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黨建文案

2021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優秀事蹟範文4篇

回望歷史,豐衣足食一直是中國人民最樸素的願望。小康不僅包括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還包括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2021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優秀事蹟範文4篇,希望你喜歡。
2021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優秀事蹟範文4篇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優秀事蹟範文篇一
 
在寧夏xx縣,有一個地名很特別的鄉鎮——喊叫水鄉。喊叫水,地如其名,十年九旱,由於缺水,全鄉19個村都是貧困村。近年來,寧夏通過實施一系列生態扶貧工程,不僅讓全鄉貧困村今年全部脫貧銷號,也讓喊叫水人走出了一條生態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正在準備給玉米地灌水的村民叫馬xx,按照喊叫水鄉“以人定水,以水定產”的規定,他家的玉米地,一畝地一次可以灌溉40分鐘。
 
水是這裡最緊缺的資源,也是鄉親們貧困的主要原因。因為缺水,地裡莊稼十種九不收,養的牲口要喝水,都要走上兩個小時,到山溝裡去喝苦泉水。
 
喝水不愁、讓山川變綠,成為喊叫水幾輩人最大的夢想。2017年,鄉親們的夢想變成了現實。由國家、自治區實施的寧夏固海擴灌揚水工程和寧夏中部乾旱帶西部供水xx縣喊叫水片區工程,讓這裡3.5萬人的飲水和25萬畝農田的灌溉難題得到了解決。
 
有了黃河水,昔日的乾渴土地變成了綠色農田。馬xx藉助寧夏實施的精準扶貧工程,種了40多畝多玉米、雜糧,20多畝紅棗,再加上圈養的肥羊,一年純收入達到了6萬多元。今年,他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蓋了130平米的新房。
 
水通了,曾經外出謀生的村民也紛紛返鄉,大力發展硒砂瓜、枸杞、色素辣椒等特色種植產業和養殖業,踏上了脫貧致富快車道,現在全鄉僅硒砂瓜種植規模就達到5萬多畝。
 
解決了水困,也就破除了貧困。Xxxx年,喊叫水鄉19個行政村全部脫貧銷號,全鄉3899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全部脫貧摘帽。在喊叫水人看來,生活要小康,還要在節水用水上下功夫,把每一滴黃河水用到極致。按照規劃,未來的喊叫水鄉將建成一個草畜小鎮和養殖、瓜果基地,在經濟上和生態上同步走向小康。對於這樣的未來,馬xx和鄉親們充滿了期待。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優秀事蹟範文篇二
 
去年年底,貴州省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搬遷規模全國第一,離開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荒涼大山,遷向城鎮,鄉親們開啟了嶄新的生活。
 
這些孩子是貴州省xx縣第六國小的學生,之前他們一直住在大山深處的三寶鄉,兩年前跟隨鄉親們整鄉搬遷到了這裡。孩子們不僅有了新家,還有了一所新學校。
 
有了大操場、圖書館,有了音樂課、舞蹈課,孩子們對未來有很多憧憬。
 
低年級的孩子們憧憬著未來,馬上就要國小畢業的文xx,已經開始準備自己的國中生活了,因為學習優秀,她提前被州里的重點中學錄取了。
 
文xx的新家就在學校旁邊,走路只要五分鐘,她邀請記者去她的新家看一看。
 
回憶起之前在三寶鄉的生活,文xx告訴記者,每天上學要走上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學校也非常簡陋。三寶鄉地處高寒山區,自然災害頻發,與外界連通只有一條四米多寬的公路,貧困發生率一度達到57.9%,是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
 
2015年,貴州省開始對身處邊遠山區的188萬群眾進行易地搬遷,文xx和三寶鄉6000多名鄉親們全部搬出了大山,來到鎮上專門新建的移民安置點。
 
為了讓老鄉能夠在移民安置點安心生活,鎮裡不僅新建了六所學校,配套了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還專門為老鄉們提供了很多的工作機會。
 
在小鎮打造的全新旅遊景區裡,搬遷移民開店做生意,就可以享受房租、水電費兩年全免的優惠。
 
有不少老鄉還想繼續種地,於是鎮裡安排他們在合作社種植野生菌。
 
如果不想種地,也不想做生意,還可以去小鎮的產業園區找工作,老鄉們經過培訓後,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掙錢。
 
