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研活動策劃7篇 《聚焦教學質量,開展精彩教研活動》

教研活動策劃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對於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好的教研活動策劃可以讓教師進行深入的學科交流,分享教學經驗和備課技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

教研活動策劃7篇 《聚焦教學質量,開展精彩教研活動》

第1篇

為貫徹課程改革精神,更新教師教育理念,提升教師理論素養、專業水平和教學實踐應用能力,加強教師之間相互合作、交流,探討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總結和推廣先進教學經驗,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特制定教研活動方案。

以實施課程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深化教育科研,狠抓教學管理,以研促教,為廣大教師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最終達到資源共享。

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教研活動的宗旨和歸宿,充分體現全體性、導向性、操作性、發展性、激勵性。

4、教學研討、經驗總結、撰寫教學論文、案例反思等。

1、加強理論學習,深入領會新課程的精神實質,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課程觀、教學觀、質量觀。

2、建立學科備課組,實行在教師個人備課基礎上的.集體備課制度。個人備課做到“六備”,實行超周備課,教師應有教案上課,否則按教學事故處理。

3、以教研組為單位,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教研活動。每次活動應有過程、人數、具體內容等記錄和資料,教導處要參與指導,起專業引領作用。

4、教研活動應全員參與,積極圍繞活動主題內容發表個人見解、展示自我。每學期開學前由學校組織的校本培訓。

5、以學校為基地開展各種校本教研活動,如理論學習、教學研討、課題研究、教學觀摩、教學競賽、成果展示、校際交流等一系列活動。

教研活動策劃7篇 《聚焦教學質量,開展精彩教研活動》 第2張

第2篇

根據學校《課堂教學改革實施綱要》和教科研中心“課堂教學研討月”的有關指示精神,結合學部研究課活動的日程安排,嚴格按照“選題、備課、上課、評課、反思、總結”六個步驟,紮紮實實地開展課堂教學的研究課系列活動,突出數學課“精講多練,講練結合”的特色,深入進行講練結合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通過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個人反思,創設適合我校學生特點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提升教師教學實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數學教研組活動方案。

突出研究點:高中數學課堂中如何準確把握講與練的度,真正實現精講多練,講練結合。

(1)以“研究課”為載體,轉變教師觀念、形成濃厚的教研氛圍,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

(2)實現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努力克服長期憑經驗教學形成的不良教學習慣;

(3)形成比較成熟的高中數學講練結合型課堂教學模式,打造適合學生髮展的優質課堂;

(4)通過研究課去認識什麼是一節好課,初步形成我校的高中數學優質課評價標準。

宣傳、發動---選題、定人---備課---上課---評課---反思—總結

1.選題、定人:11月23日---27日宣傳發動,各年級備課組作專題討論,讓每位老師都明確研究課的開展形式和意義。11月28日教研組長與備課組長一起商討,確定研究課的主題為“講練結合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研究點為:高中數學課堂中如何準確把握講與練的度。由楊文國老師作課,內容是高二“拋物線”一節.

2、備課:按照學校即“重結果,更重過程” 的指導思想,備課主要包括以下六個環節

(1)12月1日,全組老師第一次集體備課,共同探討研究課題和研究點的內涵,統一認識,明確研究步驟及各自的任務。

(2)12月3日—12月6日,楊文國老師編寫教案與學案,其他老師每人寫一份課堂教學設計文稿,重點說明如何突破我們的研究點。

(3)12月7日,全組成員第二次集體備課,邀請楊啟華校長和高中部領導蒞臨指導。採用說課的形式,由楊文國老師作主題發言,其他老師談自己的課堂設計思路及講練的度的把握,供楊文國老師參考。

(4)12月8日—12月11日,楊文國老師編寫第二稿教案與學案,製作上課用課件,印出足量的學案供聽課時使用。

(5)12月11日,全組成員第三次集體備課,由區數學教研員劉會金老師結合楊文國老師的試講課進行專題指導。

(6)12月12日—14日,楊文國老師寫出最後全校公開課用的教案與學案,其他老師每人寫出一份學案,作為書面交流(交電子稿)。

(1)12月8日,第一次試講,高二備科組老師、教研組長參加,主要目的是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做測評,對教學素材的使用、及教學語言的精煉程度作一次診斷。

