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最美奮鬥者的先進事蹟6篇

一篇有效的事蹟材料能夠凸顯宣傳典型,推動工作的效力,只有在認真分析了人物事蹟後,我們寫出的事蹟材料才是有價值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最美奮鬥者的先進事蹟6篇,感謝您的參閱。

最美奮鬥者的先進事蹟6篇

最美奮鬥者的先進事蹟篇1

要學習燕振昌同志忘我工作、永不停歇的奉獻精神。愛崗才會敬業,有“他”才能忘我。燕振昌同志心中的“他”,就是全村老百姓。他始終把群眾當親人,群眾的事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不論嚴寒酷暑、颳風下雨,不論家裡有多大事,他都早出晚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為群眾謀福祉上。尤其是把群眾的每次留任,作為對自己最大的鼓勵和鞭策,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還牽掛著全村的發展,謀劃著村裡新一年的發展規劃。學習燕振昌同志,就要學習他立足本職、盡心盡力的守責理念,把幹事成事作為一種自覺行動、一種樸素情懷、一種執著追求,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幹事創業中實現共產黨人的人生價值。

要學習燕振昌同志一心為民、造福百姓的公僕情懷。一心為民,就要捧出一顆真心。燕振昌同志始終把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生活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擔任水磨河村黨組織書記44年裡,他帶領鄉親們辦企業、修道路、建學校、造良田、搞三產,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使以前人均年收入只有幾百元的窮村,躋身許昌市“小康村”行列。近年來,由於毗鄰禹州市內的煤礦開採,造成水磨河村及周邊地下水位下降,群眾吃水和灌溉成了大問題。已經70多歲的他不顧年邁,四處奔走,積極反映。經上下多方協商,建成坡胡鎮西部安全飲用水及灌溉工程,解決了3個鄉鎮23個村近4萬口人的飲水和灌溉問題。學習燕振昌同志,就是要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工作的最大追求,把群眾呼聲當作第一訊號,一腔赤誠,永遠保持以民為本公僕情懷。

最美奮鬥者的先進事蹟篇2

正是由於對我國麻風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15屆國際麻風會議1998年在北京召開,在這次具有紀念現代麻風防治100週年特別意義的大會期間,李桓英被推選擔任本次大會的輪值執行主席。

會上,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第七屆麻風病專家委員會8位專家之一的李桓英,做了《在雲南實施麻風病防治特別行動計劃的報告》,博得與會1000多名中外專家長久熱烈掌聲。世界衛生組織官員諾丁博士緊緊握著李桓英的手說:“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的最好的。”

多年來,李桓英不斷優化治療方案,縮短療程,消除歧視。她解決了該領域的重大策略和技術上的關鍵問題,為我國政府制定控制和消滅麻風病的整體規劃,為全球實現消滅麻風病目標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據,做出了重大貢獻。她在麻風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贏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6項。

2005年,以李桓英命名的“北京市李桓英醫學基金會”成立,每年都選派一批優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到國外訪問學習。目前,已經選送200餘人赴國外進修學習,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醫學人才。2016年9月,第19屆國際麻風大會在北京召開,李桓英榮獲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

2016年,95歲高齡的李桓英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她這樣寫道:“在多年的社會生活和醫療工作中,我深刻領悟到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也正是在黨的培養、支援和幫助下,我為廣大麻風病患者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黨又給了我很多榮譽和鼓勵。我雖已進入耄耋之年,但願意以黨員的身份為麻風事業奮鬥終生!”

2016年12月,李桓英與醫院年輕的醫務工作者一起莊嚴宣誓,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在麻風病研究的道路上,李桓英還在繼續前進。

最美奮鬥者的先進事蹟篇3

吳蓉瑾擔任了盧灣一中心國小校領導後,要面對的學生從幾十名變成了上千名。為了做到大規模因材施教,20__年起,吳蓉瑾組織教師和技術團隊探索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學校通過記錄學生答題時間、正確率等資訊為每一個孩子建立資料庫,老師們通過解讀研究這些資料,提煉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找準每名學生的問題癥結。

在盧灣一中心國小,學生們上課的狀態能通過動作捕捉加上資料分析反饋給老師。上課鈴響後,學生們登入教學平臺,老師就可以通過學生的虛擬頭像變色程度來判斷學生的準備情況;學生在平臺上選擇適合自己的難度級別,老師會提供個別化指導;學生用“電子筆”在特定的本子上書寫,老師能清晰看到孩子的書寫習慣、思考路徑。不少學生從這一創新的“雲課堂”中獲益匪淺。

一名四年級男學生平時聰明活潑,課堂表現也很積極,可考試成績總是不盡如人意。吳蓉瑾和其他老師分析了他的筆記,發現他做題目會出現“大段大段的停頓”,這是思想開小差所致。吳蓉瑾便鼓勵這名學生通過練習射擊提高注意力。經過一學期射擊訓練,這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有了極大改善,期末考試成績明顯進步。

“這就好比我們把每一個孩子都放在一個籃子裡,把所有有關資料擱進去,為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提供支撐。”吳蓉瑾還帶領“雲團隊”開發了多個“雲系列”產品,“雲手表”“雲廚房”“雲劇場”“雲隨行”等均申請了專利。

