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演講稿

文化傳承的演講稿模板8篇

演講稿3.23W

演講稿的結構應該有引言、主體和結論,以使演講更具有條理性,演講稿是一種書面文字,用於演講者在公眾場合中傳達特定資訊、觀點或感情,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文化傳承的演講稿模板8篇,供大家參考。

文化傳承的演講稿模板8篇

文化傳承的演講稿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

大家好!

文明美德,你猶如一泓清泉,滋潤我幼小的心田,你猶如陽光雨露,沐浴著我健康向上、茁壯成長。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育我做一個大寫的人。是啊,“人”字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撐起來的,是頂天立地的。它寫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我也常常在思考,我要做一個怎樣的人呢?答案毋庸置疑:做一個文明的人!做一個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人。文明是什麼?美德是什麼?是路上相遇時的微微一笑,是他人有難時伸出的熱情之手,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真誠付出,是見到師長時的深情問候,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彎腰將一片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美德是尊重,是禮讓,是誠信,是寬容……是一種品質,一種修養,是一種受人尊敬並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我必須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家庭裡,我孝順長輩,關愛兄弟姐妹,主動幫助父母親分擔家務,不讓爸爸媽媽操心;在學校裡,我文明禮儀,團結友愛,勤奮學習,當好老師最滿意的小助手,做同學最好的朋友;在社會上,我尊紀守法,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守公共秩序,做一個文明的小公民。正是這些良好的美德,所以我經常得到人們的信任、誇獎和喜愛。

我用我真誠的心,溫暖著身邊的每一個人。記得去年冬天,快放寒假時,六二班的楊椿楓同學家裡不幸著了火災,看著他傷心的樣子我真的好難過。我和同學們一樣,把自己積攢了一年多的零花錢,全部捐給了他們家,還把自己的衣物、學習用品送給了他。當我看楊椿楓同學的媽媽,拿著大紅紙書寫的感謝信來到學校時,我覺得心裡暖烘烘的!張超同學是從鄉下轉學到我們班來的,由於他家境貧窮,學習成績也不太好,他總是顯得有些恐懼與不安。我要主動地向他伸出溫暖之手,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我向班主任要求和他同桌,和他一起學習,下課和他聊天,幫他熟悉學校環境,邀請他參加同學們的活動,我還發動同學們捐給他許多課外書籍和學習用品,幫助他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漸漸的,他的臉上的笑容增多了,成績也有了飛速的進步!重陽節,我和班裡的幾位同學,買上幾個大的西瓜,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們,為老人們唱歌、跳舞,陪老人們開心地玩了一整天。像這樣的小事,我總是在默默地做著。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文明美德之花,裝扮了我心靈的春天,讓我感到無比快樂。

大家一定聽過《讓地三尺》這個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故事。清代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在官,他的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問題與鄰居發生了爭執,兩家誰也不讓誰。張英知道此事後,給家人寫了一封書信,內容是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他勸解家人,對人要寬容,主動謙讓。張英的家人接到信後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讓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爭。鄰居看到張家這樣心胸寬廣,非常感動,也朝裡讓了三尺,過道多了六尺,為此陡然開闊,行人不再感到狹窄,一時間,兩家處理問題的做法傳為佳話。

尊重、寬容和謙讓,是一種美德,令人間平添許多溫情!古人尚且如此,那麼作為現代社會的我們,更應該學習。星期一的那天,我特別高興,因為我穿著姑媽從上海給我寄來的漂亮的群子去上學。可是意想不到地事發生了,當我蹦蹦跳跳地去學校食堂吃早餐時,突然與端著一碗粉只顧埋頭走路的張明宇同學撞了個滿懷。明宇一個趔趄,將一碗粉全潑在了我的身上。突如其來的意外,讓所有的人都楞住了,似乎等待著一場“脣槍舌戰”暴風雨的來臨。明宇也嚇呆了,結結巴巴地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微微一笑,關切地問“你沒燙髮著吧?”瞬間,矛盾在微笑中變得雲淡風清。是啊!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其實,文明美德,離我們不遠,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繼和弘揚傳統美德嗎?讓我們從小播下文明美德的美好種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爭做一位名副其實的文明美德好少年!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文化傳承的演講稿篇2

我是一名五年級的國小生,可能書上的“家國天下”對於我們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理解起來有一點難度。老師常常教育我們的話有時候也是似懂非懂,但我知道這些都是為我們好,長大了或許就能明白。

這學期我們學校為我們統一訂閱了一本書,叫《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看了它好似以前不太懂的東西略微明白了一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數介紹周恩來的那篇。老師常說:“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用你們學到的東西報效祖國,為國家作貢獻”。偶爾也有一些大人會說:“好好學習吧,你看誰誰誰現在多風光,好好學習才能像他那樣有出息。”學習到底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國家呢?

