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寫一年級教學反思8篇

在教學結束之後,我們一定要養成寫教學反思的習慣,只有將教學反思寫好,才可以讓自己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得到記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寫一年級教學反思8篇,供大家參考。

寫一年級教學反思8篇

寫一年級教學反思篇1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探研”是一種全新的、科學的學習方式,它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小組學習和全班學生的群體作用。由於我班學生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在這節課的字詞教學中,我運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彌補這個缺陷,小能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並通過讀一讀,圈一圈、比一比的方法來識記生字。這樣,全員積極參與活動,照顧了全體學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讓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是知識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從日常的生活積累,走進生活、貼近生活,在情感體驗中去解讀文中的重難點,如表演媽媽和“我”輕輕地做事,教學也就顯得輕鬆了許多。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新理念下的課堂應成為關注人,充滿生命力的過程與空間。這節課教學中,我和學生成了和諧互動的“師生學習共同體”。如在朗讀時,“是你們先讀,還是我先讀。”“其他同學和老師一起當評委?”這些具有親切的語言,真正把教師融入學生之中,形成了一種平等的良好氛圍,對全體學生的關注與尊重、鼓勵與讚賞、引導與幫助,激發了學生閱讀思考、識字的興趣,做學生紿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

師生是教學的參與者,他們真誠敞亮自己,彼此欣賞,互相悅納。學生感受到平等、自由、尊重和理解,同時受到關愛、激勵、鞭策和鼓舞,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這種人文關懷使教學處處充盈著奔湧的激情。這些是師生對話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在互動對話中,師生參與對語言文字的誦讀、感悟、積累和運用的實踐,談見解,磋感受,挖掘語言的人文底蘊,求得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共振。語文社s版一年級上冊的《輕輕地》是一篇散文,描繪了爸爸昨天上夜班,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我”和“媽媽”輕輕地起床,輕輕地穿衣、過路、說話,怕影響爸爸休息的事。

寫一年級教學反思篇2

工作已經三年了。我的專業是英語教育,但這三年,我從事的專業教育和教學不多。但是,通過這次培訓和學習,我對我以前的英語教學有了深刻的反思,而且讓我對自己的英語教學有了新的瞭解,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培養國小生的英語習慣。我記得教學的開始是五年級英語。因為它是作業後的第一個類,所以我專注於類的整體掌握。例如,這個類的基礎是什麼?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良好的英語課堂秩序。在我的英語課中,孩子應該怎麼做,如何寫英語作業等等。在教學內容上,我專注於如何難以解釋,學生容易理解的應用,沒有想到孩子的英語習慣進行具體的培訓。現在我意識到培養英語習慣的重要性。像書裡說的那些壞習慣,在我所遇到的教學中,卻沒有注意。有些人認真對待,管理的效果不是很明顯。因為每個孩子的生活環境不一樣,每個孩子的父母孩子接受教育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我的國小是一所鄉村學校。相反,有些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往往與老師溝通;一些孩子的學習是留下的,那是一個老師的事情;有些甚至覆蓋兒童,家庭作業不寫給孩子的老師說情況。像這樣的孩子,他想想象其他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困難的。除了個人的情況,在未來的教育和教學中,我會讓這門課程的孩子有一種英語意識的感覺,讓孩子們學習興趣。然後按照書中所描述的逐漸建立的英語學習習慣。

二,關於英語內容還拿這個類的例子,在第二個學期,我對這個類中的學生的知識水平有一定的瞭解。因為第二學期的知識內容與第一學期相比,故事是比較具體的內容。但知識點相對零碎,主要時態在進行中,副詞的研究,形容詞和副詞的區別,第三單位,知道明信片,寫明信片,信函格式和地址如何填寫。對於國小生來說,主要是刺激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對於上述知識點感覺語言要理解語言,聽多說多說寫,在各種活動中用語言做事情等等。在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人才和經驗,通過讓他們直接體驗學習英語,在逐漸提高認知能力的感覺,用直接的感覺和感知的學習語言,讓學生積極地,用耳朵,用嘴,用大腦,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力和創新精神。

以上是我對這項研究的初步理解,相信隨著自己的知識的增長,在未來的教育和教學中,我會繼續探索學習,努力做得更好。

寫一年級教學反思篇3

?司馬光》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位小朋友在花園裡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盛滿水的缸裡,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啟發學生遇事不慌,沉著勇敢,並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別人想的是人趕緊離開缸,而司馬光光想到的是缸裡的水離開人。是一篇比較好的開拓學生思維的文章,目的在於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國小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夠發揮想象空間的內容太少,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會受到嚴重影響。錯過了機會,以後再彌補會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在這篇課文中,不僅蘊涵著思維發展的無限空間,而且還為學生感受和體驗豐富多樣的情感提供了機會。我通過引導學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朗讀。如:自由讀、齊讀、賽讀、師生合作讀等。激發學生的情感。可以看出,學生真正理解了課文,在閱讀中會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變化。