周圍的變化,文xx都看在眼裡,她把這些都告訴了在外打工的爸爸。眼下,她最大的願望就是一直在外打工的爸爸,可以像同學的父母那樣,早點回來,在鎮子裡找份工作。
 
最新資料顯示,按照自願原則,貴州省97.73%的搬遷物件已繳納醫療保險,93.61%的搬遷物件已繳納養老保險。截至今年6月底,搬遷勞動力已就業86.17萬人,佔搬遷勞動力總數的89.19%。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優秀事蹟範文篇三
 
“我們這個扶貧車間與其他縣區的不一樣,這位企業負責人精神可嘉,用他的話說,即使虧損也要幹!”聽罷寧夏xx縣委宣傳部副部長xx的一番話,記者心裡直犯嘀咕,企業虧了還怎麼扶貧呢?
 
夏日的六盤山腳下,風清氣爽。記者驅車來到綠樹環抱的xx鎮xx村。走進一個不大的院落,迎面走來一位中年男子。他就是閩寧扶貧車間xxxxx有限公司總經理黃xx。
 
“聽說你們企業目前還在虧損?”“虧就虧吧,估計還得虧兩年,到2022年才能開始有‘回頭錢’。我早有思想準備。”黃xx回答得很乾脆。
 
“您是福建人,到西海固如此偏僻的小山村扶貧,是出於什麼考慮呢?”面對記者發問,黃xx笑著從手機中翻出一張老照片給記者看,照片上一行字十分醒目:“黃道桂烈士之墓”,墓碑下鐫刻著“於都縣人民政府”幾個大字。“我其實是江西人,只是17歲就到廈門打拼罷了。我的家鄉是於都,爺爺黃道桂是當年紅軍獨立團指導員,1934年在一次作戰中犧牲。”傳承紅色家風是他決定到六盤山紮根的動力源。
 
黃xx在廈門市海滄區創辦了聚全祥包裝製品有限公司,而海滄區與寧夏xx縣是對口幫扶協作夥伴關係。應海滄區在寧夏xx的掛職幹部之約,他到西海固實地考察。參觀完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黃xx心潮澎湃:“這個扶貧車間我幹定了!”
 
但是企業扶貧的代價可不低。黃xx給記者算了一下賬:儘管當地政府建了1600平方米的廠房,相應稅收都有優惠,地價和電價便宜,工人工資也比廈門低,但幾十種包的面料要從2000公里外的浙江運過來,成品要經石嘴山惠農口岸再經天津港銷往華中、華南地區,或出口至歐美、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廉價的成本都被物流費用抵消了。
 
黃xx說,寧夏六盤山的人力資源是非常重要的紅利。xx縣思源村的扶貧車間有100多名員工,還可以到十字村、園子村或周邊隆德縣、彭陽縣的鄉村建分廠。“我計劃兩年內在六盤山紅色老區建設10個扶貧車間,員工將達到1500人,規模上去了,效益也就有了。”
 
走進生產車間,10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43歲的女工擺香芳指著窗外告訴記者,她家住3裡地之外的新民鄉石嘴村,家裡有3個孩子,丈夫前年因車禍失去打工能力。但擺香芳在工廠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家裡還養了2頭牛,日子並沒有那麼難過。
 
走進泉祥公司的小展廳,各式各樣的旅行包、學生書包、時尚腰包琳琅滿目。“這款旅行包在歐美訂單最多,那款腰包在日本、韓國非常走俏……到2022年,我們在六盤山附近的10個扶貧車間將全部達產,月均產能可達400萬個包,產值將超過1億元,純利潤可達600萬元。”黃xx說。
 
“更有前景的不只這些。”黃xx順手從展廳左上角拿下一個學生書包,“這是用超纖草等輕質特殊材料製作的,不僅能預防孩子們脊柱彎曲,還具備避雨、漂浮等功能,這款包在日本售價1000元人民幣,在亞洲國家非常暢銷。隨著新產品的推出,相信泉祥的這些扶貧車間將從小虧轉為大贏。”黃xx語氣非常堅定。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優秀事蹟範文篇四
 
