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演講稿

2020學生愛國演講稿範文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優秀範文十三篇

演講稿1.36W
2020學生愛國演講稿範文_我和我的祖國徵文優秀範文十三篇

(篇一)

一滴水也能折射陽光

2020學生愛國演講稿範文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優秀範文十三篇

一滴水也能折射陽光。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的變遷,我和父親有著深切的體驗。

父親出生於1945年,1966年高中畢業回家務農,當他背起鋪蓋準備和村裡的小青年外出做泥瓦匠時,村支書找到了他,讓他在村裡做教書先生。父親一人既教語文又教數學,還兼職給大家上美術課。

那是一座泥土築成的學校。房子是土的,操場是土的,課桌是土的,通往村外的路是土的,就連學生娃娃也是滿臉泥土……父親做夢都想在亮堂的教室上課,有光潔的牆壁、黑亮的黑板、明亮的窗戶,但夢想就像是水中月、鏡裡花,讓人無限憧憬卻又遙不可及。

雖然環境差,父親的人生在當上了教書先生後卻出現了勃勃生機。他手把手帶的學生有的考上了中專,有的考上了師範學院,女兒也考上了衛校……忽如一夜春風來,恢復大學聯考後從村裡走出的第一批優秀人才,像接連投出的石子,在村人的心湖中掀起了一陣又一陣漣漪。父親頻頻被邀請出席村裡大大小小的婚宴、酒席、滿月酒……他的尊敬以前只來自於學生和學生家長,現在更來自於整個村子。

國家政策的利好讓父親也有了新夢想。他開始著手複習功課,積極備考。數學老師自然不惆悵數學,語文和政治卻要下功夫。每天和學生們一起做題、一起背誦。天遂人願,父親考上了民師班,成了一名事業單位的公辦教師。

那是一個多麼美麗的秋天!草叢裡,蟋蟀低沉地哼著秋歌,兩隻美麗的彩蝶收起翅膀,停駐在青色的槐樹枝上。琅琅的讀書聲早已飄散在校園秋天的暮色中。父親微閉雙眼,倚在一棵開滿金色桂花的樹幹上,他驀然感覺,一道金黃色的霞光,撥開沉沉的暮色,照進了心田。

從民師班畢業後,父親因為工作出色,被任命為中學校長。我們家雖然貧寒,但孩子個個爭氣——二姐通過自學拿到電大文憑,三姐和我先後考上大學,哥哥取得了全國通用醫師證,後來開了一家診所。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句話說到了我們的心坎上,今年74歲的父親總是告誡我們姊妹五人,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我是一個內向的人,這也註定了我只會埋首做事,而所謂的圓滑、諂媚、世故,在我這裡難有容身之所。工作若干年來,不管世事如何變遷,我只堅信一點——擼起袖子加油幹,總會發光。

我可以說是賭贏了,因為我的確收穫了認可。也許於我而言,這些年來收穫最大的就是這一份沉甸甸的歸屬感。

現在,我在一所鄉村中學教書。這對於有些虛榮的我,多少有點自卑。因為我的師範同學都在城裡教書,而無任何人脈的我只有留守鄉村。可是自從我開始發表作品,逐漸接受當地一些媒體的採訪後,我才真正認識“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的含義。

命運從來垂青有準備的人。我不是一個能言善辯的人,面對幫助我的恩師、朋友,我永遠心存感激。當有幸被任命為當地作協副主席時,有人問我用了什麼辦法?我說其實什麼辦法也沒用。當凝聚著心血的詩歌、散文,在全國各地的報刊發表;當我教的學生成績有了提高,家長有了笑靨;我內心的滿足感超過任何形式的獎勵,那種至高無上的精神信仰,讓我信心大增。

風雨70載,祖國記錄了父輩和我的足跡,引領著我的成長道路。每當我身處困頓時,總有一縷霞光照耀。我像小小的一滴水,融入了祖國建設的洪流,雖然很不起眼,但我卻真實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

(篇二)

油茶林變成黃金地

長河小鎮呂家坪是一個很美很安靜的地方,這個小鎮街面兼著公路, 繼續往前可以通到辰溪、瀘溪、沅陵……

當你來到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長河小鎮呂家坪,你會感受到別樣的風情與美景。

路在青山下,河在道路旁,一面青山一面水,蜿蜒而行。青松翠綠,成行成片的生長於山巔、峽谷;河岸是稻田,清涼的河水從稻田邊穿過。戴著斗笠的男人、女人揹著沉重的揹簍,前傾著身子,在田間行走,這一切都透著一股湘西《長河》的民俗風情。

參加工作30多年了,每次下鄉採風,家鄉都有新的變化。很多時候,大家圍坐在一起,聊的也都是變化。

湘西長河小鎮呂家坪是那麼熟悉,卻又有些陌生。如今,趕上時代發展的好時光,它正在闊步向前。

長河小鎮首座田自然村的油茶林,確實變了,變成了黃金地。

車子行駛在30多公里的省道上,便向左拐過十多道彎後抵達了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呂家坪鎮首座田。

首座田位於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長河小鎮呂家坪西北部,傳說這裡的祖祖輩輩都是靠山吃飯,村民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自然村只有九座田地,九座山,九道灣,鄉親們便以最大一座田土命名為首座田。

我與文友張盛斌、吳召炎下車後,順著山路走進了首座田油茶林地,一路沿著新修的山路順著油茶林的茶花香向前攀登,拐了好幾個山巔。所見之處,“真不敢相信這是幾年前的低產茶林,這用汗水澆灌的油茶樹如今已經長成了茂盛的黃金地”。

當我們走進油茶林中,油茶林沁人心脾的香味兒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一副美到極致的山水畫面在眼前舒展開來……油

茶林的天空格外藍,一群大雁從茶林上空飛過。曠野上一壟接著一壟的油茶樹上,掛滿如繁星一樣的茶果和潔白的茶花,捥在一起,就像那風度翩翩的少年和那落入凡塵的仙子,迷醉了我們的雙眼。

荒山、貧瘠、黃土地曾是這裡的代名詞,幾年前,因為偏僻與閉塞,首座田的低產油茶林,沒有多大的收穫,村裡仍然有貧困戶88戶392人;林地面積7480餘畝,油茶佔林地面積的百分之九十,進村公路雖然能夠環繞全村5個小組居民點,但村民們還是沒有擺脫貧困的生活。

為了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資源,扶貧工作隊隊長田年社與村支兩委通過反覆調研,並與群眾座談,認為油茶產業可以作為首座田村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

近幾年來,在林業部門的支援下,在本村7800餘畝原生態小籽油茶林定點選擇集中連片的20 餘個班點進行低產改造,對原油茶林的茶樹苗從嫁接、繁殖、種植、選苗、培育病害防治等技術一個個環節努力攻克過來……一片片荒山在辛勤汗水的鑄就下,讓夢想變成了現實,黃土地即將變成了富饒之地。

