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爬山》教案精選7篇

制定教案對於很多教育工作者來說都不是難事,無論是什麼學科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認真對待教案的制定,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爬山》教案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

《爬山》教案精選7篇

《爬山》教案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第二單元第六課,語文書第25-27頁。

教學目標:

1、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

難點: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互動白板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匯入

師:孩子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那我們就來猜兩個謎語吧!

出示課件

師:這兩種植物要想生長的好都需要搭架,而有一種和它們相類似的軟藤植物不需搭架,無論是在岩石上或牆上都能生長的很好,不信我們去看一看。

師:誰來說說看了圖片你有什感受?

茂盛的祕訣就在“腳”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重點認識爬山虎的“腳”

二、整體感知,直奔重點

師:誰知道段落介紹的是爬山虎的腳?

指名讀,評議讀的情況

三、分段學習

(一)學習第3自然段

師:請大家帶著問題默讀第三自然段(位置形狀 顏色)

學生自由回答

師:作者把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描寫的如此生動形象,想一想他靠的是什麼?

歸納:觀察細緻

(二)學習第4自然段

師: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地爬上去的呢?仔細默讀第4自然段,找一找作者運用十分貼切的動詞。

學生自由讀文,進行勾畫,教師巡視。

學生彙報、交流

師:也將就是說,細絲原來是直的,後來因為觸著牆後用力變彎,彎曲後有了拉力,使它在牆上貼的更緊。多麼神奇的植物,多麼細心的葉聖陶!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麼?(誇爬山虎、葉聖陶)

(三)學習第5自然段

師:如果爬山虎的腳沒有觸著牆,會有什麼情況發生?觸著牆的呢?

師:要是……休想……說明了什麼?

風能吹下它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

可見爬山虎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

四、拓展、昇華

1、師:現在你對爬山虎或它的腳有了什麼新感受,帶著這種感受再讀第3、4、5自然段。

2、師:讓我們再一次領略文學大家用詞的準確。

選詞填空(一)(二)

3、作業:像葉聖陶爺爺一樣觀察一種植物,並把你的觀察結果寫下來。

五、板書

爬山虎的腳 葉聖陶

觀察細緻、連續

《爬山》教案篇2

一、情境匯入,預習交流(3)

1. 出示圖片,你們知道這是什麼了嗎?(指名:爬山虎)今天我們就繼續學習第六課《爬山虎的腳》。(板書題目,齊讀)

2. 上節課我們瞭解了爬山虎的什麼?(生答:葉子)有什麼特點?(生答:綠 均勻)。(師隨機板書)

3. 這一牆的爬山虎美不美?(美)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齊讀第二自然段)

1.你們知道爬山虎的葉子長得這樣茂盛,這麼美是因為爬山虎哪個部位的功勞嗎?(爬山虎的腳)是的,今天我們一起看看葉聖陶老先生是如何寫爬山虎的腳的。

二、自主閱讀,導學問難(6-8)

1.出示自學提示,指名讀一讀。教師講解自學方法及要求。(a.帶著問題默讀課文3-5自然段。b.找出相關語句,圈出重點詞語並在空白處用簡練的話進行概括)

2.生默讀課文,進行自主學習。

3.同學們剛才自學的非常認真,下面咱們就來小組討論討論。(小組討論,綜合答案)

三、互動研究,精讀體驗

(一)第三自然段(12)

師: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小組代表彙報

1.(1)交流腳的位置,相機板書:莖上長葉柄的反面。同時強調“反面” (a.你從哪句話找到的?(你能讀讀這句話嗎?)b.再讀這句話,繼續尋找答案b.其他組補充)

(2)(師板書)注意“莖”和“柄”的寫法,莖字為上下結構,捺要變為點,“柄”是左右結構,注意左窄右寬。(師板書,生注意觀察並練寫:“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2.(1)交流腳的樣子,相機板書: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同時強調“枝狀”“細絲”(學法同上)

(2)蝸牛的觸角有什麼特點?(指名說說)說明此時爬山虎的腳(很柔軟)

