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5篇

觀後感2.05W

我們在寫觀後感的時候,一定不能寫成敘述故事的流水賬,為了將我們觀影后的感悟記錄下來,大家可以將觀後感寫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閱。

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5篇

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篇1

“讓我走進電影院看這部片子的原因有兩個,第一,他是這是2016年唯一的一部殺入影史百強的作品,靠著8.3的imdb分數排在第91位。第二,則是梅爾·吉布森這個金字招牌,這個在九六年,就憑藉著《勇敢的心》囊獲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彪悍人物蟄伏十年以後,帶著全新的作品迴歸,讓我完全無法拒絕第一時間來嚐鮮。”顯然,看到這樣的影評我也只能感慨大作的名門出處和讚歎我的影視審美尚算線上,確實是震撼人心的好片,即使我不知道它有那麼大的來頭和名頭,也不妨礙它讓我心跳加速和熱淚盈眶然後一股情感想要噴薄而出卻不知從何說起。

大部團隊20幾號人一起去看了這部電影,之所以確定看這部電影是源於推薦也更源於戰鬥片所能帶來的啟發式的團隊進攻意識。無疑這很激發我們的狼性,即使在打了一場意志力的勝戰之後。

電影可以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描寫艾爾蒙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信仰,從他童年的經歷,一次意外差點害死兄弟,難以忍受父親對母親的暴戾生活,以及成年之後偶然救了一個人之後一見鍾情美麗護士的一段愛情,這樣的經歷將他引導向了敬愛生命和決不殺人的信仰,下半部分主要刻畫他參軍後的經歷以及到最後身陷戰火中時,這樣的信仰產生多大的力量?這部電影看完下來,印象最深的就是,當他筋疲力盡的時候,他還是不停的唸叨著“onemore,one more”,只要能多救一個人,他都覺得這是他對上帝最好的迴應。

糾之於我們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信仰,或許在和平年代並不會那麼被放大被廣而宣揚,但是對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卻讓我尤為觸動和深刻,看到幾分鐘前還站在路邊看著一輛輛運送傷員和屍體的車子走過的尚鬥志昂揚的列兵們在幾分鐘後就在熒屏中被彈火擊中倒下,這樣的鮮明對比,卻是最反覆無常的生死不期,在我腦海中一閃而過的是幾張消逝的再也看不見的青澀臉龐。看到一個個被炸的血肉模糊的戰士仍在乞求救護渴望生存的時候,看到多斯一次次義無反顧的跑回戰場中救下一個個企盼救援的列兵時,我捂著自己的心,是那樣激動和震撼,健康完整的生存在這世界,不知道有多好!更強烈的對比是看到日軍被海艦炮火攻擊,在戰敗時慘遭殺戮和屈辱時的畫面,會聯想到,當時戰火中的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戰士,是否比這更炮火無情,血腥殘虐。

現在的生活我們慶幸不用過多憂國憂民,還能偶爾奢侈和浪漫,卻也有無可奈何的現實的殘酷考驗,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很多人都喜歡把它比擬成一個沒有硝煙的小戰場。生活中困於瑣事的煩惱,物質的追逐,時間的安排和惰性的掙扎,工作中囿於目標的達成,工資的漲跌,加班的勞累和迷茫的求索,很多時候不是在與他人的鬥爭,就是在自我的糾結和執拗。沒有手榴彈和機關槍可以橫掃一切的障礙,沒有掩護和地洞可以避開一切的攻擊,更像是赤裸裸的站在許多人的戰場中進行一場一個人的自導自演的戰爭,還要顧及當我倒下的時候是否會有人來測試我的呼吸平穩度將我脫離戰爭現場進行搶救醫治...

如果是一個人去看這樣的電影,我一定會更加有一種不安和離索,如上所說的一個人陷於一場戰役中孤獨求索的感覺。慶幸是跟這樣一個團隊來看的,當看完之後我們熙熙攘攘的從電影院走出來,看到外面依舊現實太平,看到大家都說看哭了的時候,看到朋友圈我們走過的足跡晒過的陽光美照,和回想起才剛過不久經歷的一場我們工作上的小勝戰,會頓然覺得,很多時候自己都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人在迷茫求索,而是有很多人與你一起經歷生活和工作中的煩惱憂傷,小題大關,並且還能帶給你感動和歡樂,讓你感到前行的無憂放心!

多斯的信仰是生命至上,來自於胸口的聖經;我們的信仰或許已有很多明確的缺失,但其實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是否足夠堅持和堅韌,堅韌的程度決定它拯救自己和拯救他人的力量!

