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觀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精選5篇

心得體會可以在個人和職業生涯中發揮重要作用,每一次成功都是積累心得體會的機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觀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精選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觀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精選5篇

觀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篇1

什麼是好老師?放在過去,板書漂亮,口齒清楚,課時緊湊,是判定老師能力水平的硬指標。然而,隨著課改的深入,好老師的標準也在跟著變化,我有時甚至覺得,忽然間自己變得不會教書了。某種意義上,課改真正衝擊到了深層次的教育觀念。

過去上低年級語文課,我按拼音、字、詞、句、文的順序教學,輔以大量的聽寫練習,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現在進入一年級實驗課改教材,“教材是全新的,過去從未接觸過,沒有輔導書,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參考,甚至沒有寫字本與練習冊。課改提出的一些新理念,讓我有些無所適從。”二期課改在語文教學策略上要求做到:

①適當降低識字難度。

②且慢學拼音,提高識字量。

③推遲學習寫字時間

④兩年完成五年的識字量。

按照課改要求,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不再強調拼音。課堂上教授生字時,甚至答應學生去“蒙”字、去“猜”字。那麼,教師應採取怎樣的方法幫助學生多認字多識字呢?

第一、記字形。

在教學象形字前,我不急於讓學生學習書中的偏旁、生字、詞語。而是先請幾名學生到黑板上畫一畫他們知道的一些字早先的寫法。學生一下子就來了興致,在黑板上畫出了“竹”“日”“山”“水”“田”等字,接著我便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的漢字最早是畫出來的。然後給學生介紹了漢字的演變過程,學生被中國悠久的文字發展史深深地吸引住了。有些字形相似,看起來差不多。要引導學生留意找特點,區別它們不同的地方,如“毛”和“手”這兩個字。我引導學生觀察兩字的不同,學生觀察的結果是:“毛”最後一筆是豎彎鉤,“手”最後一筆是豎鉤,我再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記憶的好方法,編成小兒歌:“毛毛,尾巴彎彎翹翹”;“小手小手,拉拉勾勾”……是字形不同,字音也不同。再如,“向”、“問”形近字,學生結合“問”字門字框左上角有點、不封口的特點,自編出小兒歌:“門裡有張嘴,開口問一問。”結合“向”字把“”想象成小眼睛,編出小兒歌:“眼睛睜大,辨別方向,方向的向。”

第二、記字義。

漢字中的許多字都是由一個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組成的。如,學生在學習“清”字時,把“清”與“青”字混淆。我啟發學生根據“清”的形旁“三點水”和聲旁“青”編成小兒歌:“青青葉兒清水洗。”這樣學生通過兒歌理解了字義,分清了“清”、“青”。這時引導學生總結自己發現的記字形的方法,並運用自己的方法識記生字。在識字過程中,學生看到生字,馬上就會將生字與熟字進行比較。比較後,他們會發現,在基本字的基礎上,加加、減減、換換就可以記住許多字的字形。教學時我告訴學生:“許多字是由它原來的形象演變而來的。字的偏旁部首往往能表明這個字所指的意思。如言字旁的字往往與說話有關;女字旁的字往往與女人有關;豎心旁的字往往與心情有關;形聲字中一般右邊是字聲;左邊是字義。“菜”“踩”“睬”“彩”、這些字,有些讀音雖然變了,但字義往往離不開偏旁所說的意思。”教學中我們把用基本字帶出的數個音、形相近的合體字稱為“字族”。假如在識字的過程中出現了某個字族中的字,在學習這個字的.同時,我會鼓勵學生儘量多的運用他們發明的加、減、換的識字方法找出自己熟悉的這個字族中的字,比一比誰是識字小博士。

第三、記字音。

有些同學時常把同音字、音近字用混了。要留意辨記這些字的用法。如,“對”、“隊”二字學生也輕易混淆,兩字音同字不同,學生易寫成“排對”、“寫隊”面對這種情況,我對學生講解:“對,是針對,是與錯意思相反的意思。”並引導學生結合字的形、義想象,自己動腦筋來區分記憶。最後,學生編出了形象生動的小兒歌:“小裁縫,真細心,又量對了一寸”;“小人排隊,耳朵聽好”在語文活動課中,我再把這些小兒歌變成“它是誰”、“找朋友”等猜字遊戲。學生們在課堂上爭先恐後的邊說邊猜,興致勃勃,整堂課趣味盎然。課雖終,興猶存。學生們不自覺的在學中玩、玩中學,錯別字問題迎刃而解。

