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排行榜

麗水10位最著名的人物

排行榜1.26W

10、胡深

麗水10位最著名的人物

胡深(1315-1367年),字仲淵,處州龍泉人(也有記載為現在浙江省縉雲上坪村),元末明初著名將領。聰穎而有智謀,精通經史百家之學。

早期與章溢同為元將,參與討伐盜賊。後在於義軍領袖朱元璋的交戰中戰敗,率部投降。後鎮守處州,多次擊敗張士誠等勢力的進犯,被朱元璋稱為浙東的屏障。

在與陳友定的戰鬥中,胡深馬失前蹄,被敵人擒殺,終年五十二歲。著有《芸齋集》。

元朝末年,各地義軍四起,胡深嘆息道:“浙東地氣盡白,是有大禍將要來臨。”於是聚集裡中弟子結寨自保。石抹宜孫任萬戶鎮守處州,闢胡海參贊軍事,招募士兵數千人,收捕諸山寇。溫州韓虎等人殺了主將叛敵,胡深前去用理說服他們,軍民感動得流涕,殺韓虎投降。

至正十八年(1358年),胡深與章溢討伐龍泉之亂,收捕附近各縣的盜賊,並依次將其平定。此時石抹宜孫已晉升為行省參政,胡深被任命為元帥。

同年十二月,朱元璋親征婺州,胡深帶領兵車數百輛前去援救,行至松溪而不能救,大敗而去,婺州於是被攻下。

至正十九年(1359年),耿再成進攻處州,石抹宜孫分別派元帥葉琛、參謀林彬祖、鎮撫陳中真和胡深率兵拒戰。遇上胡大海的部隊來到,和再成會合,大破石軍,抵達城下。石抹宜孫戰敗,與葉琛、章溢逃到建寧,處州於是被攻下。胡深以龍泉、慶元、松陽、遂昌四縣投降朱元璋。

朱元璋之前聽說過胡深、章溢等人的名號,於是召見胡深,授予左司員外郎,派他回到處州,召集部曲。從徵江西,平定後,任命為親軍指揮,鎮守吉安。處州苗軍叛亂,殺了守將耿再成,胡深隨平章邵榮前往討伐,將其誅殺。朱元璋改中書分省為浙東行中書省,任命胡深為行省左右司郎中,總制處州軍民事務。此時山寇暗在當地作亂,百姓還不安定。胡深招兵一萬餘人,捕殺賊寇渠帥。沿海軍隊素來驍勇,胡海殺了他們中幾個十分橫行的,民患得以平息。九月,諸全叛將謝再興帶張士誠的部隊進犯東陽。左丞李文忠命令胡深率兵擔任前鋒,謝再興大敗而走。胡深建議把諸全作為浙東的藩屏,於是經過度量在離諸全五十里處連著五指山修築新城,分兵戍守。朱元璋剛一聽說再興叛敵,就急忙派使者告訴文忠,要他另築新城守備,使者到達時工程已經完工。後來張士誠將領李伯升大舉來犯,到達新城下,但攻城不下,大敗而去。朱元璋大力嘉獎胡深的功勞,賜給他名馬。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稱吳王,任命胡深為王府參軍,仍鎮守處州。溫州豪民周宗道聚眾佔據平陽,多次遭到方國珍侄子方明善的威逼,於是以城前來歸附朱元璋。方明善大怒,下令攻打平陽。胡深派兵趕跑了方明善,於是攻下了瑞安,進兵溫州。方明善十分害怕,請求年輸送白銀三萬充實軍隊。朱元璋於是命令胡深班師,重新回到處州鎮守。

同年,陳友定率軍攻打處州,胡深將其擊敗,陳又定率部逃走,胡深乘勝追擊,又將其擊敗,進而攻佔浦城、松溪,擒獲陳友定部將張子玉。因而請求發動廣信、撫州、建昌三路的部隊,攻取八閩。朱元璋非常高興說:“張子玉是員驍將,他被俘後陳友定肯定膽破,趁這個時候攻打,沒有攻不破的道理。”因此命令廣信指揮朱亮祖由鉛山、建昌出發,左丞王溥由杉關出發,會合胡深一起進軍。