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篇2

信仰,總能創造奇蹟,但也需要時間。

多斯,是虔誠的教徒,父親參加過一站,獲得過兩次勳章,因為朋友戰死,脾氣變得暴躁,酗酒,毆打妻孩。小的時候,多斯隨手一塊磚頭砸到哥哥頭上,差點讓他去見上帝。雖然我並沒有很明白這和多斯決定不拿槍有多大的關係。這種原生家庭並不普通甚至有點惡劣的環境卻成就了這樣的一根筋,是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前期多斯與多蘿西的愛情故事也讓我不解,如果是自己在家裡面拿手機看並不能保證能堅持到最後,或者不快進。畢竟我是來看血戰的,在開始血戰的那一刻起,我便被那效果嚇得絞手指,驚出了一手的汗。一個一個戰士前仆後繼,被爆頭,手腳被炸裂。“噴火龍”火苗一掃,一群日本戰士被活活燒死一大片,後來“噴火龍”自我原地爆炸也是無比悲壯。所以電影后半部分確實讓人激動人心。

回到信仰,感覺有信仰的人很容易給人一根筋的感覺,周圍的人往往覺得此人行為話語不可思議,但是往往一根筋的人最容易帶來非同尋常的反向與創造奇蹟。他們最大的個性特點就是堅持,當然在外人眼裡一不小心就成了固執。

信仰是什麼?人們又往往信仰什麼?信仰的力量又是如此巨大,那麼信仰與迷信的區別又在哪裡?曾經太平天國畫符擺壇希望憑佛祖鬼怪之力擊退外兵,卒。所以歷史書給評價,小農階級引導的革命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因為尤其階級性,可在那群畫符的兵眼裡,那些怪力鬼神難道不是他們的信仰嗎?

再次攻上鋼鋸嶺之前,上司責問為什麼還沒上去。上校答他們在等待多斯祈禱,最後竟然也獲勝了,當然這與他們熟悉戰場有關係,如果再換一批兵並不能保證能攻下。可使如果多斯不上,這群兵也沒有士氣,所以戰者,勢也。信仰的力量也在此刻體現出來,我在凸顯之日,旁人也為之折服。

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篇3

昨天我沒有發文章,因為週五的晚上,我要給緊張了一週的自己放一個假,我和老公去電影院了看了《血戰鋼鋸嶺》。

這個名字聽上去很血腥,我其實是很牴觸的,是老公執意要看,我也就陪著一起了。

後來,我才知道,這個電影是根據二戰時期沖繩登陸的真實事蹟改編拍攝的,更因為這份真實,才更加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我們趕到電影院的時候,電影已經開場了快三十分鐘,像很多美國的好萊塢的電影一樣,導遊花費了很多的敘事在一開始的烘托和鋪墊上,即便我是上演了30分鐘的時候才進場,都不影響我對這個電影的前期情節的基本推測和判斷。

一個瘦瘦高高的,體力不佔優勢的小夥子,在一個一站退伍老兵的父親的威嚴和家暴下長大,做著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有一個理想中的未婚妻,似乎他這輩子就這樣平平淡淡下去,漫長而幸福而已。

但是,珍珠港事件發生以後,全美國青年的愛國參軍熱情被調動起來了,包括故事主人公的哥哥和本人。儘管爸爸平常看起來怪異和冷酷,但是在面對兩個孩子都要參軍到前線,生死未卜的選擇,他表現出了一個父親的不捨和內心極度糾結的痛苦。這一幕戲,扮演爸爸演員表演很到位,尤其是他的微表情,因憤怒因痛苦而扭曲,伴著顫抖的嘴脣,確實將父親的深沉的愛表現的淋漓盡致。

故事主線先抑後揚,節奏在主人公進入新兵營開始變得沉重,由於他不能說服自己去違背自己對上帝的誓言去拿槍射擊,他面臨著被軍事法庭審判的可怕後果,他也受到了新兵營裡其他新兵的排擠和人身攻擊,大家紛紛指責他是懦夫,因為一個下士,不能使用武器,不能打擊敵人,也不能保護同一個戰壕的兄弟,儘管他有自己堅定不移的信仰,也難免顯得他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但是他並沒有因為大家的反對,妥協和屈服,即便他的未婚妻來勸說,他的長官前往他的牢房勸說他退伍,他都沒有接受,他堅信自己是無罪的,能夠在妥協和後退之外,堅持找到第三選擇-選擇堅持自己的信念。

電影的第一個高潮出現在軍事法庭審判的`時候,小夥子在法庭上改變了自己認罪退伍的立場,堅持認為自己可以既在戰場上為國服務,也不需要自己親手用槍殺害敵人。當他的倔強而怪異的爸爸穿著一戰期間的美國軍服出現在軍事法庭,將他請求當年的戰友,現在已經是美軍的高階將領撰寫的求情信轉交給法庭的時候,父子倆的眼睛裡有一瞬間的對視,我看到了他倆的冰釋前嫌,父對子的愛,即便知道兒子不帶著槍上戰場有很多危險,知道兒子那驕傲的自尊不會接受被強迫退役的心情,儘管自己的從軍生涯給他帶來永遠不會抹去的痛苦,但是為了讓兒子有堅持自己理想的權力,他選擇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我覺得這個情節是電影從前期冗長的鋪墊拖沓裡走出來的一個轉折點,當主人公道斯從一個機槍手轉變成了一個醫療兵,他勇敢而傳奇的經歷就開始了。其實,從馬後炮的角度來看,主人公能最後英勇無比的從死神手裡拯救出那麼多戰友,也有些註定的成份,因為他是一個可以為了自己的信念不顧一切的人。

