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開題報告:民漢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跨文化比較研究

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民漢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跨文化比較研究

題目:民漢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跨文化比較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與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1.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是適應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發展的需要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英美等西方國家首先興起並迅速在全球普及的一種思潮和社會與學校教育改革運動。  

它對傳統的主流中心課程知識觀進行了猛烈的批判,認為傳統課程是以占主導地位的民族(優勢民族)的經驗、文化、歷史、觀點等為中心設定的課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種族、宗教、文化等族群。這樣不僅對主流之外的族群的學生造成了心理上的挫傷,而且對主流族群的學生也會有負效應,使他們錯誤地形成自身的優越感,對各民族、群體間的關係形成誤解;
也排除了他們從其他族群的知識、觀點中獲益的機會,不利於他們對自身文化觀念的反省與發展。而對主流以外的學生而言,由於學校課程未反映他們的文化,會使他們產生疏離感和自卑感,削弱學習動力,造成人格內部的文化衝突,形成家庭文化與社會文化、學校文化間的斷層。因此多元文化要求給每個學生提供文化選擇的權利與機會,讓學生理解和學習如何面對文化的多樣性,去接納和欣賞不同的人所具有的差異,使他們適應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就是培養一個人的多元文化適應力,並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懂得合作、重視能力與態度的協同,最終使社會多元共生,在文化的繼承與選擇中實現人類的進步與發展。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化的積澱和傳承就會止步不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是由全國人民包括各少數民族同胞的實踐和摸索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在這個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中華大家庭56個民族共同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各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相處,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共同開拓了祖國的疆土,發展了祖國的經濟,創造了祖國的歷史和文化,創造了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今天。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忽視民族文化,不顧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一味的講究主流文化,使課程失去了民族性和多樣性。課程內容中很少或幾乎沒有反映少數民族優秀歷史傳統文化的知識,更何談專設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造成現今我國不少在漢族地區出生和就學的少數民族兒童不會使用本民族語言,更不瞭解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傳統;
而漢族學生對這些知識則更加缺乏。今天多元文化教育要求我們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就是要使中華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民族文化互相寬容、包容、諒解、和解,但同時要保持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優勢和差異化多樣性的特徵。  

    因此我們要倡導滕星教授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即我們進行教育的內容,除了主體民族文化外,還要含有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少數民族不但要學習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學習主體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數民族年輕一代適應主流文化社會的能力,求得個人最大限度的發展,主體民族成員除了學習本民族文化外,還要適當的學習和了解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以增加民族平等和民族大家庭的意識。  

2.民族團結教育是多民族國家應關注的一個現實問題  

民族團結教育是反對民族分裂,維護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是維護和發展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祖國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途徑。加強民族團結教育 ,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實現民族團結 ,有利於實現我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發展 ,有利於維護祖國的統一。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人口1.06億,佔全國總人口的8.41%。全國有民族自治地方154個,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19個,還有民族鄉1356個,民族自治地方面積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63.75%。我國有9個省、自治區與周邊17個國家和地區接壤,有30多個民族是跨境民族。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和宗教反動勢力一直插手於我國的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把少數民族作為他們拉攏分化、和平演變的物件,把民族自治區域作為他們分裂中華民族,製造“兩個中國”的重點,不斷進行種種罪惡活動。同時自古以來民族自治區域就與周邊國家有著相當廣泛的貿易、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和聯絡。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能否快速全面發展,對於增強少數民族和民族自治區域的向心力和抵禦外部反動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滲透的能力,建設強大的國防,鞏固祖國的統一,確保邊疆的安全,促進邊疆地區社會的繁榮發展,也都有著特別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國家戰略意義。  

同時,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讓我們看到正確處理民族關係的重要性。當今,全球世界政治還未能超越冷戰思維進入一個良性互動的時代,還未能擺脫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影響,還未建立起一種平等、協商、合作、共處的新型世界政治秩序。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惟有通過加強民族團結,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不斷提升綜合國力,才能堅定地維護國家主權,有效維護自身的利益。  

