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學文化交流活動總結4篇 "青春文化交融:中學生活動總結"

本文將就中學文化交流活動進行總結,探討參與學校的師生如何通過此類活動增進了解與交流。這次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不同學校的師生在相互交流中更好地瞭解和欣賞彼此的文化。同時,活動也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學習機會,促進了他們的文化素養的提升。

中學文化交流活動總結4篇

第1篇

我不希望這成為一篇遊記,或是被稱為總結;這裡所記錄的只是我在那十五六天裡的心情和想法,我寧願把這稱為隨筆,或是雜感。

我初到美國的時候還是有些緊張的。這種緊張不是由於聽不聽得懂英語,或是吃不吃得慣西餐,這也是我回國之後被問到最多的問題,而是由於一種未知,一種介於相異與相同之間的未知。我們常對外出的人說,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看看他們與我們不同的地方,但這也正是最令我們矛盾的——我們一方面害怕差異太多,而自己難以融入,一方面又怕沒什麼差別,彷彿只是進了一條講英語的唐人街。但後來我發現其實並沒有必要緊張——我有一個老友一樣的counterpart,九位可愛的同學,以及不時能讓我聽到親切的母語的老師們。

這種緊張感隨著我在park city的生活而逐漸消失,緊隨而來的是一種驚異。我原先認為park city只會是很小的一座城,認為那裡會成天下雪;我原先認為他們的學校不會很大,認為上的課會頗有難度;我原先認為住在他家交流會很成問題,認為他們的家庭會像我們的一樣嚴肅;我原先認為我會好幾天倒不過時差;我原先認為滑雪會很容易;我原先認為他們會認真地做好計劃,帶我們四處遊覽參觀,就像我們做的一樣——可惜我錯了。於是我感到驚異,驚異於park city遠比我想象中的要開闊,驚異於這裡的積雪只有一兩英尺厚,驚異於他們的學校甚至要比我們的更加敞亮,驚異於他的數學課最多隻有國中的難度,驚異於我竟愛上了那個愛說愛笑地家庭,驚異於我竟適應了那裡的生活,驚異於滑雪讓我栽的跟頭,驚異於那裡近乎透明的`天空,驚異於他們甚至沒有為我們的到來特意準備些什麼。於是我不再驚異了——因為我在他們的生活中看到了真正的生活。

生活本來很簡單,只是活在中國,活在高速運作的大城市中的我們把它搞複雜了。我們本沒必要提前想得太多——那只是些無用的枷鎖,反而讓生活變的僵硬而缺少生氣——開車在街上閒逛,餓了就去吃一點甜食或是曲奇,想去見朋友就先開車到他家,想去滑冰就去滑,不用管會不會摔跤,想吃冰淇淋就儘管吃,不必用冬天搪塞自己,這就是生活。

住在哪裡,天氣如何,講什麼語言,都不過是生活的外在形式,而真諦則在於用什麼樣的心來面對生活。到了一個新地方,可以看到差異,只不過差異使我們區分出界限,而共性則讓彼此的生活交融起來。既然都喜歡滑雪,就無所謂誰說的是是麼語言,既然都喜歡熱心人,就不必在乎我樓上那家是不是比他隔壁的鄰居要更加友善。生活的外在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環境裡想要做些什麼。在這十幾天裡,我們或許結識了幾位一生的朋友,於是誰住在park city,誰住在京北,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我剛回國時心情也是有些緊張的,不是因為開學,或是作業和考試。我恐怕回國後,又要重新融入那種近乎瘋狂運轉的生活之中。中國的高速高效的生活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種藝術,因為人們總能想出辦法擠出哪怕一兩秒的時間。走在路上,隨處可以聽到汽車鳴笛,催促前面的“笨車”開快一點,或是按照鳴笛者的意願或是想方法拐彎、掉頭或是停車——這是在美國很難聽到的;長途飛機上,人們總是習慣在飛機停穩前的最後幾秒多做些事情,比如在聽到提示音前就匆忙取走行李,早早地等候在門口——這與美國人寧願多等幾分鐘大相徑庭。我們的民眾總是充滿創造力,因為人們總能想到各種方法來破壞規則,或者至少是鑽空子,而不是簡單地服從;比起美國人更多地想到自己,我們則更多地思考社會、黨派或是國家,只不過是美國人考慮的是如何做好自己,而我們考慮的是如何讓社會更好地迎合自己的需求。這樣說來,其實我們的國民才是真正的追求自由——而且是在其他人都想象不到的時間和地點追求自由,比如在海關試圖逃避行李抽檢。