村支書介紹說,幾年來,改造低產面積達3000餘畝,約160餘戶農戶受益,按200元/畝給予專案補助,同時改造後的油茶產量、產值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單產量由5斤/畝提升至15斤/畝,單價由原來的30元/斤提升至60元/斤, 一般戶年生產收入達6000多元,多的可達30000元……

我們認真地聽著村書記的介紹;忽然,眼前飄著一陣陣微風,我的眼神隨風飄落在前方的不遠處,一隻只蜜蜂正覓香而來,它落在了白色的茶花花瓣上。我仔細瞧著,那茶花,正被陽光照亮著,而它,正包裹著首座田村民一張張憨厚的笑臉,那是不由自主、發自內心的喜悅。

(篇三)

水川的路

我的老家水川的鄉村公路,是一條大致和黃河平行、橫貫東西的道路。這條道路銘刻著我少時的記憶,記錄著我壯年的遺憾,交織著我的喜悅;它從一個角落反映了我們的國家從貧窮落後到繁榮富強的發展歷史。

在我少時的記憶裡,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水川,雖說是黃河岸上的一塊富庶之地,但上灣三村人要去鎮上只有一條傍河小路,河水一漲,就無路可走了。下彎四村聽老人們說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也只有一條大車開不過去,僅供肩挑驢馱通行的狹隘曲折的道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上灣三村人從傍河的紅膠泥山體開闢了一條掛在半山腰的約二三里長的公路,那段道路被人們稱為“紅灣”。紅灣的外側是很深的河谷,洶湧的黃河擦壁流淌;裡側是光禿禿聳入雲天的崇山峻嶺。那個時候,人們要去鶯鴿灣必須經過亂石擋道的廟兒溝口,再走上一段“之”字形的陡坡,就到了半山腰的“紅灣”。距鶯鴿灣二三里路的大峽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都還沒有通車,只有一條纏繞在山腰的像一個大寫S的曲徑石道連線著一段河邊小路。從鶯鴿灣進入關家溝的路則是從一溝亂石中間搬走大石頭挪騰開的一條小道,只供人們步行,騎自行車走這條路能把人顛簸得從車子上栽下來。在水川中段還有一個叫“中坪子”的村子。上世紀八十年代前人們去這個地方要從一個谷口進入,經過一段土壁對峙,道窄坡長的深溝。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在水川東頭一所獨立國中擔任校長,每天都要騎著自行車在家和學校之間往返一趟。那時的鄉間道路坑坑窪窪坎坷不平,每個單程我都要上兩條大坡,越一條大溝,拐一個大彎。有的路段浮土很厚,一進校門和家門,車子和人都披一身塵土。一遇雨天,有些低窪的路段盛滿了水,積水淹沒了自行車的輪胎,人騎著車子在很深的水中行走。有些路段簡直就是沼澤和泥坑,車子負載著一百多斤重的人,輪胎就陷進稀泥裡了。那個時候,我常想,何時才能修一條水泥路,給人們的出行帶來方便。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從水川到白銀的公路也往往被山洪沖毀,幾年間不能通車。而為了保證這條路的通暢,有一年全鄉教師集中在華皮川村喇廟咀的那個大轉彎劈山修路,從大年七年級直到正月初七。儘管如此,那條從水川經大坪繞道聶窯溝的土路仍然是坑坑窪窪,坎坎坷坷;凸出的路橋,低窪的深坑,沒有橋面的延長了兩邊坡度的過路水渠一路不知有多少。那個時候,剛包產到戶的大川渡、顧家善的菜農生產的蔬菜就要經這條路送往白銀。一次,我坐車從水川去白銀,一路上我看到前面一輛滿載青筍的手扶拖拉機在經過一個大坑時幾乎跳了起來,繼而幾捆青筍摔到馬路上,掙斷捆繩的青筍被摔得斷臂折腿。而一輛滿載西瓜的農用車走得稍微快了點兒,一路摔下車的西瓜滿路開花。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水川人尤其是水川上灣人沾了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光,幾乎與三峽工程同時,大峽水電站也開工建設,從此,白銀到水川的公路變成了水泥路。一條通過“中坪子”,穿過“狼家溝”“廟兒溝”隧道直達大峽的公路修通了,昔日水川最偏僻的幾個村社反倒成了交通最便捷的地方。記得道路竣工歡慶通車的那天,我和教育局幾個同事也乘車體驗新路,卻找不見了去“中坪子”的那條峽谷,而“中坪子”這個在我的心目中與外面的世界隔絕的地方,卻背靠雷祖山,面朝公路,屋舍儼然。前年我去水川最東頭的五柳村,多年沒有走過這條大致與黃河平行的道路了,竟是如此的平坦寬敞。我望著車窗外,腦子裡搜尋著馬路兩邊原來的景緻,沿途的景物舊貌換新顏。那道陡坡變得平緩了,原來人們騎自行車下了坡再推著車子上坡的那條溝到哪裡去了?我還沒有反應過來,車子已經到了華皮川。我欣賞馬路南側排列整齊的小二層民宅的餘味還未盡,忽又被眼前氣勢恢巨集,騰空飄逸的足有二里路的東來北上的環形路橋驚詫了!那線條、那氣韻,簡直就是張旭的草書!就連白銀城區北大門的立交橋也沒有如此的氣派,如此的壯觀!從五柳村聶窯溝返回白銀的路上,我坐在車子裡,觀望著沿路的風景,竟然感覺車子走得過快,不知不覺就看到了白銀城邊兒上電廠高爐、高樓大廈。

去年8月,我去水川溼地公園、烏金峽國學院、文化園,回白銀取道順安村到大坪的那條公路,又得知水川鎮蔣家灣四個村的村民上白銀不再繞道金溝口就有就近便捷的兩條路。驀然間,我感到從水川到白銀的道路就像是棋盤,四通八達。

(篇四)

我和我的祖國

習總書記曾說過:“只有進行了激情奮鬥的青春,只有進行了頑強拼搏的青春,只有為人民作出了奉獻的青春,才會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

作為一名煤礦基層員工,我深深地覺得自己也應該奉獻出一份力量,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我們應踏踏實實工作、不忘初心、堅定信念、勇於擔當。心中有信念,行事才有方向,行事才有約束。因此,我們要勇於挑起自身的責任,做個有擔當的青年;遇到困難迎難而上,發現錯誤承擔責任,堅持原則;體現出青年人的胸懷、格調和勇氣。

“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我時刻銘記著習總書記說過的這句話,在工作中,保持一顆謙虛的心,牢固樹立求真務實的意識;任何事業都是在一點一滴的辛勤勞動中獲得的;我們只有對事業抱著高度負責的精神,才能走向光明的未來。

我們正值青春,正值最好的年代,應不斷提升自己,不負昭華不負心、不負青春不負夢、為中國夢添磚加瓦!

