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木蘭詩》教案7篇 打造女性力量:《木蘭詩》教學攻略

本教案以《木蘭詩》為主題,著重闡述其傳統文化內涵與現代教育意義,並提供了多種教學方式與活動設計,旨在讓學生更好地瞭解古代文化遺產,培養其文化意識和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和探究精神。

《木蘭詩》教案7篇 打造女性力量:《木蘭詩》教學攻略

第1篇

討論和探究問題,養成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參考備案:穆桂英、劉胡蘭、秋瑾、鄧穎超、撒切爾夫人、

五、欣賞京劇、豫劇、動畫片、郵票等簡單片段,激發興趣。

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觀察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可以先看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學習的活動內容中,再看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是否感到興奮、愉悅,然後看學生是否具有進一步學習的願望。一個好的活動內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學生在完成了正規的活動內容之後,還想繼續進行。

問題(包括老師提出的啟發性問題)展開討論,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

3、從《木蘭詩》中“爺”的稱呼看中國古代的稱呼與地位

8、中國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從正道上講,須合於立德、立功、立字三標準。班昭、孟光是為以立德聞名;花木蘭、梁紅玉是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貞是以立字聞世。)

主要指學生能否圍繞著探究點,通過探索活動(可以是實踐活動、小組討論、看教科書、看錄影等多種形式),向教科書、教師、同學大膽質疑問難、提出見解

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守活動規則,會傾聽、理解別人的發言,主動自覺的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指通過探究活動,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對共同關心的某些問題達成共識,可以對某些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可以通過動腦、動手解決某些問題或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途徑。

建議:以《木蘭詩》為例,第八週的這堂課是否可以上成學生合作探究活動課(第六個教學過程),或探究結果彙報課(第七個教學過程)

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它曾大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採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夏書·胤徵》已有采詩的記錄。流傳至今的'《詩經》,當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頒佈併為社會認可的標準選本。春秋以後,禮崩樂壞,征戰不休,采詩制度無法貫徹。到了秦代,統一時間短,百廢待興,雖然已有樂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沒有采詩之實。漢承秦制,經濟凋敝,樂府機關也只能習常肄舊,無所增更,勉強維持而已。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大為雄厚,乃擴大樂府的規模,采詩夜誦。到東漢,采詩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廣求民瘼,觀納風謠”,和帝則派遣使者“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採風謠”。此種風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樑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劉勰《文心雕龍》於《明詩》之外,另有《樂府》專章。昭明《文選》、徐陵《玉臺新詠》也都開闢了《樂府》專欄。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為“樂府”。在這兩類詩歌中,民間歌詩是精華所在,並且文人歌詩還是在民間歌詩的甘露滋潤下萌發並壯大起來的,所以我們對民間歌詩應給以高度重視。北朝於戰亂間隙所奉行的采詩制度,與兩漢一脈相承。儲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樑鼓角橫吹曲》中的北朝樂府民歌,有的是用漢語創作,有的則為譯文,雖然只有六七十首,卻內容深刻,題材廣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富有與南方大相異趣的粗獷豪放的氣概,呈現出另外一種風情民俗的畫卷。由於北方各族統治者長期混戰,反映戰爭的題材就要多些,有描寫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苦難的,有歌頌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別是《木蘭詩》,滿懷激情地讚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個傳奇人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譽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漢魏六朝樂府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接影響了我國詩壇的面貌。它不僅開拓出了五言詩的新領域,而且對七言詩、歌行體以至律絕,都起了橋樑的作用。

(摘自陳緒萬、尚永亮主編《漢魏六朝樂府觀止》,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樂府是從漢到唐各朝設立的專門蒐集民間樂曲和歌詞以及製作樂章的管理部門。這些個部門創作蒐集的詩就叫樂府詩。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當在西魏。那時正是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戰爭是北朝社會一個最突出的現象,整個北朝的歷史幾乎與戰爭相終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國”的130多年中,戰爭尤為頻繁。五六世紀間,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與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區進行過長期的戰爭。這與詩裡所寫的木蘭出征路線正相吻合。這可能就是《木蘭詩》的歷史背景。

2、《木蘭詩》按什麼順序安排故事情節的?全詩可分為幾部分?各部分都寫了什麼內容?