此時此刻,和我前面所說的恰恰相反,我們的國民的生活異乎尋常的簡單,在自由和規則面前,我們毫不猶豫地選擇隨心所欲的生活,於是我只能把這歸結為:不會生活。我們在該放下的時候想得太多,卻又在一些不能妥協的問題上隨心所欲,這也就是我們與他們的差異,同時也是我們與自由之間的距離。

有限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這雖然不是我的信條,但話還是有道理的。

從美國回來後的幾個晚上我都睡不好,我懷念那裡的天空,懷念帶給我感悟和感動的人和事,懷念那些共性帶來的美好;我希望它們都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而且是不會輕易改變的,但同時我又希望這十幾天只是一場夢,希望一切都只是虛構的,這樣我便不會因為差異而感到難過和自責。就像我在告別晚宴上所說的,共性是交流的基礎,同時也是友誼的基礎——我們在“同”中體會交流的美好,又在“異”中看到現實的差距。我們與他們之間的異同,就如同此地與彼地的時差一樣,而我們能做的,或是痛苦地銘記,或是輕易地淡忘,除此之外再無他法。

中學文化交流活動總結4篇

第2篇

寒假中,我跟隨學校的交流團去了美國。期間,我們有幸去參觀了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順著路走著走著,便走進了校園,沒有圍欄或圍牆之類的東西圈起校園劃地為界。整個校園很清新,很自然,就像花園一般,有小溪,有參天古樹,還隨處可見活蹦亂跳的小松鼠。校園裡還有大片大片的草地,有些學生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陽,或看書,或休息。

我們先參觀了兩個圖書館。一座古老的,一座現代的。古老的那座圖書館更像是政府機構,全部由大理石建造,莊重而不壓抑。館內從天花板上垂下來的吊燈都罩著半圓形的木質雕花燈罩,古色古香。而現代的那座卻擁有透明的玻璃牆壁,是十分特色的現代設計,大氣磅礴。同樣是從天花板上垂下來的燈,卻罩上了溫馨的形態各異的乳白色燈罩,給人以家的感覺。從這兩座建築中我感受到了伯克利的包容,它正是這樣一座古老與現代並存的校園。

但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伯克利的鐘樓。這座鐘樓有 703英尺高,站在鐘樓頂層可以俯瞰舊金山全市的市容市貌,還依稀可以看到金門大橋與海灣大橋。尖尖的塔頂下吊著大大小小的.鍾,這也是最吸引我的部分。它們都是藍青色,微微有些生鏽,互相交錯。每座鐘的鐘錘都是由金屬弦連線到所有鐘下方的演奏室裡的。那演奏這些鐘的琴的外形類似鋼琴,但琴鍵卻是柱狀的,數量與鋼琴琴鍵相仿。但是踏板的數量也和琴鍵的數量相仿,這就與鋼琴大大不同了。這樣的“琴”究竟要如何演奏呢?

