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演講稿

精選關於澳門迴歸的演講高最新範文

演講稿1.07W

演講稿作為演講的依據,是演講者整理思緒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見演講稿的重要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精選關於澳門迴歸的演講高最新範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精選關於澳門迴歸的演講高最新範文

 

紀念澳門迴歸22週年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是12月19日,明天,也就是12月20日,你們知道是一個怎樣的特殊日子嗎?對,是澳門迴歸祖國22週年紀念日。22年前的1999年12月20日零時,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文化中心舉行政權交接儀式,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澳門歷盡磨難之後回到了母親的懷抱,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這是讓我們每個中國人都為之自豪的。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澳門割讓,說明“國家落後就要捱打”,澳門迴歸,昭示著“祖國強大才有尊嚴”。祖國強大,是全體中國人的自豪。而祖國強大,需要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去努力創造,其中,我們青少年的責任尤其重大。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的散文《少年中國說》上這麼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歷史賦予我們青少年人一個神聖的使命: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強國。

愛國,強國,決不是一句空談。為了實現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類的燦爛文化武裝自己,學好建設祖國的本領;明天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建設貢獻聰明才智,讓祖國明天更美好。

同學們,讓我們秉承“追求卓越,永爭第一”的華師一附中精神,讓我們不負祖先、前輩的教誨,同心同德、自強不息、再接再厲,讓我們牢牢記住歷史的教訓,刻苦頑強、努力拼搏,以更加昂揚向上的姿態,迎接中國歷史的新曙光,跨入充滿挑戰和希望的明天!

謝謝大家。

紀念澳門迴歸22週年演講稿2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儲存我內心的靈魂......”清純的聲音,真執的情感讓聽者無不為之動容。

這首旋侓優美的《七子之歌》在“澳門迴歸”事件中給我印象最深。它是1999年,澳門迴歸時,由九歲的容韻琳首次演唱的。澳門,1553年被葡萄牙人奪走,於1999年12月20迴歸祖國。

澳門迴歸已經過了15年,如今容韻琳已經成長為大學生。澳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以前,澳門只有賭場業,但隨著澳門的發展,現在還有了會展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在中央政府的支援下還在珠海橫琴島蓋了新的澳門大學校區,這個新校區能容納一萬多大學生,使得澳門的教育事業大大跨進了一步。澳門的旅遊收入也大幅提高。

迴歸以來澳門的發展還使每個澳門人受益。澳門人兩次獲得政府發放的生活津貼每人總額接近兩萬元澳幣。所以澳門人深切領受到迴歸給他們帶來的好處,他們深有體會的說“澳門會更好!”

紀念澳門迴歸22週年演講稿3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上溯歷史百年,澳門的前身是“濠鏡”,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澳門一直是我國南部的門戶之一。在400餘年的東西文化沖刷之下,它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風格--既不同於中國其他的城市,也沒有完全被外來文化所同化。這導致澳門長期處於尷尬的處境。經歷了一個個世紀的風霜,澳門終於重新對中國展開她神祕的面紗--“一國兩制”的構想為澳門搭建了迴歸祖國的橋樑,1999年12月20日,中國終於又開始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一句感慨之詞來得簡單,可澳門自被割出中國,至近年迴歸祖國,一路的辛酸,沉重幾何!

自古以來,澳門就是中國的領土。可隨著16世紀歐洲新航路的開闢,葡萄牙人來到了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他們以各種藉口,並向當地官員賄賂,一再獲得在當地“暫時居住”的權利。至鴉片戰爭以後,葡萄牙人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野心,宣佈對澳門享有“管理權”,從此中國與葡萄牙關於澳門的糾葛就一波三折,紛紜不斷。堂堂一個東方大國,何以至此呢?中國對待葡萄牙人的態度--不僅是葡萄牙人,包括大多數西方列強,一直是妥協。這種“慷慨”,這種“大度”,出於兩方面原因。其一,清政府的確慷慨大度,延續了兩百多年的帝國,他們早已以“天朝上國”自居,目空一切;其二,在經歷地方起義,列強入侵的時候,清政府顯示出他浮華掩蓋下的腐朽,對帝國主義唯命是從。想到這裡,不免一陣心痛,思想頑固,政治腐朽,朝綱敗壞,官員腐敗,泱泱大國就這樣淪為他人刀俎下的魚肉。

在為澳門迴歸祖國而欣慰之時,在為紀念澳門迴歸7週年而高興之時,在為祖國今日實力強大而自豪之時,我們一定不能忘了回顧歷史,面向未來。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1999年12月20日,__同志在澳門迴歸儀式上引用了王維的詩句,少的這“一人”,正是寶島臺灣啊!斬荊破棘,前路其漫。踏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必須以史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