學生的識字天地十分廣闊,不侷限於一、二冊課本,也不侷限於小小一堂課,生活是最好的識字課本,社會是最好的識字課堂,把大小課堂結合起來,更能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充分利用社會這一識字大課堂,營造氛圍,組織開展了各種識字活動,不失為一種極佳的識字途徑:識字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讓學生養成留意四周事物學習生字的習慣,對生字的熟悉大有幫助;從課文的內容出發,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我們利用晨會,午休時間等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識字活動:如上《比尾巴》這一課,舉行《我對動物知多少》主題活動,學生在瞭解動物的特點的同時,熟悉了各種動物的名稱……每次活動一個主題,一箇中心,學生在識字活動中輕鬆愉快地熟悉了漢字;自作“識字課本”,引導學生自己製作“識字課本”,是一件十分有趣的活動,如在教學《自選商場》時後,讓家長帶學生逛超市後,把所買東西的包裝袋:如食品中“盼盼法式小麵包”等;飲料的包裝:如“匯源果汁”等;保健品中的包裝:如“腦白金”“黃金搭檔”;還有各種報紙雜誌的刊頭字等等,這些都是兒童識字的最好資源,讓他們收集起來,剪剪、畫畫、貼貼,就成了圖文並茂的非常精美的“識字課本”這種“識字課本”定期拿到班上交流,分享成果,平時閒暇拿出來讀讀,看看,對識字來說,真是實用、有效。

一年級小朋友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留意力不易持久,根據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徵,我們採用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識字方法,這樣可以啟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樂於識字,主動識字。“人生識字聰明始。”學生的創造性很強,特殊是低年級的學生,想象力豐富。當學生出現錯別字時,作為老師對待學生不要一棒子打死或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應告訴學生,寫字不要有差不多的想法,還要養成多動腦、多記、多分析的習慣,避免錯別字再次出現。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解決自己出現的問題。剛開始可以師生共議找方法,逐步的放手,最後學生可自己創編、總結出兒歌或小故事。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生“授之以漁”,使他們把握正確的,良好的學習方法,自己解決問題。這就達到了“教是為了將來不需要教”的目的,學生的能動性才能真正得以培養。

觀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篇2

xx月xx日至xx日,我參加了“全國國小語文教學研討會”。在這次研討會中,我共觀課5節,聽講座3個。這次學習,讓我感受頗深,也受益無窮,它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語文視野,讓我看到了專家對課程標準的深刻解讀與實踐。在專家的課堂示範與思想引領下,我只感到學習——提高——修煉教師基本功,是當今教師的`必修課。現將這次學習感受表述如下:

一、語文課堂是情智教育。

主要體現在曲曉芸老師所上的觀摩課上。她所執教的是古詩《乞巧》。她的課堂更是“情”的引導,“智”的生成。她的課猶如舞臺上演出的評書,妙語連珠,抑揚頓挫,聲斷氣不斷,課堂中無不體現曲老師尊重學生的情感;既照顧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極大限度地挖掘了學生的情感,同時也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釋放。聽者無不感嘆:聽這樣的課真是一種精神享受哇!這也告知我們:語文課不僅要啟迪學生的智慧,還要注重學生情感的陶冶。

二: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閱讀

提到閱讀,我們可能會想到我們的語文課本。然而國小六年,學生僅僅讀那薄薄的幾本語文書是遠遠不夠的。馬琴老師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中國國小的語文教學實效性不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我們中國的孩子閱讀開始的時間晚;二是中國學生的閱讀量少;三是中國學生閱讀能力不強。因此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重要條件。她還強調:閱讀要注重質量。好的閱讀可使學生得趣、得益、得言、得法。重在讓學生打好基礎。在閱讀過程中,教師的活動應該少一些,而學生的活動要多一些,且讓每個孩子都參與活動。

三:教師要永保一顆童心

陳明祥老師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教育工作者,他燦爛的微笑使人感覺在面前的不再是老師,而是最和藹可親的爺爺。他執教的是一節作文指導課,題目是《爸爸媽媽,我愛你們》。在這一節課裡,他充分展示自己的風采,處處表現出童真、童趣、童言、童心。在讓學生聽閆維文的歌《母親》時,陳老師邊唱邊演,那聲音雖有些蒼老卻很入耳,動作雖有些僵硬卻配合協調。五十多歲的老教師,能儲存著一顆純潔的童心,是多麼的難得。那麼作為我們長期與國小生打交道的老師,不是更應該永遠保留一顆年輕的心嗎!只有具備一顆年輕的心,才能真正溶入到孩子中去,做好“孩子王”。

