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感動中國》觀後感6篇 中國的溫情,感人至深

電視紀錄片《感動中國》自2004年開始每年推出,以真實感人的故事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湧現的先進人物與先進事蹟。本片旨在弘揚社會正能量,讓觀眾在視覺和思想上獲得充分的滿足。

《感動中國》觀後感6篇 中國的溫情,感人至深

第1篇

十個人,十段故事,他們之中的絕大部分,我接觸不到,無法想象他們的偉大,處境完全不同,又怎能體會?但是何玥,我卻能真正體會到她的不易。

死,對我們來說,這是多麼遙遠的一個字眼!無法想象它是如何降臨的,或許,它離我們還有無數個光年的距離,而它與病床上那個瘦弱的人兒,卻是無比貼近,死神的鐮刀,隨時隨地會奪取她的生命,她與死神抗爭,爭奪留在這個世界的時間,或許只是為了完成遺願,憑著執念堅持著。

她的願望——捐獻器官。得知將死,她臉上沒有惶恐,沒有驚慌,甚至連一絲理所當然的難以置信都找不到。平靜,平靜得讓所有人都震驚了的一句話從她口中逸出:“我死之後,請把我的器官捐獻掉。”試問,她要有多麼強大的承受能力,才能面不改色地,說出這番話?!

那一天,死神帶走了她的生命,那短暫的,只延續了十二個春秋的生命!

她唱著《五星紅旗》離開人世,五星紅旗為她驕傲,中國,也為她驕傲!

生的平凡,死的偉大!八個字,概括她一生,簡單,而又轟轟烈烈。

她,也只是一個孩子,與我們同齡的孩子!她不是不害怕死亡,只是,她有勇氣去面對!

我自問,沒有勇氣讓刀子劃過我的面板,那森寒的、讓人不寒而慄的刀鋒是怎樣劃過身體,我不願去想象,即使那是在離開人世之後!

何等堅強的內心、何等堅定的信念鑄就了這個女孩!那瘦弱的身子裡,強大堅韌的魂魄令人無法直視!

她的堅強,並不是看透了生死,而是因為她已經考慮清楚要為國家儘自己的力量,於是,她選擇了堅強。

我或許早已嚇得雙脣慘白,雙腿發抖,面無人色,她卻能平靜地接受,並且想到自己能為國家、為人民儘自己最後的力量,抱著對祖國的熱愛,懷著身為少先隊員的驕傲,靜靜離開,甚至不求人知道……

——同樣是人啊!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將國家收入納入口袋,而她,如此平凡,卻為國家奉獻出了一切!忍不住問:他們,真的,是一個國家的人嗎?

有人,能笑談無辜的人的生死,心安理得地做著人神共憤的事,有人,卻為了延續一兩個人的生命,雙手獻上一切!

為何那麼多“人”,活了那麼多年的“人”,學會了中飽私囊、勾心鬥角,還比不上那個純粹的、瘦弱且強大的小女孩……

胸前的紅領巾似乎驀地變沉重了,何玥讓我明白,它代表著的,是責任!

社會,各種人都有,無法強求所有人,但至少,我可以要求我自己向她學習!

我固然做不到如此偉大,但至少,當老人摔倒,我會扶起,即使那是碰瓷,人,不能對不起良知,我沒有善良到像何玥一樣,貢獻出一切,但卻能對得起良心!

我們相信,何玥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在人們心中,她的器官,在別人的體內散發著活力,她的精神,會以一種永恆而深刻的形式,活在所有知道她事蹟的人心中,喚醒中國人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她,還未曾離開!

她多麼傻,為國無私奉獻,卻連一絲報酬都沒有拿到,但是,她傻得可愛!她傻得令人敬佩!她,是中國的驕傲!相信,也是人類的驕傲!

請永遠記得,這個純潔善良無私堅強的女孩,將她的名字刻在心底,她叫——何玥!