不久,亮祖等人攻克崇安,進攻建寧。陳友定將領阮德柔固守。胡深感覺到敵人的動靜有點不對勁,想暫緩攻擊,但朱亮祖說:“軍隊已到達這裡,怎麼能暫緩呢?況且天道幽遠,山澤之氣變化無常,哪裡是什麼不祥的徵兆呢?”此時阮德柔屯兵在錦江,逼近胡深部隊後方,朱亮祖急於作戰。胡深率兵還擊,擊破敵二柵。阮德柔率軍力戰,與陳友定前後夾擊。戰到天黑,胡深率軍突圍,戰馬失蹄而被俘,隨後被殺,終年五十二歲。朱元璋追封胡深為縉雲郡伯。

9、智威

智威(?―680),俗姓蔣,縉雲金竹人。佛教天台宗六祖。出身儒學世家,18歲出掌州學堂,奉父母命回家完婚,途遇梵僧引導,遂出家天台國清寺奉章安為師,潛心研究佛學。唐上元元年(674),遍訪名勝古剎,尋覓說法講經場所,曾到臺婺邊陲的普通山,因梵宇狹隘,廣不納眾,乃再往壺鎮石龍山,剪荊刈茅,牽籮扎篷,編荊為座,名其為“法華”,故號“法華尊者”。遐邇學者居士,聞風從學,習禪者三百,聽講者七百餘人。晝講夜禪,手書藏典,朝夕不怠。聽眾臨時搭棚,分居九處,以理齋宿。人眾水乏,遠汲耗時,智威勘地浚井,深至三尺,清泉突湧,日給千餘人飲用裕如,冬夏不竭。曾在仙居上阪設講壇,距法華約80裡,每日往返齋粥禪講,未嘗有誤。極善辭藻,著有《桃巖寺碑》、《頭陀寺碑》。嗣法弟子慧威,繼為天台宗七祖,號“天宮尊者”,與智威同為唐高宗朝散大夫四大師。時稱智威“大威”,慧威“小威”。永隆元年(680),智威趺坐圓寂。後,吳越王以其高行著世,特諡為“元達尊者”。

8、少康

少康(?―805),俗姓周,縉雲仙都周村人。7歲始能語,母舍其出家。15歲通誦《法華經》、《楞嚴經》。後赴會稽嘉祥寺習律,繼至上元(今南京)光隆寺聽講。唐貞元元年(785)到洛陽白馬寺,得讀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決心修持淨土。復往長安光明寺善導影堂禮拜善導遺像,深有所悟,益增其闡揚淨土巨集願。乃遍遊名山大川、古剎勝寺,人稱“少微上人”。後南還睦州(今建德),乞錢誘小兒唸佛,初念一聲“阿彌陀佛”即給一錢,後念十聲,始給一錢。如是一年,無少長貴賤,睹之皆稱“阿彌陀佛”,唸佛之聲,洋溢道途。後在睦州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三級,每逢齋日,善男信女畢集,少康升座,高唱佛號,眾共和之,人稱“後善導”。是淨土宗善導派入浙始祖,其後浙中僧侶聞風群起精修淨土,高僧輩出,影響深遠。少康在漫遊期間,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京華名剎,聲譽籍甚,詩人雅客,爭相延攬交遊。著有與文諗共撰《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集錄自東晉慧遠至唐邵願保等48人事蹟;又整理道綽的淨土學說,纂成《淨土論》3卷。貞元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在睦州臺巖寺囑徒眾樂修淨土,言畢寂然圓寂。全身建塔於臺子巖,號臺巖法師,佛教尊為“蓮宗”第五祖。

