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融合國中作文融合作文議論文8篇 跨界融合:國中作文好手更勝一籌

國中作文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融合作文更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其中,議論文是常見的作文型別之一,既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幫助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本文將探討國中融合作文中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融合國中作文融合作文議論文8篇 跨界融合:國中作文好手更勝一籌

第1篇

輕呡一口奶茶,入口絲滑、香醇,給你以細膩口感的事鮮奶,過喉後淡雅,清香逸出,讓你回味無窮的是清茶。喝過奶茶的人怎會忘記那無法言表,難以忘懷的感受呢?

這就是“融合”的魔力,它將奶與茶完美結合,在保留各自口味的同時,使口感更有層次,給人以深刻印象……融合保留了事物原本特色的同時又使彼此水乳交融,綻放出別樣的光芒。

如今,融合已成為世界發展的大主題,它已然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石庫門住宅就是最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築,江南傳統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外牆刻有西洋雕花圖案,形成了最具特色的上海居民住宅。浦東浦西兩岸的建築風格迥然不同,卻隔江相望,在形成強烈反差的同時,又給人別樣的感受,漫步外灘,感受著建築美學,同時也感受上海的歷史變遷。

然而看似完美的結合,這中間卻必須經歷碰撞,摩擦的過程。拿破崙用鐵蹄踏遍歐洲,將其法典傳入,如今法制精神在歐洲大地生根發芽;春秋戰國時期百家文化相互排斥,如今卻也均納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溫文爾雅的吳越文化和豪放粗獷的黃土文化看似格格不入,如今卻雙雙深入人心。在相互撞擊,對恃中,事物雙方相互滲透,有時摩擦產生火花,最後在矛盾中達到完美的統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

所以,想要讓融合發生,我們就需要有一顆海納百川之心,學會寬容,學會接受,允許差異,接受差異,歡迎差異,用博大寬廣的胸懷去擁抱不同的事物,記得有這樣一首小詩:學會寬容,也學會愛,不要聽信青蛙們的嘲笑,蝌蚪,那又黑又長的尾巴……允許蝌蚪的存在才會有夏夜的蛙聲。差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狹小,淺顯,封閉的眼光,容不下一絲的不同,只有當我們以積極的態度接納它時,新興事物才會在這片土地上競相爭春,燦爛綻放,允許它們顏色各異,姿態萬千吧,因為當你舉目遠眺時,你會驚歎於眼前的花海!

融合也是一種進步的方式,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當時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使國家走向了富強之路,如今,我們面臨著絕好的發展機會,我們更要抓住融合這個契機,多加強對外的交流,使我們社會國家各個方面煥發新的生機。

融合國中作文融合作文議論文8篇 跨界融合:國中作文好手更勝一籌 第2張

第2篇

世界數千年文化淵源流長,從遠古、近代到未來,每一次人類的進步無不融合了各地人民的智慧才幹。那些隨時間推進而迸發出的智慧火花,就這麼在潮流中一次次融合、昇華,成為歷史上耀眼的一筆。

很多女生都喜歡吉普賽人的大擺褶花裙吧。天生放蕩不羈的吉普賽人喜歡四處奔走流浪,愛上了世界各地一些服飾的特色,所以把自己的衣裙加長了裙身,縫上了蕾絲邊,描繪上各種熱烈奔放的花朵和奇形怪狀的紋理,折出皺邊,還在脖子上掛漂亮的擺珠……他們喜歡及地的裙襬在風中獵獵飛舞的感覺,喜歡看流蘇飄揚,喜歡掛墜隨舞步一起舞蹈。這些融合,讓吉普賽人更加神祕,而他們的服飾特色更是影響至今。中國五千年文化可謂燦爛輝煌,我們的文字更是博大精深。

從甲骨文、繁體字到如今的簡體字,一筆一劃字正腔圓間,是融合了我們對自然的探索,對萬物生靈的熱愛。我們熱愛這片土地,所以發明了文字把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或是讓自己銘記,或是留給後世作為戒訓。那些優美的符號間,融合了太陽的光芒萬丈,水的碧波萬頃,世間各種生命的姿態。看著那些符號,我們總能想象出它所描繪的是怎樣一種或怡靜安詳、或熱情奔放、或悲傷難抑的畫面。有了這樣的融合,我們有了書面語言,有了交流溝通,又有了融合,繼而發展了各地的文化。

迴圈往復間,中國如醒獅屹立在東方,而我們的文字,也被韓國、日本融合了去,他們在這基礎上發明了自己的文字,也帶動了亞洲文化。放眼各種新式建築,不得不感嘆那真是各種奇思妙想和科學技術的融合。