以故事的發生、發展、結局的時間為序。詩的正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敘述木蘭的身份,交代從軍的緣由,以及寫木蘭出征前的準備工作和征途上的見聞、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寫木蘭萬里長征,十年轉戰凱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功成不受賞,請求還故鄉,以及爺孃姐弟迎接木蘭、木蘭和親人團聚的情形。

3、本詩寫木蘭從軍的全過程,全詩共寫了幾件事?哪些詳?哪些略?這樣的詳略安排突出了木蘭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寫了木蘭決定代父從軍,準備行裝奔赴戰場,12年征戰生活,辭官還鄉與家人團聚。其中代父從軍、辭官與家人團聚是詳寫。詳寫這些內容突出了木蘭深明大義,勇於獻身,不慕功名,熱愛祖國和家鄉的中國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5、從《木蘭詩》中找出表現木蘭作為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語句。

木蘭當戶織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結尾一段用兔比喻,說明在“十年征戰”的生活中,識別不出木蘭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蘭在艱苦的戰鬥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隱瞞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樣英勇無畏,為國立功,一個聰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手法,集中地描繪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替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的經歷。木蘭的形象,集中地表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樂觀的優秀品質。

?木蘭詩》描述了我國古代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歌頌了女英雄木蘭勤勞樸實、剛強勇敢的性格和不愛功名、不慕富貴的高尚品德。

a、“萬里赴戎機”:“萬里”極言征程之遠,“赴”表現動作之迅速、果敢。

b、“關山度若飛”:跨越飛和山,像飛一樣,展現了木蘭的矯健雄姿。

c、“朔氣傳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聲音在寒氣中傳送,表現軍旅生活的單調、無聊。

d、“寒光照鐵衣”:用寒光和鐵衣,展示邊關將士的英武風采。

解析:a中“貼”為“帖”;b中“渡”為“度”;d中“辯”為“辨”

解析:朔,指北方。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這句話既是對邊塞景物的描寫,也是描寫木蘭英姿颯爽的形象。

1、根據下面各句的內容或提示,概括出相應的成語()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

b、《扁鵲見蔡桓公》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蔡桓公的悲劇是由於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c、《桃花源記》結尾寫劉子驥打算尋訪桃花源,“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後人據此概括出一個成語為____________________。

d、《木蘭詩》結尾:“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後人概括為一個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事情錯綜複雜,不易辨清真相。

?分析】:此題既考查了對詞義的理解,又考查了成語積累,同時考查學生對學過的文言詩文的理解。a項的成語是:三顧茅廬。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b項的成語是:諱疾忌醫。c項的成語是:無人問津。d項的成語是:撲朔迷離(或迷離撲朔)。

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和頒佈,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特別是在資訊科技有力的支撐條件下的語文課堂,越來越呈現出生機,煥發出活力,湧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聽了宿遷的孫老師執教的一堂網路課《木蘭詩》,感觸很多。

這堂課不在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是孤立於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強調互動的師生關係,教師和學生的資訊交流屬於互動性和互惠性,通過資訊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相長的願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特別是對木蘭勤勞、愛國、孝順等傳統美德的巨集揚,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資訊科技能力的培養,如在“百度”搜尋譯文時關鍵字的指導。並且在學生學習方式上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對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讚賞學生獨特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孫老師這堂網路課的匯入非常自然,說是帶來一款網路遊戲《木蘭詩》,然後、請學生輸入網址,這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大部分都是網路遊戲高手,沒想到今天語文課也能在玩中學課文。五個板塊的設計是圍繞主人公木蘭設定的,而且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體現了一個學生認知的梯度規律。“讀木蘭”是初讀課文,“譯木蘭”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評木蘭”是深入理解課文基礎上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蘭”是思考質疑階段,“寫木蘭”則是課文的拓展延伸。對於課文的重點,詩詞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師採用觀看flash、找相關語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碼的設定,也別巨匠心,體現了課堂的主題:我愛花木蘭。而每次進入的一把金鑰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孫老師始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學,鼓勵教學,而且教態親切自然,遇到教師電腦出狀況也能靈活處理。