(篇五)

在書香中感悟時代變遷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閱讀之於我們的重要,就像食物之於肉體。閱讀是文明的載體,也是一個社會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唯閱讀能滋養我們的心靈,提升自我的認知能力,而文化自信正是源於閱讀與自我的認知。建國70週年以來,時代的鉅變、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的閱讀方式也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回顧一路走來的“閱讀史”,不僅能讓人感悟到時代脈搏的跳動,也是我們內心的“成長史”。

我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那是一個書籍奇缺的年代。記得兒時,圖畫配以簡略的文字解說的小人書,就是我們最喜歡的兒時“精神食糧”。那時,我和小夥伴們聚在一起,大人們納著鞋底聊著家常,我們就搬個小板凳興致濃濃的坐在一邊看連環畫,看到熱鬧處,有時還會來一場“現場演練”,《小兵張嘎》和《西遊記》的故事,就被我們“演”過無數次。我接觸最早的一本書是母親用來夾彩色絲線的神話故事集,頁碼都不全了,可我從那本書中知道了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和牛郎織女的故事。

我的少年時代曾跟隨做獄警的父親在陝北生活過,在那個偏僻的大山深處,物質的匱乏生活的單調,閱讀卻像一股文化清流,潤澤和滋養著我年少時那亟待澆灌的乾涸心田。記得有次姐姐從場部的閱覽室借回一堆讓我愛不釋手的書,《簡·愛》《安徒生童話》和《聊齋志異》,看得我如痴如醉,看至動情處,望著窗外黑魆魆的樹影和朦朧月色,想到聊齋中的鬼魅狐仙,夜裡我被擾得驚悚難寐。離開陝北進入小城的一所中學就讀,正是改革開放進行的如火如荼的年代,港臺小說影視劇開始湧入大陸,一時間,金庸瓊瑤的書在校園裡都轉爛了,書痴的我夜晚躲進被窩捏著手電筒,寧可一夜不眠,也不願錯過在書中領略大俠的鐵骨柔情,或是看那些不食人間煙火、你儂我儂的愛情童話。

1989年,正值花季年齡的我,突遭意外導致脊髓損傷造成高位截癱。學業的中斷前路渺茫,在那些如同暗夜行山路的日子裡,唯有閱讀能撫慰和療愈我內心的傷痛與無奈。那時,一撥一撥的同學在節假日來看我,他們帶給我最多的就是當時流行的雜誌,可讀性很強而且極富人生哲理。那時,鄰居的叔叔在單位閱覽室工作,他經常輪換著借不同的書給我,那段日子,我被保爾·柯察金和海倫·凱勒的故事,共鳴到內心震顫。我也在《笑對人生》中,被那些人生遽遭突變,卻因為頑強毅力重新站起來的倔強生命,感動得激情湧動,猶如暗夜看到星辰。在書香墨韻中,總能讓我斂神靜氣,暫離病痛折磨。我相信人類的靈魂是可以超越時空相互感染並傳遞能量的,我在他人與困境搏擊的鬥志中一點點讓自己走出心靈的地獄。

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多元化閱讀更是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已從讀書時代步入讀屏時代,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狀態,也讓數字閱讀和“耳朵閱讀”,開始走進我們的生活。我的閱讀方式也在“與時俱進”,這種“萬卷書”隨心所欲,便捷而不受時空限制的閱讀方式,讓從小就痴迷書籍的我,思維無疆地馳騁與翱翔在書籍的寥廓曠野,從中獲取心靈的滋養。有時在公園或乘車途中,我更是不放過碎片化閱讀時間,插著耳機用“耳朵閱讀”,那份遠離喧囂被聲音帶入另一個世界的感覺,妙曼無比。

從新聞中獲知,5G技術的落地、虛擬技術的提升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數字化閱讀將向智慧化方向發展,縱深和多元化正以不同形式呈現,而城市設立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更是讓城市人的精神和靈魂有了可棲之處。閱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階梯,也是提升公民素質的有效途徑,一個民族的發展史有時就體現在人民的閱讀史上,願閱讀點亮你的生活,也讓我們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更好地得以傳承與發揚。

(篇六)

故鄉和我

山還是那道山,樑還是那道樑。但房子變了,田壠變了。故鄉,變得不認得了。

兒童相見不相識……“老人家找誰?”我找誰?找誰都行呵!“您是……”我也變了,故鄉的年輕人不認得我了。

七十年了,能不變嗎?

一晃七十年,故鄉是祖國的,我是祖國子民中的一員。七十年間,故鄉和我,都跟著時代的節奏——有時大步流星,有時悠閒自在,有時也跌跌撞撞地往前趕路。氣喘吁吁也罷,汗流浹背也罷,甚至有點病痛災星也罷,腳步,卻始終不曾停過。

我的家鄉,是典型的丘陵地帶。一條條不高不低的山脈,曲折蜿蜒。這山與那山之間便是一片田壠,農民一家一戶地耕種著小塊田地。我的印象中,這應該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山美水美田壠美。那些小地名,什麼斑竹塘、荷花塘、黃金嶺、太平嶺……多美!這裡的語言,土話,都是世界上最美的。

故鄉離城裡只有十多二十公里,但很閉塞。很多老人,一輩子都沒見過汽車火車,也沒有到省城去過。在我們那裡,小小的南雜店、肉鋪、藥鋪,都要跑好幾里路才有。故鄉雖然很美,卻很窮,閉塞就窮。

1949年,故鄉開始變了。土改,合作化,接二連三。要幹社會主義了,“耕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是最好的動員口號!以前分散的、悠閒自在的勞動,變成了集體的、緊張的半軍事化行動,整個故鄉都處在熱烘烘的洪流之中。我不是一個安分守已的農民。1956年,憑著一手好字,區政府把我調去,辦一張油印的小報。我自己寫稿,自己編排,自己刻蠟版,油印500來份,分送到18個小鄉的高階社和工作隊員手裡。3個月之後,我就被調到縣裡去了。在縣裡幹了兩年,我還是不安分,參軍去了部隊。這時候,故鄉修公路、修水利、改天換地,一天等於二十年……我卻在部隊的嚴格訓練中,當炮兵、測繪兵,當偵察兵,寫詩歌,寫小說,成了新聞幹事,創作員。“文化大革命”中,我挨批挨鬥之後,被踢回老家,重新當了農民。

