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網師園導遊詞4篇 網師園,尋覓古韻的花園——網師園導遊詞

歡迎光臨網師園導遊詞專區!這裡是一個彙集各類國內外旅遊景點導遊詞的專業平臺。無論您是一名導遊,還是一個旅遊愛好者,我們都會為您提供精彩紛呈的導遊詞素材,助您帶領遊客領略世界各地的奇蹟與風情。快來一起探索世界吧!

網師園導遊詞4篇 網師園,尋覓古韻的花園——網師園導遊詞

第1篇

人們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今天就來到了著名的蘇州園林之一---------網師園。

網師園是蘇州園林裡小巧玲瓏的一個。一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網師園中心的一池水。這池水真清啊!清得能看到水底的沙石。你可別把這池水看成一潭死水,它裡面也是有許多小生命的!這水底下就有一條條色彩鮮豔的金魚,它們在水裡游來游去,好像在向人們展示它鮮豔的色彩。

圍著這池水的石頭可不是一般的石頭,它的名字叫做太湖石。因為它們是從太湖裡撈出來的,所以得名太湖石。太湖石是黃灰色的,表面凹凸不平,形狀怪異,有的像一棵挺立的松樹,有的像一頭巨大的熊,還有的像一個仙人球……

走過一座小橋,就到達了去後院必經的一個走廊。這個走廊的房頂與其它房子的房頂沒什麼區別,左面臨水———就是網師園中心的那池水。右面是一面特別有藝術感的牆,為什麼說是有藝術感呢?是因為這面牆上有許多畫窗,窗框的形狀各異,有方形的、圓形的、還有扇形的……裡面畫的內容就更豐富了,有的畫著一群孩子正在抖空竹,有的畫著一隻威風的老虎,還有的畫著一朵粉紅色的杜鵑花……而且每走兩步就能看見一幅畫窗,真是移步換景啊!

這就是網師園,極經典的蘇州園林,真是人間天堂呀!

網師園導遊詞4篇 網師園,尋覓古韻的花園——網師園導遊詞 第2張

第2篇

網師園,是蘇州典型的府宅園林。全園佈局緊湊,建築精巧,空間尺度比例協調,以精緻的造園佈局,深蘊的文化內涵,典雅的園林氣息,成為江南中小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園內的山水佈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乾隆末年園歸瞿遠村,按原規模修復並增建亭宇,俗稱“瞿園”。今“網師園”規模、景物建築是瞿園遺物,保持著舊時世家一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園。

網師園現面積約10畝(包括原住宅),其中園林部分佔地約8畝餘(另兩資料:約5333平方米、約5400平方米)。內花園佔地5畝,其中水池447平方米。總面積還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佈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於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築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侷促。網師園佈局精巧,結構緊湊,以建築精巧和空間尺度比例協調而著稱。

網師園分三部分,境界各異。東部為住宅,中部為主園。網師園按石質分割槽使用,主園池區用黃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雜。突出以水為中心,環池亭閣也山水錯落映襯。西部為內園(風園),佔地約1畝。北側小軒三間,名“殿春簃。軒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軒西側套室原為著名畫家張大千及其兄弟張善子的畫室“大風堂”庭院假山,採用周邊假山佈局,東牆峰洞假山圍成弧形花臺,鬆楓參差。南面曲折蜿蜒的花臺,穿插峰石,借白粉牆的襯托而富情趣,與“殿春簃”互成對景。花臺西南為天然泉水“涵碧泉”。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巨大的靈壁石。

網師園東部為宅第,中部為主園,西部為內園。宅第規模中等,為蘇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大門南向臨巷,前有照壁,東西二側築牆,跨巷處設轅門,圍成門前廣場。場南對植盤槐,東西牆置拴馬環。大門兩邊置抱鼓石,飾以獅子滾繡球浮雕,額枋上有閥閱3只,正門東側設便門。西樓小山叢桂軒為網師園主廳,軒的南、西為兩個小院,幽曲深閉,桂香滿庭。軒北有用黃石疊成的“雲崗”。從軒西向北,可至蹈和館和濯纓水閣。

住宅區前後三進,屋宇高敞,有轎廳、大廳、花廳,內部裝飾雅潔,外部磚雕工細,堪稱封建社會仕宦宅第的代表作。由大門門廳至轎廳,東有避弄可通內宅。轎廳之後,大廳崇立,即萬卷堂。其前磚細門樓為乾隆間物,雕鏤之精,被譽為蘇州古典園林中同類門樓之冠。其後擷秀樓原為內眷燕集之所。樓後五峰書屋為舊園主藏書處。以上3處的傢俱陳設,多為清式,尤富麗端莊。屋東北梯雲室內黃楊木落地罩上鏤刻雙面鵲梅圖,雕工極精。梯雲室北為下房區及後門,1958~1980年俱從該門出入。

主園在宅第之西,三進廳堂、後院和梯雲室都有側門或廊通往主園,正通道為轎廳西側小門,楣嵌乾隆時磚額“網師小築”。入內建築物較多,組成庭院兩區:南面小山叢桂軒、蹈和館、琴室為居住宴聚用的一區小庭院;北面五峰書屋、集虛齋、看鬆讀畫軒等組成以書房為主的庭院一區,居中為池。池北竹外一枝軒原為封閉式斜軒。池東南溪上置石拱橋名引靜橋,為蘇州園林最小石橋。竹外一枝軒後的天井植翠竹,透過洞門空窗可見百竿搖綠,其後面為集虛齋。