這堂課對人文性比較重視,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學重點中“詩詞的藝術特點”、“字詞的錘鍊”、“背誦課文”基本沒有提及,雖然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覺就像一堂歷史課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課,尤其是“譯木蘭”這個環節,只是選取了三句重點句子讓學生翻譯,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互文沒有強調。查詢譯文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瀏覽或齊讀,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還比較生疏的情況下就進行“評木蘭了”。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有幾個環節與文字似乎關係不大,只是泛泛而談。

3、學生提問時應該進行引導,學生的提問價值不大。

3、學生寫感想時出現中英文夾雜的現象,應予以指導,保持漢語純潔性

《木蘭詩》教案7篇 打造女性力量:《木蘭詩》教學攻略 第2張

第2篇

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剛健清新、氣勢雄渾的詩意美以及雲鬢黃花少女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馳騁沙場,功勳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1.本詩詩韻婉轉,琅琅上口,學生易記易背,課前要求學生先背誦,可以採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課文註釋,藉助工具書,粗讀課文,瞭解大意;②分段細讀,抓住敘事詩的特點,概括故事大意,明確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③再讀成誦,抓住詩中對木蘭的心理、動作等描寫的詩句,分析木蘭的形象,進而正確把握詩的主題。

2.能複述,擴寫成改寫故事,理解詳寫和略寫的好處,找出對比和排比的句子並能說出運用修辭的作用。

講析木蘭的形象為什麼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喜愛,以致家喻戶曉?這一點主要通過講清木蘭替父從軍的“孝”和保家衛國的“忠”(愛國)兩種精神讓學生領會。

本文的材料安排為何有詳有略。這一點要通過組織學生討論本文的中心來解決。

木蘭之所以“不用尚書郎”僅僅是因為不貪圖榮華富貴嗎?這一點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介紹分析。

1.課文錄音磁帶、《誰說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帶及錄音機。

3.投影儀及文學常識、名句、重點詞語理解的膠片。

4.學生將重點詞語、句子製成知識卡片、課堂交流。

2.重點分析前三部分,這是故事的發生、發展和高潮部分,看在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前一段時間,聞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資將中國的一部古代文學名著搬上了銀幕,轟動了世界,大家知道這部影片叫什麼名字嗎?對,是《花木蘭》。花木蘭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麼魁力,以至於風靡世界,打動了不同種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疑問,來學習木蘭的最初雛形——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詩》,相信大家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2.速讀課文,將詩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個字簡單概括內容。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關於《木蘭詩》產生的年代,有多種說法。從詩中的地名看,詩的時代背景,當與北魏和柔然的戰爭有關。而遊牧民族強悍尚武的社會風氣則是它產生的社會基礎。

文章一開始寫的是木蘭的憂愁情態:“唧唧復唧唧”,而不是直接寫木蘭從軍的原因。這樣寫有兩個好處,①引起讀者懸念——木蘭為何優?為何愁?②能使文章簡潔。如果從起因開始寫,將相當複雜。

(2)從第一段春,木蘭的身份是什麼?“當戶織”一句可以看出木蘭是一個辛勤勞動的女子,而不是侯門小姐,這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礎。

(3)木蘭到底為何如此憂慮呢?(讓學生自讀第二段找答案,然後請同學用自己的話講述。)

原來此時國家有戰事發生,召木蘭的父親入伍,可是父親年紀大了,家裡又沒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親入伍。

古代歧視女子,女子沒有地位,要求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準拋頭露面,法律不允許女子入伍。

女扮男裝,冒著很大的風險,一是怕別人識破,更主要的是上戰場面對的將是死亡,但木蘭一片孝心,為了自己的父親,死有何懼?

