉手了,她說:“第15自然段有這樣一句――‘上帝在這對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一種無以倫比的美……’我是第一次聽到用‘無與倫比’這個詞形容愛情,我對這個詞有了感覺,就是愛情居然能夠產生這樣強大的魅力!”

讓學生自由發言,並非取消教師的引導。理想的境界,是學生和老師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互相促進,同時,教師又不知不覺地引領著學生。這裡的關鍵,是教師要善於捕捉契機――敏銳地發現學生髮言中和文字重點的結合點或鄰近點!說實話,在課前我所能想到的最大的教學難點,就是這篇文章很容易上成以“正確認識愛情”為內容的主題班會!我提醒自己:必須上成語文課,儘可能引導學生在認識愛情的同時,又注意課文的文學性或者說寫作藝術。因此,在這之前,雖然表面上我和學生在輕鬆地聊著,但實際上,我一直在關注著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我在等待,等待著學生自由交流和教師主動引領的最佳切入口。現在,李文思的發言讓我心裡一亮:機會來了!

我說:“李文思的發言很好。她指的這個語言點是上帝的第二次發現。那麼,我們不妨暫時停留在這裡研討一下,我們圍繞上帝看到的東西來看一下,課文說‘上帝在他們身上看見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美和一種從未見過的力量”,我想問,上帝這樣‘看見’過幾次?”

我要同學們注意看課文字身,然後多數同學說“三次”,於是我說:“至少有三次,是吧?同學們馬上這三次找出來,看看上帝三次看見了什麼,看見的是不是同樣的東西。”

同學們立即仔細看課文,認真地找了起來,同時同方同學之間不時小聲議論。

我和他們碰撞起來:“看到的是愛情?不對吧?那是大天使對上帝所見的解釋和概括。”

我和學生一起找一起分析:“第一次是什麼?‘上帝從那目光中發現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美與一種從未見過的力量。’看到的是什麼?”

同學們說:“還是美和力量,第三次是同樣的東西。”

“對!”我繼續引導,“但是三次同樣的美在他的眼裡是有沒有區別呢?或者說三次有什麼不同?書上有的,你只需要扣住這句話的語言。第一次看見的美是什麼?”

“這是大天使給他概述的呀!”我笑了,然後繼續追問,“上帝自己看到的是什麼?”

我和同學們一起探討:“對,在這兒作者想說的是,上帝的眼光漸漸地表現了愛是一種美,一種力量。這種美在人類看來是很常見的,但在上帝看來是‘不可理解’的,因為他從未見過。上帝一想,他是無所不能的呀,為什麼他沒看到過這東西呢?作者這裡說,上帝發怒了。為什麼要發怒呢?”

同學們紛紛說:“因為人類未經許可就發明了他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我引導學生看書:“用書上的話說,就是‘因為沒有經過請示就創造了一種他自己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東西’!那麼,上帝第二次看見的物件變了沒有?”

“對!”我說,“就是李文思剛才說的‘無與倫比’。那就是說,五十年過去了,愛情褪色了沒有?

我說:“這就是說經歷了時間的考驗,愛情變得更美了,無與倫比。這就叫什麼?“

我感慨地說:“是呀!忠誠就是不因歲月的流逝而改變這份感情!時間過得越長,經受的考驗越多,愛情越美!無與倫比的美!這是上帝第二次所見。那麼,第三次呢?上帝第三次來了以後只有一個人了,老奶奶已經去世了,只剩下老爺爺一個人了。在上帝看來,所未愛情好像似乎應該黯淡一些。但他看見了什麼?

我故作不解:“怎麼還是‘不可理解’?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無與倫比的美’,這第三次還是‘不可理解的美’。請大家思考一下,然後舉手回答,這兩個‘不可理解’有什麼不同?”

何思靜舉手回答:“上帝第一次看到人類相愛,因為他從來沒有見過,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男的女的相愛,他感到很美,無與倫比。但第三次只有一個人,女的死了,似乎不應該感到愛情之美的,但他還是感到很美,他覺得愛情的力量不可思議。”

我說:“我同意何思靜的理解。也許上帝最初認為,愛情只有人活著的時候才有,為什麼死了,還有一種憂傷的美,憂鬱的美,上帝不可理解,而且是和過去同樣的力量,因為他有‘心靈的追念’。雖然老伴去世了,但是心是相通的。那麼再看前兩次上帝看到愛情後是怎樣的表情?第一次書上怎麼寫呀?”

我說:“第三次呢?照前兩次的推論,應該是暴跳如雷了。但你看第三次怎麼樣?我請一個同學把這一句讀一讀。”

唐強舉手起來朗讀:“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後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看著他們,然後深深地沉思著走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我說:“本來我以為唐強要讀錯一個字,呵呵!大家猜猜,我估計唐強要錯那個字?”

“對!”我說,“但唐強果真很強!沒有讀錯“佇”。“

“這個字很容易讀錯的,有同學可能會讀成’chu’。”我繼續說,“這句話很重要的,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我和學生一起朗讀:“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後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看著他們,然後深深地沉思著走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讀完之後,我對大家說:“那麼怎麼理解上帝的這種思考?你們想一想,他當時在想什麼?為什麼蘇霍姆林斯基要說‘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為什麼上帝沒有繼續發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麼?為什麼他後來離去了?為什麼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大家議論一下這些個問題。”

幾分鐘後,我說:“好了,一起交流一下,我們怎麼理解這句話?”

