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生活記敘筆記

  生活記敘筆記

有屈原說、夏至說、龍日說、惡日說、勾踐說等等。但流傳最為廣泛的還是屈原的傳說,有關屈原與端午節的歷史淵源,文人墨客們早有較多的描寫,不再複述。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生活記敘筆記資料,體用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生活記敘筆記

生活記敘筆記一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之一。端午節每一項習俗都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如賽龍舟,已經得到全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限,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由此可見,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是十分豐富的。

端午節,在我國已經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說,有屈原說、夏至說、龍日說、惡日說、勾踐說等等。但流傳最為廣泛的還是屈原的傳說,有關屈原與端午節的歷史淵源,文人墨客們早有較多的描寫,不再複述。

每到端午節,全國各地都有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我國是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因地域不同,習慣不同,所以端午節習俗的內容、習俗的細節,都存在著較多的地域差異。雖然全國各地端午節的過法不盡相同,但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都是普遍的習慣。

我們象山人過端午節也有自己當地的風俗習慣,除了包粽子、戴香包、插艾草、掛菖蒲、噴雄黃酒等傳統民俗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習俗禮節,就是在端午節的時候,女婿必須給岳父母家“送節”。象山有句俗話,叫做“生男賺柴米,養囡吃酒粽”。在端午節,象山人的女婿就要向岳父母家敬獻酒、粽、魚、肉、鵝、鴨等佳餚禮品,以示感恩岳父母培養了一位賢妻良母。這種鄉俗代代傳承,稱為“端午送節”,充滿著父慈子孝、家庭和諧的民俗風情。“送節”通常在臨近端午節時,女婿家裡就開始準備用糯米、筍殼包好粽子,買好魚、肉、酒,一隻活的大白鵝或者雞鴨及其他菜餚等食品。到了端午節那一天上午,把置辦好的“禮品”盛放在精製的竹籃或小竹籮內。然後,肩挑手提夫妻雙雙上岳父母家去“送節”行孝。“端午送節”最為講究的是“頭節”,“頭節”指的是剛剛結婚的頭一年過的端午節。必須女婿女兒雙雙同往,送的禮品也比較豐富。岳父母收“禮”後,還會邀請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到家來吃飯,用女婿送來的“禮品”做成一頓豐盛的午餐,以此炫耀女婿家的孝道和禮節。但到了往後的每年端午節就隨意一些了,如果女婿家生活好的,端午節送禮就豐富一點,遇上家境貧寒的女婿,那隻能象徵性的送一些禮品,不僅如此,岳父母家還會回送一些錢、糧給女兒家補貼生活。

當然,每逢端午節的時候,最難忘最令人神往的還是童年時代的端午節,最愛吃的還是母親親手包的粽子味。

在我童年的時候,生活雖然十分清苦,甚至可以說是非常貧窮,母親常常為了家裡的柴米油鹽的瑣事而困擾。儘管如此,但母親對傳統的節日很看重,總會想方設法的讓全家過上很有儀式感的傳統節日。

記得每到端午節的頭幾天,母親就開始著手準備起包粽子的材料了。首先把筍殼放在清水裡泡上一天,以便用來包粽子。其實,包粽子的材料很多,而我們象山人包粽子主要還是以筍殼為主。象山人在每年竹筍脫殼的時節裡,總會提著竹籃到竹林深處撿上好多的筍殼,放在陽光下晒乾後儲存起來,已備端午節包粽子。我的母親也不例外,每年都預備著很多筍殼。包粽子的材料準備定當後,就開始準備粽子米了。要想把粽子包得又香又好吃,工序還是挺複雜的。我看母親在準備粽子米時,先用小水草燒成灰(稻草中的一種品名)用熱開水侵泡過後,再把稻草灰過濾得乾乾淨淨,剩下一桶淡黃色的鹼性水,而後把糯米放進鹼水裡泡上一個晚上,此時的糯米色彩金黃,透出一般清香味。到了包粽子的時候,把糯米從鹼水裡撈出來,就開始包粽子了。母親會包很多樣子的粽子,有長長的,有方方的,有三角形的。象山人為粽子取了很多名字,叫“黃包粽、狗頭粽、三角粽、對對粽”等,吃起來特別有勁道。