大家對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樣對待父親的呢?與木蘭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這兩段敘述木蘭替父從軍的前前後後,人物在這段時期心理活動起伏很大,同學們試著把握一下。

憂慮(唧唧復唧唧)——反覆思考——下定決心(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5)第三段,寫木蘭緊張地做準備工作,迅速從家出發和奔赴戰場途中的見聞感想。先就“願為市鞍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麼要囉嗦地寫呢?為什麼不寫在一個地方買齊?

②戰事緊迫,時間緊張,渲染出一種緊鑼密鼓的氣氛。

③這是樂府詩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誠如謝榛所說:“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四溟詩話》)聯想我們曾學過的一首樂府歌辭《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東西南北的鋪排,看似重複,卻寫出了魚在蓮葉間嬉戲的情景和人們採蓮時愉悅的心情。

(6)思考:赴邊途中是詳寫還是略寫?(略寫)詳寫什麼?(心情。)

通過幾個地名的轉換,便概括了整個行程:家——黃河——黑山。兩次在“黃河”和“黑山”宿營的描寫極婉轉地形容出一個初離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聽到黃河流水,聽到燕山胡騎,都不由讓她想起父母的呼喚,對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長。

高度概括木蘭十幾年出生入死、保家衛國的戰鬥生涯。這段只有六句,卻寫了三個階段——途中、戰中、戰後。

(l)讀課文。找出哪句寫途中,哪句寫戰中,哪句寫戰後?

(2)我們重點欣賞寫“戰”中的兩句。“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兩句十個字,就寫出了十幾年的戰鬥生涯,可謂字字千金。這兩句的含義是什麼?寫出了怎樣的意境? “朔氣傳金拆”意為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風凜烈,刁斗聲聲,月光映雪,木蘭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麼呢?

木蘭又在做什麼呢?從“寒光照鐵衣”一句可以看出,木蘭正穿著鎧甲,和戰友們一道在邊防線上巡邏,隨時準備為保衛祖國而戰。

(3)木蘭在戰場上表現如何?文章中沒說,但我們想一定是智勇雙全。根據①這麼多年,女扮男裝本被發現。②從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來:“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1.想像一下,木蘭在戰場上會遇到什麼情況?她會怎樣處理?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這種寫法從表面上看,似乎刻畫兒女之情多,而描繪英雄之氣少。但從實際效果看,詩中所刻畫的種種兒女情狀,正多方面地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動人。木蘭的機智勇敢無須贅述,一句“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就概括出來了。這樣,兒女情與英雄氣融合得天衣無縫,更是相得益彰。

(1)在這部分有一個疑點:木蘭歸來後,因戰功赫赫,於是“可汗問所欲”。可木蘭的回答是什麼呢?“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為什麼做出這種選擇呢?一般的看法是:木蘭不慕榮華富貴,願回家與父母團聚。但我認為這裡還有別的更深層的原因,大家能否結合你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瞭解來挖掘一下?

學生討論後明確: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裡,“男主乎外,女主乎內”是封建禮法定下的一條戒律。木蘭可以在非常時期祕密地代父從軍併發揮她那潛在的智謀和才能。然而,她卻不能隨著戰爭轉入和平,繼續在朝廷為治理國政而做出貢獻。封建禮法加在婦女身上的鐐銬是難以解脫的。木蘭的還鄉,決非什麼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麼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過這一點,如黃梅戲《女駙馬》等。木蘭只有辭受封爵、解甲歸田這惟一道路可走。

(2)從“爺孃聞女來”到“不知木蘭是女郎”,寫木蘭到家,受到熱烈歡迎。顯出女郎面目後,令戰友們驚惶。這段首先用三組復疊句式極力鋪寫木蘭抵家時家人歡騰的情景:“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姐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這幾句寫出了不同人物的特點,形象非常生動。

(3)作者省略了木蘭回家後親人相聚、暢敘別情的熱烈場面,你能否根據課文內容,

展開合理想像,進行擴寫?親人們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

(4)當然,這裡邊最高興的當屬木蘭,下面幾個排比句,從描寫她急於回到日常生活

的行動中顯出其初到家時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種大團圓的熱鬧歡樂的氣氛:“開我東閥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木蘭離開養育她成人的家已經十多年了。十幾年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這個家,

