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勵志 > 勵志美句

苗族錦雞舞(原創)

李國章

苗族錦雞舞(原創)

貴州省雷山縣桃江鄉巖寨位於雷公山脈冷竹山的西南部,距雷山縣城35公里,爐榕省級公路(凱里至榕江公路)經寨腳而過,全寨144戶,600餘人,全系超短裙苗族。超短裙苗族主要分佈在雷山縣的桃江鄉、丹寨縣的排調鎮一帶。

巖寨民族風情濃郁,節日有苗年、吃新節、鼓藏節、祭橋節等。這些節日與其他地方有較大的區別。吃新節,從農曆八月第一個卯日開始,持續三五天,是開始收割、慶賀豐收的意思。節日期間有鬥牛、跳蘆笙等娛樂活動。苗年,即新年,於農歷十月第一個卯日過,有時也推遲到第二個卯日才過。苗年這一天,要用豬肉、雞鴨魚、糯米飯、糯米酒等作祭品,供奉祖先,再到牛圈門口祭祀耕牛,然後家人與親友才開始一起用餐,共賀新年。他們認為,糧食豐收,家庭平安,全靠祖先保佑、耕牛辛苦勞作才得來的。因此,供奉祖先和祭祀耕牛,就是表示對祖先保佑的謝意和對耕牛的答謝,祈望在新的一年裡,五穀豐收,六畜興旺,家庭安康。節日期間,還組織跳蘆笙、放牛打架等活動。青年男女可以在這期間“遊方”、對歌,尋覓終生伴侶。13年一次的鼓藏節,主要活動是祭祖,一般持續5~7天,每家都要宰殺一頭水牯牛。在祭祖過程中,一切日常生活,只能講隱語,不能講明語。祭祖儀式完畢後,才能組織跳蘆笙、踩鼓等娛樂活動。巖寨除了這些節日外,還有諸多的巫事、農耕祭祀等活動,鄉土文化濃厚。

巖寨男女苗族服飾奇特。男人上衣對襟開,釦子為布質,9~13對,密得驚人。內衣為白色,外套為黑色,衣腳略露白衣,黑白相間。節日裡,喜歡包紮一條用靛青布製成的頭帕,長約300釐米,包紮時特意將有“須”的一端拖於耳際。

巖寨婦女素有刺繡傳統,刺繡方法有貼繡、縐繡、挑繡、刺繡、納絲繡等。這些繡品配套成衣,穿在身上五花六色,豔麗奪目。女孩13歲左右就開始向姐姐或長輩女性學習刺繡、織錦帶,到16歲時已是信手納絲,成了刺繡能手。婦女頭上挽大發髻,似唐代貴族女人的“蓬鬆”。婦女的服飾更奇特,穿的短裙長不到30釐米,穿在身上蓋不過膝,是世界上最短的裙子。下身著緊身褲,平時著一兩條,節日盛裝為三四條,外套短裙,再系前短後長的圍腰片。圍腰前片為鑲邊繡花錦,後片為絲織綢緞布料,外系10多條絲線織成的錦帶,宛如鳳尾一般。頭冠銀花銀角,腕帶銀鐲,跳起芒筒蘆笙舞來,玉身挪動,步履輕盈,兩手及膝關節有節奏地伸展擺動,錦帶隨著人的動作飄蕩,委婉柔情,感情與舞姿融為一體,猶如孔雀開屏、錦雞起舞,婀娜多姿。巖寨苗族蘆笙舞有3、4、5、7拍不等的變化,數十名甚至上百名身著盛裝的婦女緊跟蘆笙之後,隨著蘆笙節拍,繞圈起舞。腳步動作多,上肢動作少而徐緩。兩手掌向兩側平擺,手指稍為分開,一扇一扇地舞動。也有為首的舉右手為鳥頭狀,隨後者將右手搭在前者肩膀,左手下垂掌心向下撐平或抓住裙角,緩緩向前翩翩漫舞,貌若多彩的龍鳳展翅。20世紀50年代中期,雷山桃江的餘富文首次將錦雞舞帶到鎮遠演出。80年代,雷山縣文工團龍世忠、任永福下鄉採集民間藝術,看了巖寨芒筒蘆笙舞后,覺得極有藝術欣償價值。於是,便請該村青年蘆笙手餘興忠和幾位姑娘到團裡授藝及示範表演。後經精心排練、改編,把芒筒蘆笙舞搬上舞臺,到州、省演出,受到各級領導和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被省文化部門稱為“錦雞舞”。從此,錦雞舞傳遍四方。後來到廣東深圳、雲南昆明等地表演,受到各界人士的讚譽。1996年出訪歐洲,把錦雞舞帶到了荷蘭、比利時等國家,又引起了轟動。20**年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年在“多彩貴州”舞蹈大賽上,丹寨縣民族文工團表演的錦雞舞獲金獎。