路遙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就是愛情,但是上帝覺得他卻不具有,所以就比較惱火,他不是全能的。作者認為,只有擁有愛情才會成為真正的上帝。”

我說:“好,這是你的理解。還有沒有其他理解呢?”

趙瑞雪說:“我們這個小組的看法是,因為上帝是在想,既然人類能夠創造比他自己創造的更美的東西,那就讓人稱為上帝吧。所以說人就成了上帝。”

我趁勢幽了她一默:“就是說你們不用我來領導了!”

楊曉梅說:“我認為,上帝這是對於愛情的妒嫉,因為他和人相比,人創造的更美,然後他同樣也羨慕愛情,這句話就表明愛情戰勝了權威。人才是上帝!”

戚西川說:“我們這個小組認為,上帝給了人類思索,當他發現了愛情比自己的力量更強大,更有力量的時候,那就只有無奈地走開了,再發怒也沒用了。”

鍾雪飛說:“我覺得這畢竟是一個童話故事,我想他可以深刻地反映了愛的力量是無以倫比的,愛情是不可戰勝的,因此他離開了。”

我說:“你們說的我都同意,但我最近讀了以後還有一點新的體會――想不想李老師說?”我故意賣了一個關子。

同學們爆笑。我特別喜歡這種輕鬆的氛圍,這種氛圍特別能夠激發我的靈感。

於是我說:“我覺得上帝在這兒在思索,是在想,我無論採取什麼辦法都不能征服人類的愛情,而且連人都死了,愛情居然還存在。因此他很無奈地離去了。不過,上帝除了無奈之外,我想還有感動。這樣的愛情,我不能主宰,還是讓人類自己主宰自己吧!於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大地上,人為了精神可以獻出生命,包括信仰,包括理想,當然更包括愛情!因為人的感情,人的思想,人的尊嚴,是不可戰勝的。從這點上講,凡是人性的東西,精神的東西,都是不可戰勝的。上帝都不能戰勝的,你想戰勝,這不是很狂妄嗎?”

那一刻,教室裡一片肅靜,同學們似乎都可上帝一樣陷入了對愛情的沉思。

我頓了一下,又問:“同學們還有沒有什麼問題?包括寫作上的問題。比如寫法上有什麼特點?好,李運舉手了。請李運起來說說。”

李運說:“這篇課文引用對話比較成功,對話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汪洋說:“先說愛情的美和力量,然後引申到更高層,‘忠誠’,然後再進一層,‘心靈的追念’。這些都是通過上帝和大天使的話對話完成的。”

我說:“對,層層深入,把對愛情的認識引向深入。剛才李運說對話把情節引向深入,其實,我還有一個想法,作者並沒有全像我們說的,全都是層層深入。”這裡,我有意想和學生碰撞一下,在碰撞中引導,“你們看,作者的語言有沒有重複的?是哪些句子?找出來。”

何思靜說:“是這幾句,‘他們一會兒看天,一會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傳情’。後面還有,也是這樣重複的。“

何思靜說:“因為愛情是一種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東西,不能用語言告訴對方,他們之間的愛,就是這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我說:“很好,愛情,不用語言的,而且愛情就是這麼簡單,就是‘在金黃色的麥田前,時而望望紅豔豔的朝霞,時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們看,這是多麼樸素,又是多麼美好!現在,像這種一種古典的愛情方式已經很少了。並不是說在大街上接吻擁抱,生怕別人不知道,這才是愛情。其實,愛情是很簡單的,不過就是看著自己心愛的人。”

教室裡一片寧靜,孩子們還小,但他們顯然也被愛情打動了。講到這裡,我突然有一種感動,不知是蘇霍姆林斯基美好的童話感動了我,還是學生純真的理解感動了我,或者是我產生了什麼美好的聯想,甚至也許是我心靈深處某一根柔軟的情弦被撥動了。我突然想到一首歌,並忍不住對同學們說了出來:“突然我想到一首歌,這首歌我不會唱,大概就是叫《浪漫的.時刻》。”

我說:“何思靜會唱嗎?你可不可以給大家唱一下?”

歌聲把所有同學都感染了,漸漸地,全班同學和著何思靜的聲音一起唱道――

我的眼睛潮溼了,鼻子開始發酸,但我儘量抑制自己的情緒,儘可能鎮定地說:“雖然李老師不會唱,但每一次聽到這首歌都很感動,愛情就是看著對方變老,仍然愛他。像這樣的愛情,雖然少,還是有的。前次裴丹同學的作文大家還記得嗎?她說她爸爸媽媽每次上街進商場,爸爸都把媽媽的手牽著。愛情有時候就是牽手。不需要太多的語言,更不需要海誓山盟!”

同學們沒有說話,都看著我,每一雙眼睛都在感動,都在思考。

停了一會兒,我問:“對這篇文章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或者對蘇霍姆林斯基有沒有不同的看法?”

趙瑞雪問:“蘇霍姆林斯基女兒只有14歲,作者為什麼就說她跨進了‘成年女性’的界限?”