房頂有太陽能,管道是水迴圈,視窗有自然通風……我們可以找到歐洲城堡式建築的模式,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日式榻榻米的舒適和世界各地人文風情。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建築越來越注重環保低碳的理念,把對自然的熱愛一次次植入新建築,渴望重擁藍天碧水,渴望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所以捨棄了耗電量大而發光時間短的白熾燈,改用led節能燈,用環保木地板等等。

我相信,有了這些自然理念的融合,我們的未來一定更綠色。融合,讓文明進步,融合,讓歷史長青。我們不墨守陳規孤芳自賞,我們在不恥下問中完善自己,在謙遜的學習中不斷進步。感嘆吧!是融合讓我們的心更近,讓這個世界更加美麗。

第3篇

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似乎變得越來越小。通過網路,可以瞬時知道國外最新時事;一部蘋果手機,可以在幾年內風靡全中國。地球儼然已成為“地球村”,世界正快速地融合在一起。然而,在我看來,這“融合”對我們有利、有弊。在接受外來文化時,我們仍需要保持自身特色。世界融合的過程也許是和平而溫馨的。一位來華求學、寄宿在中國家庭的美國同學告訴我,她在中國體驗到了一種全然不同的文化,但她卻能夠很好的融入這其中,她與她的中國父母已融合成真正的一家人。說這話的時候,她臉上的笑容洋溢著快樂與真誠。

世界融合的過程也可能是侵略與暴力的。上海的石庫門建築,完美的將東西方的美學融合在一起,同時結合中國生活元素。然而,這石庫門建築,卻是在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下修築而成的。它代表了外國強行侵略中國的野心,也代表了中國近代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不管何種形式的融合,融合都已成為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今日之中國,經濟實力強盛、國民生活安定。這其中很大部分來源於學習他國的長處。世界的融合為我國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各種新知識、新理念、最新科技、創新理念都給中國注入了活力。

然而,在世界融合的過程中,有些人過分迷戀外國的任何文化理念,卻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美。今日之世界,到處都有中國人的身影,其中不乏再也不想回國之人。現在的店鋪,大多以英文或諧音命名,以追求幾分時尚,實際上,他們甚至說不出這樣命名的內涵。我的英文口譯老師說,現在中國翻譯人員最頭疼的問題,便是將中國古典詩詞進行翻譯,因為無論用怎樣的詞彙,都難以表達出那種意韻。是啊!我想,雖然融合已成為世界的趨勢,但這融合並不要事事全部變得一樣,正如中國古典文化,盲目將其融合到世界中,倒少了幾分意味與內涵。

在我眼中,世界融合既是各自取長補短,完善自身的過程,也是不同國家、不同信仰的人之間的理解與大愛。而中國融合世界時,更要保持自身傳統文化不受外來的衝擊而被遺忘與忽略。愛與理解,是融合的理念,而彼此間各自的特色,不也是融合中一大亮點嗎?

第4篇

當今世界,“融合”已成為世界發展的共同目標與趨勢。且看:政治上,世界成立了“聯合國”,由多個國家的首腦一同商議全球大事;經濟上,全球經濟一體化,華爾街打個小小的噴嚏都會使各國震顫不已;教育上,各國普遍都在推行英語,不同種族的人們交流越來越方便;文藝上,我國當今的流行歌曲正在迅速吸收著搖滾、rap等元素,而外國歌曲亦在嘗試運用我們的民族樂器……

世界,真的成了名副其實的“地球村”。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人們被緊密地連線在了一起,如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不敢說自己與這個世界“沒有關係”,因為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著這個世界的烙印。

融合,不僅是世界發展的潮流,更是我們中國古老的生存智慧。記得曾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老外來到中國,看見一座古廟裡居然並排供著老子和釋迦穆尼的雕像,不禁驚訝不已。或許在西方人眼中,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便是不共戴天的仇人,最起碼也不能在同一個廟裡各自拜自己的神(我毫無貶低西方人的意思,請見諒),可是中國人卻這樣做了。古老的中國人明白,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要想大家和諧共處,就一定要彼此理解、彼此交融,求同存異,彼此尊重對方卻又吸收對方的長處,而不是偏激地固守自己的信仰。

大文豪蘇東坡給了這種思想以一個最好的詮釋。東坡年輕時意氣風發,懷揣著儒家的“入世”“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欲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可在受到了種種打擊挫折後,他的思想便漸趨於佛家、道家,“飄飄乎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想要超脫物外,齊物我、同榮辱、等死生。綜其一生,他的信仰是儒、釋、道三家的結合體,但人們依舊崇敬他,沒有一個人會認為他是個信仰不堅定的“異教徒”“叛徒”。可見,“融合”才是生命的至理,“和”才是人的最高境地。

