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2023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心得體會範文3篇 "2023年,追求小康的心路歷程"

本文分享了2023年民眾都能過上小康生活後的感悟和體會,探討了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性和成果。

2023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心得體會範文3篇

第1篇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年夢想,圓夢今朝。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堅定意志、“一個也不能少”的莊嚴承諾、“開對藥方治窮病”的精準把脈,書寫了“恆心”“信心”“用心”的“三心”脫貧密碼。

以“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堅定意志,書寫了脫貧的“恆心”。堅志者,功名之主也;恆心者,萬事之成也。從東部平原到西部邊陲,從南方水澤到北方雪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訴說著一個關於自強不息的偉大脫貧故事。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用紮根基層的深情,扮演了脫貧的“領路人”;200多萬名鄉鎮幹部,用使命在肩的意志,吹響了脫貧的“衝鋒號”;數百萬的村幹部,用勇往無前的奉獻,點燃了脫貧的“加速器”。“把扶貧當作新時代長征路”的黃文秀,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長征的戰士死都不怕,這點困難怎麼能限制我繼續前行”的扶貧赤誠。“當代愚公”黃大發,為一渠、獻一生,歷時三十六載。縱使風雨吹白了頭髮,歲月銘刻了皺紋,但其依舊展現了“水滴百日石可穿,人力鑿山三十餘年”的恆心意志。行百里者半九十。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全體黨員幹部要始終繃緊脫貧攻堅這根弦,不能大意、不能懈怠、不能停頓,對脫貧群眾要“扶上馬,送一程”,繼續跑出鄉村振興發展的“加速度”。

以“一個也能少”的莊嚴承諾,書寫脫貧的“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面對相當於一個西方發達國家總人口的貧困人數,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險、堅定信心,向世界宣告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巨集偉藍圖。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這道“加試題”、脫貧剩下的最後“硬骨頭”。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只要大家繃緊弦、加把勁,堅定不移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好,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給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指明瞭方向、注入了希望。掛牌督戰、選派駐村工作隊、壓實疫情防控責任,在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為脫貧攻堅的順利完成注射了一股強大的“信心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擘畫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藍圖上,廣大黨員幹部要做到摘帽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責任,繼續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風險,以堅定的信心繪好鄉村振興的“後篇章”。

以“開對藥方除窮根”的精準把脈,書寫脫貧的“用心”。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精準方能把好脈、開對藥、拔窮根。習近平總書記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曾指出,精準幫扶要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的問題,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彈炸跳蚤”,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橫貫東西、縱跨南北,面對不同區域的致貧特點,中國始終堅持在精準識別上下實功、在精準幫扶上辦實事、在精準管理上出實招、在精準考核上見實效,以“顯微鏡”識別“治窮根”、以“放大鏡”查詢“微問題”,以“望遠鏡”規劃“新藍圖”。提綱而眾目張,振領而群毛理。在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上,廣大黨員同志要堅持精準方略,做好精準文章。制定科學精準的推進策略和因地制宜的評價標準,不能搞一刀切,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是要下足繡花功夫,綜合考慮各村實際,對症下藥、靶向治療,傳好“交接棒”。

凡是過往,皆是序章;凡是未來,皆為可盼。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全國各族人民要擼起袖子加油幹、實幹苦幹埋頭幹,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奮勇前進!

2023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心得體會範文3篇

第2篇

小康,對於中國人而言,是盼了很多代,奔了很多年的願景。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兩不愁三保障”成為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指標,這其中最基礎的當屬“不愁吃”。

“不愁吃”起源於“小康夢”的追求。最早在《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中,就有無數百姓“久困於窮,冀以小康”,仁人志士“四海為憂,思欲小康”。古往今來,人們對吃都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像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吃飯”一直是第一位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後,如何填飽人民的肚子是國家面臨的難題。從2004年到2020年連續十七年釋出中央一號檔案,不斷強調“三農”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在追求小康的路上,經濟社會不斷髮展,老百姓都已邁入“不愁吃”的行列,在邁向“車釐子自由”的路上了。

“不愁吃”得益於“好政策”的扶持。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這些“不愁吃”的關鍵因素,都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援,而且好的政策才能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國取消了實行千年的農業稅,在黨的十九大上決定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些好制度都大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熱情。今年4月,國際組織釋出的《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新冠疫情大流行很可能導致全球遭受嚴重飢餓人口數量在今年底超過2.5億人。反觀我國,國家預計今年我們的米麵油、肉蛋奶、果菜魚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能力和質量將進一步提升,農業農村部也明確表示中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新冠疫情不失為對中國農業的一次大考和檢驗,事實證明我們扛得住!