思念家中的親人。現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熱愛、思念的家,一進家門,還來不及卸下戎裝,就開門開窗,因為她對這個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愜意,都充滿感情。

②“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又反映了木蘭的什麼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暢;二是愛美之心,木蘭亦有,表現了她對和平生活的熱愛和對正常人生的嚮往。從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富真實。

最後一段是木蘭對戰友們的“驚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對木蘭的深切讚美。這時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和互文見義的手法,說無論是“雄兔”還是“雌兔”,都是“腳撲朔”、“眼迷離”的,它們在一起跑動的時候,你怎麼能分辨雄雌呢?這幽默風趣的比喻,表現了木蘭的穩重機智,又使這首詩的結尾餘音嫋嫋,悠揚不盡!更給我們提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謀略和才能並不比男子遜色。你還能再舉幾例嗎?穆桂英,李清照,武則天……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成功在於恰當地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如設問、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方法,以及語句連線緊湊、生動暢達的聯珠句法,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等,來為塑造人物形象、表現思想感情服務,事奇詩亦奇,不愧為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

木蘭詩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敘事詩,為了塑造木蘭的形象,作者選取了廣闊的生活場面進行描寫。從時間上說,前後長達十多年;從地域上說,涉及家庭、鄉里、戰場和朝廷。對這樣豐實的生活內容,作者以“木蘭是女郎”為準則進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詩繁簡得當。千百年來,《木蘭詩》一直被人們傳誦著,具有恆久的藝術生命力。

2.有條件的話課後觀看動畫片《花木蘭》和豫劇《花木蘭》

第3篇

課前學習:選擇詩的片段,與同伴進行課本劇表演

2組織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評價;全班齊讀。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評價;齊讀。

3看頁下注釋,理解大意,準備質疑。閱讀、思考、討論

1問題情境: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國古代的女子似乎是足不出戶的。而木蘭卻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你認為這可信嗎?為什麼?

3電影中拍了很多戰爭的場面,而詩中只是精練的三句。你覺得在這首詩中戰爭的場面應該詳寫還是略寫,為什麼?(提示分析這首詩中花木蘭的形象)

第三塊:語文活動:課本劇《木蘭詩》片段

1小組合作,選取《木蘭詩》片段,分角色表演。按小組的順序,分別到講臺前表演。

第4篇

深刻領會木蘭保家衛國的熱情,領會“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由穆桂英(有男子剛健的巾幗英雄)、西施(集嬌美女兒於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剛柔相濟的女子——木蘭。(板書課題)

(第三節:準備出征,奔赴戰場,第五節:還朝辭官,第六節:還鄉團聚)

討論:作者七節詩是否平均用筆,哪些詳、哪些略?為什麼?

(備忘: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不惜筆墨,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

4)講述傳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脈絡②體現主題③詳略得當。

1)根據提綱,找出詩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語言品味人物形象。

1)品味下面詩句,說出句式特點,從詩中找出類似詩句。

②爺孃聞女來,……;阿姊聞妹來,……;小弟聞姊來,……。(排比句)

(備忘:①旦辭爺孃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②東市……,買長鞭。)

2)小結板書:獨特的語言風格(民歌:反覆詠歎、反覆鋪陳)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四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妒嫉嫌遲。非為織布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第5篇

花木蘭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這首詩通過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展現了木蘭的英雄形象,這節課的學習重在使學生了解木蘭的英雄性格,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分析故事情節,瞭解木蘭的形象,提高同學們閱讀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2)採用提問引導式教學,使學生了解木蘭的英雄性格

感受木蘭的英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中國文字中以“女子”為好,我們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詞語來形容女性,相信今天這個女子也會給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因為她為我們樹立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榜樣。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木蘭詩》,感受木蘭的英雄形象。

二、重點研讀:(教師先帶領學生齊讀課文,之後以提問式展開課堂教學。)

[提問]:本文由木蘭戶織引出故事情節,由“當戶織”可見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子?