雖然歲月匆匆,童年如煙,但母親那一抹粽子的清香卻久久難忘,始終縈繞於夏日的荷韻與綠茵中,徜徉在記憶深處。在童年時代的端午節,過的是有母親生活的趣味和童年天真時光。因為粽子裡裹的不僅僅是糯米紅豆,更有往日的母愛。母親的粽子,包出了家的味道,親情的牽掛,解讀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蘊涵。如今的端午節,過的卻是一種對童年不忍心的回眸和鄉愁,吃的是粽子裡蘊藏的歲月滄桑。五月的端午節,只是讓我們別忘了,曾經的童年,曾經的母愛,曾經的美麗,曾經的那些點點滴滴稀稀疏疏讓人心跳的遠去的舊時光。

生活記敘筆記二

在我故里石牌,安息著幾位親人,幾年沒回去了,今年清明,我去給他們上了墳。

曾祖傳到我父輩,存下“仁”“義”“禮”“智”“信(改為慧)”四男一女,到我記事時就只見到了父親和四爸(諱“克智”)、二爸(諱"克仁”),“禮”“慧”已殤,一個殞命日本飛機彈下,一個死於癌症折磨中。三位前輩都活到將及九十歲先後仙逝,其中,四爸二爸就安葬在石牌。

上世紀那段混亂的年代,“破四舊”破除了千百年來“死人為大”“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從前修祠堂、建墓園祭祀祖先的禮儀,被“掃除封建迷信”的鐵帚無情掃蕩一空,大約從七八十年代起,石牌人老了(去世),只得找一處野岡荒坡落寢。不知是什麼人先找到了爛泥湖邊的這塊荒坡,大約是湖水逐年退縮,漸漸讓出的地腳,遠望低於周邊田疇,走近大小還算是個小岡,於是石牌街上老去的人就前前後後、不請自來到這裡聚息,荒坡自然而然成了石牌的一塊墳場。到我四爸二爸去世時,這片墳場地勢高的地方已無插針之地,只能葬在邊緣。四爸去世次年,我來給他上過墳,記得四爸的墳就在進墳場的路口,二爸的墳則要穿過墳場,到那邊的邊緣。

清明前又下了幾天雨,直到當天上午還“淫雨霏霏”。下午,我來到堂弟昌能家,約他領我去上墳。昌能上午已與自家兄弟姊妹們上完墳,按習俗不能再來故人墳前,他把我送到墳場旁的路邊,上墳我一人下車自去。

這裡真是名不虛傳的爛泥湖。退化成坡的岡地內硬外泥,連日陰雨雨水只浸潤了淺淺的表皮,底下硬硬的生土,雨水過後衝下坡去,地面就是稀泥。有坑窪不平的地方,就留下一汪汪水,來上墳的人腳踩稀泥,在傾斜的地面滑出一道道劃痕,低窪處踏水而行,積下的雨水立馬成一方渾濁甚至是一團泥漿。

我穿著昌能預先準備的長統雨靴,小心翼翼地滑到四爸墳前,靴變成了泥靴,褲腿上仍粘了幾處汙泥。四爸墳塋上草青了枯、枯了青已將及十輪春秋,如今滿封的草又重現青蔥,青蔥的墳頭上插滿鮮豔的清明吊子,那是先來上墳的昌能兄弟姊妹們留下的祭奠,他們有的從廣東東莞回來,有的是從宜昌、荊門、鍾祥趕來,差不多年年如此。清明吊子是招魂幡,招徠逝去的魂靈來接收後人的祭供。墳前的墓碑素顏純青,清晰地鐫刻著四爸四媽的名諱、生辰忌日,一連串立碑後人的落款,清楚記錄著不可磨滅的親緣血脈,薦於世,示於人,貢於天。這是人間最真實最牢固的存檔,最親近最堅實的連結,也是最強勁有力的磁石。正是它的連結和吸引,使得陰陽兩隔的人親親相連,鑄就出中華民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千古豐碑,千百年來,凡是炎黃子孫,都記著它,想著它。無論是達官貴胄還是凡夫俗子,每當清明節來臨,就會有千千萬萬的人哪怕千里萬里、哪怕颳風下雨,都要來到這塊碑前。

一週前,我就從沙市奔到鍾祥來到了父母的墓碑前。父母安息在鍾祥城東一處木秀林幽的山坡上,下了車還要走幾里路。因為疫情阻隔,去年誤了清明上墳,兩年未修葺整理,墳周圍滿了雜草,竄生了一根根一方方新的刺芥、荊棘。墳塋上長滿藤蔓青蒿,更有好些粗過幾指的刺枝從幾米外蓬過來,遮住半邊天,使得四周更陰鬱幽寂。那天我事先借了砍刀,砍枝斬刺,除草清場,兩小時下來,渾身上下里裡外外汗得透溼,雙手都帶了傷痕,再看父母墳上,露出了明朗的天空,驅除了先前的幽暗,那邊茂林深處,傳來聲聲“布穀”,打破四周的靜寂 。整理完畢,插上清明吊子,供上盆花貢祭,把紙錢柱香點燃,立時騰起片片灰片,升起嫋嫋青煙。邊燒紙錢,邊望著父母的墓碑,心裡思念父母的恩情,祈禱九泉下的亡靈護佑他們的後代子孫。