故鄉不嫌我。公社有活動,常叫我去服務,寫橫批,寫標語。學哲學,還叫我當總輔導員,到中學代課。末了還帶著幾個能幹的年輕人,到全社13個大隊清理賬目。這時,我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了,也把那不安分的毛病改了許多。“文革”使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那是在歷史典籍中學不到的。我只是故鄉山腳下的一粒石頭。石頭有石頭的用處,築路、砌牆皆是好料。也許我這一輩子不能當官,也發不了財。可是我能扛鋤頭,也能拿筆;會寫文章,也會犁田。那時,我出工很出力,糞桶比別人的大,箢箕比別人的深,犁田耙田,撒谷插秧,我都幹,完全融化到農民群體中去了。農民尊重我,基層幹部信任我,連青年小夥和姑娘們都喜歡我。農閒時,我折節讀書。幾年的農村生活,使我認識到一個真理:故鄉很小,它也是國家的一角;我很小,也是祖國原野上的一根草。扛鋤頭與拿筆,原本是一樣的生活。這時,部隊一紙平反通知,又把我從故鄉拉了出來。幾經輾轉,進入了省裡的新聞單位。回頭一看,該做的,該學的,一點也沒耽誤。

重出江湖,真是好運氣呵!我竟然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光。我拼命地寫新聞、寫“內參”,也寫點小說和報告文學。這時,故鄉和我一樣煥發了無限生機。人民公社體制不在了,責任制落實了,一切制約農業生產力的桎梏都打破了。故鄉的面貌一天天在改變。農民慢慢富起來了,破瓦房、爛茅屋拆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棟棟紅磚小樓。過去,他們羨慕城裡人。現在,輪到城裡人羨慕他們了。

我已經變為城裡人了。但是,和故鄉的聯絡還是緊密的。故鄉人有什麼事,村組與村組的矛盾,村裡與鄉鎮的矛盾……都來找我。我也把故鄉當作自己接地氣的根據地。我願意聽取故鄉人的心聲,聽取他們的喜怒哀樂。能幫的,我就幫一手。我一直和他們同呼吸,共命運。這使我充實、清醒、奮進。故鄉人並不把我當“城裡人”看待。

城裡也在變呵!七十年前,這個省會城市,“南門到北門,七裡零三分”。現在呢,城市規模擴大幾十倍了吧!寬闊的大馬路,和涅瓦大街、第五大道有得一比。林立的高樓,很有點曼哈頓的韻味。湘江和瀏陽河風光帶,比莫斯科河和波托馬底河岸的風景,更加秀麗、迷人……麓山青峰,湘江碧水,給古城增添了無限生機。我曾經在紐約和莫期科的地鐵站前徘徊,驚歎那巨大的地下工程。現在,長沙地鐵也有三條線路通車了,還有五條線路正在緊張地建設中。要講地鐵站,那陳舊的曼哈頓地鐵站,和我們漂亮整潔的地鐵站,簡直沒法相比!初到肯尼迪機場,那氣勢,那高架橋,令人目眩神迷。才過了多久呵,我們這裡的高架橋,國際機場,那氣勢,比它們還神氣!

城市擴容,擴到我的故鄉去了。

過去閉塞的鄉村,現在有了寬敞的大馬路,林立的高樓。超市、影樓、銀行、歌舞廳、電遊室、餐廳酒店……鱗次櫛比。自來水開通了,公共汽車也開通了。進城辦事,半小時就到了。我的母校前面,是一片巨大的工業區,汽車製造廠,機器人企業,悄悄地在追趕著世界先進水平。田壠裡早已經不種水稻了。一片片都是城市綠化必須的苗木花卉。年輕人買個車跑運輸,作點小買賣,收益掛在笑臉上。只有老年人在和我交談時,哀聲嘆氣:田都不種了,長此下去,只怕吃飯沒得米下鍋哩!

這也難怪!故鄉,還是“城中村”的格局。我告訴這些故鄉的同齡人,眼目下是有些問題。不過,隨著祖國發展的腳步,都會解決的。困難會有,挫折會有,小病小災肯定會有。但糧食會有的,牛奶會有的,好日子在後頭呢!

老朋友都笑了。他們問:你今年八十一了吧!我說,不,我才一十八歲。我從來就不安分。故鄉很年青,我也年青,你們也年青。我們還要跟著祖國的腳步,往前趕哩!

老朋友要我給他們寫字。他們家裡都建了新樓房,要有點裝飾。

我問寫什麼?恭喜發財要得不。他們都說,不要不要,要最時麾的。一旁的小年青附和著。

我揮筆寫下了“健康長壽,萬物同春”。巴掌和笑聲一下蓋過來。

我發覺,故鄉和我,連同我的祖國,都還年輕著呢!

(篇七)

我家搬遷記

“家”是一個充滿溫暖的字眼,有房才有家,很多人都感慨,只有住進屬於自己的房子才有家的感覺。從狹小擁擠到寬敞明亮,從幾代同室到各居其屋,從有房住到住好房——我家的搬遷經歷,不僅彰顯了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也見證了國家惠民政策的巨大成就。每當談到這些,妻子的臉上總洋溢著幸福的笑意,她說 :“我們家的幸福生活都是‘搬’出來的。”

一家三代的蝸居生活

上世紀70年代末,父親轉業到河北省邢臺市電解銅廠工作。母親、姐姐和我從老家土坯房搬到廠裡一間磚瓦房安了家,面積僅有40平方米。父親用布簾把房子做了三個隔斷,一進門是廚房和我睡覺的單人床,中間是姐姐的“客廳”,最裡面是父母的“臥室”。由於常年風吹雨淋,牆面的裂縫清晰可見,父親就找來水泥進行封堵。因為房屋地勢低,光線很暗,即使白天做飯,母親也需要開燈。晚上,老鼠在地上、牆垣上跑來跑去,吵得人輾轉難眠。遇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需要動用三四個水盆接水。印象最深的還是冬天上廁所和用水困難,廁所在距我家200米的偏僻的荒地上,廁所四面透風,尤其是到了冬天,蹲一會兒就全身冰涼,非常受罪。家裡的生活用水需要每天到離家較遠的廠區裡擔水,有時人多了還要排隊。後來,我結婚有了女兒,一家三代還蝸居在這間瓦房裡。在那個貧瘠的時代,“一窮二白,家徒四壁”是我家的真實寫照。

搬進職工宿舍心裡很滿足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邢臺市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我所工作的邢臺電廠職工住宿條件改善了許多,在廠區附近蓋起了兩座職工宿舍樓,我有幸分得一間30平方米的房間。職工宿舍樓每層30多戶共用一個水房、一個廁所,早上上廁所排隊是常事。各戶沒有廚房,都是在門前走廊上放個蜂窩煤爐子做飯,誰家吃什麼一目瞭然。冬天冷、夏天熱,晚上院內攪拌機的響聲震得睡不好覺。到夏天開個窗戶通個風,從走廊上經過就能看到屋內,有的職工結婚時就在這樣的宿舍裡。那時的牆不隔音,說話兩邊屋裡都能聽到,夫妻間連句親密點的話都不敢大聲說。我們一家三口在這樣的房子裡一住就是5年。儘管這樣,我覺得比住低矮潮溼的瓦房條件好多了,心裡很是滿足。這次搬家,雖然沒添置什麼傢俱,但我們用攢了幾年的工資買了電冰箱、彩電和洗衣機。

“自力更生”使新家有了“質”的提升

隨著女兒一天天長大,我迫切地感到一間職工宿舍實在無法滿足全家人的需求,女兒應該有自己的房間。看著上班路上經過的眾多樓房,當時就在暢想:不知何年何月,我們也能住進樓房?

