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大班我上大班了教案精選6篇

實用的教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利用教學資源和工具,提高教學的多樣性和創新性,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大班我上大班了教案精選6篇,感謝您的參閱。

大班我上大班了教案精選6篇

大班我上大班了教案篇1

一、活動內容:

多彩的秋天(散文詩欣賞)

二、教案目的:

1、知道秋天是美麗的,有五彩繽紛的色彩,會用恰當的詞彙描述秋季的主要特徵。

2、豐富詞彙:金黃、裂開、成熟、豐收等。

三、教案准備:

1、秋天背景圖一張,秋季特徵的的單個形象圖片、磁板兩塊、等。

2、幼兒經過家長帶領觀察活動已積累了一些有關秋季特徵的知識。

3、幼兒人手一份紙、筆。

四、教案過程觀察及調整:

1、幼兒邊唱邊隨郊遊歌曲進教室。

2、欣賞配樂“多彩的秋天”。

師:這裡有一塊漂亮的草地,讓我們在這裡休息一下吧!老師來給你們講個,名字叫“多彩的秋天”。

2、認識並描述秋天,豐富有關的詞彙。

師:秋天到底是什麼顏色的,為什麼紅蠟筆說秋天是紅紅的?秋天除了蘋果成熟了,紅了臉,還有哪些水果也是紅紅的呢?田裡有哪些東西成熟了也是紅紅的?花園裡還有哪些花開放是紅紅的?這麼多東西都是紅紅的,所以紅蠟筆說秋天的紅紅的。為什麼黃蠟筆說秋天是黃黃的呢?為什麼藍蠟筆說秋天是藍藍的呢?為什麼綠蠟筆說秋天是綠綠的呢……

秋天還有哪些顏色呢?(學習詞:五顏六色、五彩繽紛)

師:秋天有這麼多的顏色,真美麗,秋天也是豐收的季節。

3、再次欣賞。

師:現在我們再來聽一遍,把的最後一句改為小朋友說“秋天是五顏六色的,很美麗。”

4、幼兒繪畫《多彩的秋天》,教師一旁巡迴指導。

5、簡評幼兒繪畫情形結束。

大班我上大班了教案篇2

一、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進一步瞭解春天的特徵。

2.運用語言表達對春天的感受,擴充套件想象。

3.感受詩歌的優美意境

二、活動準備

1、配樂朗誦的磁帶,錄音機。

2、大圖書三本。

3、知識準備,幼兒多次觀察過春天的景色,初步瞭解春天的特徵。

三、活動過程:

1、我眼中的春天。

老師: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

幼:春天。

老師:那你知道春天有什麼嗎?

幼:桃花,梨花,迎春花,柳樹……

小結.

老師:小朋友說的真好,春天有紅紅的桃花,白白的梨花,黃黃的迎春花,綠綠的柳葉,在池塘裡看到了青蛙媽媽和小蝌蚪,小魚也游來了,春天真美麗啊!老師把小朋友找到的春天編成了一首好聽的詩歌,請小朋友聽一聽,詩歌裡把春天說成什麼?

2、完整欣賞詩歌《春天》,初步感受春天。

⑴教師有表情地朗誦,幼兒第一次完整欣賞。

老師:詩歌把春天說成什麼?

幼:一本書。

幼:“是一本會唱歌的書”(孩子們總是把就近聽到的先說出來,這是短時記憶的表現。)

老師:“還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哪個小朋友聽清楚了?”

幼兒沒有反應

老師:讓我們用心仔細地聽聽。(教師再誦讀)

幼兒這次先後回答出了:春天是彩色的、會笑的、會唱的書,但是順序還是錯亂的,於是,我就按照詩歌的順序,完整複述了一遍。

⑵第二遍完整欣賞。

重點突出彩色的書,會笑的書,會唱的書。逐一出示三本書。

3、分段欣賞。

⑴欣賞第一段,理解春天是一本彩色的書。

老師:春天是一本彩色的書,你在春天看到了那些彩色的東西?

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依次出現畫面。

老師:春天還有那些東西是綠色的?

幼:小草,葉子等等。

幼兒邊看圖書,邊欣賞第一段。

⑵欣賞第二段,理解春天是一本會笑的書。

老師:春天是一本彩色的書,她還是一本怎樣的書。

幼:會笑的書。

老師:是的,春天還是一本會笑的書,春天裡誰笑了

幼:小朋友,小草,小池塘……

老師:小朋友為什麼笑了?

幼:……

老師:小池塘為什麼笑了。

幼:小池塘游來了蝌蚪,小魚,所以笑了。

老師:小池塘笑了,酒窩圓又大。小朋友笑了,咧開小嘴巴。

老師:你們知道小池塘的酒窩是什麼嗎?