快到十二點時,一位五六十歲的老者徐徐走上了鐘樓的頂層,進入了演奏室並做好了準備。十二點的鐘聲響過,他便開始演奏了。當他演奏的第一聲鐘聲響起時,巨大的聲響使我全身一震,我不由自主的用雙手堵住了耳朵。他手腳並用,他的雙手握拳,在柱狀的眾多琴鍵上來回敲敲打打;而他的雙腳也時不時地左右變換,在不同的踏板上踩來踩去。雖說他的動作令人有些眼花繚亂,但是鐘聲合奏出的音樂卻宛轉悠揚,從這小小的鐘樓塔頂傳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從他演奏的鐘聲音樂中,我彷彿看到了陽光透過烏雲灑落人間,清澈的小溪穿過茂密的叢林,魚兒在蔚藍的湖泊中歡快地游來游去……不知何時,我放下了雙手,只是靜靜地聽著,享受著這震撼的鐘聲。這鐘聲彷彿有淨化人心的力量。它使我忘記了一切煩惱與憂愁。在這一刻,只有這純淨的音樂。也許伯克利的學生們,在每天的這個時候,都會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聽聽這悠長的鐘聲,反思自己做過的事情,沉靜自己的心靈,明確人生的目標與方向。這鐘聲,正是伯克利歷史與文化的積澱,正是伯克利的魅力所在的一部分。

校園自然,鐘聲深沉,這正是我體會到的伯克利風情。

第3篇

大年初八,拖著重重的行囊,離開了家,告別了春節的溫暖。坐在開往機場的車上,遐想著大洋彼岸的模樣,期盼著很多美好,可是,留戀還是要比期待要多。很快,登上了飛機。那個時候,哪裡會想到,十五天後再次登上飛機時,心中的不捨和那時相比會有著一樣的分量。

洛杉磯,一個只在我想象中的城市,之前對它沒有一點了解。本以為,它會向京北一樣——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的燈火。可它卻像一條鄉間溪流,靜靜流淌,不沾染一絲喧囂。放眼望去,沒有突起的高樓,只是零零散散地落著一棟棟一層小樓,形狀風格各不相同,盡顯隨意與自由。“呼——吸——”,空氣中有一種自然的海洋的氣息,潮溼,清新,讓人倍感舒爽。馬路兩旁,時常會看到像椰子樹一般的棕櫚樹,使人有置身海灘的感覺。

喜歡你像小鎮一般的佈局。一條條街道上,各種美國本土小商店,各種特色小餐館,塗成五顏六色的小房子——視線之內,可以看到天空的藍,櫻花的粉,土壤的棕,雲朵的白,糖果的'橘……但並不雜亂,依然清新、隨意。你像小鎮,在海的擁抱中安然地睡著。

喜歡你溫暖得讓人融化的友好。不管進入哪種店鋪,或大或小,或新或舊,裡面的服務人員都會很真摯的看著我,嘴角自然地上翹,露出極其燦爛的笑容,輕輕問到“今天過得怎麼樣?有什麼可以幫忙?” 記得有一天,走在市中心的大路上,傳來陣陣鼓聲,那是一個衣衫襤褸的黑人,深凹的眼窩,眼睛瞪得很大很大。他用兩根破舊的鼓槌,敲著身前的油漆桶和旁邊的電線杆,眼睛不斷抬起掃視路上的行人,示意他們給予經濟幫助。我不敢靠近,他的樣子讓我覺得他會找我的麻煩,我很害怕,盡力不去看他,以防與他對視。這時,兩個四五歲的小孩湊到他身旁,一男一女,那麼可愛。小女孩拿起一根鼓槌,認真地敲著電線杆,與他合奏。讓我更加意外的是,他們的父母就在孩子身旁,他們沒有強硬地把孩子拽走,而是站在孩子身後,微笑著,向表演者點頭示意。過後,母親在那人身旁放了些錢,微笑著,拉著孩子的小手,離開。那個微笑,讓我感觸頗深,這才是真正的友好,真正的善良。

喜歡你的環保。來到你這裡,學會了一個單詞——carpool,就是拼車的意思。每天和接待家庭的學生一起拼車上下學,帶給了我從沒有過的體驗。早上和下午,拼車的同學們都會在指定地點按時集合,三四個人一輛車,由家長輪流接送。在車上,大家評價著正在播放的歌曲,聊著當天發生的事情,暢快地交流。拼車,給學生們提供了更好的交流機會,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汽車的利用率,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對防止環境汙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環保意識,還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對家庭垃圾的較為細緻的分類,城市覆蓋率很高的綠化等等。我想是普遍的環保意識,讓你那麼美吧。

