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遊十八洞村觀後感7篇

觀後感1.31W

大家在寫觀後感的時候,可以聯絡自己的現實生活,一般我們欣賞完一場影片後,應該有不少感受,可以編寫一篇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遊十八洞村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閱。

遊十八洞村觀後感7篇

遊十八洞村觀後感篇1

瀰漫山間的薄霧、航拍下呈鏡面的梯田、旋轉在盤山公路上的黃色小車、飄浮雲間的矮寨大橋,一隻威武帥氣的公雞站在屋簷上抖擻羽毛,下過雨後乾淨窄巷——清新,就像清明過後,大地變得翠綠,空山新雨後的純淨。

近期,單位組織收看了《十八洞村》,還未收看時,想應該是一部“政治色彩濃厚的教育片”。但是當螢幕中的美景出現時,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

一位永遠在田間插秧的主角、一位每當想女兒時就喝酒“唱歌”的啞叔、一位張口閉口“娶媳婦”的年輕漢子、一位整天坐在門欄上望天“想要兒子”的落魄男子、一位吃了一段時間苞谷飯的護林員,這樣一群楊家班的精準識別貧困戶,在駐村幹部的帶領下,組成了一支脫貧攻堅隊伍,也是影片的主人公。

整部片子,看到的是人間溫暖和大愛,溫暖而感動。很多鏡頭是在路上奔跑,沾滿稻田裡泥土的膠鞋在山間的小路上急切奔跑——只為攔截拉著菜刀去找拐走女兒的男子的楊英蓮,只為追趕怕因自己被氣走的駐村幹部……兒子多年前帶走的母親陪嫁的三把板凳,在多年後依舊完好無損地帶了回來;麻妹重複了三遍臺詞:“小南瓜,我們永遠守著你。你活一歲,我們活五十歲;你活五十歲,我們活一百歲;你活一百歲,我們活一百五十歲”,既是搖籃曲,又是祖父母愛的誓言。

整部片子,帶著農村的質樸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來的萌點,充滿著詼諧:駐村幹部小王第一次進村,並不認識路,直衝衝地開著車來了,至山前,沒路了,遇見一拉著牛的大叔,問大叔如何進村,大叔淡淡地說了一句“揹著車進去”;主角楊英俊鬥志昂揚,帶著隊伍脫貧時,妻子麻妹難得幽默地說“你自封為班長,為什麼不封個連長噹噹”;小王到楊懶家去,說“這是我見過的單身狗裡最亂的家”,楊懶似夢似醒地反駁“狗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麻妹給小王講述火屋上的板凳經過多年的煙燻結實得很,楊英俊說了一句“擠火車會擠壞”……諸如此類,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看到是尊重。導演並沒有去渲染楊家班的貧困戶生活的“窮困”,反而更多筆墨去描寫他們從一開始的不認同、不配合,到後來的反思,積極響應,感受到了導演給予被幫扶的物件尊重;楊英俊帶著楊家班的貧困戶們愚公移山、填土造田,讓他們當回“農民的樣子”,是對中國8億多農民的尊重;鏡頭裡的智障小姑娘永遠穿著一身乾乾淨淨、粉粉嫩嫩的衣服,是給予特殊家庭的尊重;鏡頭裡楊英俊最多的場景就是插秧,楊懶面對修路佔了自己的田土時的流淚,是對於土地的尊重。

整部片子,流露的是淳樸的生活氣息。十八洞村裡的人自給自足,每頓一碗酸魚、一碗辣椒、一碗酸面、一碗苞谷燒,一口架在柴火上的鍋,這就是生活;偷樹人看上好的樹材,可以做屋樑的那種,不經主人同意伐去,然而禮性不能少——一瓶酒、一塊紅布包裹幾張鈔票,就放在樹根那兒,這是流傳的“砍屋樑”習俗;對於楊懶和村裡人舉行絕交酒的場景“反光的地面倒映著藍天,中間一張長桌一隻雞,村裡的長老們以一種凝固的姿態佔據著長桌的周圍”,這是流下來的規矩。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種包容。鏡頭裡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樓房、也有木製的老房,整體構成一副和平安寧的小村;施又成提著兩大桶酒——請鄉親們喝酒來彌補曾經欠鄉親們的水,鄉親們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唱歌,給予其冰釋前嫌後最真摯的祝福;當村裡只剩下老弱病殘的時候,留守鄉村的人們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對一方水土割捨不下的鄉情,還有對兒女們越飛越高,越過越好的期盼。導演並沒有帶著批判的眼光去審視鄉村被城市蠶食的失落,沒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剋制、包容的情緒客觀的展示真實發生的故事。

