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貧困戶脫貧先進事蹟材料三篇

貧困戶脫貧先進事蹟材料三篇


貧困戶脫貧先進事蹟材料三篇

 

以下是以下是本站的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貧困戶脫貧先進事蹟材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貧困戶李潤的脫貧先進事蹟一

在脫貧攻堅決勝時期,有這樣一些地方,這樣一些人,他們雖被認定為貧困戶,但不願“等、靠、要”,決心穩紮穩打,用心做人、做事,用勤勞脫貧致富,讓一貧如洗的狀況成為歷史,從而步入脫貧致富新時代。

在雪山鎮立馬村就有這樣一些人,其中和平小組的李潤就是代表之一。鳳慶縣雪山鎮屬國家重點貧困鄉鎮,立馬村人世代在貧困線上掙扎。生於1979年的李潤在成長道路上始終無法擺脫貧困的困擾,年少時曾在家裡當過泥巴匠、種過地、養過牛,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個地道的農民,他說:“這裡窮了幾代人,沒有產業資源,更談不上經濟發展,窮山溝裡家家戶戶也只能勉強吃飽飯。”到了結婚的時候,他還憧憬過通過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讓這個家過得更美好,卻沒想到自己的這段婚姻經受不住貧困的考驗,在女兒1歲的時候,妻子就因無法忍受貧寒而離家出走,一晃已是十餘年。讓這個處在風雨搖曳的家庭更雪上加霜的是,家裡除了有女兒需要撫養,還有4個老人需要贍養,其中李潤80歲的爺爺雙B失明多年,需要人全天候照顧,基本喪失行動能力;多年照顧一個膝下無子的嬸嬸,現已82歲,身體狀況欠佳;父母已60多歲,除了在家種地、養殖之外,沒有經濟能力;全家的負擔都落在了這個男人的肩上。自從2015年被認定為貧困戶後,不甘心一輩子在貧困線掙扎的李潤,決心用辛勤和汗水改變命運。

一、甘蔗種植,脫貧步履第一步

雪山鎮地處山區,當地缺少水利設施,適宜種植一些耐旱的農作物,比如甘蔗、核桃等。李潤積極參加了當地政府關於甘蔗種植的技術培訓,掌握了相關技術。同時,在黨的致富政策下,甘蔗收購商雲縣糖廠事先提供了甘蔗苗和肥料,讓沒有啟動資金的李潤有了發展之基。在發展之初,李潤和60多歲的父母在自家承包的10畝土地上種植甘蔗,基本能維持生活。2014年以後,甘蔗市場價格低迷,糖價持續走低,各地村民紛紛減少種植規模,但李潤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低價承包、租種其他村民不願種的土地,將甘蔗種植規模發展到了50畝,別人笑他不懂行情,但他堅信市場低迷只是暫時的,即便市場長時間不回暖,也只是多付出一些勞力。經過兩年的不懈堅持,李潤終於迎來了甘蔗市場的春天,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二、創新思路,多方發展,奠定脫貧之基

甘蔗種植取得了成功,經濟收入也有了不錯的提高。同時,李潤認識到甘蔗價格受市場波動較大,光靠甘蔗產業很難真正脫貧致富。鑑於上有老弱病殘,下有育兒負擔的家庭實際,他必須另謀出路。經過詳細的調查,他發現,當地的黃牛品質廣受好評,於是決定在發展甘蔗產業的同時,在家發展黃牛養殖產業,通過種植、養殖的有機結合,以牛糞化“肥”,甘蔗葉入“料”,節約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三、勤德兼備,樹立脫貧新模範

多年來的拮据生活,被妻子拋棄的巨大打擊,並沒有擊垮這個男人,反而加深了他對責任的理解,對親情的珍惜。面對無依無靠的嬸嬸,他不離不棄,幾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嬸嬸82歲高齡的身體依然健朗,甚至能承擔適當家務。周圍的村民在談論起李潤時,都紛紛豎起大拇指。在駐村工作隊隊員走訪他家時,老人家還跟我們說起:“自己能有這麼好的侄子,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李潤還向我們表示,在新房建成後,要帶嬸嬸一起入住。

“扶貧先治懶,扶貧先扶志”,這句話在李潤的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同時,李潤在脫貧道路上也得到了幫扶責任人的積極引導和大力相助。當下,鳳慶縣已進入脫貧攻堅的決勝階段,我們希望身邊那些貧困群眾像李潤一樣積極行動起來,樹立勞動光榮、勤勞致富的榮辱觀,克服”等、靠、要“的不良心態,苦幹實幹,在脫貧致富的路上發揮自身能動性,創造屬於自己的新生活。