**年,我的女兒上國中,有一個獨立生活、學習空間的需求更加緊迫,家裡狹小的房間顯得“捉襟見肘”。幸好,有頭腦的妻子抓住了市場經濟的好時機,經營著小商品,攢了幾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萬元戶”。這時,在距市區不遠的地方蓋起了商品樓,這個地段離孩子學校不遠,距父母居住的地方也很近,我們感覺正合適,於是兩人用多年的積蓄購置了一套120平方米、三室兩廳的樓房。

這次搬家,我和老婆可費了不少功夫。為了裝修和佈置房子,我們一趟趟地看地板、看瓷磚、看吊頂、看窗簾、看電器、看其他各種裝修材料。做防水、改水電、吊頂、刷牆、安裝壁櫥衣櫥……雖然出了不少岔子、遇到不少難題,但一個個都被解決了。我們夫妻就像兩隻燕子,一趟趟將泥銜回來,築在我們的巢上,雖然累,但看著新房一點點變化,心裡十分開心和滿足。

搬家那天,前來幫忙的親戚朋友們都嘖嘖稱讚,言語中滿是羨慕之情。新樓房有大大的客廳,定製的沙發,再也不愁客人來了沒地方坐。房間安裝了鋁合金窗戶,密閉性和隔音效果好多了。最提升幸福感的一點是,我們在衛生間安裝了洗浴裝置,終於不用跑到外面上廁所和洗澡了。這次搬家可以說是“質”的提升,我們在“自力更生”的拼搏下,過上了嶄新的生活。

能住上樓房,最高興的就是女兒了。我至今還記得她走進自己房間時的興奮模樣。她說:“爸爸,我們終於住進了樓房,我還有了自己的房間、書桌和床,簡直像做夢一樣!”

再次“搬家”見證幸福變遷

時間進入21世紀,城市進入了建設快車道:老體育場建成了綠化廣場、順德路南延貫通、大批汙染企業退市搬遷。煙囪推倒了、廠房拆除了、城中村改造推進迅速,多個生活設施完備、環境美麗的住宅小區相繼建成。為了改善居住條件,**年,我們又在黃金地段購買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電梯房,第四次搬家住進了有花園、有綠地、有健身器材、每戶有地下室、地面有停車位、地下有停車場、有物業管理功能齊全的生活小區。小區內建有幼兒園,居委會設有圖書室、乒乓球室、棋牌室,一應俱全。有時間在那裡下下棋、打打球、看看書報,既鍛鍊了身體又增長了知識。現在,我們家不僅有全套品牌傢俱,液晶數字電視機、液晶電腦、全自動滾筒洗衣機等家電也應有盡有。

2019年2月,我的女兒出嫁,新房在同一個小區。晚飯後,我們全家四口散步在小區的林蔭小路上,幸福感油然而生。看著寬敞舒適的房間,望著窗外乾淨整潔的街道和五彩繽紛的大都市,我和妻子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如今,一家三代曾經居住過的瓦房已經被高樓大廈所替代,我的父親母親、岳父岳母、姐姐姐夫也都住在寬敞明亮的樓房裡,享受著天倫之樂。

房子呵護著生命的成長,也珍藏著人的記憶。從土坯房、磚瓦房到單身宿舍,從樓房到電梯房,這就是我家的搬遷記,越搬遷越幸福。我們家住房的變化,就是社會變遷、時代進步的一個縮影,是偉大祖國70年變遷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名受益者和享受者,我們要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為建設好祖國這個“大家”多作貢獻!

(篇八)

一次次搬家

我的家最初在一座四合院裡,那院子大約是晚清時期修建的,整個院落以木頭為主,門窗上面雕刻了許多圖案,花木鳥獸,還有人的塑像,都神情畢肖,栩栩如生。

從正大門進去,靠左側第二和第三間便是我的家。第三間是廚房,舅舅在牆角給我們砌了灶臺。那時很少有水泥,就是用有粘性的黃泥混著石灰、沙子作灰漿,用一些斷磚頭和石塊砌起一米左右粗糙的灶臺來。上面放上一大一小兩口鐵鍋,小的做飯炒菜,大的有時也煮豬吃的食物。煮飯燃火時,整個屋子都是煙霧,有時嗆得人直咳嗽和流淚。離灶臺不遠處是一方矮矮的小木桌,幾根小木凳圍繞著,那是我們家用餐的地方。

廚房的正門是兩扇木門,門檻有些高。我們那時從山上砍回的柴是一長捆一長捆的,細的用手就能折斷送進灶裡。有些柴火很粗,小時候不懂事,拿起砍柴刀就在門檻上將柴火砍斷。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門檻被砍出了很多小小的木屑,都落到了地上,久而久之,中間部分凹陷下去了一道深深的溝壑。

第二間是我們的臥室,大約十平方,地面是泥土,有一兩個小坑。木窗裡面舅舅用粉筆畫了一幅荷花,題寫了“花中君子”幾個字。幾年後,舅舅又想辦法在這上面建了一層,樓板也全是木頭,我每晚便爬上木梯子在二樓上去休息。

有一天,父母告訴我要搬家了。這時我才知道我們住了近十年的屋子,並不屬於我們。當時父親遠在幾百裡之外的山村學校教書。我們在農村無立錐之地,外婆和舅舅借給了我們上面兩間屋子。伴隨著孩子的長大,兩家人明顯顯得擁擠起來。父母一咬牙,拿出了多年積蓄的八百元錢,買了兩間土牆房子。廁所和別人共用,緊挨著有一間矮矮的豬圈。屋子在鐵路和公路交叉的地方,離鐵路不過十米遠。剛搬過去的頭一晚上,半夜火車經過屋後,巨大的聲音驚得我從床上猛地坐了起來。後來也就習以為常,在轟隆隆的火車聲中,也睡得很香甜。不久,我們姐妹三人從大山上挖回來兩棵柏樹幼苗栽在屋後,現在已經長得高大挺拔。