喜歡你的校園。那麼美麗的校舍,那麼有趣的老師,那麼輕鬆愉悅的課堂,那麼豐富多彩的課後活動,讓青春在校園中盡情地舞動著、歡笑著。

不想說再見。這十多天裡,我融入到了美國那與中國不同的文化中,習慣了耳旁一聲聲“excuse me”,習慣了京北時間二十二點起床,習慣了開車在蜿蜒的山路上身體的搖擺,習慣蔚藍的天空。

可生活還是要繼續的,不是麼?我只好懷著滿滿的留戀,朝向原來的方向,大步向前。這十五天,會永遠是我心底一份無比美好的回憶。

第4篇

美國,這個地方,在十幾天前,對於我來說還只是地圖上的一個圖形、新奇的行政區劃分方式以及航海家的驚奇發現。

出發之前,我無疑是興奮的,腦海中構建出無數個美國的樣子。這些迷夢般的景象裡有著歐式的古典、京北的新潮、雲南的風光……一切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坐在緩緩降落在la的飛機上,我的心臟幾乎要跳出胸腔——不是因為坐飛機帶來的恐懼,而是即將踏上美國土地的興奮。下飛機,過海關……一切都按部就班的進行著,除了機場的工作人員是外國人之外,我幾乎找不到美國和中國的區別。在洛杉磯的幾天裡,我們在旅遊景點間穿梭,滿眼都是中國人。我甚至還碰見了幾個國中、國小的同學!在感嘆世界真小、中國人真是世界景觀的同時,我的心裡還是有些失望,以至於嘴裡抱怨著:“咱這是出國了?這哪裡是美國!”

但一切似乎又變得不同了,不那麼繁忙的街道上,只能見到飛馳的汽車,行人少之又少;即使是在城市裡,空氣依舊是那麼清新。之前的幻想似乎是破滅了,美國的大地上,沒有像歐洲一樣古老的建築,沒有像雲南一樣秀麗的山水,也沒有像京北一樣隨處都是嶄新的建築。但這才是美國呀!不像任何其他地方一樣。而美國又有什麼呢?

美國有的是陳舊建築裡的先進科技,有的是允許市中心有“紙盒廣場”存在的寬容,有的是面對陌生人時熱情的笑臉。

三天後,我們告別了兩人一屋的賓館,住進我們在美國的'家,我們的host family。當ricki和mark笑著問我是不是張蘊時,我心中尚存著即將住進陌生人家裡的恐懼,在他們的笑臉中融化了。坐在車的後座上,聽他們飛快的講著美國的文化,他們的生活……“美國”突然從一個符號、一個“京北郊區似的”的地方真正變成了一個國度,一片生活著與我們完全不同的人的土地。看著窗外的農場、酒莊還有各種奇奇怪怪的樹木、形形色色的小房子。這是一個和中國完全不同的地方。

與izzy在一起的第一個週末,我們去了市中心。說實話,舊金山真的是個神奇的地方。所謂市中心,就是臨近漁人碼頭的那一片丘陵。從金門大橋上下來,從自由島旁駛過,在漁人碼頭停下,我們坐cable car上山。說是上山,其實也不光是往上走,一路上cable car就像是減了速的過山車,只差沒在空中來個“轉體三百六”!這時,忽然想起京北的市中心——一馬平川的天安門廣場,莊嚴的天安門……都與眼前連地基都傾斜著的一排排民居、一棟棟高樓不同。由於位於地震帶上,京北常見的高樓大廈在加州彷彿銷聲匿跡了,只有市中心才會有大財團建些抗震的高樓,而圍繞著它們的風格迥異的小房子也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我還有幸見到了西海岸著名的遊輪——伊麗莎白號,像一座海上的中國式大酒店,停靠在碼頭上,彷彿是碼頭的延伸。

這十三天無疑是充實的,美國的形象一天天的豐滿起來,即使我對美國的瞭解依然只是片面的,但她卻又立體了起來,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四月,我們將迎來美國學生的回訪,我相信四中的人文氣息也會使他們心中屬於中國的符號變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