最美奮鬥者的先進事蹟篇4

“以前,老師大多是憑經驗、觀察,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點。”提起“雲課堂”,身為“雲團隊”一員的徐繼紅老師有說不完的話,“如今‘雲課堂’的資料資源,彷彿是為老師提供了‘課堂導航’,讓老師能夠採取更加科學、適切的教學方法。”

就這樣,一朵朵“雲”飄在學校的每個角落——適用於合作學習的“雲課桌”、為學生提供一對一指導幫助的“雲朗讀”、呈現學校歷史的“彩雲牆”、幫助老師及時瞭解學生身體機能的“雲手表”、開展勞動教育的“雲廚房”、展示學生手工作品的“雲展館”……這一切,把學習生活與移動應用完美契合。

今天,“雲課堂”3.0版也已日臻成熟:聚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26個指標,勾勒出詳盡真實的學生數字畫像,讓老師們瞭解每個孩子的興趣所在、潛力所在,更全面地來看待孩子的發展。

吳蓉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把為學生勾畫的“數字畫像”比作“放籃子”,“當一個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各類資料被彙總起來,放進了一個‘籃子’,再經過老師的觀察、分析、調整,再運用,便會對孩子成長有了更科學的指導。”

教育均衡發展是吳蓉瑾的另一個“教育夢想”。3年前,作為特級校長,她受組織派遣流動到上海市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國小擔任校長。今天,這所鄉村學校真正成為了家門口的好學校。

最美奮鬥者的先進事蹟篇5

胡海嵐2008年放棄美國教職回國,2015年加入浙大,現擔任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教育部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主任。

她專注於腦的高階功能及相關疾病的研究,在系統神經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領先的創新性研究成果。

——揭示抑鬱症發生及抗抑鬱藥物快速作用的分子、細胞及環路機制,為研發更好、更安全的新一代抗抑鬱藥物提供了科學依據,極大促進了研發程序。

——揭示個體參與社會競爭及“勝利者效應”的神經調控機制,揭示了後天的經歷經驗可以通過重塑神經環路來改變先天的弱勢。

——創新單細胞活性雙標記技術, 揭示獎賞與厭惡對立情緒的神經編碼,原創性地闡述了情緒增強記憶的分子細胞學機制。

胡海嵐的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重要論文50餘篇,其中以唯一通訊作者發表3篇science、2篇nature等。2019年榮獲每兩年評選一位的第12屆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神經科學國際獎,被高度肯定為“在情感的神經生物學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領域取得了令人讚歎的出色成果”。2021年被授予第24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她的國際學術影響力為中國科研在國際上發聲,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不斷走向世界舞臺作出積極貢獻。

團結君還注意到,在300位全國三八紅旗手中,也有多位民主黨派成員,如民建會員、北京懷柔田鳳銀長城美術館館長田鳳銀,致公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王小云,致公黨中央第十五屆婦委會副主任、北京港澳臺僑婦女聯誼會副會長鍾瑾,九三學社社員、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段慧玲等。

此外,另有兩位臺灣同胞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她們是杭州愛爾堡教育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林佳燕和廣西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王孟筠。

最美奮鬥者的先進事蹟篇6

李桓英,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研究員,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她選用的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並在全球推廣,讓數萬名麻風病人重獲新生。她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全球麻風病防治事業,為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重大貢獻。

“作為中國人,我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把我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於北京。1945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1946年,前往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細菌學和公共衛生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微生物學系助理研究員。

1950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李桓英因成績優異,被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推薦擔任世衛組織首批官員。任職7年間,她被派往亞洲、美洲等許多地區,為遏制傳染病蔓延作出艱苦努力,受到世衛組織的好評。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滿時,世界衛生組織主動提出與她續簽合同。然而,李桓英親眼看到不少國家由於貧窮而導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國更需要自己。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正是急缺人才之際。我曾在美國雜誌上看到過錢學森的名字,當聽到他毅然回國的訊息時,內心有了很深的觸動。作為中國人,我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把我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李桓英回憶說。

當時,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國,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國。但是,她婉言謝絕了世衛組織的邀請,瞞著家人,隻身一人繞道倫敦,幾經周折,於1958年從莫斯科回到了祖國。這一年,她37歲。

從此,在漫長的歲月中,無論是晴空萬里,還是風雨交加,她都無怨無悔;無數次的親情召喚,都不能改變她報效祖國的決心……

李桓英說:“很多人問過我,當初已經離開祖國那麼多年,為何選擇回國?我都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因為我是中國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1978年底,李桓英調入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時任所長鍾惠瀾院士讓李桓英以訪問學者的身份,由世衛組織資助出國考察,其中包括訪問美國等6個國家的麻風病中心。

1980年,李桓英來到美國,為父母掃墓,並與弟弟妹妹團聚。這一次,她又堅定地拒絕了親人們的挽留。在詳細考察了美國的醫療成果後,李桓英如約返回祖國。

“只要是我認準的事,就決不回頭。”李桓英說:“我是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我的事業在中國。離開了祖國,我的人生還有何價值?”

李桓英認為,自己一生最正確的選擇就是能夠回到祖國、報效祖國。她說:“我在國外跑了那麼多國家,漂來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沒有根。你要做事業,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國家。”這,就是她的赤誠愛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