這兩間土坯房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家。兩間屋子都比原來的要大一些,有上下兩層。大概是山區不缺木料,樓層都是木頭的。一進門左側的角落是水缸,很高很大的一個瓦缸,可以裝三四挑水。內間門口的左側是米缸,那時生活緊張,常常只有見底的少許米,我們煮飯取米時將缸底颳得直響。沒有米的時候,就是玉米麵混著雜糧。實在沒吃的了,就去找尋野菜。過了兩三年,我們又修了幾間土牆房子,也有了自家的廁所。修建的時候需要砌三四米高的石頭堡坎,一是舅舅幫了大忙,二是我們自己的努力。我們把附近河裡的石頭都撿完了,然後用背篼揹回家。房子修好後,爸爸對我說:“要好好讀書,如果考不起學,這幾間房子反正也給你修好了!”在重修的房屋旁,我們插了一圈兒白楊枝丫,沒過幾年便幾乎和屋頂一樣高了。

1983年國家落實政策,讀過師範學校的母親當上了公辦教師。幾個月後,我也考起了廣元師範學校。我們全家從此脫離了農村,吃上了國家供應糧。學校有宿舍,我們便舉家搬到了國小。房屋座落於矮矮山頂的平房,呈“一”字形擺開,我們家分到了最邊上的三間屋子。雖然所有權不屬於我們,但可以免費居住。屋子前面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水泥壩,一顆碩大的槐樹正對著一間屋子的門口。春暖花開的時候,我時常坐在門口看著滿樹的花朵,還能嗅聞到淡淡的花香。據父母講,這裡曾經老虎出沒,有一次,一位老師從窗戶裡看見一頭老虎站立在一人多高的草叢中,嚇得他趕緊關上了窗戶。在這裡,我們家第一次買了電風扇,又買了彩色電視機,還在電視裡觀看了在北京舉行的亞運會。又過了幾年,我們搬到了山腳下的中學校園,是舅舅的建築隊修建起來的。這是一棟兩樓一底的紅磚樓房,我們住在最底層的角落裡。其實就是一間教室改造而來的。中間隔了三個小間,再加上外面的一道窄窄的走廊,煮飯的地方在走廊的盡頭。七八年後,鄉政府在旁邊為老師修建了一棟住宿樓,外牆貼上了白色的瓷磚。住房為三室一廳,有專門的廚房,燃料是黑黑的蜂窩煤,那時我已經到了綿陽,父母在那裡居住。

(篇九)

歲月之光

陪兒子寫作業,凝視他坐在臺燈柔和的光暈裡認真寫字的樣子,我想起歲月深處的那盞煤油燈,在黑洞洞的土屋裡忽閃著火苗,幾許溫暖幾許感慨……

我最初對燈光的記憶,來自一盞黑乎乎的煤油燈。一隻用完墨水的瓶子,蓋子上鑽一小孔,孔中安插一根比筷子略細的鐵皮燈芯,燈芯中貫穿一條用棉花捻的捻子,一端浸於煤油裡,一端微微露出。點燃了,便有一團微弱的火苗躍出。一片昏黃的燈光,便像夢一樣暈染開來,夢裡還能看到綻放如梅的燈花,還能聽到噼啪的微響以及遙遠的古言和村中的人事。這樣的燈光一直伴隨著我的童年,也為我燃起了生命最初的一縷霞光。

那時,天黑透時,執掌光明大權的母親才去點燈。作為燃料的煤油,當時也叫“洋油”,不僅貴,而且因為緊缺限量購買。為了省油,她總是把燈芯捻得細細短短的。母親點燈的水平很高,只需一根火柴,“嚓”的一聲就點燃了燈焰。儘管劣質煤油的火苗有氣無力,還吐著黑煙,但卻驅除了生活的黑暗。煤油很貴,光明有價,母親捨不得浪費光亮,微弱的燈光裡,她納鞋底的聲音“哧哧”響,單調的聲音,把一個個清苦又孤獨的夜拉扯得很長很長。

上學後,母親鄭重地把掌燈權移交給了我。她教我如何掌握技巧,只要一根火柴就能夠把燈點燃。她囑咐我說:“男孩子,長大後要持家的,連給家人光亮的本事都沒有怎麼行呢?”我天生手腳協調能力弱,第一次浪費了足足半盒火柴,才把燈點燃。母親心疼地收拾起地上燒黑了頭的火柴桿,燈光裡,她看我的眼神充滿了期待,好像我剛剛完成了成人儀式一般。

從此,每天晚上我家的燈都是由我點亮。小心地拿起火柴盒,開啟,捏住一根,彷彿拿到了通往光明的鑰匙。將紅色的火柴頭在磷片上“嚓”地劃過,火苗便“刺啦”一聲躥跳起來,用手罩著,防止微弱的火苗被風撲滅,慢慢往短短的燈捻上觸碰。燈焰忽閃幾下,就歡快地開出花來。母親滿意地望著我,好像她的兒子完成了一件大事一般。她又開始重複單調的納鞋底的聲音,我坐在她身邊認認真真地讀書、寫字。

上三年級,認識了幾百字,我就開始看“雜書”。連環畫,厚的薄的大人看的書,找得到的全看。好多書,我都是在煤油燈下讀完的。

我看書時,母親常常說:“這孩子,燈這麼暗,把眼睛看壞了咋辦?”邊說邊用納鞋底的針把燈捻撥得高些,讓燈焰高高地躥起來,紙上的文字便清晰如流暢歡快的溪流了。文章定製服務電話:4000-121-855

那個時候,曾有在城市打工的鄉親回村預測,將來是“燈頭朝下”的時代。年少的我十分不理解,因為我們的煤油燈是燈頭朝上的啊,倒過來,肯定不行。但是,這個“肯定”被否定了,上國小四年級時,村村通電了,家家戶戶安上了電燈泡。電燈一開,房屋亮堂起來,我們的心房也被照得亮亮堂堂。我們高興得又蹦又跳,因為晚上寫作業,不用“摸黑”了。煤油燈完成了使命,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不過,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尤其是燈。本想,用上電燈泡已經很幸福了,沒想到後來,日光燈也普及了,再後來,又有了節能燈,既省電又明亮。近幾年,各種造型的水晶燈、LED燈比比皆是,簡直是五花八門,色彩繽紛,燈的功能也不再是單一的照明,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絢麗多彩的光芒。

如今,煤油燈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久遠了,許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館、紀念館才能見到它的身影。偶爾停電,大家也可以用帶有電池的檯燈照明。過去,有一句俗話:蠟燭不點不亮,油燈不撥明。現在,孩子們恐怕已經不太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了。