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篇4

血戰場面記者看得“毛髮豎立”。

其實真正的血戰場面集中在電影開場一個半小時之後,《血戰鋼鋸嶺》保持了好萊塢戰爭鉅製一貫的水準,真實還原二戰時期鋼鋸嶺爭奪戰的慘烈戰爭場景,實拍感強烈,看不到太多cg的技術感,因此呈現出來的是最為血腥殘酷的人間煉獄畫面。如果你還對《拯救大兵瑞恩》的登陸戰場景印象深刻,其實,建議你還是回憶一下伊斯特伍德鏡頭裡的硫磺島戰役吧,看得我毛髮豎立,坐立不安。

雖然鋪陳很長,但劇情與之後關於信仰和“再救一個”的主題也非常匹配。要知道梅爾·吉布森與編劇蘭道爾華萊士的上一次合作,就是收穫了五項奧斯卡獎的《勇敢的心》。向死而生、勇氣和信仰的主題,再配合對殘酷戰爭場面的刻畫,雖然沒有“幾個救一個”的《拯救大兵瑞恩》來得更奇崛,但一個救75個的歷史事件,也絕對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奧斯卡風向標“評論家選擇獎”上,該片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在內的七項提名。

幾位主演都足夠強,雨果·維文飾演的老兵戲份不多但堪稱黃金男配,而“超凡蜘蛛俠”加菲爾德詮釋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據說得到了原型人物親屬的認可。而在電影裡,這位漫威英雄出身的男星洗盡鉛華,實話實說,在導演中心制的時代,尤其是在梅爾·吉布森這樣風格化顯著的導演手裡,加菲爾德成就了自己迄今為止最棒的一次演出,而且毫無疑問,該片將是他整個演藝生涯的代表作。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100

幾個小時前我在大螢幕上看完了梅爾·吉布森的新片《血戰鋼鋸嶺》,簡直迫不及待想和你們分享。

看之前以為是戰爭片,看完了你會覺得,其實這是一部宗教片,講信仰的力量——一些奇蹟,你要相信就會存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主要講二戰中一名美國士兵德斯蒙德·多斯因為信仰的原因拒絕拿槍而以醫療兵身份在戰場開掛救出七十多名戰友的事情。5分滿分的話,可以打到4.7或者4.8。相信我,這片絕對值得進電影院看。

看卡司陣容已經厲害了word哥。導演梅爾梅爾·吉布森,超凡小蜘蛛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男主德斯蒙德·多斯,精靈王雨果·維文演他爹,阿凡達薩姆·沃辛頓演他的連長上司。梅爾·吉布森曾經是我最喜歡的演員之一,從演員到導演,他的作品一直伴隨著我,只是近年作品少了。安德魯·加菲爾德對戴斯蒙德·多斯這一角色的演繹,在影片後半部分的戰場戲份中尤顯精湛。雨果·維文雖是配角,但老戲骨演技不是浪得虛名,男主他哥先報名參軍回家餐桌上那段就是演技高峰,還有後面軍事法庭那段。

電影剪輯簡潔乾淨,沒有多餘的場景,比如一開始德斯蒙德和他哥比賽爬山和打架差點失手把他哥給滅了的兩幕,就乾淨利落地交代了德斯蒙德的成長環境和不願拿槍的原因。上一幕他還在和女主美女護士表白,下一幕一個鏡頭,德斯蒙德老媽坐在餐桌邊,女主護士的從她的背後端過一盤菜,兩人神態親暱,德哥緊挨在門外認真看書學習醫療技術。一個鏡頭就說明兩人關係確定,得到家庭的認可,德哥學習醫療技術為以後參軍當醫療兵打下了伏筆。

節奏張弛掌控良好,梅爾·吉布森寶刀未老。吉布森很清楚如何愉悅觀眾,該殘暴的時候殘暴,該煽情的時候煽情,簡單,粗糲,不拖泥帶水,很明智的沒有去刻意追求對本片而言“毫無價值”的所謂“內涵”。前一小時文戲鋪墊,後一小時除穿插短暫的戰友交流外,就是子彈橫飛,爆炸滿天,各種爆頭、斷肢、各種臟器外翻流血……超寫實的攝影風格和壯觀的爆炸場面無情地傳達了戰爭的殘酷本質。這可能是近年來《拯救大兵雷恩》之後最無情最血腥的戰爭場景,足以讓人感到不適,如坐鍼氈。殘酷的畫面帶給觀眾的不會是變態的享受,幾乎沒人會在這段之後會對地獄般的情景有任何好感。

軍事法庭的法官充滿憐憫地說,這意味著你將放棄帶槍自衛的權利,進入那修羅地獄一般的戰場。是的,那的確是地獄。德斯蒙德的連隊替換撤下來打得只剩三十幾人的上一個連時,那些倖存者的眼神是如此的空洞,靈魂彷彿已死。

戰爭就是要拍得這樣血腥真實,讓人意識到戰爭的殘酷血腥醜陋。要不然像國產抗日神劇那樣輕鬆手撕鬼子,開槍凹造型像打遊戲一樣,關鍵還有各種風格的漂亮妹子陪伴順便談談戀愛,就只會養出天天在網上吵著要去打日本霸佔女優老師們的鍵盤軍事家兼愛國青年了.....