[明確]:“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提問]: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木蘭毅然決定代父從軍,這體現了她身上的什麼優秀品質?

[明確]:“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師:這裡作者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渲染了一種緊鑼密鼓的氣氛,突出了戰事的緊迫。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木蘭踏上了征途。

[明確]:“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提問]:這幾句展現了木蘭從軍征途的哪些特點?同時又展現了木蘭怎樣的情思?

[明確]:征途遙遠,行軍神速,木蘭既心情急切的奔赴戰場,又很深切的思念親人。

師:這裡既寫出了木蘭的兒女深情,又展現了她的英雄氣概。

[提問]:“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兩句與上文有何聯絡?

[提問]:“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展現了木蘭經歷了一場怎樣的戰爭?

[提問]:木蘭能夠勝利歸來,展現了她怎樣的英雄形象?

[提問]:“木蘭不用尚書郎”反映了她怎樣的優秀品質?

[提問]:思鄉心切的木蘭,急盼與親人團聚,文中是如何展現木蘭與親人團聚的情景的?

[明確]:“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師:這裡通過爺孃姊弟的不同舉動,渲染了一種全家團聚的喜慶氣氛。

[明確]:“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師:這表現了木蘭對和平生活的熱愛,對正常生活的嚮往。

[提問]:最後作者安排了怎樣一個戲劇性的場面結束了故事?

[明確]:“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師:木蘭與親人團聚的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劇色彩,增強了的生動性。

(讓學生自由組合,分別扮演文中人物,表演情景劇。教師把握好尺度。)

[討論明確]:以兔為喻,歌頌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幾年,未被發現的謹慎、機敏。

師:從木蘭身上我們看到,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負的機會,他們的智慧、膽略和才能並不比男子遜色。

[歸納]: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熱愛和平生活。她代父從軍,表現了古代勞動婦女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原因是什麼?從木蘭身上,你感受到了哪些優秀品質?

--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木蘭形象,抓住兩個方面:一是人物的傳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豐富性。

(2)選擇詩中一段故事情節,改寫成現代文,要合理運用一些刻畫人物的方法。

第6篇

1.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2.學習本文詳細得當的敘事方法,領會故事情節曲折,富於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特點。

機杼可汗鞍韉轡頭燕山胡騎戎機朔氣金柝紅妝著我舊時裳傍地走阿姊

同學們有沒有聽說過古代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千百年來,這位花木蘭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成為中國婦女學習的榜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北朝民歌《木蘭詩》。《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樂府詩集》所載“樑鼓角橫吹曲”

為主,是當時北方民歌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樂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橫吹曲”。《木蘭詩》則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1.學生自己疏通字詞含義,有不明白的問老師,準備複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

注:複述故事指導:複述故事情節不必像翻譯那樣,要求字字落實,複述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必要時還可以增加一些細節描寫。人稱上可用第三人稱。

1.提問;文章開頭寫木蘭的停機嘆息已木蘭為什麼要停機嘆息,她想到什麼?表現了木蘭的什麼性格?

(木蘭看到皇上徵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親的名字。木蘭既考慮到父老弟幼,無人從軍的困難,又考慮到天子徵兵是為保家衛國的大計,於是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表現她深明大義、勇敢、堅強的性格。)

2.提問:這首詩在敘事的詳略上有什麼特點?為什麼這樣安排?

(詳寫從軍緣由、出征想家、辭官還鄉、會見親人;略寫十年戰鬥生涯和出征前的準備。因為詩歌緊扣“木蘭是女郎”的性格特徵安排詳略,對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詳寫。)

3.提問: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麼情操?

(運用誇張,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嚮往和平的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嚮往。)

?木蘭詩》這首敘事詩塑造了花木蘭這個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個雲鬢花黃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戰士。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後,她又謝絕**,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敦樸的優秀品質。

這首詩在敘事上有詳有略,對木蘭從軍緣由、戀別、辭官和還家寫得比較詳細,淋漓盡致地寫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對出征前的準備和軍旅生活則寫得比較簡略,前者只有四句,後者也僅有六句,詳略得當,是這首詩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A.1.課後練習一至四題。2.預習《賣油翁》翻譯在作業本上

本文主要在熟讀基本成誦的基礎上理解寫作方法和思想內容.