聽人說,現代有人用科技手段證實真有靈魂,我不敢妄斷,但我十六年了也無法忘記我父親臨走時的那一幕。那天我冒雨從沙市趕回鍾祥,進家只見父親躺在臥榻上已人事不醒,母親淚水漣漣,陪我到他跟前,對他說我回來了,父親只嘴角略略動彈。約摸一小時後,四爸從石牌趕來,坐到他跟前,摸著他的手,說:“昌權也回來了,你就放心去吧!”沒過幾分鐘,父親的心臟就停止了跳動。據四爸留下的自傳說,他出生不久我祖父就去世了,而我從來就沒見過祖母,由此可知,從年輕時起,他們就雙親俱失,一奶同胞只剩下四爸我爸他們兩人。其後的半個多世紀裡,他們親密無間,四爸生前,我們家好多事情都請他作主。父親把他生前的最後一息,留給了他的親弟弟,這不正是碑刻銘篆的親親相連、心心相印嗎。

我還不能忘記去年發生的一幕。去年春上新冠肆掠,湖北到處封城堵路,清明我不能來鍾祥上墳,到了五月十日“母親節”前夜,居然夢見母親來向我問長問短,次日我作詩《日前夢母》:

細絲夜灑南窗冷,

亡母潛來入夢魂。

叨問乍風衣少未,

開顏門旺喜添孫。

醒驚惺眼望故祖,

素墓孤碑殘舊飧。

罹疫清明誤節敬,

候期北祭報慈恩。

母親節許下的”候期北祭”,到下半年才得以兌現。八月份中元節前夕,疫情漸緩,我便隻身來鍾祥給父母上墳。時當三伏天午刻,我下車後就直奔墳前。上山的路上沒碰到一個人,路邊的農家正閉門午休,沒見一雞一犬,只有長一聲短一聲的“知了”,一路伴我疾行。那天我還去了公墓給岳父母掃墓,從這邊山岡到那邊公墓要走幾里路,來去的路上也沒碰到一人一車,頂著烤人的烈日,同窗家彬在家裡惦記我,時不時打來電話,生怕我受熱中暑。那天,我給父母上墳時整理先前供奉的盆花,沒想到花叢裡飛出一窩長腳細腰的馬蜂,團團圍住只穿著T恤短褲的我,蜇得腿上臂上手上臉上到處是包。在片片飛錢嫋嫋青煙裡,四周樹上的鳴蟬扯起嗓子嘶叫,正當我望著眼前的碑,胡思亂想莫不是父母責怪我來遲了吧?忽然從右邊枝柯叢中傳出幾聲“苦瓜子”鳥的“咕咕”啼叫,彷彿是催促我,結束這次特殊年份的特殊之行。

這行程其實是結束不了的,只要是炎黃子孫,對先祖的祭懷,永遠在路上。年年清明都會聽到杜牧《清明》的吟傳,年年清明那些逝去的親人墳頭墓前都會換上新的彩幡,升起嫋嫋青煙。我這次來給四爸二爸上墳就是這種行程的承續,即使有一天我走不動了,相信還會有後人接力。

給二爸上墳費了不少周折。我憑著幾年前記憶的方位尋去,墳場中間只有唯一一條小徑,一路依然滑著稀泥,稍不留神就有滑倒的危險。這次我在這片墳場穿來穿去幾乎找了個把小時,在我尋找的同時,我看到有一男子也舉著花提著紙錢,在紙花叢中找來找去,有兩次我們還有過交會,我想,他也可能跟我一樣被那根無形的線牽著,被磁力吸引著,從異地而來,不諳土地,或是在追索某位旁親遠脈。