3.交流腳的顏色,相機板書:嫩紅

4.師總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就是它的特徵。誰能用自己的話總結一下爬山虎的特徵。(隨學生複述,師指板書: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5.爬山虎的腳引人注意嗎?(生答:不引人注意),所以葉聖陶老爺爺說以前也沒注意到爬山虎的腳。現在他能把爬山虎的腳描寫的那麼形象、準確是因為他這次(認真觀察)了。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15)

1.師:下面咱們再來看看第二個問題。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呢?(指名小組代表讀描寫往上爬的句子)

2.師:請同學們自己也讀一讀這個句子,在表示向上爬的動作的詞語下面畫“▲”,體會爬山虎是怎麼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3.請一生反饋(觸、巴、拉、貼),相機板書:觸、巴、拉、貼。

4.你是怎樣理解“觸 巴 拉 貼”這幾個動作的呢?還記得我們幫助理解詞語的幾個方法嗎?(結合上下文、查字典、結合生活實際,位置互換進行比較)現在就請每個小組選取一種方法再來體會體會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

5.小組討論,進行彙報。

(1)用什麼方法理解詞語

(2)闡述小組的理解(體會觸、巴、拉用力的程度逐漸加深,“拉”用力向上的狀態)

(3)從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什麼?(作者認真細緻的觀察,用詞的精準,爬山虎的腳的重要作用,爬山虎頑強向上的.生長狀態)

(4)帶著理解讀一讀這幾句話。

教師小結:是呀,從爬山虎向上爬牆的過程我們不僅感受到了作者用詞之精準,更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腳的重要作用以及它頑強向上的生長狀態。狂風大作阻擋不了爬山虎的腳向上爬的腳步,他的腳——(接讀),暴雨來臨依然阻止不了它,它的腳——(接讀)。看著這樣堅韌的爬山虎的腳,你們佩不佩服?讓我們讀出對它的敬佩 。

6.(1)作者開始將爬山虎的腳比作了蝸牛的觸角,現在它比作了什麼?他們有什麼不同?(體會爬山虎的腳有力,能緊緊的抓住牆壁,一腳一腳向上爬),所以它才能(牢固)地緊貼在牆上。

(2)誰願意再讀一讀這句話,讀出爬山虎腳的堅韌、有力!(指名讀,男生讀)

7.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1)現在,你們對爬山虎的腳怎麼爬牆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那老師能不能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呢?(不能)為什麼?

結合壁虎向上爬的樣子體會: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2)師總結:同學們,葉聖陶老先生的用詞多妙呀,既寫出了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又寫出了它堅韌向上的精神。

8.你們喜歡這樣的爬山虎嗎?請你自己再充滿感情的讀一讀,爭取把這段積累下來(生自主背誦)

9.結合板書一起背誦

(三)學習第五自然段

師:同學們,爬山虎能夠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前提是?(觸到牆),那麼沒有觸到牆的呢?(生答:不幾天就“萎了”)

師:是的,本來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植物。但葉聖陶陶爺爺卻寫的那麼生動形象,這是什麼原因呢?

生:(觀察細緻,抓住事物的特徵)

四、拓展延伸,綜合實踐(2)

同學們,文章主要寫的是爬山虎的(腳),題目也是爬山虎的腳,可是作者為什麼先寫它的葉子呢?一牆令人看著舒服、好看得很的葉子與腳有什麼關係呢?(指名說說)

師小結:這是一種由遠及近的描寫順序,作者在這裡先寫了葉子,不僅給下文寫腳做了鋪墊,二這一牆美麗的爬山虎葉子,更加襯托了爬山虎的腳起到的重要作用。你們看,葉聖陶老先生不愧是個名家,他含蓄得自然,鋪墊得巧妙,你們寫文章要學習這種寫作手法啊!