關於錦雞舞的源流,在我國古籍中,有“鴉鵒舞”的記載。鴉鵒,亦作鴝鵒,俗名八哥,是一種善鳴且能模仿人語的飛鳥。鴉鵒舞因舞者模擬八哥一類飛鳥動作而得名。錦雞即野雉,與鴉鵒,兩者動作有近似之處。宮庭喜養八哥,苗民崇拜野雉。

明末,善撫琴弄樂的廣東南海(今廣州市)籍詩人鄺露,曾遊歷兩廣及吳越等地,他在記述廣西少數民族風情的筆記體著作《赤雅》中寫道:“苗自為一類,女子能為鴉鵒舞。”說明廣西苗族善於跳鴉鵒舞。廣西融水苗族與黔東南苗族,同為一大支系,言語及習俗基本相通。

鴉鵒舞流行於晉。據《晉書·謝尚傳》及《世說新語·任誕》注引《語林》記載,晉代謝尚善音樂,博綜眾藝,擅長鴉鵒舞,司徒王導便聘作為屬官。在一次宮場盛會上,王導問謝尚曰:“聞君能作鴉鵒舞,一笙傾想,寧有此理不?”尚便著(著)衣幘而舞。導(今)坐者撫掌擊節。“尚俯仰在中,旁若無人。”“其間有文人作《鴉鵒舞賦》,描述謝尚等舞者舞姿:“公乃正色洋洋,若欲飛翔。避席俯傴,摳底頡頏。宛修襟而乍疑雌伏,赴繁節而若鷹揚。”博得“滿堂擊節而稱樂”。

鴉鵒舞流傳於唐宋元明。唐代詩人杜審言《贈雀融二十韻》有絕句:“興酣鴉鵒舞,言洽鳳凰翔。”詩人認為鴉鵒舞態若“鳳凰翔”,使觀眾盡興如醉。

從這裡,可以看出錦雞舞是晉代鴉鵒舞的傳承。是苗族先民從宮庭中學來嗎?非也。宮庭藝人來自民間。宮庭藝術來源於民間,是宮庭藝人向民間藝人學習、提煉、昇華的結果。錦雞舞深藏於民間,是紮根於苗族群體當中的藝術瑰寶。事實上,錦雞舞是一門最古老的舞蹈藝術。

巖寨等超短裙苗族父子連名可溯及伏羲女媧,尊伏羲女媧為始祖。女媧是母系氏族社會末期“鳳鳥”氏族的首領,是女性氏族首領的典型,是生殖與舞蹈的化身。女媧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屈源的《楚辭·天問》和《山海經·大荒西經》,但實際上這些故事是來源於我國東南部的苗族先民,在苗族民間流傳很廣。《山海經》把伏羲女媧說成苗民。謝元鯉在《女媧墓在棗莊金陵山考》(《棗莊社會科學》20**年第3期)一文中說,女媧部落曾生活在蒙山丘陵,部落首領女媧死後葬在金陵山。而沂蒙山區,是苗族先民的久居之地。

母系氏族社會之所以經歷了人類童年漫長的歲月,除了物質生產水平的低下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自身繁衍的能力所決定的。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早期,生殖崇拜盛行,在生殖物象祭祀中,不排除有男女求偶表演的舞蹈形式存在。苗族是鳥的傳人,其遠古先民模仿鴉鵒、錦雞等鳥類求偶的舞蹈,是生殖崇拜舞蹈,是圖騰舞蹈。這就是錦雞舞的初始淵源。



標籤:錦雞 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