這個問題我當然可以回答,但我先問同學們:“有沒有同學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金薇說:“因為是在蘇聯嘛,蘇聯的女孩早熟一些。14歲正是青春期,所以他說女兒成年了。”

我笑了:“我基本同意你的說法,他說14歲是‘成年’的年齡。其實不光是蘇聯,在我國,14歲也是進入青春期的年齡嘛!我看到的另一個版本上這一句是這樣說的:‘你跨進了女人的行列。’還有沒有其他問題?”

蘇暢:“最後一句我不太理解,‘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為人,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

李文思說:“我覺得,作為一個真正的人,他的情感是很豐富,所以他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他一定擁有愛情,懂得愛,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思索沒有擁有愛情,是很可悲的,就不是真正的人,而只是一個生物。”

我說:“我覺得你說的有點道理。有沒有補充的?大家注意,這裡說‘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也就是說前面所說的‘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只是一種生物罷了。你雖然成了人了,但還不是真正的人,沒有智慧,沒有情感。其實從生物的角度,動物也知道繁衍,但是人與動物不同,人類的繁衍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的。只有人才有愛情!蘇霍姆林斯基在另一部著作中這樣寫道:愛情的種子,要在我們的青少年性心理成熟以年很久就播到他的心田。中國家長對這個觀點可能覺得不可思議。蘇霍姆林斯基解釋說,所謂愛情的種子不時談情說愛的技巧,而是培養人的尊嚴感的過程,培養忠誠、義務、使命感,培養人性美,培養人的責任感的過程。這句話說得非常好,為什麼蘇霍姆林斯基要在女兒14歲的時候跟她談愛情?因為不僅僅教女兒懂愛情,而且是教她懂真正的愛情,懂得做人應該具有的責任感,培養女兒的人性美。現在我問一個問題:你們讀了這封信以後對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有沒有不同的看法?”

楊曉梅說:“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很好的爸爸,但我覺得愛情不僅僅是說出來,更要做出來,不應該刻意地去追求,不應該把‘忠誠’說出來。有許多人把忠誠掛在嘴邊,最後還是不忠誠。因此,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不應該把忠誠說出來,而應該讓女兒以後去實踐。”

金薇反駁:“我覺得楊曉梅理解不對,因為這是大天使說的,並不是夫婦表現出來的。”

本來從這裡可以開始許多觀點交鋒,但遺憾的是,課堂時間快結束了。所以我不得不說:“這個問題,楊曉梅的意思是忠誠應該用行動來體現。這個觀點本身還是對的。金薇不同意你的說法,可能其他同學還有其他想法,或者還有更多不同的觀點。李老師這裡不作結論,下課以後我們還可以繼續爭鳴。好嗎?”

我非常明顯地感到,通過這堂課,同學們對蘇霍姆林斯基充滿了敬意。於是我說:“還記得我第一次見你們的時候談到對我影響非常深的兩個人?一個蘇霍姆林斯基,一個是――”

我向孩子們展示了幾幅照片:“看,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照片,非常英俊!”

當蘇霍姆林斯基的照片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時,同學們一片驚歎,他們的確被蘇霍姆林斯基的英俊征服了。

我充滿感情地說道:“蘇霍姆林斯基從心靈深處特別愛孩子。他還寫過一本書,題目就叫《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每年暑假和寒假他都與孩子一起郊遊,他擔任校長,同時一直擔任語文教學,堅持上課。他後來是工作崗位上心臟病突發,被抬上擔架,就再也沒有醒過來回來。我特別感動他的一些細節。他每天早晨都來到學校大門口,用非常慈祥的目光看著孩子們一個一個走進校門。曾有一位波蘭學者參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巴甫雷什中學後這樣寫道,我在這個學校發現了一個祕密――在這所學校裡,孩子們不是怕校長的,無論蘇霍姆林斯基出現在什麼地方,總有孩子圍上前去,每當這時候,蘇霍姆林斯基的臉上就露出了孩子般純真的笑!”

我繼續說道:“再過一個星期,下週星期一,我將去見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我們1998年第一次見面,已經六年不見了。李老師要去見他,你們有沒有什麼話要我帶給這位當年幸福的女兒?李老師一定帶到!”

我說:“這樣吧,下來以後你們想好了,每個人寫一張紙條交給我好嗎?”

攝像是給我做了一個時間已到的手勢,於是我對同學們說:“今天咱們這裡上課,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的信,說實話,我在上課時忘了我是在給你們上課。這堂課勾起了我的回憶,我過去教過的一個學生,她的孩子要讀國小,來找我想讀一所非常好的國小,我說沒問題,成都幾所著名國小的校長我都認識的。當我接到她的電話時,我感慨萬千!當年我給他們那批學生講蘇霍姆林斯基的時候,他們和你們一般大,一晃十幾年過去了,他們成了爸爸媽媽,有了孩子,孩子都讀國小了!我想,你們正在一天天長大,再過若干年,你們也會迎來自己的愛情,迎來自己的家庭,並有自己的孩子,說不定李老師還會教你們的孩子;到了那一天,李老師會從你們孩子身上看到你們的影子!大家想一想,這是不是最浪漫的事?這樣的人生多麼富有詩意!但是,只有真正懂愛情的人,才會擁有這樣詩意人生!”

