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中語文優秀教案《鴻門宴》

  高中語文優秀教案《鴻門宴》

高中語文優秀教案《鴻門宴》

【教學目標】

1.瞭解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與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文學常識,理解魯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評價。

2.讀準“饗”“卮”“戮”“珏”“噲”“眥”“啖”等字音,掌握“軍”“目”“間”“翼”“活”等詞的活用意義,梳理“於”“之”“為“與”“所以”等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梳理通假字、異體字,古今異義詞語,把握名詞作狀語、句子成分省略、賓語前置等特點。

3.積累“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等名言警句。

4.反覆誦讀課文,口頭複述故事情節,用自己的話,多角度解讀劉邦得以死裡逃生的原因。在整體把握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用四字短語給故事情節擬上小標題。

5.選擇幾處細節,體會其精練生動,繪聲繪色,寥寥幾筆則人物個性畢現的語言特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人物各自性格特點。

6.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樊噲闖帳一段,做到翻譯準確。

7.結合課文內容,查閱《史記》中項羽的相關史料,以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為切入點,以“一步與一生”為話題,寫一篇讀後感在課上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軍”“目”“間”“翼”“活”等詞的活用意義,梳理“於”“之”“為“與”“所以”等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梳理通假字、異體字,古今異義詞語,把握名詞作狀語、句子成分省略、賓語前置等特點。

2.理解劉邦、項羽的性格特點,用自己的話,多角度解讀劉邦得以死裡逃生的原因。在整體把握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用四字短語給故事情節擬上小標題。

【教學課時】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教學環節教師行為學生活動

一、匯入1.比較閱讀下面兩首詩,簡要講解。(課件展示)

【《垓下歌》·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歌》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介紹《史記》(課件展示)

馬遷(前145—前90?):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夏陽(今陝西韓城市)人,生活在西漢武帝時代。父親司馬談是太史令。司馬遷20歲外出遊歷,足跡遍南北,後繼父職,任太史令。前後曾為郎中、太史令、中書令等職。

《史記》從歷史的角度講,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從文學的角度講,《史記》第一次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給人們展現了豐富多彩而又各具個性的歷史人物。共130篇,52萬字,包括“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分,記事上起軒轅黃帝,中經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年間的歷史。

司馬遷自述其寫作此書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魯迅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評價。

3.介紹楚漢之爭(課件展示)

前207年10月,劉邦入關,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12月項羽破關而入,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鬥爭開始。次年春,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西(今陝西臨潼東)之會,封18人為諸侯王,本人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陝西省南境)。

《鴻門宴》寫的是劉邦和項羽的鬥爭。故事開始時,項羽擁兵40萬,而劉邦只有10萬。項羽大破秦軍後,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劉邦面臨危急的情況,在紛紜頻仍的戰鬥中,產生了這一次酒宴上的鬥爭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參與相關介紹,並做好筆記

二、讀講課文1、2兩段課件展示1、2自然段,朗讀段落,講解字詞(見課件塗紅字型),閱讀翻譯,組織問題探究。

問題1:課文第1段記敘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展開起了什麼作用?

(曹無傷告密、范增進言)

問題2: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涵相當豐富。請說說其中包含了些什麼?

(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佔有絕對優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子”“欲王關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說個性特徵,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那麼一個火爆漢子!)

問題3:課文第2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麼作用?(項伯夜訪、張良獻策)參與朗讀,參與講解字詞,閱讀翻譯,參與問題探究

三、熟讀一二段要求學生讀課文參與讀書

第2課時

教學環節教師行為學生活動

一、學習宴會中部分課件展示3、4自然段,朗讀段落,講解字詞(見課件塗紅字型),閱讀翻譯,組織問題探究。

問題1:本段寫到哪幾件事?

(劉邦謝罪,項羽設宴,范增舉玦,項莊舞劍)

問題2:“留沛公與飲”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不能認為這是精心策劃的陰謀。 ①范增一再暗示項羽,要他下令除掉劉邦,項羽卻總是“默然不應”,可見並未經過策劃。②這一變故是范增一手導演的,雖然陰狠,卻並不示明,由於沒有得到項羽的支援,而項伯又出面援救,終於不了了之。

問題3:“項莊舞劍”在情節展開上有什麼作用?這一事件給後人留下了哪一個成語?