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語文教材蘊含的創新教育因素,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特地在課前安排了兩則腦筋急轉彎。在結尾處設計了發散思維的訓練“如果你是這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怎樣做?”為了證明的聰明,都踴躍發言。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儘管小朋友想的辦法在當時當地不一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著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這閃爍著求異思維的火花,我們教師一定要讓它燃燒起來。倘若用批評、訓斥來澆滅它,簡直是一種犯罪。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最後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瞭解。

我覺得這課時我做的不夠好的是缺少了寫的環節,雖然第一課時裡沒有安排寫字教學,但我在讀完課文後安排了一個“我會填”的訓練環節:一( )假山,一( )缸,一( )( ),我只要求口頭填,其實後來才想到應給學生一個動筆寫的機會,我們班有的小朋友課前準備裡總少了課堂練習本。課堂上,能讓學生動手就儘量讓他們動手訓練,無形中督促了孩子們在課前準備好課堂練習本。

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與學習,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一點沉著、冷靜,對待孩子們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儘量讓課堂上不留下遺憾。

寫一年級教學反思篇4

一、注重方法,培養學生主識字的能力

識字教學是國小低年級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語文課程標準在識字教學的目標中提出要讓學生“喜歡學習識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如何激發興趣,讓孩子樂學,把單調乏味的生字變成動聽的音符,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不能讓學生感到疲勞和無趣。我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就把面向全體學生,發揚孩子個性放在第一位。在識字環節中,我讓孩子們發揮自己的識字本領,孩子們說得像模像樣,如講到“匹”和“四”、“樓”和“數”長得差不多,“撿”要用手來撿,所以是提手旁,而“臉”是身體的部分,所以是有月字旁的等,還有很多同學自己編了很多順口溜進行識字,每個同學都有著很高的識字慾望。

二、圖文結合,喚起學生的體驗

根據低段孩子形象思維比較豐富的特點,在課上運用了形象的圖片,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說話,這樣就降低了說話的難度,使更多的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說話中來。比如在學習第二段的時候,我讓學生學著"那麼......那麼......"的句式說話,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很有難度的,我就利用課本中出現的圖片,給學生們創造良好的說話情境,使得孩子們也有話可說,使學生在理解句子的過程中,在情感體驗上得到一次昇華,這樣即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又積累語言。

三、以讀促悟,以悟促讀。

注重學生的朗讀,在讀中悟其理,悟其情。讓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對教材的講解分析,讓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但是在本堂課教學中,由於自己評價語的匱乏與不準確性,使得朗讀指導不到位,學生情感沒有被充分激發出來。例如在觀察濤濤撿貝殼時,我只是問“撿到這麼多的貝殼,如果你是濤濤,心情如何?”學生回答“高興”“那就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再來讀這句話。”引導孩子讀出高興的心情。這種一問一答的形式過於簡單,沒有引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這裡如果我這樣處理,問:濤濤在海灘上撿了許多的貝殼,他撿的貝殼有什麼樣的呢?學生可能會回答:有五角形的、有扇形的、有三角形的、有像蝸牛的殼……接著問:請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好嗎?學生可能會回答:五顏六色、各種各樣、奇形怪狀……是啊,他撿了許多形狀各異的貝殼,多得都拿不下了,難怪他的臉上露出了那麼開心的笑容。那就讓我們一起和濤濤去海邊撿貝殼吧!這樣一來,學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濤濤撿到貝殼時的高興心情,這種高興是發自內心的。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善於挖掘教材,從學生的認知點出發,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儘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一堂課上完,有了很多的收穫,但同時也發現了很多不足的地方:

1.課堂上應關注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比如在讓學生整體感知五位小朋友的家鄉在哪裡的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邊讀邊畫,這樣會更好地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學習。

2.識字教學時應讓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識字,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通過從文到句,從句到詞,從詞到字的不斷復現,提高識字效率。在學生積累了多樣化的識字方法的基礎上,可以鼓勵學生採用歸類的方法識字,提高課堂效率。

3.在朗讀領悟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利用圖片,指導學生說話練習,積累學生的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大海的美,在讀的時候可以讀得更豐滿。