7、何澹

何澹(1146~1219),字自然。南宋龍泉縣南上河村(今屬蘭巨鄉)人。十八歲人太學。宋乾道二年(1166)中進士禮部第二人。

歷官祕書省正字、校書郎、祕書丞、將作少監、國子祭酒、兵部侍郎、諫議大夫兼侍講等。慶元二年(1196)自御史中丞任同知樞密院事,四月任參知政事。六年二月,任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任職期間,依附權臣韓·胄,排除異己為偽黨,立“慶元-”。數年後,澹有韜晦之意,於嘉泰元年(1201)七月力請辭職,奉祠祿閒居故郡近七年,未忘鄉土建設。開禧元年(1205)奏請朝廷調兵3000人,疏浚處州通濟堰,將木壩改為石壩;修築保定村洪塘,蓄水灌溉2000餘畝;修撰《龍泉縣誌》,開龍泉地方誌之先河。嘉定元年(1208)以觀文殿學士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

初為宰相周必大器重,始為學官,久未升遷,而右丞相留正奏後升遷,懷恨於必大,借諫官之職予-,致周必大罷相,並禍及門人弟子。依附權臣韓·胄,排除異己,立“慶元-”。《宋史》評論其:“急於榮進,阿附權奸,斥逐善類,主偽黨之禁,賢士為之一空。”嘉泰元年(1201)七月,力請辭官,奉祠祿閒居。開禧元年(1205),奏請朝廷調兵三千,疏浚處州麗水通濟堰,由木壩改為石壩;又築洪塘,灌田2000多畝;編纂《龍泉縣誌》。嘉定元年(1208),以觀文殿學士知隆興府,繼任江淮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等職。病卒,贈少師。著有《小山集》,收入《永樂大典》。

6、杜光庭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學者。字聖賓(又作賓聖),號東瀛子。處州縉雲(今屬浙江)人。少習儒學,博通經、子。唐鹹通(860一874年)年間應九經(儒家的九種經典)試,不中,感慨古今浮沉,於是入天台山學道。唐僖宗聞其名聲,召入宮廷,賜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為內供奉。中和元年(881年),隨僖宗入蜀,見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任為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王衍繼位後,親在苑中受道·,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晚年在青城山白雲溪潛心修道,相傳85歲時逝世。杜光庭對道教教義、齋醮科範、修道方術等多方面作了研究和整理,對後世道教影響很大。他對《老子道德經》的研究頗有成就,將以前註解詮釋《道德經》的六十餘家進行比較考察,概括意旨,分為“五道”、“五宗”,對“重玄之道”尤其推重。他調和儒、道二家的思想,認為老子的思想主旨,,“非謂絕仁、義、聖、智,在乎抑澆詐聰明,將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見素抱樸,泯和於太和,體道復元,自臻於忠孝”,把孔孟之道統一於老君之道。他推崇唐玄宗的《御注道德經》,發揮其玄旨,撰成《道德真經廣聖義》五十卷,“內則修身”,“外以理國”,囊括無遺。又主張“仙道非一”,不拘一途,有利於道教的傳播和發展。其著作還有《廣成集》、《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道門科範大全集》、《墉城集仙錄》、《道教靈驗記》等二十餘種。

5、管師仁

管師仁(1045―1109),字元善,宋熙寧六年進士。

出任閩、贛職內,廣佈惠民政策,“人戴其德,為立生祠”。《江西通志》列其為名宦。任右正言時,河北水患,奏準減免租賦,裁減冗員,敢於直陳時弊、-贓官。任定州安撫使,致力於精兵儲糧,鞏固邊防,抵制遼國侵宋之圖。

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正二品副相。字元善,兩浙路處州龍泉(今浙江麗水龍泉)石馬村人。 宋熙寧六年(1073)進士。