致女兒的信教案8篇 “愛與支援的寫照——給女兒的信教案” 第2張

第2篇

2.進行愛情教育,幫助學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確把握萌動的愛情。

利用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一次愛情教育,讓學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愛情的真諦,才會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匯入課堂:大家都滿十四歲了嗎?你知道什麼是愛情嗎?有誰曾經問過你的父母“什麼是愛情”?沒有問過的,設想一下,如果你問了他們這個問題,你估計他們會怎麼說?

的確,在我們中國,很少有父母能夠和孩子們探討愛情這個話題,可是世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14歲的女兒在問他這個問題時,你知道他是怎麼回答的嗎?讀課文之前,我們先一起來了解一下蘇霍姆林斯基。

問題2、大螢幕出示:上帝在創造了人後,3次來到人間,每次都分別看到了什麼?每次看到的變與沒變的又分別是什麼?

重點品讀:他們一會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

總結:這就是愛情,這種美和力量使他們愛情忠貞,永恆,五十年不變,甚至連上帝也無可奈何。

問題1、上帝在前兩次看到愛情時是什麼樣的表現?課文中分別用了一個成語來形容。試著把這種語氣讀出來。

問題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應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麼樣的表現?讀一讀,分析一下原因。

總結:上帝是被震撼了,他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類的愛情,而且人死了,愛情沒有死。更重要的是感動,他覺的是他創造了人類,可是卻主宰不了人類的愛情,那就讓人類自己主宰自己吧。因為人的思想、感情、尊嚴是任何力量艘阻擋不了的,於是人就成了大帝上的上帝。

大螢幕展示:霍姆林斯基在給他女兒的另一封信中這樣寫道:人的愛情應當不僅是美好、誠實、堅貞的,同時也應該是理智和慎重的、機警和嚴肅的,只有那樣的愛情才能帶來歡樂和幸福。

霍姆林斯基的.女兒的年齡和我們差不多大,他其實是在暗示女兒應當如何善待愛情,結合中學生早戀現象,談談你的看法。

總結:愛情很美,可中學生不是戀愛的季節,過早的摘取戀愛的果實,品嚐到的不是愛情的甜蜜,而是酸澀。就象文中所說: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送給大家一句話,大螢幕展示:把握應有的愛是幸福的,放棄不應有的愛是輕鬆的。

課程進行到此,你應該對愛情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那你認為什麼是真正的愛情呢?用一句話總結出來。

有首歌每次我聽了都很感動,就象文章中的這對老人,愛一個人就應該和他一起慢慢變老,直到老的哪裡也去不了,依舊把他當作手心裡的寶。欣賞歌曲《最浪漫的事》。

這堂課勾起我的回憶。寒假期間,我遇到我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他擁著他漂亮的女朋友,欣喜地告訴我:“老師,我要結婚了,喝喜酒去!”而當年我教他的時候,他和你們一樣,是一個朝氣蓬勃的中學生,那時的他只知道埋頭苦學,而現在,在他事業有成的時候,他終於品嚐到愛情的甜蜜,馬上要步入新婚的殿堂了。我想再過若干年,等你們學有所成時,也一定能夠收穫甜蜜的愛情。這樣的人生多麼浪漫,多麼富有詩意,但是,只有真正懂得愛情的人,才能夠擁有詩意的人生!

第3篇

?致女兒的信》是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篇闡述愛情本質的文章,他說,愛情是充滿著美與力量,是歷經歲月考驗的忠誠,是心靈的追念。對於正處於青春期,渴望成長,對愛情有一絲朦朧隱祕渴望的九年級孩子們來說,本文無疑是一篇絕佳的幫助孩子們認識愛情、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的文章。同時,教育家又以其特有的方式訴說著對愛情的見解,淺白易懂的語言營造出一種詩意美好的童話氛圍,讓人在感受愛情的魅力的同時,折服於這種言語的魅力。因此,學習本文,不僅僅要了解、把握愛情的內涵和真諦,還要欣賞和涵泳蘇霍姆林斯基的獨具特色的語言。

2、把握愛情的真諦,獲得自己對愛情的正確理解與信念。

把握愛情的真諦,獲得自己對愛情的正確理解與信念。

我的孩子今年只有三歲,可是已經常常拿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來問我了。比如“太陽為什麼落山?”“好吃的為什麼要和別人分享?”等等。我總是回答得小心翼翼,唯恐一句話不慎,誤導了他小小的心靈。我想,等到他再長大些,和你們差不多大時,說不定還會問我:爸爸,什麼是愛情?

不過,這個問題我倒不怕,因為我會給他看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兒的信》。

(屏顯)“本文作者面對十四歲女兒提出的這個既簡單又深奧的問題,不迴避,不敷衍,而是用了一個充滿詩意的故事,闡釋了愛情的真諦。”

(2)第二幅畫面:繼續通過品析語言感受美的意境和美的情感。

(課件)補充《關雎》,理解重章疊句、一唱三嘆的詩化結構。

1、齊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思考“愛情的真諦”是什麼?

“責任”、“付出”、“關懷”、“牽掛”、“寬容”……

理解了愛情的真諦,讓我們把目光轉向自己。十三四歲的你們,心靈深處是否也有一顆叫做“喜歡”或者“好感”的,在悄悄地萌動呢?

對比一下我們領悟到的愛情的真諦,你們覺得這種“喜歡”是愛情嗎?如果不是,那麼我們該怎樣處理這種微妙的情感呢?

