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黨建文案

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法制環境調研

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優化社會環境

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法制環境調研

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構建和諧漢南

漢南區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關心、關懷和關愛青少年,為青少年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法制環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緊迫的任務。為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為青少年營造健康成長的環境,區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就“全區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法制環境”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與相關單位和職能部門進行了多次座談。現就如何淨化、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環境,如何建立、健全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網路提出我們的意見和建議,供區委、區政府及有關部門領導參考。

一、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法制環境現狀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區青少年法制教育網路建設不斷髮展和完善,在校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區各學校堅持課堂教學主渠道,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和第二課堂活動,學生法律素質普遍提高;
全區33所中國小校均落實了“一校一警”制度,成立了警校共建工作領導小組,聘請了法制副校長27名,有15所學校還配備了城管副校長,並定時定期開展教育活動,學校法制教育工作制度得到進一步健全;
學校、家庭、社會互相配合,共同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初步形成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三位一體”的格局。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區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法制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對青少年法制教育缺乏合力。表現為,學校講一套,家長講一套,在社會上看到的又是一套,教育口徑相互矛盾,讓青少年無所適從;
教育責任不清,價值導向扭曲,部門配合難,共同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法制環境的有效機制還未形成。在校青少年的品行可謂問題多多,上網、抽菸、喝酒、打架、偷盜、擂肥、早戀、結幫等劣跡惡行屢見不鮮甚至有逐漸蔓延之勢,成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發生的前兆,給學校、家庭、社會帶來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影響,應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和深刻的反思。

二是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法制環境缺乏長效管理機制。由於利益的驅動和部分行政主管部門管理職能的缺失,未成年人進入網咖屢禁不絕、黑吧經營現象仍然存在,即使經整治也容易反彈,家長對此既恨但又無可奈何。發生在我區某中學的一位在校學生因迷戀網路而逃學“泡吧”達7個月之久,學校、家庭毫不知情,網咖的未成年人准入機制形同虛設,後經媒體曝光後才引起社會的關注,由此可見,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消極因素不容忽視,建立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法制環境長效管理機制已是迫在眉睫。

三是部分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法制教育難有時效性。在應試教育大環境影響下,在會考、大學聯考指揮棒影響下,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分分是學生的命根,考考是老師的法寶”這一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重智育、輕德育,重成績、輕能力現象依然普遍存在,造成在學校“智育”是硬指標,“德育”是軟任務,使學生的法制教育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導致法制教育流於形式,難有時效性。

四是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不容樂觀,綜合治理機制有待加強。學校周邊的一些個體工商戶把學生當作搖錢樹,將香菸拆散零售給學生,甚至容留曠課的學生抽菸、喝酒、賭博;
無照經營的小商販,在學校門前出售不衛生食品,對學生的健康構成威脅;
大量的學生在放學後進入網咖,沉溺於聊天、遊戲,荒廢學業;
學校周邊居民將空閒的房屋出租給學生,少男少女們將此作為聚集地,談朋友甚至同居,等等。這些問題雖已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進行過專項治理,但效果不明顯,主要是在整治上仍然存在著主管部門一家唱“獨角戲”,少數行政主管部門甚至“重收費、輕管理”,缺少其他相關部門的參與和配合,缺乏綜合治理機制。

五是社群對青少年的法制宣傳與教育基本還是空白。

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訓,對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來說是適用的。當代青少年的生活環境是一個開放式的環境,隨著社會的轉型、體制轉軌和開放程度的擴大,青少年受價值觀多元化的影響,缺乏精神支柱和主流思潮,一些不良的風氣和不健康思想,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不容低估,成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二)學校教育的偏向。學校是青少年學習成長的搖籃,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與學校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如何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根本轉變,不少學校的教育和管理還存在著嚴重問題,在辦學方向、治學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向。一是片面追求升學率。應試教育的壓力使學校不得不追求升學率,以提高影響,擴充生源,給學生在學習和思想上帶來許多負效應,被劃為“另類”的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極大傷害,破罐子破摔,有的滑向違法犯罪的深淵。二是重智育,不重視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造成不少學生思想品德“滑坡”,有的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三是缺乏對後進生和差生的關懷和幫助,多有批評少有鼓勵,有的學校和老師甚至對這部分學生採取“放任”式教學,導致部分學生自暴自棄,厭學、逃學、輟學,過早地流入社會。