(2)12月11日下午,第二次試講,全體高中數學老師參加聽課,特邀區數學教研員劉會金老師和學部領導參加,

(3)12月14日,面向全校公開教學,再次特邀區數學教研員劉會金老師和學校、學部領導參加,同時也歡迎其它可老師參加聽課。

4、評課:在每次試講與最後面向全校公開教學之後,及時進行專題評課活動,評課研討要依據我們的“研究點”和“預設成果”進行,遵照學校領導 “不求完美,但求突破”的要求,在全組營造一種十分寬鬆的研究氛圍。通過教師個人自評、同行評議、專家講評將研究內容不斷引向深入,使參與活動的每一位教師都有收穫和啟發。

5、反思:12月15日—22日進行集中反思,每人寫出書面課後小結。針對評議的內容,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效果以及通過此次活動使自己獲得的收穫進行總結和反思,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教學能力和思想認識水平,“在反思中提高”。

6、總結:12月25日—29日,進行全組研究課情況總結,召開全組教師會議,對研究課開展情況進行全面總結,對“講練結合型課堂教學模式”給出明確的定位,初步確立數學優質課的標準。教研組長、研究課主講教師分別總結工作、提升成果,寫出“課堂教學研討月”反思總結。教研組長就研究課活動開展情況,寫出課堂實錄及書面點評,掛到校園的部落格網上,在全校做進一步的交流,以進一步推動我組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科研工作。

第3篇

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教科研的重要性也越來越被教育界所重視。幼兒園教研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一項常規性活動,與幼兒園保教工作同步相融,在幼兒園工作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實現促進教育理論同教育實踐轉化的中介,是加強日常保教工作管理的有效措施,是提高教師隊伍素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教研是教學的源泉,是教改的先導,是教育深化發展的內部機制,教研要有新思想、新觀念,要有超前意識和創新精神,本學期我園的教研活動仍然以素質教育為中心,以《幼兒園指導綱要》精神為指導,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意見》要求為主要工作目標。在教研活動中遵循“求真務實”的工作原則,堅持“以幼兒園教育質量為本,以教師和幼兒發展為本”的思想,從我園實際情況出發,充分發揮教研工作職能,開展多向互動研究,紮實有效地深入貫徹《綱要》。

二、工作回顧在上學期中,教師們能結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創設主題活動,進行課題實驗,積極參加各種活動,通過不斷的實踐、反饋、總結,在各個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教師們在理論和實踐上有了較大的提高。,但也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如:教師之間的協作精神不夠,對實踐工作的反思和總結能力還較弱;部分教師的業務水平較弱;環境創設還不能真正體現為孩子服務的目標,幼兒的自主參與性也不夠;教研活動學習時間沒有落實,教師的參與性不強,缺乏自我專研的精神。針對這些不足之處,這學期我們要不斷反思調整工作中的不足,努力使我園教研工作再上新臺階。

1、深入學習領會新《綱要》精神,更新教師觀念,以現代化的教育觀念指導保教工作實踐,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全面提高保教質量。

2、建立相應的園本教研製度及本園的教研活動制度,提高幼兒園教研工作管理水平。

(1)重視教研工作的過程管理,形成計劃——實施——檢查——總結的一個完整週期。

建立每兩雙週一次大教研、每週一次年級組教研會議制度,學習學校教研活動制度;改變教研會議模式,開展“互動式”教研活動:專題研討、案例分析、設疑問答等教研形式。四、主要工作措施:本學期我園的教研工作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

1、強化自身建設,努力提高教研整體水平。我園規模比較大,幼兒入園率高,本學期有七百名幼兒入園。面對這種形式,怎樣提高教師素質?怎樣抓好幼兒教育教研工作?這些問題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著精幹高效,結合實際的原則,我園制定完整的教研計劃,確定每一次參加教研活動的教師,以及每一次教研活動的內容和具體的安排,讓各位教師儘可能有時間和精力來參加,切實提高教師們的教研水平。與園領導共同商量,努力安排好各位參研的教職工的工作,讓參加活動的教職工全心投入到教研活動中。

新《綱要》精神與教育理念的貫徹、落實,關鍵需要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化的師資隊伍來實現。師資隊伍建設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不僅關係教師自身的成長,更是關係教育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環節。本學期根據上級指示,針對我園實際情況,我們將有目的有計劃做好師資建設這一項工作。

