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大班旋轉的教案5篇

教案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強調和講解關鍵的知識點和概念,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案可以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大班旋轉的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閲。

大班旋轉的教案5篇

大班旋轉的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剪刀剪硬質物品,學習用廢舊乒乓球製作旋轉的小花。

2、通過探究小花旋轉,鍛鍊動手操作能力。

3、產生對科學操作活動的興趣,體驗旋轉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廢舊乒乓球若干,剪刀、泥工板每人一套,清水每桌一份。

2、錄音機,歡快音樂。

3、幻燈片。

4、魔袋一個,不同材質的小花。

【活動過程】

一、"變小花",導入活動。

教師扮魔術師,從魔袋中變出出不同材質的小花,導入活動。

二、幼兒製作旋轉的小花並探究旋轉的奧祕。

1、幼兒闖第一關"觀察關"。

播放幻燈片1,幼兒在觀察乒乓球小花外形的基礎上説一説其製作方法。

(1)這些小花是用什麼材料做的,誰能説一説是怎樣做成的?

(2)師生小結乒乓球小花的製作方法,強調剪刀剪硬物的技巧。

2、幼兒闖第二關"動手關"。

播放幻燈片2,

(1)幼兒動手製作小花,教師巡迴指導。

(2)幼兒自由探索:請你試一試,如何讓你的小花轉起來。

3、幼兒闖第三關"探索關"。

播放幻燈3,藉助學具讓小花旋轉起來。

(1)提供泥工板、清水,讓幼兒再次嘗試。

(2)小結幼兒操作,肯定幼兒的探究。

4、幼兒闖第四關"揭祕關"。

播放幻燈片4,初步瞭解水的吸附力作用。

(1)幼兒討論:小花為什麼一直轉,不容易掉下來。

(2)師生小結:必須有水,小花才不容易掉下來,水的吸附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板子的傾斜度決定小花的旋轉速度。

5、遊戲"看誰轉的快",幼兒親自嘗試如何讓小花轉的更快。

師:現在我們來比賽,看看在規定的時間內,誰的小花轉的又快又穩,不會掉下來。

三、聯繫生活,感受旋轉的快樂。

1、幼兒尋找生活中旋轉的物品。

2、幼兒用肢體動作扮演小花,感受旋轉的快樂。

大班旋轉的教案篇2

活動目的:

1、運用肢體表現的動作。

2、培養幼兒身體的節奏感和能快樂的與同伴合作。

3、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樂觀的情緒,逐漸養成樂觀開朗的性格。

4、鞏固和加深對眼睛作用的認識,瞭解眼睛損傷給生活帶來的影響。

活動準備:

八音盒一個。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導入活動。

(1) 做第一套廣播體操。

(2) 音樂:對列入場

2、基本部分:教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好聽的音樂和一段優美的舞蹈。請小朋友們看看! (幼兒欣賞)

(1) 提問:小朋友剛才看到了什麼? (小娃娃跳舞)那我們也來學學這個娃娃跳舞好嗎?(幼兒開始學跳,提醒幼兒速度要慢) 再提問:你做完以後又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因為…)(引導幼兒説出轉)你是怎麼轉的.?(…) 教師總結:小朋友説的很對,那聽我來説:小朋友和娃娃都是用自己的身體順着一個方向轉圈,這就叫旋轉。(請幼兒再次嘗試 )

(2) 全體幼兒坐下休息,我們討論一下,除了用身體做旋轉以外,還可用身體的什麼地方旋轉。(幼兒討論,回答,並請幼兒進行示範)。

(3) 全體幼兒起立:音樂: 教師帶領幼兒跟着音樂,將説出的旋轉動作結合音樂做一遍。(做完後,小結,再來一遍)

(4) 啟發幼兒相互結合着做旋轉的遊戲。 教師:剛才呀!每一個小朋友都是自己用自己的身體部位旋轉,那如果兩個兩個小朋友,三個三小朋友,或是更多的小朋友在一起,還能旋轉嗎?(我們試一試,請小朋友找一下自己的小夥伴討論一下)教師對每一組小朋友進行指導。 音樂:待每組小朋友準備好後,教師放音樂,請每組小朋友而跟着音樂做自己的動作

