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第幾教學反思5篇

會寫教學反思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符合自己實際的教學情況,通過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第幾教學反思5篇,供大家參考。

第幾教學反思5篇

第幾教學反思篇1

幾和第幾是基數和序數的淺顯說法, 認識“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幾”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幾”是事物排列的順序號。對於剛入學的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和“第幾”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前,每天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和學生做些有關方位的遊戲,讓學生認識前、後、左、右的方位。特別是左、右,我先讓學生自己介紹怎樣記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準備工作後,開始了“幾和第幾”的教學:

一、情景引入,感知“第幾”

我利用一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找到了一個與“第幾”有關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特別喜歡吃肉包子,他吃了一個不飽,又吃了一個還不飽,直到吃到第五個,才覺得飽了,他拍拍肚子,嘆了口氣說:“唉,要知道吃第五個能飽,先吃第五個該多好啊!”學生意猶未盡時,我問大家:“你們說,這個人說的對嗎?”“不對,不對。”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這時聰明的劉煜站起來說:“這個人要吃五個才吃飽,如果只吃第五個的話,那他就只吃了一個。”我適時引出了今天的課題。

二、利用主題圖,教學“第幾”

教材的主題圖是以場景的形式來表現的,而這個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把教材上的主題圖重新作了調整,變為讓學生參與排隊這一主題情境,學生通過排隊,將主題提供的內容動態化,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增加實際的體驗,深切地體會到幾和第幾的不同。

三、聯絡生活,學習數學

為了幫學生理解“幾和第幾”的含義,我根據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第幾”的含義。如“我想考試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學生有了老師的引導,很快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第幾”。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新知,也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

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雖然課前我讓學生感知了方位,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圈了第四個。

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四、講完練習之後我進行了小結,但感覺小結的方式不對,我是讓學生上臺排隊,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說一說,總結的時候不應該提問:“一共有5個同學”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什麼(幾),“第5個同學”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什麼(第幾),問的太唐突了,雖然有個別同學知道,但是我覺得大部分孩子還是覺得雲裡霧裡,其實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只要經歷觀察、活動、交流的過程,初步理解“幾和第幾”的含義,並能夠區分就可以了。這是一個感知的過程。

五、在後面講練習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1.“想想做做”第1題從左邊塗色,可以先複習一下“左右”,做一做有關“左手握拳頭,右手握拳頭”的小遊戲,加深學生對方向的感知,再進行塗色,效果會好些,目的性會更強些。2.“想想做做”第2題,“聽過猴子撈月亮的故事嗎?”有的學生聽過,有的沒聽過,其實這個時候孩子的興趣還是蠻高漲的,應該事先準備一個故事的錄音,或者動畫,讓孩子在輕輕鬆鬆中學到知識。

當然,課堂教學是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上完課都會有些遺憾,所以實際與預設是有距離的,真正的完美只有在教學之後的重設計和反思,教學之後適當的調整設計,相信對以後的教學能提供借鑑作用。

第幾教學反思篇2

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主要是圍繞帶同學們去參觀動物園,這些正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基礎。《認識幾和第幾》這節課是區分“幾”和“第幾”的不同含義。“幾”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幾”指的是事物的順序,是其中的某一個。學生判斷一共有幾個並不難,指出第幾個必須考慮應從哪個方位數起,要難得多,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前,每天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和學生做些有關方位的遊戲,讓學生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的方位。特別是左、右,我先讓學生自己介紹怎樣記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準備工作後,開始了“幾和第幾”的教學:

1、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而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我創設了過渡語: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接著我又創設第二個情境,小明買好票來找小麗,自然引出“想想做做”第二題左圖,由於課前學生對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對於這些問題解答還是比較出色的。在我的鼓勵下,學生的學習熱情再一次高漲。

2、為了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我又特意安排了點燈籠遊戲這一環節: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反覆練習,這樣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達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整節課的教學任務,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認識幾和第幾”。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圈了第四個。第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第四:講完練習應小結,“幾”表示一共有多少個,“第幾”只表示其中的某一個。

第幾教學反思篇3

?認識幾和第幾》這節課是區分“幾”和“第幾”的不同含義。“幾”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幾”指的是事物的順序,是其中的某一個。孩子們判斷一共有幾個並不難,而指出第幾個必須考慮應從哪個方位數起,要難得多,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尤其是分左右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

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出示主題圖後問孩子們猜他們在幹什麼?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之後問有幾人在排隊?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排在第幾?這些問題都難不倒學生,他們都能一下子說出答案。但當我問:這裡的第2指的是幾個人?第5指的是幾個人?學生們似乎不太清楚這個問題到底如何回答,我又問:這裡的第二是2個人嗎?第五是5個人嗎?這樣的問題學生就會回答了,由此引出:第2和第5指的是一個人!之後讓學生看圖再說說。“想想做做”第1題塗燈籠,從左邊起,塗4個和塗第4個,先讓學生明白每道題是塗幾個,再讓他們塗色。

但課上沒及時反饋學生的作業,應該多展示幾個學生的作業,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自己的不足。做完後還要問:如果從右邊塗起呢?讓學生說一說,指一指。“想想做做”第2題,左邊一幅圖是問小男孩的家在第幾層?很多學生回答第5層,他們都是數陽臺的層數,一數發現小男孩住在第5個陽臺上,所以就說是第5層。我就聯絡生活實際問他們:我們現在的教室是第幾層啊?(一年級在2樓)他們會說:第2層。