(1)教研組作為教師學習的陣地,提高保教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恰當的教研活動方法,能使研究更為深入、精確,因而教研組也制定出相應的學習制度,形成一種學習氛圍。教研組的每次活動,都引導教師們學習幼兒教育的理論知識,以此提高教師們的專業知識水平,讓教師們從各個層面上了解了幼兒教育的特點,加強教師們的理論基礎。組織教師進一步開展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活動,深刻領會和掌握《綱要》的基本思想,將《綱要》中的先進理念運用於教學實踐中,並交流討論,及時總結和推廣經驗。

(2)對教師做到分層管理,分步培養,有計劃地組織青年教師評優和競賽活動,結合學校的騰越杯教學大賽、縣優質課評比,三課兩反思等活動,為各位老師提供更多機會,為她們的成長創造一切機遇。充分發揮園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的作用。

(3)積極進行課題實驗,成立課題研究小組,以課題為抓手,開展優秀活動,定期進行課題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活動圍繞課題展開集體備課,定期進行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活動。做好青年教師培訓工作,加大園本培訓與園本教研的力度,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根據我園實際,針對性的制定教育計劃、周計劃和班務計劃,切實把科學的教育理念轉變為日常的教學行為。

(2)充分發揮集體備課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促進教師間的互研互學,強化教研教改的意識,鼓勵教師勤於探索、著力創新,爭取在教學改革的領域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的教師上好展示課,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青年教師的公開課要大膽嘗試、認真反思,使自己的教學上逐漸走向成熟。老教師的拿手課要體現自己的教學風格。

4、發揮教研職能,關注我園在實施《綱要》中的具體、真實、關鍵問題進行研究。

我園在實施《綱要》的過程中,曾出現過許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教師們的共同努力下,有所改善。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新的問題會不斷的出現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那麼,我園的教師們應通過怎樣的途徑來解決這些問題呢?這,需要我們每位教師思考。本學期,我園將繼續開展研究活動,提高教師們的教育教學能力,保證教育教學的順利開展。

為了讓教師們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機會,我們為教師們提供賽課活動:優質課、展示課、三課兩反思等,引導教師們通過活動展現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們也通過互相的學習觀摩,會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得更快。

為了加快教師們的專業成長,促進教師們對幼兒教育課程的瞭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正確理解與實施《綱要》,讓有幼兒教育經驗的教師把好的'經驗相互之間進行多次交流,讓才參加幼兒教育工作的各位教師通過學習,取得最直接的教育教學經驗,縮短他們積累經驗所需的時間的過程,讓參與交流的教師們也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一定的啟發,對幼兒的教育教學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思考。

引導教師們通過此次的幼教組教研活動,瞭解我園的家園欄、家長會等活動的現狀,從此發現問題,引起教師的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教師們的對話,實現同伴互助,形成一定的解決家園合作、家園互動中的策略。

由於多種原因,個別教師在也許會對教研活動本著一種完成任務的態度參與。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在設計活動時,力求用明朗的研究方法,使教師們逐漸瞭解幼兒園的教研活動。本期,幼教組決定,引導教師們從觀察工作中的實際情況——發現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出建議——教師互助——解決問題這幾個步驟進行研究,改變以前模式化的幾個程式,以新的形式開展工作。開展“互動式”教研活動(建立“人人是主持者”的活動思路,每一次活動由不同的教師主持,提供自己新學習的文章,說出自己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文章,這篇文章的價值所在,以及自己的見解,使教師之間獲得不同資訊的交流,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專題研討、案例分析、設疑問答等教研形式。提高教師們參加教研活動的興趣,讓教師們愉快的完成參加教研活動的具體任務。

本學期的幼兒園教研開展好每次的教研活動,讓各位教師各有所獲。我們也將在領導小組的指導和幫助下,以更多、更符合實際的形式展開。

第4篇

活動名稱:小動物住新家(7以內的物體按數量歸類)

1.能將7以內的物體按數量歸類,並用數字表示物體的數量。

2.運用目測數群再接著數完全部的方法,正確判斷7以內的數量。

學具:房屋形分類底版,7以內的動物卡人手一套,數字卡片1——7人手一套。

環境:在黑板上創設動物園的環境,並在每個區域貼上數字。

師:今天,老師帶你們到動物園去玩,好嗎?(出示黑板)看,動物園裡有幾個房間呀?這是幾號房間呢?(引導幼兒複習認讀數字。)

2.遊戲:和動物做朋友。學習運用目測數群再接著數完全部的方法,正確感知7以內的.數量。

(1)教師出示數量是7的動物卡片,引導幼兒學習目測數群再接著數完全部。

師:聽說我們來動物園了,小動物也來歡迎我們了。看,是誰呀?有幾隻?你是怎樣數的?