3、 結束部分: 每組的小朋友做的都很好。 教師:小朋友剛才只玩了其中的一個,還有好多,小朋友都可以玩!(提醒幼兒遊戲可以互換…) 延伸活動; 各種旋律的物品: 球、木棒、橢、螺帽、沙包、瓶子、風扇。

活動反思: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物體就有平移、旋轉、對稱的變換,本單元就是貼近現實尋找數學知識,在具體形象的基礎上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而在研讀教材和實際授課中發現學生對於實際生活中的物體和抽象以後的平面圖形不能很清晰的辨別出來,從這裏我意識到在教材研讀中,對於“題目”要正確的領悟,本單元的課題就是:圖形的變換,這些變換在實際的物體(也就是立體圖形)能夠實現,並且存在,那麼平面圖形也可以經過這些變換得到美觀好看的圖案,特別對於“對稱”現象和“軸對稱圖形”學生分辨的不夠清晰,在後續練習課加強。

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旋轉的生活實例,如關門、摩天輪、旋轉木馬等,讓學生感知旋轉的含義,通過觀察鐘錶和風車的運動進一步理解旋轉,“旋轉”和“平移”一樣,是一種運動的過程,是一個動詞,而“旋轉”強調的是物體繞着某個點或某個軸轉動的過程,“平移”強調的是物體沿着某條直線的移動的過程。

通過觀察鐘錶指針的轉動,掌握旋轉的三個要素:點、方向(包括順時針和逆時針)、角度,並學會將這三個要素合併起來描述一個物體的旋轉情況。

難點就是讓學生能夠在方格紙上畫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度的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啟發思考,討論交流,然後教師示範。進一步指導學生練習鞏固,練習層層遞進,先畫一條線段的旋轉,再畫一個簡單圖形的旋轉。

本節課成功的地方就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了學習的內容,複習鋪墊很到位,基本上將上節課遺漏問題解決,併成功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方法上的基礎,備課和課堂教學中體現以課本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圍繞教材進行備課和教學。

遺憾的就是沒有進行高濃度的課堂總結,課堂把控時間上有待提高,儘量規範和精簡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對於學生的把握不足,好的學生吃的不夠,基礎差一點的學生又沒有很好的照顧到,另外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不足,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所以在課堂上儘量留時間讓學生想象,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希望今後教學中能夠因材施教,真正的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數學上有所發展。

大班旋轉的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旋轉現象的興趣及探究慾望,體驗發現的樂趣。

2、探索使物體旋轉的方法,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有趣的轉動》調查記錄表。

2、每組一份操作材料:風車、呼啦圈、光盤、陀螺、筷子、繩子、圓紙片、塑料管、木質圓形象棋、手絹、帽子、杯子、薯片罐、硬幣、裙子、雪花片、乒乓球、鉛筆。

活動重點

激發幼兒對旋轉現象的興趣及探究慾望,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難點

探索使物體旋轉的方法。

活動過程

一、遊戲——迷迷轉,引出主題,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師:孩子們,我們一起玩一個“迷迷轉”的遊戲吧。遊戲的玩法是這樣的:大家張開雙手,邊念兒歌邊自轉,“迷迷轉,迷迷轉,轉到天空我不動!”兒歌結束時就站在原地不動,並做一個與眾不同的動作。然後我念數字1~10。如果我念到10,大家還能保持不動的.話就算勝利。

師幼一起遊戲(幼兒受知識經驗所限,有時會將“轉動”與“滾動”相混淆。我們知道“轉動”是圍繞着一個軸運動,“滾動”則是物體整體不斷翻轉着移動。這個遊戲是讓幼兒通過自身行動來體驗、感受、理解“轉動”。)

小結:原來我們的身體也是可以轉動的啊。

二、出示調查記錄表,説説自己發現的生活中能轉動的物品及作用

師:昨天我請孩子們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尋找能夠轉動的東西,誰來説一説,你發現了什麼能轉動的東西?它是怎麼轉的?(幼兒根據記錄表大膽回答,並請個別幼兒模仿)

師:你知道這些能轉動的東西它有什麼用處嗎?