二爸是二哥昌炎的父親,我跟二哥同曾祖不同祖父。曾祖傳下二子一女,即我祖父、叔祖父和姑婆。二爸是叔祖父的獨子,二媽是姑婆的長女,他們是過去講的“親上加親”。二爸其實不滿意這宗包辦的婚姻,跟二媽生下二哥後就負氣離家,其後與胡氏(我們叫胡媽)同居,另立門戶生活,二哥則由二媽一人撫養長大成人。記得我小時過年,那時二媽在世,我們給二爸拜年,二哥從不參與。後來二媽病逝,二哥上輩只有二爸嫡親,時光流淌,慢慢沖淡了父子恩怨隔閡。胡媽沒給二爸留下子嗣,晚年兩老孤獨無依,四爸和二哥時常去照顧,二哥成家後胡媽也曾過來施以援手,幫襯二哥照看過孩子。血濃於水的親情,漸漸化解了那段由封建傳統陋習扭曲編織的親情隔膜,二爸去世後,二哥將二爸與二媽合葬於一墳,讓被封建陋習分離的鴛鴦在另一個世界破鏡重圓,比翼于飛。胡媽去世又晚,逝時因二哥遠在南隅,胡家後人臨時將她葬於二爸墳旁,無碑無字,籍籍無名。二哥退休後長期在東莞照護孫輩,年年清明他都和嫂子回來上墳,這次,他們特意提前回來,在女兒促成下將二爸二媽和胡媽的墳重新修葺,而後將二墳合為一體,修成睡“8”字形狀,重修墓碑,將胡媽也列於碑上。我給二爸上墳時,望著碑上一考二妣的碑文,深深感激於二哥和後人的大義至孝,他們以寬博的胸襟釋解歷史造成的先輩情感上的陳舊糾葛,彌合了不應生出的親緣嫌隙,致孝於先人,身教於後代,實在可嘉可贊。

我把柱香插到兩個墳塋上,兩個墳塋都插著一枝枝鮮豔的紙花,石牌人紙花作清明吊子,一束紙花就是一個招魂的彩幡,我想,那九泉之下,二爸二媽胡媽他們一定是聚在一起,聽著幾輩的後人從幾千裡外結成隊特來對他們的問候,接受子孫們的探望吧。

連綿幾天的雨駐腳了,西方天空上斷續現出一縷縷陽光,化開一臉陰鬱,散開的雲衢之間鑲嵌一方方彤雲,彷彿晚霞浸染的錦羅。在淡陽斜照下,四周的青蔥圍著這方紅綠粉白的清明的斑斕,微風輕漾,紙花輕輕曳動,彷彿彩幡搖盪。又有幾處響起爆竹,那是上墳的最後儀式,響處騰起股股濃煙,又很快化為淡淡青煙,青煙帶著親人的長思,嫋嫋消失於廣漠的蒼穹。

生活記敘筆記三

當我還是個女孩時,我更喜歡父親。他幾乎從不干涉我的事,不會對我的穿衣打扮評頭論足,不會一天到晚嘮叨個沒完,也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亂髮脾氣,把家裡人都數落個遍,更不會為了客套,表揚別人家孩子的同時毫不客氣地打擊我……所以那時,我經常跟母親吵架,冷戰,然後絕不服軟直到母親先開口對我講話。我暗自決定長大後能走多遠走多遠,能少回家就少回家。別人的閨女是貼身的小棉襖,我是母親懷裡的一隻刺蝟……

結婚後,母親的家成了我孃家,我開始念起孃家的好,懷念當姑娘時的自由。每當回到孃家,感覺空氣裡都是綿軟的舒服,雖然我們母女間偶爾還會有火藥味,但更多的是坐在一起拉家常的親密融洽,我開始走近母親,瞭解母親。我明白了母親也是個女人,她也想要伴侶的關懷和在乎,也想要家庭的安寧和富足。

後來,我當了媽媽,開始心疼母親。她也在夜裡無數次為我蓋好踢掉的被子吧,或者在我半夜被噩夢驚醒啼哭時,忍著睏意輕聲安慰:“別害怕,媽媽在呢”。說來慚愧,當了媽媽後我才學會照顧母親:回孃家為母親買上生活必需品,給她買舒服實用的新衣服,嘮叨她添衣喝水,累了別逞強幹活,在家歇著,跟母親吵架後再把她哄開心,甚至在父母發生矛盾時,開始站在母親的立場,勸說父親……最後的最後,反而是我變成了我母親:當孩子把我耐心耗完後,也會向她發脾氣,還會經常向伴侶訴說生活的瑣碎和自己的辛苦,不過是希望得到些安慰和在乎。

有人說為了報答母親,希望母親下輩子做自己的孩子。我還是不要等下輩子了,就讓母親老了做我的孩子吧!

 

標籤:記敘 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