師:這些小動物是怎樣排隊的?數的時候我們可以怎樣數呢?(先看集中在一起的,然後接著數完其他的。)誰來試一試。

(2)請幼兒運用目測數群再接著數完全部的方法,感知數量7。

(3)教師再次出示數量是6或者7的動物卡片,請幼兒運用目測數群再接著數完全部的方法數數。

(4)幼兒人手一張動物卡片,練習運用目測數群后數完全部的方法進行數數,教師巡迴指導。

師:小動物和我們玩起來捉迷藏的遊戲,請你們把它們找出來,用剛才我們學到的新方法,數數你找到的小動物有幾隻。

(5)交流:你找到了什麼動物?有幾隻?你是怎樣數的?

3.遊戲:給小動物搬新家。能將7以內的物體按數量歸類,並用數字表示物體的數量。

(1)給新房加門牌號碼,能將數字1——7按順數或倒數的順序進行排列。

師:森林裡蓋好了一幢新房子,今天,這些小動物們要搬到新房子裡去。看,新房有幾間呢?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7來表示)

師:這幢房子上還沒有門牌號碼呢,我們來給小動物的新房裝上門牌號碼怎麼樣?該怎樣裝呢?(幼兒想辦法。)哦,我們可以用數字按順序裝上門牌號碼。誰來幫小動物裝門牌號碼呢?(請一幼兒操作。)你是怎麼裝的?為什麼要這樣裝呢?(請幼兒說出數字排列的順序。)

師:這些數字除了可以這樣排,還可以怎樣排呢?誰來試一試。(幼兒再次操作。)

(2)遊戲:給小動物搬新家。能將7以內的物體按數量歸類。

師:現在,我們可以給小動物搬新家了,你的動物朋友應該住在哪一間房子裡呢?為什麼?教師請一幼兒將自己手裡的動物送到相應數字的房間裡,並說出:有幾隻動物,就住幾號房間。

師:原來,給小動物搬家的時候,要先數數卡片上有幾隻小動物,然後送到幾號房間裡去。幼兒根據自己手裡卡片上動物的數量,放到標有相應數字的房間裡。

4.遊戲:給動物送食物。鞏固目測數群再接著數完全部的數數方法,感知7以內的數量。師:還有很多的小動物沒搬進新房子裡呢,請小朋友幫它們在新房子上裝上門牌號碼,然後送他們住進新房子裡,再給它們送點糖果當禮物,好嗎?(幼兒操作,按數字擺放相應數量的動物卡片和點卡。)

5.活動評價:你是怎麼幫小動物搬新家的?展示幼兒操作,請幼兒介紹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表揚能運用目測數群再接著數完全部方法進行數數的幼兒。

第5篇

1.教具:兔子毛絨玩具6個,汽車玩具6輛,玩具娃娃7個,圖書7本,6、7的數卡各兩張(數卡貼在積木上,可立在桌上)。

2.學具:印有數字的操作卡片(見附圖),彩色皺紋紙,糨糊,抹布,動物印章,點子印章, 3~7的數卡,分類盒,雪花片,數字印章,筆。

教師出示玩具:幼兒園給我們班分了一些新玩具,看看有哪些玩具?這麼多的玩具怎樣放才能讓我們大家數清楚?

教師引導幼兒用數字來表示每種玩具的數量:6只兔子我們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

教師出示數字6,引導幼兒觀察字形,理解數的實際意義:這是數字幾?它像什麼?還有哪些玩具也可以用數字6來表示呢?6除了可以表示6個玩具外,還能表示什麼?