五、反饋總結,感悟收穫(3)

1.通過今天的課你有什麼收穫?(指名說說)

2.師總結:葉聖陶先生仔細觀察、抓住事物特徵進行描寫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3.請你帶著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對爬山虎的腳的敬佩之情再來美美的讀一讀課文。(機動)

六、作業設計

1.再次讀一讀課文,背誦你喜歡的段落。

2.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植物或花卉,觀察它的形狀、顏色等特點,寫一寫。

板書設計:

6.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形狀: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顏色:嫩紅

爬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教案篇3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激趣匯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情況

二、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

2.填空:

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 、 。

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 、 、 。

3.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的鋪滿牆,跟它的腳關係密切,它的腳到底究竟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一邊默讀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螢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麼,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的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瞭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瞭解這麼仔細,那麼它是怎麼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瞭解爬山虎是怎麼往上爬的

1.老師範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怎麼爬的動詞。

2.學生彙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麼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係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怎麼爬的過程寫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才這麼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牆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麼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牆,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隻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必須再長出一隻,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牆上,爬滿整個牆。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很”。

7.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牆的腳是怎麼爬的,那麼沒觸著牆的腳會怎麼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牆和沒觸著牆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牆:(板書)萎了

觸著牆:(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麼內容。

2.複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3.瞭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並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板書設計

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腳 枝狀

嫩紅

爬山虎的腳

觸著牆——觸 巴 拉 貼(牢固)

沒觸著牆——(萎了)

《爬山》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課前準備】

1.課前觀察爬山虎實物。

2.蒐集爬山虎的資料。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課

1.出示圖片,初步瞭解爬山虎。

出示圖片,問:知道這是什麼植物嗎?(根據學生的回答介紹爬山虎: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開花,花小,黃綠色,漿果紫黑色,常攀緣在牆壁或岩石上,是可作為垂直綠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腳》,就是介紹爬山虎這種植物的。

2.板書課題,齊讀。

3.質疑課題:看著課題,你有疑問嗎?(學生質疑)

預設:爬山虎是植物,怎麼可能有腳呢?它的腳是什麼樣子的?長在哪裡?它的腳怎麼爬的?

4.匯入:是啊,爬山虎怎麼會長腳呢?它的腳有什麼特點呢?我們來學習課文。

二、整體感知

1.自由地朗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交流:

(1)認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

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麼?(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3.理清脈絡

(1)哪幾個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3-5)

(2)第二自然段介紹什麼特點?(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3)主要內容?(這篇課文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書寫生字

1.指名讀生字。

2.指導書寫難寫字“疊、痕、逐”。

“疊”上面三個又的“捺” 變成“點”。

“痕”偏旁是病字旁,裡面是“艮”(gen)

“逐”豕(shi)的“捺”變成“點”。

3.學生練習。

四、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課

1.認讀詞語。

2.指名分節朗讀課文。

二、朗讀感悟

(一)第一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麼?(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

2.欣賞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頂、牆上的圖片。

3.不管爬山虎生長在什麼地方,都有一個什麼共同特點?(都是順著牆往上爬。)

(二)第二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二段,思考: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

2.全班交流。

(1)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

a.嫩紅、嫩綠。

b.師導語:是的,作者是抓住顏色由嫩紅到嫩綠的特點來寫的。還有別的特點嗎?

(2)“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

a.葉子的特點;綠、整齊均勻;

b.“一順兒”是指同一個方向或順序,沒有一片葉子是朝另一個方向的。

c.從“一順兒……沒有……也……”說明作者觀察得認真。

d.大螢幕出示爬山虎的葉子排列。

e.指導朗讀:讀出綠的特點。

f.這句話寫出葉子的靜態美。

(3)當微風吹來,滿牆的葉子更是美麗,誰來告訴我們?

a.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b.同學們再讀一讀這一句,你覺得這一句寫得怎麼樣?

教師點撥:漾、波紋是說水的,在這裡來形容葉子被風吹得顫動時美麗的樣子,很形象,很生動。

c.這是一種動態的美。

d.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

(4)同學們,你們知道葉聖陶爺爺怎麼能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這麼形象生動嗎?(學生試著回答)對了,是因為他細心地觀察了,正因為細心觀察了,才知道葉的顏色和樣子。板書(細心觀察)

3.感情朗讀,背誦。

(1)出示圖片問:看著這麼可愛的綠葉,你感覺怎樣?(學生彙報感覺,並用朗讀表達自己的心情。)

(2)葉聖陶先生這麼準確生動的描寫,我們應該把它背下來。試著背一背第二段吧。(學生背誦)

(3)看螢幕背誦。

三、作業佈置

背誦第2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舊知匯入

1.檢查背誦。

2.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麼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研讀交流

過渡: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爬山虎葉的特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和是怎樣爬的。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到有關寫腳的特點和怎樣爬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

(一)學習第三段

1.導語:下面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誰來告訴我們,你劃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寫了爬山虎的腳的什麼特點?