願這個世界保持它融合的腳步,少一些偏見、多一些寬容,少一些粗暴、多一些和氣。融合,就是我們的明天。

第5篇

融合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讓中國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快。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國家已經完全融入這個世界的大舞臺了呢?在我看來,中國的腳步太快了,慢點吧,這樣才能與世界、國際融合。

融合,就是指一件東西和令一件東西的完美結合,沒有半點排斥與突兀。而在我所寫的這個觀點當中,“融合”就是中國的血液和世界的血液完美的結合。這個血液,就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最近,在日本的一本書中看到他們評論中國即將淪為“低智商”社會。研究統計,中國人平均每天看書時間不足半小時。中國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歷史名人給我們留下了數不盡的文化瑰寶。如今,快餐式的文化侵襲了這個迅速發展的民族,人們關注娛樂八卦的時間甚至比關注國家發展還要多。手機、電腦等一系列類似於“蘋果”這樣高科技的產品盲目的被人們追逐著。看到這樣一些畫面,我不禁有點為我們的民族文化痛心。中國人,我們究竟怎麼了?

只有精神強大的民族才是最無堅不摧的。前些日子,美國“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去世了,在網上引起了許多“蘋果迷”們的關注。現在,擁有iphone的人越來越多,在地鐵上玩遊戲的越來越多,物質上的攀比越來越多。但是,手中的書本越來越少,肚子裡的知識越來越少,精神世界越來越空虛。中國人追逐潮流的步伐的確融入了世界,但是我們丟失了我們自己的文化,一個沒有自己獨特文化的民族用什麼去和世界融合,而又在世界這個大舞臺上熠熠生輝呢?

我們應該慢下來的。我們的生活不只有“蘋果”,我們還有魯迅、有莊子、有孔孟。我們不僅可以過聖誕節、愚人節,我們更有中秋節、端午節。祖先賦予我們的文化本來就如此瑰麗,為何硬要讓物質矇蔽,用金錢與國際接軌呢?

中國啊,請慢點走,先沉澱文化,從“低智商”的社會中解脫出來,變成一個高智商的民族。到那時,再和世界去拼。我們有自己的文化,我們的文化與世界融合,將會是一場曼妙的煙火。

融合,我說的是精神與血液,中國,你融合了嗎?記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第6篇

融合在科技文都高度發展的當今社會,處處都存在著融合,而融合並不一定代表著文化與思想的碰撞,融合也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

融合是愛與美的火花。固然,每個人都是具有不同個性的個體,然而正是在與不同個性的人接觸的時候,互相學習與借鑑悄悄地磨去了彼此傷人的銳角,從而將自己打磨得剔透。曾經有人說過“只有不斷的學習與借鑑,才能使人更有智慧、更美麗。”是的,他人就像一面面鏡子,機反射出自身的優點,也將缺點暴露無疑。在與他人融合交流之時,不斷完善自己便是愛愚昧的最佳體現。

融合並不代表著沒有距離。張愛玲曾經說“留點美好給距離。”的確,融合並不代表著失去距離,因為那樣就變成了依賴。啦美作家柯艾略曾經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到“依賴會使人失去自我。”而我認為,最完美的融合便是處於借鑑與依賴之間,我們必須清醒地明白的是:我們的一切喜怒哀樂並非建立在他人的心情之上,我們的一切行為只是聽命於自己的心。因此,那些看起來親密無間的人是真正彼此融合了嗎?未必,所謂“同行不同心”便是對那種人的最好詮釋。哪怕身處異地,真正“同心”者也是真正的融合。

融合在天下大同時表現的獨有不同,正如牛頓說“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學會汲取他人的有點並加入自己的獨有的視角便融匯成了新的視角,這樣產生的科學學說和科技理論並不少見,在魏格約的“大陸漂移說”之後,科學家們努力探索,不斷思考,最終提出了現今最具信服力、最權威的“板塊構造學說”,這個學說融合各種學說中合理科學的見解,並且在此基礎上大膽創新,小心求證,這不就是融合意義的真正體現嗎?

