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高效課堂的心得體會7篇 "揭祕高效課堂,助力學習進階"

本文主要探討並分享高效課堂的心得體會,幫助讀者瞭解如何在課堂上提高學習效率。通過有效的時間管理、積極主動的參與和合作學習等方法,我們將探索如何充分利用課堂資源,提升學習效果。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能從本文中獲取實用的建議,提升學習與教學質量。

高效課堂的心得體會7篇

第1篇

心得體會就是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文字。學習的方法每個人都有,並且每個人都需要認真地去考慮和研究它。因為學習的方法因人而異,方法的奏效是它與這個人相適應的結果。今天為大家準備的是物理高效課堂的心得體會,希望能滿足大家的閱讀需求。

從上學期,我們就參加了構建高效課堂的學習,但是對高效課堂的認識不夠深刻。本學期,我對“高效課堂”的知識再學習,重新認識到高效課堂的實質。在高效課堂中,教師改變以往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起引領作用;同時我還認識到課堂是學生的,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通過我這段時間的學習,我簡單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想:

傳統的課堂是老師“主動”的教,學生“被動”的聽,從而學生失去了“呼吸”的空間。而高效課堂倡導讓學生大膽地講,大膽地說,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在“動”中學。所以教師的身份也隨之轉變,所以備課要以學生為中心,備好學案備課。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回顧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首先邁出的第一步就是改變觀念和教學方法,從而把課堂變活。

先學是在老師教學前,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後教指在先學的基礎上就存在的問題所進行的相互探究、相互學習。所以高效課堂中學生要經歷預習、展示、反饋三個重要環節。其中預習是先學的過程,展示是互相探究的過程。在這三個環節中,教師要放手,所以課堂上要做到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講,學生不會的小組討論,老師需要解決的是那些共性的、有規律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我對高效課堂的三條高壓線特別的深刻,即預習不充分的課不準上、嚴禁教師與學生搶風頭、必須當堂落實達標。

反思在教學中的行為,發現我容易忽視預習這一環節,所以在課堂上出現效率低的現象;同時有些題目,不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與學生搶風頭。

三、在高校課堂中,教師是促進者、學習者、決定者、幸福者

在高校課堂中,教師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轉變,由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其次在教學中實現教學相長,與學生一起學習;再次在教師與學生合力打造一節高效課時,教師又是這一堂課的決定者;教師從教學中獲得發展,改變觀念,做一個幸福的職業者。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認真做好這“四者”,使自己在促進中獲得成長,在學習中獲得提高,在決定中感受成功,在幸福中體驗教師的快樂。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把課堂真正的還給了學生。老師真正輕鬆了嗎?不是的。預習中,教師要對學生提出要求,幫助學生明確目標任務、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式方法,學生帶著問題,在教師指導下的自學才能更高效;展示中,教師要充分選題,做到典型題、重點題不遺漏;達標測試中,教師要對本節課的內容充分吃透,把握好重點難點,才能對學生進行選題測試。同時在教學中,課堂要活,而不能亂,這要求教師有較高的課堂駕馭力。同時教師備課中還要精心設計問題,在課堂中才能把學生帶入了一種想學、能學、搶著學的氛圍之中,使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並且能有效地參與課堂。

高效課堂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教學理念,作為教師,應該在教學改革中,教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方法,改變傳統。

高效課堂的心得體會7篇

第2篇

當今社會,知識經濟已見端倪,人們普遍感覺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一個人終生獲得知識,取得經驗,轉化為行為的重要途徑。要學習好,就得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所謂學習方法,就是人們在學習過程中所採用的手段和途徑。它包括知識的方法,學習技能的方法,發展智力與培養能力的方法。那麼,怎樣才能達到聽好課的目的呢?總的要求是要抓住各學科的不同特點,帶著問題聽,聽清內容,記住要點,抓住關鍵,在課堂上著重聽老師的講課方法與思路,釋疑的過程與結論。

