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通用6篇

教案的編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評價能力,通過認真準備教案,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效果,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通用6篇,感謝您的參閱。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通用6篇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探索活動,感知“不倒翁”的祕密,瞭解“不倒翁”的原理。

2、學會觀察比較,嘗試用不同的材料製作不倒翁。

活動準備:

不倒翁、果凍殼、紙團、米粒、一次性紙杯、方形盒子、娃娃圈。

教學重點:

引導幼兒發現底部是半圓形的物體,只有在底部裝進重的東西,還要把它固定在中間,才能使物體不倒。

教學難點:

不倒翁不倒的祕密。

教學過程:

一、站一站

(一)出示材料,請一位幼兒動手試試哪些東西能站,哪些東西不能站。

(二)提問:哪些東西能站?哪些東西不能站?為什麼?

(三)怎樣能夠讓不能站的物體站起來?

(四)教師出示不倒翁,為什麼不倒翁的底部是圓的,卻不會倒呢?

二、嘗試製作不倒玩具

(一)幼兒藉助桌上的材料,嘗試讓果凍殼站起來。

(二)組織幼兒討論:你在玩具裡裝了什麼?發現了什麼現象?

(三)為什麼放進紙團,玩具倒了,而放進米粒的玩具卻能站住?

(四)當搖晃裝有米粒的玩具時,發現了什麼?裝進什麼不會倒?為什麼?

三、教師小結不倒翁的祕密,上輕下重,固定底部物體。

四、幼兒玩自己製作的不倒翁。

五、出示娃娃圖,請幼兒嘗試讓娃娃圈站起來。

六、娃娃圈跳舞。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欣賞多幅藤蔓植物作品,感受畫面的意境。

2、用討論、歸納的方法,探索藤蔓植物的畫法,並嘗試用國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3、體驗合作繪畫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接觸過藤蔓植物,認識這些植物。

2、課件:藤蔓植物國畫作品多幅。

3、國畫工具材料。

活動過程

1、欣賞課件,感受畫面的內容與意境。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些好看的國畫。我們一看,畫上畫了什麼?你最喜歡哪一幅?

(1)欣賞齊白石的一組小雞圖。

師:畫上有什麼?是什麼樣子的?小雞在幹什麼?它們的心情怎樣?

(2)欣賞《鴨趣》。

師:這是什麼植物?紫藤下有什麼?它們可能在幹什麼?

(3)欣賞《葡萄架下的貓蝶》。

師:這幅畫表現的是什麼季節?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在葡萄架下有什麼?你覺得它在幹什麼?

2、師幼共同歸納這一類藤蔓植物的獨特結構,討論畫法。

師:現在我們仔細地觀察這幾幅畫上的植物,它們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師:這些花和果實可以用什麼方法畫?葉子怎麼畫?怎樣才能畫出細細的藤呢?(引導幼兒看絲瓜圖,隱去葉子和其他,只留藤,重點感知藤蔓的走勢)

3、進一步欣賞其他藤蔓植物的畫,再次感受這類藤蔓植物的結構特點,併發揮想象。

師:我們發現這些植物都有藤、葉子和果實。老師這裡還有幾張畫,我們一看這些植物的藤又是什麼樣子的。

師:在這些植物下面會有哪些小動物呢?在幹什麼?會不會有小朋友呢?如果你就在這些植物下面,你會幹什麼呢?

4、合作、欣賞、。

(l)幼兒合作創作。

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分工,發揮想象完成作品。

(2)欣賞、。

師:你先畫的什麼?後畫的什麼?還可以怎麼畫?畫上的小動物在幹什麼?你們是怎麼合作的?