德斯蒙德是堅定的,雖然他也曾經有過質疑。但是信仰就是要你不斷質疑才能更堅定。他女朋友也是堅定的,在婚禮教堂那幕,神父問她我們是否等得足夠久了,暗示男人這種時候都有可能會逃婚的時候,她語氣堅定地說,“別的男人也許會,但我的德斯蒙德不會!”(這句字幕沒這樣翻譯,個人認為翻譯略失氣勢。)哎,戰爭片註定讓女人走開,愛情戲只是電影的點綴。

沒有武器,不代表沒有力量;拒絕殺人,不代表我不勇敢。

影片後半段,德斯蒙德豬腳光環開啟,在屍痕遍野的戰場上匍匐翻爬,分辨血肉模糊的軀體,把尚有氣息的人拖走,用繩索放到崖下,直到雙手血肉模糊,精疲力竭。他不斷祈禱上帝讓自己再多救一個,上帝顯然垂聽了他的禱告,應允那麼多奇蹟的發生成全德哥的。75人,他救了75人。(有說實際他不止救了這麼多,營長讓他報100人,他謙虛地說沒那麼多就50人,最後折中75人,呵呵。)

最後的鏡頭他受傷撤離擔架往下滑,鏡頭搖得卻似他在飛昇天堂。

德斯蒙德說他尊重所有的信仰。我相信,你看他甚至救了幾個日本人下來。也許在他眼中,生命都是平等的。

信仰確實偉大,它能讓人類在極度痛苦、絕望的環境中堅持前行。電影花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滿懷敬意地高度讚揚了這種忠於信念的勇氣。他讓所有人明白,信仰不是一樁可以功利計算的生意,它是文明世界的人們賴以自我支撐的基石。就像道斯對未婚妻說的,如果我連信仰都堅持不下去,無法想象還能怎麼和你共度餘生。

這不僅僅是一部偉光正的美帝主旋律電影。雖然還有一些細節問題,但瑕不掩瑜,5蕉。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100

我最近一段時間,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當有自己喜歡的影片上映的時候,總是第一時間跑去電影院。兒子也是大片的粉絲,我倆的行為總是不謀而合。

昨天晚上,12月8日,天氣:大雪。一路上我們踩著半尺多厚的積雪,在家附近的電影院裡,觀看了剛剛上映的影片《血戰鋼鋸嶺》。影片描寫的是美國二戰時期發生的故事。

主人公“道斯”因為宗教信仰,在”沖繩島戰役”中不帶任何武器進入對日的戰場,在槍林彈雨中竟獨身一人救出75條生命,其中還包括幾名日本人。“讓我再救一個,多救一個!”,戰場上他不停的說著這句話。

我暫不說主人公如何孤膽傲志,以及影片那些氣勢磅礴的震撼視效。我最感興趣的是主人公道斯作為一名基督徒那堅不可摧的信念。

開始,看了一小會兒,我便有了一些疑問,並一邊看一邊做出了兩點判斷。後來,在看到結尾時,我居然發現我的判斷都是錯誤的,不知道你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是不是和我具有一樣的心裡呢?

就像我們中國的佛教徒一樣,基督徒也是不殺生的。但是,戰爭是殘酷的,你不殺我,你就活不下去的時候,你會怎麼選擇?

我以為,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的存亡,即使信什麼宗教,都要保全大多數人的利益,在戰場上拿起槍與敵人對戰。所以我認為,主人公開始的猶豫會隨著情節的推進,而發生改變,他最後會與戰友一起奮勇殺敵的。

但是我判斷錯了,作為醫療兵的道斯,到最後也沒有展開殺戮,在那向死而生的戰場上,帶著一顆勇敢的心,槍林彈雨中空手奪回一條條的生命,這便是信仰的力量。同時,這也是我的第一條錯誤的判斷。

影片到最後的時候,道斯隨同部隊,第二次進攻“沖繩島”時,我認為,結局應該是很悲壯的那種。那就是,都完了,道斯一定也成了戰爭的“炮灰”,回不來了。

家裡還有他的新婚妻子在等他凱旋,剛剛入伍時那難分難捨的場景,令人感動的相擁而吻,以及分別時火車的徐徐開出。看多了國產影片的我判斷,結局一定不會是皆大歡喜吧。

但是我又判斷錯了,這是我的第二條錯誤判斷。影片最後一個鏡頭,是道斯受傷以後,躺在擔架裡,從懸崖上用繩索一點點放下來。他握著手裡那本《聖經》,慢慢的閉上雙眼。擔架在天空裡飄蕩,伴著優美的音樂,真是進入天堂一般的感覺。我判斷,這時候的他,可能帶著他那堅定的信念,離開了人世間,進入了天堂。他曾說過,沒有了信仰,他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

而有了信仰的他,會把戰場變成天堂,第一次的戰場,影片描寫的是那些死去的人的地獄,而第二次重返沖繩島的對戰場面,是道斯為大家祈禱之後的戰場,那是充滿鮮花的世界,精神的力量是如此的偉大,有了堅守的`信仰,哪裡都有天堂般的魅力。

道斯活下來了,這是一個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他作為戰爭的倖存者,活到了很老很老。

說了很多了,我想借題發揮一點,先不論在戰爭中”不殺生”這件事的對與錯,現在社會上很多人,缺少自己的信仰,這樣也就沒有太多對自己的約束,唯我獨尊的人很多。他們判斷一件事情的對與錯,全靠自己的想法,其實這完全是不科學的。不好的社會風氣,與這些都是有關係的。