1、要充分認識老師講課的重要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幫助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課堂中對概念的分析、例題的講解、練習的設計等遠比課後輔導要詳細得多,這也是學生自已看書或是家教無法替代的。課堂教學是老師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一條最簡捷的路。因此,每個學生都應該虛心向老師學習,在老師的啟發誘導下上好每一節課。

2、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解,千萬不能思想開小差。如果在老師啟發下,自己有了比較好的想法,可以在筆記本上記下來,等下課後再去深入思考或請教老師和同學。總之,課堂上的“分心”,是學習的大敵。

3、聽課中可以嘗試在老師沒有作出判斷、結論之前,自己試作判斷、試下結論。看看自己想的與老師講的是否一致,找出對與不對的原因。

4、要力求當“堂堂清”。理解是掌握事物本質、內部聯絡及規律的思考過程。那麼,怎樣才能做到當堂理解呢?在課堂上,你想的應與老師講的統一,你思考的問題應與老師講的問題統一。在教師的啟發下,你要始終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如果在思考中出現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地方,應舉手提出問題。如果課堂上老師沒有時間解答你的問題,應繼續聽老師的講解,課後再去請教老師。

5、要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聽課是為了增長知識和發展智力。因此,不能把知識聽懂了就算課聽好了。高水平的聽課應該不僅注意老師傳授的具體知識,更應該注意老師講課的思路,追著老師的思路跑,目的在於把老師講課過程中運用的各種思維方式、思維過程搞清楚。學習老師是如何進行周密科學思考的,從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智力水平。

6、要抓住一節課的知識內容和學科特點的關鍵。知識內容的關鍵一般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關係式以及公式、定義。當老師講解這些關鍵知識時,你一定要特別注意,抓住不放。同樣,不抓住學科特點的關鍵學習,也會影響你的學習效果。實際上,各門學科的內容體系、發展思路、訓練要求以及教的方法各有特點,學生在學習中就應注意這些學科的特點。如物理課要特別注意觀察和實驗,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思考來掌握科學概念和規律;數學則必需通過大量演算、證明等練習獲得基本知識,從而培養數學思維能力;語文和外語在聽課時,主要抓住字、詞、句、篇等方面的知識點,並且通過聽、說、讀、寫來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言和文字。

同學們,努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儘可能節省時間,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成績,相信每一位同學在以後的學習中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績。

第3篇

自從學校展開高效課堂改革以來,筆者作為教育戰線上的一名經歷者,在經歷了不適應到有所收穫的過程後,有一點體會要與同仁分享。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整節課上,老師幾乎沒有停口的時候,學生縱有張口說話的時候,也只是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在反饋老師“教”的成果,顯得很被動。因此,學生的預習只是蜻蜓點水、浮於表面。有的學生甚至不預習新課程,因為他知道:老師會“教”給我們的,一切有老師呢! 老師果然也就課下認真備課,甚至要把課堂上說的每一句話都設計好;上課時便掏心掏肺地把備課內容教授給學生,唯恐有所紕漏。結果考試成績下來,幾乎每個老師都會倍受打擊:怎麼回事?講了多少遍,怎麼還錯成這樣?這幫孩子在想什麼呀,聽沒聽課呀?

試想:把我們這些自控力比學生強的老師組織起來聽一節課,授課的老師生動形象滔滔不絕地給我們講一節課後,發下一張試卷,我們又能答多少分呢?再假如:把我們這些自控力比學生強的老師組織起來,事先發下課前自學的學案,課堂上,在授課人的組織下把自己課前自學的成果書面或口頭展示出來,有疑惑可以與身旁人討論,還可以主動提問老師,課堂表現好的話還可以得到諸如一張彩紙、一枚水果的獎勵……(哇,想一想都覺得興奮!)誰還會覺得學習沒動力沒意思?自己參與了這麼多,考試的時候又有多少不會呢?

