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穹頂之下》觀後感心得國中範文2篇 穹頂下,震撼心靈

本文主要介紹了一位國中生觀看紀錄片《穹頂之下》後的觀後感和感受。該片講述了北京市空氣汙染的歷史和現狀,展示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和對人類健康的威脅。通過觀看這部紀錄片,這位國中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環保的重要性,也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深思。

《穹頂之下》觀後感心得國中範文2篇 穹頂下,震撼心靈

第1篇

能見度低不知道是霧還是霾的原因,肺炎的高發也不知道是體質還是空氣的問題,首都春天的黃沙四起更不知道是天災還是人為……總之,工廠的汙水還在無休止的流進河道,煙囪的白煙還在沒完沒了的排入大氣,gdp的增長也在靠煤燃量的第一而帶動…沒有高度制約必然沒有好的環境。

大家知道前段時間熱播的《穹頂之下》在短短的幾天就被封殺,既然能夠引起輿論問題,那麼政府為什麼深入調查,瞭解背後的真相,向公民解釋怎樣燃煤才科學,什麼樣的汽油才合格,怎樣地汽車才算符合標準……讓公民切實行駛自己的知情權,知道柴靜是否在誇誇其談,讓人們知道政府的可信度還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政府的做法卻是不解決問題而無情的將其封殺,這和此地無銀三百兩有什麼區別,然而政府的封殺又有什麼意義呢?倘若環境問題存在,即使看不到那些視訊又能怎麼樣,我們看到的必然是更可怕的災難;倘若不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那麼即使有這些冠冕堂皇的資料和視訊又能怎麼樣呢?所以,政府應該嚴格調查監控,而並非封殺。也就是說良好的環境氛圍需要政府制度的制約。對於柴靜的這段記錄視訊形成了贊成與反對的兩種勢力,倘若你細心觀察,你自會發現雖然他們的態度截然不同,但有一個核心的共通點就是都認為環境保護是刻不容緩的。那麼既然如此,一個個都絞盡腦汁想著怎樣擊倒對方,一個說對方被柴靜洗腦了,一個說政府不懂民意。那麼請問你們費盡心思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呢?會有環境改善的可能性嗎?沒有,那絞盡腦汁還不如去想想怎樣改善環境。更有甚者看到這段視訊都大肆說自己從明天開始每天戴口罩,那麼請問你罩得住你的嘴,罩得了你的食物嗎?罩得住環境嗎?倘若中國人都各顧各,都如此自私,那這個民族早都滅亡了。所以,即使有再好的環境保護心,如若認知有問題,一切保護都是空談。記得在該視訊片段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柴靜姐姐問環保主管領導這刺鼻的是什麼氣味,這位領導笑著說我沒有你那嗅覺。試問如果每個人都將問題歸咎於條件,都用嗅覺談問題,那麼還會有什麼可能走向成功呢?作為政府領導人員不知道為成功找方法,卻只懂得為失敗找藉口,這樣,政府的宗旨還會不變嗎?也有這樣一個鏡頭:當環保部門查加油站時,驚人的是加油站老闆說你是環保局,你無權扣留我的執照。我好奇的是你的加油站已經破壞到環境,為什麼環保局就無權呢?我真不知道有口無牙的環保部門會有多麼尷尬。既然無權,這樣的部門存在不知還有什麼意義?所以政府官員和政府部門管理結構是決定環境優良的主導因素。一位曾經當選中國記者風雲人物、央視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記者,一位思想銳利、口齒伶俐的女子既然都能放棄自己如此優越的工作走此道路,足以說明問題了,若依舊如此,“霾也許就不僅僅是她的個人恩怨”了。

醒醒吧,親愛的人們,別讓這空氣的霧霾裡飄散著的全是利益的銅臭味。請還我們碧水藍天好嗎?

《穹頂之下》觀後感心得國中範文2篇 穹頂下,震撼心靈 第2張

第2篇

霧霾可以倒逼政府調整發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個公民反思自己的行為,而種.種訴求最終都會歸結到改革這一層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視前主持人柴靜又回到了公眾視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頂之下》,多個汙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多國實地拍攝治汙經驗。這部時長103分鐘的霧霾紀錄片,成為當天社交媒體熱議話題。

與其他霧霾報道相比,《穹頂之下》延續了柴靜作品一以貫之的審視、追問和投入: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實之外,不再有無謂的指責與旁逸斜出的纏繞,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問題上,紀錄片以翔實的資料與權威的演示,不迴避,不演繹,直指問題的癥結所在,即我國空氣汙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而能源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選擇什麼樣的發展路徑的問題。這不僅關乎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也關乎國家的治理體系、能源戰略及產業結構。

從歷史、他國的治理經驗來看,英美等國“在治汙前20__年汙染物下降了80%”的現實,不僅帶給人們希望的曙色,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治理霧霾的緊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別是面對管理與執法的困境,應該有所突破。

蔚藍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語文 課本中,生命的意義正在於一代代的血脈關聯。治理霧霾不僅是科技問題,也不僅是政府行為,還應該成為這個社會波瀾壯闊而又委婉細緻的公民行動。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每一個組織,都有責任將緊迫感化為切實的行動力。

走過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幾十年,中國社會盡管目前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利益訴求,但在穹頂之下,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都無可逃避。因此,霧霾最嚴重的時期,固然意見有分化、表達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達成共識的時期。霧霾可以倒逼政府調整發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個公民反思自己的行為,而種.種訴求最終都會歸結到改革這一層面。

公眾是空氣汙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義行動起來。從完善立法到調整公共政策再到調適公民個人作為,充分發揮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每一個組織“心底有愛惜”的力量,改變我們的大氣環境,進而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讓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讓全球每年35萬至50萬人早死這樣慘烈的數字消失,讓霧霾成為歷史,這是宿命,也是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