看完這部這部電影,記憶最深刻的是,主角楊英俊說的那句話:“我楊英俊辛辛苦苦種地幾十年,到頭來還是貧困戶”。他安分守己種了幾十年,除了自家3畝田,還為村民種了7畝多田,卻種成了貧困戶。駐村幹部小王說“誰說種地不能脫貧”。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種地是一份職業,老百姓將此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我們所選擇的工作同樣也是自己的終身職業。選擇做什麼其實並不難,難的卻是一輩子的執念,腳踏實地,執著地堅守著同一份事業,唯有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每一件事情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方得始終。

這部片子,看到的是希望。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老一輩的楊家班不忘對土地的熱愛,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新一代的楊家人通過開網店、組織刺繡培訓,借鑑外來經驗,將本土文化和特色廣泛傳播;十八洞村在追求物質脫貧的同時,用雙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實現了精神上的脫貧與超越。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他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我想電影就是生活本身,一如電影最後,年輕人回到鄉村,帶著離家時帶走的母親陪嫁的三把板凳,薪火相傳,自強不息。

遊十八洞村觀後感篇2

10月27日下午,在省法制辦機關黨委的組織安排下,我有幸參加了《十八洞村》的觀影活動。在觀影前,就《十八洞村》的內容作過簡單瞭解,期待著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貧之戰。觀影后,鏡頭的樸素反而讓我生出更多感慨。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為原型,講述了退伍老兵楊英俊當初復員時因眷戀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餘音縈繞,因守護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孫女,而沒有和戰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資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輩留下來的田地和插秧經驗,經營著務農的故事。當扶貧工作隊進駐該村,楊英俊和幾個堂兄弟家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面對該狀,他們雖心態各異但內心深處都有擺脫貧困的期盼。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脫貧的同時團結一心地打了一場脫貧攻堅戰。影片鏡頭很樸實,很接地氣,能夠感受到祖輩務農家族的鄉土情和脫貧致富之間的融合,也能感受到影片弘揚的主旋律和傳遞的正能量。

在觀影中,自己偷偷抹了好幾次淚,因鏡頭的樸素展現讓我聯想到了自己的家鄉。想來,自己的家鄉也是經歷了一個脫貧的過程。在幾重大山阻隔的一個小村落,生活著一百來戶的苗家人,年輕人都出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他們依舊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經營著祖輩大山裡的村落家族。這樣落後的村寨,也是在黨的帶領下,逐步實現思想脫貧,生活脫貧。

或是生為農村人,經歷過貧苦,才會如此感同身受。有時候人們只看到脫貧的結果,而忘了脫貧的過程。脫貧是一個艱難長久的過程,很多時候需要從當地群眾的思想上入手,而僅是這一過程就足夠長久。實質來看,即是當地群眾欲保留世俗傳統的思想與現代化之間還不能很好地融合,而改變當地群眾的想法則需要扶貧工作人員長期的思想工作服務。

不論是十八洞村,還是偏僻落後的村落,在黨的帶領下,在扶貧隊幫助下脫貧致富固然可喜,但需開展脫貧工作的地區依然甚多,任務艱鉅。脫貧攻堅工作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貧困現象的存在,就是此種矛盾的具體體現。攻克脫貧攻堅戰,不僅需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投入更大力量到扶貧工作中,還需高度重視建立扶貧的長效機制。

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貴州無疑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我想,《十八洞村》弘揚的主旋律和傳遞的資訊,可以成為我們省脫貧攻堅工作的借鑑,結合實際,不同型別,對症脫貧。現今的我雖然不能為小康貴州作出多麼驚天動地的貢獻,但我仍滿懷信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自身綜合素質,期盼在未來崗位上能為我省扶貧工作奉獻一份綿薄之力。

遊十八洞村觀後感篇3

主旋律電影是用來教育人的,不是拿來享受的;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我亦然。懷著這種觀點我去觀看了《十八洞村》——一部被標記為“主旋律”的電影,卻感受到了視覺和精神雙重享受,也受到了比預期更多的教育。