所以,要堅持自己好的信仰,行善事,做好人。而且,這信仰,也是與時俱進的。解放前貧苦時期的中國人,為了衣食無憂、產品豐富的未來美好世界,“共產主義”的美好信仰才會帶領我們的前輩們流血犧牲。

而如今,我們真的奔向小康了,我們又該怎麼辦呢?我並不是在居安思危,因為很多煩惱也會伴隨在我們的幸福生活裡。很多事情也讓我曾彷徨過,但我現在始終堅信:行善事,做好人,相信因果,始終把陽光裝在心裡,不驕不躁,不卑不亢,淡定的去生活,去做事。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100

應該說,小編是個愛看電影的基督徒,但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適合基督徒觀看的主旋律電影其實並不多,要是在主旋律前再加個“好看的”形容詞,那就更少了。而今天我要推薦給大家的正是這樣一部好看的、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基督教主旋律電影——《血戰鋼鋸嶺》。(插個題外話,這部電影的導演梅爾·吉布森還是《耶穌受難記》的導演,另外它也是美國的抗日戰爭片哦~ )

也許你已經聽說了,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拒絕扛槍上戰場的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在二戰的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因著母親是名虔誠的基督徒,父親在一戰後變得意志消沉、狂躁易怒等緣故,有志報國的戴斯蒙德主動參軍後卻堅決不願意舉槍。為此,他被戰友百般欺辱排擠,甚至被控告不服從命令罪而走上軍事法庭,但他仍堅守“不可殺人”的誡命,在各樣環境的逼迫下對自己的信仰底線絲毫不動搖。

在外人看來就是個怪胎、懦夫的他,當真實的走上戰場,其勇敢無畏的表現卻令所有輕視他的人汗顏。槍林彈雨中,他秉持信仰英勇向前,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別人都在殺人,而我是在救人,這才是我為國參軍的目的”。當大部隊已經向後撤退,他卻冒著炮火繼續前進,並求告上帝讓他再多救一個人,他說自己已經隨時做好了為戰友犧牲的準備,這話我信了。影片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一個場景是,當上級已經下達再次衝鋒的命令後,所有人卻在違命等待——他們在等戴斯蒙德·道斯做完禱告。因此當我走出影院的時候,腦海中不禁蹦出這樣一句話,你不可能靠他贏得戰爭,但你知道,要贏得戰爭必須要有他這樣的人。

當整個世界執意要將自己撕得粉碎時,有個人想把其中的一點拼湊回來總不是件壞事,但我們的生活中太缺少戴斯蒙德這樣的基督徒了。在逼迫來臨的時候,我們甚至都不一定敢在人前承認自己基督徒的身份,更別提在此間堅守信仰的原則,活出基督、活出愛了。也許我們這一生都不可能經歷戴斯蒙德的戰場風雲,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各自平凡的職場中活出見證!

更多電影片段的感想期待你走進影院觀影后再與你一起細細品味分享!本文的最後,再與你分享幾個這部電影的關鍵詞——戰爭與和平、基督徒、不可殺人、愛。

關於最新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後感1

“讓我走進電影院看這部片子的原因有兩個,第一,他是這是2016年唯一的一部殺入影史百強的作品,靠著8.3的imdb分數排在第91位。第二,則是梅爾·吉布森這個金字招牌,這個在九六年,就憑藉著《勇敢的心》囊獲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彪悍人物蟄伏十年以後,帶著全新的作品迴歸,讓我完全無法拒絕第一時間來嚐鮮。”顯然,看到這樣的影評我也只能感慨大作的名門出處和讚歎我的影視審美尚算線上,確實是震撼人心的好片,即使我不知道它有那麼大的來頭和名頭,也不妨礙它讓我心跳加速和熱淚盈眶然後一股情感想要噴薄而出卻不知從何說起。

大部團隊20幾號人一起去看了這部電影,之所以確定看這部電影是源於推薦也更源於戰鬥片所能帶來的啟發式的團隊進攻意識。無疑這很激發我們的狼性,即使在打了一場意志力的勝戰之後。

電影可以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描寫艾爾蒙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信仰,從他童年的經歷,一次意外差點害死兄弟,難以忍受父親對母親的暴戾生活,以及成年之後偶然救了一個人之後一見鍾情美麗護士的一段愛情,這樣的經歷將他引導向了敬愛生命和決不殺人的信仰,下半部分主要刻畫他參軍後的經歷以及到最後身陷戰火中時,這樣的信仰產生多大的力量?這部電影看完下來,印象最深的就是,當他筋疲力盡的時候,他還是不停的唸叨著“onemore,one more”,只要能多救一個人,他都覺得這是他對上帝最好的迴應。

糾之於我們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信仰,或許在和平年代並不會那麼被放大被廣而宣揚,但是對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卻讓我尤為觸動和深刻,看到幾分鐘前還站在路邊看著一輛輛運送傷員和屍體的車子走過的尚鬥志昂揚的列兵們在幾分鐘後就在熒屏中被彈火擊中倒下,這樣的鮮明對比,卻是最反覆無常的生死不期,在我腦海中一閃而過的是幾張消逝的再也看不見的青澀臉龐。看到一個個被炸的血肉模糊的戰士仍在乞求救護渴望生存的時候,看到多斯一次次義無反顧的跑回戰場中救下一個個企盼救援的列兵時,我捂著自己的心,是那樣激動和震撼,健康完整的生存在這世界,不知道有多好!更強烈的對比是看到日軍被海艦炮火攻擊,在戰敗時慘遭殺戮和屈辱時的畫面,會聯想到,當時戰火中的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戰士,是否比這更炮火無情,血腥殘虐。