一生經歷

升任知建昌軍時,多有善政,《江西 通志·名宦》有傳,謂“人戴其德,為立生祠”。任右正言職時,河北水患,奏請減負租賦,以安定流民生活,得到朝廷採納。任吏產侍郎時 ,敢於揭露選用曹吏中的撓法違紀現象。不久又升為刑部尚書。任定州安撫使時,致力於精兵儲糧,嚴肅軍紀,鼓舞士氣,鞏固邊防。時北方 遼國知宋有備,打消侵疆索地之意圖。徽宋得知,嘉獎師仁:“有臣如此,朕復何憂”。乃升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朝廷授職文書中褒獎 他有“智同事物,學洞古今。有猷有為,允文允武。甲兵不試,邊境以寧。人為天官,益隆時譽”。不久染病,力辭同知樞密院事。拜資政殿 學士,佑神觀使。大觀三年(1109)卒。葬於汴京,封南陽侯。

名書評價

宋史《本傳》評:“崇寧,宣和間,政在蔡京,奸黨日蕃。管師仁執政才兩月 ,引疾求去,斯可尚已。”《兩漸名賢錄》稱其為“名宦”。

4、葉法善

葉法善(616年-720年),字道元、太素、羅浮真人 ,松陽人。葉法善郡望是南陽郡,佔籍為松陽卯山懷德里,鄉貫是栝州松陽。據傳葉生於隋煬帝大業十二年(西元616年),卒於唐明皇開元十年(西元722年),一說尸解於開元八年(720年),地曰景龍觀。年一百又七歲。無病而終,羽化成仙,墓址在今麗水市境內。

葉法善道門弟子之眾,道教史上罕有匹儔 。據史料記載葉法善 “好古學文,十一誦詩書,十二學禮樂,研窮周易,耽味老莊,河洛圖緯,悉皆詳覽” 。

葉法善為唐朝時道教天師。授予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越國公,景龍觀主,葉法善0四代皆為道士。祖父葉國重,弘道有功,諡有道先生;父親慧明蔭封歙州刺史,賜號淳和。代表作品《留詩》。

據《舊唐書》記載,葉法善“少傳符·,尤能厭劾鬼神”。他和其叔祖葉靜能都非常有名,許多實際很有傳奇色彩,唐代許多文學作品以他們二人為題材。

葉法善有雙銅印遺世,俗稱“天師印”,被奉為驅魔之寶。印文一為“南陽開國”,一為“道經師寶”。”道經師寶“世代在松陽玉巖葉氏宗祠世代供奉,文革時在遂昌文化館遺失。

葉法善之祖,名國重,葬於松陽之酉山,法善於其處置道院,立碑於下,並請北海為其祖作碑文。北海夢葉法善再來求書,允之,書未盡,鐘鳴夢覺,至丁字下,數點而止。當法善刻碑畢,將墨本前往致謝,北海驚道:始吾以為夢,乃真邪?此即世所盛稱之追魂碑,亦稱丁丁碑也。

3、姜特立

姜特立[公元?年至一一九二年左右],字邦傑,浙江麗水人。生年不詳,卒於宋光宗紹熙中。

以父恩補承信郎。淳熙中,(公元一一八一年左右)累遷福建兵馬副都監;擒海賊姜大獠。趙汝愚薦於朝,召見,獻詩百篇。除閣門舍人,充太子宮左右春坊。太子即位,除知閣門事。恃恩縱恣,遂奪職。帝頗念舊,復除浙東馬步軍副總管。寧宗時,官終慶遠軍節度使。特立工於詩,意境超曠。作有《梅山稿》六卷,續稿十五卷,《直齋書錄解題》行於世。

姜特立,詩人。故宅在姜山。父姜綬,宣和間,以平方臘義軍有功,補承節郎。靖康中,金兵再度圍困京師(今開封),朝廷召募忠勇之士,送蠟封告急檔案往南京(今商丘)總管司調兵赴援。綬以忠翊郎應募,割開大腿,內藏蠟書,身繫繩索,從南城牆縋下,被金兵發現。遭俘被殺。