人與人交往需要融合,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也需要融合,人類在融合中求進步、求發展。融合,並不限於中西文化,它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也不限於年齡和階層,只要你樂於學習、勤于思考,敢於創新,便能實現實現自己與先進文化的完美融合。融合,是心靈對心靈的追問,是人類進步永不止息的源泉。

我想,對於“融合”的最佳詮釋就是——只要有一顆透明的心,就能夠折射全世界的光。

第7篇

自我之和利於心,天地之和利於衡,世界之和利於融。

融自我合與生命:生命駕臨於時間的洪流之上,掩埋於歲月的沉澱之下,只為追尋那願為它守候一生孤獨的行役者。:自我的歷練早已不是生命對它的希冀,生命所真正渴望的是她們之間的相融相合。蒼白背後早已不是那個被捏碎的夢,而是失去靈魂所依的無助與倉皇。一段生命的延續,唯有注入新生的靈魂,並且與之相融直到歲月的凋敝,時間的極盡。生命寧願與之相生腐爛,也不願再嘗守望空殼的寂寞。縱使現實咄咄逼人,縱使夢想胎死腹中,它也會將自己僅有的清澈靈魂注入那段綿長而綿長的生命。並且與之一同流年,一同不朽。

融中國合與世界:真實的長期發展早已不是死守自我的一方土地,閉關鎖國的進行自以為豪的經濟發展,而是竭力開放,讓世界的雨露浸潤中國封閉已久的思想旱土。社會的發展也不再只關乎自我國家的經濟狀況,而是世界共同的前線遠端目標。互利共贏無疑才是世界和平發展的根本準則。不僅是融合中國的萬千子民,更是要將中國的本源融合與世界的發展。自我的創生與封閉只會侷限未來廣闊的前景。共存於這個廣漠的世界,我們不能再只看到自我的存生與毀滅,我們不是質點,不能將自我無限縮放在世界的盡頭深處。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那些與我們一同生存者的生物體。或許我們感受不到她們遙遠的心跳,但我們必須尊重她們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次跳動。相融才能共生,相合才能共贏。

融地球合於宇宙:地球的光景早已絢爛不及往昔,慘淡倒有幾分剩餘。無奈的惋惜只存於口上,心中依舊不激起絲毫漣漪。歲月的沉澱為地球浮上了一層塵面,而於上生存的人類新增的又何止於汙染。我們求發展的道路走得太過艱辛,那些傷痛的腳印在地球的淚水中若隱若現。相融於宇宙,談何容易。那些傷痛殊不知需歷經幾千年才可褪去,我們造成的遺憾也在無形中禍害者未來的子孫。人類的伊始,需銘記的不僅僅是這塊孕育我們的黃土高原,更是這個相存共生的地球,使它真正融合於清澈的宇宙,還需人類長遠的付出。萬物因融合而生,卻因閉自而死。融合的意義絕非流於表面,而是內心深處真正的交匯!

第8篇

在現在這個資訊網絕對發達的年代,世界在非地域理念上的縮小以及融合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誠然如此,但當這張物質與非物質結成的網一步一步收緊之時,我們是否應該睜大警惕的雙眼,理性地去透析那些融合背後的事物。

不融合是妄談。1840年代的隆隆炮聲是華夏大地響徹至今的警鐘,那沾滿了血與淚的歷史一頁無時無刻不在傾訴著那一句“落後就要捱打”。如果無法跟隨世界發展的腳步,終將被一個時代所淘汰。但是,過度的融合的背後又是什麼——當我們每個人都捧著引印著外國文字的書籍如飢似渴地揹著、讀者;當越來越多的教輔機構打著“學好一門外語是最主要的”的旗號;當越來越多的聲音充斥著“外國好”、“去留學”的聲音時……我們可曾看到我們失去了什麼?

當良久以前傳出“星巴克進駐故宮”的訊息之時,瞭解了這件事的我心情先是驚訝,隨即便是長久的不平靜:我們應該容忍外國文化進駐到我們的精神文化之中麼?這樣的融合之後,我們又擁有了什麼?文明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它必須是高尚而純潔的。文化精神的獨立是一個民族的獨立。奔騰在這條五千年的血管之中的,是中華民族永不停歇的血液。在世界民族強林中若想擁有我們自己的位置,我們的民族文化則必須在這個世界上根深蒂固,不應該讓任何一種外來文化撼動它原有的地位。世界是融合的、發展的,但在這種融合的本質裡,我們應該竭力保護那些不應該“被融合”的東西。

物質上的侵略是暴行,那麼文化及精神上的侵略卻更為髮指。我們堅守在民族文化的土地上,理應拿起自己的武器,與那些蠶食文化的不良傾向抗爭到底,而不是漠然地任人宰割,縱容侵略的鐵蹄踏上我們的精神熱土。沒有文化獨立性,只是一味埋沒到大融合的趨勢之中,我們註定是可悲的。

沒有了民族獨立性的我們,只不過是一群黑頭髮、黃面板的流浪者罷了。那麼,睜大眼睛吧。當我們接納外來文化優秀部分的同時,也努力地去保護我們文化的獨立性。如果融合是這個時代所必須遵從的規則,那麼,我們應該學會在這個世界中尋找一種新的“求同存異”的生長方式。在融合中不融合,在不融合中融合,我們才能以最適合我們的'姿態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