四:教師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聽到各位教育專家精彩的演講,看到他們讓人動情的觀摩課,我感到自己與他們相差甚遠。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擁有講臺,要熱愛講臺,更要研究講臺,要讓自己的生命因講臺而精彩。那麼我們如何能讓自己的講臺流光溢彩呢?我認為這需要我們平時多鑽研,多學習。多看別人的公開課是學習;多鑽研教材是學習;與同行之間交流是學習……

五、語文教學的真諦

通過這次學習,我才明晰地找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語文教學的真諦,那就是“培養學生寫出一手好字,練就一副好口才,能寫一篇好文章。”這就需要識字與寫字的有效結合,讀說寫的有效結合。語文教學是母語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把握教材的編排意圖,在語文課中潛移默化,薰陶感染學生,涵養學生性情,陶冶健康個性和健康情操,而並非教兩個生字,熟讀課文,寫兩個千篇一律的作文。

讀,讓學生在教師、文字中進行對話;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引發共鳴,進行情感的碰撞,激發思維的火花;說,解放學生的口,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氛圍,讓學生說出內心的體驗,開啟表達的源泉;寫,讓學生將內心的感受與想象,傾注於筆尖,流淌在字裡行間。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是一名語文教師的職責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不斷的去追求、探索。我們當以專家們為榜樣,加強學習,勇與實踐,敢於創新,善於反思,做一個有心的讀書人,做一個真正能與孩子分享成長快樂的好老師。竇桂梅老師這樣說道:“一個教師在他自身的成長狀態裡可能他懂得了要學習,這就給他帶來了好處和實惠。”“書籍是你的最好的,最美麗的容顏。”我們教師本身從事的是教書育人的工作,天天在跟書本打交道,如果我們離開了書籍,不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嗎?我想起了陸游在《觀書有感》中寫到的這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書籍就是我們老師的源頭活水。吸納百家,才能自成一家。不管如何的忙碌,我們都應該在浮躁的現實中尋求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心境,並置身其中朝著理想的目標默默地努力,靜靜地成長。

我們應該閱讀各方面的書籍,來擴大我們的知識面,還應該閱讀專業方面的書籍來提高我們的專業水平,更應該閱讀學生這一本本無字的書,來讓我們攀登上教學藝術的巓峰。我們要靠讀書來學習知識、靠課堂來實踐教學、靠反思來積累經驗,在學習、實踐和積累中不斷的提升自己,一步步地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正如《師曠論學》中師曠說道:“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也就是說學習不分早晚,閱讀也就更不分早晚。

讓我們記住竇桂梅在《在閱讀中經營生活》中寫到的:“一滴墨水可以引發千萬人的思考,一本好書可以改變無數人的命運。以書為友,學會在閱讀中經營生活,遲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擾;早一天,就多平添一分人生的精彩。”讓我們走進閱讀,走進生活吧!

總之,通過本次的觀摩學習,專家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風範在我的頭腦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們時時以學生為主體,與學生平等對話,以不同的方式激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注重發掘引導學生的獨特體驗等等,都非常值得我學習,我將盡力吸取他們的精萃,運用到教學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觀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篇3

一、基本情況

本期,我主要擔任七年級212班和208班語文教學,兩班共139人,男女生各佔半壁江山,學生基礎參差不齊,212班有一部分尖子,但數量不多,還有7、8個學生基礎特別差,字還沒有國小一年級學生寫得規範,208班大部分比較差,因為他們都是從農村來此,國小可能不注重語文基本功訓練,普遍字都寫得不美觀,而且閱讀與寫作能力都不高,相當一部分同學學習習慣不是很好,沒有自學、預習的習慣,不知道怎樣聽課,作業錯了也不會主動去修改。針對這些情況,我本期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二、主要工作

一是培育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讀書習慣。每天安排不少於一個小時的朗讀時間,早讀課,一定讓學生有朗朗讀書聲,每節語文課前五分鐘讓學生也用來訓練朗讀,課堂上,也要求自己一定讓學生有讀書的機會,有時還利用晚自習前預備鈴時間讀一些《弟子規》等課外文章。

2、預習習慣。開學初,我就把預習重要性做了強調,每天我都會抽一定時間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了給學生體驗預習帶來的快樂,在課堂上,我都設立了檢查預習這一環節,對做得好、效果好的給予掌聲和鼓勵。

3、自學的習慣,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自學的習慣,等老師來講,等老師來督促我做,督促我記,幫助我總結,幫助我歸納,所以對於自學能力的培育,我反覆給學生做了強調,並採取系列措施幫組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認真檢查學生的自學筆記,給學生批改作業的機會,給學生分析課文,講解課文的機會,通過這些措施,對於督促學生自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寫作的習慣,主要是要求學生每天堅持寫日記,並且對日記的質量做了要求,從書寫、篇幅、語言都做了要求。每一次考試,不管是期會考試、月考等大考,還是單元測試等小考,都要求學生寫總結,把經驗教訓有條理的表達出來。