幼:我知道,是一圈一圈的東西。

老師:對了,滴答滴答下春雨,小青蛙跳進水裡,下魚在水裡遊,激起一個一個水波紋,進象小池塘的小酒窩。

教師朗誦。

⑶欣賞第三段,理解春天是一本會唱的書。

老師:春天是一本彩色的書,春天是一本會笑的書,春天還是一本怎樣的書?

幼:春天是一本會唱的書。

老師:春天裡誰在唱歌?他們是怎麼唱的?

幼:青蛙,燕子……

教師朗誦,幼兒欣賞。

4、完整欣賞,感受詩歌的優美意境。

完整欣賞詩歌一邊。請幼兒說一說你最喜歡哪一段,為什麼?並朗誦.配樂詩朗誦,鼓勵幼兒和老師一起朗誦,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體驗春天的美。

大班我上大班了教案篇3

活動目標

討論交流,利用樂器音色特點來配器並完整演奏。

能積極與同伴進行配合,感受集體演奏的快樂。

在圖譜幫助下熟悉樂曲旋律和風格,隨音樂有節奏地做搓、洗、擦、甩等洗衣動作。

活動準備

幼兒瞭解過藏族的相關知識。

幼兒有打擊樂的經驗並對樂器知識有所瞭解。

教具:圖譜(附後)、《洗衣歌》音樂、《藏族風俗》視訊。

學具:鈴鼓、碰鈴、圓舞板、沙球四種樂器及標記、每組一份小圖譜。

活動過程

一、運用視聽結合,喚醒幼兒的經驗。

"小朋友,這是什麼地方?這群姑娘在幹什麼?"(播放《藏族風俗》視訊並配背景音樂《洗衣歌》)

小結:"這裡是藏族地區,這群姑娘在洗衣服。我們聽到的這首歌曲也是藏族歌曲《洗衣歌》。"

二、練習洗衣動作,感受歌曲的節奏。

1、教師隨音樂節奏做各種洗衣的舞蹈動作,引導幼兒學習模仿。

"這首歌曲還能跳一段優美的舞蹈動作呢,請大家一起來欣賞吧!"

"剛才你看到什麼動作?"

(幼兒講述,教師逐一出示動作圖譜並請幼兒模仿)

2、教師在動作圖譜上新增節奏圖譜,引導幼兒按節奏做動作。

(1)個別幼兒嘗試按圖譜有節奏地做各種洗衣動作。

(2)全體幼兒根據圖譜有節奏地完整作相應的洗衣動作。

三、根據樂器特點,進行配器及演奏。

1、討論:按樂器的音色特點將四種樂器的先後順序和舞蹈動作相匹配。

"今天老師還帶來鈴鼓、碰鈴、圓舞板、沙球四種樂器,這些樂器有什麼特點?你覺得這四種樂器配在哪一個動作下面比較合適?"

2、幼兒分組製作配樂方案並嘗試演奏。

"這裡還有每組一份小圖譜及樂器標記,等會兒你們六個人一組,把樂器標記根據你們商量的結果貼在圖譜上,然後再拿著樂器按你們的分工嘗試著演奏一下。去試試看吧!"

3、在教師的.指揮下將每組配器方案展示並逐一進行演奏。

4、幼兒和教師共同選出最佳配樂方案進行演奏。

"剛才每一組都進行了演奏,你們覺得在用樂器演奏時應注意些什麼?"(引導幼兒發現:樂器輪換的頻率不能太快;要根據樂器的音色特點來安排等。)

"你們覺得哪一組配樂方案最合適?用他們的方案來演奏一下吧!"

四、體驗成功,激發再次演奏的興趣。

"其他班的小朋友聽說我們的樂器伴奏非常好聽,他們想邀請你們去表演呢,想去嗎?帶著你的小樂器出發吧!"

大班我上大班了教案篇4

設計思路:在五月初的一次談話"我要上國小啦"活動中,孩子們紛紛談到我們是幼兒園裡最大的哥哥姐姐,我們馬上要上國小啦,而且在談到上國小時流露出一股自豪感和一份嚮往,於是我及時抓住了這個興趣點,引發了《我要上國小啦》的一系列生成活動。這次活動是大班學習活動"我要上國小"這個主題下的一個活動,在這個主題的開展中,孩子們發現在幼兒園裡的時間越來越短了,離開上國小越來越近了,前段時間我們參觀了國小,回來後孩子們談論最多的問題是為什麼國小有上課下課但幼兒園卻沒有,後來他們會問我國小一般上課時間多久,特別幾個調皮的孩子總是關心上課時間長不長;再後來他們關心的重點從上課轉移到了下課,起先覺得下課的時間很短,後來發展到在自由活動中,不少孩子在談論到了國小下課的時候能幹什麼事情。於是我抓住了孩子之間談論的一個熱點問題,針對孩子現在對於時間概念不是十分明確,每當老師說上課的時候倉促收拾東西的現象,我開展本次活動,解決孩子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內容與要求: 1、嘗試合理安排十分鐘的下課時間。