(三)家庭教育的誤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教與家風對孩子的心理及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溺愛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養成好逸惡勞、貧圖享受、自私自利、專橫霸道的惡習,一旦個人慾望得不到滿足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高壓型”的家庭奉行棍棒政策,在這種高壓下,極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這樣的孩子一旦犯罪,便會凶惡地報復社會,危害性極大;
“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無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們失去家庭溫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一遇不良習氣和壞人的引誘就容易走上邪路;
“單親型”的家庭由於家庭結構不健全,使青少年缺乏正常的家教氛圍,他們的心理和生理受到嚴重的影響。

(四)綜治合力的不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缺乏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約束,食品衛生、飲食攤點、佔道經營、文化圖書等管理分屬不同部門負責,衛生責任制、食品准入制、過錯追究制、行政執法監督機制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或者沒有照章執行。責任不具體,多頭管理,沒有形成綜合治理合力。在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上往往是一陣風,突出時有一定效果,特殊階段一過,又容易死灰復燃。

(五)管教制度的缺失。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無業人員在我區青少年犯罪中佔據多數。近三年(2002年至2004年)來受理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無業人員有67人,佔受理青少年犯罪總人數的83.3%。九年義務教育後,使一批國中畢業沒有升入高中的未成年人脫離學校,流向社會,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難以就業或不願從事體力勞動而成為社會無業人員。因社會管理的缺位,無業青少年成為犯罪的高危人群。

(六)青少年自身素質的不足。青少年時期是生理和心理迅速變化的時期,是從未成年人向成年人過渡轉變的特殊時期,被稱為成長中的“危險期”。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青少年身體生理“早熟”與心理“晚熟”的反差越來越大,他們缺乏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自我約束力差,又缺乏一定的辨別是非能力,極易受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而誤入歧途。

三、對策與建議

構建青少年法制教育網路,營造和諧、健康的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法制環境,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關心和關愛,為此,我們建議:

(一)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

青少年是未來、是希望。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優化社會環境,為我區青少年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培養一代有為青年,是構建“富裕漢南、生態漢南、和諧漢南”的長遠戰略和現實需要,區委、區政府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領導。

一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區委、區政府要對營造健康、和諧的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法制環境工作予以高度重視,特別是各級黨政領導要切實擔負起政治責任,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增強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納入重要指標進行考核檢查。要建立、健全工作機構,針對青少年犯罪趨勢、特點和當前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研究和探索有效措施確保法制教育落到實處,真正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齊抓、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

二是努力加強法制保障。《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為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區委、區政府要加大對這兩個法律的宣傳和貫徹實施力度,強化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結合普法工作,制定青少年法制教育規劃,努力形成漸進、科學、合理的法制教育宣傳體系;
要加強安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要進一步落實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各項法律法規,加強對青少年的權益保護;
要建立預防和挽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發現機制、預防機制、挽救機制和再犯預防機制,做到防患於未然。

三是積極關心弱勢群體。積極關心流動人口家庭、貧困家庭、單親家庭、下崗職工家庭等特殊群體子女的教育,建立、健全社會支出保障機制,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努力做好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救助、保護工作。

四是重視活動場所建設。區委、區政府要加強對校外教育的管理,要將校外教育象學校教育一樣納入政府的日常工作,統籌規劃,加快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的建設,加大對校外教育的資金投入,重視校外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同時,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和吸引民間資金參與青少年文化設施建設,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心、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二)明確職責,齊抓共管,全面淨化青少年成長的法制環境

1、淨化社會環境,構築社會防線

要加大淨化文化環境力度:一是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堅決查處傳播淫穢、色情、凶殺、暴力、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的出版物;
二是加強對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的治理;
三是加強對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電子游藝廳、錄影廳等社會文化場所的日常管理,任何不適宜對未成年人開放的文化娛樂場所,不得對未成年人開放。

這裡尤應強調的是,要從制度建設上為淨化文化環境提供保障。在這方面,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分別作出了具體的規定,譬如規定中國小校周邊200米內不得設立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和電子遊戲經營場所;
堅決查處和關閉傳播色情、淫穢內容的網站等等。區政府要著眼與控制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誘發因素,加大對社會醜惡現象的打擊力度,可適時聯合綜治、教育、公安、文化、工商、城管、電信等部門採取專項治理與日常管理相結合、日常巡查與突擊檢查相結合、完善管理制度與年度考核相結合、廣泛宣傳與群眾舉報相結合、教育引導與打擊處罰相結合的方法,在全區範圍內清理、整治電子遊戲機、網咖、學校治安秩序、校園周邊環境等。特別是對不按有關規定經營,嚴重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網咖,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要有所作為,對其實行“一次性死亡”的嚴厲制裁,堅決關閉取締,絕不能簡單地以罰代法。同時,要鼓勵社會各界舉報“黑網咖”、網咖接納未成年人和超時經營等違規行為,建立社會監督、政府獎勵制度,區政府應採取有效措施,對社會有效舉報而不作為的行政主管部門的主要領導實行行政問責,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2、強化法制教育,構築學校防線