西部為內園,由“潭西漁隱”月洞門(此處亦為何氏闢)入,地1畝餘,庭院精巧古雅,花臺中盛植芍藥名種,西北角院裡軒屋名“殿春簃”便得於此。

第3篇

網師園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是蘇州園林中極具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的代表作品。網師園始建於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年)始稱“漁隱”,幾經滄桑變更,至清乾隆年間(公元1765年前後),定名為“網師園”,並形成現狀佈局。網師園位於蘇州葑門附近的帶城橋南闊家頭巷11號,後門面向蘇州古城東南之十全街,至今幾易其主,圍主多為文人雅士,且各有詩文碑刻遺於園內,歷經修葺整理,最終形成了這一古典園林中的精品傑作。網師園為典型的宅園合一的私家園林。住宅部分共三進,自大門至轎廳、萬卷堂、擷秀樓,沿中軸線依次展開,主廳“萬卷堂”屋宇高敞,裝飾雅緻。199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令人流連忘返。

網師園始建於南宋,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後廢。至清乾隆年間,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之重建,定園名為“網師園”。網師乃漁夫、漁翁之意,與“漁隱”同意,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網師園便意謂“漁父釣叟之園”,此名既借舊時“漁隱”之意,且與巷名“王四(一說王思,即今闊街頭巷)”諧音。園內山水佈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網師園現面積約10畝(包括原住宅),園林部分佔地約8畝餘,內花園佔地5畝,水池447平方米。總面積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佈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於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築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侷促。全園清新有韻味,網師園被認為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範,陳從周譽為“蘇州園林小園極則,在全國園林中亦屬上選,是以少勝多的典範”。清代學者錢大昕評價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行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樂。柳子厚所謂‘奧如曠如’者,殆兼得之矣。”

第4篇

南宋紹興年間,侍郎史正志因反對張浚北伐而被劾罷官,南宋淳熙初年(1174年—1189年)退居姑蘇時築園,因府中列書42廚,藏書萬卷,故名“萬卷堂”,對門造花圃,名為漁隱,植牡丹五百株。宅售與常州丁姓,僅得一萬五千緡。後被佔為百萬倉糴場。

清乾隆時(公元1765年前後)曾官光祿寺少卿的長洲宋宗元在萬卷堂故址重治別業,作歸老計(一說為奉母養親之所),初名“網師小築”,後名“網師園”,內有十二景,沈德潛作《網師園圖記》。乾隆二十三年,彭啟豐來園參加元宵張燈宴樂並賦詩。

宗元死後園大半傾圮,至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太倉富商瞿遠村(一說瞿遠春)購得,瞿增建亭宇,疊石種樹,半易網師舊觀,有梅花鐵石山房、小山叢桂軒、月到風來亭、竹外一枝軒、雲岡諸勝。由於瞿遠春的巧為運思,使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紆迴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樂。”園仍舊名,人又稱瞿園、蘧園,園佈局即奠定於此時,至今尚總體保持著瞿氏當年造園的結構與風格。乾隆六十年,錢大昕作記。當時園中盛植牡丹芍藥,嘉慶時範來宗有“看花車馬聲如沸”之句。但瞿氏有園不過三十年,即轉歸天都吳氏(童寯《江南園林志》謂系吳嘉道)。

同治初年為江蘇按察使李鴻裔(四川中江人)所有,七年,李辭官徙居園中,因在蘇舜欽始建的宋代名園滄浪亭之東,李氏自稱蘇鄰,名園為蘇東鄰或蘇鄰小築。李能詩畫,積書數萬卷,兼蓄金石碑版、書法名畫。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園歸退居蘇州的清光緒朝將軍達桂(長白人),再加修葺,乃復舊觀。民國元年,已有馮姓居此。

民國六年(1917年),軍閥張作霖以30萬兩銀子從達桂手中購得此園,作為禮物贈予其師,前清奉天將軍張錫鑾作慶壽大禮,易名“逸園”。張為錢塘人,晚清任奉天將軍時招撫張作霖,且能詩,但未至此園。時有蘿月亭、荷花池、殿春簃諸勝,尤以十二生肖疊石形象為別處罕見。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淞滬抗戰,暨南大學附中部遷蘇,部主任曹聚仁居此園。同年,張善孖張大千兄弟因與錫鑾子師黃友善,借寓於此,與葉恭綽同住一園近4年。善孖養幼虎一隻,常以虎姿入畫。園景幽雅嫻靜,但聞翠竹搖動,流鶯酬答。抗日戰爭爆發前,張氏兄弟先後離去,園主家境中落,仍賃與他人。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文物收藏家何亞農(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收藏文物書畫甚富)購得此園,費時3年,對此進行全面整修,悉從舊規,並充實古玩書畫。複用“網師園”舊名。何氏一家另在南園有住宅,此園平時閉門不納遊人。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何病故,園由妻王季珊繼承。1950年王暴卒,其子女何怡貞、何澤明等將園獻交國家

1957年左右曾駐軍。1958年部隊撤離,蘇州醫學院附屬醫院佔用大部,曾擬毀園辦廠。同年,國家文物局、同濟大學陳從周與市園林管理處同來調查,力主修復。4月,歸園林管理處接管,遷出醫院與8戶居民,撥款4萬元搶修。10月動工重修月到風來亭,新建梯雲室及該處庭院,以牆分隔西部內院,增闢涵碧泉、冷泉亭等,配置傢俱陳設。東鄰圓通寺法乳堂也歸該園使用。

1959年9月開放遊覽。“xx”初,園被易名友誼公園並一度關閉,傢俱陳設、匾額對聯遭受破壞,1974年稍經修理後重又開放並復舊名。1981年將法乳堂及庭院擴建為“雲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