燈的變遷是我們老百姓生活巨大變化的一個縮影,新中國成立七十年,我們的燈越來越亮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亮了,我們的時代越來越亮了。去年回故鄉寶豐縣雷神村,驚喜地發現故鄉的村巷竟然裝上了太陽能路燈,智慧感光控制,一到晚上便自動亮起,天一亮便自動熄滅,極為先進。看著小朋友們在明亮的路燈下游戲玩耍,我想起我小時候,晚上面對漆黑的村巷不敢獨自出門的情景,不由得感嘆生活日新月異時代今非昔比。聽說全縣正在鄉村推廣普及這種太陽能路燈,我由衷地感到高興。生活中的燈照亮了我們的生活,思想中的燈照亮了我們的時代:五位一體,四個全面,五大發展理念——這些全新的理論之燈正照亮我們祖國的未來。

如今,我生活的古都洛陽,她的許多歷史名勝如龍門石窟、隋唐城遺址公園、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應天門遺址、洛邑古城等,也充分運用了現代燈光的美學設計,每到夜幕時分,在燈光的裝扮下,這些古老的建築煥發了新的生機,流光溢彩,引得遊客流連忘返。歷史景觀精心打造的燈光秀和霓虹閃爍的現代城市夜景交相輝映,成為洛陽市一張張亮麗的名片。

燈光璀璨,恰似偉大新時代繁榮昌盛之景象。

(篇十)

點亮幸福

黃昏收斂起最後一絲光亮,從田野裡升騰起的暮靄就如拉大幕一般,讓天色變得越來越暗、越來越模糊。就在人們下意識地感覺到天黑時,村子裡沉睡一天的路燈紛紛睜開了眼睛。

鄉村的夜生活是單調的,天一黑,村民們都基本趕回了家。機械化的耕種,讓地裡的農活大大減少。他們和城裡人一樣,在電視機前愜意地享受著天倫之樂。

看著村子裡那一盞盞365天亮著的路燈,九奶奶總會嘮叨,這一晚上得用多少電呀!村子裡照得明晃晃的,又沒人出來做活,太可惜了......每當此時,我們都會打趣道,您恐怕還不知道,現在不僅鄉村和城裡一樣滿是路燈,就連驪山、寶塔山,晚上都是滿山燈火,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好看......九奶奶聽了有些目瞪口呆,過了半天才咂摸著嘴說:“給山上也點燈,是給山神照路嗎?”“那是旅遊發展需要。”雖然對於我們的解釋,活了近一個世紀的九奶奶根本想不明白,但看著夜晚村子裡燈火通明,嘮叨之餘,她總是眉開眼笑地說,有電真好,走哪都不怕黑。

還記得上世紀70年代,在村子裡,電燈還是個稀罕物。因為電不夠用,白天工廠為了保證工業用電,只能犧牲鄉村照明用電。所以到了晚上,整個村子裡都是黑燈瞎火。三天兩頭地停電,讓點煤油燈成了家常便飯。孩子們寫作業、婦女們洗鍋刷碗、男人們喝茶吹牛,都是在煤油燈下進行。秋收時,在院場裡熬夜打豆子、剝玉米,有月亮的晚上還好些,沒月亮的晚上全憑手摸。

當時九奶奶經常嘆息地說,到小康社會用電就不發愁了,人們想怎樣用電就怎樣用,只可惜我等不到那天了。我們總是寬慰九奶奶,您好好活,一定會等到那一天的,好日子會很快來的。

沒想到寬慰成真,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讓原本稀缺的鄉村用電,在短短的十多年時間裡便得到了解決。有了電,就像河裡有了水一樣,一切都活泛起來。電視、電冰箱、洗衣機、電磁爐、電腦、空調......現代化的家電迅速走入鄉村人家,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如今,鄉村晚上,不僅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就連村道上,也豎起了路燈,村與村之間的環山路上,更是裝上了太陽能電池板路燈。看著夜晚裡鄉村燈火如市,別說九奶奶做夢想不到,就是人到中年的我,也如做夢般感慨。好日子肯定是奮鬥出來的,若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不知這樣的幸福生活需要奮鬥多久。

天上千顆星,地下萬盞燈。像河水一樣充足的電,不僅為鄉村照出了一條燈火輝煌的光明大道,更是為村民們點亮了幸福生活的通天大道。

(篇十一)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愛國,就在身邊。

一提到愛國,我們往往會聯想到轟轟烈烈,驚天地、泣鬼神。是啊,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傑、仁人志士,為了國家的榮辱興衰,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牢記“精忠報國”的母訓,帶領岳家軍,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情壯志,馳騁疆場,屢建奇功。甲午海戰,鄧世昌浴血奮戰,誓與軍艦共存亡,最後親自掌舵,開足馬力,向敵艦衝去,不幸被魚雷擊中,壯烈殉國。民族抗日英雄楊靖宇身先士卒,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裡打擊日寇。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他率部頑強戰鬥,最後彈盡糧絕,英勇犧牲。

“位卑未敢忘憂國”,愛國,是我們作為一名公民應盡的職責。或許我們作為一名普通人,並沒有機會讓我們轟轟烈烈地去大幹一場,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只能把愛國停留在口頭上,留駐在作文裡。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情做起,盡好自己應盡的,依然是愛國!

不是嗎?你聽,北風肆虐的早晨,當我們還在溫暖的被窩裡暢想美夢的時候,清潔工人已經開始在在街上忙碌,迎接一個個嶄新黎明。你看,白衣天使為搶救危急病人,在手術檯前奮戰十幾個小時,當病人轉危為安時,他卻在手術室中酣然入睡。你瞧,那些為了我們的學業日夜操勞,甘為人梯的人民教師,終日埋頭於作業推中,樂此不疲!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認為,那就是愛家、愛校、愛學習。愛家,就是讓父母安心,讓長輩舒心。愛校就是讓老師放心,讓同學暖心。愛學習,就是珍惜每一分鐘刻苦學習,讓自己的稚嫩翅膀擁有搏擊蒼穹的能力!使自己將來在各條戰線上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讓國家在世界舞臺上擁有一席之地!

其實,再從小處著手,對於我們國中生來說,提高自己的修養和素質,就是最簡單最樸素的愛國方式。君不見,走在美好的校園裡,我們會發現一些不和諧的音符:打掃一新的地面紙片紛飛,吃完飯之後的餐廳一片狼藉,剛剛粉刷過的牆壁流下了眼淚。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我們連自己的家園和校園都不愛護,又何談愛國?所以,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這就是愛國!

為此,我今天在此向每一位同學發出倡議:為了表達我們對祖國最誠摯的愛,請同學們在舉行升旗儀式時,莊嚴面對國旗。課堂上,讓我們再專注些這;課餘,讓我們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及時伸出援助之手!讓身邊的世界,因我而多一份溫暖和美麗!

