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記者節感言2021

一年一度記者節到了,讓記者們好好過一個屬於自己的節日吧!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記者節感言2021,供大家參考。

記者節感言2021

記者節感言2021

“記者節”定在意蘊著收穫的深秋,她的蒞臨讓我們充滿喜悅和激情。

我們舉杯祝賀,一起感動著、惦念著,一起回望過去的歲月。我們共同見證了恩施的改革發展,目擊了恩施的日新月異;我們也共同關注著社會,感受著生活,也一起在風雨中走過,並且用心記錄著。

我們為“記者”這個稱號自豪——新聞宣傳工作,如同一葉風帆,為全市的發展鼓勁;如同一個號手,吹響奮進的號角。做好全市新聞宣傳,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著中國硒都發展的每一個腳印;每一篇稿件、每一個鏡頭,都書寫著恩施的光榮與夢想,都是我們為恩施吶喊助威的鏗鏘鼓聲,都將成為永不褪色的繽紛畫面。

“三大戰役”、“三張名片”,以及所有的新聞活動,我們都參與了、經歷了、見證了、記錄了。我們已經數不清多少次採訪歸來深夜趕稿,多少次加班;為了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版面、一個創意,我們反覆琢磨反覆討論。我們忙碌,但是我們幸福,因為恩施的發展有我們的一份力量,每想到這一點,心中都有一種自豪悄然萌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深深懂得,社會對新聞工作的尊重和認同來自這份職業的特殊性,更來自於新聞工作者的自律和職業道德操守。為此,我們時刻不忘身份,落筆不忘責任,始終保持著為恩施的改革和發展吶喊、高歌的熱情。我們為自己所肩負的參與恩施發展的歷史使命而驕傲!

11月8日,記者節。以職業為節,為了記者的光榮,也為了光榮之後,腳步更從容。作為記者,在中國是幸運的。是的,在這裡,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在這裡,30年走完了國外近百年的發展路程。所謂的“幸運”,不僅是事件多、新聞多,也不僅是能記錄下日新月異的變化、見證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進來,在風雲激盪中,成就記者的職業價值,成就作為記者的人生價值……

所以,記者的光榮,並不屬於一己,而是屬於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國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為“親自”,也可解為“曲身”:面對偉大,個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滿懷謙卑?細數光榮後,請束之高閣,在這個幸運的時代,從容前行。

這是個幸運的時代,這也是一個複雜而矛盾的時代。“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這是xx大報告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基本判斷。因此,不能不提到來自美國著名新聞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這個比喻,當下中國的記者,尤其該牢記於心。在這個複雜的時代,光榮只屬於過去:船頭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一支善於表達的筆,或許,還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門……從容,是為了自己的腳步,也是為了國家這條大船的征途。

然而,這也是這樣一個時代:很多人汲汲於名,碌碌於利。剛剛發生的“排隊領封口費”事件,雖然只是個別行為,但仍然讓人警醒。金錢、權力,總有著大於想像的誘惑力。然而同時,績效考核、評價稿費、收視大戰、末位淘汰……也讓“無冕之王”倍感壓力。這些,也需要記者們坦然面對,既須謹記記者的節操、堅守道德的底限,也須爭取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的權益。這些,與做“船頭瞭望者”,同樣重要。

實際上,記者,像教師、工人、農民或者公務員一樣,本來只是一種職業。種種光榮,與其說是人為賦予的光環,不如說是由職業派生的責任。記錄社會前進年輪,推動巨輪前進,發現暗礁淺灘……說到底,這些,都不過是“記者”這個職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到,是失職。因此,更需要看輕光榮,從容邁步。

我是一名編輯,遊離於“記者”的邊緣,但我想,謹以此與記者們共勉!