愛情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能力、一種智慧,一種生活的智慧。今天的這節課,我們理解了愛情的真諦,老師希望你們能夠珍視愛情、善待愛情,相信一定會有一天,你們能夠享受至純至美的愛情。

模仿本文的寫法,也用一則“詩意的故事”,幫老師給孩子寫一封信,告訴他“分享”的真諦。

中學語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交流思想、抒發情感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樹立遠大的理想,具有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形成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價值觀。然而在今天的教學中,讓老師和家長都很棘手的問題是中學生中的“早戀”現象。有人云:這不是“早戀”,而是“早熟”,或者“交往過密”。其實,這一現象說到底,就是由於中學生生理的成熟而對異性未知領域產生的好奇心,進而渴望探求的心理現象,發展成為所謂的“愛情”。蘇聯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用生動曲折的童話講述了這人類最崇高的情感“愛情”中所包含的“忠誠”、“心靈的追念”、“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所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誌。不能把它簡單的等同於性愛和繁衍後代。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童話故事中,講到上帝三次看到的情形,當上帝教給了他們如何築造窩棚的方法,又把鏟子給了男人、穀粒給了女人之後並且說:“生活下去,繁衍後代吧。”一年之後,上帝看的是“田地裡是一片成熟的穀物”、“熟睡的嬰兒”,而此刻的上帝感到迷惑、驚慌。五十年後的同一天上帝再次光臨人類時,窩棚變成木造房屋,荒地變成果園,地裡一片金黃的麥穗,兒女們在收割,孫子們在草地上嬉戲,上帝從老頭、老太婆的眼睛中看到了無以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而且有一種新的東西“忠誠”。又過三年之後,上帝來到人間看到老頭坐在土丘上,雙眼充滿憂鬱悲傷,這是對去世的老婆的“心靈的追念”。然而在更遠處則是金色的田野,火紅的曙光,許多的青年男女構成一幅更為廣闊燦爛的愛情的生活畫面,成為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衷敗的紐帶。在西方人看來創了一切的“上帝”面對人類愛情的偉大力量時,也只能“怒不可遏”最後是不可理解,帶著深深的沉思離去,而人卻成了大地的“上帝”。

第4篇

3、品味關鍵詞句,理解愛情的真諦,感受愛情的美好。

教學難點:理解人的“精神性”與“生物性”的關係。

教學課件:課件,學生了解經典的愛情故事。

優美悽婉的旋律,將我們引入美妙的愛情世界當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兩千多年前的《詩經》中,愛情的樂曲就已經奏鳴。以愛情為主題的優秀詩作,已迴盪在我們的耳畔。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幕幕。 ——[宋] 秦觀〈鵲橋仙〉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 [宋]朱淑真〈生查子〉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唐]元稹〈離思〉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唐、李商隱〈無題〉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唐、白居易〈長恨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

3、 在幾十年前有一位14歲的少女向他的父親提了一個問題“爸爸,什麼是愛情?”這個女孩的父親專門為女兒寫了一封信,給了她詩一般美妙的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致女兒的信》。

①畫出你認為重要的詞語。②思考:文章內容是由哪兩部分構成的?上帝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睛中發現了什麼?

(1) 出示課件“詞語”。指名讀詞語,解釋重點詞“真諦、無與倫比、怒不可遏”。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年後,“上帝從……力量。”——愛情 五十年後,“上帝……東西。”——忠誠 又過三年,“他的一雙……力量。”——心靈的追念)

1、 (1)上帝創造了男人和女人一年之後,上帝從人的眼神中發現了什麼?(愛情)

(繁衍後代、開闢田地、建造房子、種植果樹莊稼、教育子女、共同戰勝困難等)

(3)五十年啊,美麗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生活之犁會蝕去青春的活力,想一想,他們會遇到哪些困難?

(4)半個世紀的風雨中,他和她分擔生活中的挫折,共享收穫的喜悅,不離不棄,相濡以沫,同學們,這就是(忠誠)啊!

(5)又三年後,上帝從人的眼神中發現了什麼?(心靈的追念)

(妻子美麗的容顏、他倆恩愛的生活、共同經歷的風風雨雨等)

(6)同學們,“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無情的歲月奪走了心愛的她,但她的溫柔永遠留在老人的心中,這就是心靈的追念啊!

2、作者把“忠誠、心靈的追念”放在一起來解釋愛情,為什麼?

(真正的愛情時能經得起時間磨礪的忠誠,能超越死亡的心靈的追念,是人間的摯愛,是“美和力量”的最高體現。)

3、故事中上帝前兩次看到愛情後是怎樣的表情?(勃然大怒、怒不可遏)

(1)照前兩次推論,第三次應是暴跳如雷了。但第三次上帝是什麼表情?

(為什麼我無論採取什麼手段都不能征服人類的愛情,而且人都死了,愛情居然還存在?)