周總理少年時代的一句話警醒了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2歲的周恩來,那時的他與我們同齡,一次校長給他們上課問同學們:“你們為什麼讀書”時,周恩來清晰有力地說出了影響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豪言壯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同樣的年齡,周恩來早已經樹立了目標,鼓足幹勁去為之奮鬥,而我們卻還在為為什麼讀書而迷茫,甚至不知道還要繼續迷茫多長時間。書中的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我不太懂,但周總理的精神卻讓我明白了一些傳統美的東西,不知道怎麼去描述,總之我們太應該繼承和弘揚了。

在今後的學習中我的目標明確了,學習的動力也就十足了。現在發現精神真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在偉人精神的激勵下,學習是這麼有趣,每天學習得久一點也不覺得累了。

文化傳承的演講稿篇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等等。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必不可少的活動,門上插上艾草、吃粽子、佩帶香囊、賽龍舟等。今年x月x日是農曆五月初五,我們即將迎來中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據說,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大夫屈原關心人民疾苦,受到人民的愛戴。他投江自盡後,楚國人民紛紛趕到汨羅江邊,向他表示哀悼。人民划著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遺體,這就產生了賽龍舟的習俗。吃粽子的習俗是人們把包著楝樹葉和彩絲的飯糰扔到河裡,以表達對屈原的祭奠。所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掛上艾草,佩帶香囊,賽龍舟,舉行詩會,紀念屈原,慶祝節日。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外國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曾經熱鬧的節日已逐漸被人們遺忘,我們似乎不再關心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向西方節日,如“聖誕節”和“愚人節”。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方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20xx年,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端午節為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了這些,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一些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保留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個傳統節日,都可以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是現在,這個我們度過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卻成為了其他國家的民族遺產,我們是多麼的尷尬和無助。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留了先民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應該感激和敬畏祖先創造的歷史和文化遺產。

同學們,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中華文明需要共同傳承,發揚光大。希望大家不要冷落自己的傳統節日,讓中華文明在中國的土地上鑄造輝煌!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到此結束,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文化傳承的演講稿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一句句勾起孩童時代的回憶,一句句凝練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經典我們還記得嗎?面對流光溢彩、物質繁榮的世界,各種各樣的新事物讓我們目不暇接。快女快男式的文化快餐,韓國文化、日本文化的侵蝕,歐美文化的強勢來襲……傳統文化似乎漸行漸遠,華夏兒女幾千年不變的精神信仰,似乎已經被新一代的我們拋棄了,面對華夏文明千年的傳承,面對無數哲人奉獻終生才有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該讓它漸行漸遠嗎?作為中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應該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先進的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它具有傳承性、延續性和強大的生命活力。張岱年先生曾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精神作為人生標語來激勵自己。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好好傳承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教育,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達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境界,提升我們的思想文化素質,做一名優秀的中學生,做一個大寫的人!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青年,我們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不是一味固守傳統,還要重視銳意創新,經世致用,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我們應該以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為基礎,不斷學習新的優秀人類文明,認識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用傳統文化武裝自己並始終保持“順境不驕、逆境不餒”的人生態度。大膽創新、勇敢競爭,積極開拓,不斷進取。讓我們的中學生活更加絢爛多姿,讓我們的人生旅程更加豐富多彩。

謝謝大家!

文化傳承的演講稿篇5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感恩父母,踐行孝道》。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有王襄的“臥冰求鯉”和黃翔的“扇枕暖席”等妙語。時至今日,仍有田為母親捐腎、鄒尊熙揹著父親上學等名言。誰敢說孩子像弱者一樣孝順,能像春天的陽光一樣回報母親的愛?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養育了我們。父母的皺紋很深,卻滋潤著我們青春的臉龐;父母的眼睛花了,我們清澈的眼睛卻亮了。

你還記得你出生來到這個世界時父母眼中喜悅的淚水嗎?