貧困戶吳坤希的脫貧先進事蹟二

吳坤希,大坡鎮新瑞村委會雲頭埇村,在2014年5月將他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其家庭主要致貧原因是缺乏資金,家裡一共3口人,兒子在讀中專學校;加上他本人和配偶文化素質低、思想也比較保守,沒有發展的動力。在納入貧困戶之前,家裡收入全靠吳坤希一個人在附近打零工賺取,生計難以維持。

俗話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對於貧困戶的來說,他們的心理很脆弱,為此政府在落實各項脫貧措施的時候十分注重對貧苦戶的心理疏導。第一步,先採取精神扶貧。第二步,認真跟貧困戶講解扶貧政策。第三步,通過深入開展調研,並召開貧困戶座談會,讓貧困戶自己分析致貧原因,尋找脫貧措施,制定脫貧計劃,在充分尊重貧困戶意願的基礎上,科學確立脫貧致富的路子。

根據吳坤希的實際情況和真實意願,最終決定幫助其發展種植胡椒和養殖黑山羊,並解決其他生活上的問題。

1、政府幫助其購買胡椒柱300根;

2、引導其加入王峰黑山羊養殖合作社,增加家庭收入;

3、代繳交醫療保險;

4、幫助該家庭申請危房改造,解決他們住房問題;

5、組織觀看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加強學習種植、養殖技術。

經過幫扶人員的不懈努力,不斷多次深入與吳坤希溝通,不斷鼓勵他們靠自己雙手脫貧致富。吳坤希和妻子倆人改變了“等、靠、要”的思想,決定靠勤勞雙手奮鬥,意志堅定要摘掉貧困戶帽子。有了正能量的加持,吳坤希夫妻倆不止種植胡椒,自己另外種植檸檬、金桔,還額外養了一頭牛。大大提高了家庭的整體收入,解決了兒子上學的問題,還讓家庭收入從以前一年四五千收入,變成了三萬多元。

這離不開吳坤希夫妻倆起早貪黑,兩個人辛勤勞作,加上幫扶責任人關心支援下,他們種植的胡椒為他們帶來了一筆收入,加上養羊合作社的分紅。現在他們腰桿子挺起來了,精神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不斷的努力,吳坤希夫妻的家庭情況大有改觀,而且他們已經沒有那種因為自己是貧困戶而感到自卑的感覺,也改變了左鄰右舍對他們的看法。同時,他們也從危房中搬到了新房子。

讓幫扶責任人感到欣慰的是,吳坤希意識到勤快重要性,他說: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沒用,政府能幫我們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剩下他要靠自己讓自己的日子越過越好。

吳坤希笑著說,現在覺得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感謝共產黨的好政策,感謝新時期扶貧的好待遇,感謝幫扶責任人。

他說,自己脫貧後會把貧困名額讓給更多有需要的人,他也願意和政府一起幫助許多像他一樣困難的家庭。

他說:“並不覺得貧困戶是多麼光榮的事情,現在政策這麼好,總不能坐享其成等著別人給,別人給的始終沒有自己勞動得來的踏實。”他還表示,現在他信心很足,將來他會不斷擴大自己的胡椒種植業,自己購買更多的胡椒柱,把剩餘的土地全部利用起來。未來還打算再購買幾頭牛進行繁殖,在擴大種植業同時也進行養殖業的擴張,兩頭抓,自力更生。

貧困戶李光茂自力更生脫貧事蹟材料三

一、脫貧路上不“等靠要”

李光茂為人勤勞老實,他總是對幫扶人說,成為貧困戶並不是一件多麼光榮的事情,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這麼好,我們普通老百姓更應該自力更生,不能在家坐享其成,別人給的始終沒有自己勞動得來的心裡踏實。他在脫貧的路上,始終沒有停下致富的腳步。

他利用空閒時間,不麻煩村委會幹部,自己主動找工作,打零工增加收入,希望早日脫貧。由於他年齡較大,工作很不好找,只能在村寨周邊打零工。因為沒文化,不懂技術,李光茂只能幹些雜活。攪拌水泥的工作又髒又累,添沙,倒灰,加水,推車,一會兒也不能停頓,稍有耽誤,大工就會呼喚訓斥,一天下來,他渾身都是水泥點子。即使工作很辛苦,李光茂依然堅持每天按時到工地,從不缺工。“現在,趁著身子硬朗,多幹點活,多掙些錢,就能少給國家添些負擔。”李光茂的聲音裡充滿著自信。

