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抗擊疫情感人個人事蹟材料

  抗擊疫情感人個人事蹟材料

同樣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廢處理專業團隊趕來馳援。不懼風險、不辭辛苦,他們攜手守護著這座城市的安全防線,董x就是其中之一。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抗擊疫情感人個人事蹟材料資料,提供參考,歡迎閱讀。

抗擊疫情感人個人事蹟材料

抗擊疫情感人個人事蹟材料一

從除夕夜第一批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出征,到現在已兩個月有餘。4000餘名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堅持精準施治,用愛心溫暖了很多患者。記者走近其中3名軍隊醫護人員,傾聽他們的抗疫故事……

來自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三科主任謝渭芬——

“要精準治療,細節是關鍵”,一次握手、一句撫慰都可能是“良藥”

他常說自己就是一名普通軍醫。事實上,在醫學消化內科領域,他可算是全國領軍人物之一。他就是來自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支援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三科的主任謝渭芬(見圖①,曹希攝)。大年八年級剛查完房,他來到院長辦公室,言辭懇切地說:“如果沒有上戰場,就愧對軍醫這個身份!”請戰最終獲得批准,謝渭芬趕往抗疫一線……

“要精準治療,細節是關鍵。”查房時,謝渭芬會隨時提問管床醫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壓資料分別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時的溫和,黑著臉批評對方……

一天,醫生鄒最從病房門口經過,看到謝渭芬正在盯著輸液管,嘴裡默唸著一串數字……鄒最明白:謝主任是在計算每分鐘輸液的滴數。個性化治療,對輸液速度有著非常嚴苛的要求,100毫升液體需要45分鐘內輸完,每分鐘至少50滴。那天,謝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數滿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謝渭芬說,一次握手、一句撫慰都可能是“良藥”。一位74歲的患者,高度焦慮,謝渭芬每天查房都握著老人的手,俯身嘮嘮三五分鐘;他還請心理醫生柏湧海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幾天之後,老人飯量大了,睡覺也踏實了。出院那天,老人緊緊握著謝渭芬的手說:“是您救了我一命!”

來自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的火神山醫院感染八科一病區主任趙玉英——

“心病還要‘心’藥醫”,隨時回覆微信群裡的各種提問,每天數百條

2月4日,火神山醫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副主任醫師趙玉英(見圖②,劉會賓攝)所在的病區。每個班4名護士,除了基礎護理,還要負責打掃衛生、照顧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體都吃不消……

“剛住到醫院的患者們,情緒有些焦慮,有什麼緩解的好辦法?”作為感染八科一病區主任,趙玉英試著建起了一個“感染八科醫患交流群”。從此,趙玉英就像一個應答機,隨時回答群裡的各種提問,每天回覆數百條,最短的一個字或者一個表情,最長的要一兩百字。漸漸地,患者的焦慮感少了,醫生也鬆了一口氣:即使不是自己當班,也能隨時瞭解患者的情況。趙玉英總結:“心病還要‘心’藥醫。”

“心”藥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鍾阿姨身上。得知鍾阿姨的兒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於病情較輕,在另一家醫院隔離治療。趙玉英多方協調,把小李轉院到火神山醫院,安排和鍾阿姨住同一個病房。看見兒子來了,鍾阿姨臉上有了笑容,在兒子的照顧下,身體一天天好起來。

後來,趙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這個病房,既方便溝通交流,又可以讓小李幫助照顧生活起居。在小李帶動下,志願者越來越多:病房裡,有的患者幫助醫護人員照顧重症患者起居;醫技樓外,有的患者協助醫護人員推輪椅、抬擔架;樓道里,他們拿起掃把和拖布,打掃衛生、傾倒垃圾……

如今,病區已有100多名患者治癒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後邊備註上“已出院”,還繼續留在群裡給大家鼓勁加油。這個病區的醫護人員也用上這劑“良方”,建起了自己的醫患交流小平臺;即使醫療隊離開武漢,他們也可以隨時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了。

來自火箭軍某醫院的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十四科護士長李曉莉——

“稱呼一改,暖心多了”,進病房不叫床號,而是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地叫著

江城的第一縷陽光灑進窗戶,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十四科護士長李曉莉(見圖③,趙法勝攝)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個人防護裝備,即將奔赴她的戰場: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汙染區,感染風險極高。來自火箭軍某醫院的李曉莉,個頭嬌小,短髮齊耳,說話如蹦豆,走路帶陣風,幹啥事就一個字:快。

李曉莉當兵31年,臨床護理幹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曉莉雖然已經上報了退休,仍帶領科裡護士集體遞交請戰書。到了武漢,她擔任感染十四科護士長,在全科護士中年紀最大,卻也最拼。主管護師喬惠霞與李曉莉一起共事13年,對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護服就像充滿了電,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勁兒。”

在李曉莉的帶動下,護士進病房從不叫床號,而是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地叫著。“稱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曉莉說,這個“特殊規定”,她已堅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訴記者:“一下子感覺我們像是親人,特別熱乎。”胡阿姨年前從杭州到武漢探親,沒成想滯留江城無法返鄉,還染上了新冠肺炎,剛入院時心情很糟……李曉莉每次見她一口一個“大姐”,和她聊幾句家長裡短,還在防護服上畫上西湖風光,緩解她的“思鄉之苦”。如今,胡阿姨不僅身體恢復很快,還樂呵呵地給病友加油。