第7篇

1、導語:同學們,在上課之前,先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歌曲。

問:同學們,有誰知道這首歌的歌名嗎?(誰說女子不如男)恩,大家說得很對,誰說女子不如男啊?中國不是有句古話叫什麼“巾幗不讓鬚眉”嗎?其實,古今中外,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女中豪傑,你們知道哪些呢?數一數吧?(穆桂英、劉胡蘭、江姐、薩切爾夫人、木蘭……)

匯入:看來大家知道的女中豪傑還真不少!剛才有人說到一個人——木蘭,同學們,你們知道木蘭這個人物嗎?哪一個同學給大家講一下關於木蘭的故事?(學生講故事)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你認為木蘭成為世世代代人們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裡?(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要點)木蘭是一位愛國的女英雄。她替父從軍,是出於關心國家安危,體恤父親年邁力衰;她不畏艱苦,勇敢作戰,是出於保衛家鄉、保衛祖國的堅強意志;她厭棄高官厚祿,而渴望過和平勞動的生活——這些,都表現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意願和理想。好,我們就來共同看一看《木蘭詩》中是怎樣塑造木蘭的形象的。

1、解題:《木蘭詩》是一首什麼題材的詩?作品時代怎樣?

明確:《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後魏,這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儲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樂府詩集》是最完備的一部樂府歌辭總集,其中的民歌,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民,分南歌、北歌兩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題才廣泛,格調雄頸、熱烈、質樸。

3、聽完了一遍課文,同學們,你們有哪些話想要說呢?

三、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弄懂意思,整體感受。

1、匯入:好,剛才同學們聽得很認真,也說得很好,那現在,老師把時間交給大家,用自己喜歡的任何方式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掃除字詞障礙。

3、匯入:剛才,老師檢查了大家的自學情況,非常不錯,下面,就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給大家分好的組,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試著把這篇文言翻譯成白話文吧。

第一組:一二段;第二組:三四段,第三組:五七段,第四組:六七段。

匯入:《木蘭詩》寫得很好,同學們都背過了嗎?(背過了)那讓我們一起背誦《木蘭詩》。

同學們背得很熟。和同學們一起背誦的時候,老師想起了自己上中學時學習這首詩的情景,認真學習,誰都會被木蘭這一這一中國古代巾幗女英雄的形象深深地打動。聽同學們背誦得很有情,看出同學們很喜歡這首詩。最喜歡詩的哪一段或哪一部分呢?為什麼喜歡?誰來說一說?

指名說。學生有可能會說:我最喜歡“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這兩句詩,從這兩句中可以看出木蘭是一個孝順父母的女孩子,因此她下定了替父從軍的決心,“從此替爺徵”。

我喜歡“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幾句寫出了木蘭從軍前緊張的準備工作,而且讀起來也很順口。

我最喜歡“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這幾句能讓人聯想到木蘭到底在想什麼。

順勢匯入:這位同學說得真好,同學們,你們都有豐富的想象,來,想象一下木蘭當時想的是什麼吧?

我喜歡“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幾句描寫了北方塞外特有的景色,概括了木蘭十年的從軍生活。

“軍中生活”一段確實寫得很好,老師也很喜歡這一段。“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北方寒冷的夜晚,點點星光照在木蘭的鎧甲上,的確是傳神之筆。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同學們思考:十幾年的.軍中生活為什麼只用了這短短的六句詩來描寫呢?(學生思考,討論。)

匯入:詳略的安排是這首詩的一個主要特點。正因為是略寫,也就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想象的空間。下面請同學們發揮自己豐富的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木蘭的軍中生活。可以從木蘭的女扮男裝,從天氣呀,地勢呀,交戰雙方呀,多個方面展開想象。

然後問:哪位同學願意把想象出來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出示問題: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原因是什麼呢?請大家分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