故事發生在湘西大山深處。古樸苗寨的綠水青山令人神往,大山裡人的耿直憨厚讓人感動,連那屢屢出境的牆頭大公雞都是那麼的神氣威武;然而這裡卻又是被貧困頑疾纏身的一片沃土,村主任屋裡高掛寄存的被褥顯示著外出務工人的艱辛,也折射出山村深處的窮苦;年過70的老戲骨王學圻扮演退伍老兵楊英俊擁有硬朗的身板筆挺的腰桿,硬氣的他不願意被戴上貧困的帽子,奮而擼起袖子、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勁頭讓人欽佩,而更能觸動內心的是臨近片尾他與扶貧幹部促膝長談中的那句“種一片田,守一方土”,八個字,言簡意賅卻擲地有聲,發人深省。

俗話說,將喜歡的事做到極致,便是成功。片中的老楊放棄了部隊轉業時去工廠工作的機會,回到山村種田,節衣縮食省下的家底本已捉襟見肘,必定難逃孫女患病帶來的衝擊。在扶貧幹事小王的開導下,他痛定思痛後決心填土擴田改種老稻穀。改種預計會帶來不錯的經濟收益,這便是老楊的成功。然而,生活中如何將喜歡做到極致而獲得成功,卻是大有學問。

成功,需要我們堅守。堅守既定目標才能樹立正確的標的,才有衡量奮鬥成功的標準。“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階段,脫貧攻堅是多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中的“短板”。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二五”以來,湖南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仍有465萬人口待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任務重的地區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貧困將存在,根除這一頑疾並非易事,客觀現實要求我們堅持以解決和改善民生問題為目標,打好扶貧攻堅這場硬仗。思想上,堅守既定目標才能守住底線,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浮躁的作風,才能避免半途而廢,才能保證不犯錯誤。

然而,堅守並不是意味著墨守成規甚至重蹈覆轍,而是要求注重方法實現既定的目標。成功,需要我們堅守中實現創新。扶貧幹事小王打感情牌拉近距離消除疑慮,這是創新;楊家班揮鍬填土擴大耕地面積,這是創新;相比通過節衣縮食來節流,增加收入更能實現生活質的飛躍,這是創新;薇薇將網店開在大山深處將酸魚銷往山外的世界,這也是種創新。影片通過一連串的事例揭示亙古不變的真理:創新需貫穿工作的始終。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新思路新方法去解決問題根治頑疾;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提高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各行各業活力迸發,最終達成實現偉大中國夢這一巨集偉目標。

電影散場,觀眾漸遠;片中一幕幕眼前揮之不去,不光是景,更是精氣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人都在種一片田,最難守住的是自己內心的一方土。而堅守的同時如何更好地種好田,同樣引人深思。是為記,與諸君共勉。

遊十八洞村觀後感篇4

?十八洞村》是一部以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為原型,以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為大背景,以退伍軍人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打贏了一場扶貧攻堅戰為主題的影片。在這場艱苦卓絕的、追求生活脫貧的過程中,楊家兄弟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脫貧。故事感人至深,蕩氣迴腸,從十八洞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展現了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的英明決策。

故事開篇是十八洞村群山繞翠、梯田層綠的鳥瞰全景。隨著鏡頭的徐徐推進,退伍老兵楊英俊站在水田裡辛勤耕作的身影映入眼簾,當他抬頭望向萬里高空時,一隻七彩鳳凰迎著太陽展翅飛翔。發家致富的願望正如這隻美麗的七彩鳳凰,是每一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的“中國夢”,楊英俊也不例外。然而,地少人多,小孫女患腦膜炎意外致殘讓這位性格堅韌的退伍軍人成了村裡的精準扶貧物件。這讓他感覺到顏面盡失,在退伍軍人朋友中抬不起頭來。楊英俊在部隊時曾經修過飛機,轉業後有過當石油工人的機會,然而因為父母在,屋裡又分了田土而回到了家鄉,希望一心一意種田來改變命運。他的妻子性情溫和、勤勞淳樸、體貼入微,和他一起勤巴苦做,最後卻還是掙扎在貧困線上,成了需要國家幫扶的貧困戶。與他一起被認定為精準扶貧物件的還有楊英連,這位脾氣倔強的啞巴老人不認可女兒小薇薇和女婿施又成的婚姻,原因僅僅是女婿的鄰村祖上因為爭水和他們村喝過絕交酒。楊英連在女兒女婿雙雙外出打工拿不到工錢,只能自己拉著頂帳回來的棉被在集市上叫賣時,對他倆大打出手,讓本有迴歸心思的女兒女婿又一次黯然神傷離開了他。孤寡無依的他經常喝了酒以後放聲大哭,日子自然也難有起色。精準扶貧物件的另三位是楊懶、楊三金和鄉林場守林員楊英華,楊懶遊手好閒,生活頹廢,家徒四壁,歲數老大不小了卻連個婆娘也討不起。楊三金犯有腰傷,一連四胎全是女兒,生活重擔壓垮了他的鬥志,他自己不幹農活卻寄希望於再生個兒子,讓兒子長大種田致富。他的妻子在外打工,女兒在本該上學的年齡都輟學在家做家務,一家五口只能靠把田土租種給別人勉強度日。