這,就是高效課堂啊!此時,老師這個“配角”就是球場上的裁判,有權裁定球的得分與否,但“球”踢得怎麼樣,要看“球員”(學生),“裁判”(老師)也得跟著“球”跑(當然,這並不是說,“球”(課堂內容)跑出界了“裁判”(老師)也不管。如果那樣,這個“裁判” (老師)就該下崗了)。

高效課堂模式下的課堂,學生是主體,老師是配角;學生是表演者,老師是組織者。球場上,裁判雖有權,但決定這場球踢得好不好的決定權在於踢球的球員。同理,課堂高效與否,決定權不在老師,而在於學生。

要想成為踢好球的好球員,必須賽前好好練;要想“主”出好課堂,學生必須得課前好好“練”,這,就是預習環節。

無論是傳統教學,還是高效課堂,預習都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預習紮實,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才能跟得上老師的教學步伐;預習紮實,在高效課堂模式中,才能在課堂上“秀”出彩來。尤其是高效課堂模式中,如果不紮實預習,課堂上如何展現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能否接得起,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學生的預習質量。

傳統教學中,學生的預習基本處於盲目狀態,無目的無規律 ,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一遍。高效課堂下,既然學生是主體,預習就要有規律、有目的,而且要深入。但學生畢竟是在“學”的階段,對新授內容沒有高質量的理解。這就需要老師事先引導學生深入預習。這“引導”形成文字,就是導學案。它必須擔當起學生學習中最重要的引路人。

而把學生“引”到哪個方向、“引”得深或淺,就得看教師的導學案設計質量了。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知識處理能力各有不同,不可能一本導學案放之四海而皆準,必須“因”學生之“地”而“制”學案之“宜”。而最瞭解學生學況的莫過於執教老師了。所以,導學案必須由執教老師自己編寫;導學案的內容設計必須體現“引導”學生“學”(而非“聽”老師“教”)的宗旨。學生“扶”著導學案的“探路器”有目標有深度地課前預習,才能在課堂上發揮主人翁的主體作用,接得住回到自己手中的課堂。。

既然如此,導學案就是學生課前預習的底本、課堂進行的藍本,是高效課堂學習的架構。因此,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手中的“教”案就華麗轉身變成了高效課堂中學生手中的“學”案。這個轉變最能體現新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理念,最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課堂下的學習方式。

當然,授課時,學生手中的導學案和老師手中的導學案還是有不同之處:學生手中的導學案應該呈現出學生預習的成果(比如語文科目新課中的字詞注音、釋義等);老師手中的導學案應該有導學問題的或詳或略的答案,以供授課時老師自己使用(記憶力強的老師自然也可不寫一字,因為答案在腦中。學生看到後怎會不崇拜自己的老師?)。讀者,你懂的!

學習的是學生,不是老師;考試的是學生,不是老師。所以,讓學生課前課上忙起來,老師在課堂上“閒”起來,這才是學習的王道。

高效課堂模式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配角。這種課堂地位的轉變來得有些突然。但師生應該看到了:這種轉變更合乎學習規律。因為知識不是別人“教”來的,是自己學習、探索來的;因為學習、獲得知識的主體本就是學生而非老師;因為知識面前,人人平等。在獲取和探索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高低貴賤沒有所謂權威,人人有權發言。真理越辯越明。高效課堂把發言權還給了學生,高效課堂就是要讓學生說話。縱然在課堂上學生說錯了話,說得不成熟,教師也應允許、鼓勵學生說。“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人其實是在錯誤中長大的,糾正一分錯誤就長大一分。教師應溫和地對待學生的不成熟甚至錯誤,進而用和藹商討的態度糾正這些不成熟和錯誤。

高效課堂模式下,成績好的、膽大的學生(暫且稱之為“優等生”)應該馬上會完成主體意識的轉變,參與到新課堂中,“秀”出風采來。但成績差的、膽小的學生(暫且稱之為“學困生”)恐怕積重難返,一時難以適應和接受“我是課堂主體”的意識轉變。可能還會在“優等生”的光彩下愈加自卑、畏學。如果老師不進行積極有效的干預,高效課堂會變成“優等生”的“天堂”、 “學困生”的“地獄”。對於學習中的弱者,放棄就等於拋棄。任何角度看,都不應該。