特立承父蔭恩補承信郎。淳熙中,累遷福建兵馬副都監。時海賊姜大獠部在福建沿海一帶活動猖獗,特立以一戰舟,入賊陣,擒賊首。將領趙汝愚賞識其智勇,向朝廷舉薦。淳熙十一年(1184),孝宗召見,特立獻詩百篇。孝宗大喜,授其閣門舍人,命充任太子宮左右春坊兼皇孫平陽王伴讀,深得太子恩寵。十四年,太上皇去世,朝廷差特立為副使赴金國告哀。紹熙元年(1190)知閣門事。二年,被劾被奪職離京奉祠。四年五月,重起浙東馬步軍副總管。六年,遷和州防禦使。慶元六年(1200)再奉祠。不久,拜慶遠軍節度使。特立詩有唐賢風格,《四庫提要》評價 “意境特為超曠,往往自然流露,不事雕琢”。韓元吉、陸游、楊萬里均稱賞之。主要著作有《梅山稿》、《梅山續稿》等十八卷。其中《梅山稿》已佚。

2、湯思退

湯思退(1117年―1164年),南宋宰相,字進之,號湘水,浙江景寧湯氏第七世祖。據《湯氏宗譜》記載,湯氏二世祖永高於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劍川石笏,即今龍泉市八都鎮瀑雲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湯高由此徙龍泉縣龍門鄉湯侯門村,民國年間,該鄉被劃歸雲和縣,現已變為庫區,沉沒仙宮湖中。所以湯氏稱自己系處州龍泉人。

宋紹興十五年(1145)考取進士,同榜復中“博學巨集詞”第一名,任龍泉鄰縣――建州政和縣令,後又考取博學巨集詞科第一名,任祕書省正字。紹興25年(1155),升任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秦檜病危時,召見參知政事董德元和湯思退,囑咐後事,各贈黃金千兩。思退“慮其經我期其死”,不敢接受。宋高宗聞知,以為思退不是秦檜朋黨,升任同知樞密院事。紹興27年(1157)升任尚書右僕射,兩年後改任宰相左僕射。紹興三十年冬,侍御史陳俊卿譴責他“挾巧作之心,濟傾之術,觀其所為,多效秦檜,蓋思退致身,皆檜父子恩也”,於是思退被免去相位。孝宗隆興元年(1163)北伐失敗,孝宗再任思退為相。金元帥紇石烈志寧遺書宋廷,索取海、泗、唐、鄧四郡,思退主張割棄四郡議和。隆興二年,右僕射張浚上奏反對議和,請求遷都建康,以圖進兵,孝宗准奏,傳諭制止議和,思退深為不安,上疏力辯,排斥主戰派張浚,致使張浚被罷官,死於謫途。孝宗則命思退修書,答應將四郡割給金。不久金又挑起戰事,孝宗甚為後悔,下令抵抗,並命思退督江、淮軍,思退推辭。金兵自清河口渡過淮河,宋軍節節敗退。朝野強烈譴責思退議和撤備之罪,思退被罷官,在貶往永州途中,憂悸而死。

生卒:湯思退(1117―1164年),字進之,號湘水,又號敏齋。世居青田縣城西門。

學歷:南宋紹興十五年登進士。

經歷:任福建建歐、政和縣縣令,任祕書省正字、端明殿學士,後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升尚書右僕射,紹興二十九年 (1159年)升任左僕射(宰相)。

湯思退為青田縣城西門人。父明湯舉,是北宋政和二年 (1112年)中進士。育有兩子,長子為湯穎,次子為湯碩,為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中進士。

