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元旦節心得體會怎麼寫5篇 “元旦盛會:心靈的新起點”

元旦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人們在這一天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作為編輯,寫一篇關於元旦節的心得體會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在本文中,我們將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寫好這篇心得體會的建議和技巧。

關於元旦節心得體會怎麼寫5篇 “元旦盛會:心靈的新起點”

第1篇

時間的步伐總是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恍惚間,這一年無聲無息地流在我們的指尖、頭髮或腳下。喧鬧的氣氛帶給我的只是暫時的喜悅,但之後更多的是悲傷和思考。

是因為人越來越老,步子越來越大,時間走得越來越快嗎?我記得小時候多麼盼望過年,可是等待的日子好長。現在,當去年年夜飯的笑點和夏天同學之間的眼淚和離別還清晰的時候,新的一年就在眼前。就我而言,我真的感到不知所措,因為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我總是害怕時間的步伐。

雖然這輩子經歷了很多,但我是個戀舊的人。我總是喜歡一點一點回憶過去,美好又悲傷。這可能是因為現實中有太多的悲傷和遺憾。過去的事就像陳年的酒,越喝越香。但有人說,如果一個人開始沉浸在懷舊中,那個人就完了。我沒救了嗎?

"花年年相似,人年年不同."同樣的環境,同樣的花,同樣的聚會,不同人的心情。沒有寧靜之外的寧靜,沒有熱衷於喧囂的狂喜,只有迷茫與悲傷,只有三月煙雨的惆悵。

學生們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裝飾學校的舞臺、氣球、絲帶、燈.充滿喜悅。這是學校提前舉辦的元旦晚會。響亮的聲音,歡快的歌聲,而我坐在角落裡靜靜地敲著瓜子。“真正的痛苦不是你沒有享受過繁華,而是享受繁華之後的孤獨”。所以,我一直不喜歡熱鬧的場面。

說笑著吃著玩著遊戲直到十點多才走遠。出了學校,外面一片漆黑,一片寂靜。同學們依舊談笑風生,笑聲在黑暗中久久迴盪,然後消失在刺骨的北風中。

當我敲響“十月、九月、八月”的新年鐘聲時,我也徹底告別了這一年,默默為自己祈禱,希望擺脫這一年的不快和悲傷,迎來快樂的一年。2021,確實是個好數字,但是夢想會實現嗎?

關於元旦節心得體會怎麼寫5篇 “元旦盛會:心靈的新起點” 第2張

第2篇

20__年12月27日,在我們泌水一小舉行了盛大的元旦聯歡會。

為了慶祝這個元旦,各個學校的校長師生都來了,他們歡喜的樣子像是早已期盼已久了。只見操場上人頭攢動,只見彩旗飄揚。處處是歡聲笑語,洋溢著節日歡樂的氣氛,在同學們焦急的等待中聯歡會開始了,在主持人上臺的一瞬間,臺下的喧譁聲靜止了。隨即爆發出一陣陣排山倒海的掌聲。第一個節目是歡樂鼓娃,只見幾個如花般的小女孩,腰間挎著一個紅紅的腰鼓,他們熟練的舞動著鼓槌,只聽見陣陣清脆的鼓聲奏出春的樂章。

只聽見“誰說女子不如男”。隨著唱聲響起。一身戎裝打扮的花木蘭上場,她好像把我們帶到了古代的戰場上我們彷彿看到了當年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情景。接下來精彩的相聲令人捧腹大笑,魔術表演扣人心絃,動聽的歌聲如百靈鳥打動同學們的心扉。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節目把同學們的情緒推向了高潮,掌聲如潮水般一次高過一次,隨然歡樂祥和的聯歡會結束了,但是我仍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精彩的場景不斷在眼前浮現。

第3篇

中國傳統的元旦是指正月七年級,“元旦”的概念,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具體所指也不盡相同。中國的“元旦”這一概念,歷來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時期的夏曆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時期的殷歷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時期的周曆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冬季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規定春季一月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詞在我國文學作品中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第4篇

最早的元旦由來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又叫“正月七年級”。

正月七年級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七年級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佈和命名。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曆。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了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第5篇

元旦是西元紀年歲首的第一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曆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為元旦。

元,就是“始”,事物開始就是“元”;旦,是“日”;“元旦”就是開始的日子。49年建國的時候採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將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現在元旦是國家法定紀念日。

“元旦”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這個元旦是指農曆正月七年級。

關於元旦有一個傳說,在三皇五帝時期,堯帝勤政為民,一生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堯的兒子是個沒出息的,堯就沒有把部落傳給兒子,而是選擇了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舜。堯在死前,也叮囑舜要把位子傳給德才兼備的人,後來舜又把位子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這幾位首領都對百姓很好,做了很多好事。後來人們把舜祭祀堯的那一天當做一年的開始,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

中國歷史上元旦還被稱為“元日”、“元辰”、“開年”“元春”等,都是開始的意思,“旦”這個字,在象形文裡就是太陽露出地面,冉冉升起的樣子。所以兩個字連在一起,表達這是新年開始的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