如今,世界各國在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方面都是從學校教育抓起,從國小到高等教育都開民族文化課,要求各民族學生從小了解本國各民族的文化、藝術、宗教、信仰、語言及社會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基本情況,以及國家的民族宗教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培養各民族學生共同相處交往的素質,並把各民族學生學會和睦相處作為培育愛國主義精神的基礎,通過對青少年進行本國多元文化的教育交流進而形成國家統一意志,成為增強國家凝聚力的有效途徑,成為各國培育國家統一意識的新趨勢。  

我國在當前這樣的形勢和背景下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和統一,必須從國小抓起,在國小生中廣泛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使各民族青少年小朋友從小樹立起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觀念,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3.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是亟待研究的一個領域  

首先,1994年,我國開始在天津市的中國小開展民族團結教育試點活動。2000年教育部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中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2009年5月11日,教育部、國家民委共同召開了全國中國小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部署視訊會議,會議要求各地要認真歸納總結自1994年試點、2000年正式開展中國小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以來,本地區中國小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基本情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既要總結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又要認真查詢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環節,大力推進學校民族團結教育。  

其次,2000年開始的我國開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程目標明確規定國家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在全國中國小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部署視訊會議上又指出,把民族團結教育課程根據國家統一要求列入地方課程實施的重要專項教育,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然而回顧我國中國小民族團結教育歷程,民族團結教育實施的現狀並不如人意,大部分的學校並沒有實施專門的民族團結教育課程。  

民族文化是地方的特色知識,是校本課程內容的重要來源。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研究,開發本民族文化知識是建設地方特色課程的需要,也為我國課程知識的多元化提供了更廣闊的課程文化空間和制度保障。  

再次,據調查和了解就民族團結教育方面關於課程的研究很少,基本限於其他方面的研究,這些在國內,除了政治學、文化學、民族學研究外,還出現了部分學者從教育學視角進行研究。總體上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對以後的繼續研究無疑是有一定的意義。但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如研究意識逐漸增強,但研究成果偏少,政治學、文化學、民族學視角研究相對多,而以教育學視角研究相對少;
民族地區和民族學校的研究多,而非民族地區和漢族學校的相對薄弱;
單一地區和民族的研究多,而跨地區和民族的相對少;
經驗操作性研究多,而理論建構性研究少。概言之,對國內各地區各民族國小進行比較研究的成果比較薄弱,甚至空白。  

在國外,則主要從多元文化教育及其課程視野進行研究,但在這些研究中,儘管滲透些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相關問題,但畢竟不屬於民族團結教育的直接研究,更何況,多元文化教育及其課程本身也存在一些“目的還是手段、調動還是抑制、集中還是隔離、保守還是創新”的困惑。  

(二)選題意義  

1.理論意義  

本論文通過檢索民族團結教育理論,檢索和考察山東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兩地的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歷史、現狀及影響要素等問題,有助於補充從教育學和課程論視角對民族團結教育的補充,有助於拓寬教育文化學和課程論的研究領域。  

2.實踐意義  

我國中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實施的現狀並不如人意,大部分的學校並沒有重視這門課程,更何談開設專門的課程。  

並且這種現狀在不同的地區呈現不同的情形,在民族地區和民族學校的實施情況相對於漢族地區和漢族學校要好。本研究通過青島市和呼和浩特市為例對山東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漢族國小和民族國小的民族團結課程開發歷史演變、現狀以及課程開發的影響要素等進行比較分析,為更好的促進各地區的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提供現實依據。幫助漢族區域的學生更好的瞭解與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貫徹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使其成為合格的本民族成員,擔當起繼承、發展和繁榮少數民族文化的責任。最終實現各民族的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和諧的目標。  