以同樣的方式幫助幼兒認識數字7,理解7的實際意義。

第一組:看數字貼紙球;第二組:看數字印點子;第三組:看數字印小動物。

教師:今天,6和7還想和紙球、動物印章、點子印章做朋友。小朋友要看清數字,然後再貼紙球和印印章,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教師:最小的數排最前,最大的.數排最後,排好後再送雪花片給數卡。

教師:看看圖上有誰?它們各套中了幾個圈?請小朋友分別在相應的圖示旁印數字、畫點子或畫短豎線記錄數量。

1.區域活動:讓幼兒操作各種6和7的數學操作材料。

2.家園共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在家教孩子認識數字6和7,並能對6和7的物品能夠匹配。

第6篇

4、活動主題:計算教學中如何有效進行解決問題的教學。

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把計算與解決問題分割開來,純粹為了計算而教,把計算教學的目標侷限於計算本身,在課堂教學中把計算作為專門的技能來學習,使計算教學與現實生活明顯脫節。新課程對計算教學進行了相當大的修改和調整,《新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新課程把應用題教學不作為單獨的學習內容,而是滲透在計算教學當中。在計算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一個模擬的現實生活情景,讓學生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過程中引出計算問題,學習計算的意義和方法,這已成為新課程理念下計算教學的一個重要策略。但由於沒有很好地理解計算與情景的關係,在具體的實踐中往往存在一些偏差。

①課改初期,教師們往往設計了內容豐富的情景吸引學生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又沒有較好地把握情景與教學之間的合理關係,一味地讓學生收集資訊提出數學問題,沖淡計算方法的教學,導致計算課與解決問題的.課分不清楚。我們發現,為了體現計算與應用的密切聯絡,在計算教學時不少教師總是從實際問題引入,在學生初步理解算理後,馬上就去解決大量的實際問題。表面上看,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了培養,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學生常常是算式列對了,計算錯誤率卻很高。一段時間下來,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並未達到目標,於是再反過來進行大量的訓練,使得不少學生短時間內似乎計算正確率和速度提高不少,但實際上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的計算技能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更嚴重的是這種簡單化的處理大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②此外,蘇教版教材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是情景圖,不是用文字敘述,也不講概念和數量關係,該學習的知識例題不一定出現,使數學知識的主線不在清晰,對於沒有經驗的教師不知道如何把握。新教材中有關解決問題的策略涉及的不是很多隻有一、二道例題,教師感到問題的解決到底有多少策略。在教材中一個例題有兩個知識點,而且都是重點一是解決計算的算理、演算法問題。二是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時是偏重算理、演算法還是解決問題,既關注解決問題的結果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過程等。

面對這一變化,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常常感到困惑:教學中是把分析問題的數量關係作為教學的重點,還是把計算教學的運算順序作為教學的重點?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處理好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的關係?這些問題亟待我們去反思、解決。

③計算教學一直以來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國小數學中60℅多的內容是計算教學,但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們覺得計算教學在設計上沒什麼新花樣,也很難上出精彩,。計算教學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形成技能,必須通過多練,但最後還要落得個“機械重複”。不練吧,學生的計算一塌糊塗,更談不上形成能力。因此,公開課很少有人上這類課。

鑑於上述種種原因我們確立了此主題在教師和教研員中進行研討,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教師教學的效率。

一是:如何既要關注解決問題的結果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是:如何把握訓練型別和知識點的相結合,找準訓練的目的性。

通過研討活動,找到一些具體的策略方法,靈活運用於課堂教學,促使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均衡發展。

教師即要注意解決問題教學中數量關係的分析,又要注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結合數量關係的分析理解計算教學的運算順序。讓學生明白計算中的運算順序是在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產生的,運用好計算順序又可準確解決許多實際問題。

中心國小周風英準備蘇教版四年級數學計算教學研討課一節。各學校教務主任、校教研組長蒐集本專題已有的經驗和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邀請教研專家解答。

(1)、聽課14:30-----15:10(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混合運算第一課時、教案附後)

第7篇

如今學校教研組活動的實效性不高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下現象可以說比比皆是:零打碎敲讀一些從雜誌上摘抄下來的理論;一個組內只有少數幾位年輕教師如蜻蜓點水般不痛不癢地評課;從網上摘抄一些現成的教材分析材料進行所謂的教材研討,發言時經常出現“意見雷同”;一人寫好教案,在小組內念一遍就是所謂的集體備課,課上完任務也就隨之完成,等等。個別地方甚至還出現了集體拉家常等待教研活動結束的現象。

參與教研活動的教師沒有專業成長的需要,特別是現在學校教研組內部還存在著一大批中老年教師(農村中有民轉公教師),這批教師認為自己反正已經沒什麼奔頭了,認為教師發展是青年教師的事,所以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同時這種情緒也會感染青年教師。而青年教師由於個人能力的差異,也並非個個才華出眾,追求上進。林林總總的原因,造成教研氛圍不佳。