“不愁吃”得益於“高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讓我們逐漸從“吃不飽”到“不愁吃”再到“隨便吃”。2018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8.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8%,農民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歷史。在面對國外質疑中國人口爆炸式的增長,“未來誰養活中國人”的問題上,袁隆平通過投身水稻研究給出了驚豔答案,我國水稻的世界單產記錄已經提高到每畝1149.02公斤。除了糧食,我國蔬菜產量也在飛速增長,從1990年人均蔬菜佔有量的170公斤,漲到2020年的400公斤,中國已成為世界蔬菜種植和消費第一大國。此外,各種農業“黑科技”讓我們豎起大拇指,“網際網路+農業”的新興產業模式也讓我們足不出戶享受著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紅利。

“不愁吃”得益於“供應鏈”的完善。隨著交通運輸的不斷完善,“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典故早已成為過去,人們一走進菜市場和超市就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吃得越來越豐盛。而且,政府健全的保障體系也確保了農產品穩定供給,國家對副產品尤其是鮮活農產品開通了專用的綠色通道,免收過路費。疫情期間,各地也紛紛支援湖北農副產品,不僅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越性,更體現了我國“糧草先行”的強大供應實力。這一次,我們確實重新認識了中國人民豐富的“菜籃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2019年,我們保持著連續7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戰績”,而在今年,我國的絕對貧困將被全面消除。一方方不斷豐盛的餐桌,不僅上演著我們的生活百味,更折射出從解決溫飽到奔向小康的幸福歷程!

第3篇

2月25日上午,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頒獎並發表重要講話。“民亦勞止,汔可小康”。8年時間,近1億人擺脫了貧困,中國歷史性地化解了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在減貧事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成就,堪稱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蹟。偉大奇蹟的背後是偉大的人格與精神,是脫貧攻堅楷模不懈奮鬥的身影和對人民群眾的殷切深情。

從深入偏遠村社艱苦奮鬥的李光輝到帶領村民在絕壁上開鑿“天路”的毛相林,從“脫貧功成,必定有我”的扶貧書記黃詩燕到為故土家園的發展而盡心竭力的“扶貧之花”黃文秀,他們甘做“鋪路石”,櫛風沐雨、無私奉獻,求實心至、求深願達。他們是脫貧攻堅戰役的排頭兵,既是參與者、攻堅者,也是創造者、見證者。從六盤山區到烏蒙山區,從秦巴山區到大別山區,歷經酷暑嚴寒、崎嶇泥濘,他們心無旁騖、聚精會神地幹事業,哪裡需要他們,他們就把熱情播撒在那裡,就把青春綻放在那裡,工作到村到位,扶貧到戶到人,在脫貧攻堅一線綻放青春之花。他們在脫貧道路上擊鼓催徵、開拓進取,以積極的精神狀態和務實的工作作風砥礪奮發之心、激昂自強之志、凝聚排除萬難之力,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將“敢教日月換新天”作為巨集偉藍圖,將“咬定青山不放鬆”作為除貧意志,闖之以氣魄膽略,擊之以能力本領,讓孜孜不倦的足跡和不斷前行的時間踐行初心與承諾,共同見證著貧困地區的歷史性轉變,共同繪就了生機盎然、生活富裕的壯美畫卷。

山高水遠、道阻且長,脫貧攻堅無疑是一項艱鉅複雜、卓爾不凡的事業,多年奮鬥凝結著脫貧脫貧攻堅楷模的為民初心和辛勞血汗。他們求真務實、放眼長遠,扶貧更扶志,以“領頭雁”的姿態帶領貧困群眾跨山海、越高峰,以“潮頭立”的勇毅帶領貧困群眾啃硬骨、攻難關,秉持著“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將區域資源、特色產業和消費市場充分銜接,團結帶領貧困地區的群眾打響了“綠色生態牌”、念好了“產業發展經”、端牢了“旅遊金飯碗”,實現了從無至有、從有到優、從優向新的發展轉變,以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紮實舉措與實幹精神保障長遠持續的脫貧成效。

困境之下、逆境之中,脫貧攻堅楷模勇於向貧困宣戰、進軍,在風沙走石的苦瘠之地,藏區高原的凍寒之處,大山深處的險峻之路上生動實踐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開墾夢想、澆灌希望、滋養精神,融入一方水土一方人,山水連線著綿延的情懷,熱土勃發著夢想的力量。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是他們心中最牽掛的大事、最迫切的願望,映照著他們為民至誠之心,彰顯著他們身為先鋒的使命擔當。他們履職盡責、不辱使命,將脫貧事業抓緊抓實、落細落小,深入瞭解貧困地區的發展現狀,心念群眾衣食住行,感知人民群眾的生活冷暖,凝聚合力打破貧困的“枷鎖”,在改變窮山惡水現狀中開闢“新大陸”,用長滿繭花的雙手描摹著人民群眾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飛”入千家萬戶,貧困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他們同心協力的奮鬥兌現了人民群眾的願望與憧憬,為脫貧攻堅戰役的最終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脫貧攻堅楷模的帶領下,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如期、全面實現,向前邁出了破浪前行的關鍵一步。“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在“趕考”的新徵程上,有新的戰場、考場和賽場,會面臨新的困難與挑戰,廣大黨員幹部要以脫貧攻堅楷模的精神為引領旗幟,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以他們身上所彰顯的脫貧精神砥礪奮鬥之路,在接力奮鬥中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砥礪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