3.推廣意義  

以論文中所調查研究的山東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漢族國小和民族國小為例研究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的各項問題,對我國其他地區的漢族學校和民族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二、研究綜述  

(一)相關概念界定和分析  

1.主要概念界定  

(1)民族團結:指各民族間和各民族內部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結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關係。是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原則。它以消滅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實現民族平等為前提。實行世界範圍內的各民族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團結,是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精神的體現。中國共產黨一貫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分裂,堅持民族團結,主張國內各民族務必保持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區域自治權利,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禁止任何的民族壓迫、民族歧視和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反對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中國各民族的團結,是全世界各民族大團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民族團結教育:指學校根據黨的教育方針,有目的、有規定內容、形式的、明確的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的知識、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在此教育下,學生對國家民族團結的原則、方法、價值等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的活動。  

(3)課程開發:指制定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教學活動的程式或模式。在課程開發中,要根據社會對教育活動的需求和學習者的基本條件,對課程體系的不同學科、科目進行有效地組織、協調、配合,及學生、教師和各種學習資源之間關係的組織與配合,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它本身是無休止的工作過程,又是週期性較長的工作。  

(4)跨文化比較:這是人類學中文化進化論者廣泛使用的方法,運用傳統的歷史資料和第一手的民族誌材料來提出和證明他們的理論觀點。  

2.其他相關概念的分析  

在課程開發中,如果課程體系變化過快,會給教育過程帶來不穩定因素;
若是課程體系較長時期不變,會產生教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解決“穩定”與“發展”這對矛盾關係是課程開發工作中的關鍵。若是超前進行課程開發,用不上自然是浪費;
若是滯後進行課程開發,不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影響教育發展,也是浪費。好的辦法是兩者結合起來,找到有效培養人才的方式或稱課程開發的結合點。具體地說就是以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學生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知識的遷移能力為核心,以教育的社會需求為課程的價值導向,以適應社會及發展為目標來構建課程的結構、課程內容、課程環境,規定師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以求課程體系的相對穩定。

(二)相關文獻綜述  

1.現狀  

(1)國外  

民族團結教育主要從多元文化教育進行研究。  

七十年代以來,由於移民增加,國家民族人口的構成複雜化,各種不同的文化發生衝突,使西方國家的種族問題成為教育突出的、需要解決的問題。為傳播民族平等,消滅種族歧視,促進各民族間的平等與合作,於是在這些國家以民族團結教育為目的多元文化教育迅速發展起來,其宗旨在於協調一向存在於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民族和文化差異,掃除文化障礙,尊重各少數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促進民族間的平等也合作。例如: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消除種族歧視,美國的多元文化教育倡導種族平等與文化共存,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發展在觀念上與種族歧視和偏見作鬥爭,倡導平等的多種族教育。從總體看,其模式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西歐“一體化和多元化相結合”模式,該模式既協調民族與文化差異,掃除“文化障礙”,又尊重各少數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一是北美和澳大利亞採取的“文化共存”模式,該模式偏重於強調社會中不同民族(或集團)文化各自在教育中的獨立價值與地位,而對這些文化彼此間的內在聯絡較為忽視。(尹可麗.國外多元文化教育對我國民族地區教育的啟示[J].廣西民族研究,1999(3):81-84.)  

民族團結教育主要從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視野進行研究。  

以美國為例,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與其用強行手段將多種文化統一於一種文化,對社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還不如讓各種文化並存、共處、自由發展,並通過自由發展逐步形成建立在多樣性基礎上的統一的文化觀念。多元文化都以建設性的方式存在和發展,但不能危害社會的穩定。現在美國不少學校正在進行試點和探索,力圖在教育內容和教學形式上體現“多元文化”精神。有的學校組織各種校園活動,如舉辦民族藝術節、民族文化展覽等,增強少數民族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促進各民族學生對不同民族文化傳統的瞭解和認識,增進各民族學生間的相互交往和了解,以達到各民族和睦相處、保持國家穩定、共同發展的目的。(韓永久,阿布都,劉成剛.美國少數民族教育見聞[N].借鑑之窗,101-105.)  