在海南省xx市xx鎮,46歲的xx村村民朱xx小有名氣。
 
2014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時,朱xx家給村裡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窮”。一棟破舊磚瓦房,屋頂漏著好幾處,每當颱風襲來,“屋外下大雨,屋裡下中雨”。這年,朱xx家人均年收入只有2300元。
 
僅僅過了2年,朱xx家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0858元。如今,朱xx已經成了當地響噹噹的技術能手和致富帶頭人。
 
“感謝黨、感謝政府幫助我們家,而且為我指出了養黑山羊這條致富路。”朱xx感激地說,“黨和政府這麼幫扶我,我要證明自己值得幫扶!”
 
“黨和政府幫你解決”
 
朱xx現在滿腦子都是黑山羊。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他心裡還裝著兩塊“大石頭”:一個是債,一個是病。
 
少年時代,朱xx一家的吃穿用度,全靠父親在鎮國小教書的工資,日子過得緊巴巴。讀完國中,朱xx便開始打工,幹過泥工、當過漁民、進過農場……工作倒是勤勤懇懇,就是攢不下錢。
 
為了能“多賺錢”,2005年,朱xx辭別家人,隻身赴深圳打工,在一家危險廢物處理站工作。因為幹活踏實、肯鑽研,他從包裝工做到了業務員,月薪從1000元漲到3000多元。本打算留在深圳好好幹,不承想母親突然病倒,朱xx只好辭職回來,在家鄉和妻子一起打零工、跑“摩的”,維持生計。
 
終日勞碌,兜裡剛裝進千把塊錢,帶母親去趟醫院,就全掏了出去。入不敷出,朱xx只好四處借錢。
 
“月月借錢,月月想辦法還錢。我自己也快累病了。”朱xx回憶起那段日子就直搖頭。
 
2014年7月,朱xx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時任xx市就業局局長的潘xx成為他的幫扶責任人。潘xx主動上門給他介紹扶貧政策,把朱xx家的情況摸了個清清楚楚。此時,朱xx的舊瓦房牆面已經爬滿裂痕,屋頂也是東缺一角、西漏一塊。
 
“想不想蓋房?”
 
“當然想,可沒有錢。”
 
“黨和政府幫你解決!”
 
“有這樣的好事?”
 
朱xx沒想到,更多好事還在後頭。
 
以前治病屢屢掏空全家積蓄,而現在大病報銷90%,全家參加新農合,政府代繳保險費用。以前自己因貧困早早結束學業外出打工,如今孩子們每學年都有數千元補貼。
 
有黨的好政策,錢袋子漸漸鼓起來,政府幫扶的兩頭牛也產了崽。2016年,朱xx家就脫了貧,搬進了新房。
 
欣喜之餘,朱xx也有思考。“過去一次次陷入困境,根子就在沒有一個穩定的產業,抵禦不了風險。現在脫了貧,就堅決不返貧!”
 
如何確保朱xx家不返貧,也是xx鎮人大主席陳xx的一樁心事。他和潘xx一樣,是朱xx的幫扶責任人。經過一番考察,陳符和給朱xx提出建議:“試試養黑山羊,成本低,市場需求大。”xx鎮大力發展航天旅遊,日漸火熱的賓館酒店將成為潛在客戶。
 
朱xx動心了。2017年,海南省繼續給予脫貧戶扶貧政策支援,朱xx領到了4800元的產業幫扶資金,用這筆錢買下兩隻黑山羊。
 
“必須吃透一門技術”
 
不到3年時間,朱xx修建的簡易小羊圈,變成了5間寬敞的羊舍。
 
將一桶桶牧草倒進食槽,看群羊吃罷,朱xx走向一隻不吃不喝、躺在地上無精打采的小羊。“它叫‘大耳朵’,生病了,四肢無力,站不起來。”朱xx已請獸醫開了藥,準備給它打針。只見他左手提起小羊後頸的一塊面板,右手把注射器針頭刺入皮下,然後緩緩將藥物推入,動作十分嫻熟。“大耳朵”咩咩地叫喚著,妻子陳桂億一手按著小羊防止它亂動,一手輕撫它的後背。
 