小結:風扇轉動能讓人涼快,洗衣機轉動能洗乾淨衣服,車輪轉動能讓車跑起來。轉動的作用可真大,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

三、幼兒第一次探索、操作,讓容易轉動的物體轉起來

師:今天,老師也為孩子們準備了一下材料,你能想辦法讓老師準備的這些東西轉起來嗎?

1、出示操作材料,請幼兒猜測感知。

師: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老師都為大家準備了一些什麼材料吧。猜猜看,哪些東西能轉動,哪些不能轉動呢?(師幼共同觀察)

師:我們猜測完了,將下來我們就要親自動手嘗試一下,看看我們猜測的對不對呢?在實驗之前我想先請孩子聽清楚操作要求,每組都有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講話,安安靜靜地動腦認真操作,當聽到老師結束活動的口令後,要及時放下材料,然後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你的實驗結果。看看哪些東西能轉動起來,哪些不能轉動?好,現在就請孩子們把小板凳輕輕地面向小桌子,開始操作吧。

2、幼兒自主開展實驗探究活動,教師巡迴指導。

3、集中交流,並請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讓材料轉動起來的方法,然後梳理小結。

小結:通過親自操作,我們發現風車、呼啦圈、帽子、乒乓球、硬幣、裙子、雪花片等可以通過吹、跑、用胳膊轉動、用手搖、轉、撥等方法讓它們轉動起來。像筷子、鉛筆、毛巾、繩子、塑料管等就不容易轉動起來。

四、幼兒第二次探索、操作,想辦法讓“不能轉”的材料轉起來

1、教師提出第二次探索的問題和要求,請幼兒做實驗。

師:在剛才的材料中,你覺得有不能轉動的嗎?有沒有什麼辦法讓它轉動起來呢?

2、幼兒自主開展第二次實驗探究活動,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想辦法讓看似不能動的東西轉動起來。

3、集中交流,並請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讓材料轉動起來的方法,然後梳理小結。

小結:孩子們在玩這些材料的時候,產生了許許多多奇特的想法,有的小朋友想出了用嘴吹、用手轉、用手撥、用手搖,甚至還想到了藉助一些輔助材料如牙籤、繩子、筷子等,讓這些東西轉動了起來。把鉛筆放在手心裏搓一搓,鉛筆就轉動起來了;把筷子伸進瓶子裏晃一晃,瓶子能轉動。只要我們肯想辦法,動腦筋,也能想出一些辦法讓看起來不能轉動的東西轉起來。

五、觀看教學資源,進一步瞭解轉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師: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靠轉動的東西。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是什麼東西,猜一猜它有什麼用處?(播放圖片:觀看機器轉動、風力發電機、螺旋槳等)

小結:

轉動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還利用轉動的原理,發明了很多東西,像風力發電機、工廠裏的機器、飛機上的螺旋槳等,轉動的用處可真大。

活動延伸

將操作材料投放到科學去,讓幼兒繼續進行有關轉動的探索。或者請幼兒自己在教室裏尋找一些小一點的物品,探索使其轉動起來的方法。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大班旋轉的教案篇4

目標:

1、觀察陀螺旋轉時色彩的變化。

2、探索學習彩色陀螺的製作方法。

3、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4、培養探索陀螺的興趣。

準備:

1、彩色陀螺。

2、火柴棒、大頭針、較硬的圓形紙。

3、在科學區提供陀螺供幼兒探索、遊戲。

過程:

1、欣賞彩色陀螺。

——師幼共同觀察陀螺玩具,引導幼兒發現陀螺的圖案和色彩。

——幼兒分組玩陀螺,感受陀螺旋轉時色彩的變化。

2、討論製作方法。

——討論:有趣的陀螺怎麼做呢?