加拿大各省教育部在政府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導下,則鼓勵各民族社群將本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到學校的現行的課程中。校長和教師有充分自由根據學校所在的民族社群的社會文化、民族習俗、教育傳統的特點,並結合各個學校具體的師資條件和學生的需求進行更具體的課程設計,甚至開發校本課程。同時憲法規定,各省政府具有制定教育政策和在本省實施所制定教育政策的權利,各省的教育部將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教育傳統同加拿大政府所頒佈的教育政策相結合,制定和開發適應本省民族特點的教育大綱課程體系課程教材。(樑俊青.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對內蒙古少數民族教育的啟示[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8,6(6):102-105.)  

在這些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儘管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滲透些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相關問題,但畢竟不屬於民族團結教育的直接研究,更何況,多元文化教育及其課程本身也存在一些“目的還是手段、調動還是抑制、集中還是隔離、保守還是創新”的困惑。(張人傑.中外教育比較史綱[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526-527.)  

(2)國內  

政治學視角:  

胡凱、劉勳昌主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就是要對全社會加強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國家民族法律法規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教育。應通過學校教育、大眾傳媒和深入民族地區宣傳等途徑,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民族團結中的重要作用。(論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團結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1):36-39.)  

民族學視角:  

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既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民族理論教學的重要環節。葉繽主張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關榮歷史傳統教育,培養學生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崇高精神;
進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使學生明確當代愛國主義的主體就是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
進行民族工作取得光輝成就的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勵學生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奮鬥的使命感。(愛國主義是民族團結教育的核心內容[J].新疆社會科學,2007(4):71-74.)等,  

文化學視角: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既不能搞“民族虛無主義”,全盤否定;
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義”,全部繼承。正確的態度應是在對民族文化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凝聚了該民族世世代代的創造和智慧,是該民族賴以生存和延續的精神力量。一個民族的發展和復興,離不開對優秀文化的繼承。而繼承民族文化,重要的是要立足現實,繼承民族文化中有生命力的東西。只有立足於時代和民族的需要,並同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結合在一起的繼承,才是對優秀傳統的真正繼承。在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同時注意吸收和借鑑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始終把文化創新作為文化發展的戰略基點和前進動力,才能不斷提高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自主創新的能力。(楊順清.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原則與政策淺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11):32-37.)  

教育學視角:  

沈成軍提出了新時期如何搞好中國小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五個方面:優化環境,著力解決認識問題;
明確職責,健全組織管理機構;
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好全面推進的問題;
規範管理,著力解決好活動課規範開設的問題;
結合實際,著力解決好活動課單一,單調的問題。([N]中國民族教育,2003(4):26-27.)  

此外,教育學視角還有孔翠芳(從教育人類學的視角解析民族團結教育[J].文化學刊,2010年1月第1期:55-58.)、黃新平(進一步增強民族團結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4期:57-58.)、 金志遠(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相整合的民族教育課程知識觀[J].貴州民族研究,2007,27(2):131-139.)、嚴慶,青覺(我國中國小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回顧及展望[M].民族教育研究,2007(1):50-56.)等人的研究。  

2.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關於民族團結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對以後的繼續研究無疑是有一定的意義。但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如關於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方面的研究甚少;
研究意識逐漸增強,但研究成果偏少;
政治學、文化學、民族學視角研究相對多,而以教育學視角研究相對少;
民族地區和民族學校的研究多,而非民族地區和漢族學校的相對薄弱;
單一地區和民族的研究多,而跨地區和民族的相對少;
經驗操作性研究多,而理論建構性研究少。概言之,對國內各地區各民族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進行比較研究的成果比較薄弱,甚至空白。  