寫一年級教學反思篇5

小池》是人教社國小語文課標實驗教材第二冊的一首古詩。這首詩以渲染孩子們欣賞迷戀的蜻蜓輕落荷葉尖角的動人畫面表現夏天荷塘美好的意境與情趣。整首詩情趣盎然,語言清新,充滿兒童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如此貼近兒童生活的教學內容為促進孩子與教材的詩性對話、情感交流提供了極好的平臺。因此在確定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時,我把情感目標——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夏天、熱愛生活的情感作為主目標貫穿教學始終。在確定知識能力目標、過程方法目標時,我除了考慮它們相對的獨立性之外,更多地考慮在達成這些目標的同時如何更有效地促進情感主目標的達成。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特點,將整篇課文的教學目標進行分解重組,確定如下目標:

情感目標: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夏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知識能力目標:認識課文中“池、惜、陰、晴、柔、露、立”7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會運用藉助熟字識字的方法。初步學習藉助朗讀體會詩歌意境。

為了達成目標,我採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境,鋪墊情感。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環境。國小一年級的學生無意注意佔優勢,因此,在課前教師藉助多媒體播放一組以春天為主題的古詩動畫畫面,調動起學生的感情,把孩子帶進了吟詩作畫的情境中。在課首教師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與知識經驗,創設了一個情趣盎然的情景。未成曲調先有情,“夏天是一首詩,夏天是快樂的。”這樣的情感體驗已在孩子心田悄悄萌發並滋長。

(二)品讀詞句,積累情感。

在字詞教學中滲情。一篇文章的字詞教學與文章的情感脈絡在很多時候較難統一起來。為了避免這一點,讓情感脈絡貫穿字詞教學,我的策略是:①隨文識字,所有生字的教學分散在詩句的解讀中。②對生字的教學做一翻詳略安排。與情感主線有關的字濃墨重彩:“立”是前一首詩《所見》中要求四會的生字,考慮到這個字和“惜”、“愛”是本詩歌的文眼,抓住這幾個生字的教學就能緊緊地抓住詩歌的情感線,所以我把“立”字作為本堂課的四會字來教學,並給予濃墨重彩,為情感目標的達成助力。與情感主線無關的生字教學(例如:池、陰、晴)我則通過在語境中復現淡化處理。③從生字的不同角度滲透情感。“惜”從形入手,為什麼“惜”要用豎心旁?讓學生明白心裡愛惜才是真正的愛惜,泉眼從心底裡愛惜泉水,捨不得讓它多流;“立”從推敲其運用入手,體會蜻蜓立在小荷上的輕盈與自在;“柔”從義入手,給“柔”組個詞,詩中講大樹喜歡柔和的( )。這樣的教學努力體現識字與閱讀的整合,生字的教學基本與情感基調保持一致。

在充分朗讀中動情。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最重要手段之一。本詩歌的教學淡化詩句逐詞逐句的理解,已讀代講,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課堂上自由地讀,讀出不同的感受來,帶著不同的感受讀,在充分朗讀中獲得初步的、獨特的情感體驗。

(三)啟發想象,豐富情感。

詩歌的語言凝練,往往留下許多不確定,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做適當的補白,以豐富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泉眼、細流、樹陰、小荷、蜻蜓組成的小荷池是夏天裡一首清涼的小詩,他們相憐相愛、相依相偎,那麼有情,那麼和諧。教學中,引導學生藉助畫面,展開想象,一起走進這恬靜、美麗的小荷池,一會兒是蜻蜓,一會兒做大樹,一會兒又成了詩人站在小池邊,去感受初夏荷塘的美麗,去感受充滿童趣的夏天,去體味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四)拓展積累,昇華情感。

在本課教學即將結束時,我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幅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盛夏荷葉圖,學生聲聲驚歎夏天荷塘美麗的同時也積累了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白裡透紅等許多詞語與詩句。同時,讓學生自己去課外蒐集、誦讀跟荷花有關的詩歌與文章,這樣從課內的拓展到課外的延伸,在朗朗的誦讀聲中,在生動的畫面視覺作用下,不但大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荷花的美,從而發自內心的喜歡,發出由衷地讚歎。

寫一年級教學反思篇6

教學《青蛙搬家》,故事淺顯易懂,但要讓孩子真正理解故事所蘊含的道理,並以此指引自己的做法,這對於只有六七歲的孩子們來說,並不容易。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很重要。