——師幼共同總結制作步驟。

3、設計製作。

——啟發幼兒運用七種顏色大膽地進行裝飾,畫出各種不同的圖案。

——要求幼兒塗色均勻、鮮豔。

4、陀螺旋轉比賽。

——幼兒轉動陀螺,啟發幼兒思考:為什麼靜止時能看到七彩色,一轉動就看不見了呢?

——引導幼兒比較不同的陀螺旋轉時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啟發幼兒思考方形陀螺會不會轉,鼓勵幼兒有機會到科學區中繼續探索。

活動反思:

陀螺玩具貌似普通,顏色不算漂亮,外表沒有電動玩具有吸引力。可是他憑什麼能流傳至今呢?一直是小朋友心愛的夥伴。到底陀螺玩具藏着什麼祕密,讓孩子們越玩越留戀?我和孩子們一起探索,不停地變換角度實踐與思考,挖掘着陀螺玩具豐富的內涵。我們也一同分享着我們共同擁有的快樂與幸福。當我第一次出示陀螺,孩子們不以為然,我請他們説説第一眼看見陀螺的感覺。“很小、普通、平凡、不漂亮”是陀螺的代名詞。“對,普通的陀螺也有他的用途。就是……”我捏緊了陀螺的把柄,用力一轉,放手,陀螺自己一個人在桌子上旋轉起來,轉呀轉呀,速度減慢,最後停了下來。“陀螺有什麼用?”“能轉起來。”“陀螺旋轉的祕密有很多,需要小朋友仔細看。這回,看誰的眼睛跟孫悟空一樣?”孩子們的情緒逐漸高漲,此刻興致勃勃地觀看起來。我請了幾個小朋友來玩陀螺,陀螺在小朋友的手中千變萬化。有的轉速較快,有的轉速較慢,快速飛轉的片刻就摔倒在地,慢性子的不急不慢忽忽悠悠的,彷彿玩的心滿意足才罷手……小朋友的心情也隨着陀螺的變化而變化着,平靜的引子,跌宕起伏的高潮,餘猶未盡的曲終人和……“老師,陀螺轉起來沒有顏色了?”“老師,陀螺有的轉的快有的轉的慢?”“老師,xx轉的時間很長,xx轉的時間很短。”你們發現了這麼多的祕密,想想這究竟為什麼呢?自己討論商量,能否找到答案?於是孩子們小鳥蜜蜂似的喳喳喳喳起來。

此刻,孩子們都成了研究專家,有的拿着陀螺轉呀轉,有的邊商量邊玩……望着這一切,我感觸頗深:別小瞧一件普通的東西,往往深藏着許許多多的可貴之處。

大班旋轉的教案篇5

設計意圖:

大班的孩子開始對身邊的科學現象感興趣,並表現出主動探索和發現的慾望。但是需要老師給與正確的引導與激勵。一次,我和同事説話時,不經意地將手中拿着的一把小椅子一條腿着地轉了起來,孩子們吃驚地看着我,充滿着好奇和興奮,並在下課的時候模仿起來,但是很難成功,我想孩子們的好奇心我們要保護,孩子們探索的慾望與行為,我們要正確引導。我又想起我們小時候,經常用青黴素藥瓶的橡皮塞子,中間插一根火柴桿,做陀螺玩,還有男孩子自己做木頭陀螺玩,知道孩子對旋轉的好奇與當自己通過努力讓物體轉起來是,那種成功的喜悦與興奮,讓我覺得有必要為孩子組織一次關於探索讓物體轉起來的活動,於是經過自己的充分的準備,包括材料準備、孩子已有經驗的分析,孩子的興趣點和能力所能達到的高度等。實施了這節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旋轉》。

活動目標:

1、對旋轉現象感興趣,能積極主動探索使物體旋轉的方法並記錄探索結果。

2、知道一切物體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轉起來,樂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探索使物體旋轉的方法並記錄探索結果。

2、難點:能讓所有的材料都轉起來,知道一切物體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轉起來。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

材料一:各種線形、長條形物品:毛線、布條、樹枝等。

材料二:各種平面的物品:紙片、毛巾等。

材料三:各種立體物品:積木,珠子、盒子、瓶子等。

2、記錄紙每位幼兒一張,記錄筆、大風車一個、小風車每位幼兒一個。

3、操作區域和集體活動區域分開。

活動過程:

一、感知發現

1、導入教師和小朋友每人手裏拿一個風車,和小朋友邊唱邊走進活動室:“大風車吱呀吱溜溜地轉,這裏的風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還有一羣快樂的小夥伴!”