《感動中國》觀後感6篇 中國的溫情,感人至深 第2張

第2篇

陳斌強是一名語文老師,三十八歲,他媽媽得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陳老師每天都要用電動車帶著媽媽跑三十公里到學校去上課,因為不能帶媽媽到教室去上課,所以學校給他特批了一間宿舍,方便他每天照顧媽媽。

陳老師制訂了一張作息時間表,要給媽媽餵飯,擦身,帶著媽媽晒太陽,儘管生活上的事兒很多,可是陳斌強的教學任務卻一點也沒落下,他教著兩個班語文,負責教七年級學生廣播體操,總管學校體藝2+1活動。他總說:“我是跑著走的。”

這個故事教育我們從小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我們應該孝敬父母,不讓父母生氣,做個懂事的孩子,聽話的孩子,我們應該學習陳老師做個善良的孝順的孩子。韓淑寧習作展《感動中國》觀後感星期六的早晨,本來要睡懶覺的我卻早早坐在沙發前開啟電視機觀看《感動中國》人物獲得者的事蹟。第一個講述的是一位中學語文老師陳斌強的事蹟。陳老師為了照顧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親,每個星期一用布條綁住他和媽媽騎著三十公里山路去上班。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照顧媽媽穿衣服,上廁所,洗漱,吃早飯,然後再急匆匆趕到教室給學生上課。雖然,每天很辛苦,但是他卻覺的這些事是他應該做的。我們應該學習他孝順父母,感恩父母的精神!

正如《三字經》裡的|“孝於親,所當執”。第二個講述的是堅強女孩何玥的感人事蹟。她是個從國小習優秀、樂於助人的好學生。在她快要國小畢業的時候,不幸卻降臨在她的身上,被查出患有惡性腦瘤。生病期間,堅強的她沒有流過一滴眼淚,還把老師捐給她治病的錢捐給別人。生命垂危之際,她毅然決定死後捐獻器官,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她的眼角膜捐獻給了一位藏族小夥,是他重獲光明。看到他們父母擁抱在一起的感人畫面,我留下了傷心與感動的淚水。何玥姐姐,雖然只在這個世界生活了短短的十幾年,卻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感動於無盡的思念。我要學習她的堅強樂觀、無私奉獻的精神!侯旭陽習作展歡慶“六一”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了六一的到來。這一天,我是多麼的開心呀,活象一隻剛被放出來的小鳥,在蔚藍的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為了六一,我校提前舉行了慶祝六一的活動。那一天,陽光明媚,我興致勃勃地來到學校。

校園裡一片喜氣洋洋。我等了又等,等的我真想快點舉行美食王國,來品嚐其他班的美食。終於可以品嚐其他班的美食了。我和小組成員先去品嚐其他班的美食,再換我們小組的兩名成員去品嚐美食。我先去了糧果屋,我喜歡吃棒棒糖就先去買棒棒糖的賣處,他們說:“一次可以買兩塊。”我覺的真棒極了!我又去了蛋糕屋,我品嚐了一個水果的大蛋糕真好吃,甜甜的蘋果,紅紅的櫻桃,還有香香的梨……上午總是過的這麼快,又到了下午,阿姨們和張老師給我們化妝,等待著演出。經過主持人的開場白,精彩馬上開始!我們班表演的節目有倆個,為了不免出差錯,我們反反覆覆的練習,反反覆覆的背,直到滾瓜爛熟,熟到不能再熟的程度。瞧,我們多重視這次的表演呢!時間慢慢地過去,當小主持人喊名單時,我們的心就像表演的袋鼠,活蹦亂跳。“我們要朗誦的題目是……”表演已經開始了,我們帶著歡樂的心情完成了這次表演。臺下,一片歡呼、一片掌聲、一片讚美!這次的六一兒童節,同學們過得都十分開心,校園裡還久久迴盪著我們歡聲的笑語,我相信這個六一將在我們心裡留下深深的映像,美好的回憶!

第3篇

每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總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感動,下面就跟隨著我們智坤教育來領略這些人的魅力:

2月27號晚上,央視一套在黃金時間播出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晚會,讓去年一年中,最令人感動的中國人走到舞臺前,這其中就有來自天津的“同桌媽媽”陶豔波,她為了讓失聰的兒子能像正常人一樣學習,16年陪伴成為孩子的耳朵,用行動詮釋了“母愛”二字。

今年49歲的陶豔波,每天從早到晚,幾乎都要陪在兒子楊乃彬身邊,和兒子一起學習,做兒子的老師、陪讀。令陶豔波感到幸福和寬慰的是,今年6月,楊乃彬就要正式從河北工業大學機電專業畢業,她16年的陪伴有了最好的“答案”。與此同時,讓陶豔波意想不到的是,通過基層推選,她成為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候選人之一,並最終成為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春節前夕,他們一家三口赴北京參加了頒獎晚會的錄製工作。