(人類創造了愛情,上帝無法使愛情毀滅,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於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大地上,人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可以獻出生命,包括信仰、理想,當然更包括愛情!所以,凡是閃著人性光輝的東西,都是不可戰勝的。)

4、課文的最後兩段,作者的奶奶和作者對愛情的內涵都作了闡釋。默讀這兩段,畫出你感悟較深的句子。

交流句子。課件出示。“①萬物生存……真正的人。②愛情,他高於上帝……紐帶。”

(人類高尚的愛情應遠遠超越“傳宗接代”的生理需要,愛情中包含的忠誠、心靈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輝,正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誌;每個人都會死,但愛情延續了生命。人從相愛開始,彼此忠貞不渝,愛情產生了下一代,愛情的力量是永恆的。)

5、 愛情作為文學永恆的主題,古今中外都有許多美妙的愛情故事,你都知道那些?

6、“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同學們想一下,此時,你對真正的愛情是如何理解的?

1、 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愫,每個人都渴望幸福,嚮往愛情。然而,過早摘取愛情的果實,我們能收穫甜美嗎?青年人應如何對待自己心中的那顆愛情的種子?

2、 課件出示名言。“人的愛情應當……幸福。——蘇霍姆林斯基”

(師小結:一個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只有抓住機會成就一番事業,才能收穫最珍貴的情感。)

本文作者把自己對愛情的感悟,通過神話故事來告訴自己的女兒,文采飛揚,富有趣味。同學們今天雖說還不適宜談情說愛,但是可以談論愛情,可以有智慧的、精神的準備。你們在一天天成長,再過若干年,你們也會迎來自己的愛情,迎來自己的家庭,大家想一想,這是不是“最浪漫的事”!但是,只有懂得愛情的人,才會擁有這樣詩意的人生。

第5篇

?致女兒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8課的自讀課文,作者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面對正值花季的女兒,一個對愛情充滿好奇與遐想的少女,針對“愛情”這一既簡單又深奧的問題,身為父親的作者沒有迴避,沒有敷衍,更沒有說教,而是用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故事,闡釋了愛情的真諦。信中主要談了人的“精神性”與“生物性”的聯絡,強調人類高尚的愛情應該遠遠超越“傳宗接代”的生理需要。從而啟發和培養了女兒正確的愛情觀,這篇課文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

本文所涉及的話題“愛情”對於中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中學生正值青春期,異性之間會產生微妙的感覺,但還未必真正懂得愛情。學生如果處理不當,思想認識不足,就容易踏上早戀的航船。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可由於中學生“涉世未深”,缺乏相關的生活經驗,理解愛情的本質有些困難,加上現實生活中對待早戀的觀念。一方面使得情感內斂的學生不太願意就這一敏感話題發表看法,另一方面他們又希望有人指點迷津。而教書育人是語文教育應盡的責任,因此,要對學生多加引導和鼓勵,讓他們放下包袱,輕鬆參與到討論中來。

①積累“忐忑、繁衍”等詞語和有關“愛情”的名言警句。

②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理解這個民間故事的巧妙構思,體會故事背後的寓意

①學習聯絡西方文化背景在語境中領會語句含義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通過蒐集有關“愛情”的詩詞、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讓學生進一步受到啟發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確的愛情觀。

引導學生了解“愛情的真諦,感受偉大愛情的美好”;幫助學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確把握萌動的情感。

3.理解愛情的真正含義,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1.對一些含義較深的抽象的語句,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及時引導,將問題分解變細。

2.學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轉變的特殊階段,由於缺乏充分的生活經驗,對於愛情本質的理解會有些困難。

1、蒐集有關蘇霍姆林斯基的資料,同時蒐集有關愛情的詩詞、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故事。

3、讀課文,思考:上帝在創造了人後,幾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這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絡?作者為什麼把他們放在一起來解釋“愛情”?

4、讀文時,找出含義深刻的語句或自己不理解的語句。

導語:莎士比亞曾經在一首詩當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告訴我,愛情生長在何方?是在腦海,還是在心房?它是怎樣發生?它又怎樣成長?”這是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可能也是同學們想知道的。當你遇到這樣的疑惑時,你會問你的父母嗎?(不會)可有一個14歲的小姑娘代我們向她的父親提出了這個問題。她的父親是如何回答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她寫給女兒的這封信。

(在這裡,將學生蒐集到的有關文學常識進行交流,實現資料共享。)

2、利用螢幕顯示本文的生字、詞,找學生讀並要求在練習本上寫出加點字的讀音,然後對正,再交流釋義遇見困難的生詞。

(1)故事中的上帝在在創造了人後,幾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

(2)你認為這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絡?為什麼把他們放在一起來解釋“愛情”?

(利用這一環節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長此以往促使學生養成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對於這裡的第二個思考題,學生回答起來可能困難,由此匯入下一環節。)

1、“我”為什麼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到了我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利亞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提示:複述時應抓住關鍵詞語:上帝、三次、人間、愛情、忠誠、心靈的追念、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佇立離去)

3、故事中為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去表現呢?在這五十多年裡是什麼維繫了他們的愛情?