記者節感言2021

記者不是路,而是橋;生活不是橋,而是路。

一條條路縱橫交錯,一座座橋搭接彼此。記者提筆,掃盡千秋,是英雄悟,也是凡人心。每一座橋都是路,但路不一定是橋。路就是路,是筆直的、平凡的、靜默的。

或許長遠看,路也會有曲折,也會翻山越嶺,也會爬坡過坎,也會在懸崖峭壁間螺旋式前進……但從區域性看,路永遠是筆直的。路是為了到達,是兩點之間的距離,起碼路走的每一步,都是筆直的。感恩河曲視窗網,我和“記者”這個職業結識,已經走過了七年之癢;但與“生活”相伴,足足三十年。三十年一路走來,一步步走來,人生感悟已是幾次重新整理。有幸遇到過橋,更有幸,通過橋收穫了太多。

文學這個行當不容易!這是我的第一重感悟。不僅僅是我這樣想,餘秋雨稱之為“文化苦旅”,周樹人謂之曰“狂人日記”,都有很深的感觸在裡面。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所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都是“苦大仇深”型別的?包括我國的莫言、外國的海明威等等,表情堅硬,都彷彿這個世界欠他很多錢一樣。這些年,我也有類似的感觸。能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所寫的題材大多是戰爭、疾病、貧困等,對美好的憧憬、對生活的希望、對未來的期待等等,這些題材是獲不了獎的。文學獎如同一個將軍,下面站的必須是累累白骨、必須是血流成河、必須是負面情緒的極致。從這個意義上講,饒雪漫獲不了獎,韓寒、郭敬明,包括日本的春上春樹,都和諾貝爾獎絕緣了。拋開獎項這種物質認可,另一個意義上,文學要想被時間與歷史證明,彷彿也不能和快樂沾邊。《古文觀止》有12卷222篇文章,每一篇都是失意、失落之人寫的。尤其是《捕蛇者說》、《遊褒禪山記》、《愚溪詩序》、《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石鐘山記》,以及前後《赤壁賦》都是在作者人生或被貶、被流放、被誣告人生失意的巔峰當口寫就的。金榜舉子鮮沒微聞、落地秀才名傳千古彷彿是一個魔咒。歷朝歷代,官運亨達,文采卻不能流芳;滿腹委屈,幾句牢騷,卻站在了文壇歷史的一個個潮頭。

記者這個行業有驚喜!這是我的第二重感悟。如果沒有做過記者,必定是終身的遺憾。回顧工作的這幾年,特約記者的經歷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我最感恩的歲月。幾年來,從接觸記者,到成為記者;從寫單位,到寫社會;從被要求、被安排寫作,到主動去尋找新聞、尋找線索;我越來越有這樣的體會:記者是一座橋!是一座連線我與社會的通道。常言道,不開車不認路。對我來說,如果不當特約記者,恐怕不會主動去思考社會、思考歷史、思考人生。我接觸的第一個記者是王敏;她喜歡寫生活、習慣寫生活,從細微處落筆,情長於物,心繫於夫,字裡行間都是滿滿的幸福感。我接觸的第二個記者是竇佔偉,他是河曲新媒體的開創者、革新者、推動者,也是把我領進記者大門的人。後來遇到了賈金理,他是我認知裡的第三位記者,是一位真正把“記者”當做終身事業追求的“老筆頭”,是書能下酒、新聞可以當飯的行業英雄,值得每一位後輩學習。第四個對我有影響的記者是黃雄,也是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的獲得者。黃雄是主流媒體《中國煤炭報》在湖南的駐站記者,但同時卻有一顆“為民請命”的心,敢於揭蓋、敢於“捅破天”。他冒著生命危險採寫的《曾礦長的官礦勾結圖》等稿件一度引起中央和湖南省委領導的重視,造成湖南官場“地震”,間接促成湖南1000多家非法礦被關停。黃雄讓我明白,記者不僅僅是觀察社會、服務社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變社會。

未完的故事還要繼續!這是我的第三重感悟。寒門學子發奮苦讀三年,大學聯考過後,書能不能扔、該不該扔?我認為不能扔,也不該扔。離開了河曲,離開了曾經的老師,離開了河曲視窗網,記者的故事還要不要繼續、該不該繼續?我覺得這份責任不能丟、也不該丟。這碗飯,我打算今生永遠都端在心裡、捧在手上。這份責任,是捕捉新聞、發現線索的責任,是遣詞造句、懲惡揚善的責任,也是洞察社會、體悟人心的責任。文學的筆,不是誰都有緣分拿起來的。無論哪個年齡段,這支筆只要提起來,終身都不要放下去。官可以不當,錢可以不掙,功名利祿可以拋到九霄雲外,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精神不能丟!有個朋友叫尹志明,是一位退休的老記者。他說“三天不寫稿,心裡就發慌,文章見報了,自然開心,沒有見報,也有一種享受過程的快樂和激情”,讓人感同身受。這句話像金子一樣熠熠生光。這句質樸的話,讓我看到了黃雄餐風飲露、夜訪煤礦的勇敢,看到了賈金理不懼波折、心無旁騖的操守;看到了竇佔偉愛崗敬業、獻身新聞事業的信念;看到了王敏舉案齊眉、靜水流深的幸福。寫東西留給人的是成就感、充實感!