扶貧工作人員小王踏實務實,一心想為農民兄弟做點實事,幫助扶楊家兄弟致富。在得知楊英華種的老稻穀每斤能賣到8元錢,打的米一斤能賣到幾十元,城裡人都搶著買以後,遂萌生了填土造田的想法。他從網上查到有一塊鉛鋅礦尾礦庫在尋找承包改造,就開上車拉著楊英俊實地考察。站在鉛鋅提煉走了的乾涸的礦尾上,他沒有一愁莫展,被堆滿鉛鋅渣滓的廣袤原野嚇倒,而是心懷憧憬,要還這塊滿目倉夷的大地一片綠色,動員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改造荒地。經過兩次楊家兄弟會議的“戰”前動員,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在壓力面前總是處在低谷階段,因而失去了自立自強的精神,缺少雄心壯志和苦幹創業精神。扭轉了自己“命中註定要受窮,再怎麼努力也沒用”的想法,徹底從思想上站立起來,從而鼓足了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要和貧窮打一場大勝仗。就這樣,楊家兄弟和楊英連的女婿施又成團結一致,從周圍的山上取土,一揹著一揹簍填土造田,汗流夾背,矢志不渝,後來引進大型裝置,竟然填出了七、八十畝的水田,成為名符其實的“楊家班”,楊家班的填土造田工程讓楊家兄弟擺脫了貧困,也吸引來了其他村民積極入股。

片尾,小薇薇開網店賣酸魚銷售額突破了萬元;苗繡培訓開闢了又一條致富之路;村裡的公路正式修通;楊英俊的兒子媳婦也應召回鄉。楊英俊地語重心長向小王道出了一個老兵的心聲。他說人活一輩子都要走,人走了田不會走。自己當兵、當農民,守一方土,保一方田,就是為了後人能繼續種稻打餈粑。正因為這造福後人的高尚情懷,他才能夠帶領楊家班兄弟擺脫了貧窮,也在十八洞村留下了一塊厚澤晚輩的福田,也為全國農民創造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遊十八洞村觀後感篇5

青幽幽的水田、蒼翠欲滴的大山、宛轉悠揚的苗歌不絕如縷,既賦予了本片唯美文藝的腔調,又使片子自帶一種幾千年傳統的厚重感。

本片講述的是湘西扶貧的故事,中國人有一句古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與自然本是一種和諧共生的狀態,十八洞村村人插秧、捕魚、護林,在大山的眷顧下生息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時代的發展卻使得這種寧靜平和被打破,越來越多的大山兒女外出務工,人與自然的關係失衡。人,赤貧如洗;山,因開礦成了荒田。本片便是著眼於此種現狀對一個民族的生存狀態進行了深刻反思,在空間和時間上重新尋得了一份心靈的寧靜。

一、 空間:安定感的失衡和復歸

在我看來本片最大的思想交鋒就是守舊的文化思想與象徵著生活的新觀念的交鋒。村人的舊思想在十八洞村裡流淌了多年,大山的營養已不能哺育十八洞村的子民,於是年輕人紛紛選擇外出務工以補貼家用。而扶貧小組帶來的新思想新觀念,使得村人慢慢跟上了時代的步伐,十八洞村人復歸大山的懷抱,重新尋得一份安定感。

多年前,施又成的祖先與村人喝了絕交酒,楊英連視薇薇與施又成的結合為大逆不道,兩個年輕人在外漂泊流浪,楊英連日日以淚洗面輾轉無果後他選擇接受了施又成,“我心裡高興的很”。絕交酒是十八洞村人獨有的處理棘手問題的方式,使得不和諧的少數服從多數來維護村人的團結穩定,然而事情已過去多年,固守執念的楊英連得到的只能是親人離散的痛苦和無助。施又成攜薇薇歸來與多年前的那碗絕交酒比起來,不重要了;楊懶的執念是土地,在中國人眼裡土地不僅僅是耕種田地,意味著安定,是“地母”、“地媼”,楊懶把自己的土地視為自己最後的財富,把生活的希望全部都寄託在這塊土地上“土要是沒得了,那我不是更加找不到婆娘”。楊懶接受的新觀念便是放棄自己的地去修路,而後村裡發展起了旅遊業,楊懶也如願以償得到了新的生活和希望。