錄製前,主持人白巖鬆和敬一丹詢問她:“陶媽媽,辛苦了這麼多年,你有什麼要求可以儘管提。”陶豔波回答:“不敢提要求,現在心裡就一個心願,乃彬馬上就要大學畢業了,希望社會上能給他平等的就業機會,讓學成的孩子能服務社會、貢獻社會。”

在大學裡,楊乃彬和所有正常學子一樣,已經通過了60多門科目的考試,每年都能拿兩個獎學金,學習非常刻苦,這其中,陶豔波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楊乃彬一歲的時候,因為一次發燒導致耳膜出血,最終令他失去了聽說功能。這給了陶豔波和一家人很大打擊。

為了給孩子治病,他們走過了很多地方,但醫生的結論始終讓他們失望。很多人勸陶豔波把孩子送到聾啞學校,但陶豔波沒有放棄。為了兒子,她專門到北京學習脣語,然後一點點地教兒子說話、識字。

陶豔波堅持讓兒子上正常學校,為此她做出了一個難以讓人理解的決定:辭職陪著孩子一起上學,成為孩子的同桌,幫孩子記筆記。就這樣,從國小一年級到大四,母子二人一起學習。而乃彬也堅強地依靠辨認老師的脣語加看媽媽的筆記學習即將順利完成學業。陶豔波就是兒子的耳朵,就是兒子的嚮導。

現在,陶豔波最盼望的是孩子能有份好的工作。而乃彬則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報父母,回報老師,回報所有幫助過他們的人。

錄製現場,陶豔波告訴主持人,其實,自己還有一個“要求”,“這麼多年風風雨雨,孩子他爸爸一人打工供我倆上學,他更不容易,希望丈夫能一起上臺領獎。”儘管獎項是頒給陶豔波一個人的,但榮譽屬於這堅強的一家人。主持人爽快地答應了她的“要求”。

參加完頒獎晚會,陶豔波告訴記者,很多家庭因為孩子有殘疾而遺棄孩子,她想用行動告訴更多人,只要有一線希望,身為父母就千萬別放棄。“就算全天下都瞧不起我孩子,我也要眼含熱淚,擁抱他、欣賞他。”

3月3日是愛耳日,陶豔波也呼籲,凡是因為幼年時期藥物過敏等原因導致後天失聰的孩子,應該及早科學治療、佩戴人工耳蝸,這樣才能更好地重新迴歸正常人的生活。

第4篇

看完《感動中國》的節目,好多同學都感動的哭了,我也不例外。看完這個節目最大感觸是我更加理解了那句名言“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

是啊!既然我們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就要懂得珍惜生命。在某種意義上說,生比死更難,因為死,只需要一時的勇氣,而生,卻要一世的膽識。生命中的一切痛苦、一切風雨、一切成敗,都需要我們勇敢面對,勇敢的承擔。我們不要讓昨日的沮喪令明天的夢想黯然失色!永遠不要懷疑生命本身不可替代的價值!生命的存在就是表明自己的真實存在,表現得生與死不同,生活其實是一種真實的感受。說到生命,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感觸,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場合,人們都在用自己的行為詮釋著生命的真諦。