湯思退少年時在處州(今麗水)南明山寺僧房讀書,28歲登南宋紹興十五年,中進士,任福建建歐政和縣縣令。後應殿試,中博學鴻詞科第一名,任祕書省正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六日,由禮部侍郎升端明殿學士,首籤書樞密院事,權兼參知政事。湯思退為人圓滑,善於察言觀色,在政治上依附丞相秦檜而青雲直上。秦檜病然時,召參知政事董德元和湯思退至榻前,囑以後事,各贈黃金千兩。湯思退‘慮其以我期其死,’終不敢受此銀。宋高宗文致詞時,知思退非秦檜朋黨,仍寵信於他。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升為尚書右僕射,同年章事兼提領實系院評定,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升任左僕射。

當時,南宋朝廷議和、撫金兩派鬥爭十分尖銳,金國臣民對前丞相秦檜陷害岳飛,-求榮的行徑怒生載道。秦檜一死,舉國上下人心大快,推崇湯思退為丞相,都在熱烈希望他權集一時的新丞相能革新政治,振興宋室,能北上抗金,收復失地。然而,湯思退執政後,在政治上保守求穩,不思進取,認為國力衰弱,不宜戰爭,以保境息民為由,推行議和妥協政策,使有志於抗金的愛國將士大失所望。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三月,湯思退為了排擠右丞相,力主抗金的愛國將領張浚。宋高宗聽信讒言,下旨將張浚革除,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縣)。紹興三十年(1160年),金兵三十餘萬大舉南侵,長驅直入。同年十二月,湯思退為侍中御使陳俊卿所彈劾,被罷去相位。隆興元年(1163年),宋孝宗即位後,又用主戰派張浚,出兵北伐抗金。但不久在符離(今安徽宿縣北)失敗,主和派群起攻擊張浚,宋孝宗抗金的決心隨即動搖。

是年七月,孝宗再任湯思退為相兼任樞密院事。金元帥紇石烈志寧遣書三省、樞密院、索取海、泗、唐、鄧四群。湯思退卻割四群議和。右僕射張浚再次罷官,死在貶謫途中。湯思退除了心腹大患後,為急於促成金、宋停戰和好,密令王之望、龍大淵拆除軍備。並派魏杞去金廷議和,將反對撤兵割地的二十多名官員逮捕下獄。

十月間,金國再度發兵南侵,宋軍毫無準備,節節退敗,楚、濠、滁等州相繼陷落。朝中大臣群情激憤,紛紛譴責湯思退撤兵議和之罪。湯思退被罷官貶至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以‘奸邪誤國’罪名,去斬湯思退、王之望、尹穡等人。隆興二年(1164年)十一月,湯思退途徑信州(今江西上饒西北),聞此訊息憂悸而死,終年48歲。

湯思退死後,宋孝宗以‘歧國公’葬處州東鄉風化村(今青田縣陳山埠與麗水交界處)。

湯思退一生博學多才,詩書畫兼佳。他的《菩薩蠻:水月寺》詞,被選人清朱彝尊編的《詞綜》內,成為傳世的宋詞佳作。今《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說他‘工書’,王士貞藏宋賢遺墨中有其手跡。他行世的著作《永佑陵迎奉錄》十卷,《宋史》藝術雜誌有收錄。

1、何執中

何執中(1044~1118),字伯通。宋神宗熙寧六年進士甲科。歷任工部、吏部尚書兼侍讀。北宋大臣,徽宗朝宰相。處州龍泉(今浙江省龍泉縣,位雲和縣西。一說為今浙江省麗水縣,位青田縣西北)人。舉進士。初為臺(今浙江省臨海縣,位椒江市西北。一說今安徽省鳳臺縣,位淮南市西北)、亳(今安徽省亳州,位渦陽縣西北)二州判官。徽宗(趙佶)時追隨蔡京。1105年(徽宗崇寧四年)任尚書右丞。四年後代蔡京為尚書左丞,曾引起太學諸生之反對。在任期間多方迎合帝意。1111年(徽宗政和元年)與蔡京(為六賊之一)同為宰相。五年後,並以太傅致仕。