尋得安定是古老的中國人永恆的生存方式,十八洞村人一方面用最原始的方式守護著這片土地,另一方面當新的思想流入這個群體時他們也積極接受,雖然改變的過程中不乏痛苦,但結果總是令人欣喜。

二、 時間:靜謐感的失衡和復歸

緩緩流淌的井水、自給自足的村民,十八洞村給人一種世外桃源般的靜謐,那是一種心靈與自然相契合的寧靜與美好。

楊英連去抓多年未見的女兒薇薇、楊英俊為了挽留辭職而去的小龍穿著下地幹活的衣服來到城裡、楊英俊與麻妹在火車站走丟、楊英俊的兒子外出打工等,電影將村人的每次出城都處理為升格,快速跳動的畫面和與畫面不同步的臺詞給人一種莫名的緊張與侷促。彷彿在暗示觀眾,十八洞村人不屬於城裡,他們的裝束、思想、生活節奏離開了大山就會失去根基。為了生計十八洞村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離開祖祖輩輩生存的老家,每次離開都有一種血肉剝離的苦痛與不捨。扶貧小組帶領村人種植優質稻穀、填土造田、開發旅遊業等,重新開發了大山的活力與生機,給年輕人返鄉創造了條件。電影結尾楊英連給施又成講村裡的規矩象徵著一種和諧狀態的傳承:敬重天地,孝敬父母,尊重生靈,平等待人,愛惜莊稼,量進不能多,量出不能少,跛子問路不要歪指亂答,瞎子問路不要歪答亂帶,不能放火燒森林,不能拿刀剮樹皮,晴天不要罵晴,雨天不要咒雨……

十八洞村,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十八洞村的時間是緩慢的、安靜的,它和諧而美好,與繁冗的塵世幾近隔絕,十八洞村人祖祖輩輩生息繁衍的節奏是十八洞村獨有的靜謐感,年輕一代的離開打破了這種靜謐,然而他們的復歸帶來的是一種更符合時代潮流的和諧。

該電影著眼的是一個古老民族的生存方式,探討的是古老中國的生存智慧,這個問題是值得迷失在光怪陸離和燈紅酒綠之中、生活節奏和靈魂節拍嚴重錯位的現代人嚴肅思考的。

遊十八洞村觀後感篇6

氤氳薄暮中,青山如黛,碧水潺潺;藍天白雲下,連綿層疊的梯田,原始古樸的苗寨,純良樸實的民風……電影《十八洞村》用唯美的手法,呈現出一幅幅湘西山鄉美得令人神醉,美得令人窒息的詩意畫卷。那盪滌靈魂的美景,那撞擊心靈的民風,曾是多少人夢魂中的桃花源,可以隨時勾起心中最柔軟的鄉愁記憶。

在十八洞村村民求變求新求發展的脫貧道路上,一個個層層疊疊的貧困生命,鮮活而又個性,他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從自我否定到自我認知,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化。這是一場精神脫貧的洗禮,是一次人性本真的展現,更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自覺的感召。

不甘貧困的老楊。“種了一輩子田,結果種成貧困戶”,當退伍老兵楊英俊被識別為精準扶貧戶後,他用這樣詼諧、幽默的語言表達了極其無奈的心情。性格剛毅倔強的老楊也不甘心當這個“貧困戶”,在幫扶幹部小王的幫助下,他決心帶領“楊家班”與窮開戰,哪怕是填土造田,也要為身患殘疾的孫女小南瓜置一份家業。老楊深知人生不過百年,但田土可以造福子孫後代。

甘於貧困的楊懶。“我就想當一個貧困戶,就等國家來幫扶我”,當老楊動員“楊家班”準備與窮打一仗時,楊懶用這樣的話潑了冷水。整日渾渾噩噩的楊懶,想的都是天上掉金子的事情,當了貧困戶,也不用做什麼,等著國家幫扶就夠了。楊懶就是脫貧致富奔小康路上一類人的縮影。扶貧不是養懶人,脫貧致富除了靠國家的幫扶,更重要的還是要依靠群眾自己,勤勞方能致富。