(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寫出了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是莖上。

(2)“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寫出了爬山虎腳的形狀。

導語:啊,原來爬山虎的腳是六七根細絲,長在莖上葉柄的反面。還有嗎?

(3)“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寫出了腳的顏色。

2.點撥寫法

(1)教師出示對比閱讀的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細絲,顏色也是嫩紅的。)同學們看老師這裡也有一段描寫,對比剛才我們學習的書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個好,好在哪?

(2)寫法上的好處:第四句寫出了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還寫出了像蝸牛的觸角。很具體,很生動。

(3)小結:是的,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葉聖陶爺爺非常善於細心觀察,不僅如此,他還善於運用了生動具體的描寫,為我們展示了爬山虎腳的特點的,這種寫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指導朗讀背誦。

(1)學生朗讀句子。

(2)指導背誦:現在,你已經知道爬山虎腳的特點了嗎?看著圖片給你的同桌介紹一下。

(3)師生一起介紹。

導語:這就是爬山虎的腳。那他是怎樣爬的?我們接著來學習。

(二)學習第四、五段

1.找學生讀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認真聽一聽,我們來初步瞭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找出能夠表現爬的過程的詞語,再體會一下爬的過程。

(2)學生彙報:觸、巴、彎、拉、緊貼、爬。

(3)齊讀

(4)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接??

(5)小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正是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往上爬,所以他的葉子很均勻,沒有重疊的。著也體現了爬山虎的聰明,均勻無重疊的葉子有利於充分吸收陽光。

(6)理解動詞之間的關係:同學們再看看這些動詞,他們的順序能互換嗎?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師講解:這些詞是有先後順序的,不能互換,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因果關係,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牆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牆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為什麼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牆上了吧是因為產生了拉力。葉聖陶爺爺運用了這些動詞,準確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2.學習最後一段

(1)爬山虎的腳還有哪些特點呢?請自讀第五段。

(2)出示:沒有觸著牆的,枯萎了,觸著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

(3)“……要是……休想……”說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當然也說明作者親自體驗過。)

3.通過剛才學習第四段爬山虎爬的過程,第五段腳的變化,你知道,葉聖陶爺爺的觀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聖陶爺爺懂得連續的觀察,才為我們展示了這麼可愛的爬山虎。

三、歸納概括

1.導語:同學們看著板書,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點,和怎樣爬的。

(2)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

(3)按順序表達。(引導學生看黑板寫葉的部分寫腳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的)。

(4)仔細觀察,繼續觀察的方法。(問:知道葉聖陶爺爺為什麼能把爬山虎的特點和爬的過程寫得這麼形象,生動嗎?(靠的是仔細觀察)僅僅是一時的觀察嗎?

2.學生抄寫表達方法。

3.讀“閱讀連結”,體會觀察,記錄的好處。

師點撥: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把握事物特徵、瞭解事物與事物之間連續的主要手段。我們應該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這樣,我們會終生受益的。

四、鞏固應用

1.練筆要求:我們已經知道爬山虎的特點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稱寫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們可以這樣的順序寫: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長在……。我的葉子的特點是……。我的腳的特點是……。我爬的時候,腳先……,然後……,最後……。

2.每一個小組寫一處。分別找各小組彙報。

五、拓展創新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許多大自然的奧祕。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回家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做記錄。也可以讓媽媽幫忙泡豆子,看看他們有什麼變化。