筆者認為,解決此問題的有效干預莫過於教師用和藹溫和的平等態度對棄進行鼓勵、讚揚。課堂上,教師應該創造機會給這些“學困生”,讓他們展示簡易問題的答案,再用點到為止不露痕跡的讚語讓這些長期生活在失敗陰影中的孩子得到被認可的溫暖感。必要時還可使用一些小“手段” 多給予他們一些成就感。比如讓他們糾正“優等生”的一些小錯誤、教師有意讀錯一個字、說錯一個知識點……暗示他們和“優等生”一樣出色。況且,“差生”的思維往往很發散,適時還可激發出課堂的亮點。這時教師可以使用諸如“我曾經也這樣……”等語言拉平師生身份帶來的不平等感,營造出平等的課堂氣氛。這些都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給“學困生”一種心理暗示:老師也會犯錯,沒什麼大不的!說不好老師不會怪我。我們在討論問題,我還說出了老師不知道的知識呢!課堂是我們的。我可以參與,我要參與!

能調動起“學困生”,中等生和“優等生”必會有緊迫感。不怕他們不一個個競賽似的參與課堂。

“學困生”能促進全班學習,筆者寫到這裡,也很感詫異,不過想想執教的兩個班,還真覺得“小荷已露尖尖角”了!

高效課堂模式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授課過程真正成為主人翁,在形式上主要採取了積分獎勵。這主要是利用了學生內心的榮譽感。但任何事如果長期只是以無形的精神獎勵作為推動力的話,恐難長久維持最初的熱情。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社會規律適用於任何領域。而高效課堂的推動力如果在積分的精神激勵基礎上再加上一個物質獎勵的砝碼,那更能“獎”出“高”效來。所以,在經過高效課堂的探索期後,高效課堂的大機構——學校,應該建立相關獎懲(主要是“獎”)機制。如以兩週、一月、一學期為時間單位統計學生積分,對班級中優秀個人、優秀小組、優秀組長等進行物質獎勵。這樣,既有精神鼓勵,又有物質獎勵,相信學生會長期穩定地書寫高效課堂新篇章。

高效課堂模式下,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後,也會產生令教師頭疼的紀律問題。比如展示問題答案時學生照書讀從參考資料中抄寫的內容(其實並不真正理解)、討論環節中說閒話甚至嬉戲……筆者認為解決此問題的有效方法莫過於執教老師以扣積分的方式予以懲戒。因為積分是學生在乎的東西,學生的榮譽感之“利”“害”都在積分上,這樣的“懲”與上文說到的“獎”,會起到激濁揚清的作用。而立時可以行之有效地制止學生無效學習行為的執行人自然是執教老師,因此,應該把這種權力以規章制度的形式下放到每個老師手中。這樣,學生得獎有章可循,老師懲戒有制,既鼓勵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又不致學生借討論之名行玩耍之實。高效課堂就不會因學生把握不好主體化之分寸而成“搞笑課堂”。

當然,至於罰多少分值,可設定上限,以避免執教老師盛怒之下大開法(罰)口亂扣分情況發生。

文學創作中,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萬事皆如此。有的學科要施行高效課堂模式確實難度大(比如英語這種外來語言工具科目)。此時,就應該靈活施用授課方式。黑貓白貓,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傳統教學也好,高效課堂也好,只要能讓學生學到該學的東西,就都是好課堂。學生自己學到誠然是好,但如若整體水平差,沒有能力主體化學習,就依然可採取老師主講的傳統教學模式。老師授課後可讓學生多多質疑大膽說出疑惑處讓其他學生解惑即可。這依然可以體現出高效課堂的精神和理念。所以,高效課堂的環節順序、時間比例可以靈活調節。

第4篇

參加了xx區高效課堂研討後,我在教學、班級管理上對自己有了更清晰地認識,也更明確了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道路上如何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好。下面談談我的收穫:

最基本的是按照三大步驟,六個環節來上課。其中最大的難點主要在課前是否充分備課,課堂上學生課堂合作是否有效。要讓好一堂課,一位優秀的老師必須做到:

1. 課前備課時,老師要儘可能多的查閱與本課教學相關的資料,以備學生的隨時提問及本堂內容的拓展延伸。也就是“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

2. 教學方式要多樣化,不一定永遠只會通過電腦操作來完成,也可以藉助實物教具,課堂遊戲、圖片展示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

3. 教師的精神狀態及語言表達也是教師魅力所不可缺少的,只有當學生把你當偶像時,他才會認真聽講,自覺放棄做小動作,從而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4. 老師在大多數時候只有變“笨”了,學生的能力和才華才會充分展現。這主要是強調老師的課堂講的時間應少點,多讓學生上臺講或小組內講。

5. 在“合作探究”環節,不僅要教會學生小組討論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更重要的是要讓其討論時惜時且緊扣要點,充分發言且不是雜音、噪音。

6. 課堂展示的方式也要多樣化,可讀,可寫,可講,可說。

在教育學生時也要考慮孩子的自尊和顏面,講究方式。

第5篇

學生理解不對、理解有困難、理解不深的地方教師要給予及時的指導。這種指導和一言堂的講授有本質區別。指導首先是必須和準確的。教學中,有些內容學生實在是不能理解,學習遇到困難,渴望老師給予幫助,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準確的指導來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如果學生沒有需求,而是教師自己的想法,那指導的效果將不會理想,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二是方法和思維的指導。學生學習上的困難,多數是思維上的困難和方法掌握上的困難,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求,選擇合適的方式、合適的地方適時、適當地指導,幫助學生開啟思路,正確運用方法。如學生不能有效預習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按照“讀、劃、寫、記、練、思”的方法進行結構化學習。三必須是熱情的。當學生有指導需求時,教師必須從服務學生學的高度,滿腔熱情地根據學生的實際困難給以全方位的幫助,絕對不能諷刺、挖苦或流露出某種不好的情緒,否則就將失去學生的信任。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通過質疑問難,可以相互啟發,從而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在質疑問難的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差異,鼓勵學困生和中間生,消除畏難情緒,積極參加;要控制好範圍,積極引導,圍繞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滿足教學進度的要求。對於部分學生提不出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千萬不能急躁,要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根據最近發展區給予引導,如《貓》一文中作者為什麼說“從此不再養貓”?要發揮學習小組集體的力量,相互幫助,認真討論;要教給方法,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來。如語文可以從課文遣詞造句的妙處質疑,從文章的寫法上質疑,從文章的主題上質疑。

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工作就由指導轉換為“傾聽”,有效教學課堂上的傾聽要求教師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的資源,所以有效傾聽實際就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的關注”。有效傾聽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善於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因為學生所有的問題都是有原因的,它們是珍貴的教學資源,能夠幫助教師及時診斷教學,糾正偏差,更是教師反思的起點。教師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學會傾聽、善於傾聽,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共同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尊重、悅納學生的意見,才能讓學生在自由的狀態下完成學習任務,健康成長。當然,在教師養成傾聽的習慣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能力。因為聽是一個學生學習能力的體現,上課如果不注意聽講,學習任務就難以完成;不認真聽,就不能正確評價別人,和別人交流。只有認真聽,才能給別人提出合理的建議;只有認真聽同學們的發言,才能和自己的思考作對比,總結出最容易掌握的方法;最後只有認真聽,才能做好筆記,為以後的複習打下基礎。

有效活動是具有明確目標導向和具體任務的活動。教師在活動設計時,就應該清楚任務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交給學生,要求學生用什麼方式、用多長時間完成,並作相應的準備。如要求學生閱讀文字,就必須明確時間、內容、方法和問題,只有這樣的活動才是有效的活動。