(3)教師:今天我們看了不少藤蔓植物作品,有主藤和纏繞藤。藤蔓植物還有很多其他的種類,下一次我們再去試著畫一畫,好嗎?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繩子會發出聲音。

2.會運用觀察比較與分析法驗證自己的猜測。

3.對周圍的事物有好奇心,喜歡探索。

活動難點:

比較與分析法的運用

活動重點:

幼兒自己探索使繩子發出聲音的方法。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有在老師的指導下探索事物的經歷,會通過比較發現事物的不同之處。

2.物質準備:若干個兩孔的扣子和數條細且結實的繩子。

活動過程:

1.教師自制一個能使繩子發出聲音的.裝置,請幼兒閉上眼睛,使繩子發出聲音,並拆開裝置,讓幼兒看到教師手中的繩子和釦子,請幼兒睜開眼睛,猜測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

2.給幼兒一人發兩顆釦子,一跟繩子,請幼兒使繩子發出聲音。(幼兒自行探究)

3.成果展示:請幼兒展示出自己的組合,輪流用自己的繩子做樂器演奏並伴唱。

4.猜測自己的繩子為什麼會發出聲音。

5.討論你的樂器是繩子發出的聲音還是釦子發出的聲音。

結束部分:

一起唱什麼樂器在歌唱,並用自己的小樂器伴奏。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在家長的幫助下製造一個不一樣的樂器。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材質手套捉泥鰍,感知粗糙材料能防滑的現象。

2、敢於親近泥鰍,體驗捉泥鰍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大地毯、泥鰍、盆、毛巾;塑膠手套、毛線手套;圖文字卡(粗糙、光滑)

2、童謠歌曲《捉泥鰍》、ppt

活動過程:

一、看看說說——大膽表達對泥鰍特性的瞭解

t:(出示ppt)春天來了,冬眠的小動物們都醒來了。最近在我們的自然角多了一個朋友,看看是誰?

提問:你瞭解泥鰍嗎?你知道關於它的祕密嗎?

小結:泥鰍是一種魚,它身體細細長長的,身上有著一層滑溜溜的保護層——黏液。

二、捉泥鰍——在操作、比賽中發現捉泥鰍的方便與材料的關係

(一)第一次空手捉泥鰍

t:你們說泥鰍的黏液可以保護它不被抓住,真的嗎?那你們想不想試試捉一捉泥鰍?(提醒幼兒捲起袖子)

1、請個別幼兒嘗試捉泥鰍,問:你捉起來覺得怎麼樣?

2、請全體幼兒一起試試捉泥鰍,體驗泥鰍的光滑,不易捉住。

(二)第二次戴手套捉泥鰍:

t:泥鰍渾身都是光滑的,要抓住還真費勁!所以,今天我給你們帶來兩樣祕密武器——兩種手套,試一試,看看能不能來幫你們更容易捉泥鰍。

1、幼兒戴手套捉,要求:戴一隻,用戴手套的手去抓。兩種手套都試一試,比比哪一種手套更容易捉。

2、交流討論:戴哪種手套容易捉?為什麼?(豐富詞:粗糙、光滑)

小結:用光滑的手套很難捉住光滑的泥鰍,而用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住光滑的泥鰍,原來粗糙的東西能——防滑。

(三)第三次捉泥鰍比賽

t:大家都覺得粗糙的綠手套捉泥鰍方便,那我們來一次捉泥鰍比賽,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像你們剛才試的那樣有防滑本領!

聽清比賽要求:3人一組合作,2人抓,1人數。看哪隊合作得好!給你們30秒時間,聽到“叮”時間到,停止捉泥鰍。比比哪一隊捉得多,數得最清楚。

2、交流:說說你們隊一共捉到了多少泥鰍?為什麼捉得多?

小結:看來除了有合適的防滑手套,還得有好的技巧和好的合作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三、生活中的防滑——初步瞭解生活中的防滑措施和防滑用品

t:今天捉泥鰍讓我們發現了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泥鰍,所以,粗糙的材料能防滑。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需要防滑的地方,看看——

1、(ppt照片出示)雨天,我們的大廳很溼滑,怎麼辦?

結冰的地面很容易讓人摔倒,怎麼防滑?

2、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要防滑?有哪些東西能防滑呢?