你還記得第一次牙牙學語給父母打電話時父母臉上幸福的笑容嗎?你還記得你生病的時候,父母徹夜未眠,雙眼佈滿血絲的守在床邊嗎?古語云:“羊有跪恩,鴉有反哺之意。”動物還是可以這樣。作為人類,如何才能不感恩父母,踐行孝道?

可能有的同學會說:“我們還年輕。等我們長大了,我爸我媽就老了。孝順還不晚!”

“樹欲靜,風不止,子欲養。20____的突然變故讓我深深的明白了這句話,我明白了,孝不能等,孝要早做。

那年春節,大家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我媽突然腦溢血,昏迷不醒。看著媽媽被抬上救護車的那一刻,我覺得天要塌了。以前媽媽一點一點的照顧我,照顧我,一幕接一幕。媽媽,請不要離開我,我女兒還沒來得及報答你。

;媽媽,請不要離開我,我女兒還沒來得及說她愛你。幸運的是,手術後,我母親的生命得救了。我暗暗告訴自己:從現在開始,我要聽媽媽的話,好好照顧她。從此,我從一個衣來伸手,食來張口的小公主,變成了一個乖巧懂事體貼的小助理。我每天給媽媽洗臉洗手,給她按摩後背,陪她散步,讓她開心。現在,媽媽已經完全康復,我的心比蜂蜜還甜。

雖然我們還年輕,但我們不能為父母分擔生活的艱辛。但是,我們可以在學習生活上自立,讓父母少為我們操心。當我們長大後,我們應該給父母更多的照顧,就像我們年輕時他們愛我們一樣。如果有一天,當他們站不起來,走不動的時候,請緊緊握住他們的手,陪他們慢慢走,就像當年他們牽著我們的手一樣。

俗話說,一切美德,孝為先。各位同學,感恩父母,踐行孝道,不僅是你我的責任,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基礎。讓我們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盡我們的責任,繼承中華美德,弘揚孝文化。最後,衷心祝願天下父母永遠幸福安康!

文化傳承的演講稿篇6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而中華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中華美德作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古至今受到了無數人的推崇,許多人用自已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中華美德,更用自已的實際行動去充實著中華美德的內涵與外延,使其更加豐盈,從而去影響更多人的行為與舉止。中華美德如同一朵美麗的花兒,綻放在社會的大花園裡,帶給我們綿綿不斷的溫暖與感動。

孝——社會大花園裡的康乃馨。從某種角度來說,中華文化就是孝文化。從西周開始中國就有孝道,從孟子家喻戶曉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清代的《二十四孝》,再到現在眾人皆知的“百善孝為先”,這些無不貫徹著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核心。一直以來,“孝”字都滲透著尊老、敬老、愛老的優良社會風氣。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要傳承這種至善至美的孝道,去關心愛護自已的父母長輩;更要把這份關懷之心發揚光大,去關心愛護身邊的每一位長者,哪怕是隻有一面之緣的陌生人,真正地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樣的話,我們的家庭會更加美滿,洋溢位更加的幸福氣息;我們的社會會更加和諧,呈現出一幅安詳寧靜的畫面。孝,具有康乃馨的淡雅氣息,瀰漫於人心,潤心於無形。

禮儀——社會大花園裡的百合花。中國具有五千的文明歷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常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社會的歷史發展起到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從孔融讓梨,程門立雪,到現如今的“中國夢,禮儀夢”,我們不難發現,禮儀體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言行舉止裡。一個優雅的坐姿與站姿,一次大方自然的交談,都在無形之中彰顯我們的修養與內涵;一身得體的服飾,一句融洽的問候和恰當的稱呼,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我們的形象和魅力。作為一箇中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注重禮儀。見到老師要問好,碰到同學要微笑著打招呼,言談舉止要舒服自然……另外,我們不僅要做到懂禮儀、做禮儀,更要向社會呼籲,把禮儀之美德發揚光大;用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一次點頭,把禮儀的種子播撒於人們的心田。禮儀,具有百合花的色彩內蘊,它讓我們受人尊重,魅力無限。