2、感受國小生的課間活動,嚮往做國小生。

材料與環境創設:課件、記錄表、筆

活動流程:討論交流——模擬體驗——分享小結——活動延伸

活動過程:課件解釋:一個班級裡的小朋友,他在下課的十分鐘內玩玩具做小舞臺的觀眾、跳繩等做了很多事情,10分鐘過去了,到上課鈴響了,他很著急地跑去上廁所,結果上課遲到了。

一、討論交流 1、還有一個月我們就要成為一名國小生了,你們知道國小和我們幼兒園哪些地方是不一樣的?

幼1:下課的時間不一樣幼2:要上英語課、語文課幼3:廁所在外面(師:你發現了時間安排不一樣,課程安排不一樣;位置不一樣;生活習慣不一樣)你能用國小裡是什麼樣?幼兒園是什麼樣的話把話說完整嗎?

2、師:嗯,你們剛剛說下課只有十分鐘遊戲的時間;那怎麼知道十分鐘的時間到了呢?

幼1:會有下課鈴的(師:聽鈴聲知道的)幼2:看鐘(師:看鐘表知道的)3、十分鐘在鐘錶上怎麼走的?

小結:時鐘上的長針走兩大格,就是十分鐘。

師:那十分鐘長不長?說說你的理由。

小結:對有的小朋友來說,十分鐘挺長的,可以做好幾件事情;但對另外一些小朋友來說,十分鐘很短;可能連一件事也做不完;4、我們班級的一個小朋友也安排了他的課間十分鐘,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安排的?(播放課件)討論:1)你看到這個小朋友十分鐘裡安排哪些事情?哦,你發現了一件事情?誰發現了和他不一樣的事情?或有不一樣的發現嗎?

師:那他一共做了幾件事情?

師:那四件事情中;那他先做了什麼;然後做了什麼事情。

小結:噢,你們小眼睛看得真仔細。(做了這樣事情之後結果怎麼樣?)

2)他上課怎麼了,遲到了。

他為什麼會遲到?

師:上廁所這麼重要的一件事情放在最後合適嗎?哦,所以我們要把重要的事情先做。

師:那我們短短的十分鐘應該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師:那你覺得課間十分鐘什麼事情最重要?為什麼?

師:哦,課間十分鐘先安排重要的事情;如果有時間我們再做其他的事情;

師:剛剛你們說了在短短的十分鐘裡她做了4件事情;你們覺得數量多嗎?哦,原來課間十分鐘裡做的事情不適合太多。

小結:哦,原來課間十分鐘我們要考慮做幾件事情;還要考慮這幾件事情中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把重要的事情先做;這樣才是合理的安排。

二、模擬體驗:(10分鐘)師:你們會合理安排課間十分鐘;那現在寇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張課間安排表;那現在就請你們試著合理的安排你的十分鐘吧。記得把你的安排記錄下來;一會我們比比看誰安排的最合理。

指導:

1、觀察幼兒安排了幾件事情?

2、觀察幼兒安排了哪些事情?安排的是否合理?

三、分享小結:

討論十分鐘發現的問題:

請個別幼兒(2或3個)來分享。

合理:請你來介紹一下;你們覺得合理嗎?

合理在哪裡?有誰覺得自己比他的還要合理?

不合理:你們覺得怎樣調整呢?那我們要好好的調整一下了。

小結:通過今天的活動;我們學會了合理的安排我們的課間十分鐘;寇老師希望你們到了國小都能為一個很會安排課間活動的國小生。

五、活動延伸:

那我們現在盡情的去體驗我們的快樂十分鐘吧。

活動反思:收穫:課間十分鐘活動是國小生活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然而幼兒園的孩子對此卻比較陌生.因此教師在進行幼小銜接教育時有意設計了這一教學活動。在討論交流的環節;進行的比較順利;孩子們的表現和表達也不錯;模擬體驗的環節;孩子們玩得專案和國小裡真正的十分鐘還是有區別的;原始教案的這個環節是讓孩子記錄;我覺得簡單得記錄不能讓孩子很好的體驗課間十分鐘的合理安排;有的孩子想得很好;但是做又是一回事;所以我把這個環節稍稍改動下;讓孩子邊記錄邊體驗;孩子們還是有收穫的;在ppt中我結合發生在幼兒身上的實際問題;結合幼兒身邊的事情會讓讓孩子更有理解和領悟。我也結合了以前的表現收穫了以下幾點。

大班我上大班了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 感知空氣的存在,知道空氣的重要性

2、初步培養環保的意識

活動準備

1、沒有破的塑料袋人手一個

2、每小組透明塑料瓶大小各一個,吸水手帕一塊

活動過程

1、匯入

師:今天啊,老師為你們來帶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看我的桌子上現在有什麼。

有半瓶水的大塑料瓶,兩塊一樣的小手帕,和一個小的塑料瓶

2、 不會溼的小手帕

教師示範實驗:

1)將小手帕浸入水中,證明小手帕是吸水,會溼的。

2)將手帕放入小塑料瓶中,壓倒瓶子底部。再將小塑料瓶開口朝下壓入水中。

請幼兒猜測小手帕的結??