(ppt出現鞋子、浴室防滑墊)

延伸:在生活中還有很多需要防滑的地方和防滑的好辦法,我們回去後再去找一找,記錄下來好不好?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篇5

教案目的:

能夠把顏色和大小相同的圖形分在一起,並且能夠清晰的使用語言表達分類的標準。

教案難點:

小朋友在給圖形分類之後,可以大膽的說出是按顏色或者大小進行分類的。

教案准備:

積木、雪花片、木珠、幾何圖形

教案過程:

1、老師給每位小朋友一套顏色、大小各不相同的4-5片雪花片,讓小朋友把顏色相同的雪花片放在一起。

2、再把四種形狀不同、顏色不同的4-5個木珠,分給小朋友,引導小朋友把顏色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或者是把形狀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

3、再給每位小朋友正方形、長方形、圓柱、三角形積木各4-5快,幼兒園特色教案讓小朋友把形狀相同的積木放在一起。

4、最後,老師讓小朋友把雪花片、木珠和積木,顏色相同的放在一起,進一步加深小朋友對於圖形的認識。

教案討論:

在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老師再給每個小朋友不同大小的相同幾何圖形時,要引導小朋友按照圖形的大小進行分類,並且鼓勵小朋友嘗試的說出自己是按照什麼標準分類的。然後在重複一些遊戲,讓小朋友加深對圖形分類標準的認識。

教案總結:

分類活動屬於數前教育的內容,主要是為小朋友以後理解數概念作心理準備。如果小朋友理解數的實際意義,需要對某數所表示的物體的數目進行抽象,而抽象的基礎是能夠排除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徵的干擾。幼兒園教育隨筆這種能力是在分類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小班進行分類活動的目的是讓小朋友通過對各種材料的操作擺弄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讓小朋友表達分類標準是小班小朋友開展分類活動的重點難點。這是一因為小朋友的概括能力比較差,同時語文表達能力也比較弱。因此,活動中老師可以通過指導語給小朋友適當的提示,還可以採用放標記的方法讓小朋友先把想法表示出來,然後再學習用語言說明分類標準。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土豆沉浮的現象,感知鹽的多少與土豆沉浮的關係。

2.在實驗中學會觀察現象並記錄,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現象。。

3.喜歡探索身邊的科學現象,從而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鹽水、清水每組各一盆;土豆每人2個;裝有清水的盆子每人一隻、勺子每人一隻;每組一盆鹽;記錄紙、筆。

活動重點:

通過操作發現土豆沉浮的現象,知道土豆在鹽水裡能浮起來。

活動難點:

感知鹽的多少與土豆沉浮的關係,在實驗中學會觀察現象並記錄,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現象。

活動過程:

一、通過對比操作,瞭解土豆沉浮,激發幼兒興趣。

1.我們大一班的小朋友都很能幹,今天老師請你們去做一個小實驗,後面的桌子上放著兩盆水,請你們每人拿一個土豆,分別放進兩盆水裡,仔細觀察土豆在水裡會怎麼樣?

3.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4.你們剛剛玩的時候,你發現你的土豆在水裡怎麼樣了?

5.小結: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發現了土豆放在兩盆水裡有浮上來和沉下去的兩種不同現象。

5.那為什麼會這樣呢?讓土豆浮起來的水有什麼祕密呢?

二、做一做土豆沉浮的實驗(探究操作鹽的多少與浮力的關係)

1.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土豆、清水、鹽,這些材料能讓土豆浮起來,你們想試試嗎?

2.交待實驗規則:用勺子取鹽時,取滿滿的一勺,然後用筷子刮平,放入水中,多攪拌幾下,讓鹽溶解到水裡,把土豆放進去,仔細觀察土豆能否浮起來?如果浮起來用“↑”(往上的箭頭)表示,如果沉下去用“↓”(往下的箭頭)表示,並記錄你用了幾勺鹽。

3.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4.展示記錄結果,交流、討論。

5.小結:原來要讓土豆浮起來,加一點點鹽是不行的,要有一定量的鹽。

三、再次實驗,體驗成功的樂趣。

1.剛剛我們沒有讓土豆浮上來的小朋友你可以在去試試看,讓你的土豆也浮起來。其他小朋友可以去幫幫他們。

2.這次你們的實驗成功了嗎?

3.展示記錄結果,交流。

四、延伸

1.那除了鹽,還有什麼溶化在水中,也會使土豆浮起來?

2.請你們回家用你們剛才說到材料回去也做做實驗,明天把結果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