4、現在你明白“愛情”、“忠誠”、“心靈的追念”這三者之間的聯絡了嗎?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先丟擲這些要求,然後讓學生有目的地讀文思考,堅持以讀為本的策略,讓學生在自讀自思中感知內容要點,在

讀中領悟故事的寓意,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

2、班內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適時點撥疑難之處。

(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心得,並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體現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學生間的對話及教師與學生的對話,真正實現師生的互動。)

師:這幾句話道出了愛情的真諦,其實文中還有許多含義深刻的語句值得品味。請再讀課文,找出這樣的語句並揣摩其含義,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語句,與組內的同學交流。然後班內交流,教師點撥引導。

(通過品味關鍵語句的含義,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對愛情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通過這一環節,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加深對愛情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2、愛情是如此的美好,那麼過早摘取愛情的果實,我們能收穫甜美嗎?請大家就早戀現象談談自己的認識。

(在此引入對“早戀”的探討,引導學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別走入“早戀”的誤區,從而形成正確的愛情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師:愛情是美好的,可中學生不是戀愛的季節,過早的摘取戀愛的果實,品嚐到的不是愛情的甜蜜,而是酸澀。正象文中所說的: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送給大家一句話:把握應有的愛是幸福的,放棄不應有的愛是輕鬆的。(螢幕顯示)

課程進行到此,你應該對愛情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那你認為什麼是真正的愛情,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愛情呢?請表達出自己的看法。

(利用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對愛情的認識。)

1、積累有關愛情的詩詞、名言和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為了讓學生將課堂的學習熱情保留到課後,不斷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設計此作業。)

(本著簡潔、直觀、醒目的原則,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利用這一等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愛情的真諦;利用這一不等式引導學生走出早戀的誤區。)

1、“三五三”的教學模式,重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在“講”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的“學”,使學生在讀、思、議、評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遷移,形成自學能力。然後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讓學生參與“練”,依據教材的內容練讀、練寫、練聽、練說,從而訓練思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2、因為本篇是涉及到“愛情”,對中學生來講這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所以在教學的第四個環節,一開始學生有些畏首畏腳,當學生開始熱烈討論時,時間顯得有些倉促,教師在這個環節還要進一步的除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第6篇

1、通過閱讀,整體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義深刻的語句。

讓學生明白只有懂得愛的真諦,才會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愛情一直是人類傳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地老天荒,海枯石爛,由愛情而演繹的故事, 更是那樣的驚心動魄。“在天願做比翼鳥,在 地願為連理枝”,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

無論哪個時代,愛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許諾。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同學們,人在花 季,多彩的心事也許正困擾著你,是呀,人間有情,紅塵有愛,這令人魂牽夢繞的情絲正等 著你成長!但是,你真正懂得愛情的真諦嗎?到底什麼是愛情?今天大家也許能從蘇霍姆林 斯基的《致女兒的信》一文中得到啟示。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也是當代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教育家之一。他18歲開始擔任鄉村國小教師,始終沒有離開過教育事業。

他以馬卡連柯為榜樣,把整個心靈都獻給孩子。他說:“我的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說:熱愛孩子。”他曾先後為三千七百多名學生做過觀察記錄。他能指名道姓地講出幾百名“最難教育”的學生曲折成長的過程。他一生寫了四十多本書,一百多篇論文,一千二百篇童話、短篇小說等。他的著作被稱為“學生生活的百科全書”。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應當像彈鋼琴那樣,和諧地實施德、智、體、美、勞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他又說:“每個兒童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沒有重複,各有特色”,決不能忽視孩子的個性。蘇霍姆林斯基時時想到自己也曾經是一個孩子。他認為,一個只在上課時隔著講臺跟學生會面的人是不會了解兒童心靈的。作為一個教師,還應該懂得,決不能僅僅把孩子關在“黑板的小世界”裡,對於孩子們來說,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不要讓學生為分數而奮鬥,而要讓他們由於獲得知識而感到愉快。決不能讓分數成為兒童的鐐銬!蘇霍姆林斯基沒有取得過很高的學位,是勤奮忘我的精神、熱愛教育的品質使他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晚年,他常常因病住院,即使在病房裡仍然堅持工作。病友問他:你這個有名人物,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為什麼在病休時還要不停地工作呢?他回答說,人的使命,就是為人民而生活。

忐忑( tǎn tè ) 麥穗(suì ) 曙光(shǔ ) 佇立(zhù)

一抔黃土(póu) 怒不可遏(è ) 繁衍 (yǎn ) 一幢(zhuàng)

忐忑:心神不定。 真諦:真實的意義或道理。

宿願:一向懷有的願望。 怒不可遏:憤怒得抑制不住。

1~4段:女兒提出問題及“我”(父親)對此的態度;

5—24段:回憶從前祖母給“我”講過的故事,得出愛情是什麼的答案;

1、文中的“我”對女兒提出的愛情問題的態度如何?

文中的“我”把女兒提出的問題看成是女兒長大的標誌,同時“我”對女兒的成長表示高興並給予充分的尊重。

2、“我”為何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到了我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利亞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我”用自己成長的經歷告訴一個正確的引導帶給“我”的巨大收穫,希望女兒重視。同時運用故事揭示這個抽象的概念,深入淺出,形象生動。

3、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

4、促使那一對男女(後來的'老頭和老太婆)生活發生這麼大的變化的基礎是什麼?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是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5、故事中為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程中去表現?這說明了什麼?

7、文中的上帝面對人的愛情有何表現?為何多次寫到上帝的態度?