92歲的王奶奶,是李曉莉重點護理的患者。這天,她要出院了。李曉莉想臨別前給她說上幾句話,一進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邊等她:“閨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們比您還高興呢,一會兒用輪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這些事,第一個……”李曉莉湊在王奶奶耳朵邊,叮囑了一番,帶人把她送出了大門……

送王奶奶出院,李曉莉又開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顯得有些嬌小,卻在大家心裡越發高大……

抗擊疫情感人個人事蹟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湖北武漢的醫療垃圾數量快速增長,最高峰時,一天的醫療廢物產生量達到240多噸。在這條醫院背後的戰線上,同樣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廢處理專業團隊趕來馳援。不懼風險、不辭辛苦,他們攜手守護著這座城市的安全防線,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時,武漢市蔡甸區人民醫院,董清正和同事們將一桶桶醫療垃圾裝運上車,運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處置點。

董清來武漢已經差不多兩個月了。春節期間,當得知武漢當地處置醫廢的人力、運力出現明顯缺口時,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動向湖北省環保廳請纓馳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內的第一批突擊隊共12人駕駛5輛清運車從襄陽出發,當天趕到武漢後就立刻投入工作。

為了儘可能多地處理醫廢,最開始的一個月裡,董清他們每天工作的時間都在12個小時左右。

雖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風險,但董清從未退縮。2月4日,專門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醫院投入使用第一天,產生的醫療垃圾需要有人處理。得知任務後,董清果斷決定報名先上。

今年36歲的董清是一名退伍軍人,有著14年的黨齡。在部隊的8年裡,他主要在衛生隊工作。這次抗擊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儘可能地幫助隊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團隊81人已收集轉運1933車次共918.1噸醫療廢物,無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漢市的醫廢處置能力明顯提升,從最初的每天50噸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噸,可以實現“日產日清”。目前,董清的隊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務返回襄陽,他依然繼續堅守在武漢。

抗擊疫情感人個人事蹟材料三

“劉醫生,謝謝您!”2月25日雷神山醫院外,51歲的患者袁先生在出院時,向劉黎明(見圖,資料照片)醫護團隊深深鞠了一躬……“除了這樣,我想不到有更好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謝意。”袁先生說。這是雷神山醫院C9病區的第一位治癒患者。從入院時高濃度吸氧狀態下氧飽和度只有95%左右,到最終達到專家組評估的出院標準,僅用了不到一週時間。這離不開劉黎明團隊的精心呵護。

2月14日,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肝病科主任劉黎明率領45人的醫護團隊進入雷神山醫院。彼時,病區空蕩,環境陌生,劉黎明放下行李,投身到病區建設中。“倉庫距離病區有1公里多,幾十張病床所需的棉被、床墊,我們一趟一趟地來回運。”2月19日,C9病區正式開科,接診工作持續到晚上10點,當天收治了28例,是當時雷神山醫院除ICU外收治危重病人最多的病區。

新冠病毒感染在中醫屬“疫病”範疇,作為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劉黎明擅長以中醫療法,根據地域特點,結合患者病情、個體差異,綜合採用衛氣營血、三焦六經辨證論治。1月31日,年過五旬的張先生來到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二病區,“入院時已間接性發熱咳嗽一週了,兩天後肺部感染還在加重……”劉黎明說,他們迅速施以藥物抗病毒等一系列中西醫結合療法,一週後患者症狀明顯好轉;“沒想到,這麼快就能出院了!”接到出院通知時,張先生還有些驚訝……

從1月24日臨危受命主持發熱門診工作,到如今帶隊上雷神山醫院,劉黎明的身份發生數次變換:從中西醫結合肝病科主任到發熱門診主任,從呼吸內科二病區主任到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雷神山醫療隊隊長、雷神山醫院C9病區主任。轉變的是職務,不變的是一份“抗擊疫情,救死扶傷”的初心。

“職務多變,初心不變!”劉黎明說,他清楚地記得初次接手發熱門診時,連續五天五夜沒有回家的場景。“白天是門診前排長隊的發熱患者,晚上是隨時出現的危重症病人。”但劉黎明一直堅信,“疫情是種磨練,隨時需要隨時上,勝利最終必將屬於我們。”

抗擊疫情感人個人事蹟材料四

我們來認識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14科護士長李曉莉。從事臨床護理專業26年,她曾遠赴剛果(金)參加國際維和,也曾衝鋒在玉樹抗震救災、舟曲泥石流搶險中救治傷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她又一次衝到了第一線。

一大早,護士長李曉莉像往常一樣,趕在早班護理組接班前進入“紅區”,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為她的習慣。

看患者、問病情、查體徵,進入病區的李曉莉就像上了發條一樣進入了快節奏,一刻也停不下來。所有發現的問題她都現場記錄下來,有的粘到病房門上,有的貼在護士站最顯眼的地方。

在這裡,患者們有個大事小情,都願意找風風火火的李曉莉。

風風火火卻也細緻入微。85歲的鄭大爺前幾天有些不舒服,生命體徵卻並無異常。憑著多年的臨床經驗,查房時,李曉莉暗暗地留了心。當天中午,鄭大爺突然併發症急性發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曉莉和醫護人員迅速採取靜脈補鉀、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從死亡邊緣把鄭大爺拉了回來。

李曉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對於這些老年患者,李曉莉為他們一人設計一套護理方案,細心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