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引領,而現在很多學校缺乏專業引領,單純依靠自身資源難以對青年教師的成長鋪路搭橋。在教研活動中,教師之間水平差距小,使得教師的專業發展長期在同一水平徘徊,不能獲得長足發展。久而久之,教師便將教研活動作為一項任務來對待,使教研失去了“研討”與“發展”的本意。

現在的教研活動方式陳舊單一,羅列出來,無非是:理論學習、聽課評課、集體備課、教材研討、教學沙龍。儘管也有一些觀點認為,上述每一件事情做好都是不容易的,但我認為,教研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更需要新鮮的形式來刺激。

學校應對校內教師進行分層培養,對中老年教師、骨幹教師、青年教師應分別制訂考核條例,讓每一位教師都有“奔頭”。而考核條例的側重點可以分別如下:中老年教師以教學質量和為青年教師做好常規方面的示範為主,可以在學期初自定目標,期末時由全體青年教師打分;骨幹教師則以輻射引領、自身繼續發展為側重點;青年教師則以常規養成與能否脫穎而出為側重點。

文,即教育教學理念;武,即教育教學臨場經驗。現在的教研活動一般以研討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居多,即以“實戰”為主,科研味不濃。其實教研活動不能簡單看成是對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科研引領還是相當必要。如果單純聚集於教學方式方法,始終擺脫不了“教書匠”的味道。但如果以科研的眼光洞察教育教學,以先進的理論指導實踐,往往容易取得突破性的發展。因此,教研活動應該系列化,應該全力發掘本校的辦學科研優勢,即依據學校主課題或子課題來確定教研主題,併為每一次教研活動系統的收集好理論材料。這樣既為教研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又可在教學實踐中進行試行、驗證和領悟,使教學與科研能夠真正融為一體。

a辦公室內。不是說只有團團圍坐在會議桌旁的才叫教研活動,應該在辦公室內營造一種經常研討的氛圍。不管研討的主題是來自學生的學習還是來自教師的教學,不管參與研討的`人員任教哪個年級什麼科目,只要與教學有關的研討便是“開口有益”。

b校際之間。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校際間可以成立民間組織,並積極鼓勵教師根據自身特長及需要,自發地與其他學校建立專案式學術交流組織,與其他學校教師在自身學習、科學研究、教學業務等諸多感興趣的方面進行研討。通過這些非常貼近教師實際、來自自身教學實踐的“草根性”教育學術交流與溝通,使自己的教育個性得到彰顯,又使自身的理論底蘊、科研意識、教學業務等都能駛上成功的快車道。在更大範圍內進行教研活動,這一形式本身就會給教師帶來成長的動力,使其自覺地花時間和精力認真對待,促使教研更為有效。

c網路時空。伴隨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教育網站的誕生如雨後春筍,憑藉其資訊量大、互動性強、覆蓋面廣等強大特點,為教師的教學研討提供了新的平臺。學校應該鼓勵教師在教育論壇上發帖、研討,與大師對話,真正實現網路教育資源共享和跨越時空的優勢,使得教師的教育理念在互動中激盪、生成,同時在網路中尋找展示自己的機會,抓住自身專業發展的新機遇。

要開展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動,抓準要解決的問題是關鍵。發現教師存在的困惑並且提出問題,是教研活動的起點,它從根本上決定了教研活動能否正確、順利地開展。 有研究者曾指出:“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效取決於教師能否滿足他們對於知識和情感的需求。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情感需要共同制約著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其實成人何嘗不是如此。對於教師來說,只有能夠滿足他們專業成長需要、能夠解決他們工作中的困惑問題的學習和培訓,才能激發出教師內在的主動學習、研究和實踐的動機和慾望,才能讓他們感受和體驗到獲得專業成長、實現自身價值的樂趣。”這就是說,要想使教研活動取得實效,問題必須真正來自教師的體驗。於是,我首先和幾位老師進行了座談,瞭解他們最困惑的問題是什麼,最需要通過教研活動幫助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而後又利用隨機談話的方法,注意發現老師話語中表現出的對教育教學的困惑和難點。 要組織好一次有成效的教研活動.關鍵是要提煉出一個有意義的研討主題。為此,一方面必須深入到教學第一線,和教師一起去觀察、調查,尋找在教師中存在比較普遍的真問題;另一方面又不能就事論事,就問題談問題.而必須通過認真研究,敏銳地發現問題的實質,從而將問題轉換成一個明確的研討主題。