①“項王留沛公與飲”,情節已趨緩和,“舞劍”事件發生,形勢再度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故事推向高潮。

②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問題4:課文是從哪幾方面刻畫樊噲的?

①語言描寫:“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語句短促急迫,表現出緊張的形勢,急迫的心態,忠勇的性格。

②行動描寫:“帶劍擁盾入軍門”,“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立而飲之”,“拔劍切而啖之”,救主心切,無所顧忌,英武無畏。

③外貌描寫:“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忠心救主,怒火中燒。

問題5:樊噲在席上的講話與劉邦道歉的話有不有區別?如果有,區別在哪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

兩人講話中心大體一樣,但側重點不同。劉邦側重於辯解,強調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噲則是理直氣壯責之以“義”,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繼而陳述秦王“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將項羽推向了審判臺。而後明確指出懷王有約在先,沛公雖然先入咸陽,卻又“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言沛公“勞苦功高”,責項羽“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實為“亡秦之續”。

從策略上看,二者區別也明顯。劉邦之言屬於“以屈求伸”,樊噲義責項羽已是“以攻為守”了。

二者有本質區別,說話的語調、語氣也自然大不一樣,朗讀課文要注意這一點。參與朗讀,參與講解字詞,閱讀翻譯,參與問題探究

二、熟讀課文,小結組織讀課文

小結:課文3、4兩段記述宴會中劉、項雙方的激烈鬥爭。劉邦謝罪,以屈求伸,矛盾緩解,范增舉玦,危機四伏,項莊舞劍,更是險象環生,樊噲闖帳,故事到達高潮。項羽唯恐擔當“不義”之名,損其“威”,傷其“信”,不用范增之計,終於讓劉邦藉故脫逃,放虎歸山,鑄成大錯。參與讀課文,參與小結

第3課時

教學環節教師行為學生活動

一、學習宴會後部分課件展示五六七自然段,朗讀段落,講解字詞(見課件塗紅字型),閱讀翻譯,組織問題探究。

問題1:劉邦在脫逃之前作了哪些部署?為什麼這樣?

①留下張良代為辭謝;②放棄車騎,隻身獨騎,只帶四個親信隨從;③叮囑張良,待其至軍中再入內辭謝。這樣安排,目的在於儘快脫離虎口,擔心項羽追殺。

問題2:張良獻禮,項羽、范增二人態度為何不同?

①項羽對劉邦藉故脫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於他迷信武力,認為兵力單薄的劉邦不足為患;②范增則深知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同時也為自己的意見未被採納,精心策劃的陰謀一一破產而惱怒,不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劍撞而破之”,更大罵“豎子不足與謀”,可謂氣息敗壞。參與朗讀,參與講解字詞,閱讀翻譯,參與問題探究

二、組織複述課文1.組織用四字短語編寫文章結構;2.組織複述參與用四字短語編寫提綱,並按提綱複述

第4課時

教學環節教師行為學生活動

一、探究人物特點1.梳理人物陣營(課件展示)

2.探究人物特點,方法:從人物語言、行動、神態等角度探究,課件展示相關語句,學生討論歸納(課件展示)

3.討論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課件展示)參與填空練習

參與人物探究

參與討論

二、拓展閱讀課件展示杜牧詩《題烏江亭》、王安石詩《烏江亭》、李清照詩《詠項羽》,簡要講解參與閱讀

三、組織字詞句練習課件展示練習題,組織學生完成。

練習題目: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2.下列各句中的“為”的詞性、注音和解釋中有錯的一組是;3.下列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4.下列句中加點字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5.下列句子不屬同類句式的一項;6.下列各句的譯文哪一句正確;7.寫出下列語句所含的成語參與完成練習

四、佈置作業1.同步練習作業

2. 結合課文內容,查閱《史記》中項羽的相關史料,以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為切入點,以“一步與一生”為話題,寫一篇讀後感在課後交流。完成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