同學們,愛國不是空談。就讓我們從身邊做起,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嘔心瀝血,用自己不平凡的業績,把愛國兩個大字牢牢地書寫在心底!

謝謝大家!

(篇十二)

學生愛國演講稿範文

大家好!我是六年四班白鑫宇,今天我為大家朗誦的題目是《愛國》。

大家知道什麼是愛國嗎?愛國就是熱愛祖國的山河,愛國就是維護祖國的尊嚴,愛國就是關心祖國的發展......

我們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出生在偏僻的韶山沖,從小就體會到了祖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封建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三座大山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山裡的伢仔敢打天下,他那愛國精神激勵著祖國人民為祖國的名譽,祖國的自由而奮鬥。還有我國著名的導彈之父錢學森,聽到祖國的召喚,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克服重重困難,漂洋過海,毅然回到祖國的懷抱,為一窮二白的祖國挑起千鈞重擔,排除一個個障礙,攻克一個個難關,為我國的國防科技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那無私奉獻,不計得失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由此,我想起了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轉瞬之間,祖國曆盡滄桑鉅變,祖國走過萬丈紅塵。遠眺那雄偉的萬里長城,瞻望那壯觀的北京天安門,心中不僅湧起一股敬意,愛國之情油然而生。愛國可以是轟轟烈烈,感人肺腑。愛國也可以是點點滴滴,平凡至真。愛護環境是愛國,熱愛生活是愛國,勤儉節約是愛國,勤奮學習也是愛國......

祖國啊!萬載逝去,你美麗的容顏依舊,你耀眼的光芒不滅!祖國啊!當初,我是紅蓮,你是為我遮風擋雨的荷葉,現在,就讓我來守護你吧!

(篇十三)

學生愛國演講稿範例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當代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而愛國,更是一個神聖的字眼。革命導師列寧曾說:“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濃厚的感情。”的確,這種愛國情懷是任何人也無法割捨的。在歷史發展的曲折過程中,愛國主義歷來是我國人民所崇尚的,它是我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光輝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強大動力,對於日益繁榮富強的祖國來說,愛國主義更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曾幾何時,我們的祖國飽經滄桑,歷盡磨難。她經歷過西方列強的鴉片硝煙,她遭受過封建軍閥的連年混戰,她曾是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賭場,她曾是野心家們爭權奪利的賽場。祖國母親曾被欺凌得遍體鱗傷,千瘡百孔。每一寸土地都留下深深的血痕,每一張容顏都佈滿驚恐的陰霾。一聲聲的吶喊,一股股的豪情,一片片赤膽忠心,一首首慷慨悲歌,從“憂國憂民上下求索”的屈原,到“外敵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從“精忠報國”的岳飛,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從正氣浩然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孫中山;從“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到“惟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毛澤東,多少代人的痛苦與辛酸,多少代人的拼搏與希望。一代代英雄用自己的鮮血捍衛著祖國母親,用骨氣礪煉著民族精神,用愛國熱情和堅強意志騰起了中國巨龍!

再過三天就是國慶節了,我們將迎來祖國母親的61華誕。透過淚水思英烈,歷盡劫難話滄桑。先烈們“誓死不做亡國奴”的吶喊,至今仍在我們耳邊迴盪。多少仁人志士、多少英雄豪傑,為了中華民族獨立自主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了和平與解放勇敢的戰鬥在槍林彈雨之間。憶往昔崢嶸歲月,我們感慨萬千;思漫漫救國路,我們心情沉重。然而單純的悲痛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又是毫無益處的,我們所需的是悲痛中的奮發,是沉思後的崛起。

作為青年學生,現在並不需要我們立刻奔赴祖國邊疆,戰身沙場;也不需要我們拋頭顱灑熱血,捨身取義。許多同學也許都這樣認為:如今我們生長在和平的年代,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那我們還需要講愛國主義嗎?什麼是愛國?美國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說過一句話:“不懂得熱愛國旗的學生,無論他多麼出色,都不是好學生。”在美國,熱愛國旗是一件極其平常而又非常光榮的事;在波蘭,每一所學校都專門設有愛國主義教育課程,並使之融入政治、歷史等科目中;在泰國,愛國主義教育,是每個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政府極其重視對青少年進行民族傳統和愛國教育;最具特色的是韓國,它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韓國人歷來以使用本國產品而引為驕傲。可見,愛國主義精神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寶貴財富。我們作為新世紀的青年一代,是祖國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必將屬於我們。因此,我們更要繼承和發揚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是一種崇高而神聖的情感,卻並不都表現為輝煌而壯烈的舉動。愛國,其實我們能做到的有很多很多,只是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用心去體會,也從來沒有體會到原來日常一些普通平凡的小事也可以表達我們對祖國的熱愛,我們似乎都忽略了這些事情的內在涵義。 愛國並不是一種唱高調的行為,相反,它是通過一件件普通而平凡的小事體現並凝聚起來的。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記得日本廣島亞運會結束的時候,六萬人的會場上竟然沒有一張紙,全世界報紙都登文驚歎:“可怕的日本民族!”就因為沒有一張紙,竟可以使全世界為之驚訝。而相比於我們即便是在國旗升起的時候,依舊在交頭接耳、說笑嬉戲、左顧右盼,卻沒有肅立對國旗行注目禮。作為一箇中國人難道我們不該覺得慚愧嗎?難道不應該反省嗎?

作為學生,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熱愛自己的學校。一個連自己的學校都不愛的學生,又怎麼可能愛自己的國家呢?愛國和愛校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臨沂25中為我們提供了優良的學習環境,25中的老師為培養我們成才而兢兢業業,這裡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作為25中的學生,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熱愛自己的學校。親愛的同學們,為了25中的榮譽、為了我們肩上的重任,為了中華民族的騰飛,讓我們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努力拼搏,做一個無愧於人民的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25中學子吧!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對中學生來講,培養完美的人格,昇華高尚的人品,培育崇高的愛國情懷,需要“生活從疊被做起,品德從孝心做起,文明從說話做起,學習從習慣做起,愛國從身邊小事做起”。

同學們,當再看見校園的紙屑時,請不要視而不見;當在校學習時,請不要對紀律規範熟視無睹;當再看電視時,請不要對新聞聯播心生厭惡;當再遇到地上的硬幣時,請不要對它不理不睬。祖國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都需要我們節約,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植物都值得我們珍惜。只要我們時刻心存愛國信念,這些微小的舉動就一定不再普通了。

回顧過去,我們雄心激揚;盛世年華,我們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滄桑的歲月已留痕,繁榮的祖國正興旺。在這21世紀的征程上,我們一定要將愛國落實到實處,刻苦的學習,加倍的努力,為祖國新增新的驕傲,為祖國譜寫新的篇章!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