現在的生活我們慶幸不用過多憂國憂民,還能偶爾奢侈和浪漫,卻也有無可奈何的現實的殘酷考驗,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很多人都喜歡把它比擬成一個沒有硝煙的小戰場。生活中困於瑣事的煩惱,物質的追逐,時間的安排和惰性的掙扎,工作中囿於目標的達成,工資的漲跌,加班的勞累和迷茫的求索,很多時候不是在與他人的鬥爭,就是在自我的糾結和執拗。沒有手榴彈和機關槍可以橫掃一切的障礙,沒有掩護和地洞可以避開一切的攻擊,更像是赤裸裸的站在許多人的戰場中進行一場一個人的自導自演的戰爭,還要顧及當我倒下的時候是否會有人來測試我的呼吸平穩度將我脫離戰爭現場進行搶救醫治...

如果是一個人去看這樣的電影,我一定會更加有一種不安和離索,如上所說的一個人陷於一場戰役中孤獨求索的感覺。慶幸是跟這樣一個團隊來看的,當看完之後我們熙熙攘攘的從電影院走出來,看到外面依舊現實太平,看到大家都說看哭了的時候,看到朋友圈我們走過的足跡晒過的陽光美照,和回想起才剛過不久經歷的一場我們工作上的小勝戰,會頓然覺得,很多時候自己都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人在迷茫求索,而是有很多人與你一起經歷生活和工作中的煩惱憂傷,小題大關,並且還能帶給你感動和歡樂,讓你感到前行的無憂放心!

多斯的信仰是生命至上,來自於胸口的聖經;我們的信仰或許已有很多明確的缺失,但其實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是否足夠堅持和堅韌,堅韌的程度決定它拯救自己和拯救他人的力量!

關於最新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後感2

工作了5天,週末可以放鬆一下,和同事一起去看了一場電影。

美澳合作的《血戰鋼鋸嶺》無疑是近期電影中少有的戰爭片,亮點也頗多,他反映了戰爭和人性,人性在戰爭中的掙扎。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佈雷西、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泰莉莎·帕爾墨和雨果·維文主演。故事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他因為在沖繩島戰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勳章,同時也是首位獲此榮譽的在戰場上拒絕殺戮的醫療兵。

影片講述了一位參與了沖繩島戰役軍醫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與兄長哈爾打鬧時,抄起一塊板磚打傷了哥哥的頭,之後信仰力大增,在與蘿西·舒特相戀後響應號召參軍,戴斯蒙德·道斯堅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絕拿槍的他卻堅持著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頭,他酗酒的父親拉下老臉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軍事法庭繼續自己的下半生,在鋼鋸嶺一戰中憑一己之力救死無數,包括之前對他侮辱的士兵與他意見相反的長官,還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較重要的一條在於尊重,尊重每個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個人應該做的。尊重,說起來很簡單,但究竟什麼是尊重?從影片中來說,尊重是救治曾經對自己拳腳相加的戰友,成功幫助他們逃離戰場、是救治曾經想要把自己從軍營裡哄走的下士、是舉槍忍住衝動沒有殺死從小就開始酗酒打罵母親的父親。

電影最後,道斯成功的獲得了眾人的尊重,在戰爭中受傷的道斯獲得了眾人的救助,炮彈炸飛了他的聖經,他大聲呼喚,士兵把聖經交在他手裡,他把聖經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長的結局,影片在講一個得不到別人尊重甚至被人稱作是瘋子的人,如何堅持本我勿忘初心,贏取別人的尊重,世人也應該心存尊重。

人生如水,人生如歌,在長夜漫漫的人生過程中,我們需要堅守著自己的初心,去創造屬於我們美好的未來。我們要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社會中做一個堂堂正正的自我。

關於最新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後感3

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要將這部電影和《比利林恩》作比較,非常不理解。

鋼琴沉頓穩重,小提琴流暢優雅。君不見,多少曲目通過它們演繹出了不同的風情。甚至,多少鋼琴曲目被成功地演繹成了小提琴版本。

票房,只是數字而已。如果因為一部電影的票房不好就否定它,或者因為一部電影的票房很好就眼紅貶低它,都是片面的行為。同理,評價也如此。另外,兩部電影戰爭發生的引線都不同:伊戰完全是政府發動,而二戰時美國可是全民自發參戰的。甚至《鋼鋸嶺》中還提到了,有兩名青年報名參軍失敗自殺。這,是不是他們做出的選擇?