錢學森——1939,錢學森衝破阻力,從美國留學歸來,一直從事火箭研究為中國的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讓中國的科學技術得到發展。這位中國導彈之父給中國的航天事業奉獻了一生。在他看來,生命的意義在於:對國家的關心,忠心,還有無私的奉獻。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他以率直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人格本質。華益慰————我們醫學界的驕傲,我們醫學生學習的好榜樣。這位醫學專家讓我們更加記憶深刻。患者和家屬用“值得託付生命的人”來說他,他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是“醫者”,在當今時代,像他這樣,為患者著想,不拿一分錢,不出一個錯的好醫生太少太少了。在他生命的最後還在想著救人,這是一種信念。他更讓我們感受到醫學的重要性,也明白生命的價值。他的妻子對他的評價說:“他也就是盡到了一個做醫生的職責,做一個醫生分內的事情,只不過他做的比較認真。”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生命中最有價值的事,莫過於生命本身了。謝延信——人如其名,延展愛心,信守承諾。一個普通不能普通的人,在命運的暴風雨襲來時,他橫豎不說一句話,生活的重擔壓在肩膀上,他的頭卻從沒有低下!為了一時許下的承諾,他卻用一生來履行。當今社會太需要他這種人了。羅映珍——用一個傳統女人最樸素的方法詮釋了對愛人的不離不棄的忠貞,這是生命意義最精彩的。她每天寫一封信給自己的丈夫,但丈夫不能看,她就每天一封一封的讀給自己的丈夫,在日積月累,在幾百個不眠之夜過後,丈夫終於清醒了,醒來後寫的第一句是丈夫那歪歪斜斜的六個字“羅映珍,我愛你。”多麼感人的一幕,她終於用愛創造了生命的奇蹟。羅映珍在領獎時說:“我不是什麼名人,也不是什麼科學家,拿這個獎我覺得很愧於觀眾和這個獎”但觀眾的掌聲告訴了她,這是她應該得到的,她不僅喚醒了丈夫,也喚醒了許多人在這紛雜時代中對內心情感最深處的拷問。

其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沒有一夜之間創造出來的奇蹟,只要心平氣和地對待生活中經歷的一切,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件事,日積月累,斗轉星移,當生命歷程進行到某處時,我們會驚訝的發現,不知不覺中,我們也在生命中創造了奇蹟。從生命的自我價值來看,人的生命活動越能滿足他的生存、享受、發展的需要,其自我價值就越大。從生命的社會價值來看,其生命活動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越大,其社會價值就越大。這個貢獻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只要人活著,即使自己不做任何事,沒有任何物質上的貢獻,他人和社會田野可以賦予起生命存在以各種意義。

第5篇

?感動中國》這個節目中出現了許多事蹟、行為令人感動的人,他們有的已經過世,有的年齡還不大,他們每個人都不一樣,但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有著最為動人的故事。

有一個院士參加了幾十次核試驗,可他卻得了場重病,住在了301醫院,他就是林俊德。在醫院裡,他請他的妻子黃建琴把他平日裡用來工作的電腦拿到病房中來,他要繼續工作。在5月4日,醫生說按他的病情現在得做化療,可是林俊德卻拒絕了做化療這個提議,理由就是,“這樣不便於工作”。在5月26日,由於他的病情惡化,醫生把他轉入了另一個病房,可他要求醫生重新把他轉入普通病房,理由還是“這樣不便於工作”。5月29日,醫生說他需要動手術,不動手術不行,可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拒絕了,一直放棄做手術。而且,他還一直坐著,醫生和家人讓他坐下他都不肯,他說“躺在床上的就是病人,坐起來的就是正常人。”在5月31日的晚上林俊德說是該休息了,他躺下了,但這一躺卻就永遠也起不來了。

“這樣不便於工作”,這句話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但是,裡面卻飽含著一個院士熱衷於工作的一顆負責的心,雖然病魔能帶走他的生命,但卻永遠也帶不走他那能讓世人一齊讚許的精神。“縱死終令漢竹香”這句話是《感動中國》賜予他的話,是對他那令人讚揚的精神給予肯定的話,也是能讓他安心了的話。

有一位語文老師,他叫陳斌強。在他年僅8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中去世了,而他的母親又在後來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而失去了語言能力,以及自控能力。在他上班的路上,他拿出了已經很久沒有用過的綁帶,把他和他的母親用這根綁帶緊緊地系在了一起,載著她母親到了學校。校長特地給了他一間單人的宿舍,為了方便他照顧母親。每天早晨,他都要早些起來,幫助母親穿衣、洗漱、吃飯,並且處理被單上的大小便,緊接著就去上課了。陳斌強還在他的每日安排表上寫下了下課後去照顧母親的時間安排,差不多每次上完課,他都會去照顧母親,這就是他那偉大的孝心。“她可能不認識我是誰,也叫不出我的名字,但是,他知道這個人是對她好的,這樣也就夠了。”這是陳斌強說的一句話,他只想要母親知道他對她是好的,僅僅這樣就夠了。