3)拿出小塑料瓶,將小手帕取出,請個別幼兒上來親手觸控看小手帕是否溼掉。

3、是什麼讓小手帕不會溼

師:誰能告訴我,為什麼手帕沒有溼。是不是什麼東西把手帕保護住了呢?

師:對,就是空氣,這是不是告訴我們空氣是看不見的。

4、幼兒體驗實驗

幼兒分組實驗,體驗空氣壓入水中的感覺,體驗空氣的存在。

實驗結束後,請幼兒談談有什麼感覺(壓下去要用力,從而感受空氣)

5、空氣的味道

分發乾淨的不漏塑料袋,請幼兒去教室裡抓一袋空氣回來。抓到後馬上回到座位上,並且微微敞開塑料袋,讓空氣漏一點出來,聞一聞,看空氣是否有味道。

6、我們需要空氣,乾淨的空氣

請幼兒想象沒有空氣的世界。

挖掘幼兒對臭臭的空氣的經驗,請他們講一講,在設想以後聞到的一直是這種臭臭的空氣會怎麼樣。

7、保護環境

既然空氣這樣重要,沒有乾淨的空氣,我們就無法生存,所以我們要保護環境。那小朋友可以做什麼呢。

保護植物,不亂認垃圾,提醒家長們保護環境不亂扔垃圾。種植植物,愛護動物。

大班我上大班了教案篇6

設計思路: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的主題活動,已經進入尾聲。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對北京、對我們的祖國有了很大的興趣和了解。幼兒對北京的長城特別感興趣,於是學習活動則是根據幼兒的興趣而展開,開展“造長城”的活動。我們的區域活動則是在主題背景之下展開,幼兒非常感興趣,同時也推定了主題的展開。我們將觀察的重點放在長城的上,比如長城的塗色(簡單的接色),用彩泥表現長城等。

活動目標:

1、嘗試從前向後安排畫面,初步表現簡單的重疊。

2、樂於參與造長城活動,為自己建造長城而感到自豪。

3、能展開豐富的想象,大膽自信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

4、願意參加美術活動,感受繪畫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黑色水筆、油畫棒。

2、課件。

活動過程:

一、欣賞討論:

1、我們的首都在哪裡?北京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2、這是什麼地方?長城建造在哪裡?它象什麼?

3、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什麼要建造長城?現在的長城有什麼用處?

二、討論演示:

1、長城有的建造在高高的山上,有的建造在低低的山上?(先有山)

2、山頂上有什麼,烽火臺建造在哪裡?烽火臺有什麼用處?(再建烽火臺)

3、烽火臺的兩邊是什麼?(接著砌城牆,一塊一塊砌成,士兵打仗時可以隱蔽。)

4、為什麼說萬里長城萬里長?怎樣在一張紙上畫許多山頭呢?(嘗試輪換從半山腰開始畫背後的山頭,越畫越多,數一數一共有幾座山?)

重點:從前到後畫山,感知簡單的重疊,半山腰開始畫。

三、操作表現:

1、我們來比賽造長城,看誰造得最多,誰就是好漢。

2、先有山,再建長城。(畫一座山,建一段長城。)

3、別忘了建造烽火臺和城牆。(一塊一塊磚砌成。)

4、畫到高峰處,啟發繪畫。(天空、雲彩、士兵等)

四、分享交流:

1、展示畫面,體驗做個好漢。(數一數有幾座山,建了多少長城)

2、激發幼兒長大了去登真正長城的願望。

延伸:區域活動中,運用漸變接色的方法裝飾山頭。

活動反思:

?長城》這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覺到,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著力點放在拉近學生和文字之間的情感距離上,通過教學實踐,我感覺到這種處理還是比較恰當的。

課堂中我採用了迴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那麼,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嘗試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裡、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對於“一萬三千多裡”課文中僅僅以數字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我感覺太單薄了,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為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說說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後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於我們多少個小朋友重,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著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麼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在充分說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麼樣的畫面,學生有的說似乎看到了許多人抬著一塊巨石艱難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說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懸崖,有的說似乎還能看到監工用皮鞭抽打著勞工,有的說似乎看到有人眼裡噙著淚,還要在勞動,通過學生的說,我感到學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了。

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麼?”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