一、提問要有層次。

第一層次,提問“為什麼青蛙會遭遇這樣的下場?”,這是分析原因。第二層次,提問“我們幫青蛙出出主意,它應該怎麼避免悲劇的發生?”這是思考怎麼辦。第三層次,當學生想到了辦法,但辦法有漏洞時,應引導修正。提問:“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們,你聽到青蛙大聲地說是自己想到的辦法,你會怎麼評價青蛙?”以此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去接近青蛙失敗的本質。

二、評價要以積極評價為主。

學生經過思考後對問題的回答,也許有偏頗之處,但答案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教師應該給予孩子理解、肯定、讚賞,給予積極評價,這樣有利於激發孩子思考的慾望,將思考向縱深生髮。如案例中的積極評價語:“是的!”,“哦,真會想辦法!”“這真是一隻謙虛的青蛙,大度的青蛙,有團隊精神的青蛙!令人佩服!”

三、引導在關鍵處。

案例中學生說如果青蛙坐在大雁的背上,這樣它就可以張嘴說話,不會掉下去。這個學生是開動了腦筋想了一個避免掉下去的好辦法,卻不是青蛙掉下去的實質原因,如果老師把課上到這兒就結束的話,那孩子們無法深入本質去考慮問題。因此這就需要考驗老師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後追根溯源,追問:“哦,真會想辦法,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們,你聽到青蛙大聲地說是自己想到的辦法,你會怎麼評價青蛙。”孩子們自會豁然開朗,認識到如果這樣青蛙也會被人們批評驕傲,批評不禮貌。

寫一年級教學反思篇7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曲折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確定了以下幾點:

2、文字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在教學時我希望著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文字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這堂課也體現出許多問題和不足,希望能對以後的教學起到借鑑作用,注重課堂朗讀,但形式不夠豐富,並且教師的示範性還不夠到位。在課堂上分角色、分層次的朗讀比較多,但是相對缺乏集體朗讀,不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可以整合全班進行分角色朗讀。而且作為低年級學生,教師的朗讀示範性作用也不可忽略,但在課堂上引導有餘、示範不足。沒有什麼比教師親身示範更能讓學生直觀地體驗。

整體感知課文的時候,不能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性地朗讀。這讓學生失去了一個隨文思考的機會。而在朗讀之後再提出疑問,既花時間又會影響課堂效果。

在課堂上,我缺乏“靜待花開”的耐心。這點體現在進行深入的課文分析之時,因為新課之前的匯入讓學生們感覺很新鮮有趣,而進入課文分析之後,要讓學生從剛才的熱烈中投入另外一個冷靜思考的氛圍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課堂不能永遠熱鬧喧天,安靜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現有價值的思考結果,而作為教師不僅僅要給學生積極引導,還要有等待的耐性。

課堂永遠是一個充滿意外,而又總是留有遺憾的地方。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每次的認真總結分析都可以幫助我在教學上更進一步。

寫一年級教學反思篇8

?小山泉的心願》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通過小山泉和野兔的對話,闡明瞭小山泉的心願。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抓住小山泉和野兔的對話,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什麼是“不幸”,什麼是“幸運”的,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只有大家都需要自己了,才能體現出自己存在的價值,心中裝有他人了,才能為別人服務,這才是幸福的事。

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都應體現在一個“讀”字上,讀是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了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教學中,我對每一次的朗讀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使學生明白讀什麼,該怎樣讀。

首先,課堂匯入揭題後,我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的讀音。再讀課文時,要求學生思考:小山泉的心願是什麼?在討論回答後,重點指導朗讀小山泉的話:“我儲水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取用,為人解渴。”使學生理解了小山泉的心願。接著再讀小山泉的所有話語,提問:“小山泉為什麼會說野兔不瞭解自己的心願呢?野兔說什麼話了?”回答後,理解讀第一節。最後第三次細讀課文時,要求想想野兔說小山泉不幸,可小山泉卻說野兔不瞭解它的心願,那小山泉是不是認為自己是不幸的呢?它是怎麼想的?再次去讀小山泉的話,這樣學生不僅很快理解了小山泉說的話,更能讀出感嘆句的語氣。結合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有所感悟,並在讀後交流讀後感想,說說讀懂了些什麼,使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獲。

三次讀文不僅提出有明確的要求,而且層層推進,學生通過朗讀,很好地理解了課文,體會了小山泉的感情,做到了語文教學中的重情感、重體驗,重感悟。

不過這節課上完後有一點我覺得有點遺憾,就是在指導學生進行評價時,指向還不夠明確。比如同學之間互相評價朗讀時,應該讓學生明確評價的內容,究竟是評價音準還是評價語氣、語調,這樣學生在傾聽時就會有明確的目標,發言也就會相對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