板書設計

葉 嫩紅 嫩綠 新鮮 準確

朝下 均勻 無疊 無隙

波紋 好看 生動 仔細觀察

爬山虎的腳

腳 莖上 葉柄反面 細絲 嫩紅 具體

爬 巴、彎、拉、緊貼、爬 連續觀察

《爬山》教案篇5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匯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麼?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麼形象具體,說明了什麼?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三、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牆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麼?討論、彙報。(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牆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四、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後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彙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麼具體詳細,說明了什麼?(觀察細緻、耐心)

五、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最後講觸著牆與沒觸著牆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六、質疑

七、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八、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爬山》教案篇6

【教學要求】

1、從葉聖陶先生修改中學生作文這件事中受到啟發,培養一絲不苟地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

2、從葉聖陶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理解詞句,練習用“受益匪淺”“堪稱楷模”造句。

【教學重點】

1、從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體會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複習舊課

二、檢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預習情況

1、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從課文中能看出來嗎?

2、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事?

三、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提出自學要求:

在上一組,我們學習了“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課文比較長,同學們用五分鐘時間,把課文很快地看一遍,想一想,怎樣把課文分成兩個部分,再現再把你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畫出來。

2、學生按要求自學。

3、討論交流:

⑴ 討論:

課文可以分為哪兩個部分?

⑵ 交流:

你畫出了哪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四、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1、提出自學要求:

認真學習課文第一部分,想一想,葉聖陶先生是怎樣修改《一張畫像》這篇作文的。

2、學生按要求自學。

3、討論:

課文中是怎樣講葉聖陶先生修改作文的?

五、佈置作業

看看這一課的生字,想想怎樣記住這些字。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

1、開火車讀課文第一部分,每個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讀得準確、流利。

2、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是怎樣修改作文的。

二、學習葉聖陶先生是怎樣修改作文的

1、談話,激發興趣:

在課文中,作者舉了幾個例子,說明葉聖陶先生是怎樣改肖復興的作文的,我們看了已經很受啟發。

2、小結修改作文的幾點方法。

三、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

一絲不苟、受益不淺、隔岸觀火、身臨其境。

2、用“受益匪淺”“身臨其境”造句。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聽寫詞語:

一絲不苟、受益不淺、隔岸觀火、身臨其境。

2、指名讀用“受益匪淺”造的句子,讀後適當評議。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開火車朗讀第二部分,每人讀一個自然段。

2、出示詞語,讓學生讀一讀,再聯絡課文內容說說詞語的意思。

3、聯絡課文內容,說說對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麼寫的。

⑵ “在我的眼前,那片綠綠總是那麼綠著。”

三、簡單小結,深化認識

葉聖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作文這件事,對肖復興的成長影響很大,後來肖復興成了比較的名的作家,寫了許多好文章。《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寫於1992年,離1963年有30年了,還寫得那麼具體形象,就像剛剛發生的一樣,這說明這件事情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

五、學習鞏固生字詞

六、佈置作業

《爬山》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生詞。

(2)自瀆課文,重點學習本課第1、2段。

(3)學習作者描寫事物的方法,學習如何去觀察一個事物。

(4)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通過對詞語的理解,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動物會爬牆嗎?那有沒有會爬牆的植物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會爬牆的植物。教師板書爬山虎的腳

二、初讀課文,解疑,學習生字。

1、自讀課文,劃出本課的生字、生詞,並通過上下文理解詞義。

2、可見出示本課生字,生詞,學生讀,師糾正

3、讀課文,找出課文的哪幾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4、教師講解本課體裁說明文。

三、講讀課文。

1、課文的1、2自然段寫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a、個別讀課文,思考:第1自然寫什麼?

b、這兩處地方有什麼共同點?

c、齊讀思考:你能從這兩句話中看出爬山虎的什麼特點?

2、講讀第2段、

a、指名讀第2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什麼?

b、這一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寫什麼?

c、葉子顏色的美表現在哪裡?

d、葉子的均勻、整齊表現在哪裡?

3、導讀。

a、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

b、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顏色很美。

c、爬山虎的葉子長的很整齊。

d、爬山虎的葉子的很均勻。

e、當風吹過,滿牆的葉子也很美麗。

4、理解:拂漾

5、齊讀課文,個別讀

6、歸納短意。

四、背誦第二自然段。

五、小結,準備下課。

標籤:教案 爬山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