表明愛情是人類獨有的,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只有人才能夠愛。

(人類的愛情不是僅僅為了繁衍後代,還要給對方以幸福……因為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是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同學們至此應該明白了,愛情是人類最熾熱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個人都渴望幸福,嚮往愛情。然而過早摘取愛情的果實,我們能收穫甜美嗎?可以就早戀現象談談自己的認識。

“愛情是什麼”是個既簡單又深奧的問題,作者用充滿詩意的故事告訴我們: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彼此忠誠,永遠思念,這就是愛情,是人類才有的愛情。愛情只有是理智的,聰明的,審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會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愛情的季節,這時的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承擔。

2、收看古今中外的經典愛情故事:《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臺》《魂斷藍橋》《羅密歐與朱麗葉》《泰坦尼克號》《廊橋追夢》《亂世佳人》等等

第7篇

教學重點、難點:進行愛情教育,初步理解愛情的真諦。

一、導語(多媒體播放“泰坦尼克號”主題曲):

人類自有史以來,愛情一直被傳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爛,這是關於愛情的成語;牛郎織女、天仙配,這是關於愛情的傳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是關於愛情的詩句;還有愛情的俗語: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 …同學們,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擾著你,那些令人魂牽夢縈的情思正等著你長大,你真正懂得愛情的真諦嗎?到底什麼是愛情?大家也許能從蘇霍姆林斯基>中得到啟示。

二、簡介蘇霍姆林斯基(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資訊)。

過渡:這樣一個世界聞名的教育家,是用什麼形式給女兒解釋愛情的呢?好,是故事。這個故事具體體現在文中哪些段落?

1、朗讀:(故事中,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先後從人的眼睛裡讀到了哪三種東西?上帝有哪些不同表現?)找三組同學分角色分別朗讀“上帝三次來到人間”的段落,其他同學把有關答案做上記號。

2、提問:①上帝從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麼?他分

②為什麼最後一次“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後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

③從第七段可以看出上帝創造了一切,那麼上帝也創造了愛情嗎?

首先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愛情的名言、詩句;然後多媒體顯示老師蒐集的名言、詩句;接著分發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的另外兩封關於愛情的信;最後學生分組討論發言交流。

某中學一女生在宿舍告訴舍友,她特別喜歡一同班男同學,這次是真的喜歡,和前幾次說的那幾個截然不同。因為她總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學習就是想要見到他。後來她主動給他寫紙條,他倆常常單獨出現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為此,她成績下降,上課神情恍惚,和同學相處情緒也很不穩定。老師家長也從不同的角度給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再後來,家長讓她轉學了。他們再沒聯絡。

5、本文是大家的作品,用故事來闡釋抽象道理,在構思方面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呢?

四、質疑:懷疑精神是人類最可貴的品質之一,懷疑是創新的源泉。對於本文,同學們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大家商討吧。

過渡:同學們,老師祝你們在愛情的道路上一帆風順,收穫美滿與幸福。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從出生開始就有一種感情始終呵護在左右,那就是父母對我們的至愛真情。現在我們來看一個片段吧。

五、遷移(課上佈置,課後完成):寫信。(把對父母的感情用書信的形式向他們表露出來吧。)

第8篇

1.通過閱讀,整體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義深刻的語句。

學生處於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階段,且無生活經歷,理解愛情的本質有些困難,加之現實生活中對待早戀的觀念,使得學生不太願意就這一敏感話題發表看法。

19世紀偉大的詩人、劇作家莎土比亞曾經在一首詩當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告訴我,愛情生長在何方?是在腦海,還是在心房?它是怎樣發生?它又怎樣成長?”這是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可能也是同學想知道的。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疑惑時,我們卻不一定敢向我們的父母發問,而有一個14歲的小姑娘向她的父親提出了這個問題,而她的父親也在一封信中給了她一個詩意的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封《致女兒的信》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教師、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擔任這所農村中學的校長、教師和教育者長達32年。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暫,不滿52歲,但他卻持之以恆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寫作,奇蹟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師、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們的。他把自己的思維、思索、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了他的著作當中,即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師和父母應當歷經何等艱難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長為好學上進、聰穎、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亞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烏克蘭國內人人皆知並喜愛,而且在國外許多國家也被廣為出版,如眾所周知的《我把心給了孩子們》《公民的誕生》《給兒子的信》以及某些論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們更大的關注和濃厚的興趣。

5—24段:回憶從前祖母給“我”講過的故事,得出愛情是什麼的答案。

3.再讀課文,提出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難題或值得思考的問題,集體展開討論。

提出問題,創設情景,體會文中父親的形象和文章的寫法:

提示: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向學生闡明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讓學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問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麼?

提示:學生給出的答案一定會涉及父母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從而引出下面的問題: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兒提出的問題看成是女兒長大的標誌,同時“我”對女兒的成長表示高興並給予充分的.尊重。

2.“我”為何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到了我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利亞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提示:“我”用自己成長的經歷告訴一個正確的引導帶給“我”的巨大收穫,希望女兒重視。同時運用故事揭示這個抽象的概念,深入淺出,形象生動。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

2.五十多年間,那一對男女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促使那一對男女(後來的老頭和老太婆)生活發生這麼大的變化的基礎是什麼?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是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4.故事中為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程中去表現?這說明了什麼?

6.文中的上帝面對人的愛情有何表現? 為何多次寫到上帝的態度?

提示:表明愛情是人類獨有的,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只有人才能夠愛。

(人類的愛情不是僅僅為了繁衍後代,還要給對方以幸福……因為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

1.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

結合研討與練習三,對照文章,談一談你對愛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