等“大耳朵”平靜下來,朱xx又取了些楊桃葉裝在盆裡,擱在它眼前。“我現在還不能走。”蹲在小羊旁邊,朱xx告訴記者,“它沒有力氣,要看著它吃,不然旁邊的羊可能會來奪食。”
 
朱xx不是一開始就懂得如何飼養黑山羊的。第一批母羊產崽時,朱xx非常興奮,一有時間就蹲在小羊旁邊看著,生怕有啥閃失。不料,幾個月後,一隻小羊還是死去了,朱xx很心痛。請教獸醫,說是病菌感染導致的。“必須吃透一門技術!”朱xx立志苦學黑山羊的養殖和防病知識。
 
而就在這個時候,政府為他端上了一道道豐盛的“大餐”。
 
2017年,xx鎮成立黑山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養羊貧困戶提供技術指導和銷售平臺。通過合作社提供的技術和資訊,朱xx改良羊種,母羊的體格更大更壯了。
 
離開課堂多年的他,興奮地坐進了教室。xx市畜牧局舉辦種養業培訓班,邀請專家為貧困戶免費傳授養殖技術。“換季怎麼防病?”“怎樣提高羊羔存活率?”朱xx問得很仔細,授課專家答得很認真。行家點撥加個人勤學,成效明顯。朱xx把兩隻羊變成了42只,還發明瞭一些養殖妙招。
 
42只羊都有名字,對應著各自的特點。“‘阿來’是你叫它,它就來;‘帥帥’長勢最好,最漂亮;‘大耳朵’,就不用多解釋了吧。”朱xx掏出筆記本,上面記載著黑山羊的名字和健康資訊。好記的名字加上細緻的筆記,朱xx夫婦便可因“羊”制宜,精細化照料。
 
朱xx還創造出“半放養半圈養”養羊法,在羊圈的活動場所栽種一些楊桃和牧草,下午4點多開放給羊群活動。這樣一來,單靠早晚兩頓“正餐”吃不飽的山羊,就可以在這裡補充一些“零食”。
 
“朱xx家的黑山羊肉質很好,從不愁銷路。每次賣羊,他只要發條朋友圈,很快就能售出。”xx村赤土三村民小組組長朱威力稱讚道。
 
“加油幹,過上好日子並不難”
 
“過去過窮日子的時候,我沒少接受鄉親們的幫襯。跟自己不沾親、不帶故的各級扶貧幹部,更是帶著好政策,幫我診貧脈、斷窮根。”回看自己的脫貧路,朱xx心裡充滿感恩,“如今產業越做越好,手頭漸漸寬裕,只要有機會,我就盡力幫助別人。”
 
憑藉過硬的養羊技術,朱xx樂此不疲地授人以漁。一有空,他就會去合作社,跟社員們分享自己的養羊經驗與心得。經過口口相傳,朱xx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一些養殖戶專程從昌灑、潭牛等鄰近鄉鎮趕來向他取經。“他有問必答,好多養殖戶都跟他交上了朋友。”朱威力說。
 
“自己懂多少,就告訴人家多少。我當年學養殖,也是一家家養殖場跑下來、問下來的。人家那時候真心教我,我現在哪能藏著掖著。”朱xx說,“引良種、備草料、驅蟲害、種疫苗,這些都不難教會。難教些的,是‘志’與‘勤’兩個字,脫貧要靠‘志’和‘勤’。”
 
“養羊這件事,說難,真不難。我半路出家,不也把42只羊喂得體格壯、毛色亮嗎?”朱xx說。
 
“不過,要說容易,還真不容易。”朱xx舉例說,山羊“老三”曾經受傷,傷口還長了蟲,他只要一有空就過來檢查傷口,用鑷子取蟲,忙活了許多天才見好。經驗技術,就是這麼一點點磨出來的。
 
看到有些貧困戶怕失敗、怕吃苦,拿到扶貧資金卻不敢投資,朱xx感到惋惜。“我準備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用實際行動向大家證明,有黨和政府的幫扶,擼起袖子加油幹,過上好日子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