接著再讓他們看書上的圖問:我們要怎麼數樓的層數呢?這時就有學生明白了數層數應該看門從下往上數!隨後再請孩子們想想自己家住的房子一共有幾層,你家住在第幾層?右邊這幅猴子撈月圖,答案是有兩種,根據從不同的方向數,結果是不一樣的,學生的回答有的說第2有的說第4,都對,只是要引導學生完整地說話花了一點時間。但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況且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右邊起塗第4個燈籠,學生可能還是從左邊數的圈了第四個這樣的錯誤。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第幾教學反思篇4

現代教學論觀點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資訊,引導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的內容,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促進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

“主題圖”是“人教版”新教材編寫情境創設的一大特色。教材設計了許多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和主動探究願望。其意圖在於體現“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的基本理念。

課改理念告訴我們,學習者的知識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然而有的問題情境不能直接真實地在課堂展現出來,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生活經驗,用模擬的方法,讓學生觀察思考、引發學生積極參與。如教國小數學一年級“第幾”一課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需要,讓學生做模擬排隊購票的遊戲,說說自己排在第幾?然後實際“買票”,前面的人買完票走了,再說說自己現在是第幾?這樣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感知自然數的另一個含義——序數的含義。

雖然學生對於排隊這一現象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真正要掌握“第幾”這節課的內容還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第幾”與“共幾”更是難以區分。這也是本個單元的一個難點內容,可是在課堂上真正的去參與“買票”之後,很多同學一下子就懂了“幾個”和“第幾個”的不同,較好理解了自然數基數和序數的含義。我想這是本節課的情境教學成功之處。

但是本節課之後,也伴隨了一些思考:本節課我認為自己能夠認真理解教材,注重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設計了實際“買票”的情境教學活動,使一部分學生較好懂得了“幾個”和“第幾個”的不同含義。但是從中也發現,沒有真正參與“買票”的同學,他們的理解程度並不是很好,而且在其他同學參與遊戲時,一部分沒有參與到遊戲中來的同學並不想聽他們說,他們的注意力沒有在教師設計的“買票”這一情境上來,所以對於他們來說也就理解不深刻,反饋練習情況也就不是很好。

這一節課使我想到:一年級的學生對於自己親自參加的`遊戲活動很積極,也很認真,收效也會很好。但是不是自己能親自參與的,自己的熱情就不高,或者說不感興趣了,那麼如何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整節課堂中來呢?也是使我陷入深深思考的問題。因為一節課的教學時間使有限的,我們雖然可以設計出來一些情境教學活動,但是對於全體學生來說,全部參加活動的機會還是很少的,怎樣才能設計出來更有效的教學情境呢?盼望得到大家的幫助。

第幾教學反思篇5

一年級數學上冊內容1—5的認識與加減法中的《第幾和幾》。教學過程以板書:

第3

開始。第一部分,學習“第幾”。先請小朋友試著數一數,從左邊數哪個桃子是第3個,圈一圈。再請4位小朋友上臺來表演,教師說命令,學生舉手表示。第二部分,是學習“幾”。以板書:

前面3個

同樣先請小朋友來圈一圈前面3個是哪3個桃子。再請4小朋友上臺再來演示一下並舉手示意“哪幾個小朋友是葉老師要求在內”。這一個例子的對比,意圖在於區分3個與第3,3個是表示數量3,而第3只是1個是表示它所在的位置(順序)。在這一個對比之後,提示課題——第幾和幾,並板書在黑板上。第三部分,數學活動通過請幾位同學聽要求舉手來鞏固第幾和幾,正確區分今天所學的重點內容第幾和幾。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初步瞭解了數的基數與序數這一概念。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第四部分就是課堂作業。在翻開作業本做之前,葉老師先將最後一題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在教師的引導下,先來做一做這一題。第一個要求先把每一盆花中有幾朵花先數一數,其次把下面的問題讀一讀,第三確定數數方向。根據關鍵句“第一盆花開了3朵花”,確定了數的方向是從左邊數起。在師生一起讀題的過程中,統一了數數的方向。這樣學生再來完成相應的作業也就不難了。在完成課堂作業本之後,再翻開課本來做一做書上的練習。這一節課看似簡單,卻十分難設計。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才一年級,對於左右還不是十分清楚,題目中要示數數的方向不能正確反應。有些難的題目更是把一些條件隱藏起來。這對於剛入學的小朋友來說,真的是一件難事。聽了這節課我在以下幾方面獲得了啟發:

1、注意細節,強調細節。

在要求學生圈出第3個桃子的時候,要求學生這樣數“第1”、“第2”、“第3”。一定要求學生在數的過程中就要區分第幾與幾。這樣才能在答題時,也注意相應的問題。

2、注意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

當題目中沒有規定從哪邊數起時。先找一找有沒有隱藏起來的條件,如果有找出關鍵句進行解讀確定方向。如果沒有隱藏條件,那麼就要從左邊數起,這是約定的。

3、正確地區分第幾和幾。

這節課的重點就是體會序數與基數(第幾和幾),能夠正確區分第幾和幾。讓學生深知第幾是1個物體,幾是表示數量的多少。

4、注重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

要求學生做一題蓋一題。這樣可以防止一些偷懶的同學通過抄襲同學的答案。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夠獨立思考與答題,每一位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做好題止之後,把本子往前推,並放下筆。這樣可以讓小朋友的思緒迅速轉移到老師身上,而不是在考慮作業本上的其它題目。

5、日常教學應多做少說,在說清重點之後,通過練習來檢查。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老師花費太多的時間在新課引入與講解之上

那麼必然會導致一個問題,作業來不及做。這樣下去就會形成惡性迴圈,

一天的任務越積越多。

6、例題的設計講究實效,不要太過花哨。

在日常的教學中,例題只要實用就以了。不需要每天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課件製作與新課匯入部分。有的時候就可以直截了當的切入主題。

7、課前準備充分。

無論是教具、學具還是作業本上的難題小黑板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