二戰以後,世界再也沒有發生過如此慘烈、如此大規模傷亡的地獄般的戰事。對於我們來說,那個世界太過遙遠,只是一個抽象化的、存活在模糊記憶中的世界。在那個年代,探討個體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多少人被生生拖入了歷史洪流,身不由己。沒有現代戰爭這樣複雜精密的戰術佈置,只是最原始的衝鋒陷陣。前一秒還活生生的人,後一秒就身首異處、穿腸肚爛。在那個年代,戰場,是沒有條件允許你探討個體思想的。

我想說的是,《比利林恩》也好,《鋼鋸嶺》也好,都是在特定世界環境下的產物。二戰戰場上比利林恩比比皆是,伊拉克戰爭中戴斯蒙德也無能為力。小人物自有他的世界,大人物亦有他的戰場。畢竟在大環境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弱者,不是嗎?

關於最新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後感4

幾個小時前我在大螢幕上看完了梅爾·吉布森的新片《血戰鋼鋸嶺》,簡直迫不及待想和你們分享。

看之前以為是戰爭片,看完了你會覺得,其實這是一部宗教片,講信仰的力量——一些奇蹟,你要相信就會存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主要講二戰中一名美國士兵德斯蒙德·多斯因為信仰的原因拒絕拿槍而以醫療兵身份在戰場開掛救出七十多名戰友的事情。5分滿分的話,可以打到4.7或者4.8。相信我,這片絕對值得進電影院看。

看卡司陣容已經厲害了word哥。導演梅爾梅爾·吉布森,超凡小蜘蛛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男主德斯蒙德多斯,精靈王雨果維文演他爹,阿凡達薩姆沃辛頓演他的連長上司。梅爾·吉布森曾經是我最喜歡的演員之一,從演員到導演,他的作品一直伴隨著我,只是近年作品少了。安德魯加菲爾德對戴斯蒙德多斯這一角色的演繹,在影片後半部分的戰場戲份中尤顯精湛。雨果維文雖是配角,但老戲骨演技不是浪得虛名,男主他哥先報名參軍回家餐桌上那段就是演技高峰,還有後面軍事法庭那段。

電影剪輯簡潔乾淨,沒有多餘的場景,比如一開始德斯蒙德和他哥比賽爬山和打架差點失手把他哥給滅了的兩幕,就乾淨利落地交代了德斯蒙德的成長環境和不願拿槍的原因。上一幕他還在和女主美女護士表白,下一幕一個鏡頭,德斯蒙德老媽坐在餐桌邊,女主護士的從她的背後端過一盤菜,兩人神態親暱,德哥緊挨在門外認真看書學習醫療技術。一個鏡頭就說明兩人關係確定,得到家庭的認可,德哥學習醫療技術為以後參軍當醫療兵打下了伏筆。

節奏張弛掌控良好,梅爾·吉布森寶刀未老。吉布森很清楚如何愉悅觀眾,該殘暴的時候殘暴,該煽情的時候煽情,簡單,粗糲,不拖泥帶水,很明智的沒有去刻意追求對本片而言“毫無價值”的所謂“內涵”。前一小時文戲鋪墊,後一小時除穿插短暫的戰友交流外,就是子彈橫飛,爆炸滿天,各種爆頭、斷肢、各種臟器外翻流血……超寫實的攝影風格和壯觀的爆炸場面無情地傳達了戰爭的殘酷本質。這可能是近年來《拯救大兵雷恩》之後最無情最血腥的戰爭場景,足以讓人感到不適,如坐鍼氈。殘酷的畫面帶給觀眾的不會是變態的享受,幾乎沒人會在這段之後會對地獄般的情景有任何好感。

軍事法庭的法官充滿憐憫地說,這意味著你將放棄帶槍自衛的權利,進入那修羅地獄一般的戰場。是的,那的確是地獄。德斯蒙德的連隊替換撤下來打得只剩三十幾人的上一個連時,那些倖存者的眼神是如此的空洞,靈魂彷彿已死。

戰爭就是要拍得這樣血腥真實,讓人意識到戰爭的殘酷血腥醜陋。要不然像國產抗日神劇那樣輕鬆手撕鬼子,開槍凹造型像打遊戲一樣,關鍵還有各種風格的漂亮妹子陪伴順便談談戀愛,就只會養出天天在網上吵著要去打日本霸佔女優老師們的鍵盤軍事家兼愛國青年了.....

德斯蒙德是堅定的,雖然他也曾經有過質疑。但是信仰就是要你不斷質疑才能更堅定。他女朋友也是堅定的,在婚禮教堂那幕,神父問她我們是否等得足夠久了,暗示男人這種時候都有可能會逃婚的時候,她語氣堅定地說,“別的男人也許會,但我的德斯蒙德不會!”(這句字幕沒這樣翻譯,個人認為翻譯略失氣勢。)哎,戰爭片註定讓女人走開,愛情戲只是電影的點綴。

沒有武器,不代表沒有力量;拒絕殺人,不代表我不勇敢。

影片後半段,德斯蒙德豬腳光環開啟,在屍痕遍野的戰場上匍匐翻爬,分辨血肉模糊的軀體,把尚有氣息的人拖走,用繩索放到崖下,直到雙手血肉模糊,精疲力竭。他不斷祈禱上帝讓自己再多救一個,上帝顯然垂聽了他的禱告,應允那麼多奇蹟的發生成全德哥的。75人,他救了75人。(有說實際他不止救了這麼多,營長讓他報100人,他謙虛地說沒那麼多就50人,最後折中75人,呵呵。)