進入新時代,文字工作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資訊大爆炸,人人都是記者,處處都是新聞,新媒體剛剛顛覆傳統媒體,馬上又要被更新的新媒體所迭代。從微博、微信、公眾號、美篇、手機客戶端等等,又迭代到了短視訊。誰也不知道明天的新聞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讓大眾知道。短、頻、快佔領了市場高地,長篇、審慎、全面沒有了舞臺。以前的媒體人,能寫“長篇大論”是多麼了不起,但現在的觀眾不一樣了,資訊要看簡訊、部落格要看微博、視訊要看短視訊,不再喜歡“長篇大論”;文章題目起的不好,都不一定會點進去。從前生活慢,一張報紙一週看;現在一天不看幾百條新聞,都對不起自己的智慧手機。有時候一條新聞剛看完,如果手慢划走了,再想找回來都難,迅速被新的資訊佔據了。無論時代怎麼變,總有些東西還是不變。真實、客觀、公正永遠不會變,尊重事實、客觀報道、公正書寫的原則還是不會變,對人民摯愛、對正義呼喚、對社會不停追問的記者精神還是不會變。嘈雜中探索,夾縫中蛻變,為自己是一名“特約記者”而自豪,為社會有一群“特約記者”而驕傲!

記者節感言2021

誰能如此堅守,在社會變遷中記錄人間百態?看到這樣一個問句的時候,我默默地把聚焦在外的鏡頭對準了我的同行,也對準了自己……

在圈外人眼中,記者是風光的、神祕的,但是在家人和朋友眼中,記者是奔波忙碌的,總是臨時爽約的。我是一名剛入行的記者,今年才加入這個大家庭,在這半年的學習生活當中,我對這個行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我們所有人都是追趕時光的人,我們所有人都是行走的鏡頭,我們所有人恐怕很難聚在一起拍張合影。

如果我的手上有一個專門記錄記者的鏡頭,我一天之中將會拍到些什麼呢?我不禁這樣問自己,也不禁快速地在自己的腦海裡搜尋起答案來。

在我的記憶裡,最早一次起來採訪時的場景中是灑滿月光的……

想做出一期好的報道,需要描寫細膩的稿件,同時還需要拍攝到飽滿充實的畫面與思維清晰的剪輯思路共同作用,這些都需要提前下功夫,做準備。9月16日,望城國際鐵人三項賽在我區正式開賽。開賽前幾天,我們便開始開會討論,進行明確分工。正式比賽當天,為了提前到現場踩點,凌晨我們就從臺裡集合出發。從溫暖的被子中抽離出來的痛苦,空無一人的道路,唯一開著門的24小時便利店……這些只屬於這個時間點的東西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

比賽分有幾個重要的必經點,千龍湖、銅官古鎮、靖港古鎮……我們兵分幾路。打著手電筒穿梭在靖港古鎮的青石板路上,在矇矇亮的天空下尋找最佳拍攝點,所有前期準備都做好了以後,便是我們的早餐時間。

“加油,加油……”每到一個點,現場的同事便會在微信群裡直播那個點的最新動態,以便提醒下一個點的同事做好準備。大概還有2分鐘,大概還有1分鐘……這樣較準確的時間推算,讓我們捕捉到了第一位選手衝過來的精彩瞬間。

一起感受了現場的精彩氛圍後,記者還要做的便是把這份精彩及時傳達出去。爭分奪秒地趕回臺裡,抓緊寫稿、抓緊整合、抓緊審稿、抓緊製作……節目就在這樣緊張的節奏中高效地生產著,這就是新聞,這就是新聞記者!

經過這一次“奮戰”後,我終於體會到了一個新聞記者的辛苦,但是同事卻和我說,在你還沒有加入這支隊伍之前,他們還經歷了更加辛苦的防汛時期,那些日子連睡覺都成了一種奢侈,但因為熱愛,所以執著。

標籤:記者節 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