他積極參加各種技能培訓,2015年參加“焊工”技能培訓,2018年11月他又參加了縣人社局組織的“中草藥種植”為期5天的技能培訓,同時在參加各種會議中瞭解到扶貧相關政策,學到了維護自身權益的知識,增強了就業的本領。在村幹部組織貧困戶參與集體無償勞動時,李光茂積極配合,並組織村小組群眾積極參與,他總是率先垂範,以身作則,隨叫隨到,從不偷懶耍滑。

談及脫貧後的生活,李光茂感激地說:“感謝村幹部、駐村工作隊和幫扶人的幫助,脫貧不脫政策,感謝黨的政策,我們現在吃不愁、穿不愁、住得好,看病也有了保障。勤勞能致富,今後的生活要靠自己。我相信,日子會越過越好。”

二、脫貧致富不忘感恩

李光茂是個熱心人。平時,鄰居哪家有急事難事,他總是熱心給予幫助。例如:去年上半年,兜底戶趙廷亮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本身又是殘疾人,一個人無依無靠,李光茂二話不說,直接叫趙廷亮與他們同吃同住,把趙廷亮當著自己的兒子,直到2018年年底,趙廷亮經政策兜底把房屋建好裝修好為此,趙廷亮才依依不捨離開了李家。雖然趙廷亮離開了,但在生活上,李光茂一家總是無微不至的對他關心關照。又如,李其勇戶,他一個人長年在外務工,對扶貧政策一竅不通,家裡有事,李其勇自己的親兄弟都不信任,他只信李光茂,大屋小事都全部委託李光茂幫辦理,李光茂也不厭其煩的幫助他,直到現在李其勇建磚鋼房也是李光茂在為他打理。有人問他,你這樣幫助別人,不累嗎?他總是微笑的回答,累點沒關係,人家信任我,有求於我,在我能力範圍內,能幫則幫。57歲了,一天總是忙裡忙外,笑對人生,這樣的村小組幹部不值得敬佩嗎?雖然李光茂戶2017年度就正式脫貧出列了,在村民代表會上,他被以脫貧典型身份請到會上“現身說法”,在談及脫貧感言時,李光茂自信的說“感謝黨和政府全心全意為我們辦實事”。

三、以身作則做好本職工作

網上有說“政府扶貧終止之日,就是貧困戶返貧之時”,李光茂對這句話表示深惡痛絕,他向村民和政府承諾,他非常感謝黨和政府對他家庭多年的關心與幫扶,目前他家已脫貧,不能再佔用國家資源,應該把幫扶瞄準更需要幫扶的村民,沒有黨和國家的幫扶,他老李家也會懷著“政府幫扶引進門,脫貧致富靠個人”的信念,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絕不返貧。作為一名基層共產黨員,一名普普通通的村小組幹部,他以身作則,做好本職工作。一是他做到了上級決策部署的宣傳人。脫貧攻堅是我們黨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縣委、鎮黨委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向脫貧攻堅聚焦,作為基層黨員幹部,他事必躬親,學習相關政策並積極宣傳,讓各項政策家知戶曉。二是做到了脫貧致富的領路人。魁母甲村小組,全村83戶有40餘戶是貧困戶,目前脫貧出列的寥寥無幾,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鉅。全村要奔小康怎麼辦?這是擺在李光茂等村幹部面前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的脫貧路在何方?黨中央其實早已給了我們方向。脫貧攻堅關鍵在產業,產業有發展,脫貧基礎才會牢固。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我們有了,放眼望去,以前開墾從山腳到坡頂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上山挖閣兜廣種薄收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但是我們還缺習總書記的下半句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老百姓的腰包要鼓起來。如何將我們的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現在考驗我們幹部群眾智慧和力量的時候到了,在每次群眾會上,他都積極發動群眾,集思廣益謀發展,出謀獻策奔小康。三是做到了村民移風易俗的帶頭人。他說,現在我們黨的政策越來越好,水泥路將逐步修到家門口,今年基本上要實現全覆蓋,大家告別了過去人背馬馱的日子,去哪都有汽車做,有什麼事相隔千里也打個電話就能通知到位,吃肉不在是像以前只有客人、過節才捨得吃,這是大家小時候根本不敢想的事。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的生活水平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和提升。但是我們的精神面貌、一些陋習還沒有根除,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和要求,這還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從我做起,奮勇爭先,做移風易俗的帶頭人。

目前我村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縣委、鎮黨委已經為我們做的很多很多,現在我將結合本村實際,率先垂範,補齊短板,發動群眾,群策群力,為本村變新顏、改新貌、換新村不懈努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