最後的鏡頭他受傷撤離擔架往下滑,鏡頭搖得卻似他在飛昇天堂。

德斯蒙德說他尊重所有的信仰。我相信,你看他甚至救了幾個日本人下來。也許在他眼中,生命都是平等的。

信仰確實偉大,它能讓人類在極度痛苦、絕望的環境中堅持前行。電影花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滿懷敬意地高度讚揚了這種忠於信念的勇氣。他讓所有人明白,信仰不是一樁可以功利計算的生意,它是文明世界的人們賴以自我支撐的基石。就像道斯對未婚妻說的,如果我連信仰都堅持不下去,無法想象還能怎麼和你共度餘生。

關於最新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後感5

信仰,總能創造奇蹟,但也需要時間。

多斯,是虔誠的教徒,父親參加過一站,獲得過兩次勳章,因為朋友戰死,脾氣變得暴躁,酗酒,毆打妻孩。小的時候,多斯隨手一塊磚頭砸到哥哥頭上,差點讓他去見上帝。雖然我並沒有很明白這和多斯決定不拿槍有多大的關係。這種原生家庭並不普通甚至有點惡劣的環境卻成就了這樣的一根筋,是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前期多斯與多蘿西的愛情故事也讓我不解,如果是自己在家裡面拿手機看並不能保證能堅持到最後,或者不快進。畢竟我是來看血戰的,在開始血戰的那一刻起,我便被那效果嚇得絞手指,驚出了一手的汗。一個一個戰士前仆後繼,被爆頭,手腳被炸裂。“噴火龍”火苗一掃,一群日本戰士被活活燒死一大片,後來“噴火龍”自我原地爆炸也是無比悲壯。所以電影后半部分確實讓人激動人心。

回到信仰,感覺有信仰的人很容易給人一根筋的感覺,周圍的人往往覺得此人行為話語不可思議,但是往往一根筋的人最容易帶來非同尋常的反向與創造奇蹟。他們最大的個性特點就是堅持,當然在外人眼裡一不小心就成了固執。

信仰是什麼?人們又往往信仰什麼?信仰的力量又是如此巨大,那麼信仰與迷信的區別又在哪裡?曾經太平天國畫符擺壇希望憑佛祖鬼怪之力擊退外兵,卒。所以歷史書給評價,小農階級引導的革命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因為尤其階級性,可在那群畫符的兵眼裡,那些怪力鬼神難道不是他們的信仰嗎?

再次攻上鋼鋸嶺之前,上司責問為什麼還沒上去。上校答他們在等待多斯祈禱,最後竟然也獲勝了,當然這與他們熟悉戰場有關係,如果再換一批兵並不能保證能攻下。可使如果多斯不上,這群兵也沒有士氣,所以戰者,勢也。信仰的力量也在此刻體現出來,我在凸顯之日,旁人也為之折服。

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篇5

最近熱門的電影很多,其中,美澳合作的《血戰鋼鋸嶺》無疑是近期電影中少有的戰爭片,亮點也頗多,他反映了戰爭和人性,人性在戰爭中的掙扎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文章電影血戰鋼鋸嶺《血戰鋼鋸嶺》是熙頤影業出品的一部戰爭歷史片,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佈雷西、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泰莉莎·帕爾墨和雨果·維文主演。

雖然影片講的是虔誠教徒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

不過從影片中的場景和特效來看,這絕對是戰爭片中的良心之作,而絕不是中國的抗日神劇能夠比擬的。一直以來,戰爭題材被認為是最殘酷和冷血的,它不需要刻意營造氣氛,也不需要努力粉飾英雄。每一場戰爭都真真實實的發生過,只需要最忠實的記錄就足以令人戰慄。1995年,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震撼了無數人,吉布森怒吼著「freedom」的畫面成為一代經典,這部電影也拿下了五項奧斯卡獎,包括了最重量的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在電影特輯中,梅爾·吉布森選擇使用氣筒將血漿噴射在演員臉上;全身著火的士兵也派上如假包換的演員,並在爆炸的瞬間由繩索牽引一飛沖天,令人提心吊膽。導演要求團隊將電腦特效的使用降到最低,美術團隊在不允許使用3d技術、設計工具、三維動畫軟體的情況下,用黏土雕塑三維模型,再由置景團隊等比還原戰場溝壑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勵志故事。特效團隊做出一種特殊且安全的“炸彈箱”,讓鏡頭與演員都可以無限接近炸點,以營造逼真的拍攝效果。所以,那些令人戰慄的畫面,這最貼近人間煉獄的戰爭場面,早已不是那些所謂暴力美學所能描繪的了。這也正是這部電影,我們都應當去看看的原因。

凡戰爭題材,一定要描寫英雄,無論是梅爾·吉布森二十年前的《勇敢的心》,還是我們熟悉的如《拯救大兵瑞恩》,《珍珠島》,《兄弟連》…這些英雄無需塑造,血肉之軀在炮火之下被摧殘,生命如草芥一般埋葬在壕溝裡,有人能站出來,保護戰友袍澤,這已經是最偉大的行為。而這部《血戰鋼鋸嶺》,講述的是一個不是戰鬥英雄的真實英雄故事,如果不是真實的歷史記載,你甚至無法相信。