“小朋友們,你們好!今天的風車轉轉轉節目就要開始了,風車你們玩過嗎?今天老師請小朋友玩風車。(幼兒玩風車)

2、探討:“你是怎麼讓風車轉起來的?”

教師:我們不用這些方法的時候,風車會轉嗎?

教師:對啦,是我們用嘴巴吹,用手撥打,或者利用風吹,風車才會轉起來。

教師:你還見到過哪些東西是可以轉動的呢?

教師:你們知道這些東西是怎麼轉起來的嗎?

3、教師小結:小朋友觀察真仔細,風車是靠風吹轉起來的;而旋轉木馬和摩天輪是用電的,叔叔按的開關就是電的開關;自行車的輪子是騎車的人用腳蹬才會轉,原來啊,這些東西轉起來都要外界給它力才能轉起來。

二、嘗試探索。

師:老師這裏還有很多材料想請你們去找找看,有哪些東西是可以轉的?老師這裏有記錄紙,你們看。

(教師講解記錄紙的用法:記錄紙都是用圖案符號表示的,不是用文字表示,各種物品用圖形表示;“猜”是一個娃娃頭像一個問號表示;“嘗試”是用小手錶示)

1、幼兒先猜測每種物品是否能轉動,在“猜”的一欄中記錄。

2、幼兒動手實驗,看到底能不能轉動,並在嘗試一欄中進行記錄。

3、幼兒介紹自己的發現,問:你在玩什麼?你發現了什麼?你是怎樣讓它轉動的?

4、教師小結:立體的物品容易轉動起來,線狀和平面的物品不容易轉動。

三、再次探索師:剛才我們讓立體的東西轉動起來了,現在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們想辦法,能不能讓那些剛才沒有轉動的東西轉動起來呢?你覺得什麼辦法能讓那些物品轉起來呢?把你的想法畫在第三欄裏。

1、幼兒再次嘗試,(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材料進行輔助),並把自己的探索結果記錄下來。

2、集中交流、演示自己的發現:説説你的辦法。師:請小朋友來講一講,你是怎麼讓你的那些物品轉起來的,有的小朋友還沒有找到方法,我們教教他們吧!(教師根據剛才的指導與觀察,請幾個幼兒講述並演示自己的方法。)

四、實踐歸納

1、請小朋友去嘗試剛才沒有嘗試的物品,你可以試試剛才大家介紹的辦法,也可以想想其它辦法。

2、教師重點引導幼兒進一步嘗試使物體旋轉的多種辦法。

3、交流歸納。

五、拓展體驗

1、生活中,你還見過什麼會旋轉?

2、試試你的身體會旋轉嗎?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讓幼兒在猜測——探索——再猜測——再探索的過程中完成了對物體旋轉現象的一個初步的瞭解,他們在自己的努力下知道了:任何物體只要有外力的作用,都可以旋轉起來的科學道理。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對周圍的科學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探索活動產生了積極的態度,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孩子在講述自己的動手操作過程,就是對剛才活動中自己的探索、操作而產生的零散的經驗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形成一個系統的認知和正確概念,孩子對這樣的認知的掌握比教師的講解和灌輸的效果要強很多,是孩子把剛才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固有的認知的一個過程;同時也可以讓自己的個人經驗轉化成大家共有的集體經驗,使得活動重點多次突出,難點再次被突破。活動目標得到了很好的實現,孩子也是在愉悦的情緒中進行了主動探索的活動過程,認知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