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高三歷史教師學期工作總結2023歷史教師期末教學工作總結範文2篇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高三歷史教師期末工作總結與思考"

本文是一篇關於高三歷史教師學期工作總結及期末教學工作總結的範文。文章內容詳細介紹了歷史教師在這個學期中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以及他們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併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這篇文章將為其他歷史教師提供有益的借鑑和思考。

高三歷史教師學期工作總結2023歷史教師期末教學工作總結範文2篇

第1篇

提起近幾年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不少教師會發出這樣的感嘆:現在的書太難教了,講了那麼多,做了不少題,可最後拿到試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儘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嘆,但我們廣大歷史教師還是要進行一輪一輪的複習,就是儘可能讓學生多學點知識、多考點分。

我是1999年開始從事高三歷史教學工作的,帶過了兩年3+2歷史單科大學聯考,八年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論經驗無法與老教師相比,論學識也不及眾多的“研究生”的後生們。但通過近十年的高三的磨練,特別是近幾年對新課改和安徽文化史的研究中,結識了一些省內文化研究的專家,受益匪淺。以下對高三的教學侷限性與與後期複習談幾點自己的淺見。

一、過份侷限於課本知識和複習資料,陷於“本本主義”

我們許多老師認為,教材內容就是教學內容,強調教師的教學要“源於教材”、“忠於教材”,不能“脫離教材”、“超越教材”,這種把教學內容絕對教材化的觀念,陷入了“本本主義”的泥潭。現實中往往把幾本教科書奉為萬能,認為只要把課本知識全部掌握了,大學聯考沒有什麼對付不了的;實在不行還有一本複習資料可以做參考。殊不知,現在的複習資料大多是相互抄襲,自主創新的太少,我本人在20--年上半年就用三個月的時間編了一本“挑戰大學聯考”(40萬字,海南出版社),書出版後,就連自己都不想用,因為絕大部分內容是東抄西抄而來的。

二、過份侷限於課堂,教師一味地“滿堂灌”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師重視對學生集中思維的訓練,卻忽視發散思維的培養。基本上採用“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有人認為,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決定了這門學科只能採取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用主要精力和時間來講述歷史知識,即使一講到底也無可非議。如果翻閱一些老教師總結畢生教學經驗的著作,就不難發現,長期以來(至少90年代之前)歷史課堂教學方式,可以說就是單一的以講述為主的方式。現在時代變了,教材也換新的,但我們許多老師還在滿堂灌,結果導許多致學生不願意上歷史課,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傳統歷史教學的時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課內校內,加之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課外學習幾乎是空白。課堂教學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都是課外學習歷史的好場所,特別是大量的歷史遺蹟,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了物化、真實、形象、豐富的歷史材料,更是歷史課外學習獨具的優勢。因此,歷史學習應將視野拓展至整個社會,社會才是學習歷史的大課堂。但現實生活中基於種.種困難,我們教師特別是高三教師絕不可能帶領學生到社會大課堂中去學習。

四、過份侷限於閉卷考試,弱化了學以致用的史學功能

傳統歷史教學一直沿用閉卷考試,考試的內容多為死記硬背的書本知識,歷史學科的考試要真正達到考查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須改傳統的封閉性考試為現代的開放性考試。在這種考試中學生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自信心增強了更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並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新意識。

1、整合教材,夯實歷史主幹知識。20--屆大學聯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專題形式來組織的,跨度大、難度高、跳躍性強,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在直觀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給學生造成記憶困難甚至混亂。因此,在第一輪複習中,應適時加入通史部分的複習。第二輪複習時,應以通史體例輔之以熱點問題進行,學生只有對某一階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特徵有了全面地認識,才能“瞭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依據教學指導意見,優化三維目標的達成。20--屆我省大學聯考將立足於教學指導意見,參考課改地區大學聯考試卷命題,注重歷史學科的價值取向。因此,在歷史複習中,吃透教學指導意見,優化三維目標特別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成為我們20--屆大學聯考複習的重點之一。

3、平時多注意新題型的收集與訓練。新課改意識將更加開放,新題型很可能出現,平時須多注意收集與訓練,如情境類,文史常識類、研究性學習類、辯證認識類等題目。

4、適當講解安徽省歷史文化遺產。20--屆大學聯考文綜將獨立命題,借鑑課改地區歷年的大學聯考卷,我們可以發現,考查本省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題目還是有的,我省也有可能借鑑。