二是改變教學風格,從興趣人手,打造樂學課堂。

以前我的課堂比較呆板,缺乏生機,主要是授課語言生硬僵化,枯燥無味,課堂形式單調,學生參與機會少。經過自己的反思,我這個學期我大膽的改變教學風格,主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上課時,儘量使自己的語言生動起來,我自己給自己的要求是,沒有笑聲的課就是失敗的課。在教授知識點時,我就會較勁腦子組織生動的語言來給學生講解。同時我也給自己的課堂規定沒有學生的參與的課時失敗的課,每一節課,我都會設計一些學生參與的環節,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展示欲,參與的積極性。

三是改變作業批改形式,摸索快捷高效反饋形式。

如果按照傳統作業批改形式,作業的週期會很長,兩個班140人,單作文一項,就要至少兩個星期,還有日記、課堂作業、基礎訓練、單元測試等大量其它作業根本無法估及,高效無從談起,學習興趣蕩然無存。採取作業自批形式,週期短,效果好,老師學生都能及時瞭解知識學習情況,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當然我不會放任自流,不管不問,採取抽查等多種形式瞭解作業情況,收集資訊反潰當然單元小考,為了減少錯誤,給學生公正公平的評價,我會盡量自己批改。

四是積極拓展第二課堂。

語文要求學生有廣闊的知識面,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我發動學生積極捐書,在教室裡建立一個圖書角,讓學生在業餘時間閱讀,找一些課外的經典名篇讓學生朗讀,比如《弟子規》《詩詞名句》等,還讓學生每天在黑板上寫一則名人名言。鼓勵學生向校報投稿,辦好每一期黑板報,積極參加語文競賽活動。

三、工作效果

通過採取以上措施,本期教學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課堂生動起來了,學生普遍喜歡語文課了。很多學生都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果和作業質量都較開學初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的成績提高較快,拿208班和210班相比,在開學初做的摸底測試中,成績遠比不相上210班,但在後面的幾次測試中,208班就有了明顯的提高,期會考試和競賽考試就超過了。212語文班平由第四名也上升到了第三名。在學校組織的語文競賽中208班有3人獲一等獎,3人獲二等獎,6人獲三等獎,212班有4人獲一等獎,8人獲二等獎,13人獲三等獎。

四、主要經驗

一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習慣

二是要轉變觀念,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

三是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樂學。

四是要督促到位

五是要拓展學生課外知識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差生學習習慣培養是長期艱鉅的任務,今後要堅持習慣培養。

課堂雖生動但還不夠精緻穩定,把課堂儘快形成模式,構成固定板塊,形成自己的特色。

有些學生在自改作業時有敷衍現象,下學期需要加大教育和督察力度。

反饋的信心沒有詳細記錄,不便歸納整理,要養成積累的習慣,儘量把實踐提高到理論層面。

觀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篇4

10月17日,我有幸作為片區國中語文閱讀教學競賽的評委,聽取了三個教師的三堂語文閱讀教學課。應該說,三位教師,都盡心做了充分的準備,對所授課文,進行了用心解讀,精心設計。其中,《羚羊木雕》的執教者順應時代要求,精心設計了“導學案”:字詞教學、文章感知、角色朗讀與表演、人物性格的體會、文章主題探究、達成效果檢測等環節。但就課堂教學的實施看,需要強調一句:讓國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迴歸語文。

葉聖陶先生說:“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 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語文課程標準》(xx年版)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該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因此,語文閱讀課堂應該著眼於學生的語文能力(聽、說、讀、寫的能力),著手於文字的“示範”。