此外,通過查資料發現,關於山東地區民族團結教育歷史演變狀況的資料基本沒有,而就內蒙古自治區的相關資料也並不多。因此,要了解相關的問題,要通過對老教師進行調查。  

3.進一步的研究  

我國中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的實施過程是一個試點起步、點上深化 ,面上擴大、全國推行的過程,是一個探索嘗試、總結提高、形成定勢的過程。目前,教育部正在全國範圍內穩步推行中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雖然各地的情況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模式,有的地方剛剛起步,有的地方尚未開始,有的地方在認識上、重視程度上以及措施上有待提高。然而任何意義上的課程施教都需要一個過程,而良好的開端則是良好過程的起點,全國中國小民族團結教育活動課程實施的良好開端對我們更廣大地區的民族團結課程的實施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也使得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跨文化比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我們應當看到民族地區、民族國小和漢族地區、漢族國小在課程開發中的種種差距,在今後的實施過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比較研究為視角,以“平等”與“差異”為切入點,為促進各族文化的平等發展,保持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山東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國小為例,調查研究其民族團結課程開發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分析比較,並進行描述、解釋、預測和規範。描述,即民漢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的歷史狀況是什麼?現狀是什麼?各學校開不開設民族團結課程?開設什麼型別的課程?怎樣開設?解釋,即研究民漢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為什麼是這樣的?應該怎麼開設此類課程?預測,即研究民漢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時怎樣的狀況。規範,即研究民漢中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應該怎樣?(目標、內容選擇、結構等)  

(二)研究目的  

1.通過檢索和考察山東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民漢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的歷史與現狀,對民漢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要素進行比較研究,找出它們的異同及影響的文化因素。  

2.通過比較異同及文化因素的基礎,從中提煉出課程開發理論正規化,為提高民漢國小實施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的整體效果提供理論支援。  

(三)研究內容  

1.民族團結教育基本理論。本部分對民族團結教育的基本概念、本質、特徵、原則、方法和價值等問題進行檢索、界定和探討。  

2.民漢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歷史演變。即對山東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民族學校和漢族學校,就課程開發過程中的歷史特徵及文化影響因素進行檢索文獻和訪談調查。如:建國以來本學校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不開設?開始哪些方面的課程?怎麼開設?老師和學生對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風俗文化了解嗎?學生感興趣嗎?  

 3.民漢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現狀調查。即對山東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少數民族學校和漢族學校,就課程開發過程中的現狀特徵及文化影響因素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如:本學校開設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嗎?以什麼方式開設?課程內容是什麼?老師和學生對各民族的風俗文化了解嗎?感興趣嗎?  

4.民漢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比較。即對山東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少數民族學校和漢族學校,就課程開發過程中的特徵及文化因素進行比較分析。  

(四)研究方法  

1.文獻法:通過多渠道蒐集相關的專著、期刊、圖書、資料,對民族團結教育的歷史和現在有所瞭解,對所要研究地區的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過程中的歷史特徵及文化因素有所瞭解。從而發現問題,為本論文提供理論依據。  

2.調查法:(1)問卷法:自編學校領導問卷,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來了解各個國小中的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要素。(2)訪談法:通過對老教師、學校領導,教師訪談了解本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實施的歷史與現狀及課程開發要素;
通過對學生的訪談,瞭解本國小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實施的具體情況。  

3.比較研究法:通過對山東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漢族國小和民族國小課程開發要素進行分析、比較,分析不同地區漢族國小和民族國小課程開發要素的不同,以及漢族國小和民族國小課程開發要素的不同。  

    最後,將所得資料結果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  

  

四、創新點與難點  

(一)創新點  

1、研究視角的創新。以教育文化學和課程論視角擴充套件人們對國小生的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的認識,對不同文化背景下開發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進行探索。  

2、研究內容和方法的創新。以跨文化比較方法,探索民族團結教育融入不同文化學校整體課程體系的方式,對教育工作者如何通過課程開發引導國小生的民族團結教育給予理論上的解釋和現實中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