何執中崇寧四年升任尚書右丞,繼任左相,後與蔡京並任左右相。何執中在位“戒邊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才。雖富貴不忘貧賤時,斥緡錢萬,置義莊以贍宗族。”力主朝廷及各級官府“節浮費,寬民力”。卒後追封清源郡王。

《宋史·何執中傳》

何執中,字伯通,處州龍泉人。進士高第,調臺、亳二州判官。亳數易守,政不治。曾鞏至,頗欲振起之,顧諸僚無可仗信者,執中一見合意,事無纖鉅,悉委以·決。有妖獄久不竟,株連浸寢多。執中訊諸囚,聽其相與語,謂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閉不肯言,而相視色變。執中曰:“是必為師張角諱耳。”即扣頭引伏。蔣之奇使淮甸,號強明,官吏望風震懾,見執中喜曰:“一州六邑,賴有君爾。”知海鹽縣,為政識後先,邑人紀其十異。

入為太學博士,以母憂去,寓蘇州。比鄰夜半火,執中方索居,遑遑不能去,拊柩號慟,誓與俱焚。觀者悲其孝而危其難,有頃火卻,柩得存。紹聖中,五王就傅,選為記室,轉侍講。端王即位,是為徽宗,超拜寶文閣待制,遷中書舍人、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書兼侍讀。四選案籍,吏多藏於家,以舞文取賄。執中請置庫架閣,命官蒞之,是後六曹皆仿其法。

蔡京籍人為邪等,初無朝覲及入都之禁,執中申言之,且請任在京職秩者皆罷遣。辟雍成,執中請開學殿,使都人士女縱觀,大為士論所貶。

崇寧四年,拜尚書右丞。大觀初,進中書、門下侍郎,積官金紫光祿大夫。一意謹事京,三年,遂代為尚書左丞,加特進。制下,太學諸生陳朝老詣闕-曰:“陛下知蔡京,解其相印,天下之人鼓舞,有若更生。及相執中,中外默然失望。執中雖不敢肆為非法若京之蠹國害民,然碌碌庸質,初無過人。天下敗壞至此,如人一身,髒府受·已深,豈庸庸之醫所能起乎?執中夤緣攀附,致位二府,亦已大幸,遽俾之經體贊元,是猶以蚊負山,多見其不勝任也。”疏奏不省,而眷注益異。初,賜第信陵坊,以為淺隘,更徙金順坊甲第。建嘉會成功閣,帝親書鉅額以示寵。

執中與蔡京並相,凡營立皆預議,略無所建明。及張商英任事,執中惡其出己上,與鄭居中合擠之。陳·在臺州,執中起遷人石·知州事,使脅取《尊堯集》,謀必死·,·不死,執中怒罷·。

政和二年,大長公主喪,罷上元端門觀燈,執中言:“不宜以長主故閼眾情,願特為徙日,以昭與民同樂之意。”帝重逆其請,為申五日期。用提舉修《哲宗史紀》恩,加少保。入宴太清樓,錫白玉帶。會正宰相官名,轉少傅,為太宰;又遷少師,封榮國公。

執中輔政一紀,年益高。五年,臥疾甚,賜寬告。他日造朝,命止赴六參起居,退治省事。明年,乃以太傅就第,許朝朔望,儀物廩稍,一切如居位時。入見,帝曰:“自相位致為臣,數十年無此矣。”對曰:“昔張士遜亦以舊學際遇,用太傅致仕,與臣適同。”帝曰:“當時恩禮,恐未必爾。”執中頓首謝。其在政府,嘗戒邊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材,寬民力。雖居富貴,未嘗忘貧賤時。斥緡錢萬置義莊,以贍宗族。性復謹畏,至於迎順主意,贊飾太平,則始終一致,不能自克。

卒,年七十四。帝即幸其家,以不及視其病為恨,輟視朝三日,贈太師,追封清源郡王,諡曰正獻。

標籤:麗水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