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長沙嶽麓書院導遊詞2篇 "嶽麓書院:百年智慧傳承與革新之旅"

長沙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私塾之一,位於湖南長沙嶽麓山下。始建於976年,先後歷經多次修繕和擴建,成為一座氣勢恢巨集、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建築群。嶽麓書院不僅是古代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長沙市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導遊詞將帶您領略這裡的歷史及文化魅力。

關於長沙嶽麓書院導遊詞2篇

第1篇

沿著中軸線,我們便來到了嶽麓書院的大門,原先的大門在江濱牌樓路一帶的,舊稱“中門”,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大門建於明代,清代同治年間進行過翻修,採用的是南方將軍門式的結構,五間硬山頂。

在北宋第二個皇帝宋真宗執政以前的幾十年間,由於國家動盪不安,所以官府無暇去興辦學校,所有學校都是私人開辦的,宋真宗執政以後,國家比較安定,於是採取了重文的政策,他聽說岳麓書院的辦學很不錯,又聽說山長周式以德行著稱於世,於是便召見了周式並準備留他在京城講學做官,但周式心繫著嶽麓山院,堅拒不從,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就親賜了“嶽麓書院”四字及經書等物,嶽麓書院從此名聞天下,求學者絡繹不絕,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大家請抬頭看一下大門上面的匾,“嶽麓書院”原匾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機飛機所炸,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複製的。

大家再看一下兩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據說“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原本是付對聯的上聯,因為出得太好了,無人能對得出下聯,後來有人發現,兩句一拆開也可以成為一付對聯,而且也對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這兩句了。這一付對聯也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現在大家所見到的這對聯也是1984年依照照片複製的。

請大家看安放在大門兩旁的這一對漢白玉石鼓雙面浮雕,這是一件非常珍貴的藝術品,相傳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嶽麓書院的著名學生、兩江總督陶澍在沒收貪官曹百萬的財產中發現的,為了報答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捐給了嶽麓書院珍藏。大家可能會問了,這石鼓原本是官宦人家的東西,而且是抄家沒收來的,怎麼可以放在書院的大門口呢?其實這也反映了清代嶽麓書院教育的官學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知識分子讀書做官的一仕途理想。在古代,書院是最高形式的私學,一般都建在山林之中,書院的院長之所以被稱為山長也就是這樣來的。

穿過大門,我們就來到了二門,在二門的門額上懸來“名山壇席”匾,這裡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嶽衡山,因為衡山的72峰,回雁為首,嶽麓為尾,“麓”為尾的意思,即南嶽的最未一峰。嶽麓書院因山而得名,嶽麓山也因為有了嶽麓書院而更加的有靈氣;“壇席”即席位,除地為壇,上設席位,以示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兩旁的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說岳麓書院被浩瀚青翠的樹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嶽麓山之中。這樣的環境正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難怪乎嶽麓書院能夠培養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門的背面有一匾:“瀟湘槐市”,“槐市”為文化市場,是漢代讀書人聚集的地方,“瀟湘”泛指湖南,“瀟湘槐市”是說岳麓書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學者聚集的場所,引申為嶽麓書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漢代槐市之盛。

穿過二門,我們便進入了院內,在左右兩邊,左邊是教學齋,右邊為半學齋,它們都是昔日師生們居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學集體宿舍。古代書院的教學方式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而古代,大部分時間是在寢室裡自修,老師定期開講,解答學生的問題。當年的王夫之、曾國藩等人均住在這裡。

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我們今天講解的重點,是最能體現嶽麓書院作為教學作用的地方。

講堂又稱“靜一堂”或“忠、孝、廉、節”堂,歷史上有8次重建,30餘次小規模的修繕,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又經過同治年間的大修後遺存下來的。

講堂內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為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1917年湖南工專遷入嶽麓書院辦學,匾懸掛在此,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飛機所炸,這是後來重新制作的。

“實事求是”源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漢書》在評價獻王的時候,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1917年前後,正是我教育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各種觀點層出不窮,莫衷一是,校長手諭“實事求是“作為校訓,旨在教育學生從社會的實際出發,求得正確的結論。在教育制度發生變革的關鍵時期,這一校訓起到了辨別方向的作用,並對這裡的學生乃至整個中國的命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關於長沙嶽麓書院導遊詞2篇

第2篇

在講堂裡,存有不少的對聯 ,這些對聯多為表達個人的志向、稱頌書院或者講明瞭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大家請看一下這幅對聯,它是清代書院山長曠敏本所撰,上聯是:

是非審之已,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陟嶽麓峰頭,朗月太極悠然可會

君親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登赫曦臺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對聯的意思是這樣的:“是和非要先從自我審察,別人的抵毀和讚譽就由別人去說吧,得和失聽任天命的安排,不可強求,只要登上嶽麓山頭,感受一下朗月清風,天地萬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榮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君親恩如何來還報,生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聖賢的道統如何傳播,當登上赫曦臺,感受這衡雲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對聯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了清代培養人才的教育思想。

大家請看這塊“嶽麓書院學規碑”它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校規,為清乾隆年間所刻,共有9行18條,其中前9條是講如何為人,後9條是進如何為學的。大家可能早已經注意到了,在講堂裡有4塊大字石碑,上書“忠、孝、廉、節”,為朱熹所撰,現在我們所見的是清道光年間山長歐陽厚均重刻的,每塊高213釐米,寬131米,字高169米,寬122米一般像這麼大的石刻漢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單個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國內是極為罕見的,因而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講堂也因此又稱為“忠、孝、廉、節”堂,“忠、孝、廉、節”四字,實際上就是嶽麓書院在整個封建社會裡的校訓。在講堂正面兩側壁上,還有四塊碑分別是:“整、齊、嚴、肅”與“忠、孝、廉、節”碑相映襯。

好的,講堂的講解我們就先講到這裡,下面我們將參觀書院做為藏書功能的部分—御書樓。

可能有人會問了:御書樓不是在講堂後面嗎?自私到了講堂往前就沒路了?大家請跟我來,其實路就藏在講堂屏壁後面,你會發現後面其實別有洞天,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御書樓始建於宋鹹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書院裡藏書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裡面的藏書的主要來源有三:一是皇帝賜的,在歷史上,皇帝數次賜書給書院;另外一個來源就是民間收集,以及地方官員、士子名紳以個人的名義捐贈的,最後一個來源就是書院自籌經費購買,或者自己刻書珍藏。可惜在1983年,御書樓及裡面的所有藏書都被日本的飛機炸燬了,現存的建築為1986年重建的。現在的御書樓藏書已超過5萬冊,不過它不對外開放,只是作為圖書館代書院的教研人員及書院的研究生使用。

參觀守禦書樓,我們來到書院風景絕佳的地方——百泉軒,因為地處嶽麓山清風峽谷口溪泉薈萃處而得名。在宋代,這裡是山長的住處,當年,朱熹和當時的山長張栻就曾經在此“晝而燕坐,夜而棲宿”意思就是吃飯、睡覺都離不開這裡,這主要是因為百泉軒前面有一個優美的園林,書院八景中,其中就有兩景在園林中,分別是“碧沼觀魚”、“花墩坐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