要想開展好一個教研活動,教師的狀態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研活動的主持者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而作為主體的教師則必須處於主動的、能動的、積極的狀態。如何才能確保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我的體會主要有以下三點。

教師們應該享有確定主題的參與權。教研活動的主題應在教師的親自參與下才確定下來,應是教師從感到迫切需要解決的教學實際問題中選擇出來的。從發現和提出問題環節開始,就應確定教師的教研主體地位,而不是到了召開討論會時教師才參與進來。正因為教研主題是在教師的參與下共同確定的,教師就清楚地知道了為什麼要開展這次教研活動,這次教研活動要達到什麼目的,自己應該如何去主動參與,從而也就使教師從“要我參加教研活動”轉變為“我要參加教研活動”。教師們對教研活動的來龍去脈都有所瞭解,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積極性也就發揮出來了。教師在教研活動中應該享有選擇權。這就是說,在教研活動中,不是管理者或主持者去規定教師說什麼、怎麼說.而是由教師自己去確定應該展示什麼、用什麼方式展示,表達什麼、用什麼方式表達。正是因為選擇權掌握在教師自己手中,教師就能夠表現出一種積極的主動精神。要和教師一起做好討論前的準備工作。既然教師已經意識到自己是教研活動的主體,開好教研會自己責無旁貸,因此就不會去打無準備之仗,不會去打無把握之仗。這種主體的意識,就必然要落實到做好討論前的準備工作上來。有了充分的前期準備,教師來參加教研活動時,就不再處於茫然狀態或是隨機式的即興發言,而是有條有理有據有深度。這就使得教研活動開展得十分有效。

教研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教師們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了保證。教研活動必須是教師自己從內心中需要的活動,必須是教師以主體的身份積極主動要求參加的活動。為了確保教師的主體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教師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選擇權。

內容和形式是相輔相成的。好的內容必須要有好的形式來體現,否則,就會事倍功半,甚至毫無功效。採用案例分析與體驗相結合的教研活動方式。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動是藉助必要的媒體手段(例如錄影),運用一定觀察與診斷技術,對於某一現象進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尋求更有效對策的一種教研活動形式。體驗式教研活動所突出的,則是教師的“體驗”。我們把案例分析與體驗兩者結合,其優勢在於可以幫助教師更科學更深入地認識日常教學中未發現或不被重視、沒有意識到的許多問題,同時通過自身的體驗來加深和驗證這種認識。 教研的活動形式要為教研的目的服務.選擇什麼樣的教研形式,應該首先考慮是否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教研的關鍵問題;然後根據教研需要權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選擇更加有利於達成教研目標的形式;同時,這一決策應該能夠更有效地發揮教師在教研中的主體作用。

一個好的教研活動,其展開的各環節必須是環環相扣,能夠一步步引領教師在經歷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後,最終獲得某種認識。可以這樣說,如果在教研活動中各環節脫節或是拖拉,就會使教研的目標發生偏移,甚至無法達成目標問題的解決;而如果教研活動中環節緊湊,設計合理,必然能夠保證教研活動的完整性和目標的指向性。

八、要反思。每次專題研討活動後,活動組織者和參與者都要進行反思。

組織者反思研討的專題是否合適,專題研討後從與會者的發言中學習到什麼,專題研討的形式是否需要改進,怎樣促進個體主動參與到群體活動中等。很多研討的內容不可能一次得出結論,為使研討不斷深入,組織者應該及時將每次研討的結果整理出來,在下次研討前及時發下去,為所有參加研討的老師提供可以繼續思考的“把手”,為進一步的研討打下基礎。如,我們組織青年骨幹教師進行“新課程實施以來,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的研討活動,研討中大家提出了很多問題,我們及時將大家提出的問題整理出來,然後進行分類。去掉那些不屬於教師能夠解決的問題,然後擬出繼續研討的題目:“你認為克服這些困難的辦法是什麼?”這樣一來,在接下來的研討活動中,大家通過互相啟發,基本上能夠解決大部分屬於教師“認識上的問題”、“操作技巧上的問題”、“教師自身社會生活知識儲備不足的問題”等。參與者需要反思自己的發言存在什麼問題;向其他發言者學習什麼;能否將學習到的東西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能否發現什麼新問題。通過活動組織者的反思,可以進一步提高專題研討活動的質量,

教研活動各個環節的合理安排,需要教研組織者的精心設計,也是對教研組織者的考驗和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