5、注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提取有效的資訊,兩類材料的閱讀迷惘,一類是文言文,另一類是外交辭令,平時複習與訓練時應加大閱讀的力度,提取有效資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提取選擇題的有效資訊,關鍵是抓住題目中的時間、地點、人物這三個要素(特別是時間要素),另一類是提取主觀題的有效資訊,關鍵是要明確題目“考什麼和怎麼考”的問題。據參加大學聯考閱卷教師反映,部分學生在回答32題“指出唐代科舉制與英國近代文官考試製度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共同之處”問題中,竟然在回答宋代科舉考試,顯然是沒有明白“考什麼和怎麼考”問題。

6、關於訓練與講評問題。訓練題目要遵循考查內容上不超出考綱範圍,設計風格符合考綱示例,以不偏不怪為原則,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與技巧為目的。具體方法是從課改地區大學聯考模擬試題和各大歷史教學網站上收集整理,也可以參照考綱示例,自己設計題目,應加強考生應試能力與技巧的培養,如字跡是否工整,是否在規定範圍內答題,語言表達是否概括精練,心理壓力是否過於緊張等問題。在講評時,尤其不能拘泥於參考答案,應多鼓勵學生按合理的思路來組織答案,答案要專業化、規範化、精練化,多研究大學聯考方向,總結命題規律,總結做題技巧和要求。

高三歷史教師學期工作總結2023歷史教師期末教學工作總結範文2篇

第2篇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做任何事都得從最基礎做起,踏踏實實做好每一步,高三的複習與學習也是這樣。在的大學聯考(歷史)試題中,選擇題部分基本上以考查基礎知識為主,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歷史概念,如第12題的“宗法制”、13題的“均田制”、 15題的“理學”等等。主觀題的第38題第(1)問中,關於“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特徵是什麼?”;第38題第(3)問中,關於“他們的認識差異反映了當時怎樣的國際格局”等這一類的問題,問得很直白、很基礎。縱觀近幾年的大學聯考(歷史)試題,雖然每一年都有一些變化,但始終都“萬變不離其宗”。因此,加強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大學聯考備考及其取得好成績的“重中之重”。

在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應重點把握“主幹”知識與“高頻考點”。在近今年的廣東大學聯考(歷史)試題中,試題的命制呈現出“主幹知識”及“高頻考點”的這一特點。在今年的試題中,考查的主幹知識有:宗法制、均田制、古代中央官制、理學、辛亥革命、毛澤東思想、建國初的外交、羅馬法、馬克思主義、近代西方代議制、小農經濟、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兩極格局、新航路開闢、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蘇俄(聯)的建設、戰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改革開放等。而“高頻考點”的有五年五考的“理學”、“辛亥革命及三民主義”、“近代西方代議制”、“改革開放”等;五年四考的“馬克思主義”、“新航路的開闢”、“工業革命”、“蘇俄(聯)的建設”、“兩極格局”、“戰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等;五年三考的“宗法制”、“經濟大危機”等。因此,在大學聯考的複習備考中把握“主幹”與“高頻考點”是現實成績飛躍的關鍵所在。

大學聯考備考,不僅要備課組學科的科學備考,還要充分掌握學情,科學地對學生進行備考。(這裡重點說說對學生的科學備考)改卷中發現學生在答卷上的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主觀題中),比如審題不清、審題錯誤、關鍵詞錯誤、未根據題目要求作答、獲取材料資訊能力較差、照抄材料、歷史時間概念混淆、史實錯誤、史實不清、有概無述、籠統作答、生搬硬套,缺乏學科思維能力等等。針對學生在試卷作答過程中存在的以上問題,備課組老師在備考過程中應積極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與措施,這會為提高大學聯考備考效率與提高學生大學聯考學科成績錦上添花。

規範答題,包括書寫的規範、答題模式的規範等。在評卷過程中,不少學生的答卷書寫潦草、東倒西歪、模糊不清,答案不分點、不分段,更有甚者有答案與題號搭錯的現象等。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要從“早”抓答題規範,並且要“嚴”要求,做好每一個“細節”中,落實在平常練習及月考中,“打好有準備的仗”,才能在大學聯考中取得好的成績。

總結不會停止,備考定有規律,只有不斷的思考,相信一定會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