首先從採取“導學案”的執教方式上看,明顯限制了學生的思路,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整個課堂,學生根據“導學案”,完全明白了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並且各個環節內容的相互印證,讓學生用不著思考用不著想就知道說什麼,怎麼說。其次,就教學的內容看,學生的字詞學習,應該是該學段(七年級年級)的一個重點,要對字詞的讀音、字形和意義有比較全面的掌握。可惜我們的教師,只是讓學生讀正確(況且如“樹杈”之類的翹舌音、“逮”這樣的上升字還沒有讀正確),忘卻了書寫與意義的教學。角色朗讀與人物性格把握,如果不結合文章去感悟,沒有教師的指導(語序、語調、語氣和節奏、重讀與輕讀),是達不到學生學習目的的。更不要說只是讓“分組”(美其名曰:合作探究)下的幾個學生去“七嘴八舌”一陣了。至於文章主旨,是作者書寫本文的真實意圖。即使是要體現編者的意圖,也要有個度。本文的原標題是《反悔》,編入教材時,編者將標題改為了《羚羊木雕》。其主旨很明顯:“行成於思毀於隨”。也就是“做事(處事)要動腦筋”。就編者意圖看,就是讓學生在“親情”與“友情”的矛盾衝突之中去感受親情、體驗友情,並懂得“行成於思毀於隨”的道理。避免矛盾、化解衝突的交流與溝通方法只能是指導學生的行為,而並不是文章的主旨。第三,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有很好的示範作用,特別是在“語言文字的運用”方面。因此,文章開篇揭示矛盾高潮的寫法、插敘友情的寫法、通過貼切的語言揭示人物內心活動的寫法等,應該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忽視不得!教學實踐中,忽視了這些方面的探究,課堂上的書寫訓練就失去了意義,也就讓“達不到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要求成為必然。

觀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篇5

20xx年秋我有幸執教了我校第一輪新教材改革的實驗班,如今整整三年的教學旅程,在這三年的從教中,可以說是悲喜交加,但更多的是收穫。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把課標要求真正得到落實,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通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出現了一幕幕喜人的鏡頭,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有較大的提高。

"喜人的日子裡意伴隨著憂慮",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提高了許多,但是面對如今生活的現狀,又出現了太多太多的困惑。

1、隨著教材難度的不斷加深,班上學生兩級分化的現象嚴重。一年級時對識字教學的學習,班級學生還可以每天跟著一同學習,在學校有老師的不斷複習鞏固,回到家中,有家長的輔導,學生的成績理想;但到三年級時,閱讀教學成了語文學習的重點,成績較好的學生能掌握其閱讀方法,自主學習,並且從中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但對於基礎差的孩子來說,這就是一個"攔路虎",不願多讀,多想,一次做不到,心灰意冷了,每次回家也是同樣的問題,家長的素質不高,無法輔導,就這樣導致這些孩子無興趣學習,長此以往,學習便下沉,從而出現班級的兩級分化現象。

2、輔助手段欠缺,學生學習出現較大的困難。北師版的語文教材,適合在條件好的城市運用,對於我們貧困的山區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很難運用的過程,學生知識不廣,接觸的範圍不大,對於大山裡的東西還比較熟悉,一提到山外的世界,他們就感到極其陌生,有時,老師所說的,孩子們還認為老師是在"吹牛",他們不知道在美麗的海灘上還有新奇的貝殼,在浩瀚的沙漠中還有仙人掌的存在……如今,電教的條件較好,能充分地運用遠端教育資源輔助我的教學,但是在孩子們的心中,這是間接的事物,沒有親身的經歷,他們總是有一些"不相信",同時,現在教材中,要求學生課外查的資料太多太多,學生回家沒有較多的課外資料,上網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就象是天方夜譚,這一切又得要老師想辦法解決,"鼓勵學生自主查閱資料,自主學習,"這一理念怎能得以實現?

3、教學內容較多,教學時數較少,完成任務太難。每一冊教材足足十二個單元,每一個單元包括三篇主體課文和一個語文天地,其中"語文天地"又包括五大方面的內容"日積月累""暢所欲言""筆下生花""開卷在益""金鑰匙",可以這樣說,一個語文天地的內容比上三篇主體課文要的時間還要多,學生的"聽、說、讀、寫、練"都在這裡呈現。就拿如今來說吧,其他的教材差不多接近尾聲了,而我們北師大版的語文還在不停地"追課"。

4、學校的條件有限,學生的活動得不到落實。在新教材中安排著許多活動,如"到附近的工廠去參觀瞭解環境","到爸爸或是親人上班的地方看看上班時間表,瞭解他們的工作的情況"諸如此類還有許多許多。學生不親自去活動,就沒有把活動得到落實,讓學生此時練習說話,就無從說起。

5、考試型別多樣,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成績不理想。在課堂中,我們努力傳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把書本中"死"的知識化作"活"的運用,書本上的掌握了,但每次檢測題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也許是學生的能力有限,傳統高分的影響,導致學生成績不好,受到家長的責備和不理解,因而老師也覺得壓力過大,有時感到無從施教。

面對教育改革的浪潮,新課改畢竟是一個新的話題,它總有一個執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總避免不了這樣或那樣的不適應,我想,即使困難重重,我總會勇敢地去面對,在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斷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故事、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新課改的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