交心幫扶的小王。因為楊英俊扯掉自家門板上釘的貧困戶幫扶卡,工作組的小龍選擇離開十八洞村回了城。接替他的小王與楊英俊交心談心,視其為親人,並最終說服老楊帶領“楊家班”打一場立志、立身、立行的脫貧攻堅戰。扶貧工作除了苦幹、實幹,也要巧幹,小王身上的特質也值得每一位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幹部學習。

遊十八洞村觀後感篇7

雖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十八洞》一點也沒有主旋律電影那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繹、膚淺的表達,而是讓作品聚焦於人性、人情、人心,通過生動敘述刻畫豐滿的人物,使得故事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與觀賞性。

影片首先在攝影上超級棒。航拍下的霧靄蒸騰、群山隱現、層疊梯田、百態草木,畢現奇特的湘西風光美景,看起來來令人悅目。而山間村落人們的稻田耕種、起食飲居等生活日常,被中近景加以細膩呈現,來顯露淳樸苗寨濃郁的人文風情。自然美景與人文貯藏,兩者相輔相成構造出天然親切的畫面,瞬間讓看客忘掉城市的喧囂與紛擾。詩意化的鏡頭語言帶出影片大樸無華的質感,也引導觀眾走進山民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誰能想到類似田園牧歌般的絕美意境中,竟蘊含強烈的現實主義筆觸。青壯勞力紛紛出外務工,留下的村民經濟狀況不佳。帶著眼鏡的志願者小王前來進行扶貧工作,他與幫扶脫貧的物件們發生了一系列故事。他猶如闖入者般到來,催化著山民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的改變,也間接折射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思維的碰撞與融合。

雄雞報曉的鏡頭在片中多次出現,起到對劇情的間隔斬分的作用。沿著動靜相宜的敘事節奏,人的情緒則被刻畫得如此飽滿自然。片子可貴之處在於人物沒有被限制地拔高和概念化,而是形象很落地,讓人感覺到可親、可近、可感,沒讓作品顯得空乏與蒼白。不幾個被幫扶脫貧的物件各有生活煩惱。楊英連年老孤獨,有著語言障礙,憤懣於女兒小薇嫁給與全村絕交人家的子弟施又成;楊英欄光棍一條,外出採礦失敗,終日在村中游手好閒,為找不到老婆而犯愁;楊金三靠著媳婦外出打工吃軟飯,家有四千金卻一心想要兒子。幾個面對貧困現狀雖心態各異,但都期盼著對命運的改變。而影片依靠情節衝突的遞進來鋪排著劇情。楊英連追打女兒女婿的段落,楊英欄抗拒修路對自己土地佔用的橋段都有著很強的戲劇張力。

相比於這幾個同宗,被動地承受著安貧知命,作為片裡中心人物的楊英俊,無疑顯得光彩照人。這個退伍老兵家有殘疾孫女,卻對命運誓不低頭。他人硬、骨頭硬、脾氣硬,當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貧物件之時,強烈的自尊心驅使他採取決然拒絕的態度。直至扶貧員小龍離去之後,方才贏來意識的覺醒,於是帶領同宗兄弟打響脫貧的攻堅戰。楊家兄弟那“愚公移山”似的填土造田,看起來尤為震撼,完成的不只是物質上的脫貧,還有精神上的超越,凸顯不畏艱險的立志立身立行,以及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而王學圻和陳瑾兩個老戲骨的表演,支撐著耐看的故事。前者演繹出楊英俊堅忍不拔的性格,面對困難心硬如鐵,不服輸、不認命,在自立自強中,陳瑾則顯示出妻子麻妹的善良天性與淳樸心靈,醃製起鹹魚有模有樣,對孫女更是愛軟似綿。

故事所蘊含的絕非只是“扶貧”這個單一主題,引發的也不是怎樣才是真正脫貧的深度思考。其實還有更為豐富的內涵。施又成被全村人接納,顯露著對放下昔日恩怨的和解。楊英欄臥倒在被礦物的土地上痛哭,體現著環境破壞的反思、對土地的熱愛與依戀;而楊金三媳婦的歸來,以及那載著座椅的車輛回鄉路,都在彰顯著外出這對精神家園的迴歸。總而言之,影片在弘揚自強不息的正能量之下,做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珠聯璧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