一是端正教育態度,轉變教育觀念。學校要認真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努力克服和扭轉重智輕德的不良傾向。學校在抓好智育的同時要注重抓好德育,對德育工作者在評職、晉級任用、物質待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教育行政部門在對校長的任用、教師的晉級、先進集體和個人的評定時,都要把德育工作是否有成效作為重要指標。對“後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不能動輒採取“勸退”和“改變環境”的做法,將他們逐出校門,要耐心進行疏導教育,向他們傾注更多的愛心,幫其消除自卑感,讓其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師長的關愛,促其轉變。對於那些有嚴重不良行為、符合條件的學生應送工讀學校重點加強幫教,制定相應政策解決貧困家庭子女的工讀學費問題。

二是加強法制教育,培養文明行為。要加大學校法律常識課和思想品德課的比重,把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工作真正納入學校教育的整體計劃,努力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有機地統一到課程教材之中,使教材內容貼近學生思想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群體,使青少年除能接受科學文化知識外,能夠初步瞭解和掌握一些與日常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培養明辨是非能力和遵紀守法的品德。同時要充分利用課餘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制宣傳活動,如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法制文藝匯演、模擬法庭、參加公捕公判大會等,使青少年從思想上強化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三是加強綜合管理,優化成長環境。政府在優化青少年成長環境上要履行牽頭抓總的職責,各職能部門要緊密配合。公安部門要加強學校及周邊地區治安環境的綜合治理,嚴歷打擊危害學校正常秩序,侵害青少年學生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保障青少年有一個安全、和諧、健康的學習環境。對侵害學校師生、危害校園治安的各類犯罪活動從重從快辦理;
在校園周邊治安複雜地區設立治安崗亭,有針對性地開展治安巡邏,強化治安管理;
管段民警對出租戶逐戶摸底,對不具備消防設施,有安全隱患的,責令停業。對各學校周邊的副食商店、餐飲食店要加強食品衛生的監督,保證食品安全;
嚴禁校園周邊個體商戶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違者嚴懲。

3、重視社群教育,構築家庭防線

一是打造社群教育平臺,夯實家庭教育基礎。區政府要加強對社群工作的領導,通過社群主導,以社群為平臺和載體,舉辦青少年家長的法制培訓班,不斷提高家長的素質,使其盡到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為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教育家長自覺保持婚姻家庭的相對穩定,營造融洽的家庭氛圍,充分發揮家庭“第一學校”的作用,防止給青少年學生造成心靈上的創傷;
引導家長自覺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不越軌、不出格,以自己的良好行為給子女樹立榜樣,規範和引導青少年的言行舉止。

二是倡導良好社會風尚,樹立正確家庭教育觀念。區政府要大力倡導良好的社會風尚,工、青、婦等群團組織要通過評選“五好文明家庭”、“優秀職工”等各項活動教育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克服和糾正簡單粗暴、嬌慣溺愛和放任自流等不良教育方式,教育子女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優良作風,克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惰、懶散習慣,塑造良好的生活、作風性格,對不正當的慾望和需要,要耐心細緻地加以引導。

三是建立健全社群管理、幫教功能。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組織社會閒散青少年有序外出務工,防止盲目外出,另一方面要加強外出務工青年的管理,不斷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法制觀念和思想道德文化素質。街道和社群居委會要採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幫教社群有不良行為的青少年,把“教育、感化、挽救”工作貫穿於幫教全過程。各級綜治辦、公安、司法、工商、工、青、婦等有關部門和單位要積極配合,採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做好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建立區、街道、社群三級幫教工作網路,明確要求實施“一把手”責任制。

總之,為青少年的成長創造健康、和諧、穩定的社會法制環境是一項長期、複雜的工作,只要學校、社會、家庭各負其責,相互監督,齊抓共管,形成合力,保證和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綠色環境就一定能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