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報告

醫學診斷新方法介紹:量子醫學

量子醫學:醫學診斷新方法

  量子醫學始於微弱磁場能量測定裝置的問世,這種裝置被試用於醫學診斷領域,通過對生物體及物質中的微弱磁場進行捕捉和解析,從而達到定性治療的目的。這種裝置被定義為量子共振檢測儀,共振檢測技術稱為量子解析法,它在醫學上的發展和應用則被定義為量子醫學。   
    在2001年中國國際中醫藥創新技術及產業化論壇上,量子醫學專家、量子共振檢測儀的發明者張海濤博士對量子醫學的產生和定義作了以上的闡述。由於這是一個嶄新的生物醫學研究領域,記者特別約請張博士就量子醫學的應用原理、研究方法、優勢特點等作了詳細深入的介紹。  

醫學診斷新方法介紹:量子醫學

基本原理波有差異共振可測  

 1923年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任何粒子都有自己的特徵波長,如單一原子派生的資訊屬X射線範圍(1pm~10nm),分子發出的資訊屬於紫外線範圍(170~400nm),人體細胞的波長屬微波範圍(0.1~30cm),地球的波長為3.6×1061cm。波還具有共振特徵,即當兩個波長相同的波相遇時可發生疊加,這種共振原理同樣存在於聲波、電磁波及所有物質。當需要鑑別兩段波是否相同時,可從是否發生共振得到定性鑑別,而微弱磁場能量測定裝置就是根據這一原理開發出來的,所以這種裝置又被稱為量子共振檢測儀。  

 物質及生物體由無限原子組成,生物體形成的磁場屬微高斯??毫高斯磁場,即微弱磁場。量子共振檢測儀可測出橫波磁場(質量波)和縱波磁場(粗密波、壓縮波)。這兩種磁場是伴隨電子和基本粒子群運動的能量反應,因而生物體的能量資訊都集中在合成波中,必須對合成波進行分解辨認,才能對照健康、正常波形得到共振的相關程度。首先,將微磁場的電磁波以傅立葉解析法(Fourier)中的完全標準成交函式,提出調查專案的標準波形,然後編成程式碼資訊輸入資料庫。需檢測時,以程式碼波形為釣針,將生物體發出的合成波傳入量子共振檢測儀的解析迴路,在分解成單一規律性近似波形後,釣針加以識別再進行共振比較,計算出異常程式及與被釣波的關聯程度。根據以上結果,共振表示處於正常範圍,共振失敗則表示出現不同程度的病變,而病變的輕重程度可量化為0~±22個級別,每一級別可定性為何種病變的特徵波形。  

 張博士指出,量子共振檢測方法的精彩之處在於建立各項生命體徵、病變的標杆波長資料庫,並以程式碼資訊的形式隨時在檢測中呼叫,由於任何粒子(包括病變組織的粒子)的特徵波長都有差別,所以將電磁波解析成細化的數字函式,可與資料庫相關指標對照得出準確度相當高的量化結果,同時不受其它電磁雜波,包括宇宙線、電子裝置、空氣粒子等電磁場的影響。 
開發過程多科聯合資料攸關  

 張博士指出,量子共振檢測儀應用於醫學診斷的關鍵是建立準確詳盡的生命體徵電磁波特徵資料庫,而解析程式及裝置可用於一切物質的電磁波分析,只需調整相應的精密程度及解析度。在研究過程初始必須建立標準體徵模型。張博士以正常肝細胞的各項波長測定為例,首先以生物工程技術培養正常人肝細胞,並檢測解析出模型波長,經大量檢測重合,找出波形的共性及特異性,再結合大量臨床病例進行篩選,從健康人的合成波中找出相似的波形,作相關性分析,此時可初步確定肝細胞相關各項電磁波的資料資訊(函式),再進一步與肝部各類病變病例作臨床檢測,可將0~±22級量化病變標準逐級測定下來,並相應調整正常函式。與此同時還需進行病變細胞培養,將實驗室資料與臨床病例資料進行比較,從而剔除各種影響因素及不必要的雜波。經過多次來回篩選和資料積累,可將各指標的特徵波長確定下來,成為各種函式及數字形式的資訊儲存到資料庫中。張博士說,在整個繁複的篩選測定過程中,涉及生物醫學、物理學、量子力學、微積分、電子技術多個學科領域,所以必須由各學科的專業人員共同研究,才能保證資料達到93%~94%的準確率。  

應用範圍診病無創測效有法  

 當人體細胞發生病變時,構成原子的電子其運動首先出現異常,導致從原子到分子再到細胞的規則能量傳遞發生變化、混亂,最後引起異常生理狀態,而量子共振檢測儀可解析電磁波的異常情況。資料庫中的正常人體臟器組織及數百種疾病的磁場資料將被調出並與異常波對照,得出的結果是病變的輕重程度以-22~0量化區分,而健康人體因個體差異及健康狀態多在0~±22間變化。對一般認為難以定量的模糊病因如情志刺激、過敏感源等均可用量化的數值反映嚴重程度,腫瘤的良惡性和早、中、晚期的檢測也相當靈敏。這種檢測方法的突出優勢在於,檢測過程的無創性,張博士指出,目前各種醫療診斷中有部分需要取樣、切片,會增加感染的危險,同時給病人造成心理壓力,而量子醫學診斷則只需接觸感測器,不會有任何影響(包括B超、X射線等雖無創口,但影響細胞生長),而毛髮、尿液均可用於檢驗,所以在不斷完善資料庫的前提下,量子醫學診斷法的應用範圍將不斷拓寬。  

 將待測藥物與患者毛髮共同放於測試板上,測得患者病變資訊累積的量化值與不放藥物時測得同一病變程式碼量化值相減得到的差值,即為藥物改善病變數化效價,簡稱為量價,以這種對藥物改善各種病態的量化效價進行檢測,並形成相關藥效學為量子藥效學。這種方法對於中草藥的篩選、複方製劑藥效的早期鑑定及藥品真偽的鑑別都有廣闊的使用前景。 
  微弱磁場測定裝置的發展  

目前國際上已有多種微弱磁場能量測定裝置被開發並上市。1989年,美國羅納德?伍因斯特克首先發明瞭具有程式碼解析功能的超高靈敏度微弱磁場能量測定裝置,稱為MRA。其後日本從美國引入MRA系統,不久即出現MAR-Special、MAR-Classic等改良機種。這類儀器的基本原件為多波振盪器及射電電子管。但美國FDA在90年代七年級度禁止這類初級階段儀器在醫學上的使用。1996年日本人陸續研製開發了以下幾種機種:   LifeFieldTestre(LFT);MAXLifeFieldAnalyzer(LFA);AMV;
QuantumReonacerSpetrometer(QRS)。1998年韓國也開發了全自動Q-MAR型裝置。其它國家的機種有VEGA、MORAAGupRoll。其中VEGA機種以德國生產為主,目前約有2.5萬臺以上在日常診療中使用,而日本已有5000臺(QRS)在日常治療中作輔助應用,我國擁有20臺(包括QRST和Q-MRT機種)在日常診療中使用。2001年5月27日中國首臺QRS量子共振檢測儀研製成功。
  

  

  

標籤:醫學 量子 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