有效活動的根本是一種智力活動,熱鬧的形式下如果離開了緊張的智力活動,那樣的活動是無效的,如就一個並不難的問題進行討論。在活動中,教師的適時參與和引導對於活動成效的高低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一味強調學生的自主活動而放任自流,那麼學生的活動最終只會流於形式,因為有些問題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討論的結果是不了了之。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活動的興趣。有效活動要充分發揮小組長的作用,只有小組長明確活動的具體任務、要求和方法,才可能有效組織本組的活動。活動時,特別要注意調動全體同學的積極性,不能讓小組活動變成學優生的展示臺,學困生的避風港。每個學生都要有角色意識,努力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第6篇

提高課堂效率,就是要使教師教得輕鬆,讓學生獲得學習方法,學得牢固,進而提升學習能力。我從實踐中談談自己的幾點心得。

備課備學生。要上好一堂高效的課,前提是師生要配合好,參與率要高,學習氛圍要濃,這種局面是建立在老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之上的。而教師在上課時,更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作為教師來說,在分析了知識的重難點之後,要充分分析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找出突破知識重難點的方法。

課堂內容根據學情而定。作為教師,我認為不要刻意去追求課堂教學內容與備課內容的完整性,重點還是要追求課堂的實效性。在一節課時間裡,有70%—80%的學生接受不了3個以上的知識點。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就只有量力而行,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的解決。在實際教學中,特別是在很多公開課和基層學校教師的教學行為中,有60%以上的教師在一堂課的最後15分鐘之內,為完成當堂備課內容,教師大講特講,只達到了課堂內容的完整性,卻達不到課堂內容的實效性。這就是所謂的“有的老師上課不咋樣,但學生考試成績好,有的老師上課很精彩,可學生考試成績卻不好”的癥結所在了。只要出發點在於學生,哪怕一節課只學一個知識點,也達到了課堂教學的目的,得到了想要的高效課堂。

學生動才是關鍵。有的課堂,老師不用去維持紀律,因為學生有事做,沒有偷懶的空閒或發呆的空隙。我想這樣的課堂應該是去掉了傳統課型中的輔助環節,一上課就直接點明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整節課的內容不追求速度,只追求質量。一堂高效的課堂學生純聽的時間應該很短,絕大多數時間要留給學生動著手、動著腦、動著口地學習。

要求到位是手段。對學生的要求教師應該是言出必行,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老師的言行都影響著學生的心理、行為的形成。當老師能提高效率了,你的學生在行為習慣上也就修正了,學習質量也就上去了。

第7篇

我有幸參加了高效課堂國小英語培訓活動。此次活動使我受益匪淺,讓我見識了新一代國小英語教師的風采,又學到了一些寶貴的教學經驗。

一、通過聽*老師的報告,使我真正明確了高效課堂教育理念,它是一個長效機制,不會出現短期效應。

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平臺,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儘量多給學生時間和空間,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以引導者、參和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學生共同學習,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框架,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

二、*老師講關於導學案的設計,突出一個“導”字。

教師要注重激發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學習興趣靠培養和激發,有趣且能抓住學生注意力的課堂導引,圍繞教學內容開展的有趣有意義的課堂活動,有利於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教師要注意指導學法,讓學生去理解掌握學習方法,掌握最佳路徑,促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和知識創新能力。

1、如果課堂過於死板,氣氛過於沉悶,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不願去學,而製造寬鬆融洽的課堂氛圍,良好的心態更加有利於學生投入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

2、教師要講究對學生評價的方法。課堂上教師要多鼓勵、及時鼓勵,肯定評價要多於否定評價,無論是教師評價還是學生的自評、互評都要準確,要中肯,要切合實際。

3、教學中要儘可能地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準備好充足的學習材料,為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自覺、自由的活動中積極、主動、探索式學習。

4、質疑問難,搭建探究平臺,抓住契機,用心製造"問題場"。設定一些問題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誘因"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點燃學生探究問題的靈感和熱情。

5、充分利用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位同學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課堂因互動而精彩。

通過這次培訓,使我獲得很大的收穫,解決了以前課堂中的一些困惑,為今後的課堂教學改進提供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