“孝更絕倫足可矜”如果你覺得他的孝心看似回報不大,那你就錯了,其實對於他來說,這樣的回報才是最好的,這回報就是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親對他的極大的信任,以及看到母親開心地生活著的時候的心情。

有一個年僅十二歲的女孩,她叫何玥,雖然她已近不在世上了,但她卻救活了好幾個人的性命。何玥得了腦癌,她偶然間聽到了醫生與他父母的談話,說她最多隻能活3個月了,這是個多麼令人悲傷的訊息,但何玥勇敢地接受了它,並且在得知有許多人需要一個健康的器官時決定在死後靶器官捐獻出去,她還把老師捐給她的錢和自己的零用錢也捐獻了出去,就這樣兩個小夥子因此得救了,以後,還會有更多的人被植入她的器官。

何玥年僅十二歲,在得了嚴重的疾病後還能不退縮,並且確定把自己的器官和錢全部都捐獻出去,讓那些需要它們的人能得到救治,她將會是那些因為她的器官而得救了的人心中的大英雄,而與此同時,也將是我們心中的大英雄。

世界上偉大的人不只這些,還有許多沒有被世人發現的英雄,他們,感動了我們,激勵了我們,溫暖了我們,我們將會把他們,銘記在心。

第6篇

20xx年2月19日晚8點在央視一套綜合頻道觀看“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被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的《感動中國》已經連續舉辦十一年,它以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為主打內容,每年向全國觀眾推出最有影響的人物,每個人物身上都有一種讓觀眾感到心靈震撼的精神力量。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激發廣大幹部群眾愛國為民、愛崗敬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感動中國”人物:有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傾盡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林俊德。有每天用一根布條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著電動車行駛30公里去學校上班的浙江磐安縣冷水鎮中心學校教師陳斌強。有用平凡生命最後的閃光,把人間照亮,主動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人的國小生何玥。何玥父母為完成女兒的遺願,拒絕要器官捐獻的補貼,以最美的方式,實現女兒的“最美願望”。有深入多家用工企業,以農民工的身份應聘到企業“臥底”打工,“變身”民工的“臥底局長”陳家順。有河北灤南縣司各莊鎮窪裡村普通農村婦女高淑珍,開辦“炕頭課堂”,14年間,她接收了近百名殘疾孩子,卻從未收過一分錢。有在客車突然失控並衝向學生的危急時刻,不顧生命安危,挺身而出的“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有先後29次赴南沙執行守礁任務,累計守礁97個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軍內外氣象部門提供水文氣象資料140多萬組的海軍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有一生凝聚了所有臺灣 老兵經歷的坎坷和艱辛,同時也見證了海峽兩岸從隔絕到溝通的一段特殊歷史,執著歸鄉的臺灣老兵高秉涵。有先天性小兒麻痺症,左腿殘疾,二十多年來,她硬是靠著柺杖和丈夫的後背,“爬”遍了家鄉的大小山嶺,為村民帶去了醫療服務的鄉村醫生周月華。有用生命托起殲-15戰機,為實現我國強軍之夢的羅陽。最後還有湄公河“10?5慘案”專案組獲特別緻敬獎,在組長劉躍進帶領下成功偵破湄公河“105”案,告慰了逝者及家屬,維護了我國法律的尊嚴。

“感動中國”的人物,在感動中國的同時,也給我們每個人真實的清潔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我心靈也同樣受到震撼和洗禮,我是一個普通人,我也是一名教師,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無私奉獻、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情懷,學習他們愛崗敬業、為人表率的崇高品格,學習他們臨危不懼、捨己救人的英雄氣概。也許我一輩子都不會做出讓國人感動的事情,但是我會盡本能來做一些對我身邊人有幫助的事情。我雖然沒有像“最美女教師”張麗莉那樣遇到危險、也沒有像高淑珍那樣開辦“炕頭課堂”,但我會全心全意、愛崗敬業教好我的每個學生,也會在他人有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會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捐出我的一片愛心。在平凡的崗位上,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動著別人,也感動著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逐漸富強起來,也是因為這些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質的中國人。也許作為一個平凡的人,無力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為集 體做些什麼,為家庭做些什麼,那時我們雖不能成為感動中國的人,但一定是個讓中國人感動的人。相信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這正是感動的一種力量,只要人人都獻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