文明——社會大花園裡的茉莉花。文明美德,猶如一泓清泉,滋潤我們幼小的心靈;猶如陽光雨露,照耀著我們茁壯成長。文明是什麼?其實文明並不高高在上,它是路上相遇時的微微一笑,是他人有難時及時伸出的援助之手,是與人相處時的真誠與友善,是撿起一個個垃圾時彎下的腰身,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是禮讓,是笑臉,是寬容;是品質,是修養,是素質。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我們在家中,要孝順長輩,關愛兄弟姐妹,主動幫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學校裡,要團結同學,勤奮學習,尊敬師長;在社會上,要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守秩序。文明,具有茉莉花的清新品味,贈人以撲面的春風,浸潤枯萎的心靈。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讓我們高舉中華美德之花束,把芬芳播撒於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滋潤每一個美好的心靈;讓我們攜起手來,眾志成城,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

文化傳承的演講稿篇7

敬廉崇潔,看似一個與生活並無太多關聯的詞語,卻在歷史的長河中屢屢的出現,縱觀古今,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敬廉崇潔這種話題,在動亂、戰爭年代、社會普遍處於動盪的環境裡,它從來沒有成為過社會話題,而總是出現在一個社會局勢相對和平、物質建設相對富足的環境裡,在現今特別是近幾年來,越來越成為了一個提升到一定高度的大話題。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打過一個比喻,他說:人的慾望猶如烈馬,必須有理性的騎手來駕駛。我想每個人的體內都生存著慾望的烈馬,駕駛者自身的品德與心態就決定了烈馬前進的方向。而我又一次的想,擁有著“敬謙崇潔,遵紀守法”品質的駕駛者,一定會駕駛其烈馬奔向更加美好燦爛的未來。因為,從古至今,有許許多多的例子證明著這一點。

古有包拯,海瑞,狄仁傑,體察民情關心疾苦,勤政優政美名揚;諸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根植人心萬古流芳。魏徵“兼聽則明”蜚聲朝野家喻戶曉;賢相廉將敬廉崇潔的高風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長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名鼎鼎的于謙,于謙是明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監察御史,他很注重清廉自律,他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非吾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廉史廉詩廉文廉政格言膾炙人口,歷史告訴我們,只要清正廉明、勤勤懇懇,人們就不會忘記他。

今有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清政廉潔兩袖清風人民公僕美名揚。

有人可能會說,敬廉崇潔應該是大人存在的問題,認為我們今天的演講話題:是“大人生病,小孩吃藥”的捨本逐末方式。但讓我們不能否認的是,一些不良思想早早地侵入了中國小生的頭腦,有的學生並沒有將心思放在學習上,而是熱衷於比誰的零用錢多,誰的父母官大,誰家的小汽車更高檔,“寧在寶馬車上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的嫌貧愛富思想,“我爸是李剛”的官本位思想也開始在學校中大行其道。

蓮因潔而尊,人因廉而正,國因人而強。我們國家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家底還很薄,這就要求我們繼續保持廉潔正直、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不能因為肚子飽了,袋子裡的錢多了,就輕易丟掉傳統美德。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要生存和發展,就離不開勤儉。

青少年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希望,擔負著建設未來的重任,他們都終歸將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無論他們今後從事任何職業,清正廉潔的價值、理念,都將成為其立身立業之基。但是敬廉崇潔的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孔子曰:十五而志於學,學而時習之。

萬幢高樓平地起,沒有一個良好的基礎,沒有一個長期積累形成的好的習慣,待到青少年已經長大成人思維模式已經固化的時候,再去談治病談敬廉崇潔,則將一切晚矣。因此我們也要從小對青少年就開始培養敬廉崇潔的觀念,與此同時,教育具有雙向性,孩子是家庭和社會的核心,在某種程度上,子女監督能起到組織和社會監督所起不到的作用,對於父母能產生組織和社會力量所難以企及的影響,讓我們一起攜手,努力將敬廉崇潔的理念儘早、更深的根植於孩子們的頭腦裡吧。謝謝大家。

文化傳承的演講稿篇8

老師同學們: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 短、黑夜最 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 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 傾斜,北半球白天最 短,黑夜最 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過完冬至,一年一度的元旦就接踵而來了,我們很快就要進去20--年啦,最 後祝同學們在新的一年開開心心,健康成長!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